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学生版.doc_第1页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学生版.doc_第2页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学生版.doc_第3页
杜甫诗三首导学案学生版.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课 题:杜甫诗三首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领会诗歌的丰富内涵和精美语言,积累一些文言词语和诗歌的修辞方式。提高对诗歌艺术的审美能力。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品味感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充分理解杜甫诗歌的思想内容,感受作者人格的伟大。学习重点1、感受品味诗歌的意境。2、感受诗歌的深沉感情。3、学习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学习难点体会杜甫沉郁顿挫的诗风。第一课时 秋兴八首(其一) 预习案知人论世:关于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原籍襄阳,迁居巩县。杜审言之孙。开元后期,举进士不第,漫游各地,746年起寓居长安近十年。及安禄山兵陷长安,他颠沛流离,一度为叛军所俘,后逃至凤翔,谒见肃宗,官至左拾遗。759年弃官西行,辗转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畔,世称浣花草堂。后来安史之乱虽然结束,但是唐朝已陷入混乱当中,北方军阀割据,剑南川西唐朝与吐蕃也争斗不休。 765年,一直很赏识杜甫支持杜甫的蜀中的剑南节度使严武去世,蜀中陷入混乱当中。于是杜甫决定回老家,途中流滞夔州两年,迎来创作高峰,或追忆似水年华,或感叹世事如棋,或借古抒怀,或自伤衰老。本课三首诗都是写于这个时期。768年携家出峡,漂泊鄂、湘一代,769年死于赴郴州的船上。杜甫一度任剑南节度参军,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其诗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顿挫为主。有杜工部集。【预习训练】1.在课文中找到下列词语,借助工具书,给加点的字注音萧( )森 暮砧( ) 万壑( ) 环珮( )青冢( )朔( )漠省( )识渚( )清潦( )倒2.根据下列注音,在句子的空缺处填写正确的汉字江间波浪jin( )天涌白帝城高急暮zhn( )3.文学常识填空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因曾居长安城南少陵,自称“ ”,后在成都被严武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称之为杜工部其诗深刻反映社会现实,因此被称为“ ”,他亦被称为“ ”作品集有 。 研习案初读感知教师组织学生听朗诵录音,诵读诗歌完成下面问题“秋兴”即是借助秋天的景色感悟抒怀,诵读诗歌,你觉得诗歌的感情基调是 ,可以从 等意象词语中读出,诗人传递的基本情感是 ,可以从 等词语读出。细读品赏教师组织学生反复诵读诗歌,思考回答:1、律诗通常前两联描景,你能用自己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一下杜甫笔下的秋景样子吗? 这幅秋景具有什么特色?请通过你的吟诵表现出来。2、首联“凋伤”中的这个“伤”字换成“凋落”的“落”字好不好?请说明理由。3、颈联“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这两句表现诗人怎样的情怀?品赏“两”“一”两个数词的妙处。你还能想起那些数词在诗歌中的妙用?4、尾联“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是如何营造意境凸显“故园心”的?并赏析“催”“急”二字之妙。 探究案 沉郁顿挫,是杜诗的主要风格。沉郁,是感情的悲慨壮大深厚;顿挫,是感情表达的波浪起伏、反复低回。看这首诗歌的前两联描景,“玉露凋伤枫树林”这一句,在凄凉之中还有一种艳丽的感觉,在萧瑟中见出了富丽景象。“巫山巫峡气萧森”则非但指草木凋落,也涵盖了江山万象。“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更是波涛汹涌、境界阔大,同是悲秋,杜甫却不同于其他诗人的那种凄凉哀婉,你能结合时代背景及对杜甫的了解谈谈你对这首诗所包容的深层情感的认识吗? 练习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秋兴八首(之八)杜甫昆吾御宿自逶迤,紫阁峰阴入陂。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佳人拾翠春相问,仙侣同舟晚更移。彩笔昔曾干气象,白头今望苦低垂。【注】昆吾、陂,皆在今陕西境内。诗人少年时曾与诗友畅游陂。(1)第二联两句把“香稻”“碧梧”放在句首,说说这样写的好处。(4分)(2)这首诗表现了杜甫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4分)第二课时 咏怀古迹其三 预习案 诗歌背景这是杜甫经过昭君村时所作的咏史诗。想到昭君生于名邦,殁于塞外,去国之怨,难以言表。作者曾在十年前因上疏救宰相房琯触怒唐肃宗而受排挤遭贬。自己一片赤诚,尽忠进谏,得到的却是无辜贬斥,所以借题咏怀古迹,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预习训练】1、给下面加点字注音万壑( )环珮( ) 千载( ) 霜鬓( ) 青冢( ) 单( )于 荆( )门 朔( )漠 省( )识2、朗读诗歌,结合注释下列加线词语。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 紫台: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3、进一品读诗歌理解诗歌的语言,请用现代散文串通全诗 研习案一、朗读二、赏析1、有人说首联“赴”字用得特别妙。请加以解说。2、三、四两句,诗人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和看法? 探究案 清人李子德说:“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后来诸家,总不能及。”请加以解说。诗歌塑造了怎样一个王昭君形象?诗人本人的命运与昭君的命运有何相似之处? 练习案 比较鉴赏明妃曲王安石明妃初出汉宫时,泪湿春风鬓脚垂。低徊顾影无颜色,尚得君王不自持。归来却怪丹青手,人眼平生未曾有。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一去心知更不归,可怜着尽汉宫衣。寄声欲问塞南事,只有年年鸿雁飞。家人万里传消息,好在毡城莫相忆。君不见咫尺长门闭阿娇,人生失意无南北。”比较这两首诗,看看有什么不同?王昭君李白汉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关道,天涯去不归。汉月还从东海出,明妃西嫁无来日。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生乏黄金枉画图,死留青冢使人嗟。【注释】汉代长安附近的月亮,月光照着昭君。一走上去玉门的道路,从此去向天涯再也不会归来。汉代的月亮还是从东海出来,可昭君嫁到西方没有回来的日子。长年严寒的燕支山只有雪当作花,美丽的昭君憔悴了,湮没在胡地的风沙中。活着时她没有黄金送人,致使画师将她画丑。死后留下了青冢使人叹息。说说李白和杜甫这两首诗又有什么不同?第三课时 登高 预习案 文体背景这首诗是杜甫大历二年(767)秋在夔州所作。夔州位于长江之滨、矍塘峡口,以水急、风大、多猿著称。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们又乘隙而起,相互争夺地盘,造成社会动乱,民不聊生。在这种形势下,诗人只得继续“飘泊西南天地间”。他的郁闷是多种因素造成的,这里有时代的苦难,也有家道的艰辛,个人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为了排遣浓云一样时时压在心头的郁闷,他抱病登台,但悲凉萧瑟的江峡秋景反倒使他增添了新的悲哀。本文诗歌题目是“登高”,意思是指重阳节登高。【预习训练】1、给下列字注音。渚()清霜鬓()潦()倒2、解释下列字词含义。猿啸哀: 渚:落木: 繁霜鬓:潦倒: 研习案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记诵杜甫的登高,并回答问题。1、诗歌题为“登高”,视野必然高远,你认为哪些诗句体现出这一点?2、你认为这首诗中最有气魄的诗句是哪一联?为什么?3、根据诗句,猜想当时杜甫重阳登高时怀着怎样的感情? 探究案 本诗歌有什么艺术特点? 练习案 阅读登高,完成1-3题 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