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感悟“师道”鹭岛求学岁月拾翠周显宝笔者曾于1993 -1996年,就学于厦门大学艺术学院音乐系,师从周畅教授攻读音乐学硕士研究生;又曾于2002 -2008年,就学于香港中文大学文学院音乐系,师从曹本冶教授攻读民族音乐学博士研究生。先后置身于两所相距仅有八个小时(大巴)车程距离的、不同制度下的综合性大学,其中的同与异、类与别,不言而喻、自有体悟。除了业师周畅教授之外,我在厦门大学还师从于方妙英、赵升书、吴培文、易中天、人类学研究所的彭兆荣、石奕龙,哲学系的白锡能、高令印和中文系的林宝卿和美国教授Peggy等诸师。周畅先生是我的专业导师,教我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和专业英语等课程,方妙英教授教我民族音乐学、民族作曲课程,赵升书教授教我作曲技术与理论和曲式与作品分析、吴培文教授教我声乐演唱、易中天教授教我艺术美学原理、中外美学史等,而人类学研究所的彭兆荣教授和石奕龙教授分别教我文化人类学导论、现代西方人类学经典文献、应用人类学等,哲学系的白锡能教授和高令印教授分别教我西方哲学史、中国哲学史课程,林宝卿教授则教我闽南话教程。除此而外,中央音乐学院于润洋教授开设了一个学期的西方音乐史、西方音乐哲学、陈自明教授开设了世界民族音乐课程,美国政府福布莱特基金会派出的多诺万佩吉(Peggy)教授则教我们歌剧(音乐剧)表演与导演艺术。笔者亲身经历了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阶段不同的中西方综合性大学音乐学教育模式的培养,受到了汉语和英文两种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高等教育,其中的体验和收获不言而喻,这一经历丰富了我的知识储备,拓展了我的学术视野,也开启了我的智慧之愚钝和茅塞之郁,更让我珍视曾经在厦门大学接受硕士研究生学习、训练的难忘经历和时光。一、导师周畅教授业师周畅教授,人品高贵、治学严谨,颇可以用周敦颐爱莲说中所描述的莲花精神象征他的为人和治学。周畅先生祖籍广东梅县大埔镇,出生于香港,自幼以英文为母语,少年时回到祖国大陆,后来就学于中央音乐学院,深得沈湘、蓝玉崧、吕骥等诸位名师的教导和真传。据笔者考证,梅县周氏一族,始祖为周仁德,原籍河南固始县,随南宋高宗南渡,迁居福建宁化县。南宋末至元初,其裔孙“由闽迁粤”,迁居广东长东县(今五华县,粤东梅江上游),至七世祖周瑄,始迁梅县。周瑄是梅县始迁祖,又是由闽迁粤的七世祖,所以至今广东梅县的周姓后人称他为“始祖七位公”。河南省固始县历史上一直隶属于汝南郡,西汉初年,汉高祖(公元前205年)始建汝南郡,郡治在上蔡。西汉成帝时的元延、绥和年间,汝南郡管辖平舆、安成、新蔡、上蔡、寝等三十七县,郡治在平舆(今河南平舆县北),辖境大致相当于现在的河南东南部、安徽北部阜阳一带。东汉时,光武帝建武二年,改寝县为固始县。由此看来,周畅先生的祖上源于周氏望族汝南郡周氏,与现代周姓杰出代表人物浙江绍兴的周恩来、周树人(鲁迅)等皆为汝南郡周氏后裔,可谓名门望族之后。周畅先生有着极好的中英文文字和文学功底,演讲撰文时,一般都能引经据典、出口成章;名言警句、信手拈来;诗文史哲、儒道皆通;中西贯通、文质辉映。因此,他的研究颇具个人风格,即,他的音乐史研究,充分体现了音乐史实与音乐人物结合、音乐人物与音乐作品结合、音乐作品与音乐分析结合等研究特点。他的音乐美学研究,则充分体现了历史与逻辑相统一、音乐与文化相统一、作品与思想相统一等研究特点。他的论文和著作行文流畅、辞藻华丽、文思泉涌、神采飞扬,充分体现了他的优美文采与严密逻辑的恰切融合。周畅先生教学异常认真、高度负责,对学生要求严格、从不降低标准,他多次提出“四环教育”原则,对艺术学院研究生的教育影响深远,即:一环的院内教育,就是要求艺术学院不同研究方向的研究生,能够坚持就现有艺术学院的课程资源,选修多门课程;二环的校内教育,就是要求艺术学院不同研究方向的研究生,能够坚持现有相关院系的课程资源,选修艺术学院以外的多门课程;三环的国内教育,就是要求艺术学院不同研究方向的研究生,能够有效利用校、院、系等各级教学单位聘请的国内专家、学者提供的长、中、短期教学课程,拓展知识面和学术视野,聆听讲座或选修课程;四环的国际教育,则支持鼓励学生从两个方面充分利用国际教育资源,一是一定要聆听在厦门大学或附近城市举行的各种国际会议,二是一定要选修国外教授在我校开设的相关课程。就拿我个人来说,我在系内修了周畅、方妙英、赵升书、吴培文等诸师的课程,还选修了易中天等师的课程。校内则选修了彭兆荣、石奕龙、白锡能、高令印和林宝卿等诸师的课程,尤其是彭兆荣师的课程对我影响巨大,可以说塑造了我此后学术研究的倾向,他那源自于法国民族学派、美国人类学派和中国传统国学的研究风格对我的影响至为深远;非常有幸的是,在我硕士研究生阶段,恰逢当时担任音乐系主任的吴培文师聘请了中央音乐学院的于润洋和陈自明二师为我们音乐系的全体研究生开设了长达一个学期的系统课程,二师的教学与我校教授颇多不同,他们在音乐研究上的精深与独到,令我们耳目一新,受益终身;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受到福建师范大学王耀华教授的邀请,前后三次赴福州参加学术会议,在会议上结识了许多耳熟能详、但从未曾见过的中、日和其他国家的知名学者,通过向他们请教和交流,加上学术会议仪式性的过程和浓郁的学术氛围的潜移默化作用,对于我在学术道路上的成长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1995年-1996年,美国克林顿政府富布莱特基金会派遣来华任教的佩吉教授来我院音乐系任教一年,我也选修了她的课程,她的授课方式与中国的老师迥然不同,一是要求每位同学皆要参与课堂的各个环节,包括表演、演讲和互动,以及课外的诸多活动等;二是学生要在后期自导自演,还要参加一部她执导的美国新歌剧(音乐剧伪君子)的排练和演出,这部歌剧后来还被搬到了歌剧院的舞台上公演。除此之外,当时我校邀请到的一些海外教授来讲学,只要是与我们专业有关的或感兴趣的也尽量不放过,正因为如此,我第一次在厦门大学聆听了诺贝尔获奖者杨振宁教授的讲座、日本创价大学池田大作的讲座等。周畅教授是一位“内王外圣”、修养深厚、言语不多、不怒自威的导师,跟他学习三年,很少听到他教训、批评学生,但是他偶尔说上两句,你会记忆终身。记得有一次,他因为有一位同学在课余时间出外打工,每天晚上在中山路一家牛排馆拉琴伴奏挣外快,他认为这位同学的音乐基础并不好,需要加倍努力才能赶上,于是他听说后,利用一次课堂之前的几分钟时间,拿出了一副他手书的书法作品,我清晰地记得内容是“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这是孔子在论语雍也第六中的一段话。意思是:“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小瓢水,住在陋巷之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清苦,颜回(为了追求学问)却坚持不改甘愿吃苦的乐趣。贤德啊,颜回!”这一举动不仅启发了这位同学幡然醒悟,同时也教育了在座的全体研究生。1995年前后,我们那些读研的同学,大部分不富裕,就是家境很好也不想依赖父母,很多人可谓是在“勒紧裤腰带读书、做研究。”孔子对其弟子颜回的赞誉,大大鼓舞了同学们的斗志和士气,增强了同学们甘于寂寞、抗拒干扰、勤奋学习的信心,塑造了同学们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只争朝夕的奋斗精神,现在回忆起来,心中常常激荡着一种感动和激奋,也更加感念周老师的这种教育方式。周老师轻易不表扬人,一旦受到他的表扬就会发生持久的鼓舞作用,记得1994年暑假,那是我在厦门大学度过的第一个暑假,我放弃了回家探亲的时间,一口气写了八篇文章,虽然文章长短不一、质量良莠不齐,但总是自己在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之后,学术上的一孔之见,周老师不知道从哪里得到了这个消息,就在开学后的第一节课上不指名的表扬了我,这件事不仅激发了其他同学的学习与创作欲望,对我个人,也产生了持久的激励和鼓舞作用,正因为这样,我在攻读硕士期间,不仅在大陆、台湾发表了近10篇文章,还在全国一类核心期刊中国音乐学上发表了一篇长达1万3千多字的论文。二、方妙英教授与赵升书教授方妙英教授,她既是一位技术全面、修养极深的学者,又是一位慈母、严母,她是我们国家民族音乐研究理论的最早奠基者之一。由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当时是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集体编著、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的民族音乐概论,是我国第一本关于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研究的开山之作。这本书实际上是由当时的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研究所举办的“民族音乐研究班”集体编写的。该班成员包括来自全国各音乐、艺术院校的师生及其他单位的音乐工作者和中国音乐研究所的研究人员,1960年底,初稿完成。经集体讨论后,于1961年初组织了一部分人员进行修改。参加这次修改的有:郭乃安(主修及绪论)、方妙英(民歌及古代歌曲)、简其华(歌舞与舞蹈音乐)、贾淑英(说唱音乐)、章鸣(戏曲音乐)、傅景瑞(民族器乐)、杨羽健(新音乐形式现已删去)。随后又由郭乃安主持,与黄翔鹏、吴毓清、古宗智共同作了一次统一修改。修改稿于1961年8月提交教材会议讨论。随后,又由郭乃安根据会上的意见作了一次全面的修改。这次修改,在原有基础上重写了第四、第五两章,对其余各章也作了相当多的改动。这本书除由赵沨、李元庆两人通篇审阅外,还承张庚、马可两同志审阅过第四章、杨荫浏同志审阅过第四、五两章。该书曾于1964年作为中央音乐学院试用教材出版。其后,又由郭乃安、李佺民等人作了几次必要的修订,多次再版。由此可见,如果说有中国音乐学学派的产生和存在,那么方妙英教授无可争议的当为第一批奠基者之一,他们共同开辟了中国民族音乐学学科之先河,打下了中国民族音乐学学科的最早基础。无论今天的民族音乐学家们多么伟大,不论你是中国自己培养起来的民族音乐学大师,还是毕业于西方的民族音乐学哲学博士(Ethnomusicology Ph. D),都不可抹杀、超越这一历史事实。方妙英教授不仅在民族音乐研究方面成果卓著,她还是一位杰出的民族作曲家,她走了一条与巴托克、柯达伊等一样的道路,用收集到的各个民族的民间音乐进行富有民族音乐特色的创作,她和赵升书老师合作,为电影、戏曲和音乐会等创作的有声乐(独唱、重唱与合唱)、器乐等多部作品,不仅为厦门大学争得了荣誉,也为人类留下了一笔丰厚的音乐文化遗产。她不仅培养了蓝雪霏这样的音乐学家,还培养了王木长等民族音乐作曲专业的研究生。方老师是个严守时间、严守纪律的师长,记得上她的课程期间,每次上课之前都要求同学们把教室打扫的一尘不染、把花盆里的鲜花浇上新鲜的水,然后才开上上课,她上课的方式是钢琴演奏、示范演唱、板书书写与课程讲授、师生互动等五位一体,生动灵活、学生记忆深刻,她经常要求学生背诵、演唱全国各地各个民族的民歌,很多同学没有过背唱民歌的习惯,往往无法完成他上节课布置的任务,因此下课后还被留下来继续背唱,直到唱会为止,这件事在当时,同学们背后颇有异议,今天看来,她的这一要求令我们终身受益,我们对她的教学方式和教育方式,只有敬佩和感激之情:她为何在上课之前要求同学们打扫卫生、浇花?现在看来,这种仪式性的程序是在强化同学们对于上课的严肃性、神圣性的重视,作为一名教师,他的每一次课,即是“传道、授业、解惑”,知识、传统、精华的传授,即是通过一次次课来完成的;通过这一仪式性的过程,也培养塑造了每个学生的修养、个性和为人师表的意识。如何教好学生?教会他们做人做事?就得从每一节课做起。她为何要求学生背诵那么多首民歌?这是学习研究中国民族音乐最重要的基本功之一。古有“学会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诌”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背的民歌多了,你就会熟悉各地各民族的民间音乐特色,无论是做民族音乐实地考察、音乐文化遗产研究,还是从事音乐创作、教学,都是极其必要的基本功训练和极为有益的知识储备。方老师是一位极重感情、关怀体贴学生的慈母,由于她曾经是厦门大学音乐系第一任主任,她对全系本科同学的要求之严、关爱之深有口皆碑,因此,很多本科毕业生都亲切地称呼她为“方妈妈”,这一点也是我亲身经历的,具体事实很多,难以一一描述。记得有一次,我留校工作不久,因受伤住了医院,方老师和赵老师都去医院看望我,令我受宠若惊,他们分析了我当时的居住环境和生活状态,打算为我的婚姻、家庭等助一臂之力。我发自内心感激两位老师的关怀和体贴,后由于种种原因未能按照两位老师的意愿安排进行下去,他们既不怪罪、也不埋怨,同时,还深表理解和支持,体现了二位师长的宽怀仁厚和拳拳爱护之心。在我刚刚考进厦门大学之初,我受我的大学老师朱予、朱家红二位教授之托,捎信一封,送到方、赵二位教授的家中,赵升书教授和二位朱老师都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大学同班同学,赵老师因成绩优异而留校任教,并担任了钱仁康教授的助教,他曾培养出了赵晓生等一批杰出的学生。第一次见面,赵老师就问我二朱的情况,我告诉他,二朱将应桑桐教授之邀,有可能调回到上海音乐学院任教,他很高兴,很快就跟我谈到和声学和作曲技术理论,真是三句话不离本行。赵老师显然和二朱同时受教于钱仁康和桑桐门下,学术水平和作曲技术造诣不凡,他强调:做音乐学研究离不开作曲和作品分析的学习和研究,他希望我在进行音乐学的学习和研究时,尤其要重视作曲技术与理论和作品分析方面的学习,我极其认同他的意见,不失时机地提出:希望今后继续跟随他学习作曲和作品分析。这次见面对我来说至关重要,我后来真的有幸跟随赵老师学习作曲技术与理论和曲式与作品分析二门课程,1995年,我成功地在厦门大学艺术学院音乐厅与两位作曲专业的同学-李作方、成汪洁一道举行了我们的作品音乐会专场,我当时一共写了7部作品,包括声乐的独唱、重唱、合唱和器乐的独奏、重奏、协奏等,赢得了在场师生的高度赞扬,恰逢赵晓生教授来我院讲学,他也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希望我今后走黄梅戏作曲家时白林或莆田市文化局长李尚清那样的民族音乐创作之路,把西方的作曲技法和中国民间音乐素材相结合,创作出富有中国民族风格与特色的作品,我当时也备受鼓舞,下定决心在做音乐学研究的同时,搞好音乐创作,很可惜在以后的时光里,并未能在这一方面再继续下去,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正如韩愈师说所称:“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导师周畅教授亦认为“一心不可二用”,还是要认真做音乐学的研究,不要给人留下“不务正业”之嫌。尽管如此,作曲技术与理论、曲式与作品分析的深入学习和实际创作,为我后来的民族音乐学研究,尤其是考察和研究、记谱与分析打下了一个坚实而又宽广的基础。赵升书教授是一位性格率直、爱憎分明、刚正不阿的作曲家和学者,他出生于全国著名的“博士县”浙江省东阳县。东阳历史悠久,公元195年(东汉献帝兴平二年)始建县制,迄今已有1800多年历史。素有“婺之望县”、“歌山画水”之美称,被誉为著名的教育之乡、建筑之乡、工艺美术之乡。东阳人文荟萃、英才辈出,孕育了北伐名将金佛庄、新闻先驱邵飘萍、科学泰斗严济慈、植物学家蔡希陶等一大批仁人志士。东阳民风淳朴,以勤俭、好学而著称,那里的孩子上学时常常会捎上母亲做好的一罐梅干菜,这样就不用再到食堂花钱买菜。他们不仅能吃苦、勤奋学习,而且有大批青年考上国内外的博士研究生,至今,东阳县依然以“博士县”的美名闻名遐迩,久而久之,这种梅干菜也就被称作“博士菜”。赵老师也秉承了东阳人的这种艰苦奋斗、勤俭好学的精神,刚刚二十几岁、留校上海音乐学院任教之初,一边工作一边勤奋创作,曾与一些国际作曲大师俄罗斯(前苏联)的作曲家和中国的桑桐、吴祖强等人一起在苏联国家出版社出版了他的音乐作品。后来为了爱情和家庭,他去了湖北歌舞剧院、武汉音乐学院,长期致力于音乐创作和作曲教学,他一生的事业与方妙英老师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他不仅在事业上支持方老师、甘愿做他的支撑和助手,同时也给了她一个安宁、和谐、幸福的家庭港湾。赵老师还是一名铮铮铁骨的中国共产党员,在十年文革的阴霾风雨中,始终坚守自己的理想与信念,与方老师一道,以一个共产党人的坚强意志和机智智慧与四人帮的不正之风抗争到底。赵老师常常挂在口头的一句话:“共产党人死都不怕,还有什么可怕的?”直到今天,赵老师还常常教导、鼓励学生:“为人要正派,不贪小利,不被金钱利益所诱惑;共产党员更要廉洁奉公、做好表率,敢于同歪风邪气作斗争!”三、感悟“师道”学生都是老师们培养出来的,每个老师都是从学生时代过来的。“为师之道”为何?何为“为师之道”?理应是每位当老师的人都必须思考的原初问题,然而,今人又有多少为师者会静下心来,好好思考这一问题?古有唐人韩愈论及为师之道,他在师说中指明:“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道可道,非常道”,要想把这个“道”字讲明白,就是写一本书也不一定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如把汉语的“道”翻译成英文,真还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对应词汇。按照当今学术界一般解释,“道”,即是自然法则、客观规律。我们也可以把它理解为人类通过努力,到达未知“真理”世界的道路或方法。“传道”,就是传给人们通往“真理”世界的一种方法、一条道路、一种道理。单单从“为师”这一角度来看,也可以理解为老师为学生指明的一条道路、一个方向、一种思维方式、一门学问,甚至一种为人处世、做人做事的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北京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廊坊)幼儿园招聘合同制教师3名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模拟题)
- 2025年河北唐山滦南县第二批选聘事业编制卫生专业技术人员5名模拟试卷完整参考答案详解
- 2025广西柳钢集团技术技能人才社会招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参考答案详解1套
- 2025湖北十堰市城市发展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及所属子公司招聘拟聘用人员模拟试卷及完整答案详解1套
- 安全培训教师个人事迹课件
- 2025年节能型空气分离设备项目合作计划书
- 2025广西钦州市钦南区林业局招聘1人模拟试卷参考答案详解
- HIV-1-tat-Protein-1-9-生命科学试剂-MCE
- 安全培训效果评估方法课件
- GSPT1-degrader-7-生命科学试剂-MCE
- 2025文具用品采购合同范本格式
- 树木学试题及答案北林
- 电气检修生产安全培训课件
- 财政补贴政策在促进农村电商发展的扶持效果可行性分析报告
- 2025第三季度作风建设党课以忠诚廉洁担当的政治品格奋力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答卷
- 《2025新版检验检测机构管理评审报告》
- 2025劳动教育考试试题及答案
- 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2025-2026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数学试卷
- 宠物急救标准化流程
- 2025届广东广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校园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10套)
- 教师信息技术数字资源开发计划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