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砀山县第二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安徽省砀山县第二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安徽省砀山县第二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3页
安徽省砀山县第二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4页
安徽省砀山县第二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省砀山县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含解析)一、单选题1. “欲求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当若繁为攻伐,此实天下之巨害也。”过一观点出自先秦A. 儒家B. 法家C. 墨家D. 道家【答案】C【解析】题干引文认为“攻伐”即战争为“天下之巨害”,显然是反对战争,这与墨家的“非攻”主张相一致。2.战国时期,士已逐渐转变为社会上的一个阶层。这个阶层成为上(统治者、官吏和剥削者)与下(被统治者、民、被剥削者)交流、转换的中间地带。古希腊社会商业化加速了商业中产阶级的迅速发展,从而改变了古希腊社会的政治力量结构。材料中社会新阶层的出现A. 满足统治阶级需要B. 加重下层民众负担C. 推动社会转型发展D. 激化已有社会矛盾【答案】C【解析】材料中“这个阶层成为上(统治者、官吏和剥削者)与下(被统治者、民、被剥削者)交流、转换的中间地带”表明不仅有利于统治阶级,故A项错误;材料中“与下交流、转换”不等于加重下层民众负担,故B项错误;材料中“战国时期,士已逐渐转变为社会上的一个阶层”“古希腊社会商业化加速了商业中产阶级的迅速发展”表明社会新阶层的出现是社会转型的产物,“从而改变了古希腊社会的政治力量结构”表明推动社会转型发展,故C项正确;“从而改变了古希腊社会的政治力量结构”表明社会新阶层的出现推动社会转型发展,是解决而非简单激化已有社会矛盾,故D项错误。3.美国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说:“(秦朝)在证明法家思想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的灭亡)也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这个“正确的思想”是指A.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B.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C.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D.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孟子思想的理解。由“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得知是孟子的“民贵君轻”,统治者要实行“仁政”。其它是错误的。所以答案选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孟子4.班固在汉书艺文志中说,诸子百家“其官虽殊,譬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仁之与义,敬与和,相反而皆相成也”。这反映了诸子百家A. 在理论上求同存异B. 最终达到殊途同归C. 均为稳定统治服务D. 有相互融合的特点【答案】D【解析】材料“相灭亦相生”“相反而皆相成”体现是诸子百家相反相成的一面,非“求同存异”,故A项错误。材料“相灭亦相生”“相反而皆相成”体现的是诸子百家相互融合、借鉴的一面,故B项正确。“稳定统治服务”指诸子百家的目的,而材料论述的是它们之间的关系,故C项错误。“殊途同归”指诸子百家最终达到的效果一致,材料不能体现该观点,故D项错误;5.韩非子说:“臣尽全力以与君市,君垂爵禄以与臣市。君臣之际,计数之所出也。”指出君臣之间不过是买卖、交易、互相算计的关系。这一现象反映出A. 法家思想成为当时社会潮流B. 君臣之间关系毫无诚信可言C. 宗法血缘选官制度渐趋瓦解D. 儒家伦理道德正统地位的确立【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君臣之间的这种关系说明了是一种利益的关系,这就使得依靠宗法血缘关系来选官的这一制度逐步在瓦解,C选项正确。法家思想是战国时期诸子百家中的一家,他的思想被一些统治者接受,但没有成为当时社会的潮流,A选项排除。韩非子指出的君臣之间的这种买卖、交易、互相算计的关系,与诚信之间无关联,B选项排除。儒家确立正统思想地位,是在西汉汉武帝之后,时间不正确,D选项排除。6.先秦有思想家认为:“凡入国,必择务而从事焉。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这体现了A. 民贵君轻的主张B. 讲求实际功利的精神C. 克己复礼的思想D. 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答案】B【解析】“国家昏乱,则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语之节用、节葬”体现的是进入一个国家去辅佐国君,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适合这个国家的建议,故选B;题干没有提到君与民的关系,故排除A;CD与题意不符,故排除。7.孔子本人罕言“性与天道”,而朱熹则常提“理”“气”“性”“太极”等形而上的概念。这一变化体现了儒学A. 思辨化的趋向B. 信仰重建的完成C. 普及化的实现D. 伦理纲常的弱化【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题干中由孔子的“性与天道”发展为朱熹的“理”“气”“性”“太极”,说明了儒学的发展出现了思辨化趋向,故A项正确;题干中并未体现出信仰的重建,故B项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儒学实现普及化,故C项错误;朱熹理学强化了伦理纲常,故D项错误。考点:宋明理学8.有学者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所津津乐道“先王之道”,根本无力解决当时诸侯争霸兼并战争连绵不断的现实问题,其“三代”说教被普遍认为“迂阔而不懂世事”。该学者在此强调的是,先秦儒学A. 不合时宜B. 礼法并用C. 厚古薄今D. 源远流长【答案】A【解析】从“根本无力解决当时诸侯争霸兼并战争连绵不断的现实问题”可以看出先秦儒学在先秦时期对于解决当时的战争问题并没有明显的效果,故本题选择A选项。B选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出“法”的特点;C选项错误,厚古薄今是指重视古代的,轻视现在的,这不符合先秦儒学的特点;D选项错误,材料主要论述的是对当时时代的影响,而不是它的源流。9.从孔子提出“仁”到孟子主张“仁政”、再到荀子强调“仁义”,儒家思想的早期发展始终贯穿的一条主线是A. 依靠礼仪法治的教化规范,把小人变成君子,凡人变成圣人B. 统治者要“仁者,爱人”,被统治者要“克己,顺服”C. 从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描绘设计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D. 从强调“三纲五常”入手构建一个大一统的社会【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孔子强调“仁”,即以仁爱之心对待他人;孟子强调“仁政”,即对统治者个人政治素养的要求;荀子的“仁义”则是指仁爱和正义,宽惠正直。三人的共同点是都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 C项正确。A项中的礼仪法治,与材料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不符,排除;孔子的“仁”本质上也是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故B项将早期儒家思想与阶级对应起来显然是错误的,排除;D则是西汉时董仲舒的思想,与材料不符,排除。10.春秋繁露载:“天君而覆露之,地为臣而持载之;阳为夫而生之,阴为妇而助之;春为父而生之,夏为子而养之。”该材料A. 体现了道家“无为”的治国理念B. 体现了儒学的民本思想C. 强调了孔孟儒学的“仁爱”思想D. 反映了中国古代人伦观念【答案】D【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天地、君臣、阴阳、夫妇、春夏、父子的关系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伦观念,故D选项正确;春秋繁露是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没有反映道家“无为”的治国理念,故A选项错误;材料也未涉及儒学的民本思想,故B选项错误;材料主旨是说明伦理纲常思想,不是强调孔孟儒学的“仁爱”思想,故C选项错误。故选D。11.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根本在于A. 其宣扬的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B. 它适应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需要C. 它吸收了各派学说,适应了不同阶层的要求D. 汉武帝对原先的儒家思想不满【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知识的识记能力,比较简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董仲舒提出“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念,从而适应了汉武帝加强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需要,故B项正确;A项包含在B项之中;C项错误,错在“适应了不同阶层的要求”;D项错误,汉武帝对黄老之学不满。所以答案选B。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原因【名师点睛】董仲舒的新儒学与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学根本不同,而且与以荀子等为代表的儒学也不同,主要是迎合统治者的政治需要,强调加强中央集权的“君学”,非常适合当时的汉武帝统治思想。12. 在对天、君、民关系的认识上,原始儒学以孟子为例主张民贵君轻,董仲舒主张“屈民以伸君,屈君以伸天”。材料表明董仲舒A. 继承了原始儒学的全部宗旨B. 背离了原始儒学的民本思想C. 背离了原始儒学的仁爱思想D. 摒弃了原始儒学的德治主张【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民贵君轻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而董仲舒的“屈民以伸君”显然是注重君主,违背了原始儒家的民本思想,故本题选择B项;A错在“全部”;C、D中信息在材料中均没有体现。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思想13.有人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统计制作出下表。据此可看出当时西汉主要思想派别及其作品篇数表派别儒家(六艺)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支派103372110761220篇数31239933692173686107403A. 儒学地位明显提高B. “百家争鸣”趋于结束C. 活字印刷术广泛采用D. 科举制度逐渐完善【答案】A【解析】【详解】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正统思想。从表格来看,明显儒家思想的支派比其他派别的支派多,作品篇数也比其他派别多,儒学地位明显提高,故选A;“百家争鸣”在秦朝时已经结束,秦朝“焚书坑儒”,实行思想专制,故B项错误;雕版印刷术出现于唐朝,故C项错误;科举制出现于隋朝,故D项错误。14.易中天中华史汉武的帝国中写道:“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动机都一样。”文中的“动机”主要指A. 统一思想,巩固中央集权制度B. 唯我独尊,树立皇帝的权威C. 消灭异端学说D. 繁荣学术文化【答案】A【解析】【详解】焚书有利于加强思想的统一,武帝的尊儒也是加强思想上的一统。因此始皇的焚书,武帝的尊儒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加强思想专制,故A项正确;焚书、尊儒主要是思想文化方面,因此树立皇帝的权威并不是其主要动机,排除B项;消灭异端学说只是目标这一,并不是根本动机,排除C项;焚书、尊儒压制了学术的发展与繁荣,排除D项。15.东汉时期,士人尊儒成风,高门世族累世经学,而魏晋时“公卿士庶罕通经业”,曹魏皇族更对“孔子之术”进行毫不容情的质疑。该变化反映出A. 时代变迁影响价值观念选择B. 正统思想随王朝兴替而变化C. 佛道思想强烈冲击儒学地位D. 门阀世族喜好决定世风转移【答案】A【解析】材料中东汉时期“尊儒成风”,而魏晋时“公卿士庶罕通经业”,曹魏皇族更对“孔子之术”进行毫不容情的质疑,反映了从东汉到魏晋时期对儒学态度的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处于战乱之中,社会动荡不安,士人对儒学思想开始产生了怀疑。这说明了时代的变迁影响着价值观念的选择。故排除BCD,选A。16.宋明理学普遍倡导“存理去欲”的修养论,“格物”的认识论,“成贤成圣”的境界论,“齐家平天下”的功名论。其根本出发点是A. 树立理学的统治地位B. 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C. 规范和稳定社会秩序D. 修身养性,提高个人修养【答案】C【解析】【详解】宋明理学提出的一个重要社会背景是五代以来传统社会道德败坏,理学家为规范社会秩序,实现社会和谐而提出,故C项正确。理学的统治地位得以确立是因为其符合统治阶级政治上的需要,不能成为宋明理学所倡导理论的根本出发点,故A项错误。“经世致用”的思想由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提出,与题干不符合,故B项错误。宋明理学的理论固然能够提高个人修养,但这并不是宋明理学所倡导的根本出发点,故D项错误。17.“先生游南镇,一友人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关?先生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这位先生应该是A. 董仲舒B. 朱熹C. 王阳明D. 顾炎武【答案】C【解析】【详解】王阳明思想的核心是致良知,认为良知即是本心,即是理,材料体现王阳明强调人主观感受的思想,故选C。董仲舒思想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思想,排除A;朱熹认为理生万物,属于客观唯心主义思想,排除B;顾炎武没有从哲学上探讨世界的本原,排除D。18.朱熹曾借用佛教“月印万川说”来解释自己的观点:一个月亮高挂夜空,人间的江河湖泊中却可以看到无数的月亮,无数的月亮终归于一个月亮。朱熹想要解释的观点是A. 天理是万物的本原B. “理先气后”C. “三纲五常”即是天理D. “格物致知”【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程朱理学。材料中朱熹在阐明其思想观点时所说的“月亮”即理学中的天理,其主张理是天地万物的本原,先有理后有物,认识万物最终应归结认识天理,可见朱熹阐释了天理是万物本原的观点,故选A。B、C两项均不符合材料的主旨,故排除;格物致知为程朱理学的认识论,与材料信息不符,故D项错误。19. 李约瑟说:“宋代理学本质上是科学性的,伴随而来的是纯粹科学和应用科学本身的各种活动的史无前例的繁荣。”材料意在说明理学( )A. 本质是科学的B. 确立伦理本体论以塑造崭新人格C. 强调经世致用D. 格物致知理论推动对物理的探究【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材料中“宋代理学本质上是科学性的,伴随而来的是纯粹科学和应用科学本身的各种活动的史无前例的繁荣。”的信息说明,宋明理学在研究方法上注重对事物的研究推动了科学的发展繁荣,故D项正确;A项不能完整的反映材料主旨,不选A;材料没有涉及人格,不选B;C中经世致用是明末清初思想家主张。考点: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演变程朱理学影响【名师点睛】20.有学者指出:“中国佛教僧人出家,还要尊敬父母,忠于国君,僧人也提倡忠君爱国。所以中国寺院有的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慧远在庐山讲经,就讲诵儒家的丧服经,阐述服丧的问题。”对材料推断最合理的是A. 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逐渐趋同B. 佛教被统治者改造成精神统治工具C. 中国佛教与儒家争夺正统地位D. 佛教深受中国文化浸润利于其传播【答案】D【解析】材料“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有的寺院称为护国寺,有的称报国寺”表明佛教与儒家伦理道德相协调,也提倡忠君爱国,体现佛教主动融合儒学精神,深受中国思想文化的浸润,故D项正确,D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国佛教与儒家思想基本融为一体,排除A;材料无法体现出佛教成为统治工具,故B项排除。点睛:本题考查三教合一知识点,抓住关键信息“中国佛教僧人要尊敬父母:也提倡忠君爱国”联系儒家思想分析解答。21.朱熹曰:“颜子高明,不过闻一知十,亦是大段聪明了。学问却有渐,无急迫之理。有人尝说,学问只用穷究一个大处,则其他皆通。如某正不敢如此说,须是逐旋做将去。不成只用穷究一个,其他更不用管,便都理会得。岂有此理!”朱熹强调的是A. 知行并重的关系B. 只格一物便通万理C. 认识的渐进性D. 穷理的目的在于至极【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朱熹是南宋理学的集大成者,主张“格物致知”。材料中朱熹反对“学问只用穷究一个大处,则其他皆通”的说法,认为“学问却有渐,无急迫之理”,强调认识的渐进性,故B项错误、C项正确;A是王阳明的观点;D项材料不能体现。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程朱理学22.“眼珠子,鼻孔子,朱子高于孔子;眉先生,胡后生,后生长于先生。”这是中国对联艺术中非常典型的双关联。对“朱子高于孔子”喻意的最佳解释是A. 朱熹建立了系统的心学理论B. 朱熹继承和发展了儒家学说C. 朱熹对儒家学说的贡献比孔子大D. 朱熹的学说更科学【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AD项说法明显错误,谈不上科学不科学或者谁的贡献大的问题;董仲舒建立了系统的理论体系;因此ABD均错。朱熹吸收了佛道思想创立了理学,发展了儒学,使儒学发展到思辨化的阶段。故选C。考点:宋明理学点评:宋明理学是考试的重点。分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两大派。陆王心学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主要是在明朝。程朱理学在两宋之际就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主张理是世界的本源,方法论上强调格物致知或者发明本心致良知,与此相关的知识点如宋明理学产生的背景和主要内容等都需要掌握。23.“因念圣人此处更有何道?忽中夜大悟格物致知之道,从者皆惊。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这说明王阳明A. 认为天理就在每个人心中B. 主张圣人之道就是天理C. 继承了朱熹格物致知思想D. 提出致良知就能成为圣贤【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王阳明继承陆九渊“心即是理”的思想,认为事理无穷无尽,故应从自己内心去寻找“理”,认为“理”全在人“心”,故答案为A项。由材料信息可知王阳明强调的是寻找“理”的方法,B项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王阳明反对朱熹通过对事物的研究而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排除C项;材料没有反映“致良知”的内容,排除D项。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王阳明心学【名师点睛】王阳明是心学的集大成者。南宋时期的心学代表陆九渊认为心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本心就是天理;强调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天地万物都在心中;认为穷理不必外求,反省内心就可得到天理,即“发明本心”,反对格物致知。王阳明认为人心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人人都有良知,只要识得此理,则“满街都是圣人”;认为学以至圣的关键在于“致良知”,强调知行合一。陆王认为世界的本原在心,心即是理,故这一学派被称为心学。陆王心学强调学问的目的在于做人,即明白做人的道理并努力实行。陆王心学属于理学,是对程朱理学的新发展,心学的出现标志着重建儒家信仰的理论任务已经完成。24.唐诗自由奔放,诗人随意抒发个人主观感受,而宋代这种执着于自我的、感情热烈的诗歌极其罕见。导致这一变化主要在于A. 唐代文化政策开放包容B. 宋代城市繁荣,涌现市民阶层C. 宋代商品经济高度发达D. 宋代理学兴起,主张存理灭欲【答案】D【解析】宋代理学占据主导思想地位,理学提出压抑人的个性,导致“执着于自我的、感情热烈的诗歌极其罕见”的出现,故D正确;其他选项均不是正确原因,排除。25.虽然后世儒生对孔子思想也有发挥不当之处,但儒学的发展是薪火相传、一脉相承的。宋代理学家二程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最有可能源自于孔子的那一思想主张()A. 仁者爱人B. 克己复礼C. 为政以德D. 有教无类【答案】B【解析】 A强调和谐的人际关系,排除;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修养方法,意思是努力约束自己,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存天理,灭人欲”强调要随时注意约束自己,克服种种不良习性和私心,故选B;C主张德治,D强掉无差别的教育,排除。26.中唐时,韩愈以卫道者自居,发出尊孔孟、排异端的口号,高举复兴儒学的旗帜,以恢复儒家思想正统的统治地位为己任。这说明当时A. 三教合一局面出现B. 儒学正统地位丧失C. 社会深受佛道影响D. 民众受到异族统治【答案】C【解析】【详解】材料中“尊孔孟,排异端”是指韩愈以儒家卫道者身份捍卫儒家思想正统的统治地位,说明当时佛道二教对社会影响大,冲击儒学地位,C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当时佛道对儒学冲击,并非三教合一,A项错误;B项与材料及史实不符,排除;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27.杜甫的地位在宋代得到极大提升,苏轼是这一过程中的关键人物,他曾说:“古今诗人众矣,而杜子美为首,岂非以其流落饥寒,终身不用,而一饭未尝忘君也欤。”这反映了宋代A. 人物评价标准逐渐统一B. 文学欣赏渐趋于世俗化C. 诗人地位由评论家决定D. 理学思想影响人物评价【答案】D【解析】材料的大致意思是古今诗人非常多了,杜甫可以称第一,难道不是因为他颠沛流离忍饥受寒,终身不被重用,却连一餐饭都不曾忘记(报效)君王吗?材料强调的是理学的忠君思想,也就说明了材料意在强调理学思想已经影响到了对人物评价,即选D是符合题意的,正确;人物评价标准是很多的,并不是逐渐统一的,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选项B在材料中根本就没有涉及到,不符合题意,排除;诗人地位也不是由评论家决定的,选项C自身就是错误的说法,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D。点睛:文字材料型选择题要注意两个原则,一是立足材料,读懂和透彻地理解材料;二是联系教材知识,注意迁移所学知识与材料的内在联系,运用所学知识和观点进行评论和解析。28.朱子语类载:“且以饮食青之,凡饥渴而欲得饮食以充其饱且足者,皆人心也。然必有义理存焉。有可以食,有不可食”这意味着朱熹A. 认为人性本质是恶B. 肯定人正当的欲求C. 倡导适当放纵私欲D. 特别关注百姓生计【答案】B【解析】【详解】材料说明人的饥渴要进行饮食属于人的正常需求,体现出朱熹对于人性正当欲求的肯定,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说明人性的本质是恶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中“有可以食,有不可食”说明可以随着人性需要进行,不是倡导放纵私欲,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说明对于百姓生计的关注,故D项错误。29.陆九渊认为:“身或不寿,此心实寿,家或不富,此心实富,纵有患难,心实康宁。实论五福,但当论人一心。此心若正,无不是福;此心若邪,无不是祸。”建立在此认识的基础上,要实现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就必须A. 整治人心B. 发展经济C. 整顿吏治D. 注重民本【答案】A【解析】【详解】题干材料的意思是说陆九渊认为,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在于人心之“邪”,因此要实现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就必须从整治人心入手,实现人心之“正”,故A项正确;陆九渊属于心学开创者,主要是从思想上维护社会统治,不是从经济、整顿吏治以及民本角度出发,故B、C和D项错误。30.“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世界万物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可以相互转化,这种辩证法思想是春秋战国时期哪一学派的主张?A. 儒家B. 法家C. 墨家D. 道家【答案】D【解析】【详解】“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体现了道家代表老子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故D正确;儒家提倡“仁”“礼”,法家强调中央集权和法治,墨家主张兼爱、非攻,不符合题意,排除ABC。【点睛】抓住关键信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联系所学老子的思想分析解答。31.冯友兰在中国哲学史中指出,在封建时代,所有的君王都是从祖先承受君位,甚至秦始皇也不例外,只是到了汉朝情况不同了。汉高祖刘邦,出身布衣,而君临天下,这需要某种理论的支撑。这一理论A. 为君主天人感应提供理论保障B. 为中央集权提供了理论的依据C. 阐述了君主受命于天的合理性D. 糅合了佛教和道教的思想主张【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对材料的解读能力。材料“在封建时代,所有的君王都是从祖先承受君位”体现了君权神授的思想,阐述了君主受命于天的合理性。所以答案选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汉代儒学32.清华大学教授刘桂生指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其用意只在于确立儒学在官学与朝廷政治中的地位,不许其他学派分沾。读书人若要研究,尽可自便,只是不能用来猎取功名富贵。他认为汉代A. 推行独尊一统的文化政策B. 中央的权威遭到严重挑战C. 包容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D. 百家争鸣具有强大生命力【答案】C【解析】【详解】从材料可知,刘桂生认为汉武帝的用意是确立儒学的官学地位,其它学派思想读书人可以研究,故C项正确。独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