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3、15、17系 本实验指导书所涉及的自动控制原理实验采取半实物仿真方式实现。 半实物仿真一般是把数学模型、实体模型和系统的实际设备联系在一起进行运行,组成仿真系统。 而在对此系统进行仿真时,因有实物介入仿真回路,要求仿真是实时进行的,仿真机必须在与真实系统同步的条件下,获取动态的输入信号,并实时地产生动态的输出响应。 半实物仿真已经成为国防、工程领域内一种应用广泛的仿真技术,从某种程度上讲半实物仿真技术已经成为其整体科学技术水平的体现和代表。 半实物仿真技术在一般的工业控制中更为常见,其控制器可以由计算机实现,将控制对象作为实物直接放置在仿真回路中,构造起半实物仿真系统。 实验系统硬件部分包括电子模拟机、数据采集板和数字计算机。 电子模拟机用来实现系统模型(实物部分),数据采集板用来完成数字量及模拟量的转换以及信号的产生和数据的采集和处理,数字计算机用来实现综合的实验软件管理以及算法。 实验系统软件部分借助MATLAB软件实现,包括信号源的产生、数据的采集、控制算法和系统模型。 自动化与电气教学实验中心自行开发了PCI数据采集板在MATLAB下的驱动程序,可实现在MATLAB下实时的数据输出和采集,该驱动程序是整个实验系统的核心。 基于半实物仿真技术的自动控制原理实验,倡导的是自主性和研究性的实验方法,实验分为基本实验内容和研究性实验内容两种。 基本实验内容可以完成设定的实验包括典型环节实验、频率特性测试、控制系统串联校正、PID控制器、状态反馈与观测器、采样系统研究实验、非线性环节实验等多种控制理论实验。 研究性实验则非常灵活,借助硬件驱动可实现基本的数据的输入输出,MATLAB可实现控制算法和系统模型的构建,两者的结合可实现任何的实验系统,达到实验者进行相应控制理论研究的目的。 实验者可在根据自身情况选择实验方式和方法。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以学生自主实验为主,教师指导为辅,因此要求学生实验前应完成相关部分的理论课程学习,具备一定的MATLAB基础,并进行提前预习!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2基本要求与注意事项 一、安全操作守则1.首次进入实验室参加实验的学生应认真听取实验指导教师对于安全内容的介绍。 2.实验室总电源由指导教师负责,学生不得擅自接触。 3.严禁携带易燃、易爆等危险品进入实验室。 4.禁止携带食物进入实验室,实验过程中需妥善保管好水杯、饮料瓶等容器。 5.严禁带电接线、拆线、接触带电裸露部位。 6.各种仪表、设备在使用前应先确认其工作正常,若实验过程中出现问题或发生故障,应及时切断电源并按照实验指导书实验系统操作指导2.3节内容自行排错,或者报告指导教师,严禁自行拆解实验设备。 7.实验室内禁止打闹、大声喧哗、乱扔杂物以及其它不文明行为。 8.实验开始后,学生不得远离实验装置或做与实验无关的事。 9.学生完成实验后,报告指导教师检查实验数据或结果,待指导教师确认无误后,方可拆除实验线路,关闭各种仪表、设备,将其摆放整齐,并实验台桌椅。 10.实验结束后,学生好各自携带物品方可离开。 二、预习要求实验课前,学生需要认真阅读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概述部分,了解课程重要性与基本实验方式,同时就实验系统操作指导的内容进行预习,掌握实验系统组成与基本操作方法。 学生每次实验前需要认真复习自动控制原理、电路等相关知识,并对当次实验进行预习,完成预习思考、模拟电路设计、控制器设计等相关内容。 三、出勤要求学生须按照实验中心网站上选定的实验时间出勤并独立完成实验。 如不能按时实验,需要课前提交医院、团委等单位确认盖章的请假条,否则一律按旷课处理。 实验课后根据要求及时撰写实验报告,并于一周内通过实验中心网站上传。 3第一部分实验系统操作指导自动控制原理实验采用半实物仿真方式,实验用的混合仿真系统主要由三部分组成数字仿真计算机(数字计算机)、模拟仿真设备(电子模拟机)、数模转换设备(数据采集板)。 数字计算机是一台通用微机,内存大,计算速度快,包括Windows操作系统、MATLAB(带Simulink和Real-Time Workshop以及相关工具箱)、数据库、用户界面开发软件等。 电子模拟机是以多个运算放大器为核心的集成电路板,包括各种电路控制器件,可以搭建各种控制对象。 数模转换设备也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因被测设备的千差万别,系统中可以重点考虑通常情况下的A/D、D/A转换设备,当被测信号特殊时,可以设计专用的信号输入转换设备。 本系统采用A/D、D/A转换设备,具有如下功能10路12位模数转换器A/D端口,2路12位数模转换器D/A端口,1路16位数字量输入DI端口,2路16位数字量输出DO端口。 系统实物图和硬件结构图分别如图1.0. 1、图1.0.2所示。 图图1.0.1混合仿真系统实物图数字机接口设备模拟机A/DD/ADO图图1.0.2混合仿真系统硬件结构图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41仪器设备简介1.1电子模拟机HHMN-1型电子模拟机用来对控制系统实现电子模拟,通过在电子模拟机上搭接模拟电路的方法来实现各种典型环节和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电子模拟机如图1.1.1所示。 图图1.1.1电子模拟机示意图电子模拟机以积分器和加法器为基础,分为九个单独的运算放大器模块,配置了二极管、电位计、分压器、电阻、电容等部件,每个运放模块都相互独立,如果各部件之间有黑线连接则说明是连通的,不再需要导线连接,相反则需要用导线进行连接使用。 模拟机后面有一个37针D型头接口和计算机内的数据采集板进行连接通信,模拟机上所有的共地点都已经连好,不再需要连接。 模拟机右侧有10路A/D(模拟量输入采集),2路D/A(模拟量输出)的插孔,实验者可根据实验要求自行连接。 在进行系统的输入输出端和模拟机接口进行连接时,应特别小心,不要接错,在连接好了以后要请老师检查后再接通电源。 模拟机右侧配有一个红色按钮,是电容放电(复位)按钮,每次开始实验采集数据前均要按下“复位”键,使每个积分器反馈回路中的电容通过按键的a、b接点放电,5消除电容上的残余电荷,从而提高重复运算的精度,尽量消除零点和积分飘移对系统的影响,复位电路如图1.1.2所示。 图图1.1.2模拟机电容复位电路1.2数据采集卡数据采集卡可用于完成数字量和模拟量之间的相互转换,并可模拟量和数字量的输入输出。 实验室所采用的是基于PCI总线的多功能模入模出接口卡,本卡具有12位精度的A/D和D/A,同时具备16位数字量输入和16位数字量输出。 1.3数字计算机在该混合仿真系统中,数字机主要用于被测设备仿真模型库的建立、控制仿真程序的运行和用户界面程序、仿真结果的分析和判断等。 1.4实验导线实验中所使用的导线,是一次压制成型的,导线插头采用自锁紧方式,插头插入后顺时针方向旋转一定角度即可锁紧,拔除时逆时针方向旋转后方可拔出,严禁拉着导线拔出,这样容易造成导线不易发现的损坏,给实验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同时造成财产的损失。 另外,不可以带电插拔导线。 2电路基础知识实验过程中,通过在电子模拟机上搭建模拟电路实现各种典型环节或系统的传递函数,作为被控对象进行系统分析与研究。 因此,实验过程中涉及一些电路的基础知识,这里做简单介绍。 2.1运算放大器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6运算放大器是一种用来完成各种数学运算的元件,如进行反号、加法和积分运算。 运算放大器是一种直流放大器,它具有很高的增益,因此从放大器的输出端到反相输入端需要负反馈以保证放大器的稳定。 运算放大器有两个输入端和一个输出端,通常所使用的是运放带()号的反相输入端,不可使用带(+)号的同相输入端。 所以要注意运算放大器的极性,一个运算放大器将改变一次代数符号,尤其在使用多个运算放大器连接单位负反馈时一定不要接错。 模拟机上配备的运算放大器芯片技术资料如下图图1.2.1op07管脚图图图1.2.2典型电路主要电特性输入失调电压85V输入失调电压温飘0.5V/输入电阻33M电压增益400V/mV增益带宽积0.6MHz电源电压22V输出电压11V典型环节的传递函数及其模拟电路比例放大环节传递函数21()()R Y sK KX s R?模拟运算电路积分环节7传递函数1()1()Y sT RCX sTs?模拟运算电路一阶惯性环节传递函数221()()1R Ys KT R CKX sTs R?模拟运算电路求和传递函数?3311221212()()()R RYs K Xs KXsKKR R?模拟运算电路比例积分环节传递函数1211212211()()()1Ts RY sKT RC TR R CKX sT sR?模拟运算电路比例微分环节传递函数2323442311()()1ddT sR R RRYsKTR CTRCKX sTs RRR?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8模拟运算电路2.2电阻的测量使用数字万用表测量电阻阻值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应使用与希望值相接近的电阻量程;其次测量电阻时,要将模拟机的电源关上,带电测量电阻量出的阻值是不准确的;第三,在测量电阻时一定要尽量保证对电阻进行单独测量,将电阻两端的导线拔去后,直接测量电阻的两端,以免受到其它电子元件的影响。 2.3常见问题的排除方法问题一(使用不当)由于运算放大器通常需要搭成负反馈,以保证其工作稳定,因此在选择电阻和电容时,一定要注意不能够单独使用运算放大器输出端的电阻和电容(如图1.2.3所示方框内的部分)。 图图1.2.3运算放大器连接电路图问题二(导线损坏)检查导线是否损坏的方法是使用万用表测量每根导线,察看每一根导线是否连通。 问题三(运放损坏)判断运算放大器是否正常,较简单的方法是在运算放大器上搭接反相器,分别测量其输入和输出的电压,因为反相器的传递函数为-1,其输出和输入的电压应正好相反(运放已经调零)。 测试电路的连接方法如下9图图1.2.4电电源连接方法图图1.2.5反相器连接方法图1.2.4为电子模拟机左侧电源部分的连接方法,将+15V与阶跃信号的输入连接,阶跃信号的输出与反相器的输入连接,反相器的连接方法如图1.2.5(反相器为反馈电阻和输入电阻的阻值相同)。 3实验系统软件介绍3.1MATLAB简介MATLAB是美国MathWorks公司开发的软件产品,它提供了丰富的指令和控制工具箱,Simulink是其中的可视化图形工具包,提供了图形化的动态系统建模、仿真、分析界面,RTW(Real-Time Workshop)是MATLAB图形建模和仿真环境Simulink的一个重要的补充功能模块,它能直接从Simulink的模型中产生优化的、可移植的和个性化的代码,并根据目标配制自动生成多种环境下的程序。 利用它可加速仿真过程,或生成可在不同的快速原型化实时环境下的程序,通过使用RTW,可以将主要精力集中在系统设计上,使半实物仿真的优势得以充分体现,能够实现Simulink和Matlab的无缝集成与连接。 Real-Time Workshop(RTW)结合MATLAB内的其他产品,最常见的是Simulink和Stateflow一起进行产品开发在国外是十分流行的,有着大量成功的案例。 这些成功的案例包括美国国家航天局(NASA),日本的Nissan等都得益于它集成开发的,大大缩短开发周期和经费。 霍尼韦尔的Commuter航电公司更新用于Primus航电系统的飞行控制软件时,它们采用Simulink与Real-Time Workshop。 通过它们进行建模与代码生成环境使得该公司节约了时间并获得了高质量的代码。 所开发的飞行控制系统60%的最终代码是由Real-Time Workshop自动生成的。 其余的旧代码与手工优化的代码中集成进来。 并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10在1998年6月这一系统被广泛地飞行测试所认证。 图图1.3.1RTW结构图Real-Time Workshop的仿真流程可进一步概括为图1.3.2所示。 Matlab及其工具箱设计分析建模仿真生成C代码实时测试环境外部模式监视和信号调节图图1.3.2RTW半实物仿真流程图RTW半实物仿真示例如图1.3.3所示,建立系统仿真模型。 仿真前要先利用build命令对目标进行编译,11成功后与目标进行连接(connect totarget),运行仿真即可,结果如图1.3.4所示。 图图1.3.3系统仿真模型图图1.3.4仿真结果3.2实验系统软件使用硬件平台为普通PC机,I/O接口板为PCI数据采集板,软件平台使用Microsoft Windows XP、Matlabxxa(包括Matlab、Simulink、Real-Time Workshop和Real-Time WindowsTarget)、Visual C+6.0等。 这里实验系统软件指基本实验内容。 步骤如下1.双击桌面MATLAB图标打开软件,在MATLAB的命令提示符后输入“autolab”命令执行,即可打开实验软件系统。 2.软件界面上方可选择实验项目,选定相应的实验后,在左侧有相应的实验内容和要求,分别为实验内容、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报告和设备、实验模型几个部分。 3.选择“实验模型”后将打开一个实验模型界面,可进行仿真和实验。 在工具栏中选择“Normal”方式,点击运行可进行理论仿真;选择“External”方式,可进行外部电路实时仿真。 进行外部电路实验仿真时,请首先选择图标“Incremental build”进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12行编译,然后选择图标“Connect ToTarget”连接目标,最后选择图标“Start real-time code”执行。 注意在实验过程中如果更改系统模型则必须进行重新编译,更改外部电路则不需要重新编译,只进行连接和运行即可!4.从“Scope”窗口中观测实验结果,在MATLAB的“workspace”中可得到实验的数据。 可将实验数据导出以“.mat”类型文件存盘。 但是需要注意每次实验完成后应及时对数据进行保存,否则,下次实验的数据将会覆盖原数据!3.3研究性实验方法1.建立Simulink的系统模型图(可参照给定的模型图建立)。 在“Simuink LibraryBrowser”中找到“My Blockset”打开,选择“Real-time WindowsTarget”中的“PCI-xx”,可看到四个模块,分别为“A/D、D/A、DI、DO”,拖动相应的模块到模型中。 模型其他部分自行建立,此处不再叙述。 相关参数设置由实验指导教师进行指导。 2.完成相应配置后,可对模型进行编译、连接、执行等步骤的操作,设置采样时间的时候应保证A/D和D/A的采样时间一致。 13第二部分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实验五采样系统研究 一、实验目的1.掌握信号采样和恢复的原理及过程,理解香农定理。 2.掌握采样系统的瞬态响应与极点分布的对应关系。 3.理解最少拍采样系统原理,掌握数字控制器的设计方法。 二、实验内容1.改变采样周期T=0.01s、0.2s、0.5s,观察研究对象14)(?ss Gs在阶跃信号作用下的过渡过程。 被控对象模拟电路图和系统结构分别如图2.5. 1、图2.5.2所示。 1C1R4RoUiU2R3R图图2.5.1系统模拟电路图?RY41s?PCD/AA/D1Tses?()D z()R zT()E z()U zT()Y zT()G z()z?图图2.5.2系统结构图图2.5.2中,()()/()1D zU zE z?,系统被控对象脉冲传递函数为TT Tsezes seZzUz YzG?)1 (4141)()()(系统开环脉冲传递函数为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14TTwe zeZG z D zG?)1 (4)()()(系统闭环脉冲传递函数为) (1)()(z GzGzww?在Z平面内讨论,当采样周期T变化时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2.以下数字控制器设计内容3选2 (1)当采样周期1T s?时,1() (1)G sss?,设计?D z,使该系统在单位阶跃信号作用下为最小拍无差系统,观察并记录理论与实际系统输出波形。 (2)当采样周期1T s?时,)1 (10)(?s ss G,设计)(z D,使该系统在单位阶跃信号作用下为最小拍无差系统,观察并记录理论与实际系统输出波形。 (3)当采样周期1T s?时,)1 (1)(?s ss G,设计)(zD,使该系统在斜坡信号作用下为最小拍无差系统,观察并记录理论与实际系统输出波形。 G(z)?()r t()c tZOHD(z)图图2.5.3最小拍无差系统 三、实验设备实验系统如图2.5.4所示,包括1.数字计算机2.电子模拟机3.万用表4.测试导线15图图2.5.4混合仿真系统实物图 四、预习要求1.分别设计14)(?ssGs、)1 (1)(?s ssG和)1 (10)(?s ssG的模拟电路图,计算电阻、电容取值,选定所用运放。 2.思考研究对象14)(?ssGs在不同采样周期下的阶跃响应差异。 3.学习最少拍无差系统的原理和数字控制器的设计方法。 五、实验原理1.采样把连续信号转换成离散信号的过程。 2.香农定理如果选择的采样角频率s?,满足max2?s条件(max?为连续信号频谱的上限频率),即在一个周期内采样两次以上,那么经采样所获得的脉冲序列包含了连续信号的全部信息,可以通过理想的低通滤波器无失真地恢复成原连续信号。 3.信号的复现把采样信号转换成连续信号的过程。 零阶保持器是将采样信号转换成连续信号的元件,是一个低通滤波器;其功能是把每个采样瞬间的采样值保持到下一个采样瞬间,从而使采样信号变成阶梯信号。 其传递函数为seTs?1。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164.采样系统的极点分布对瞬态响应的影响Z平面内的极点分布在单位圆的不同位置,其对应的瞬态分量是不同的。 图图2.5.5Z平面极点分布图5.最少拍无差系统通常称一个采样周期为一拍,系统过渡过程结束的快慢常采用采样周期来表示,若系统能在最少的采样周期内达到对输入的完全跟踪,则称为最少拍误差系统。 对最少拍系统时间响应的要求是对于某种典型输入,在各采样时刻上无稳态误差;瞬态响应最快,即过渡过程尽量早结束,其调整时间为有限个采样周期。 从上面的准则出发,确定一个数字控制器,使其满足最少拍无差系统。 六、实验步骤1.熟悉HHMN-1型电子模拟机的使用方法。 将各运算放大器接成比例器,通电调零。 2.断开电源,按照系统结构图和系统传递函数计算电阻和电容的取值,并按照模拟线路图搭接线路。 3.谨慎连接输入、输出端口,不可接错(参见注意事项1)。 线路接好后,经教师检查后再通电。 4.在Windows XP桌面用鼠标双击“MATLAB”图标后进入,在命令行处键入17“autolab”进入实验软件系统。 5.在系统菜单中选择实验项目,选择“实验五”,在窗口左侧选择“实验模型”,其它步骤察看概述3.2节内容。 6.观测实验结果,记录实验数据(参见注意事项2),及时绘制实验结果图形(参见注意事项3),填写实验数据表格,完成实验报告。 7.研究性实验方法。 实验者可自行设计无纹波最少拍系统,并建立系统的SIMULINK模型,进行研究实验。 实现步骤可查看概述3.3节内容。 七、注意事项1.谨慎连接输入、输出端口,将D/A1与系统输入端U i连接,将A/D1与系统输出端U o连接。 2.实验数据分为计算机数值仿真和半实物实时仿真两种,分被保存在workspace中,其中input、output、time为数值仿真数据,rt_input、rt_output、rt_time为实时仿真数据。 本次实验课上要求同学完成半实物实时仿真,相关设置可察看概述3.2节内容。 3.每个实验完成后都应及时进行数据的记录,包括要保存实验结果图形、数据、性能指标,下一次实验的数据将会把上一次实验数据覆盖。 4.阶跃输入信号幅值设置为1。 八、实验报告要求1.根据实验内容1的数据结果,分析当采样周期T变化时对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2.详细说明数字控制器D(z)的设计过程。 3.画出系统响应曲线,分析并与理论值比较。 实验报告模板可参照附件1。 九、课后思考题1.理解香农定理的意义,并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在工程实践应用中,采样角频率的选取条件。 2.思考无纹波最少拍系统相较于最少拍系统的差异和附加约束条件。 十、参考资料1.自动控制原理,程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xx。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182.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主编,科学出版社,xx。 3.Modern ControlEngineering(Fifth Edition),Katsuhiko Ogata,Prentice Hall,xx.4.Modern ControlSystems(Ninth Edition),Richard C.Dorf等,Pearson Education,xx.19实验六状态反馈与状态观测器 一、实验目的1.掌握利用状态反馈进行极点配置的方法。 2.掌握基于状态观测器的状态反馈系统实现方法。 3.理解系统极点、观测器极点与系统性能、状态估计误差之间的关系。 二、实验内容1.21()0.051cG sss?的系统结构图如图2.6.1所示,要求设计状态反馈阵K,使动态性能指标满足超调量%5%?,峰值时间s tp5.0?,并利用电子模拟机进行实验验证。 ?()u t1x1s10.051s?2x图图2.6.1二阶系统结构图2.被控对象传递函数为2100()3.945103.57G sss?写成状态方程形式为x AxBuy Cx?为其配置系统极点为1,27.357.5s j?;观测器极点为1,2300s j?。 分别计算状态反馈增益阵和观测矩阵,并进行实验验证。 分别改变几组系统极点和观测器极点,各自比较系统阶跃响应差异。 被控对象的模拟电路图如图2.6.2所示;带有状态观测器的状态反馈系统方框图如图2.6.3所示。 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20图图2.6.2模拟电路图BAKC1s+-+rux?x yBAC1s+?x?x?y+计算机+-H图图2.6.3带有状态观测器的状态反馈系统方框图 三、实验设备图图2.6.4混合仿真系统实物图21实验系统如图2.6.4所示,包括1.数字计算机2.电子模拟机3.万用表4.测试导线 四、预习要求1.掌握状态反馈增益阵的设计方法,针对实验内容1,设计满足要求的状态反馈增益阵K。 2.学习Matlab中极点配置相关指令。 3.掌握全维状态观测器的设计方法,了解降维状态观测器的设计过程。 五、实验原理1.闭环系统的动态性能与系统的特征根密切相关,在状态空间的分析中可利用状态反馈来配置系统的闭环极点。 这种校正手段能提供更多的校正信息,在形成最优控制率、抑制或消除扰动影响、实现系统解耦等方面获得广泛应用。 在改善与提高系统性能时不增加系统零、极点,所以不改变系统阶数,实现方便。 2.已知线形定常系统的状态方程为cx yBuAx x?为了实现状态反馈,需要状态变量的测量值,而在工程中,并不是状态变量都能测量到,而一般只有输出可测,因此希望利用系统的输入输出量构成对系统状态变量的估计。 解决的方法是用计算机构成一个与实际系统具有同样动态方程的模拟系统,用模拟系统的状态向量?()x t作为系统状态向量)(t x的估值。 状态观测器的状态和原系统的状态之间存在着误差,而引起误差的原因之一是无法使状态观测器的初态等于原系统的初态。 引进输出误差?()()y ty t?的反馈是为了使状态估计误差尽可能快地衰减到零。 状态估计的误差方程为?()()()()()()()()()x t x t Ax tAx tHC xt xtA HC xtxt?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22误差衰减速度取决于矩阵()AHC?的特征值。 3.若系统是可控可观的,则可按极点配置的需要选择反馈增益阵K,然后按观测器的动态要求选择H,H的选择并不影响配置好的闭环传递函数的极点。 因此系统的极点配置和观测器的设计可分开进行,这个原理称为分离定理。 六、实验步骤1.熟悉HHMN-1型电子模拟机的使用方法。 将各运算放大器接成比例器,通电调零。 2.断开电源,按照系统结构图和系统传递函数计算电阻和电容的取值,并按照模拟线路图搭接线路,不用的运算放大器接成比例器。 3.谨慎连接输入、输出端口,不可接错(参见注意事项1)。 线路接好后,经教师检查后再通电。 4.在Windows XP桌面用鼠标双击“MATLAB”图标后进入,在命令行处键入“autolab”进入实验软件系统。 5.在系统菜单中选择实验项目,选择“实验六”,在窗口左侧选择“实验模型”,其它步骤察看概述3.2节内容。 6.观测实验结果,记录实验数据(参见注意事项2),及时绘制实验结果图形(参见注意事项3),填写实验数据表格,完成实验报告。 7.研究性实验方法。 实验者可自行确定待测系统传递函数,并建立系统的SIMULINK模型,验证自动控制理论相关的理论知识。 实现步骤可查看概述3.3节内容。 七、注意事项1.谨慎连接输入、输出端口,将D/A1与系统输入端U i连接,将A/D1与系统输出端U o连接。 2.实验数据分为计算机数值仿真和半实物实时仿真两种,分被保存在workspace中,其中input、output、time为数值仿真数据,rt_input、rt_output、rt_time为实时仿真数据。 本次实验课上要求同学完成半实物实时仿真,相关设置可察看概述3.2节内容。 3.每个实验完成后都应及时进行数据的记录,包括要保存实验结果图形、数据、性能指标,下一次实验的数据将会把上一次实验数据覆盖。 23 八、实验报告要求1.写出图2.6.1系统的状态空间表达式,设计状态反馈矩阵并画出加入状态反馈的系统结构图。 2.为给定系统2100()3.945103.57G sss?配置状态观测器,利用分离定理选择反馈增益K和H矩阵,要求写明设计过程。 3.比较不同系统极点/不同观测器极点时,系统单位阶跃响应及其性能指标差异。 4.分析实验结果,比较估计值与实际值的偏差衰减快慢程度。 实验报告模板可参照附件1。 九、课后思考题1.了解现代控制理论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 2.学习、了解最优控制思想与设计方法。 十、参考资料1.自动控制原理,程鹏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xx。 2.自动控制原理,胡寿松主编,科学出版社,xx。 3.Modern ControlEngineering(Fifth Edition),Katsuhiko Ogata,Prentice Hall,xx.4.Modern ControlSystems(Ninth Edition),Richard C.Dorf等,Pearson Education,xx.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24实验七非线性环节对系统动态过程的影响 一、实验目的1.熟悉几种典型非线性环节特性及其对系统动态性能的影响。 2.掌握相平面法和描述函数法研究非线性系统稳定性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1.被控对象10() (1)oG sss?的模拟电路图及系统结构图如图2.7.1和图2.7.2所示。 非线性环节PCA/D1A/D2D/Ac?c图图2.7.1被控对象模拟电路图非线性环节101s?1sRA/D1A/D2PCD/A C?C图图2.7.2非线性系统结构图2.非线性环节由计算机模拟产生,分别为 (1)摩擦特性,如图2.7.3。 M=11X2XMM?025图图2.7.3摩擦特性 (2)饱和特性,如图2.7.4。 k=1,s=0.5k=1,s=21X2Xs s?0k图图2.7.4饱和特性 (3)继电特性,如图2.7.5。 M=1,h=0.51X2XMM?0h h?图图2.7.5继电特性 三、实验设备实验系统如图2.7.6所示,包括1.数字计算机2.电子模拟机3.万用表4.测试导线自动控制原理实验指导书26图图2.7.6混合仿真系统实物图 四、预习要求1.设设计系统模拟电路图,计算电阻、电容取值,并选定所用运放。 2.熟悉几种典型非线性环节的特性。 3.掌握描述函数法、相平面法分析、研究非线性系统的方法。 五、实验原理1.非线性系统和线性系统存在本质差别 (1)线性系统可采用传递函数、频率特性、脉冲过渡函数等概念,同时由于线性系统的运动形式和输入幅值、初始状态无关,通常是在典型输入函数和零初始条件下进行研究。 (2)非线性系统由于叠加原理不成立,线性系统的上述方法不适用,所以常采用相平面方法和描述函数方法进行研究。 2.实验从两方面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年度矿山安全培训计划课件
- 年度安全培训计划及内容课件
- 工业生产安全培训课件
- 婴儿喂药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年底生产安全培训计划课件
- 年年有余课件拓印
- 娱乐主播培训教学课件
- 威尼斯的小艇预习课件
- 矿业有限公司股权转让协议6篇
- 平面构成形态课件
- 临床基于ERAS理念下医护患一体化疼痛管理实践探索
- 外科术后患者营养宣教要点
- 安全技术交底书
- 统编版(2024)八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一单元《走进社会生活》测试卷(含答案)
- 学堂在线 战场侦察监视技术与装备 章节测试答案
- DG-TJ08-2120-2025 集体土地所有权调查技术标准
- 2024年上海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招聘笔试真题
- 消化内科重点专科申报
- 山东2025年中小学国防教育知识竞赛
- 脑卒中的饮食护理课件
- 遵守安全生产法 当好第一责任人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