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河南粮食作物的地理分布及结构变化-.pdf_第1页
明清河南粮食作物的地理分布及结构变化-.pdf_第2页
明清河南粮食作物的地理分布及结构变化-.pdf_第3页
明清河南粮食作物的地理分布及结构变化-.pdf_第4页
明清河南粮食作物的地理分布及结构变化-.pdf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历史地理论丛 No 1 1996 明清河南粮食作物的地理分布 及结构变化 马雪芹 河南古为豫州 地处天下之中 地形多样 气候温和 适宜多种 粮食作物的生长 明清两代本省粮食作物的嬗变兴替具有承前启 后的时代特征 因而搞清楚这一时期粮食作物的布局情况 对发展 现代农业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 麦类 麦类包括小麦 大麦 荞麦等几种 其中最重要者为小麦 小麦古称 来 是隔年生农作物 适应性较强 具有一定的耐 低温和耐旱能力 是北方人民的主要食粮 素有 麦类之长 的美 誉 河南的自然条件很适宜冬小麦的生态要求 其南北兼有的气 候特征使小麦越冬期既不易受冻害 又不致因冬温过高造成分蘖 过多而影响质量 因而是全国冬小麦生长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 小麦在河南久有栽培 唐宋以后 地位日益提高 唐代河南作 为陪都洛阳所在地 是李唐王朝经常就食的地方 面粉即为当时主 食 宋代 有关河南小麦的记载屡见不鲜 如苏轼 栾城集 多次提 到小麦的播种 收获问题 金史 张开传 云 河南之地最宜麦 169 元代王祯 农书 谷属 大小麦 中亦说 夫大小麦 北方所种极 多 这些都清楚地表明 明代以前 小麦在河南的种植已经比较普 遍了 到了明代 小麦在本省的种植量已占到农民所种粮食的一 半 明史 五行志 中关于冰雹伤麦的记载也很多 如永乐十二 年四月 河南一州八县雨雹 杀麦 嘉靖十四年四月 开封 彰德雨 雹 杀麦 万历二十八年六月 河南冰雹 伤麦 等等 可见 这时的 小麦种植不仅普遍而且已经引人注目了 豫北的新乡 长垣 内黄 等县到处种植小麦 安阳洹水流域 均为河淤之地 适宜种植小 麦 豫东平原地势平坦 是 遍宜麦 之地 该区的兰阳县 嘉靖时 农作物中小麦已居首位 麦亦成了文人吟咏唱和中的重要素材 麦苗短短榆钱小 麦垅何青青 含浦麻麦乐林泉 等 其时 小麦品种除白麦 红麦外 又有红杆 铁杆 光头 条儿 黑芒麦 黄皮麦 火麦 禾 广麦等 类难悉举 豫西区的偃师 小麦在农作物 中名列第三 鲁山县的小麦生产亦占一定地位 南阳地区汉代 为水稻种植区 其后水利湮塞 渐以旱作为主 到了明代 因小麦 含粉质极强 养分极多 成为中上人家重要食品 受到极大重 视1 0 邓州嘉靖时小麦已成为农产品之大宗11 豫南地区的固始县 170 10 11 嘉靖 邓州志 卷二 赋役志 物产 嘉靖 南阳府志 卷三 土产 嘉靖 鲁山县志 卷二 田赋志 物产 弘治 偃师县志 卷五 土产 正统 临颖县志 卷四 田赋志 土产 嘉靖 鄢陵县志 卷二 田赋志 土产 杨慎 渡黄河 沈荃 登广武山 方咸亨 汜水东郊口号 皆见民国 汜水县志 卷一二 艺文下 嘉靖 兰阳县志 卷二 田赋志 天下郡国利病书 河南 正德 新乡县志 卷二 土产 嘉靖 长垣县志 卷二 土产 嘉靖 内 黄县志 卷二 物产 宋应星 天工开物 麦总论 为传统稻作区 明时小麦面积已占到稻田面积的一半还多 从文 献记载看 明代小麦在河南境内遍地皆宜是没有疑问的 但各地的 分布情况很不平衡 豫东平原是种植小麦最多的地方 其次是豫西 区的伊洛平原 豫北区的漳 洹河流域和南阳盆地的中部平原 山 地 丘陵和豫南区的小麦种植则稍逊于他处 清代小麦种植较之明代有了很大发展 首先表现在小麦地位 的提高及人们对于小麦的重视程度上 清初王士俊在 劝农歌 中 反复强调要种好二麦 康熙 乾隆两位皇帝的诗作中也多次提到 河南的小麦 如 封题新麦白如霜 青豫麦为秋 待雨播秋麦 来牟知遍种 扑阡陌 豫省麦为秋 中州土脉厚 更以麦 为天 等 这时的小麦不光是中上人家的重要食品 而且一般百 姓也多以此为饭 故 艺最广 康熙时期 开封 河南 陈州等府 的小麦都被排到本府物产的首位 各县物产中小麦居首位的有 40多个 豫北有汲县 滑县 孟县 武陟 临漳 武安 豫西区有新 安 孟津 灵宝 宜阳 洛阳 偃师等 豫东区有许昌 密县 禹县 长 葛 太康 杞县 兰阳 汜水 西华 陈州 鄢陵 考城 阳武 鹿邑 扶 沟 仪封 通许 南阳区有裕州 泌阳 南阳 内乡等 豫南区有汝南 息县 西平 淮阳 新菜等等 这仅是指翻检到的方志而言 实际 上小麦占物产首位的县份肯定比上述要多 麦为上 麦为贵 一麦抵三秋 之说已很普遍 对小麦的记载更加细致 如豫东平 原的太康县 小麦种植占多数 其品种有白麦 五花头 小红麦等 白麦适宜种植于高沙之地 色粒俱佳 但收成不是很高 年丰肥足 171 详见各县方志 物产 部分 职方典 卷三七九 开封府物产考 卷四三五 河南府物产考 卷 四八五 汝州物产考 康熙 河南府志 卷四 土产 乾隆 陈州府 志 卷一 物产 康熙 孟津县志 卷四 贡赋 皆引自乾隆 续河南通志 首卷四之三 皇上御制诗 雍正 河南通志 卷七三 艺文二 嘉靖 固始县志 卷四 民物志 的情况下 每小地一亩可收百斤内外 五花头适宜于高淤地带 色无差而颗粒肥大 能多收 年丰粪足 每亩可收二百斤内外 而 下洼地 黑淤地 在播种失时的情况下 种小红麦或大麦最好 如雨 水丰足 收成亦可倍于硷地 该区的禹县 全境皆宜麦 麦的 品种又比太康为多 计有糁麦 楼麦 红脖雁麦 疙瘩杆麦 拳芒麦 白和尚头麦 三月黄等 这些品种总体上可分为两类 即白麦 火 麦 白麦性畏风 须种植于低洼 平坦 风弱之地 火麦耐风 地高风 强的地方也可以生长 密县的小麦 遍地皆种 性质最佳 扶 沟县西北贾鲁河和小黄河之间 独宜麦 全境每年丰歉均以此为 标准 考城县 地势平衍 最宜小麦 鹿邑县 最贵者麦 小麦 独多 夏邑县所产小麦 皮薄面多 最为上品 中牟县民间饮 食 以面饭最多 阳武县之二麦为 农人食品之大宗 豫西 区的宜阳境内 种麦独多 1 0 洛宁的小麦品种也很齐全11 偃师县 小麦之出产量为大宗 1 2 孟津县小麦 艺最广 13 陕县物产中 最贵者麦 一麦抵三秋 1 4 阌乡 麦为谷之最贵者 小麦为最 贵 1 5 豫北区的武安县嘉请时小麦仅占杂粮的 1 2弱16 到乾隆 172 10 11 12 13 14 15 16 嘉靖 彰德府志 卷四 田赋 民国 新修阌乡县志 卷九 物产 民国 陕西志 卷一三 物产 康熙 孟津县志 卷四 贡赋 民国 偃师县风土志略 第二编 物产 民国 洛宁县志 卷二 土产 光绪 宜阳县志 卷六 物产 民国 阳武县志 卷一 物产 民国 中牟县志 卷三 人事志 礼俗 民国 夏邑县志 卷一 物产 光绪 鹿邑县志 卷九 物产 民国 考城县志 卷七 物产 光绪 扶沟县志 卷一 农桑 民国 密县志 卷一三 物产 民国 禹县志 卷七 物产志 民国 太康县志 卷二 物产 时期 一跃而成为农产之冠 临漳县靠近漳河 一直是 宜于种 麦 之地 安阳境内多山 以种谷为主 但县境西部的白麦 驰名 平津 致使 各面粉公司争相抢购 孟县以麦为出产大宗 每亩 丰年可收 1 4 1 5石 次地则 7 8斗 5 6斗不等 县西南的 紫金山 旧名岭山 因种麦特多 故又名 麦山 武陟县的小麦除 了供本地民人食用外 还行销京津麦商 光绪五年小麦丰收 每 斗 200文钱还卖不出去 滑县地多斥卤平原 土产不过菽粟 但 麦亦不乏其种 光绪年间 邑人尚文鉴捐粮赈饥 一资助捐麦数百 石 林县临淇东里之地 最宜种麦 是县内小麦的主要产地 获 嘉县北部地方 唯麦为出产大宗 1 0 南阳区南阳县全县有土地 32000顷 小麦即有 6660余顷 占总耕地的 1 5还多1 1 该区的邓 州 唐县 新野 浙川 泌阳 内乡等地遍种小麦 每至收获季节 笑 声齐逐镰声出 麦穗堆成大小山 1 2 豫南区是本省主要水稻产地 区内农产以稻为主 但淮河以北小麦的种植还是很可观的 该区光 州的小麦 因具 四时之气 质优味美而深受欢迎 州属的息县农 产 以麦为主 1 3 信阳州也是以麦居多14 汝阳县小麦为农产大 宗 也是行销外境的大宗物品1 5 新菜县 粳稻少而麦豆多 民间赋 173 10 11 12 13 14 15 民国 重修汝阳县志 卷一三 农业 民国 重修信阳州志 卷一二 物产 光绪 光州志 卷四 物产 道光 泌阳县志 卷一二 艺文 光绪 南阳府南阳县户口地土物产畜牧表图说 民国 获嘉县志 卷一 地质 民国 林县志 卷一 风土 生计 滑县艺文录 卷七 碑志类 民国 续武陟县志 卷二四 志余 民国 续武陟县志 卷八 食贷 职方典 卷四一八 怀庆府星野考 民国 孟县志 卷八 农业 民国 续安阳县志 卷三 物产 同治 临漳县志备考 卷一 兴建惠民仓议 乾隆 武安县志 卷一一 物产 役之需取给于二麦 西平县境内旱田居多 不产水稻 民食也是 以面为主 正阳县旱地占总面积的 85 2 农产也是以小麦为 大宗 从上面列举的全省各地关于小麦的记载可以看出 从明到清 本省的小麦种植幅度是不断增加的 如果说明代是 丞民粮食 小 麦居半 那么到清代则以绝对优势 跃居到全省粮食作物的首位 前所叙述的一般为冬小麦 小麦中还有一种为春小麦 即春天 播种 比冬小麦收获略迟 生长期比冬小麦短 属当年生作物 春小 麦明代本省未见有种 乾隆七年由直隶传来 此后省内间有种者 一般情况都是在冬小麦播种失时的情况下 第二年春天作为补救 措施而播种的 如安阳县乾隆五十九年土地被淹 无法播种 到 第二年春天 地始涸出 于是该县 普种春麦 一望无际 但因春 小麦生长期过短 四气不足 微有毒性 所以在正常年景中 种植 量还是很少的 大麦又名牟 芒长 质粗 生长条件与小麦相同 一般和小麦并 称为二麦 下种略迟于小麦 成熟则又先于小麦 早者三月即可收 割 叫作 三月黄 晚的也可在小满前后收割 因为质量较粗 不 甚适口 所以食用者少 一般仅作为牲口饲料而已 种植面积大大 低于小麦 全省除汝南种植较多 有时行销外境 其余种植均不 太多 小麦多 大麦少 在全省成为惯例 有的地方只是 间有之 而已 174 民国 考城县志 卷七 物产 民国 重修汝南县志 卷一三 农业 康熙 孟津县志 卷四 贡赋 民国 淮阳县志 卷二 土产 光绪 光州志 卷四 物产志 嘉庆 安阳县志 卷六 地理志 乾隆 陈州府志 卷一一 物产 民国 重修正阳县志 卷二 农产物 民国 西平县志 卷三六 风俗 乾隆 新菜县志 卷三 物产 荞麦又名菽麦 鸟麦 莜麦 花荞 壳为黑色 实呈三棱 形 色白 可食用 荞麦的最大特点是生长期短 立秋前后下种 八 九月即可收获 从下种到收割只需 70天左右 荞麦的最大作用是 救荒 一般是在小麦不收或歉收的情况下 补种荞麦 以救灾荒 如 嘉庆十八年春天大旱 小麦枯死 六月方始得雨 于是农民 遍种荞 麦 以救荒年 信阳州嘉庆十七 十九年连年荒旱 秋稻夏麦 皆无收 幸亏有荞麦和蔬菜 才使百姓赖以度过荒年 荞麦的弱 点是不耐霜寒 生长期间 一遇霜冻 便有冻死之虞 极易损伤 另 外面也不如麦面好吃 所以尽管全省均可种植 但种植量却是很少 的 尤其是正常年景下 更是 种者绝少 二 水稻 水稻在本省的栽培历史也很悠久 安阳出土的甲骨文字中就 有 稻 字的存在 说明在此之前 豫北地区就已经有水稻种植 南 阳地区的黄楝树遗址中也发现有稻壳和稻干 并有加工稻谷的石 杵和石臼等工具 也说明此地水稻种植有很长历史 汉代 本省的 南阳盆地和豫北地区 水稻种植都曾兴盛一时 唐宋又有局部发 展 迨至明清 水稻种植在本省仍占一定地位 但相对前代来说 情 况却发生了一些变化 明清两代统治阶级对水稻的种植都还是比 较重视的 明万历中 左光斗等人对河南一些地区水稻无种的现象 痛心疾首 在他出理屯田事务时 曾上疏提出兴修水利的三因十四 议 呼吁延请南人为师 教北人学种水稻 在左光斗等人的努力下 175 光绪 鹿邑县志 卷九 物产 民国 重修信阳州志 卷三一 大事记 灾变 宣统 项城县志 卷三一 杂事记 祥异 民国 巩县志 卷五 大事 记 民国 许昌县志 卷一九 杂述上 祥异 民国 夏邑县志 卷一 物产 康熙 汲县志 卷一 物产 光绪 光州志 卷四 物产志 水稻种植在北方重又兴起 于是北人始知艺稻 清康熙 雍正 乾隆三位皇帝都曾大力提倡水稻种植 康熙曾在御苑发现一种早 熟的红稻 后称京西稻 把种子发给臣下让他们栽种推广 雍正 皇帝也积极主张在京畿水源丰富的地方发展水利 栽种水稻 其时 官民共同经营水田约 5600余顷 受到人们的称道 乾隆皇帝在 登极之初就支持人民将旱田改种水稻 为了打消民人顾虑 又亲自 下诏对于河南人民将旱田改为水田的不加租赋 仍按旱田起科 这些都促进了本省的水稻种植和生产 豫北区的辉县邻近太行山麓 很早就利用百泉水灌溉稻田 所 产之稻 明而白洁 异于他稻 魏 齐以来 常以荐御 历北齐 唐 宋 种稻未尝间断 元初王昌龄为卫辉路守 又 于清水沟开渠 灌田数百顷 明代中期 以百泉为中心 方圆数十里的地方都有 稻田分布 多者数百顷 少者 10顷以上 当时的豫北区 是属于 产稻较多的地方 清雍正年间 百泉之水仍能收灌溉之利 只因 和漕运争水 用于灌田之水减少 稻田面积也相应减少 但因是 种稻老区 水稻品种依然齐全 有粳稻 糯稻等等 又因播种时间不 同而分早 晚二种1 0 与辉县比邻的获嘉县 引用横河水浇灌 沿横 河两岸之农业景观是 水田漠漠 粳稻遍野 素有 小江南 之美 176 10 道光 辉县志 卷四 物产 清世宗实录 卷四六 雍正四年七月甲辰 乾隆 新乡县志 卷一四 河渠上 道光 辉县志 卷七 渠田 道光 辉县志 卷一 循政 无和郡县志 卷一六 卫州共城县 清高宗实录 卷一二六 乾隆五年九月己巳 李辅斌博士论文 清代河北山西农业地理研究 第二章 清代河北山 西水利事业 清代档案史料丛编 第九辑 李光地 伏读御序情由交报御赐红稻 早熟折 明史 卷二四四 左光斗传 誉 县内卫河两岸也 稻田颇多 本区东南的汲县 继汉 魏种稻 之后 隋末唐初 又有县令崔某 濒卫河 开渠田数百顷 令民种水 稻 各享其利 到了明清 水稻面积大为缩小 惟北乡水屯种 之 产亦不多 沁河流域水稻种植至明代仍在持续 袁应泰凿石 开山 所修之广济渠 可灌济源 河内等县之田 数万顷 就是指的 稻田而言 为了保证灌区人民均 能用水浇灌 当时还制定了严 格的管理制度 全渠分 20余堰 蓄泄有闸 闸有定所 守有定夫 夫 有工食 各堰灌田有定数 用水有时刻 毫无搀夺 由于用水有保 证 明代这里的水稻种植还是很多的 到了清代 广济渠周围的渠 堰已有废毁 加之用水制度破坏 豪强虎踞上游 鱼肉下堰 私砌 闸口 多开沟渠 使下游的人 天旱不能灌田 雨潦常常决口 不惟 不能灌田种稻 还常因此而斗殴致伤人命 水稻种植不复再有 安阳县乾隆初年修复万金渠后 尚可灌溉水田 16万亩 到清末 万金渠湮废 稻田仅存遗迹 新乡县万历十四年在县西北修建块 村闸 种植水稻 武陟县道光中在县城附近开渠种稻 收获较 丰1 0 林县也利用溪涧之水灌溉水田 产稻颇丰 11 济源县是沁 河灌区受益较溥的县份 明代受广济渠之水 种稻颇为可观 到了 清代 则 灌田布种 等事 仅成了一种美好的回忆1 2 总之 明清两 代 本区虽仍有水稻种植 但和历史时期相比 则无论是漳水流域 177 10 11 12 道光 河内县志 卷二三 文词下 民国 林县志 卷一 风土 生计 道光 武陟县志 卷五 地理地 河渠 乾隆 新乡县志 卷一四 河渠上 民国 续安阳县志 卷三 地理志 水利 清高宗实录 卷一七一 乾隆七年七月庚辰 道光 河内县志 卷二三 文词下 道光 河内县志 卷二二 文词上 明史 卷二五九 袁应泰传 乾隆 汲县志 卷六 风土 民国 阳武县志 卷五 文征 民国 获嘉县志 卷一 地质 的安阳 还是沁水灌区的济源 辉县等 均明显呈现出一种日渐衰 落的状态 豫东区明代前中期水稻种植除襄城 许州较多外 其他州县未 见记载 万历中左光斗出理屯田 大抓水利建设后 该区一些地 方出现了 所在皆种稻 的局面 如当时陈幼学任中牟令 曾筑堤 16道 开渠 196条 对于宜稻之地的农民 每亩供给稻种 3升 使 能 因时播种 年年获收 尉氏 夏邑其时亦间有水稻种植 但 这种情况并没有多大发展 明末战乱 豫东平原千里丘墟 旱田尚 无人耕种 水田就更不用说了 清初 该区种稻业仍归湮废 到了 乾隆时期 一些州县在南人的传习下 又开始营治水田 播种水稻 如禹县即是一例 该县清前期未见有种稻之记载 到乾隆中 有个 姓詹的南方人 俗称詹蛮子 无业游食 来到县境 见颍水两岸之地 可资种稻 于是罗集附近村民筑堤挖渠 试种水稻 获得成功 随之 在禹县落户 还有一位姓潘的南人 亦称潘蛮子 蛮子是古时北人 对南人的蔑称 下文的楚蛮子含义亦同 在颍河上游种稻致富 人争效之 沿颍流沟塍开镂 尽水田矣 从此 该区沿河地方多 种水稻 荥阳京 须水畔及贾峪河下游 小京河 龙泉寺河岸等均有 稻田 但数量很少 皆 畸零不能成数 不过 万分之一 二而 已 陈州的 洼下之地 也有水稻种植 郑州 太康 鹿邑等县 也都相继种起了水稻 种植较多的当推豫东 西交界的密县 该 县洧水两岸均种水稻 四月插秧 八月成熟 道光年间知县杨炳坤 178 详见各县志 乾隆 陈州府志 卷一一 风俗 物产 民国 续荥阳县志 卷二 地理志 民国 禹县志 卷二六 货殖传 嘉靖 尉氏县志 卷二 贡赋 顺治 归德府志 卷一 地理 物产 明史 卷二八一 陈幼学传 明史 卷二四四 左光斗传 嘉靖 襄城县志 卷一 地理志 土产 嘉靖 许州志 卷三 田赋志 土产 教民凿石开渠引水灌田 水稻收获量比旱田增加数倍 据统计 当 时所开水渠 15道 浇灌稻田 2068亩 数量虽不是很多 但在当 时本区水稻播种不多的情况下 也还是值得称道的 豫西区水稻主要分布在伊 洛水流域 但面积不多 洛阳县永 乐以前尚有水稻种植 永乐中渠溃堤毁 稻田变为旱地 鲁山县 嘉靖中也有水稻种植 以后再未见记载 嵩县是本区水稻种植较 多的地方 明中前期尚 视他邑为最多 明代末期 因伊水泛监 使 田日损 稻日寡 清代康基渊在嵩县发展水利 该县水稻种植 又得到恢复 其他地方还有零星种植 如伊阳犹有少量的稻作之 田 孟津人民曾在河滩试种水稻 但色红而味亦不佳 偃师县 和宜阳县均有稻田数亩 在一县之中寥若晨星 巩县仅明溪泉水 可灌稻田数亩 其他则未见记载 南阳盆地先秦即有水稻种植 汉代粮食作物仍以水稻为主 张 衡 南都赋 中 开窦洒流 浸彼稻田 冬禾 余夏禾 爵 皋香粳 就 是对当时水稻生产盛况的生动描述 其时水稻的分布主要在盆地 中部的唐 邓二州和新野 南阳两县 唐 宋时期该区水稻种植仍在 继续 经常可以听到一些赞美水稻的诗句 如白居易 枣赤梨黄稻 穗香 梅尧臣 雁落钳卢稻穗长 无名氏 阴阳秋雨稻花风 彭凌 179 民国 巩县志 卷七 民政 物产 民国偃师县风土志略 第一编 地理 光绪 宜阳县志 卷六 风俗 土产 康熙 孟津县志 卷四 贡赋 道光 伊阳县志 卷一 地理 物产 乾隆 嵩县志 卷一五 食贷 物产 天下郡国利病书 河南 嵩县志 嘉靖 鲁山县志 卷二 田赋志 物产 乾隆 洛阳县志 卷九 宦绩 民国 密县志 卷一三 物产 霄 十里稻花香浸郭 等 说明那时水稻种植还是比较普遍的 明 清两代 南阳水利事业遭到严重破坏 水稻种植也呈凋敝 状态 唐县到明中叶 因马仁陂废毁不修 昔时之稻田至此已 不可 复识 邓州两汉 唐宋皆为水稻产区 明初水稻种植尚兴盛一 时 嘉靖时州内水利屡修屡湮 地方官无计可施 只好听任百姓改 水田为旱作 万历 天启以后 邓州境内已无水田可言 尽成旱 田 清初虽作过一些努力 但稻的种植却很难恢复了 南阳县的 秦阳陂 金代尚有稻田 400余顷 后来陂堰废毁 人民流亡 遂使 秦阳陂头人迹绝 荻花茫茫白似雪 光绪时 全县可耕地 32000余顷 稻田只有西北山中的近百顷 占总耕的的 1 32不 到 新野县明代水稻已很少有种 裕州清代所种水稻 甚少 仅限于不绝迹而已 泌阳县顺治以前所种水稻还 可克庙庖 此 后则湮没无闻 嘉庆元年湖北贫民流向泌阳 又开始兴作水利 试种稻田 当地人民在这些 楚蛮子 的启发和带动下 才又 始解 插田作稻秧 可见在此之前 水稻播种差不多已失传了 但这时种 植水稻 条件已经很差 只能采用井灌的方式 所以水田面积很少 不过十之一 二1 0 而且也维持不了多长时间 到道光时这仅有的 水田也 悉归乌有 了1 1 只有府城西北山下的镇平县 在清代全区 180 10 11 道光 泌阳县志 卷一 山川 道光 泌阳县志 卷一二 艺文 顺治 南阳府志 卷八 物产 康熙 裕州志 卷一 地理 土产 职方典 卷四六三 南阳府部艺文四 光绪 南阳府南阳县户口地土物产畜牧表图说 刘长卿 宛丘叹 引自 嘉靖南阳府志校注 卷四 陂堰 乾隆 邓州志 卷四 水利 山川 嘉靖 邓州志 卷一一 陂堰 嘉靖南阳府志校注 卷四 陂堰 白居易 内乡村路作 梅尧臣 送王察推缜之邓州 无名氏 游青泉 随过青山寺 彭凌霄 送孙昌之明府之淅川 皆见 职方典 卷四六 四 南阳府部艺文五 水稻种植处于衰落阶段的时期 该县的水稻种植仍占一定地位 南召 内乡 淅川 桐柏等山区县份也有水稻种植 其它地方稻田虽 未绝迹 但也是 微乎其微 略资点缀 而已 豫南区是本省主要产稻区 明清情况无多大改变 仍是全省产 稻最多的地方 区内的信阳州 光山 固始 确山等县 农作物都 以水稻为主 水稻品种达数十种之多 如光山县有红稻 白稻 黑 稻 麻禾 山稻 黄瓜稻 西瓜稻 驼犁回 望 水白 直头禾 山 红毛晚 羊 须糯 柳条糯 红谷糯 飞上仓 土黄糯 满缸浮等 正阳县有湖南 早 仓百石 齐黄躁 晚秋笨 青杆粘 叶儿藏 红米稻 麻米稻 卡 鸡糯 猴儿背 胭脂红 青杆糯 香米糯等 县内水稻种植多 产量 高 仅县南清水港淮河岸边三十余里的水田 正常年景下 所产之 稻就可供全县人民食用 除水田种稻外 水利条件较差的地方则栽 种旱稻 产量亦高于旱田作物 从全区整体上看 稻作居于首位 但各县情况也不尽相同 如本章第一节所述 位于淮河以北 本区 东南的息县 新菜 淮阳 汝南 西平等县则以麦为主要农作 稻仅 居于次要地位 综上所述 可知明清水稻种植除豫南区仍较兴盛外 其他农业 区和前代相比 均有衰落趋势 其重要原因即是水利失修所致 南 阳地区盆地中部水稻几乎绝迹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据 其他各区原 因也基本类同 如豫北区辉县的稻田村 原来因多种水稻而得名 到了明代 村名虽存 但已不复种稻 只有卫源以下的水渠遗迹隐 约可见 究其原因 乃是因为 山水冲淤 畛湮没 荒秽沮洳 不复 181 民国 正阳县志 卷二 实业 嘉靖 光山县志 卷四 田赋志 物产 详见各县方志 同治 河南通志 卷二九 物产 嘉靖南阳府志校注 卷三 物产 职方典 卷四五九 南阳府物产考 可田 安阳县的水田面积 唐代尚有 1万多顷 到了明清 全 县只剩水田千顷左右 不及唐代 1 10 汲县明末水利废毁殆尽 稻田也毫无遗留 清人王作梅在书信中曾讲述了沁水流域的稻 作不种之状 说在他小的时候 还记得县城东部有灌田种稻之事 几十年后 则 蒿目无计 再见不到此地的稻田了 豫东区原武 县的滨河水田 原来都种水稻 明清之代 因河水泛监 平原荡为 沟壑 田畴变为草泽 自然不能再种水稻了 这些均是水利失修 所致 而水利失修又有其深层的社会原因和自然方面的原因 这里 就不一一表述了 三 谷类 谷类包括粟 谷子 黍 黄米 稷 糜子 等 在我国北方有悠 久的种植历史 可以说是北方农业部落的主食 新石器时代遗址中 的谷米遗存遍布于黄河中下游 而尤以黄河中游的河南地区最为 丰富 密集 境内的磁山和裴李岗曾出土了许多加工谷物的工具 如石磨盘和石磨棒之类 可见当时谷物种植的兴盛 明代河南省的谷物种植在粮食作物中仍占相当比重 方志记 载大多把谷物列在粮食作物的首位 如临颍 尉氏 新乡 汝州 鄢 陵 偃师 鲁山 长垣 开州 内黄 邓州 内乡等 说明当时谷物在民 食中的地位是相当重要的 谷物种类 多者十种 数十种 少的也有 近十种之多 如鄢陵县 五谷惟粟类最伙 其色有青 白 红 黄 其 182 刘兴林 我国史前先民的食物来源与加工 载 中国农史 89年第 4 期 乾隆 原武县志 卷二 物产序言 道光 河内县志 卷二三 文词下 乾隆 汲县志 卷一二 艺文 民国 续安阳县志 卷四 民政志 土地 全唐文 卷三二三 张说 请置屯田表 道光 辉县志 卷一五 艺文 名有六月先 七里香 八百光 铁坝齿者佳 其它如鸡肠 兔蹄 龙 爪 猴尾等等 随象立名 动以百计焉 临颍县谷类作物的种类 也很多 有六月先 瓦屋李 绳儿谷 龙爪谷 红青谷 串鱼谷 黑酒 谷 搭过梁 七里香 山东糙 铁耙齿等 又有夺麦场 白黍 红黍 黎 黍等等 尉氏县的粟 稷 黍为 五谷之首 兰阳县谷有青 黄 白 红四种 黍有白 黄 黑三种 光山县之谷除一般品种外 还有 寒粟 和 冻谷 想来是比较耐寒的品种 明代本省谷类作物的播种情况 可从当时的赋税征收中略知 一二 豫北区的新乡县旧为黍稷之乡 明正德年间夏税麦 8701 6 石 秋粮米 15793 1石 是夏麦的将近 3倍 内黄县嘉靖年间夏 税麦 4610 6石 秋粮米 10560 4石 为夏麦的 2 29倍 长垣县 比例更为悬殊 夏税麦 183 9石 秋粮米 21875 8石 竟为夏麦的 100多倍 此或为统计上失误也未可知 但上述表明 在豫北区 谷类的播种量大大超过麦类是没有问题的 豫东区的许州 洪武二 十四年夏税麦 7635 2石 秋税粮米 19427 1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