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精品文档黄帝内经自学百日通 人民军医出版社第一章 养生学说上古天真论、四气调神大论、灵枢本年第一节上古天真论(1)主旨:自古以来,人们对先天真气在生命活动中的作用的讨论。一、养生之道与健康长寿、今人早衰的原因: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不知养生,早衰之由: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外避风邪,内养神志:夫上古圣人之教下也,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以其德全不危也。二、真气是人体生长发育生殖的根本、女子生长发育生殖的一般规律:帝曰:人年老而无子者,材力尽耶?故形坏而无子也。、男子生长发育生殖的一般规律: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行步不正,而无子耳。、年老有子的原因:帝曰:有其年已老而有子者何也?身年虽寿,能有子也。三、养生程度不同,寿命亦异1、真人能独立守神,寿敝天地:黄帝曰:余闻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无有终时,次其道生。2、至人积精全神益寿而强:中古之时,有至人者,淳德全道亦归于真人。3、圣人精神不散亦可百数:其次有圣人者,处天地之和亦可使益寿而有极时。小结 共分3段。通过对养生的基本原则和方法的讨论,对肾气在人体生长、发育、生殖中所起作用的阐述以及文章所举四种人由于养生程度不同,寿命限数不一的例子。充分说明真气是机体形成的本原物质,也是保证生命活动的根本。同时,又突出了真气与精神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为用的特点。即神以精气为基础,但又能内调五脏之气,外合四时之变化,以保养真气之充盈,使人延年益寿。所以养生法则中一再强调保精调神,其实质也就是为了保养真气。 此外,随文提出的病因分类,冲任二脉的作用对后世临床医学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第二节 四气调神大论(2)主旨:强调人们应顺应四十调养精神,求得内外环境统一,才能达到养生保健、预防疾病的目的。一、顺四时调养五脏神志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逆之则伤肾,春为痿厥,奉生者少。二、人应天地生气不竭天气清净光明者也,藏德不止故身无奇病,万物不失,生气不竭。三、四时阴阳,从之则生,逆之则死1、逆四时养生的危害性: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肝气内变肾气独沉。2、从阴阳而生,逆阴阳而死: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反顺为逆,是谓内格。3、防重于治: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斗而铸锥,不亦晚乎!小结本文主要从顺应四十节气调气养神志的重要性:人如能顺从天地阴阳变化调节自己的生活起居,就能生气不竭。以及人体的生命活动与四时阴阳的顺逆息息相关者三方面,围绕“从阴阳则生,逆之则死”的基本观点,讨论养生的原则。提出平调阴阳,以合四时之理论。即主动调节内脏与外界环境的统一协调,才能保证身体健康。反映了贯穿于内经始终的“四时五脏阴阳”的基本理论原则。第二章 阴阳五行学说阴阳应象大论(5)主旨:阐明阴阳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外,还采用了古代学术界的取象比类法。根据自然界阴阳五行学说运动变化规律,对人体的生理、病理、摄生防病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等一系列问题做出了比较全面的论证,从而突出人体内外环境统一的“天人相应”的观点。一、阴阳的基本概念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此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二、阴阳的运动规律1、阴阳互根是人体与自然界的共同规律:故清阳为天,浊阴为地清阳实四肢,浊阴归六腑。2、阴阳相互转化与气味形精之间的关系:水为阴,火为阳精化为气,气伤于味。3、以阴阳理论说明药物气味厚薄的功用: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壮火散气,少火生气。4、气味阴阳偏盛导致寒热变化: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寒盛则浮,湿盛则濡泻。5、六淫、七情的阴阳所属及其致病的一般规律: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冬生咳嗽。三、“四时五脏阴阳”的概念1、发四时阴阳外内相应之问:帝曰:余闻上古圣人,论理人形外内之应,皆有表里。其信然乎?2、东春肝木外内相应的功能活动系统:东方生风,风生木,木生酸酸伤筋,辛胜酸。3、南夏心火外内相应的功能活动系统:南方生热,热生火,火生苦苦伤气,咸胜苦。4、中央长夏脾土外内相应的功能活动系统: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伤肉,酸胜甘。5、西秋肺金外内相应的功能活动系统:西方生燥,燥生金,金生辛辛伤皮毛,苦胜辛。6、北冬肾水外内相应的功能活动系统:北方生寒,寒生水,水生咸咸伤血,甘胜咸。7、四时五方之征象皆属阴阳之变化:故曰: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阳在外,阴之使也。四、阴阳的病理及调治的方法1、阴阳的消长是寒热证候发展变化的原因:帝曰:法阴阳奈何?此阴阳更胜之变,病之形能也。2、知阴阳偏衰而调之则寿命无穷:帝曰:调此二者奈何?与天地终,此圣人之治身也。3、人体左右手足目功能差异的原因:天不足西北此天地阴阳所不能全也,故邪居也。4、人身五脏法象天地,治亦当应之:故天有精,地有形不用地之理,则灾害至矣。五、临床诊治取法于阴阳1、外邪致病的规律及发病的特点:故邪风之至,疾如风雨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2、针治及治法法于阴阳:故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治无过,以诊则不失也。3、治疗原则法于阴阳:故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血实宜决之,气虚宜掣引之。小结1、阐明了阴阳的基本概念。 2、用阴阳学说的观点分析天地、水火等阴阳属性,进而联系到人体生理活动。3、精气形之间转化关系,充分体现了阴阳依存、互根、转化的观点。4运用五行属性的归类法,把自然界有关的事物与人体以五脏为主体的五大功能活动联系起来,形成了“四时五脏阴阳”的理论。第三章 藏象学说灵兰秘典论、五脏别论、灵枢决气、灵枢本神、营卫生会第一节 灵兰秘典论(8)主旨:通过对十二脏生理功能,心的主导作用和十二官之间相互关系的论述,阐发藏象学说中人体内环境整体活动的观点。一、十二脏的相使、贵贱黄帝问曰:愿闻十二脏之相使,贵贱何如?以为天下者,其宗大危,戒之戒之!二、精光之道,大圣之业,藏于灵兰以传保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黄帝乃择吉日良兆,而藏灵兰之室,以传保焉。小结 作者以当时封建王朝的政体制度,十二官的职务及其相互关系作为比喻,来阐明人体十二脏腑的主要功能及其联系。第二节 五脏别论(11)主旨:根据人体各种脏器组织的共性阐明脏腑、奇恒之腑的分类及其意义,并通过五脏之气的论述,阐明诊脉独取寸口的原理。一、五脏、六腑、奇恒之腑的分类及其相互关系1、奇恒之腑、五脏在功能上的藏写不同: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水谷不得久藏。2、脏腑的藏泻与满实: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曰实而不满,满而不实也。二、寸口脉诊病的原理和注意事项1、寸口脉诊病的原因:气口何以独为五脏主?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2、医生的临证态度:凡治病必察其上下,适其脉候病必不治,治之无功也。第三节 灵枢决气(30)主旨:通过六气的生成、功能及其病理变化等论述,阐明六气本为一气所化,同源而异名。一、六气的概念、生成和功能:余闻人有精是谓脉。二、六气的病变:六气者,有余不足此其候也。三、六气以水谷与胃为大海:六气者然五谷与胃为大海也。第四节 灵枢本神(8)主旨:通过对神与五脏的关系,以及神失常后病变等的论述,阐明神的概念及其在生命活动中的重要性。一、精神活动的产生、概念及对养生的重要性1、精神活动的物质基础:凡刺之法请问其故。2、精神活动的产生、概念及对养生的重要性:天之在我者德也长生久视。二、情志内伤的病机及证候1、情志太过导致功能紊乱:是故怵惕思虑者神荡惮而不收。2、情志太过伤及五脏:心怵惕思虑则伤神针不可以治之也。三、五脏所藏不同,虚实病证各异肝藏血,血舍魂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调之也。第五节 营卫生会(18)主旨:通过营卫气的生成及运行规律,阐明营卫气在人体生命活动中的规律及其相互关系。一、营卫之生成与运行1、提出问题:黄帝问于岐伯曰:人焉受气愿闻其会。2、营卫的生成、运行和会合 岐伯答曰:人受气于谷与天地同纪。3、营卫与睡眠的关系 黄帝曰:老人之不夜瞑者夜不瞑。二、营卫与三焦1、总论营卫与三焦的关系 黄帝曰:愿闻营卫之所行卫出于下焦。2、上焦之气的运行与功能 黄帝曰:愿闻三焦之所出故命曰漏也。3、中焦之气的运行与功能 黄帝曰:愿闻中焦之所出而无两生。4、下焦之气的运行与功能 黄帝曰:愿闻三焦之所出此之谓也。第四章 经络学说第一节 经脉别论(21)主旨:论述了惊恐恚劳过用等导致经脉失其常度的喘汗等病变,经脉在饮食生化输布过程中的作用,以及三阴三阳藏气独至发病的特点等方面,阐明了生病起于过用,脉气变化要与四时五脏阴阳相合,诊寸口脉以决死生等理论观点。一、经脉变化与内外环境的关系1、惊、恐、恚、劳与内外环境的关系黄帝问曰:人之居处,动静勇怯以为诊法也。2、“过用”影响经脉导致五脏汗出故饮食饱甚,汗出于胃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二、经脉与水谷精微的输布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揆度以为常也。三、经络盛衰的补泻法1、三阴三阳经脉独盛的症状与治法 太阳藏独至调食和药,治在下俞。2、三阴三阳经脉脉象 帝曰:太阳藏何象?三阴搏至,肾沉不浮也。第二节 调经论(62)主旨:在阐述经脉在人体生理、病理等方面重要性的同时,着重讨论邪气侵犯人体,引起经脉气血失调所出现的种种虚实病证,以及阴阳寒热变化的机制,针刺调理经脉气血等原则。一、调理经脉的重要意义黄帝问曰:余闻刺法言是故守经隧焉。二、五脏虚实病证及经脉调治原则1、神的虚实证治 帝曰:神有余不足何如?神气乃得复。帝曰:善。2、气的虚实证治 气有余不足奈何?真气乃相得。帝曰:善。3、血的虚实证治 血有余不足奈何?以为其疾。帝曰:善。4、形的虚实证治 形有余不足奈何?邪气乃索。帝曰:善。5、志的虚实证治 志有余不足奈何?邪所乃能立虚。帝曰:善。三、经脉气血在虚实病变形式中的作用余已闻虚实之形,不知其何以生?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四、气血虚实形成的原因1、疾病有生于阳经与阴经的不同 帝曰实者何道从来?虚者何道从去?阴阳喜怒。2、外因导致的经脉虚实证候 帝曰:风雨之伤人奈何?故快然而不痛。帝曰:善。3、内因导致的经脉虚实证候 阴之生实奈何?岐伯曰:喜怒不节故曰虚矣。五、阴阳虚实导致内外寒热的各种病变帝曰:经言阳虚则外寒其脉盛大以涩,故中寒。六、调治经脉虚实的原则、方法和针刺补泻1、调经原则 帝曰:阴与阳并,血气以并因四时多少高下。2、针刺补泻手法 帝曰:血气以并,病形以成是谓追之。3、针刺经法的具体应用 帝曰:夫子言虚实者有十必谨察其九候,针道备矣。第五章 病因病机学说第一节 生气通天论(3)主旨: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人体之气与自然界的气相互贯通。一、生命的本元禀受于天气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此寿命之本也。二、顺时序邪不能害苍天之气清净,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此谓自伤,气之削也。三、阳气的重要性1、阳气失常外邪侵袭的病变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四维相代,阳气乃竭。2、阳气失常所致厥证的病机 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辟积于夏寒薄为皶,郁乃痤。3、阳气失常所致神、筋的病变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反此三时,形乃困薄。四、阳气与阴精的相互关系1、阴阳协调是健康的重要保证 岐伯曰:阴者,藏经而起亟也因而强力,肾气乃坏,高骨乃坏。2、阴阳之要阳密乃固 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两者不和,若春无秋四时之气,更伤五脏。五、阴精的来源化生于五味 阴之所生,本在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谨道如法,长有命天。第二节 灵枢.百病始生(66)主旨:通过病邪伤害人体的途径,病邪的传变及其一般见证等方面,阐明了内伤及外感因素及一般发病规律。一、外感、内伤的病因及病位黄帝问于岐伯曰:夫百病之始生也至于其淫佚,不可胜数。二、外感发病的机制黄帝曰:余固不能数,故问先师上下中外,分为三员。三、外感病入内的传变规律是故虚邪之中人也邪气淫佚,不可胜论。四、积病的病因、病机和症状1、积的形成及形证 黄帝曰:愿尽闻其所由然从上下也。2、积病的病因、病机 黄帝曰:积之始生,至其已成,奈何?而积皆成矣。五、内伤病的病因、病机黄帝曰:其生于阴者奈何?此内外三部之所生病者也。六、论治则黄帝曰:善治之奈何?是谓至治。第三节 至真要大论(74节选)主旨:通过对司天在泉,六气分治的种种变化,以及六气和五脏的病机、治疗原则,药物性能和制方原则等的阐述,揭示自然界存在者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说明自然界的运动变化常常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人体,而人体受自然界的影响也必然相应地发阿恒生理或病理上的反应。一、病机十九条1、掌握病机的重要性 帝曰:善。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审察病机,无失气宜,此之谓也。2、五脏六气病机十九条 帝曰:愿闻病机何如?令其调达,而致和平。此之谓也。 第六章 病证第一节 热论(31)主旨:通过外感热病由表入里的过程,阐发了六经分治的方法,从而为后世的六经辨证奠定了基础。同时指出了一切外感热病均伤于寒邪,但因发病季节的不同,又有伤寒、温病、暑病之异。这就阐明了“伤寒”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一、热病的成因、症状、传变及治法1、热病的成因及其预后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2、热病传变次第及六经证候 帝曰:愿闻其状。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五脏不通,则死矣。3、伤寒热病的转归 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大气皆去,病日已矣。4、伤寒热病的治疗法则 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脉,病日衰已矣可泄而已。二、热遗与食复的病机及治法帝曰: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病日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三、两感病的症状和预后帝曰:其病两感于寒者,其脉应与其病形何如?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四、以夏至日划分温病与暑病凡病伤寒而成温病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第二节 评热病论(33)主旨:本文列举了阴阳交、风厥、劳风、肾风四种有发热症状的疾病,阐明了“发热”仅是一个症状,可以发生在不同的热性疾病中,从而指出了热病的概念及其范围。此外又阐发了邪正斗争病理学说的基本精神,提出“精胜邪却则病愈,邪胜精衰则病危”以及“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等病理学、发病学的理论观点,从而丰富了热病辨证论治的内容,并为理论运用于临床实际作出了典范。一、阴阳交的病机、病证及预后黄帝问曰:有病温者,汗出而复热不见一生,虽愈必死也。二、风厥的病因、病证及治法帝曰:有病身热,汗出烦满饮之服汤。三、劳风的病证及治疗帝曰:劳风为病何如?岐伯曰:劳风法在肺下伤肺则死也。四、肾风的病证与病机帝曰:有病肾风者故月事不来也。帝曰:善。第三节 举痛论主旨:从十四种疼痛和九气为病两方面,说明无论是外邪伤人或情志内伤为病,关键在气机失常,从而突出“百病皆生于气”的理论观点。一、疼痛的病因、病机和病证1、引言及提出问题 黄帝问曰:余闻善言天者,必有验于人何道之问也。2、卒痛的病因、病机 帝曰:愿闻人之五脏卒痛,何气使然故卒然而痛。3、十四种疼痛的病机与病证 帝曰:其痛或卒然而止者则坚干不得出,故痛而闭不通也。4、疼痛的诊断 帝曰:所谓言而可知者,视而可见皆可扪而得之。帝曰:善。二、“九气”为病的病机与病证 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正气留而不行,故气结矣。第四节 痹证(43)主旨:阐明弊病的病因、病机、病证,从病因分类、病位分类等方面阐发了内经的五脏分证法,为后世的脏腑辩证打下了基础。一、痹证的病因及分类1、痹证的病因 黄帝问曰:痹之安生?湿气胜者为着痹也。2、痹证的分类 帝曰:其有五者何也?岐伯曰:以冬遇此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之气也。二、诸痹的症状、病机、预后及针治大法1、五脏六腑痹的症状 凡痹之客五脏者涩于小便,上为清涕。2、诸痹的病机、预后及针治 阴气者,静则神藏各随其过则病也。三、营卫之气与痹证的关系1、营卫之气不为痹 帝曰:荣卫之气故不为痹。帝曰:善。2、痹证的主要临床表现及机制 痹,或痛,或不痛逢热则纵。帝曰:善。第七章 诊法脉要精微论(17)主旨:着重讨论了诊脉的时间、部位、方法、察色善恶的要点,以及脉色、脉证互参等诊法的大要,突出了“四诊合参”的诊法原则,以及脉与五脏气血盛衰相关,与四时相应的人体整体观及与自然界的统一观。这些有关诊法的思想、观点、原则、方法,为中医诊断学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一、诊脉的时间与四诊合参的意义1、诊脉以平旦为宜 黄帝问曰:诊法何如?故乃可诊有过之脉。2、四诊合参的意义 切脉动静,而视精明,察五色决死生之别。二、切脉、观色、察形、闻声、问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商办贷款合同范本
- 干货产品代销合同范本
- 工厂开挖基地合同范本
- 健身业务合同范本
- 家庭酒馆配送合同范本
- 工厂对接酒店合同范本
- 木材成品销售合同范本
- 私人转让商铺合同范本
- 船舶制造设备更新提质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模板-备案拿地
- 特价香蕉售卖合同范本
- 2025年天翼云解决方案架构师认证考试指导题库-下(多选、判断题)
- 道路工程材料第7版 课件全套 -孙大权 0-绪论-6 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
- 数学新课标培训汇报
- 孕优项目培训
- 二零二五版OEM代工项目知识产权保护合同3篇
- 外卖小哥的交通安全课件
- 生态农业开发授权委托书样本
- 糖尿病入院宣教护理
- 招聘与录用(第3版)课件全套 王丽娟 第1-8章 概述、招聘前的理论准备工作 -录用与招聘评估
- 黄色中国风家乡介绍山西
- 扬州树人学校2024-2025七年级上学期9月月考数学试卷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