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向板设计任务书、指导书(喻).doc_第1页
单向板设计任务书、指导书(喻).doc_第2页
单向板设计任务书、指导书(喻).doc_第3页
单向板设计任务书、指导书(喻).doc_第4页
单向板设计任务书、指导书(喻).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单向板设计任务书、指导书(喻) 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设计任务书 一、设计题目某工业建筑采用现浇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一类环境),内框架承重体系,外墙厚370mm,如图1所示,试设计该楼盖。 250 二、设计资料 1、建筑平面尺寸见表1题号表对应的尺寸。 注 (1)主梁下设混凝土垫块200mm厚。 (2)主梁下墙垛尺寸为370mm490mm。 (3)中柱用钢筋混凝土柱,断面尺寸为400mm400mm,位置由设计者根据柱网布置确定。 2、楼面构造做法1)20mm厚水泥砂浆面层,重度3/kN20m=2)钢筋混凝土现浇板,重度3/kN25m=3)15mm厚混合砂浆梁侧、板底抹灰,重度3/kN17m= 3、材料选用1)混凝土采用C25(可以调整)2)钢筋主、次梁的纵向钢筋采用HRB400级钢筋;箍筋采用HPB300级钢筋。 板采用HRB335级钢筋或HPB300级钢筋。 4、楼面可变荷载标准值按表1设计题号对应荷载值选择 三、设计内容 1、结构平面布置柱网布置,主梁、次梁及板的布置 2、板的内力计算、配筋计算(按塑性理论计算内力) 3、次梁的内力计算、配筋计算(按塑性理论计算内力) 4、主梁的内力计算、配筋计算(按弹性理论计算内力)1202502501202501xx01A L1L2图1单向板肋梁楼盖示意图 5、绘制结构施工图1)结构平面布置图(比例1:200,主、次梁相应编号)。 2)板的配筋图(比例1:50)。 3)次梁配筋图(比例1: 50、1:25)。 4)主梁配筋图、钢筋分离图及M、V包络图(比例1: 40、1:20)。 5)钢筋表及必要的说明。 注所有的钢筋应编号,在钢筋表中列出。 四、设计要求 1、计算书要求书写工整、数字准确、画出必要的计算简图。 2、制图要求所有图线、图例尺寸和标注方法均应符合国家现行的建筑制图标准,图样上所有汉字和数字均应书写端正、排列整齐、笔画清晰,中文书写为长仿宋字。 表1设计题号对应平面尺寸及荷载值活荷载(kN/m2)L1L2(m)5.05.56.06.57.07.58.08.530.018.01234567836.024.091011121314151630.019.8171819202122231436.025.2252627282930313230.020.7333435363738394036.026.4314243444546474832.419.8495051525354555639.924.0575859606162636434.218.0656667686970717234.224.0737475767778798032.420.7818283848586878839.925.2899091929394959630.018.997989910010110210310434.225.810510610710810911011111234.218.911311411511611711811912036.022.812112212312412512612712839.920.712913013113213313413513631.520.713713813914014114214314431.519.8145146147148149150151152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设计指导书 一、结构平面布置结构平面布置的主要任务是合理确定柱网和梁格。 具体布置时应综合考虑建筑物的使用要求、生产工艺要求和水电设施等要求。 因本设计无特殊要求,故结构布置要求符合布局合理、规则、经济和施工方便的原则。 布置时注意下列问题 1、柱网宜布置成长方形或正方形,主梁边支座墙体可设壁柱。 2、单向板的跨度(次梁的间距)一般为1.7m2.7m比较经济,尽可能等跨布置,实际上不易得到完全相同的计算跨度,也可把边跨布置的稍小些,但跨差不宜10%。 3、次梁的跨度(主梁的间距)在4m6m比较合理,尽可能等跨布置,实际上不易得到完全相同的计算跨度,也可把边跨布置的稍小些,但跨差不宜10%。 4、主梁的跨度(柱距)一般为5m8m比较经济,而且为板跨的23倍为宜,不等跨布置时,跨差10%。 二、设计内容及步骤 1、初步确定梁、板的截面尺寸 (1)板多跨连续板的厚度按不进行挠度验算条件应不小于l0/40,工业建筑现浇单向板楼面厚度应不小于70mm。 (2)次梁次l)18/112/1(h=,hb)3/12/1(= (3)主梁主l)12/18/1(h=,hb)3/12/1(=注梁的高、宽必须符合50mm的模数。 2、保护层厚度板15mm梁25mm 3、单向板的计算(按塑性内力重分布理论计算) (1)计算简图(取1m宽板带为计算单元)板为多跨连续板,当跨数大于5跨时,按5跨计算,跨差10%。 边跨计算跨度(表9-1))2/2/(0较小者和边边halln+=中跨计算跨度中中nll=0l0-计算跨度(m)ln-净跨(m)图2板的计算跨度21bl中l中l边ln中ln中ln边ba3板h-板的厚度(mm)b-次梁宽度(mm)a-板边支座的搁置长度(mm) (2)荷载计算恒载标准值20mm厚水泥沙浆面层(面层厚水泥砂浆容重)kN/m2板自重(板厚钢筋混凝土容重)kN/m215mm后混合砂浆抹灰(抹灰层厚混合砂浆容重)kN/m2gk=kN/m2活荷载标准值(由任务书给出)qk=荷载设计值(每米板宽)1)(+kQkGqgkN/m (3)内力计算根据教材表9-2取板各跨中及支座处的弯矩系数如下按公式20lqgM)(+=求出各跨跨中及支座弯矩值。 如表2所示表2板弯矩计算表离端第二支座截面边跨跨中离端第二跨跨中中间跨跨中中间支座弯矩计算系数111111?161141?mkNlqgM.)(20+=M=M=M=M (4)配筋计算根据各跨跨中及支座弯矩可列表计算各截面钢筋。 如表3所示注意a、对四边与梁整浇的板的跨中及中间支座考虑板的内拱作用,其计算弯矩降低20%。 (下表中的中间区板带轴线间,跨中及中间支座弯矩降低20%。 )b、为便于施工,同一板中钢筋直径的种类不宜超过两种,并注意相邻两跨跨中及支座钢筋间距宜取相同或整数倍。 图3板的计算简图l0边l0边g+ql0中l0中l0中图4板的弯矩系数111111-161111111-141-16116100141-c、若采用弯起式配筋,同一板带中各截面的受力钢筋宜选用相同的间距和不同的直径,以调整各截面钢筋的需要。 表3板正截面配筋计算表板带部位边区板带(,n-1n轴线间)中间区板带(n轴线间)板带部位截面边跨跨中离端第二支座离端第二跨跨中中间跨跨中中间支座边跨跨中离端第二支座离端第二跨跨中中间跨跨中中间支座M(kNm)201bhfMcs=)(.5s2-110+=s0hfMAsys=选配钢筋实际配筋面积 (5)绘制板的配筋草图本设计采用分离式配筋,各种构造钢筋(要求)参见教材或规范。 4、次梁的计算(考虑塑性内力重分布) (1)计算简图次梁为多跨连系梁,当跨数多余5跨,且跨差10%时,可按5跨等跨连系梁进行计算。 边区板带中间区板带注明配筋情况如计算面积,实配面积、钢筋直径和间距图5板的配筋示意图计算长度(表9-1)次梁的支承长度mma240=边跨计算跨度2/0alln+=边边中跨计算跨度中中nll=0l0-计算跨度(m)ln-净跨(m) (2)荷载计算恒载设计值g由板传来板面恒载次梁间距kN/m次梁自重容重?)(sGhhbkN/m梁侧抹灰2)(?容重灰厚sGhhkN/m?=g活荷载设计值q由板传来板面活载次梁间距kN/m总荷载=+qg kN/m g+q (3)内力计算(弯矩设计值和剪力设计值)按塑性理论计算,由教材表9- 2、9-3查得各跨跨中和支座弯矩系数和剪力系数如下1-014图6次梁的构造和计算跨度主梁ln中l0边l0边l0中l0中l0中图7次梁的计算简图图9次梁的剪力系数0.450.450.550.60.550.550.550.550.550.6图8次梁的弯矩系数1111116111111121bl中l中l边ln中ln边ba3次梁按公式20lqgM)(+=求出次梁各跨跨中及支座弯矩值,计算表格如表4所示表4次梁弯矩计算表截面边跨跨中离端第二支座离端第二跨跨中中间跨跨中中间支座弯矩计算系数111111?161141?20)(lqgM+=M=M=M=M按公式nlqgV)(+=求出次梁各支座剪力值。 如表5所示表5次梁剪力计算表端支座右侧离端第二支座截面左侧0.6离端第二支座右侧0.55中间支座左侧右侧0.55剪力计算系数0.45nlqgV)(+=V=V=V=V (4)承载力计算次梁支座截面按矩形截面计算、跨中截面按T型截面计算,其翼缘计算宽度按教材或有关资料确定(教材表3-5)。 次梁正截面及斜截面承载力计算分别见表 6、7所示表6次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表截面边跨跨中离端第二支座离端第二跨跨中中间跨跨中中间支座M(kNm)201bhfMcs=s2-1-1=)(.5s2-110+=s0hfMAsys=选配钢筋实际配筋面积表7次梁斜截面承载力计算表端支座右侧离端第二支座截面左侧离端第二支座右侧中间支座左侧右侧V(kN)025.0bhf07.0bhft选用箍筋肢数、直径1svsvnSA=000.7yvsvtf AhsVfbh=?实配箍筋间距注弯起钢筋计算时不考虑绘制次梁配筋草图,参见教材有关构造(教材图9-22) 5、主梁计算(按弹性理论计算)主梁荷载较大,结构的重要性超过板和次梁,为保证主梁具有足够的安全度,其内力按弹性理论计算。 1)计算简图主梁支承长度mma370=,构造图如下计算跨度(表9-1)边跨两者取小和balllalln5.0+5.0+5.0+025.100=中跨blllnc+=0注明各截面配筋情况如计算面积,实配面积、钢筋直径和间距图10次梁的配筋示意图a次梁l中l边图11主梁的构造图2)荷载计算为简化起见,主梁自重可按集中荷载考虑。 恒载次梁传来恒载次梁恒载主梁间距kN主梁自重次梁间距容重?)(sGhhbkN梁侧抹灰次梁间距容重灰厚?2)(sGhhkN?=G kN活载主梁间距次梁传来活荷载=Q kN3)内力计算 (1)要求考虑活荷载不利组合,画出M、V包络图 (2)荷载布置原则a、恒载恒载一定存在b、活载求跨中maxM,本跨、隔跨布置活载;求支座maxM,相邻两跨、隔跨布置活载;求支座剪力,同求支座maxM;弯矩0201QlkGlkM+=剪力QkGkV43+=4321kkkk分别为弯矩、剪力系数,由教材附表13查取。 表 8、9是以四跨为例的计算表格,跨数不同的根据跨数调整表中内容。 三跨的也可参照教材例题P245列表。 表8主梁各截面弯矩计算序号荷载简图跨内最大弯矩支座弯矩1MK2MK3MK4MK BMKCMKDMKl0边l0边Gl0中l0中l0中图12主梁的计算简图Q最不利内力组合+表9主梁各截面剪力计算序号荷载简图支座剪力AVK左BVK右BVK左CVK右CVK左DVK右DVK EVK最不利内力组合+4)配筋计算 (1)正截面抗弯强度计算同次梁。 注支座处负弯矩应取支座边缘的M值进行计算。 一排钢筋mmas6050=二排钢筋mmas8070=计算表格参照表10。 表10主梁正截面承载力计算表截面边跨跨中中间支座中间跨跨中M(kNm)bV(支座处)2020bVM?(支座处)201bhfMcs=s2-1-1=)(.5s2-110+=s0hfMAsys=选配钢筋实际配筋面积 (2)斜截面抗剪强度计算计算的支座数视主梁跨数而定,计算表格参照表11。 表11主梁斜截面承载力计算表支座A支座B左侧截面支座B右侧支座C左侧支座C右侧V(kN)025.0bhf07.0bhft选用箍筋肢数、直径1svsvnSA=000.7yvsvtf AhsVfbh=?实配箍筋间距000.7svcstyvAVfbhfhs=+sin8.0ycssbfVVA?=(弯起角度45o)选配弯起钢筋实配弯起钢筋面积 (3)主次梁相交处附加横向钢筋的计算附加横向钢筋宜优先采用箍筋,应布置在长度123hbs+=的范围内,b为次梁宽度,h1为主次梁的底面高差。 当次梁梁侧各设3道附加箍筋(从距次梁侧面50mm处布置,间距50mm),仍不满足时,应改用(或增设)附加吊筋。 附加横向钢筋的用量按下式计算sin2ysbyvsvfAfmAP+P次梁传给主梁的集中荷载设计值;m在宽度s范围内的附加钢筋道数;其他符号定义与教材上一致。 P234 (4)绘制主梁配筋草图参见次梁草图。 课程设计制图标准 一、图纸幅面规格A1 二、图标如下昆明理工大学*系钢筋混凝土结构课程设计专业学生教师20班级学号成绩钢筋混凝土单向板肋梁楼盖图号比例日期 三、比例 1、结构平面布置图1: xx、板配筋图1: 503、次梁、主梁纵剖面配筋图1:50或1: 404、梁横剖面配筋图1:25或1:20 四、字体 1、字体采用仿宋体,要求字迹清楚、端正,不得潦草。 2、从左向右横向书写,要准确使用标点符号。 3、字体高度一般不小于4mm。 五、图线及画法 202020602020180401、线型(b=0.81.2mm)粗线宽b中粗线宽b/2细线宽b/ 42、定位轴线应编号水平方向用阿拉伯数字 1、 2、 3、 4、.由左向右注写;垂直方向用大写英文字母A、B、C、D、由下而上注写。 轴线编号圆圈直径8mm。 3、剖面的剖切线剖面的编号用阿拉伯数字,顺序编排。 构配件的剖面的编号用阿拉伯数字,编号应按剖视方向写于剖切线一侧,一般向左剖视,编号写在左侧,向下剖视写在下方。 (如下图所示) 六、尺寸标注 七、结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