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5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陕西省精品课程建设园林规划设计课外阅读资料汇编第三章 园林构成要素及设计榆 林 学 院生命科学学院 贺学林第三章 园林构成要素及设计 课外阅读资料之一园林置石选石及布局的初探以石喻人,以石寄情是中国人表达情感的特殊方式,人类钟爱山石具有很长的历史渊源,这不仅因为人类发展史上经历过一段石器时代,还因为大自然山石造型的传神趣味,有独特的魅力,在自然的山水中,有人的意志、意境所在,所谓“片山有致,寸石生情。”1置石石材的种类及分布宋代杜绾撰写云林石谱就已记录了116种石材;明代林有麟著有素园石谱,记录了百余类石种;明代计成根据石材的不同石性及造型特点,分门别类对石材进行归纳简述,在园冶中共收录了15种山石。长期的造园实践中,人们置石常用的石种大致如下:江苏武进县山中奇石属石灰岩类,纹理优美,色泽柔和,气势浑厚,颜色有暗红、灰白、灰黑,最适合室内造景。湖石主要产于江浙一带。石材线条浑圆流畅,洞穴透空玲巧,适宜特置或叠石。灵璧石石灰岩类,产于安徽灵璧县。颜色有深灰色、白、红等,是一种较高档的石料,适宜特置。石笋变质岩类,产于浙赣交界的常山、玉山一带。颜色有灰绿、褐红、土黄等,常作点景、对景用。宣城白石产于安徽宁国县。色白犹如积雪覆于灰白石上,出土时表面有铁锈色,若干年后会逐渐变白。由于它有积雪一般的外貌很适于作冬景的造型。英石产于广东英德县。成分为碳酸钙,该石材千姿百态,意趣天然,为园林造景的理想用石。黄石主要产于常熟虞山。其石形体顽憨,棱角分明,雄浑沉实。与湖石相比,它平正大方、主体感强,具有很强的光形效果。化石由于地壳运动或火山爆发而形成的动、植物化石,如:硅化木等,具有独特的观赏价值,深圳就建有专门的化石公园。九龙璧俗称“华安石”产于福建华安县九龙江畔。形体浑圆,颜色为棕褐色,具光泽且有白色条纹,是草坪中置石或作为器设的上等佳品。人工塑石利用混凝土、玻璃钢、有机树脂、GRC假山材料进行塑石,其优点为造型随意,体量可大可小,特别适用于施工条件受限制或屋顶花园结构条件受限制的地方。但缺点是寿命短、人工味较浓。2置石的选石要点(1)选择具有原始意味的石材。如:未经切割过,并显示出风化的痕迹的石头;被河流、海洋强烈冲击或侵蚀的石头;生有锈迹或苔藓的岩石。这样的石头能显示出平实、沉着的感觉。(2)最佳的石料颜色是蓝绿色、棕褐色、红色或紫色等柔和的色调。白色缺乏趣味性,金属色彩容易使人分心,应避免使用。(3)具有动物等象形的石头或具有特殊纹理的石头最为珍贵。(4)石形选择自然形态,纯粹圆形或方形等几何形状的石头或经过机器打磨的石头均不能用。(5)造景选石时无论石材的质量高低,石种必须统一,不然会使局部与整体不协调,导致总体效果不伦不类、杂乱不堪。(6)造景选石无贵贱之分,应该:“是石堪堆”。就地取材,随类赋型,最有地方特色的石材也最为可取。置石造景不应沽名钓誉或用名贵的奇石生拼硬凑,而应以自然观察之理组合山石成景才富有自然活力。总之在选石过程中,应首先熟知石性、石形、石色等石材特性,其次应准确把握置石的环境,如建筑物的体量、外部装饰、绿化、铺地等诸多因素,设计必须从整体出发,以少胜多,这样才能使置石与环境相融洽,形成自然和谐美。3置石在园林中的作用(1)置石在园林空间组合中起着重要的穿插、连接、导向及扩张空间的作用。(2)置石的石材纹理及色泽在环境中可起到点晴作用,使建筑空间层次感及深度得以加强。(3)在园林绿地竖向设计中,置石常作为“谷方”,既起护坡作用,防止水土流失,又有造景起势之妙。(4)置石可分隔空间,特别是分隔水面的空间,既不一览无遗,又可丰富水面景观。(5)置石与园林建筑结合布置时,常见以下几种作用:山石踏跺蹲配;山石抱角和镶隅;粉壁置石;古建筑回廊转折处的廊间山石小品。此外,还可作为园林建筑的云梯、台基、支礅和镶嵌门窗。其变化之多,不胜枚举。(6)在江南园林中经常运用山石来堆砌花台,它既可以使花台的形体随机应变,小可占角、大可成山,成自然之趣。又可避免某些地区因地下水位较高而影响植物的生长,为观赏植物的生长创造合适的生态条件。同时又将花卉提高到合适的观赏高度,便于观赏。(7)很多园林中的纳凉器具就是散石组合而成,这也是我国园林中的传统做法,它不仅有很高的实用价值,同时又可以与造景密切结合,特别是用于自然式布局的园林绿地,很容易与周围的环境取得协调。4置石的布局要点造景应目的明确,格局严谨、手法洗练、“寓浓于淡”、有聚有散、有断有续、主次分明、高低曲折、顾盼呼应、疏密有致、层次丰富、散中有物、寸石生情。5置石的常用方法特置、对置、群置、散置。6置石的布局原则这里介绍一个大家比较熟悉的置石例子:日本匠师相阿弥在京都龙安寺前庭分组安置了15块石头,每组分二、三、五块不等,从任何角度观看,总是只能看见14块,这一作品很有独到之处,耐人寻味。它说明布置一组置石时,必须反复推敲,认真思考所处环境(包括地形、建筑、植物、铺地等)、石头的形状、体量、颜色等诸多因素,艺术性地处理石头的平面及立面效果。也就是把完全不同的东西(地形、建筑、植物、铺地、石头等)有机地联系起来,创造一个统一的空间,典型化地再现自然山水之美,达到“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境界。(1)平面组合在处理两块或三块石头的组合时,应注意石组连线总不能平行或垂直于视线方向。三块石以上的石组排列不能呈直线排列。(2)立面组合从视觉上看,立面的效果比平面效果更为直观,更能体现置石的自然性和趣味性。要力求石块组合的多样化,不要把石块放置在同一高度,组合成同一形态或并排堆放,赋予自然特性的自由。两块石头的组合应该是一高一低;两块以上的石堆应是几块石头的顶点形成一个三角形或者可以被看成在同一立面上几个三角形所形成的三角形组合。但多个石堆的组合并不一定产生一个主峰点,这个顶点往往被省略,这样可以留给游者去发挥各自的想像力,以增加置石的趣味性和吸引力。(3)三块以上石头的组合传统的处理方法是采用奇数的石头成群组合,如三、五、七。这样的石堆往往通过被分割成两、三个小石堆。如:若使用七块石头,它通常被分为三、二、二的3组石堆或二、三、二的3组石堆来组成。(4)置石的放置应力求平衡稳定,给人以宽松自然的感觉,每一块石头都应埋入水中或土壤中使其仿佛生长出来似的。若是一块石块只有基部的一角插入土壤里或水中而看起来仿佛就要倾倒,容易产生紧张感,并使整体置石缺乏稳定性,这样处理石块是不合理的。绝对合适的放置是不可能的,只有靠长期积累的经验来认真考虑。(5)置石在园子内的合理位置一般安排在园子视线的焦点位置上,起点睛作用,但一般不放置于园子的中心位置,而是要靠边一些。另外,石堆一般靠近园子的前部,这样可使人感觉整个园子更为深邃。这样的处理方法同样适用于水面上的置石,可使水面变得迂回曲折,不至于一览无遗。(6)多方案的比较对照即使我们已选定若干石头来安排一组置石,也不能盲目地直接进行布局,最好是绘制一张草图或利用充气的塑料绑扎成类似于石块的形状放置在实地进行比较,待确定最佳方案后,方可进行实质性的施工。否则,既费工费时,又很难取得较好的效果。(7)确定最佳观赏面每块石头都会有一个最佳观赏面,有经验的设计师只要绕石头走一圈,就能确定出并将它安排在置石的正面,以取得最佳观赏效果。石组中各石头的最佳观赏面均应朝向主要的视线方向。(8)修饰一组置石布局完成后,可利用一些植物和石刻来加以修饰,使之意境深邃,构图完整,充满诗情画意。但必须注意一个原则:多几分自然,少几分人工,要尽量减少过多的人工修饰。石刻艺术是我国文化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园林造景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人文景观的“意境”多以石刻题咏来表现。石刻可使置石更加超凡脱俗,使游人在园林中融入“画境”的同时,也能领略到文学艺术的雅趣。石刻必须根据置石造景来决定字体形式、字体大小、阴刻阳刻、疏密曲直,做到置石造景与石刻艺术互为补充,浑然一体,使置石更具人文美、自然美的统一。植物修饰的主要目的是采用灌木或花草来掩饰山石的缺陷,丰富石头的层次,使置石更能与周边环境和谐统一,自然过渡。但种植在石头中间或周围泥土中的植物应能耐高温、干旱。如丝兰、麦冬、苏铁、蕨类等植物都能适生于置石的环境中。总之,置石虽然篇幅不大,结构简单,施工技术也没有专门的要求。但要达到以少胜多、以简胜繁、有独到之处,却并非是容易之事。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应明确置石造景的目的,运用置石的布局特点及设计原则认真对待,这样才能真正达到“虽由人作,宛若天开”的艺术境界。第三章 园林构成要素及设计 课外阅读资料之二浅议竹子造园竹,婀娜多姿、妩媚秀丽,总是给人以美的享受。正是由于其所体现的自然、纯朴的风格,无论是在意境深远的古典园林,还是在色彩斑斓的现代园林中,竹类都是以最为原始的盈盈翠绿,成为广受欢迎的造园植物材料之一。 1竹子造园史略 竹子作为我国传统的观赏植物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周朝时期,我国就已有关于竹林的记载了。秦始皇为建“上林苑”,从山西云冈引种竹子到咸阳。但那时竹子的种植只是为了营建狩猎场和战略物资基地,竹子造园还处于萌芽状态。 魏晋、南北朝时竹子随即融入了造园之中。当时的皇家园林和官宦私家园林中的竹子造景也相应得到发展。洛阳伽蓝记就记录了洛阳官宦贵族的私园“莫不桃李夏绿,竹柏冬青”。竹子在唐宋两代运用较为广泛。唐代文人王维所建的“辋川别业”中就有大片竹林环绕着一座幽静建筑物的“竹里馆”,以及山岭上遍种竹林,一弯溪水绕过,一条山道相通,满眼青翠掩映溪水涟漪的“斤竹岭”。宋代艮岳中竹子景观为特色的景点有“斑竹麓”和“胜筠庵”。北宋李格非所写洛阳名园记所评述的私园中,绝大多数都有竹子景观,并有“三分水、二分竹、一分屋”之说。明清在造景的手法上,竹子与水体、山石、园墙建筑结合,以及竹林景观是江南园林、岭南园林的最大特色之一。例如:苏州网师园的“竹外一枝轩”、沧浪亭的“翠玲珑”和“倚玉轩”、拙政园的“海棠春坞”等名园及扬州个园的“春山”等,在竹子造园上运用相当成功,许多造园手法仍是现代园林造景的典范。 2古典园林中竹子造景 中国古典园林中,植物配置作为园林中重要的一个环节,被要求在姿态和线条方面既要显示自然天成之美,也要表现出绘画的意趣。在造景中,竹子能与自然景色融成一体,在庭园布局、园林空间、建筑周围环境的处理上有显著的效果,易形成优雅清静的景观及令人赏心悦目的环境。 有关竹子造景艺术手法在明代计成所著的园冶中有提到:“结茅竹里,浚一派之长源”;“竹坞寻幽,醉心即是”;“移竹当窗,分梨为院,溶溶月色,瑟瑟风声”;“藉以粉壁为纸仿古人笔意,植黄山松柏、古梅、美竹,收以圆窗,宛然镜中游也”等。在众多文人的诗词歌赋及绘画中,我们也可以了解到一些竹子在园林中的造景手法。这些艺术手法显示出古人对于植物与道路、建筑、山石、水体等景观元素之间关系巧妙的处理。竹与路古典园林中的园路强调“曲径通幽”,竹林小径力求含蓄深邃,忌直求曲,忌宽求窄,讲究“蹊径盘而长”。在道路两侧配以一些高大乔木状的竹类,如毛竹、麻竹等,修竹夹道,创造出绿竹成荫、万竿参天、云雾缭绕的生动景色。竹林深处以一茅舍为赏景佳处,形成返璞归真的野趣。王维对“辋川别业”的竹里馆所描述的:“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就是这样一幅画面。 竹与水水是园林的灵魂。唐代白居易对竹情有独钟。他对以竹林为主的履道坊宅园中“履道幽居竹绕池”这样竹与水的巧妙布局极为赞赏,写下“水能性淡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的诗句。他的“竹径绕荷池,萦回百余步”也使人们了解到古典园林中文人们习惯围绕着水池种植竹子,使两者相互呼应。 竹与石由于古代文人爱竹赏石的思想对园林竹石的配置有着积极的影响,两者常常被结合在一起或布置于廊隅墙角,或独立成景,起到软化生硬线条和点景的作用。扬州个园的竹石小品最为有特色,园内的四季假山都配置了不同的竹种。春景以刚竹与石笋相配;夏景以纤细柔美的水竹与太湖石组合;秋景以大明竹配以黄石;冬景由宣石配植斑竹和腊梅。竹与建筑建筑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园林中的建筑多为木结构,与自然环境中的山水、植物相得益彰。姿态细腻、秀丽的竹类可与亭、堂、楼、阁及其他建筑配植,既可衬出建筑物之秀丽,又可柔化硬质建筑物之质感,同时也可以营造出幽静的环境。竹窗是白居易描写在屋檐下当窗种竹,以竹为画框的景象,“开窗不糊纸,种竹不依行。意取北檐下,窗与竹相当”。移竹当窗的手法以“框景”为基础,把一个空间的景物引入另一个空间,增加了园林空间的层次感,产生了幽远深邃的意境。 3传统造园手法在现代公园中的应用 在现代公园中,竹子造景在继承古典园林的传统技法上,又力求将传统的园林艺术与现代人的审美、游憩需求完美结合。以北京紫竹院公园的“筠石苑”为例,可以看出传统造园手法,从空间布局到叠山理水,从花木配置到借景生情,其应用是非常广泛和成功的。首先,“筠石苑”继承了中国古典园林的自然观,在竹子配置上,因地制宜、适地适竹。在满足竹子生态要求的小环境中栽植竹子,并在竹丛间配植多种色叶树。其次,由于古典园林以竹造景手法多体现在小型的园林空间中,所以“筠石苑”也利用其优势巧妙的沿用了古典造园中的精华之处。 竹径通幽在“筠石苑”中,道路设计与地形设计巧妙的结合,曲折有致、起伏顺势,并将园中十个景点有机地组织起来,形成了动态的游赏路线。道路两侧丛植翠竹,与朴素的路面相互掩映。游人沿着小路漫步于各个景点中,感到周围景色时隐时现、或明或暗,别有情趣。 移竹当窗、粉墙竹影“筠石苑”中建筑属南国风格,多为黛瓦粉墙、飞檐翼翘、棕柱褐窗,显得玲珑清雅,且与竹林景观融洽和谐,营造出南国竹乡的意境。“友贤山馆”是园中最大的一组江南建筑,建筑装修材料多采用竹和竹制品精心设计。形式依旧是青瓦棕柱、粉墙漏窗、花街铺地、自然山石与竹林环境协调统一。白壁粉墙前修竹几竿或几丛,竹竿摇曳,竹影婆娑,宛如一幅极富诗意的水墨画。“移竹当窗”体现在“筠石苑”中以园门、漏窗作为取景框,竹子景观随游人的位移变化而变化,形成明显的韵律节奏感。园门的形式不仅限于白粉墙式,也包括富有民族特色的竹门,门的质感与所框出的竹子,以及门前所植竹丛相互掩映,十分协调。 竹径绕池白居易所描写的“竹径绕荷池,萦回百余步”景观在“筠石苑”中的“竹深荷净”景点中得以再现了。水池中种满荷花,夏日香气连连。池岸边种植了层层绿竹,千竿挺秀,倒影于水中。竹林藉由反映在水面上的光影变化效果,加倍其美感,形成“秀”、“美”的意境。竹叶的声响与水流涓涓、更添幽静风凉之感。驳岸曲折自然、参差错落,迎春、箬竹、芦苇等植物穿插点缀其间,虚实相间,既丰富了空间层次的变化,又增加了自然情趣。 青竹白石在山石周围点缀以翠竹,使画面更增加了古朴雅致的意蕴。“筠石苑”的入口就是以竹与石的搭配作为标志,层层竹林掩映着刻有“筠石苑”三字的假山石,成群的翠竹姿态特别引人入胜。同样的手法还有多处,如景点“斑竹麓”等。此外,竹林作为背景还可以表现假山石和雕塑的形态与质感。例如:“筠石苑”中竹石小品,错落有致地布置于溪边竹林前,七个高低不同的“石剑”,其坚硬的线条与质感被竹林柔化,同时在柔和惬意的气氛中多了几分刚毅。 4国外竹子造园 竹子不仅在我国应用广泛,在西方现代园林中也被充分利用。相对于东方写意性的自然山水园林,西方现代园林更注重理性的思考,并且以一种几何抽象的形式展现。在竹子的造景上,由于传统文化的差异,西方园林的植物配置不是非常注重植物个体的美感,以及拟人化的想象,而是欣赏植物的群体美;并且将科学与西方艺术完美的结合,尊重植物的生长习性,创造出一种理性的浪漫。 以法国巴黎的拉维莱特公园中的竹园为例,从设计师造园的几个技术上的处理,可以看出其对于科学、艺术和景观的三者结合的高超技巧。首先,设计师为了使竹子能够露地过冬,采用了下沉园的方式,低于地面5米的封闭空间处理,形成了园内适宜的人工小气候环境。这种处理手法类似于“筠石苑”中景点“江南竹韵”;其次,设计使用沥青和混凝土巧妙地将场地中原有的地下管道包裹起来,形成了园中重要的景观;再次,在排水处理上,遵循技术与艺术相结合的思想,在园边设置环形水渠,既解决了排水问题,又增加了园内的湿度,同时也是连接全园的景观带;另外,对于竹园的照明,设计师采用了类似卫星天线的锅形反射板,形成反射式照明效果。光源产生的一部分热量反射到竹叶上,局部改善了园中小气候条件,有利于竹子的生长;最后,园路的铺装采用了黑白相间的卵石条带,令人联想到投射在地面上的毛竹阴影,使得竹园与全园构图呼应。 从这个实例中我们可以看出,东西方造园都是通过一定手段将自然景观与艺术完美结合。但是西方园林并不像东方那样将植物人格化,而是注入了更多的理性的科学因素,在这一点上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5小结 在造园的艺术手法上,竹子造园在中国古典园林中被演绎得淋漓尽致,并至今为人们所借鉴。现代园林在高科技、新材料的支撑下,不断创新进取。西方竹子造园就是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吸收了这些新元素,呈现崭新的风格。在今后的竹类造园中,我们应该将东方的感性与西方的理性相互融合,吸收各自的精华之处,在尊重植物的生态习性的基础上,创造出更为动人的竹子景观。第三章 园林构成要素及设计 课外阅读资料之三城市绿化植物引种推广存在的问题分析1 引言植物是城市绿化的主体,丰富多样的植物是合理构建绿地群落和提高绿地生态服务功能和景观功能的基础;合理引进和应用多样化的植物,有利于丰富城市生物多样性,完善城市生态结构,提高城市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城市绿化部门无不将绿化植物引种推广作为提高绿化水平和质量的重要途径。如20002002年,上海市绿化管理局实施了“绿化植物多样性行动计划”,通过国内外各种途径,引进推广了大量绿化植物。根据初步统计,共推广84科192属353种(含178种13亚种162栽培变种),其中乔木38科68属107种(含种以下单位,下同),灌木30科55属109种,藤本11科14属35种,草本植物28科61属102种,初步改变了上海绿地长期存在的物种比较单一的被动局面,丰富了上海绿地植物景观,提高了上海绿地的生态功能和景观效果。其它城市也同样加大绿化植物引种推广规模和投入,绿化植物多样性在短期内得到明显提高。但是,城市绿化植物引种推广是专业性很强的工作,植物引种本身也存在利弊,特别在目前大规模引种的情况下,更应该冷静分析,正确对待,确保绿化植物引种推广的健康发展,降低和避免引种本身可能导致的潜在危害性。2 绿化植物引种推广存在问题分析近年来,城市绿化植物引种推广呈现许多新特点,如引种推广数量增多、规模明显增大,并从以往的种子、枝条等繁殖体发展到多种径级的植株,驯化间隔明显缩短,甚至出现边引进边推广的现象,这尽管有利于满足城市绿化发展对新优植物的迫切需求,但也存在值得注意的无序状态和潜在风险。2.1 绿化植物引种的科学性和规范性遭到漠视植物引种应以科学的理论和技术为基础,具有很高的科技含量和引种风险,不恰当的引种不仅可能导致引种失败和经济损失,更可能产生严重的生态和社会后果,产生诸如生物入侵、危害环境、损坏地域绿化特色等后果。因此,植物引种部门具有权威性和规范性,应设置较高的“门槛”,形成准入机制。近年来,由于新植物具有较好的市场价值,越来越多的机构开始涉足该领域。植物引种几乎完全取决于利润、市场需求、植物繁殖难易等,缺乏相关法规、条例和执法来限制和管理植物引种行为,许多引种单位和个人只根据局部利益的需要制定引种计划,引种工作缺乏全盘性、预见性和长期性。导致苗木结构不合理,重复引种屡见不鲜,甚至不遵循严格规范的引种程序,将所谓的縮短引种植物的推广周期视为“创新”和“新技术”,“当年引种,当年推广”竟被视为“成果”,浪费了宝贵的资金和时间,也给植物引种留下隐患;同时,过于追求引进物种的完美和轻易否定、放弃物种的习惯,特别是盲目追求新颖绿化植物径级的倾向,不利于引进品种类型的丰富性。植物引种的基础是生态相似性原则,但在利润的驱使下,违背自然规律的引种现象时有发生,如片面对热带风光的追求和理解,江南地区大规模引进南方植物,如棕榈科、桉树属、榕属植物等,尽管暖冬和高投入的过冬保暖措施使一些植物侥幸过冬,但潜在风险和巨额投入不容忽视。2.2 植物引种过于偏重外来品种,对地带性物种的重视不足无论是领导还是绿化从业人员,包括许多市民常常过分欣赏和青睐外来物种,特别是国外观赏品种,这种观念对苗木市场产生深远的影响。城市绿化工作者往往过分追求“洋、新、奇、特、快”,淡薄乡土植物的引种驯化,甚至将乡土植物视为“土、旧、俗、野、慢”,从而有意或无意地疏远甚至放弃乡土物种。外来种的无序引进,可能会导致一些不利的后果,如排挤本土植物、微生物和小动物的生存环境发生变化,对野生生物缺乏友好性,不利于丰富生物多样性格局的形成和构建地域特色的绿地景观、异种花粉可能导致过敏症等;而从栽培角度,外来种对肥料、土质、水分的要求高,耗水量大,增加养护管理的投入和成本。植物原产地与引种地生态条件相似或差异小,植物引种的成功率比较高,若差异过大则难度大,甚至失败。因此,加强乡土植物的驯化,筛选适宜的植物品种,并杜绝直接采挖天然树木,具有重要的意义。如上海自然分布的种子植物134科、510属、919种,包括木本乡土植物46科、164种(常绿种56种,落叶种108种),其中乔木约40种,灌木约100种,藤本约25种。但许多物种并没有在上海城市绿化中得到普遍应用,如上海非常缺乏常绿阔叶绿化树种,而乡土树种苦槠(Castanopsissclerophylla)、绵柯(Lithocarpusharlandii)、红楠(Machilusthunbergii)、青冈(Cyclobalanopsisglauca)、舟山新木姜子(Neolitseasericea)、大叶冬青(Ilexlatifolia)、老鼠矢(Symplocosstellaris)、柞木(Xylosmacongestum)等都没有有效开发。同样,壳斗科、山茶科、冬青科等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主要建群种,在江浙城市绿化中也没有得到积极开发利用。乡土树种,特别是其中的建群种和优势种,在营造高效、稳定的生态绿地中具有不可替代地位。2.3 重植物品种引进,轻植物品种选育,绿化植物育种工作非常薄弱随着城市绿化的跨越式发展,新优绿化植物明显短缺,但目前大多采取快速简便的途径,大量从国外引进现成的品种进行快速扩繁;同时,对野生植物资源开发不少仍停留在直接挖取上,不重视新品种培育和育种工作,缺乏物种培育过程。直接挖掘的野生植物在城市往往不能表现原有优良性状,生长不良,对野生植物资源本身也产生破坏。因此,通过选种、改良和培育新品种,培育具有地域特色和自主知识产权的植物种质资源,縮短与园林发达国家在绿化植物品种选育上的差距。由于绿化植物新品种选育改良是一项长期而经常性的工作,需要宽松的研发环境,政府应持续稳定地投入资金和人力。同时,植物新品种的模仿和繁殖比较容易,而保护较为困难,必须加强植物新品种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保护育种的单位和个人享有植物新品种权。但目前的保护力度还很弱,新培育或新引进的植物品种常常被随意进行商业目的生产或销售,育种工作者的知识产权得不到应有保护。在乡土植物种质创新上,应以生态选育为基本手段,将生态条件因子作为选育鉴定和评选品种的指标,首先考虑适应性和生态稳定性;其次,才是高产优质等指标。目前亟需收集、整理和开发乡土木本植物天然变异类型,筛选优良种源或品种;同时,保留观赏价值不高但抗逆性强的乡土品种,作为杂交育种的亲本、基因工程目的片段的供体等。2.4 植物引种的安全性缺乏认识和措施由于各种形式的国际间植物材料交流相当频繁,使城市绿化植物引种成为最有可能造成生物入侵的途径之一。绿化植物引种所带来的入侵生物不仅包括植物,植物材料可能携带的危险性昆虫和微生物更具隐蔽性,危害更大。目前在植物引种上,不仅在引种安全上意识薄弱,也缺乏科学有效的措施,不利于生物入侵的防范。(1)对植物引种缺乏限制和管理。目前,很多地方和单位开展广泛的引种工作,外来植物前所未有地进入我国。由于缺乏统一的有效管理措施,引种机构和个人只根据自身局部利益,制定和实施引种计划,缺乏系统性、共享性和预见性。(2)检疫制度不够健全。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中规定,严格限制对农林牧渔业经济发展带来的危险性生物入境,但对于可能威胁区域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的入侵生物,缺乏特别重视,更缺乏引进植物的潜在危害性的评估和认定技术。(3)许多引种单位和引种工作者缺乏必要的植物学和生态学知识,对所引植物在新栖息地的表现认识不够。片面强调植物的观赏性状和经济价值,对潜在的侵害性认识不足,也缺乏入侵植物危害机制的系统研究;而引进植物的种类繁多,种间和种内差异极大,客观上也不利于对引进植物潜在危害的认识。(4)引种人员对生态安全重要性认识不足,不符合引种推广程序。动植物检疫法明确规定,引种单位对新引入的植物种类,应设置隔离区进行少量栽培观察,确定不会造成伤害当地生物和环境后,才可进行扩繁。但是,不少引种单位和个人过分追求经济利益,时常对引进的优良植物进行“超常规”快速扩繁,对新引进植物可能危害环境的隐患漠视。(5)难以控制的人为因素加重植物引种的潜在危害性,如域外人士和旅游者的携带、观赏植物爱好者的私下交换等。当然,绿化植物引种可能产生的生物入侵绝大多数是无意的,可以最大限度避免。在植物引种中,首先必须杜绝盲目引种和推广行为,引种必须科学论证,进行风险评估,经过规定地点、时间的控制性试验后,才能确定能否推广应用。同时,不应该否定引种外来园林植物,视外来植物为洪水猛兽,没有外来植物品种的引进,难以形成优美的城市绿地景观。因此,应提倡科学和合理的园林植物引种工作,协调本地植物和外来植物的关系,大力发展绿化植物育种工作,才能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提高城市绿化水平。2.5 新引进植物习性有待进一步了解由于许多新引进植物的资料比较缺乏,有限的特性介绍往往局限在一般性描述上,如耐荫、耐半荫、喜光,喜酸性或碱性等,缺乏比较详尽而具体的适用范围和栽培措施,而在植物间配置应用方面的资料则更缺乏。特别是外来植物的生长环境往往与引进地立地条件差异较大,短时间难以完成对新品种的生长状况和生长限制因子的系统试验研究,有的品种只得边引、边种和边试,限制对新品种栽培技术的科学指导,新品种应用部门更对引种植物特性缺乏了解,而技术人员与操作人员的错位也不利于栽培技术的合理应用,导致一些不恰当的植物应用配置方式,影响新引进植物的推广效果。因此,如何进一步摸索新引进植物的生物学和生态学习性,掌握各种植物在本地的生长特点,合理配置新优植物,将是提高新优植物推广应用的关键。新引进植物定名的不准确和不规范也是影响植物特性了解的重要因素,如槭类品种、玉簪品种、樟属等的分类特征相近,植物名称存在混淆,而园艺品种名称的混乱更为多见,不同的引进途径和不同人对品种的译名往往差异很大,不利于准确了解引种植物的习性。2.6 新引进植物的配置应用方式不当,影响效果由于对植物的习性缺乏全面了解,影响植物选择配置的科学性,如虎耳草、花叶活血丹、八仙花类植物种植在全光环境下,植株容易遭受日灼,叶片萎蔫、反卷和变小,植株生长不良,甚至死亡。金叶过路黄等喜光色叶植物在树荫下往往导致色彩表现不明显;新品种应该根据植物的特点,采取合理的种植方式,但不少沿袭惯用或流行的栽植手法,采用单一种群密植的方法。如锦带、溲疏类植物时常采用大色块种植手法,植株密集种植,加上不合理的修剪,大灌木变成了小灌木,原来满树盛花景观丧失。再如观赏草适宜丛植,单一的密集种植不仅失去了观赏草的独特风味,而草枯季节导致整体景观的颓败;千屈菜适宜种植水岸,但有的将其群植在陆地,不仅长势不佳,也失去水花相融的景观。红花刺槐适宜庭院或零星配植,却用于大面积绿化和道路绿化,由于嫁接枝易遭风折,整体景观不佳。片面追求多样性也不利于新引进植物的推广,如有的部门将大量的新引进植物集中栽植在小块土地,虽然局部物种丰富度很高,但由于不同植物的习性不尽相同,单一生境条件往往不能满足所有植物的要求,影响植物的生长。同样,将原有品种与新优植物割裂开来,也是新品种推广的误区,如一些单位往往将新品种统一种植,而将老品种排除在外;另外,将新品种以品种园形式块状栽植,也失去了利用新品种优化绿地群落结构的意义。2.7养护管理简单化绿化植物生长状态和效果与养护管理密切相关,特别是引进植物多为园艺品种,更需要科学的后期养护。在目前的引进植物推广中,普遍存在不合理的养护措施。如过度修剪使部分植物的原来植株形态不能表现,如锦带花多为大灌木,并形成繁花美景,但目前常以绿篱或地被的修剪方式,大大降低了观赏效果;红花檵木花朵满树,花期长,并能多次开花,但许多绿地将其密植为色块,不仅完美的花树不复存在,开花量也明显减少,并容易滋生病虫害。许多优良品种,特别是观花、观果植物需要维持较高的土壤肥力,才能花繁叶茂,目前部分新品种的花朵变小和色泽变暗等都可能与土壤培肥不足有关。因此,加强土壤肥水管理,促进新植物的健康生长,还需引起足够重视。许多植物具有良好的自繁能力,在养护中应积极保护更新苗,丰富群落层次结构,如栾树、臭椿、无患子、苦楝、盐肤木等树种的更新苗发育良好,通过人工促进,容易形成异龄林,这对促进大型绿地的生态化具有重要意义,但也有许多绿地的养护忽视更新苗的保护,将其视为杂草而除去。第三章 园林构成要素及设计 课外阅读资料之四绿色城市规划建设新模式目前城市规划建设中存在的最主要的问题,是“单中心”问题,即一个城市一个市中心,围着这一个市中心“摊大饼”。它的主要弊端:是1.市中心的吸附力或“向心力”过程,形成“摊大饼”模式。2.使建设布局不合理,市中心建设密度过大,边沿地段没有去,建设差;影响了市中心地段公园、绿地建设。大量拆迁、反复拆迁,浪费大量建设资金。3.城区建设高度度化,引起规划建设不合理,交通拥挤,环境恶化。4.城区过大,城区扩展永无休止,形成恶性循环,走进死胡同。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最现实、可行的办法,就是走“多中心”的规划建设道路。即在总体规划时就明确,本市将由若干个“城”组成,有分有合,分工协作,相对独立,互相配合。“单中心”走到了极端,必然要走向自己的反面,逐步转变为“多中心”。下面是按照“多中心”的思路提出的一些具体方案的框架,体现了“多中心”规划建设的思路及其主要优点。“田”字城。这种新建城市规划模式的初衷是解决城市中心绿地不足、大气污染严重而限制城市发展的问题。其基本思路是:(1)市中心为“十”字大街,便于建设为商业街区;沿“十字”大街建设商业服务设施以及行政事业单位、居民住宅、极少量花园式无污染轻工业企业,建成繁华街道;街道两侧的建筑物背后为大面积公园、绿地,给处于城市中心地位的“第一张大饼”留下一个较大的发展空间。(2)主城区可建设四座大型公园或绿地,便于建成花园式城市。大型公园(绿地)包括植物园、水上公园、花卉园、文化公园、普通公园、森林公园、烈士陵园等,均可作为整个城市绿化、美化的基础。(3)“十字”大街的四周可建设若干条环城街道,与市中心的“十”字大街联结起来,构成一个“田”字城。“申”字城。它是“田”字城的变异模式。其特点是:(1)市中心的“十”字大街虽然与“田”字城相同,但整个城市是以其中的一条大街为主轴线,街道主次分明(根据城市总体规划的需要,也可以不要这个区别),公园(绿地)等建设思路同上。(2)“申”字城的突出优点是便于未来发展第二个、第三个“申”字城,即发展为“子母城”或“三星城”、“雪花城 ”。“日”字城。(1)它与“田”字城的主要区别是中心不成为明显的“十”字大街(小型街道忽略不计),而是只有一条主街道,以及两个长方形大型公园(绿地)。它将形成两个“十”字大街,即由两个“小中心”构成一个“大中心”。(2)它的发展前途是演化为“中”字城、“串”字城,或者“子母城”、“三星城”、“雪花城”等。“中”字城。(1)是“日”字城的变异模式。主商业街延长建设后,可形成两个“十”字大街,也便于及时规划其他街道的建设;(2)未来可发展为“串”字城或“子母城”、“三星城”、“雪花城”等。“串”字城。是由两个“中”字城组合而成。两个“中”字城的总体规划,除相连通的主商业街道以外,两城之间要留有绿化隔离带,其宽度应在2公里以上;隔离带以植树绿化或花、果、菜园地、旅游观光农业等为主。主商业街道的延长部分,可进行建筑物建设,建筑物背后为绿化隔离带。它打破了“城区建设必须连成片,不能留空隙”的传统观念,立意以“绿化隔离带”包围一切城区,分隔绿化城市,以便贯彻“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串”字城实际上是“子母城”的一种特定形式,也属于“子母城”。“棋盘城”。(1)是指众多大型街道将整个城分割成类似棋盘的若干个“方块”,而每个“方块”的中心都辟为花园或绿地的花园城市。它是“田”字城市(或“日”字城)的累加模式,由2、4、6、8个或更多个“田”字城或“日”字城组成。(2)“棋盘城”与传统的某些“格子城”的主要区别是,它原则上仍是只在沿街位置进行建筑物建设,而建筑物背后是绿化带,既有出行的便利交通,又有居住的优美环境。这就为解决城市过度膨胀会带来生存环境恶化的问题开辟了广阔的前景。(3)现有“格子城”可以改造为“棋盘城”。“子母城”。(1)是指总体规划建设大小两个城,包括上述的“串”字城。其优点是:使城市不至于过大;减少污染和两个城区便于分工。这就使城市有了两个“中心”。由于“小城”也要按照城市的标准去建设,不过是其居民生活方便程度略低于并不“太大”的“大城”而已,所以,不会象以往一样都不愿去那些“离市中心远的地方”。这就基本上解决了城市过大、入口过于集中而造成生存环境恶化的问题。(2)一般以“母城”(或称“老城”、“大城”、“一城”等)为商业城(或称“消费城”、商业区、居民区等),规模较大,建筑较好,其规模,应是“田”字城、“日”字城、“棋盘城”所能容忍的、可以由城市规划来控制的规模;以“子城”(或称“新城”、“二城”、“小城”等)为工业城(或称“工业区”),使“工业区”不能影响整个城市的环境。(3)二城之间的隔离带宽度应在2-4公里以上;它们之间的交通要极为便利。子城要有一定的独立性,总体规划规模至少要在30-50万人以上;也要建设一般性(包括大型)商业服务设施,使该城居民日常生活比较便利。“子城”的非在职的职工家属等人员,可选择在“母城”居住;住宅建设可以“母城”为主。“三星城”。(1)是“子母城”的变异模式,较合理的布局是一母二子,“母城”居中,三城成一线,犹如天上的“三星”。(2)如果二个“子城”均为工业城(工业区),可选址在“母城”的下风头,三个城成鼎足之势,仍可称为“三星城”;其他方面思路迥“子母城”。(3)未来可发展为“雪花城”。“雪花城”。(1)是泛指“一母多子”、“子城”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大型城市群体规划模式。一般“母城”居中,“子城”在外,呈放射状,甚至在“子城”之外再建“二级子城”使整个城市类似于雪花的形状,故称之为“雪花城”。它是“子母城”、“三星城”的变异模式。(2)“雪花城”的规划建设原则与“子母城”、“三星城”基本相同;其“高教区”、“居民区”、“行政区”、“风景旅游区”、“工业区”等,均可从“母城”中分离出来,自成“子城”城区。各“子城”之间也要有2公里以上甚至更宽的绿化隔离带。这些绿化隔离带互相连通以后,就使“母城”和所有“子城”均处于绿化隔离带的包围之中,蔚为壮观,美不胜收。这是我们理想中的真正的绿色城市。(3)可以在距“母城”建成区较近、交通便利、条件优越的郊区县城或乡、镇政府所在地的基础上,规划建设相应的“子城”城区 ;必要时也可以在更远的地方建设工业区、风景旅游区等。(4)以上“子母城”、“三星城 ”和“雪花城”三种模式,均可作为大、中城市建设、改造的参考模式。“水城”。(1)是在江河湖海沿岸建设新建设。它的突出优点是不易“闹水荒”,便于发展水路运输,风景优美,气候宜人。缺点是有闹水灾的可能,规划建设中必须能基本解决防洪抗灾的问题。(2)也可以在原有大型人工蓄水工程(人工湖)沿岸建设新城。(3)对于老城不能整体搬迁,又想改造为“水城”的,可以设法在离市中心最近的位置(空地),引水兴建一座 大型蓄水工程,而后在此新建“人工湖”对面,再建一座新城;或将拆迁后的空地兴建足量 的大型“人工湖”;抑或结合“环城路”建设,引水兴建一条50-80米以上宽度的“围城河”,作为主体蓄水工程,在此基础上再引水挖建市内的大型“人工湖”。今后看来,某些老城市废弃原有的“护城河”,是不利的。在城市缺水成为经济建设中的一大问题的今天,应当鼓励城市恢复或开挖新的“护城河”。(4)“水城”的城市综合水面积,应占市区规划建成区的10%-20%以上,并有至少一项水面积占市区总体规划建成区3%以上的大型蓄水工程。否则,只能算作“水多的城”。“山城”。(1)“山城”是指依托风景秀丽、地势高燥、水源充足、通风良好的小型独立山、丘新建或扩建的城市。其最大优点是:节约耕地;易于防治城市大气污染;城市绿化、美化效果显著。其缺点是会提高城市和交通建设的成本。(2)“山城”的绿化宜以成片植树为主,远远看去,风景优美。(3)“山城”也可以作为大城市的一个“子城”来建设,使大城市增加一个风景娱乐或幽雅居民区。反过来,也可以“山城”为“母城”,建成“子母城”或“三星城”、“雪花城”。(4)对于其他条件都很好,但高度太过的山丘,可建设“围山转山城”,即建筑物只修到半山腰及山脚下开阔地面,市中心更高处为一巨型“山顶公园”。这也可以保留“山城”的一般优点。还有一种模式是建筑物只占去山丘的一部分,其余部分建为风景区。这是为了保留风景区的完整性。(5)“山城”的工业区一般要建在山脚下的下风头。(6)坡度过大的山丘不宜建设为“山城”,以防发生山体滑坡灾害。以上方案,只是一个思路,不一定照搬照用。具体规划建设时,可以各取所需,只求符合合理的思路,在此基础上修改、完善,作出正规的、具体的规划建设方案。各地在应用中,应注意的问题是:有的城市已经是一个“子母城”或“三星城”、“雪花城”,但城市规划建设中存在没有注意到的问题,就可以采纳新观念,改进工作。比如,甘肃省的兰州市,河北省的秦皇岛市等城市,本来就是一个“三星城”的架势。如果没注意到三个城之间的交通建设、隔离带建设,或子城的商业设施建设等,可以改进这些方面的工作。河北省的石家庄市、邯郸市等城市,设有矿区,已是一个“子母城”,二城分工和隔离带建设,已不成问题(距离较远),但很可能忽视交通和“子城”规划建设等问题,也就要着重改进之。有的城市已经是“子母城”或者“三星城”、“雪花城”,但仍缺乏“多中心”规划建设思想的,应重新审视自己的城建工作,结合实际情况,改进工作。总之,城市规划建设也要讲“可持续发展”,从一开始就要做好长远规划,注意到绿化美化用地安排和城市用水的资源条件;在交通运输日益现代化的今天,要逐步使城市建设“单中心规划”转变为“多中心规划”,彻底解决城市发展带来环境恶化的问题。第三章 园林构成要素及设计 课外阅读资料之五实力技巧:提高中标率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各行各业的竞争也日益激烈,许多企业的生存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当然,园林工程市场也毫不例外,要想在本行业有所位置并能名列前茅,企业的命脉便是需要有良好的业务形势。据统计,浙江省的园林施工企业仅具园林二级资质的就有200多家。在这样一个庞大的竞争环境下,要赢得一定的市场份额,关键就是提高中标率。在这里,列举一下几点体会与大家一起探讨。 一、企业资源是工程中标的基础和强大动力企业本身发展过程中所积累的社会效应和营造的社会形象是一种无形资产。良好的企业信誉和业绩更能在投标中提高得分率,而企业资质是企业参加投标活动及中标的基础。在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充分发挥企业的整体或个体所能挖掘的一切资源和潜力。二、建设专业的投标队伍是中标的前提 园林工程的招投标制度在发展过程中日趋成熟和完善,市场也在逐步走向正规,这就要求我们从专业的角度来提高中标率。以专业为主导,用经验做辅助。投标是一个严肃又机密的过程,每一个环节都要认真地完成。因此对投标人员素质和能力提出的要求相当高。三、投标报价是中标的关键众所周知,投标活动中,标价太高不会中标,太低则会造成经济损失,要完成一个好的标书,首先必须做到以下几点:1认真研究招标文件和施工图纸。2坚持做到对每一投标工程进行现场勘察,细致地了解施工现场的第一手资料及地形地质情况,并整理出勘察纪要。3对工程材料询价,货比三家,同时要能找到离现场最近的供应商,对绿化苗木的价格信息作准确的掌握。同时应做好市场信息价的汇编,并从每月的价格变化中找出能跟随市场运作的规律,从而更好地掌握价格指数以提高工作效率4投标部门应与项目管理部门紧密联系。项目施工过程中能准确地反映当时的市场水平和价格动态,特别是劳动力的配置资源以及人工费的水平统计。5.制定合理的组价(即综合单价),并计算工程直接费。有效控制工程成本,一般要求我们计算出工程的最低成本价,从而能保证较为成功的判定投标报价。从以上几个方面,我们都知道是按正常要求来编制预算书,而实际的投标活动中我们要考虑和注意的还有以下几个方面:1.注意招投标文件中的一些特殊说明,譬如对措施项目费和综合费率的取费规定,以及它们在评标时的得分影响。2.工程量清单要与施工图纸结合起来研究,寻找其中一些不相符甚至相悖之处,利用对方的错误或不当之处将其转换为投标中的优势。这一点我们在投标中往往会忽视,特别是工程量清单报价,许多报价人员会忽略图纸而一味地死搬硬套定额。3.合理地调价。我们在投标报价过程中,每一个企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前列腺炎的护理与保健
- 复古端午节总结汇报
- 四川省望子成龙学校2026届九年级英语第一学期期末调研试题含解析
- 山东省滨州惠民县联考2026届化学九年级第一学期期中经典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6届内蒙古包头市第三十五中学九上化学期中考试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5年高中美术教师资格考试面试试题与参考答案
- 2025年导游资格岗位从业基础知识考试题库与答案
- 2025年急救方面面试题目及答案
- 2026届贵州省7月普通高中学化学九上期中调研模拟试题含解析
- 2026届吉林省长春市德惠市大区化学九上期中经典模拟试题含解析
- 门诊挂号与预约管理制度
- 小学一年级数学试卷100题
- 教师师德师风培训专题课件
- 河北美术版小学六年级上册书法练习指导教案
- 检验科质量管理SOP-检验科SOP
- 2024年中国食品包装用衬纸铝箔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 医院医疗质量关键环节与重点部门监管制度
- 2024中国糖尿病合并慢性肾脏病临床管理共识解读
- 培训课件 -王宝顺(泰然)《阳明心学-新时代企业管理的运用》
- 高中英语2024届高考高频词汇(共1801个)
- 装配式建筑装饰装修技术 课件 模块三 装配式吊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