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度市教委重点课程项目申 报 表.doc_第1页
2008年度市教委重点课程项目申 报 表.doc_第2页
2008年度市教委重点课程项目申 报 表.doc_第3页
2008年度市教委重点课程项目申 报 表.doc_第4页
2008年度市教委重点课程项目申 报 表.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08年度市教委重点课程项目申 报 表本文档由【中文word文档库】提供,转载分发敬请保留本信息;中文word文档库免费提供海量范文、教育、学习、政策、报告和经济类word文档。word文档课程名称 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 公共课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专业特色课课程类别负责人 许建强 职 称 副教授 学 校 上海应用技术学院 数理教学部 学院(系、部) 应用数学 专业填表日期 2008 年 6 月 16 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制一、课程基本情况 课程面向专业全校理工科各专业总学时讲授课时习题课时应开实验数实开实验数3021933课程是否校级重点课程 是名 称出版社主编主编学校现使用的教材情况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赵静,旦琦解放军后勤工程学院课程教学文件(大纲、教案、参考书目、习题集)情况名 称已使用几届使用效果教学大纲3届良好教案3届良好课外习题集3届良好数学模型(姜启源等编)第3版3届良好数学实验(乐经良主编)3届良好CAI课件自编多媒体课件3届良好现有教学条件(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实践教学、网络教学)情况不同于传统数学课教学方法,我们采用1:1的课堂教学与实验课时比,即1/2的课时用于课堂教学,1/2的课时用于学生实践。课堂教学有自编的电子课件。多媒体教学内容丰富,信息量大,受到了学生们的普遍欢迎。实践环节包括上机实验和课外习题两部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要求他们自己动手查找资料,小组讨论,最后通过数学软件和编制程序来完成实验。课程教研室师资情况职称结构人数学历结构人数年龄结构人数正副教授5博士生 455岁以上讲师4硕士生54555岁2助教本科生3544岁4教员专科生35岁以下3主持的科研项目项目名称经费项目来源起止时间基于神经网络的混沌时间序列建模(孙海云)3万上海市教委2004.1-2006.1广义逆与约束矩阵方程的理论、应用及计算(孙劼)6万上海市教委2005.1-2007.1几类不确定时滞系统自适应控制算法的研究(许建强)6万上海市教委2007.1-2009.1多相流体绕流问题的数学理论(张澍轶)3万上海市教委2008.12010.1发表的代表性科研论文论文名称作者期刊发表时间收录Double shocks for a hydrodynamic model of semiconductors.张澍轶等Z. Angew. Math. Phys.2008SCIExistence of travelling waves in non-isothermal phase dynamics.张澍轶J. Hyperbolic Differ. Equ.2007SCIDiscontinuous solutions to the Euler equations for a van der Waals fluid.张澍轶Appl. Math. Lett.2007SCIWell-posedness and asymptotics for initial boundary value problems of linear relaxation systems in one space variable.张澍轶等Z. Anal. Anwendungen2004SCIAdaptive sliding-mode control for uncertain time-varying delay systems许建强等Proceedings of 2007 ICMLC2007EIDecentralized adaptive controller design for uncertain large-scale time-delay systems许建强等ISDA20062006EIAdaptive Control of a Class of Nonlinear Discrete-Time Systems using Support Vector Machine许建强等WCICA20042004EIA Feature Selection Method Based on Minimizing Generalization Bounds of SVM via GA许建强等2003 IEE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Intelligent Control2003EI二、本课程师资队伍建设计划与落实情况(包括主讲教师教学与学术水平、教学队伍结构及整体素质)近三年来,参与本课程建设的教师共有9名,其中教授1名,副教授4名,讲师4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名,硕士学位的教师5名且3045岁的中青年教师占了大多数。已初步形成了一支具有结构合理、学历层次高、中青年教师多等特点的师资队伍。但是,我们也注意到,不断提升教师队伍业务素质是提高课程建设水平的关键。因此,我们把建设一支教学经验丰富、科研水平高和具有奉献精神的师资队伍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任务来完成。为此,我们积极配合数理部先后引进复旦大学博士后1名,吉林大学博士1名。同时,我们自己也有两位教师先后在华东师范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攻读博士学位。这都为我们创建一支优秀师资队伍打下重要的基础。此外,课题组教师还积极参加各类培训与进修,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许建强老师和高璟老师参加了由全国组委会举办的骨干教师培训班及“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全国会议;黄煦艳老师被派往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进修半年;侯志芳老师和高璟老师分别在华东师范大学和北京理工大学做访问学者半年。指导教师们在各类进修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指导水平为本课程的建设提供了有力保障。近两年来,课题组教师在国内外核心期刊和国际会议上先后发表了多篇高水平的教学和科研论文,其中有4篇被SCI检索收录,5篇被EI检索收录。承担了上海市教委科研项目四项,院青年基金科研项目四项。此外,每位教师还积极参加教改活动,主持院重点课程建设项目三项,并主编参编了多部教材。 三、课程建设申请负责人及主要合作者情况姓 名年 龄学 历所学专业职 称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及获奖情况许建强35博士控制理论与应用副教授发表论文十余篇(EI收录5篇),主持市教委项目两项孙劼43博士计算数学教授发表论文十余篇,主持市教委项目一项庄海根47硕士应用数学副教授发表论文7篇,主编教材一本门少平50博士应用数学副教授发表论文7篇,主编教材一本张澍轶32博士基础数学讲师发表论文4篇(SCI收录4篇)孙海云35硕士应用数学副教授发表论文8篇,主持市教委项目一项高璟33硕士计算数学讲师发表论文6篇黄煦艳33硕士应用数学讲师发表论文4篇侯志芳36硕士应用数学讲师发表论文4篇四、课程建设目标,内容和意义(重点解决的教学问题,并写明在提高教学质量和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在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思想和教学观念改革、教学内容深化、教学方法和手段改进、考核方式改革等方面的教改设想)1、 目标和意义“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是一门新兴课程,它以实际问题为载体,把数学建模、数学知识、数学软件和计算机应用有机地结合,容知识性、启发性、实用性和实践性于一体,特别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教师的引导下,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和计算机技术,借助适当的数学软件,分析、解决一些经过简化的实际问题。该课程的引入,是数学教学体系、内容和方法改革的一项有益的尝试。也为我院在历年数学建模竞赛中取得良好成绩做出了贡献。本课程建设的意义在于培养学生从实际问题中建立数学模型的建模能力和使用计算机并利用数学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课程建设注重的是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综合应用能力,使学生适应新世纪对人才的要求,这与我院的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也是完全一致的。本课程的建设目标是:通过进一步探索适合我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的教学方法;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丰富教学手段等措施不断提高本课程的教学水平,为进一步提高我院的数模竞赛成绩做出贡献。2、 内容(1) 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鼓励支持课题组教师参加各类培训与进修,尽快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使本课程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教师队伍。(2) 规范教学过程,包括教学大纲,授课计划、课堂教学及考试考核规范,把提高教学质量落实到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3) 充分利用现代化教育技术,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在进一步完善自编的多媒体课件时充分考虑我院各层次各专业学生的实际情况,使教学内容更贴近我院学生。(4) 建设与本课程配套的“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教学网页”,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便于学生自主和业余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创造性学习。(5) 在自编多媒体课件的基础上,拟自编讲义一部。此讲义具有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符合当前教学改革的形势、教师易用、学生易学等特点。(6) 拟每年在全校范围内举办一次校内数学建模竞赛.通过比赛选拔参赛队员以提高我院参赛队伍的质量.五、课程建设实施方案1. 进一步完善现有的自编多媒体课件;2. 在现有的自编多媒体课件的基础上,自编讲义一部;3. 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数学建模和数学实验课程的教学大纲,并制订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授课计划及授课教案;4. 每年在全校范围内举办一次校内数学建模竞赛,并做好每年我院参赛队员的选拔工作;5. 建设与本课程配套的“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教学网页”,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六、计划进度及阶段目标_2008_年下半年1、 完善现有的自编多媒体课件。2、 完成教学大纲的修订,并制订与之相适应的新的授课计划及授课教案。3、 做好自编讲义的准备工作。_2009_年上半年完成自编讲义初稿(全部)的编写工作。_2009_年下半年完成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教学网页的准备工作。_2010_年上半年完成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教学网页的制作并开通。_2010_年下半年总结,结题报告。七、实现本课程建设目标的基础和已有条件(近年来该课程已实行的教学改革与基本措施,系部对该课程建设的重视程度和已创造的条件)。1 作为一所应用型的本科院校,我校非常重视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使用数学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2004年开始,我校正式将“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课程列入理工科各专业的公共选修课,同时,学校也十分重视“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课程建设,该门课程先后作为学校的特色课程和重点课程两次立项建设,从而为该门课程全面规范化打下了扎实的基础。2006年“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课程建设获得了校级优秀教学成果三等奖。2 学院及部门领导非常重视本课程的教学,除了保证课堂教学所需的多媒体教室及数学实验需要具备的基本硬件设施和软件条件外,还在经费方面提供了大力的支持。3 “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课程建设的另一个重要环节是组织我院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数模竞赛。我们指导的学生在历届竞赛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近几年来,共有1个队获全国一等奖2个队获全国二等奖;12个队获上海市二等奖;26个队获上海市三等奖,得奖率名列上海同类高校前列。由于指导教师出色的工作,近年来先后有三位课题组教师获得上海市优秀数模教练员称号。4 课题组教师还积极参与本课程相关的各类教改项目,其中有2006-2010届教育部数学基础课程教改项目“关于数学实验数学建模课程的规范化研究”和十一五国家教改课题“工程类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高等数学教学内容改革与教学资源建设”。课题组教师通过参与这些校改项目的研究不断提升自己教学研究水平为本课程的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5 教师在搞好教学的同时,还积极承担科研项目(其中上海市教委项目三项,院青年基金项目四项),教师通过科研了解到本学科前沿的新知识,并将这些新知识融入到“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课程的教学中,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了本课程的教学水平。八、经费预算项 目金额(万元)调研费1 资料费1电脑耗材1.5网页制作(含培训费)1.5合计:(大写) 伍万元整 九、考核指标及考核方法(考核指标请具体列明最终的成果形式、效益等指标)1师资队伍建设方面,在未来2-3年内, 力争使具有高职称的教师达到80%以上,近两年本课程计划引进博士2-3名,通过在职培训和进修培养博士1-2名,从而使参与本课程的师资队伍有更加合理的年龄、学历和知识结构。2鼓励课题组教师积极申报国家和上海市的科研和教改项目并发表一些有影响力的教学和科研论文。在2-3年内,本课程组成员争取在国内、国际的重要和权威期刊上再发表10-15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 并力争有多篇论文被收入SCI、EI、ISTP三大检索系统收录。3在教材及相关资料方面,在自编多媒体课件的基础上,拟自编讲义一部。该讲义具有符合应用型本科院校课程教学基本要求、符合当前教学改革的形势、教师易用、学生易学等特点。4在教学方法与手段方面,继续完善现有的多媒体课件,进行多媒体教学,并拟每年在全校范围内举办一次校内数学建模竞赛,做好我院参赛队伍的选拔工作,进一步提高我院学生的参赛成绩。5完成与本课程配套的“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教学网页” 建设,将教学大纲和教学课件等在网上共享。十、项目完成预期效益1课程建设的持续性:在前院重点课程建设的基础上,继续进行本课程建设,使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这门课程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教学方法与教学效果不断改进,从而为我院学生在参赛中取得优良成绩打下坚实基础。 2教材建设的不断完善:在自编多媒体课件的基础上,通过自编讲义,使该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更适合于我院学生的实际情况,逐步形成有我院特色的教材。3加强教师与学生的沟通:建设与本课程配套的“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教学网页”,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便于学生自主和业余学习,引导学生主动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创造性学习。构建教师与学生、教与学之间互动的平台,让学生充分了解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课程的教学与科研动态。十一、审核意见学校教务处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