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中世纪文学概况.doc_第1页
法国中世纪文学概况.doc_第2页
法国中世纪文学概况.doc_第3页
法国中世纪文学概况.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法国中世纪文学概况法国古代 又称高卢,位于欧洲西部,公元前1世纪中叶被罗马征服后,本地的语言被罗马士兵和商人使用的通俗拉丁语所取代。5世纪时罗马帝国崩溃,蛮族混战,到5世纪 末建立了法兰克王国,通俗拉丁语演变成为罗曼语,也就是古法语。法兰克王国在查理大帝(768-814)时代最为强盛,统治着西欧的广大地区。后来他的三 个孙子争夺江山,到 843年缔结凡尔登和约,将帝国分成三个国家,就是现在的法国、德国和意大利,所以通常认为法国文学诞生于9世纪。由此开始到15世纪,就是法国历史上的 中世纪。中世纪是法国封建制度从形成、发展到逐渐巩固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基督教会势力强大,地方领主相互混战,王权努力统一国家,市民阶级刚刚 兴起,这种复杂的社会背景,造成了丰富多彩的中世纪文学。其中产生最早的是宗教文学,即僧侣们用拉丁文创作的圣徒行传和圣经故事,例如9世纪末的圣女欧 拉丽赞歌,就是法国最早的文学作品。法国早期的戏剧是表现圣经故事的奇迹剧和神秘剧,例如由教士和民间诗人改编的耶稣受难神秘剧和亚当的滔天 大罪等,都是宣扬基督教的教义和上帝的神圣的。 随后繁荣起来的是英雄史诗、骑士文学和市民文学等各种体裁,其中又分为抒情诗、戏剧、散文、传奇和故事等多种表现形式。法语中的“长篇小 说”一词的原义是罗曼语,指用罗曼语写作的骑士故事诗,说明骑士故事诗就是后来的长篇小说的起源。一般来说,长篇小说源于篇幅较长的骑士故事诗,短篇小说 则是市民文学中的小故事发展的结果。除了由僧侣或教士抄写的作品得以流传下来之外,中世纪文学基本上是口头文学,具有浓厚的民间文学色彩。例如英雄史诗来源于行吟诗人对古代英 雄事迹的传诵,小故事来自法国民间的现实生活,同时也受到了古代和东方的民间传说的影响,这些作品在演变过程中变化较大,作者也大多匿名。但尽管如此,中 世纪文学对后世的文学却有着深远的影响,无论是现实主义文学还是浪漫主义文学,都可以追根溯源,在中世纪文学里找到自己的源头。法国最古老的文学:英雄史诗英雄史诗 是法国最古老的文学。在11世纪之前,诸侯混战,民不聊生,人民渴望和平与安宁,所以从11世纪末开始,在行吟诗人口头传诵的基础上,产生了由圣职人员修 改定稿的英雄史诗。主要描写历史上的战争和重大事件,歌颂为统一国家而战的帝王和英雄。其中的帝王深谋远虑、平定叛乱,骑士则忠君爱国、建立功勋,他们的 高贵品质往往高不可攀,实际上是一种理想的形象。英雄史诗主要分为帝王系、纪尧姆德奥朗日系和敦德梅央斯系,分别描写查理大帝的英勇事迹、纪尧姆家族的勤王御敌和诸侯的叛乱。它们 大多是行吟诗人口头相传的民间创作,富有传奇色彩,没有署名的作者。罗兰之歌是帝王系的主要作品,也是英雄史诗的代表作。有四个手抄本流传至今,其中只有牛津图书馆收藏的手抄本上有杜罗尔德的名字,他的 身份却无法确定。行吟诗人的任务是表演而不是创作,他们在整理和改编民间传说的时候,很可能会不时加进一些表演所需要的内容。例如在罗兰之歌中,他的 未婚妻听到噩耗后昏倒在地上,最初只有33句,到12世纪已被增加到了800句。这种集体的创作方式具有很大的随意性,但同时也使作品的内容变得越来越丰 富。罗兰之歌叙述的是查理大帝和他的侄子罗兰的故事。查理大帝的妹夫加奈隆是罗兰的继父,他主张与敌国议和,罗兰就提议让他作为使者,他因 此怀恨在心,勾结敌人设下诡计,以送礼求和使查理大帝撤兵,同时建议让罗兰当后卫。查理大帝为此把号角留给罗兰,要他在危急时吹响以便回师救援。罗兰率领 的两万骑兵果然遭到10万敌军的袭击,然而他视死如归、浴血奋战,直到只剩下60个人才吹响号角,等查理大帝赶到时已全军覆没。查理大帝击败敌军,接着审判马奈隆,大义灭亲地处死了这个叛徒妹夫以及为他鸣冤叫屈的亲族,不愧为法兰西理想的君主。罗兰骁勇善战、忠君爱 国,显示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则是一个理想的骑士和忠臣。罗兰之歌反映了法兰西民族要求统一的愿望,也是它开始立国的标志。纪尧姆德奥朗日系的主要作品路易加冕产生于12世纪,讲述查理大帝年迈时传位给年幼的儿子路易,纪尧姆为了保护他而英勇战斗,平定 了诸侯的叛乱。敦德梅央斯系的作品都是写诸侯反叛后悔过的故事。所以总起来说,英雄史诗都是歌颂帝王,为统一国家服务的。这些作品少则1000行,多 则几万行,后来经过骑士故事诗的演变,成为后世长篇小说的源头。法国市民文学市民文学 是市民阶级的文学,是随着城市和市民阶级的发展而产生的。它嘲笑教士和贵族的愚蠢,反映普通市民的生活和下层社会的现实,同时也讽刺自身的弱点,因而具有 喜剧的特色,体现了法兰西民族诙谐幽默的性格。市民文学的主要形式是“小故事”,又称“韵文故事”,是行吟诗人演唱的轶闻趣事,所以作者大多匿名。这些故事为了便于背诵,都用八音节的短 句写成,往往有数百行,它们流行于12世纪末至14世纪初,保存至今的有150多篇,主人公多为农民,说明它们源自农村。例如农民医生讲一个农民经常 打老婆,正巧公主的喉咙被鱼骨卡住,国王下令寻找名医,他的老婆就说自己的丈夫是名医,只是需要拷打才肯承认。农民于是被屈打成医,进宫后灵机一动讲了个 笑话,使公主笑得把鱼骨喷了出来,农民因此成名和发了大财。这个故事通过农民来表现小市民的心理,后来莫里哀在他的喜剧打出来的医生里就采用了这个题 材。韵文故事把教士和骑士作为讽刺的对象。在吃桑椹的教士里,教士站在驴背上摘桑椹吃,嘴里说着:“上帝,可别有人喊吁啊!”结果驴听 到吁就跑了起来,教士跌倒在荆棘丛中头破血流。对于市民本身的缺点,这类故事除了经常嘲笑戴绿头巾的丈夫之外,有时也起到教谕的作用。例如撕开的鞍 褥写一个市民把财产都给了儿子,自己却被赶了出来,只得向儿子要一条被褥御寒。儿子让孙子到马厩里去拿一条垫马鞍的褥子,孙子却把它撕成两半,给了爷爷 一半,留着另一半将来给父亲用,使父亲深受教育,一家人重归于好。从亚当德拉阿勒(12351285)在1276年创作和上演的“叶棚剧”开始,市民戏剧逐渐有了戏剧独白、道德剧、笑剧、愚人剧等多种形 式,但是直到百年战争之后的15世纪才得到充分的发展,产生了擅长表现人情世态的笑剧,保存下来的有150部,其中最著名的是巴特兰律师的笑剧。笑剧 符合市民的审美趣味,只要能演得逗人开心,道德观念和教育意义都在其次,所以笑剧的内容大多是尔虞我诈、互相作弄,不过或多或少也有一些批判的意义,例如 巴特兰律师的笑剧就讽刺了司法的不公。市民文学中最重要的作品,是一系列以狐狸列那为主人公的故事诗,以及寓意故事诗玫瑰传奇。 第一节 列那狐故事诗列那狐故事诗是在伊索寓言、东方寓言和法国民间动物故事的基础上,经过从12世纪至14世纪的民间集体创作而形成的一组寓言故事诗,包括 列那狐的故事(11751250)、列那狐加冕(12世纪中叶)、新列那狐(13世纪末)和冒充的列那狐(14世纪上半叶)。故事里的 各种动物都有名字,狐狸的名字叫“列那”,“列那狐”是简明的中文译名。其实狐狸在中世纪古法语里是“古比尔”,由于故事诗的巨大影响,狐狸在法语里从此 就被称为“列那”了。 列那狐故事诗中最重要的是列那狐的故事,全诗有30000余行,包括27组故事,大多可以独立成篇,但都以狐狸列那为中心,来展现动物 王国里的生活,实际上就是中世纪法国社会的缩影。例如狐狸列那智斗伊桑格兰狼,使它不是被冰冻在河面上,就是被开水烫得焦头烂额,甚至遭到被剥皮的命运。 列那狐一方面应付狮子、熊、狼等封建权贵,另一方面又欺负乌鸦、麻雀等小民百姓,其实就是新兴的资产者,代表着市民阶层的利益。它利用自己的狡猾,千方百 计打击别人和保全自己,充分反映了封建社会里弱肉强食的现实,以及市民阶级与封建贵族和教会等统治势力的斗争。 在列那狐加冕里,野心勃勃的列那狐处心积虑地篡夺了狮子的王位。新列那狐叙述了列那狐与狮王的战争,最后列那狐大获全胜,被教皇加 封为“世界之王”。冒充的列那狐里有许多长篇的议论,有力地抨击了封建制度,例如猫发表反贵族的演说,母狮因患病需要要吃一个善良的人,可是天下却找 不到一个善良的贵族、领主或僧侣等等,已经带有巨人传的荒诞滑稽的色彩。 列那狐故事诗富于讽刺性和喜剧性的特色,不仅是17世纪拉封丹寓言诗的直接源头,而且为18世纪的写实小说和19世纪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开 辟了道路。 第二节 玫瑰传奇玫瑰传奇是中世纪读者最多和流传最广的大型故事诗,它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写于1235年,作者是纪尧姆 德 洛里;第二部分写于1269至1270年,作者是让 德 墨恩(1240?-1305?)。 第一部分有4669行,作者把自己比作“情人”,用拟人化的隐喻手法叙述了自己的爱情之梦。在春季的一天里,乐园里有一些少女在跳舞,“情 人”发现了其中的“玫瑰”后爱上了她,但是“玫瑰”被“嫉妒”等坏人关进了一座城堡,受到严密的监视。 纪尧姆德洛里没有写完就去世了,让德墨恩续写的第二部分有18000行。“理性”劝“情人”放弃爱情,“朋友”则大谈爱的艺术, “情人”收买了看守“玫瑰”的“老太婆”,“自然”强调人有判断的自由和生育的义务。最后“爱神”点燃了城堡,“爱情”率领队伍打败了“嫉妒”,“情人” 终于获得了“玫瑰”。玫瑰传奇被认为是用古法语写成的唯一的文学经典,它具有谴责贵族和批判教会等进步意义,它的梦幻和隐喻等文学手法也被后人广泛运用,因 此直到18世纪都拥有广泛的读者。第三节 市民抒情诗市民抒情诗是市民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代表作家吕特伯夫和维庸。吕特伯夫(?-1280)是一个贫穷的行吟诗人,他打破了英雄史诗为贵族歌功颂德、骑士抒情诗吟唱风雅之爱的传统,首先用诗歌诉说自己的贫 困,反映城市贫民的困境,从而成为第一个市民抒情诗人。他的诗歌一反慷慨悲歌或柔情缠绵的俗套,毫无保留地揭露了悲惨的现实生活,例如在吕特伯夫的穷 困里,他哀叹“我没有被子也没有床一张稻草床不是床,我的床只是稻草”。他讽刺权贵、同情穷人,针砭时弊,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弗朗索瓦维庸(1431-1463?)虽然上过大学,成为文学学士,但很早就染上了盗窃的恶习,而且还杀过人,因而经常坐牢,甚至被判处 过绞刑。在小遗言集(1456)和大遗言集(1462)里,他以玩世不恭的口吻嘲笑世上的一切,抨击达官贵人,感叹人间的不平,形成了现实主义的 风格。最后他被逐出巴黎,不知所终。吕特伯夫和维庸的诗歌,形成了不同于中世纪诗歌传统的现实主义倾向,但是由赤贫和牢狱生涯造就的杰出诗人毕竟只是凤毛麟角,因此他们没有弟 子或追随者,长期默默无闻,直到19世纪才被浪漫派尊为法国抒情诗的先驱。值得提到的是,庇护过维庸的查理德奥尔良(1394-1465),是一位与维庸齐名的抒情诗人。他的父亲是公爵,儿子是国王,然而再也 没有比他命运更坎坷的王公了。他13岁娶公主为妻,婚后一年母亲和妻子相继去世,父亲被暗杀。他22岁时在战斗中被俘后押到英国,关了25年才被用重金赎 回。在此期间,他只能写诗寄托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与对和平的向往,他的抒情诗达到了抒情与寓意水乳交融的境界。与吕特伯夫和维庸相对应的,还有一批为王公贵族效劳的诗人。他们虽然不愁衣食,但是命运变幻无常,又不能直抒胸臆,所以只能借助寓意和隐喻 来发泄不满,利用修辞来掩饰他们的本意,由此产生了两个诗歌流派:修辞学派和里昂派,它们形成了中世纪诗歌与七星诗社之间的桥梁。严格说来,这些诗人投靠王公贵族,像奥尔良那样本人就是王公,实际上是贵族诗人,因此不属于市民诗人的范畴。但他们与吕特伯夫和维庸有一个 共同之处,就是致力于创造一种新的抒情诗体裁,从而改革了宫廷抒情诗和骑士抒情诗的传统,有的文学史就把他们的作品都列为市民抒情诗。修辞学派是法国最早的诗歌流派,主要诗人有乔治夏斯特莱(14031475)和让梅希诺(14201490)等。他们借用寓意和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