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行业分析公司归属的行业公司的主营业务公司是专业从事农作物新品种开发、各类农作物种子生产和销售的种子产业化经营企业。 各类农作物种子销售(凭有效许可证方可经营)。农作物种子研制、开发、推广、生产加工(涉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及国务院决定的规定、应经审批方可经营的项目,凭有效审批核定的范围和经营期限经营,未获审批不得经营)。农作物新品种开发及各类农作物种子的生产和销售是公司的主营业务,其中杂交水稻种是公司的主要产品。公司所属的细分行业公司为农作物种子的研发、生产与销售企业,业务收入主要来源为杂交水稻种子。根据中国证监会颁布的上市公司行业分类指引,公司所属行业为种植业(分类代码:A0101)。行业主管部门主管部门是国家农业部和各级农业部门。 由农业部下设的种植业管理司负责具体管理,其主要职能是研究拟定种子产业发展战略,编制种子产业发展规划和提出政策建议;组织起草有关种子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标准,并监督执行;负责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及质量、市场的监督管理工作;负责种子产业信息收集、分析与发布;负责审查核发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负责农作物品种审定和发布工作,组织拟定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和标准等。我国地方种子监管工作具体由全国各省、市、地、县级种子管理站负责和组织。种子管理站的主要工作是负责农作物品种试验,组织新品种审定、引进,审查、批准和发放种子生产许可证、种子质量合格证和种子经营许可证,开展种子市场质量抽检,种子质量案件的处理,种子标准的制订,种子检验机构的建设等工作,依法进行种子质量管理。中国种子协会是行业自律组织,协会的主要职能包括:加强对行业重大政策问题的跟踪调研,推动行业发展;积极推进行业自律,逐步建立市场诚信体系;促进各地方种子协会的横向联系;通过定期交流,促进种子(业)协会的发展;为会员建立信息沟通和互动平台;加强科研单位与企业合作,提高企业竞争力。重要产业法律法规和意见一、农业部令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2011年8月22日,农业部以“农业部令2011年第3号”文发布了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与企业业务和行业相关的可能造成门槛的主要规定如下:第七条(一)申请杂交稻、杂交玉米种子及其亲本种子生产许可证的,注册资本不少于3000万元;第十三条申请杂交稻、杂交玉米种子及其亲本种子经营许可证,应当具备以下条件:(一)注册资本不少于3000万元,固定资产不少于1000万元;第十六条实行选育、生产、经营相结合,注册资本达到1亿元以上的公司,申请种子经营许可证的,应当具备以下条件:(一)固定资产不少于5000万元;(九)申请经营主要农作物种子的,有2个以上以申请企业名义单独申请并通过国家级审定的品种,或者5个以上以申请企业名义单独申请并至少在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通过省级审定的品种;(十)申请经营作物种类的种子经营量在申请之日前3年内(不含申请当年),有1年以上占全国该种类作物种子市场份额的1%以上。自主知识产权品种的经营量占公司经营总量的比例10%以上;目前目前种子公司由8700家减至不到6000家,实行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有43家。在2013-2015年间,企业生产和经营许可证将逐渐到期,达不到生产和经营要求的中小企业将被限制。这将导致行业兼并整合逐渐展开,拥有优秀种质资源的企业将会受益明显。二、农业部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2-2020年)现状:我国农作物种业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要求还不相适应。一是育种创新能力较低。育种材料深度评价不足,育种力量分散,育种方法、技术和模式落后,成果评价及转化机制不完善,育种复合型人才缺乏。二是种子企业竞争能力较弱。企业数量多、规模小、研发能力弱,尚未建立商业化育种体系。三是种子生产水平不高。种子繁育基础设施薄弱,抗自然灾害风险能力差,机械化水平低,加工工艺落后。四是市场监管能力不强。种子管理力量薄弱,监管技术和手段落后,工作经费不足。五是种业发展支持体系不健全。种子法律法规不能完全适应农作物种业发展新形势的需要,财政、税收、信贷等政策扶持力度有待进一步强化。发展目标:计划在2015年农作物种业前50强企业的市场占有率从30%提高到40%,通过考核的种子检验机构年样品检测能力达到40万份,例行监测的种子企业覆盖率达到30%。在2020年前50强市场份额达到60%,通过考核的种子检验机构年样品检测能力达到60万份以上,例行监测的种子企业覆盖率达到50%以上。坚持机制创新。明确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是农作物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的主体。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新机制。鼓励科技资源向企业流动,促进产学研紧密结合,加强种业自主创新和国际合作。坚持企业主体。充分发挥种子企业在商业化育种、成果转化与应用等方面的主导作用。鼓励“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整合农作物种业资源,通过政策引导带动企业和社会资金投入,推进“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做大做强。坚持统筹兼顾。重点支持主要粮食作物种业发展,兼顾重要经济作物。重点加强国家级种子生产基地建设,兼顾区域级和县(场)级种子生产基地,确保种子生产总量和结构平衡。坚持扶优扶强。完善法律法规,营造统一开放、公平竞争的农作物种业发展环境。重点支持具有育种能力、市场占有率较高、经营规模较大的“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鼓励企业兼并重组,吸引社会资本和优秀人才流入企业。在这段期间的重点任务为:建立新型农作物种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强种业基础性公益性研究;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做大做强种子企业,鼓励种子企业间的兼并重组,强强联合,实现优势互补、资源聚集;鼓励具备条件的种子企业上市募集资金;加强种子生产基地建设;严格品种审定与保护;强化种子市场监管;健全种子市场调控体系;提升农作物种业人才素质;加强种业国际交流与合作。针对水稻方面作物,培育年推广面积超过1000 万亩的新品种3-5 个;杂交水稻机械化制种面积达到50%;常规水稻商品化供种率达到70%。创制一批广适、高抗、高品质、高配合力的水稻骨干亲本、以及“三系”新型不育系、对低温钝感的“两系”不育系;加强杂交水稻安全繁制种、机械化制种、种子检测、加工和贮藏等技术研究与应用。总结:目前国内种子企业处于整合中,一系列的意见和管理办法的出台,意味着国家农业相关政策也鼓励这一发展,这将直接导致种子企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和大型化方向发展,种子行业的经营和市场份额必将向实力强、规模大的种业公司集中。未来占据市场一大块空间的中小种业公司将被整合取缔,更多的市场空间将留给实力雄厚、育繁推一体化的大型种业公司。十八界三中全会后,农地改革已进入进程,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农业规模化过程中产出效率大幅提升,饲料、种子、化肥、农机等生产资料投入的复合增速将达到5-8%;由于上述规定,许多小规模的种子企业将退出“育繁推一体化”经营,为种业行业中的龙头企业提供了很大的市场发展空间。行业情况2010年起,我国种子市场规模已经超过500亿元,是2004年的2倍,预计2015年将达到800多亿元。我国种业市场结构中,水稻种子占比为20%-30%,其中籼型杂交水稻市场规模2013年已达140亿元左右。2002-2013年我国杂交水稻平均种植面积为2.45亿亩,由于水稻种植面积长期来看处于稳定态势,所以单位面积种子投入将是决定未来行业空间的重要因素。种业作为一个高科技的载体和高收益的产业,其价格定价机制将从“成本定价法”转变为“价值分享定价法”。中国目前大田作物种子的投入占农作物产值的比例大约4-5%,农业发达国家大约是8-10%。随着中国种业产品在产量、抗性、产品质量、产品品质、技术推广和客户服务内容的提升,附着在产品上的技术含量和服务内容也会有质的提升,种子产品单位面积投入也会不断提升,最终达到约等于农产品价值8-10%的份额。十八界三中全会后,农地改革已进入进程,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农业规模化过程中产出效率大幅提升,饲料、种子、化肥、农机等生产资料投入的复合增速将达到5-8%;种子行业的较长景气周期将保障行业内利润水平稳定增长,市场潜力提升空间巨大。但行业内企业由于种质资源与营销服务能力的差异,将导致行业内企业的盈利水平差异较大,掌握优良种质资源及市场经营能力较强的种业企业将获得较高利润水平并快速发展。海外种子行业发展概况海外种子行业发源于19世纪末期,从数量众多的小型企业逐渐发展到市场由少数实力雄厚的企业所垄断。目前,世界十大种子公司为杜邦(Dupout美国)、孟山都(Momsanto美国)、先正达(Syngenta瑞士)、利马格兰(Limagrain法国)、圣尼斯(Seminis墨西哥)、埃德瓦塔(Advanta荷兰)、 道化工(Dow美国)、KWS AG公司(德国)、Delta & Pine Land 公司(美国)和Aventis公司(德国)。欧美国家的种业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1)本国政府主导和扶持。政府行业主管部门通过立法和示范,规范种子的生产经营行为,制定有关种子生产经营的法律法规;加强对有关植物品种权的保护,鼓励私人企业进入种子市场,逐步发展种子市场;(2)私人企业进入发展。在法规和政策环境健全的情况下,各私营企业迅速发展,各公司加大科研投入,新品种不断涌现,农产品的产量和质量随之提高,涌现了一批如先锋(1997年被杜邦收购)、迪卡(1998年被孟山都收购)、圣尼斯等国际知名种业公司;(3)垄断经营。行业经过一个世纪的整合,基本上被杜邦、孟山都、先正达等几家国际大公司垄断。如杜邦公司的玉米种子2005年占美国市场的43%,占全球市场的22%,孟山都公司的转基因棉花种子在国际上基本处于垄断地位。海外种业目前发展比较成熟,发达国家种子市场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生产现代化、社会化、专业化程度高,设备先进;种子经营市场化、商品化程度高,种子贸易自由,各公司生产经营的品种、数量完全取决于国内外市场的需求;种子质量标准化程度高;经营高度集中,培育、繁殖和推广等环节实现一体化;高度重视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海外种业目前的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特点:(1)科研的投入越来越高。20世纪90年代,跨国公司投入科研的经费迅速增长。美国种子产业1980年对育种投入经费5,300万美元,占种子销售额的3.8%,1990年上升到 1.1亿美元,占种子销售额的8.2%;2008年,孟山都科研投入占其销售额的比重达8.62%。(2)品种选育走向商业化和专利化。种子行业发展初期,政府机构、政府资助下的大学和研究所等是主要研究机构,产品和成果社会化,为公有品种;随着竞争的加剧和公司实力的增强,企业开始在封闭环境下独立地选育新品种,形成自有知识产权。庞大的育种规模提高了投资效率,保证企业源源不断地更新其技术产品,增强市场竞争力;(3)生物技术在育种上的应用大大加快。以杜邦、孟山都、先正达等公司为代表的跨国集团近年来大力投入资金进行生物技术育种研究,在应用技术育种方面发展十分迅速,其中转基因技术应用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但目前食品转基因技术的应用在不少国家仍存在推广障碍。中国种业概况种子产业在发达国家发展较为成熟。种子商品化率达到90%以上,需求较稳定,市场集中度高,种子企业多为育繁推一体化企业,育种与经营不分离。相比之下,我国种子产业虽然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取得不少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仍处于成长初期。一、我国种业发展情况我国种业经历了几个发展阶段,产业化规模加大,种子质量和单产都有提高。自建国以来我国种子产业发展经历了几个阶段,现在进入了行业洗牌整合阶段。第一阶段(1949-1957年),自留种时期。建国初期国内尚无专门的种子生产机构,种子多为自留种,产量低种子质量差。第二阶段(1958-1977年),初始育种期。国家提出“四自一辅”的指导方针,种子生产仍然主要靠群众自主繁育,辅之以必要的调剂。制种隔离条件不理想,种子纯度较低。第三阶段(1978-1999年),工业化生产孵化期。此时开始建立种子生产基地,种子生产逐渐集中,各地方县级种子站承担了大多数种子供应。同时在这一阶段我国开始引进国外先进的种子加工设备,随之发展了种子包衣技术,种子质量得到改善。第四阶段(2000年至2010年),此时种子开始大规模工业化生产,进入成长初期。1997年和2000年,我国相继实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和种子法,开创了行业发展的新阶段,种子产业正式开始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制种集中度进一步提高,行业法制化建设加强,保护了品种权人的合法权益,有力的推动了植物新品种的培育。这一阶段,各类种子企业纷纷自主研发或从科研部门购买品种经营权,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进入我国种子行业,育种技术提高,种子质量提高,企业间竞争逐渐激烈。总体来看,行业发展提速。行业整合阶段(2011年至今),2011年8月25日农业部颁布了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该政策的出台,将带来行业内一轮兼并整合的大潮,也同样预示着国家对于种子行业发展的推动和支持已经进入实质性的执行阶段。2010年起,我国种子市场规模已经超过500亿元,是2004年的2倍。预计2015年将达到800多亿元。种子销售毛利率持续提高,业内平均水平在30%以上。我国种业市场结构中,玉米种子占比最高为33%,蔬菜31%,水稻21%,棉花8%,其他品种7%。种子价格持续上扬,长期看涨,市场潜力提升空间巨大。二、中外种业差距中国美国1.种子企业6000多家,排名前十位大型种子公司市场占有率20%多2.准入门槛低,核心竞争力差,产业体系不配套3.企业自主创新力量薄弱,应用品种88%来自于科研单位4.实行品种审定制度:审定时间长、审定数量多、知识产权保护不力、管理部门行政干预、潜规则异化为权力寻租;5.市场监管及法律环境缺失6.占农产品价值的4-5%;纯度92-93%,发芽率85%(种子质量对产量影响20-30%)7.以杂交种为主,未进行转基因种子种植8.种子营销模式落后1.种子企业1100家,排名前四位大型种子公司市场占有率82%2.科研的高投入不高产出实现良性循环3.企业自主创新力量强大,应用品种基本均为企业生产4.不实行品种审定制度,但种子企业都有与门的部门组织品种试验,根据试验结果,确定推广品种5.法律法规体系完善,种子管理体系高效,知识产权保护严格,种子贸易自由化6.占农产品价值8-10%;纯度100%,发芽率95%以上7.转基因种子种植范围从2000年的25%提高至2010年的86%(转基因可提高单产2-3%以上)8.为农民提供解决方案、套餐式服务水稻种行业现状及分析2002-2013年我国杂交水稻平均种植面积为2.45亿亩,由于水稻种植面积长期来看处于稳定态势,所以单位面积种子投入将是决定未来行业空间的重要因素。种业作为一个高科技的载体和高收益的产业,其价格定价机制将从“成本定价法”转变为“价值分享定价法”。中国目前大田作物种子的投入占农作物产值的比例大约4-5%,农业发达国家大约是8-10%。随着中国种业产品在产量、抗性、产品质量、产品品质、技术推广和客户服务内容的提升,附着在产品上的技术含量和服务内容也会有质的提升,种子产品单位面积投入也会不断提升,最终达到约等于农产品价值8-10%的份额。十八界三中全会后,农地改革已进入进程,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农业规模化过程中产出效率大幅提升,饲料、种子、化肥、农机等生产资料投入的复合增速将达到5-8%;一、种植面积近几年,我国水稻的种植面积呈现缓慢上升的态势,从长远来看,我国种植面积的上升空间较为有限。种植收益好促使水稻2012年种植面积增加1%至3030万公顷,产量提高1%至1.42亿吨(精米),单产水平同比持平在6.7吨/公顷(糙米)。中国水稻品种分为常规稻和杂交稻,杂交水稻种植具有明显优 势,1976 年开始推广以来,得到快速的发展。近几年,水稻种植面积基本在4.2亿亩以上,其中杂交水稻的种植面积占全部水稻种植面积的比例在60%左右浮动。我国常年水稻种植面积占全国谷物种植面积的34%,水稻总产占全国粮食总产的40%,全国60%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种植 水稻的农户约有1.58亿户,约占全国农户总数的64%。三大优势区分别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和产量的98%和97.6%左右,三大区域的地理区位和特点如下:东北平原优势区。范围: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及黑龙江农垦特点: 区内土壤肥沃,7、8月份降雨集中,温度较高,昼夜温差大,雨热同季,污染少,是我国优质粳稻的主要产区。水稻产量高,商品量 大,比较效益较高。该区生产的优质粳米与俄罗斯、日本、韩国食用口味相近,可就近出口。长江流域优势区。范围:云南、贵州、四川、重庆、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和河 南南部10省(直辖市)特点: 区内单季、双季稻共存,籼、粳、糯稻品种均有种植,是我国提 供商品稻谷最多的区域东南沿海优势区。范围: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6省(直辖市、自治区)。特点:其气候条件满足单季、双季或三季稻作种植。该区是我国降水、光照与热量最多、最充足、最适宜水稻生长的区域。该区既是我国稻米主产区,又是主销区,稻米需求量大。由于籼稻的杂交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籼稻,粳稻杂交效果不明显,目前我国的杂交水稻主要是指籼型杂交水稻,主要分布在我国湖南、湖北、四川、重庆、广东、广西、江西、福建、贵州等地区,下表也主要为有杂交籼稻种植面积的省份的面积分布(籼稻和粳稻无法准确分开,该数据包含粳稻,偏大):(千公顷)2011年2010年2009年2008年2007年2006年2005年2004年河南早稻河南中稻和一季晚稻638628611.3604.67600571.33511.07508.53河南双季晚稻江苏早稻江苏中稻和一季晚稻2,248.632,233.072,229.192,228.352,226.262,212.492,206.782,109.97江苏双季晚稻1.094.054.21.813.512.552.93湖北早稻346.37358.6357.38341.11343.17342.38365.02351.14湖北中稻和一季晚稻1,281.581,262.351,271.441,228.211,233.391,230.881,282.251,215.37湖北双季晚稻408.21417.22416.26409.62402.26401.81430.12423.1安徽早稻256.19263.41273.93266276.3280.62293.7289.3安徽中稻和一季晚稻1,702.201,701.981,681.621,669.801,639.781,635.701,557.901,547.97安徽双季晚稻272.42279.98291.3283.1289.14291.37297.5292.43湖南早稻1,395.301,360.501,380.601,294.601,297.601,355.901,324.401,288.30湖南中稻和一季晚稻1,217.301,228.401,208.501,246.801,226.401,156.301,068.601,061.84湖南双季晚稻1,453.701,441.601,458.101,390.601,373.201,419.501,402.201,366.70江西早稻1,384.251,401.071,400.801,385.531,372.531,369.801,284.331,229.00江西中稻和一季晚稻401.53391.9392.53401.41407.33407.67414.6437.47江西双季晚稻1,531.931,525.471,488.731,468.601,414.471,461.871,430.071,363.27福建早稻204.12208.01213.67212.21221.98239.98271.88293.14福建中稻和一季晚稻453.24451.06445.71436.77409.35411.75300.26414.34福建双季晚稻187.98195.75205.23212.24237.36238.91379.41277.58广东早稻927.87941.33944.93933.5940.27940.21,034.401,026.20广东中稻和一季晚稻广东双季晚稻1,013.051,011.411,014.771,013.40998.731,001.731,103.201,112.83广西早稻941.29964.8988.8984.4991.531,053.271,131.301,098.90广西中稻和一季晚稻150.98149.93145.2150.9148.41146120.7132.1广西双季晚稻986.26979.7991983.9986.731,038.801,108.401,125.00云南早稻40.8738.956.4655.2550.7240.0360.9256.61云南中稻和一季晚稻1,000.76951.9967.48946.65925.08972.75970.181,010.42云南双季晚稻31.8230.215.8915.6314.4316.9518.1719.17贵州早稻0.070.10.080.080.080.32贵州中稻和一季晚稻681.49695.81692.57685.59676.08679.48721.54715.93贵州双季晚稻5.65.460.060.060.050.27四川早稻1.11.21.31.52.82.83.23.2四川中稻和一季晚稻2,006.202,002.602,025.102,033.202,032.142,077.852,083.142,059.10四川双季晚稻0.60.70.71.21.221.221.151.5重庆早稻0.10.310.4重庆中稻和一季晚稻686.49683.9682.04673.54652.13672.3747.31748.3重庆双季晚稻0.330.6浙江早稻111.76117.62114.87104.33121133.33143154.1浙江中稻和一季晚稻640.11647.87666.34691.24688.38693.83699.98677.98浙江双季晚稻142.9157.67157.53141.93144.91167.35185.56195.97二、杂交水稻市场容量以及增长空间杂交水稻市场规模为=杂交水稻种植面积X每亩用种量X杂交水稻商品化率X平均价格+出口额。2013年的市场容量=2.45亿亩x1公斤/亩x100%x55元/公斤+3.11亿元 数据来源:平安证券:种业行业深度报告:站在大变革的起点上,=134.8+3.11=138亿元杂交水稻的用种量不会出现较大提升,但是价格有提升空间。下面来对该增速逐项分析。A出口推广面积扩大是水稻种子行业未来成长首要来源,近几年国外需求量快速提升,而国内的用种量基本保持稳定,中国杂交稻种出口正爆发式增长。2002-2010年出口额年均复合增长39.5%,2010年中国杂交稻种出口1917万公斤,出口金额折合人民币3.11亿元,约为国内稻种市场份额3%。目前全球除中国外水稻种面积约为19.6亿亩,如果我国种子企业在除中国外的国际水稻种子市场占有率能够提高到5%,就是近1亿亩推广面积,相当于目前国内水稻种子市场规模的40%。因此从长远来讲,国外市场将是国内杂交水稻种子最具潜力的增长方向,预计未来5年均30%的复合增长率能够保证。其重要的原因在于技术优势推动了杂交稻出口。国产杂交水稻种子在国际水稻种子市场上技术优势明显,多年来我国大米单产一直排名世界第一,2009年我国大米单产较世界大米单产排名第二的印尼高出112公斤/亩,达到442.67公斤/亩,几乎是世界水稻第一种植国印度单产的两倍。预计未来15年内,我国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仍然会保持领先。我国与世界水稻单产水平对比 数据来源:Wind,九鼎投资整理B国内杂交稻种植面积从国内来看,而我国杂交水稻本身面积扩张有限,由于籼稻的杂交效果明显优于常规籼稻,粳稻杂交效果不明显,目前我国的杂交水稻主要是指籼型杂交水稻,主要分布在我国湖南、湖北、四川、重庆、广东、广西、江西、福建、贵州地区,近年来杂交稻种植面积一直维持在60%左右。2008、2009、2010、2011、2012年我国杂交水稻播种面积分别为2.36、2.46、2.50、2.58、2.60、2.63亿亩,有微弱的上升趋势。未来杂交水稻播种面积的扩大,取决于粳稻的杂交稻比例提升,然而在短期内粳稻的杂交化技术难以取得重大突破。2002-2013年我国杂交水稻平均种植面积为2.45亿亩,因此预计未来这一数据大体保持不变。2002-2011年我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C每亩用种量在每亩用种量上,现在的技术难以在短期内取得重大突破,因此每亩用种量难以取得较大降低。预计每亩用种量会维持在每亩一公斤左右。我国杂交水稻亩均用种量 数据来源:Wind,九鼎投资整理D价格近年来杂交水稻种子价格稳步上涨,2013年,全国杂交水稻种子款的平均价格为55元/公斤左右,同比涨幅6%,较前期有放缓趋势,2012年,平均价格为52元/公斤左右,2011年,平均价格为49元/公斤,而09-13年年均价格上涨幅度为20%。01-09年间价格的年平均涨幅为11.6%。种子价格上升是水稻种子行业稳定成长的最主要来源。推动力有四点:种子增产效果明显,而种费比较低;稻米收购价格上升;两系种子对三系种子的替代;中稻对早晚稻的替代。(1)种费比然后再来看低种费比。种子增产效果明显,而种费比却较低。种子本身质量提高,增产明显,是种子价格得以上行的内在原因。种子新品的推动下,50年来我国水稻亩产翻了3翻。2004年以来籼稻的种费比基本上稳定在5%左右,然而种子对粮食增产起到的作用约为40%。从产品价格来看,种业作为一个高科技的载体和高风险的产业,其价格定价机制将从“成本定价法”转变为“价值分享定价法”。在中国,蔬菜、花卉、棉花、杂交玉米、杂交油葵、食葵等种子产业在过去几年已经成功实践和初步完成了这一定价模式的转变;杂交水稻、优质小麦等作物也逐渐开始了这一转变的过程。种子投入与粮食生产的投入产出比,简称“种粮比”。中国目前大田作物种子的投入占农作物产值的比例大约4-5%,农业发达国家大约是8-10%。主要是品种好,产品质量高,技术推广到位,售后服务及时,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大等。可以预计,随着中国种业产品在产量、抗性、产品质量、产品品质、技术推广和客户服务内容的提升,附着在产品上的技术含量和服务内容也会有质的提升,种子产品价格也会不断提升,最终达到约等于农产品价值8-10%的份额。种子行业的较长景气周期将保障行业内利润水平较为稳定,但行业内企业由于种质资源与营销服务能力的差异,将导致行业内企业的盈利水平差异较大,掌握优良种质资源及市场经营能力较强的种业企业将获得较高利润水平并快速发展。因此理论上讲价格还有较大上涨空间。但是不可忽略的一个因素是,农民目前通过种植粮食来挣钱其实并不划算,面临较高的机会成本。农民种地若按照亩产1200斤算,每斤稻谷的收购价,籼稻约为1.3元,即农民每亩地的收入为1500-1600元,而生产成本近几年增速约为10%,涨价幅度基本跟粮价的上涨持平。现在一亩地农民能够挣得的收入大约为六七百元。且随着机会成本的提高,农民种粮意愿下降,所以种子的提价速度难以长期大幅度超过粮价上涨幅度。通过访谈也印证,这几年种子价格的快速上涨趋势难以保持,目前种子的价格已经处于高位,除非少数增产量明显的超级稻品种,种子的价格难以持续前两年如此大幅的上涨。(2)稻谷收购价格上涨年均10%增速从2007年-2011年,早籼稻和中晚籼稻的累计价格涨幅分别为46%和49%,年复合增长率都达到了10%。预计在未来这一增速会随通胀减缓,但由于货币因素,成本因素,供给因素的影响,预计仍会保持3-5%的增速。数据来源:国家发改委(3)中稻对早晚稻的替代近年由于农村劳动力成本升高,种植早晚两季稻的收益已与种植一季中稻的收益相差无几,市场上早晚两季稻在逐渐转为一季中稻或一季晚稻。由于中稻用种量较之早晚稻用种量少,故中稻价格相较于早晚稻更高。性质2011年2010年2009年2008年2007年2006年2005年2004年2003年2002年稻谷播种面积(千公顷)30,057.0429,873.3629,626.9229,241.0728,918.8128,937.8928,847.1828,378.8026,507.8328,201.60早稻播种面积(千公顷)5,749.535,795.855,870.085,707.885,742.385,887.886,028.045,946.545,590.215,872.73中稻和一季晚稻播种面积(千公顷)18,100.4617,852.8117,527.2317,422.7117,138.1916,840.0316,272.1616,067.9814,881.0115,764.19双季晚稻播种面积(千公顷)6,207.046,224.706,229.606,110.486,038.246,209.986,546.986,364.316,036.616,564.62(4)两系对三系种子的替代两系种子比三系有较为明显的优势,因此两系的价格比三系更高,价格涨幅更快,随着两系种子对三系的逐步替代,会推高整个杂交水稻种子的平均价格。 两系制种相对三系制种体现出来了较大优势,如下表所示:两系和三系制种法优劣比较 数据来源:湘财证券研究所由于两系较为明显的优势,在近十年内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也逐步开始了对三系种子的替代。自1995年我国“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配套成熟,并开始应用于生产。截止到2004年底,我国两系杂交水稻的推广面积已经达到了 6000 万亩,占全国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的 23%左右。根据年推广面积在 10 万亩以上的主要杂交水稻组合推广面积的统计资料,2001-2007 年长江中下游稻区三系组合推广面积由 1.2855 亿亩下降至0.9968 亿亩,减幅达到了 22.46%;而同期两系组合推广面积从 1500 万亩上升到2955万亩,每年平均增加250万亩,增幅高达97%。截止到2007年,长江中下游稻区推广面积在10万亩以上的主要杂交水稻组合中两系组合的推广面积仅为 22.90%,而三系组合占77.10%。由于两系水稻整体上优于三系的特性,两系杂交水稻会逐步替代三系杂交水稻。通过对专家的访谈结果,两系的种植面积在未来有望能够达到杂交水稻面积的一半,即1.25亿亩,即还有约4000万亩的提升空间。若两系以每年250万亩的速度替代三系杂交水稻,那么两系水稻的用种量每年有望提升250万公斤,三系水稻用种量则每年会下降250万公斤。水稻品种演变两系的种子近两年出现了比三系的种子更快的价格上涨趋势,且单价更高。两系和三系的单价对比如下表所示:从09年-11年杂交水稻价格的年复合增速达到了22%,而且两系种子价格涨幅高于三系。水稻种行业供需及波动2013年种子产业面临历史上最高的库存量,企业去库存将是主要压力所在。从过去几年看,受下游需求和库存形势的左右,种业呈现出明显的周期性波动特征,基本上45年一个周期。2004/2005年行业景气度处于高峰期,种子供应高峰出现在2007年,即2007/2008年为最严重的去库存期。此后,制种量和库存量快速下降,行业供给压力缓解。2009/2010年种子价格大幅上扬,企业利润回升,行业景气度达到高点。2011年回报率上升,驱使企业扩大制种面积,2012年种子供应和库存再次大幅过剩,市场竞争加剧,种子行业的销售毛利率及净利率均低,经营业绩总体下滑。2013年处于去库存的低迷期,可能两年后行业景气度才能好转。种业在去库存后,寄希望重新找到下一个周期性机会。下表为04-13年行业周期波动变化情况:04-0505-0606-0707-0808-0909-1010-1111-1212-1313-14制种面积(万亩)144.00160.00150.00114.0094.60137.00150.00168.00190.59162.00生产种子(亿公斤)2.602.702.702.152.092.372.542.903.452.72上期库存(亿公斤)0.700.700.801.200.820.470.47-0.751.30供种总量(亿公斤)3.303.403.503.352.912.843.01-4.204.02种植面积(亿亩)2.502.502.502.362.462.502.58-2.632.45需种总量(亿公斤)2.902.902.952.352.442.502.602.652.702.60预计库存(亿公斤)0.400.500.551.000.470.340.410.731.501.30库存/需种总量14%17%19%43%19%14%16%28%56%50%其中两系种子的需求量两系7500-8000万公斤,供应为1亿公斤,供需格局要好于三系。由于企业前瞻性主动调整销售结构,两系中稻占整个销售额的比例提高,战略转型成功,目前虽然从销售额上看似乎变化不大,但由于两系和中稻品种在市场上的价格高于其他类别的品种价格,所以两系和中稻品种在经营上所赚取的利润要远高于其他类别的品种。整个水稻种子产业利润的2/3都在中稻,另外25%利润在晚稻,早稻10%左右。行业利润水平的变动趋势及变动原因种子行业的利润水平主要受产品成本和产品价格波动的影响,从长期来看,农业的发展将有效支撑种子行业保持较长的景气周期。从产品成本看,影响成本的主要因素是企业自己生产的种植成本和委托生产的收购价格。由于近年来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上升,企业自主生产的种植成本预计将处于上涨趋势;委托生产的收购价格主要受种子的最终销售价格影响,与其成正相关关系。预计整个种子行业的产品成本将处于缓慢上涨趋势,若种子最终销售价格不能相应上涨,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企业利润的增长。从产品价格来看,种业作为一个高科技的载体和高收益的产业,其价格定价机制将从“成本定价法”转变为“价值分享定价法”。在中国,蔬菜、花卉、棉花、杂交玉米、杂交油葵、食葵等种子产业在过去几年已经成功实践和初步完成了这一定价模式的转变;杂交水稻、优质小麦等作物也逐渐开始了这一转变的过程。种子投入与粮食生产的投入产出比,简称“种粮比”。中国目前大田作物种子的投入占农作物产值的比例大约4-5%,农业发达国家大约是8-10%。主要是品种好,产品质量高,技术推广到位,售后服务及时,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大等。可以预计,随着中国种业产品在产量、抗性、产品质量、产品品质、技术推广和客户服务内容的提升,附着在产品上的技术含量和服务内容也会有质的提升,种子产品价格也会不断提升,最终达到约等于农产品价值8-10%的份额。种子行业的较长景气周期将保障行业内利润水平较为稳定,但行业内企业由于种质资源与营销服务能力的差异,将导致行业内企业的盈利水平差异较大,掌握优良种质资源及市场经营能力较强的种业企业将获得较高利润水平并快速发展。十八界三中全会后,农地改革已进入进程,推动农业规模化经营,根据发达国家的经验,农业规模化过程中产出效率大幅提升,饲料、种子、化肥、农机等生产资料投入的复合增速将达到5-8%。水稻种品种变迁杂交水稻分三块,早杂、晚杂、中稻。90年代,以早稻和晚稻为主;2004年开始,中稻面积越来越大。一些农民倾向二种植一季中稻,而不是早晚两季,虽然产量低一些,但省亊,跟早晚稻的投入产出比差不多,但国家还是提倡早晚稻,毕竟产量高一些。丰乐种业,大北农,荃银高科,起家靠的是中稻;隆平高科早晚稻起家,中稻一般,不其他三家处于同一起跑线。中稻是整个水稻赚钱最多的,整个水稻种子产业利润的2/3都在中稻,因为产量高,用种量就少,单价就高,企业利润就多。另外25%利润在晚稻,早稻10%。中稻现在发展重点是两系,生产风险大,对温敏、光敏要求高。母本转换的温度基本在25左右,以上是不育的,以下是可育的。粳稻基本都不是杂交的,特点是杂交难度大,杂交产量优势不大。籼稻目前都是杂交,传统上品质不太好,现在已经有一些高品质籼稻,可以达到粳稻的中等水平。以国审水稻的品种看行业变迁,也可作为参照:国审品种201320122011201020092008200720062005200420032001两系早稻32231334410两系晚稻10234211120两系早晚稻0001两系中稻1662732611三系早稻03303213142三系晚稻4441094512211133三系早晚稻0003三系中稻1015111516514362421208国审合计343024383618305633343917两系小计208613871056221两系比例59%27%25%34%22%39%33%9%18%6%5%6%两系中稻比例47%20%8%18%8%11%20%2%3%0%0%0%以下为2005年以来,两系中稻国审品种(2005年以前基本无两系中稻国审品种),9年共44个,平均每年不到5个,国审品种可以看做一个稀缺性资源牌照,但近两年增速有所加快。.品种选育单位全生育期(天)结实率(%)千粒重(克)稻瘟病综合指数(级)整精米率(%)国家优质稻谷标准(级)生试亩产(kg)较对比组增产率(%)2013年两优8106安徽荃银高科种业股份有限公司130.583.930.15.849.1558.85.32013年Y两优2号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139.178.924.85.564.7580.49.12013年盐两优2208江苏沿海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13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文物遗址保护服务项目建议书
- 旅行社运营实务(第二版)习题及答案 项目二 习题
- 2025年美容咨询证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无锡初一考试试卷及答案
- 房屋风水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 房产专业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山东足球统考试题及答案
- 感染管理知识培训课件
- 情绪管理课件食品
- 清洁工考试的题目及答案
- 医院未来人才培养与引进策略
- 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培训
- 【MOOC】研究生学术规范与学术诚信-南京大学 中国大学慕课MOOC答案
- 宁德时代应聘笔试题库及答案
- 《甘特图制作》课件
- 【2024】粤教粤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每课教学反思(带目录)
- 冀少版(2024新版)七年级上册生物第一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1.2《细胞的形态》教案
- 旅游公司与导游合作协议书
- 实习合同范本(2篇)
- 黑龙江金融产业发展对策
- 无人机应用与基础操控入门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