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千年农夫——东亚农业的秘密.doc_第1页
四千年农夫——东亚农业的秘密.doc_第2页
四千年农夫——东亚农业的秘密.doc_第3页
四千年农夫——东亚农业的秘密.doc_第4页
四千年农夫——东亚农业的秘密.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四千年农夫东亚农业的秘密编辑:青州之子几世纪之前,东亚三国的农业已经能够支持起如此高度密集的人口,并且可持续发展至今。美国人十分推崇远东地区人们的原生态农耕方式,认为推广中国、朝鲜和日本可持续农业经验对全人类都是有帮助的。在这里,每一种可以食用的东西都被认为是人类或者畜禽的食物,而不能吃或者不能穿的东西则被用来做燃料;在这里,看不见一块闲置的土地,见不到一点被浪费的资源。由此引起世界人民的重视。东亚农耕的历史经验农耕是人类文明的基础,但是到目前为止,人类还没有整理出全部农耕经验。富兰克林H金认为,农耕的首要条件是保持土壤的肥沃,东方各民族早已遇到此类问题,而且已经找到了解决方法。对此,西方或许也能直接从他们的经验中获益良多。这是西方向东方学习保护自然资源的第一课。这便是富兰克林H金从东方带回去的重要信息。书评人哑河100多年前,美国农业部土壤所所长,威斯康星州立大学土壤专家富兰克林H金远涉重洋游历中国、日本和高丽,考察三个东亚国家古老的农耕体系,并于1911年出版了一本名叫四千年农夫的书。作者产生了疑问:中国农民数千年来如何成功地保持了土壤的肥沃和健康,他们没有使用大量的外部资源投入,却养活了这么高密度的人口。为什么美国耕作仅仅几百年的历史,就已经面临着肥沃土壤大量流失,农业难以持续下去的危机呢?答案是中国农业生产特点集中于生产过程中高效利用时间、空间和各种可增进土壤肥沃的资源(以粪为肥),甚至达到吝啬的程度。但唯一不惜投入的资源则是农民自身的劳动力。即所谓的传统小农经济。而美国则是广泛使用化肥、农药的“石油农业”。作者不会想到,当时美国的耕种方式甚至在当下依然被许多人认为是先进的、现代化的。作者在书中提出,“我们必须学习他们(东亚三国)如何进行环境资源的保护,这是土地的根本。”当下中国是污染大国,但很少有人知道,农业是其中造成最大污染的行业。我们常引以为豪地说中国用世界上7%的耕地养活了22%的人口,但我们却用了世界上35%的化肥,与此同时我们付出了沉重的环境代价。2010年2月中国环保部公布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显示中国农业已经超过工业和生活污染,成为两项主要水污染物的最大来源。农业源排放的总氮占水系氮污染总量的57%,长江、黄河和珠江每年输出的溶解态无机氮达到97.5万吨,其中90%来自农业,而氮肥占了农业源的50%。据去年由三农专家温铁军执笔的氮肥的真实成本一书显示,中国每年因不合理施肥造成1000多万吨的氮素流失到农田之外,直接经济损失约300亿元。所以有必要重新强调有机农业。有机农业起源于欧美,但它的生产理念却深受中国农耕文化的影响。1911年的四千年农夫一书,后来成为指导欧美有机农业运动的经典著作。有机农业其实并没有那么复杂和高深,中国几千年来的农耕文明几乎都是某种程度上的有机耕作,在英文里Oganic(有机的)这个单词就有“古代的”的意思,古代没有化肥和农药,栽培的材料均取之自然,而且没有污染。据考古发掘显示,中国已经有7000年的蚕桑养殖史和6400年的稻作农业史,承载中国农业文明史的传统小农家庭经营,本来就是有利于生态环保的有机生产,且具有食品安全、环境维护和社会稳定三大特性,与最近40年才被当作发展方向的,以生产效率为核心生产模式的农业现代化导致大规模推进的化学农业、石油农业相比,后者只不过是中华农业文明史中的短暂一瞬。尽管短暂,却已经让我国的农业变成了不可持续农业,在农村造成了严重的生态和环境灾难,在城市造成严重的食品不安全,并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城乡之间的信任危机。如温铁军所言,百年前金教授对中国传统农业价值的分析仍不容忽视,我们应该结合现代农业多功能性,实行科学技术创新和相应的组织制度创新,内在地使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发挥更大的作用。温铁军:四千年农夫理解中国的小农四千年农夫书序2011年时值辛亥百年,恰逢四千年农夫英文原版书出版百周年纪念。自中国倡导“洋务运动”以来,这百年间食洋不化之辈甚多,而认真反思现代化历程中变迁成本的中国人甚少。由我的两位博士生翻译的四千年农夫的中文译本在此时出版,可谓是罕见的空谷清音!在殖民者对美洲大陆进行开发的短短不到一百年的时间里,北美大草原的肥沃土壤大量流失,严重影响了美国农耕体系的可持续发展。也正是美国农业面临的严峻挑战,使得美国农业部土壤所所长、威斯康星州立大学土壤专家富兰克林金萌生了探究东亚国家农耕方式的想法。1909年春,金教授携家人远涉重洋游历了中国、日本和高丽,考察了东亚三国的古老农耕体系,并与当地的农民进行了深入的交流。他们急切地希望了解在人口稠密的东亚三国,农夫是如何利用有限的土壤生产出足够的粮食。在这次旅行中,金教授发现了东亚农业模式与美国的区别、两者的资源禀赋差异以及东亚模式的优越性。东亚传统小农经济从来就是“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而且可持续发展。东亚三国农业生产的最大特点是,高效利用各种农业资源,甚至达到了吝啬的程度,但唯一不惜投入的就是劳动力。众所周知,中国耕地资源仅占世界的7%,水资源占世界的6.4%,而水土光热配比的耕地不足国土面积的10%。由于这种人口与资源配比的不平衡,导致2/3的中国人生存资源极度缺乏!何况,中国大部分国土位于干旱地带,若非太平洋季风带来季节性降水,中国大部分地区都不适宜作物生长。在资源匮乏、总体自然条件不适宜农业生产的情况下,若没有农民的辛劳和智慧,任凭什么先进的理念和制度设计,恐怕都无法让中国养活占世界20%的庞大人口。正是短缺的自然资源和庞大的人口之间的矛盾造就了中国农民极端节俭、克制欲望、任劳任怨的品性,以及资源节约、循环利用、精耕细作的中国传统农业生产模式。长期以来,无论是分成租,还是定额租,名义地租率都在50%左右变动,而精耕细作生产模式下的实际地租率则在一般情况下都低于50%。由此可见,尽管人口众多,劳动力仍然是中国传统农业生产中最关键的要素,其要素回报率甚至长期高于土地。由此可知:小农的“家庭理性”作用与农户人口增加存在着相关关系。如果增加了男性,即意味着在未来可从农业生产中获取相对低风险的、稳定的收益的预期;如果增加了女性,则意味着她们能够在农闲时期参与到商品化和货币化程度更高的养殖业、手工业和经济作物的生产、流通等工作中,换取短期收入以补贴家用。这种能够将外部风险内化的小农经济的“家庭理性”之特点,在于农户内部劳动力组合投资机制的发挥,这一机制是建立在“精耕细作+种养兼业”所促发的土地生产率高企的基础之上的。结合小农家庭内部劳动力组合投资机制来考察农业经济时代中国发达的商品经济,则不难理解小农家庭人口生产派生的过剩劳动力,愿意以极低的报酬进入农业之外的生产领域进行工作的原因。每当王权能够保障社会基本稳定,则过剩的劳动力就会很大程度地被农村内部的五行八作所吸纳,即使村社不能吸纳过剩劳动力,它也会被城市和集镇的民间三百六十行所吸纳。当时局动荡、百业凋敝时,过剩的劳动力回流到农村和农业部门,加剧小农家庭人口资源紧张关系的同时减轻了城市商品经济吸纳就业的压力。待外部制度调整到位、百业待兴之时,小农家庭过剩劳动力再次流出。但是,这一调整过程并不总是能够顺利完成。不利气候因素长期大面积影响农业生产,或者王权未能及时控制吏治腐败、官僚豪强兼并土地之势,或者遭遇外部侵略之时,这些外部非经济因素往往交织在一起共同作用,导致小农家庭不堪重负土崩瓦解,最终引起农民起义和王朝更替。由此可见,东亚国家的小农家庭和村社群体实际上发挥着劳动力“蓄水池”的作用,稳定时期为经济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廉价劳动力,困难时期则成为各种社会危机转嫁的承载底线。进一步深入分析“蓄水池”作用,我们则不难发现农业生产率构成了小农家庭劳动力蓄水池效应的物质基础和主要影响因素,良好的村社治理和宏观制度设计也对提高小农村社制的蓄水能力有所裨益。实际上,小农家庭人口生产与这些因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的。由于人口相对其他资源更加丰富,因此东亚三国才可能衍化出劳动密集型的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这种小农与村社的内在“经济理性”,促进着各行各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的蓬勃发展,最终铸就了中华民族的整体繁荣。 金教授当年未必就有这些分析。于是,他在反思美国农业生产模式之后陷入了迷思,不知道美国农业生产模式该有的发展方向。尽管美国因农业从业人口过少、人工耕作技术落后而无法转向中国式的精耕细作,但是更深层的原因则是,西方殖民者通过掠夺带来空前宽松的土地资源,也促使农业生产模式转型缺乏动力。百年前的学者即已认识到中美两国农业生产模式存在的巨大要素禀赋差异而不可能完全效法彼此。但是当前无论政策界、学术界,还是主流社会,坚持认为中国农业应该转向美国“大规模+集约化生产”模式的大有人在,实在令人对这种“无知者无畏”的泛滥感到惊愕,也不得不对农业政策中长期存在的偏差而带来的“双重负外部性”生态环境损失和食品安全失控,而令人扼腕。2010年2月公布的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公报显示,中国农业已经超过工业和生活污染,成为污染水资源的最大来源。中国大规模使用农业化学品不过短短的三四十年,就将以往能够消纳城市生活污染、长期创造正外部效应的农业,肆无忌惮地改造成为制造严重负外部性的产业。日本作为金教授探访的东亚三国之一,早在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就曾因过度使用农业化学品和外部工业污染而导致了严重的环境破坏,不得不彻底放弃以往以“数量安全”为主要导向的农业政策,转而提出兼顾“数量安全、农村发展、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等多重目标的强调农业多功能化的三农政策1992年发布“新的食物农业农村政策方向”,开始致力于环境保全型农业的推进,该政策所关注的对象已不再仅仅是“农业”,而变成了“食物、农业、农村”;政策目标已不再局限于提高农业生产率层面,发展路线也由单纯追求规模扩大和效率提高转变为,重视农业的多功能性和自然循环机能的维持和促进。2004年日本的农业环境、资源保全政策被作为农业政策基本问题进行讨论,2005年3月,新的“食物、农业、农村基本计划”提出了日本农业“全面向重视环境保全型方向转变”的方针。在此农业政策的引导下,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很快得到恢复,并因融入现代适用科技而得到加强。此外,值得中国人学习的是:农业政策转型得到了日本综合农协的有力支持。综合农协是日本政府为保护小农家庭而进行的重要组织制度创新,其作为日本国家战略的地位早在日本法西斯对外发动侵略战争之前就已确立战争需要从农村社区大量抽取青壮年劳动力和其他资源。政府为了避免农村社区衰败而“赤化”,不得不将留守人员组织起来,给予各项优惠政策,并且严禁任何外部主体进入三农而占有收益。这项综合农协政策的延续,保护了日本农民的利益并促进了农村近百年的可持续发展。直到近几年,日本农业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政府才不得不放开保护政策,允许农村社区之外的自然人投资农业,但外部企业法人仍然被禁止介入。除了农业生产经营领域的保护,综合农协还获准垄断金融资本,通过资本运作获取高额利润再返还给作为农协股东的全体农民。这些优惠政策使得日本农民的人均纯收入长期高于市民的平均收入,而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以上,来源于日本政府给予的各项优惠和补贴。只需稍微对世界农业发展的不同方向进行客观分析,则必然导向对人类文明现代化进程进行全面系统的反思。金教授即是如此。他洞察了当时西方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诸多对人类可持续发展构成威胁的因素。而当时中国大城市人口密度居世界最高。像上海这样的城市却没有西方发达的下水道系统,城市人口的排泄物和污水完全依靠来自周边农村的农民每天清晨一桶一桶地将之运往农村,制作成为有机肥再施用到土壤里,最终完成城市废弃物的无害化处理。进一步估算可以发现,每天将一百万成年人的粪便施用于田间可以给土壤带来一吨多(大约2712磅)的磷和两吨多(大约4488磅)的钾。金教授从农业生产物质循环角度出发认识到,西方的城市利用发达的下水道系统将人类粪便和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水体,不仅造成环境污染和健康隐患,更重要的是浪费了其中可用于农业生产的宝贵资源。而中国城市废弃物的处理方式既能在减少化肥等外部投入的情况下培肥了土壤,又能利用土地无害化处理人类排泄物,避免废物直接排入外部水体导致污染和健康威胁,更创造了就业,完美体现了农业的多功能性。若当年的西方国家及时采纳金教授的建议学习东方农业生产和城市规划中对废弃物循环利用的原则则可能避免密集分布在老欧洲和北美沿海岸线的因水体富营养化作用导致的死海区域的形成。作为美国著名的土壤学家,金教授从未受到中国传统农耕文化的影响,不曾有过中国传统士大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情趣,但是他对东亚三国小农的赞美却是由衷的:“这群人有很高的道德修养,足够聪明,他们正在苏醒,他们有能力利用近年来西方国家的所有科学和发明;这群人长年以来深深地热爱和平,但一旦遭到压迫,他们一定会,也有能力为了自卫而战斗。”同理,20世纪20年代从美国毕业回国的晏阳初博士虽然初期给中国农民下了“贫、愚、弱、私”的偏颇判断,但随后他在深入农村的实践中改造了自我,提出“欲化农民,必先农民化”的主张,并积极开展影响深远的平民教育与乡村自治运动。这两位均属西学功底深厚的学者,虽然从不同的学科视角审视小农,却得出了类似的认识,也使今人得以在先贤的认知基础之上去伪存真,拼凑出更加全面的小农脸谱。只有理解了小农及其赖以生存的自然农业和多功能村社,才具备理解中国历史和预见未来发展的基础。谨以此书献给至今仍被世人不完全理解的中国小农。三农中国 四千年农夫:一个美国农学家眼中的中国传统农业陈仁端 上个世纪初美国的农学家金氏(FH King)前来日本、中国和朝鲜考察农业,回国后写了一本书四千年农夫。极力赞扬东亚的传统农业。这件事在中国的农史界经常被提起。金氏于1909年2月2日离开美国的西雅图,同年7月18日前后离开日本返回美国。这期间访问日本、中国和朝鲜,而在中国的时间最长,大约为4个月20天。在中国访问太湖流域的时间最长,前后两个半月。其余时间访问香港、珠江三角洲和西江流域、以及现在山东省的青岛和济南、天津市和吉林长春市。他观察中国农业时南北兼顾,既看到南方泽农和北方旱农的不同处,更多地注意到二者的共同特点一一那就是用养结合、精耕细作和地力常新。 金氏在他晚年拖着老迈之身不远千里来东亚考察农业(当时他夫妻俩是坐轮船来的,从美国到日本的横滨花了20天时间),其动机和目的在哪里?读他这本著作必需要把这一点搞清楚,就是说要把他的问题意识搞清楚。他在著书的序文里说,他们早就渴望跟中国和日本的农民见面,用自己的脚走进他们的田园来考察,亲眼察看并理解世界上最古老的这些农民们所采用的若干方法、器具和习惯等。他说:“我们渴望了解经过二千年或三千年甚或也许四千年之久的今天,怎么使得土壤生产足够的粮食来养活这3个国家稠密的人口成为可能。现在我们得到了这个机会”。 显然,金氏最关心的问题是:为什么东亚三个国家人口那么稠密而其地力经久不衰竭?金氏之所以有这个疑问是有其背景的。虽然没有明确说出来,从他著作的字里行间看得出来,他对当时美国式的农业之前途是感到忧虑的。例如说美国农业使用大量的化学肥料;美国的农耕方法使肥沃的处女地不到三代人就地力枯竭,等等。 其次,要想到金氏是一个受过西欧现代农学熏陶的农学家,特别专于土壤学、肥料学、农业工程学。他在中国实地考察农业的时间虽然只有4个多月,但可以想象,在他到中国之前,肯定对中国农业有一定的研究。而他仍然坚持一定要来中国亲眼考察,为他的著书写序言的美国农学界耆宿LHBai ley教授称赞金氏是”训练有素的观察家”。 金氏这本著作有个副题:Permanent Agriculture in China,Korea and Japan,这个 Permanent Agriculture可以翻译为“永久农业”,也可以译成持续农业。有部分学者把金氏说的永久农业理解为没有发展的、四千年不变的农业,把它跟流行的关于东洋社会的停滞性理论联系起来。或理解为封建社会末期的“农业凋弊”。把中国四千年之农业看作是停滞性的,也不能说不是一种看法,但如细读金氏的书,他说的“永久农业”毋宁近于“持续农业”的意思。 金氏这本著作在国外学术界的影响不小。德国学者Wargner的中国农书随处引用金氏此书。著名的有机农业之倡导者英国的Albert Howard和美国的JIRodale都读过金氏的著作,深受影响。日本有机农业研究会的代表干事一乐照雄称赞Albert Howard为“真正的农学者、真正的生态学者”。自从上个世纪后半叶西方石油农业的诸多弊端暴露以来,提倡替代农业之声此起彼伏,如有机农业、自然农法、生物农业、生态农业、循环型农业以及持续农业等等。看来,说金氏是现代持续农业之先驱者也未尝不可。因此,可以认为金氏是近代西欧农业科学的继承者,而他的农业观或者说农学思想具有很浓厚的有机论及生态学因素。以下就从这一角度来验证一下金氏对中国传统农业的看法。 首先看看金氏留意到中国农民使用哪些肥料。把主要的列举如下:人粪尿、家畜禽粪尿、蚕屎、蚯蚓粪、草木灰、草木落叶、绿肥、堆肥、骨肥、泥肥、土肥、蒿秸、蜗牛壳、豆饼、灶灰、其它杂肥。这些肥料的绝大部分是有机肥。金氏没有提到化学肥料的弊害,只说化肥的来源不是无尽藏的,而且由于使用化肥而默认了植物营养素的浪费。这可以说是他对近代欧美社会的一种文明批判。相反,他在书中多处讲到有机肥的好处。其中最强调废物利用的重要性(第九章)。人粪尿、家畜粪尿、草木落叶等等废物都不浪费掉而当作肥料归之于土。这就是一种循环利用。汉字“粪”的本来意义是“弃除”,后来变成“肥料”的同义词。金氏强调废物利用,称赞蒙古人种勤俭、劳动的美德。又说中国人是由于人多地少,迫不得已千方百计利用一切能利用的废物作为有机肥料,这也道破了真理的一面。但他的洞察力并不止于此,他同时还看到施用有机肥在农学上的合理性,虽然这在今天已经属于常识的范围,而且也是中国古农书上已经说过的。施用有机肥不但能给作物补充植物营养素,还可以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增进土壤的肥沃度。施用有机肥生产出来的农产品质量好。金氏说中国人不但是给作物营养(Feeling the Plants),还给土地施肥(Manur ing the Land),增养肥力。日本的一些老农也有类似的说法,他们说这是“土”(培肥土壤的意思)。 在中国农民施用的众多肥料中,金氏特别注意观察河泥(Canal Mud)、草塘泥(沤肥)。他在太湖地区(昆山、嘉兴)仔细观察草塘泥的制造、施肥过程,为此不辞在不同时期往返同一个地区之辛劳。在山东省他观察了土肥的制造、施肥过程。他认为土肥是一种硝化过程的应用,欧洲的硝石农法(Niter Farming)类似于此,说很可能是从中国传人的。凡上述种种,证明东方的农民通过实践掌握事物的本质,而其中所包含的原理是值得他们美国人花费精力来研究的。 中国农业的间、套复种的多熟制度也是使金氏叹为观止的一种传统习惯,说东洋人善于集约使用时间和空间(第十一章)。他说的集约使用或有效利用时间和空间,不仅是指多熟制度(System of multiple cropping),还包括类似在田地以外的地方制造土肥等。在他的著作的第十一章里,他举了在太湖流域的冬小麦套种棉花的例子,据他的计算,这种方法比不实行套种一一即等小麦收割完后才开始播种棉花的方法要节省30天的时间。这样,如能伴之以合理施肥和精耕,就能从单位面积的土地上获得最大的收获。关于间套复种的多熟制度,金氏侧重说明其节省时间和空间的效率面,当然他也一定注意到合理轮作实际上也就是保持地力常新壮,改善农田生态环境的措施。 除了以上所述以外,金氏在太湖流域还观察了河网和农田的状态、稻作栽培技术、养蚕业、茶业以及农民生活的其它方面如燃料、建筑材料、织物原料等等,可以说衣食住行各方面都他仔细考察。熟读他的著作,会觉得他不仅是一个技术精湛的农学家,更是一个具有高深哲学思想的农学家,而且是个对农民抱有深厚感情的人道主义者。 金氏考察东亚农业回国后,留给他整理资料、思索著书的时间太短,不到两年就与世长辞,著书也没有写完。据为金氏的著书写序文的Bailey教授说,金氏准备写最后一章“中国和日本给世界的信息”(Message 0f China and Japan to the World),而来不及写这一章就不幸逝世了。我们不禁会想,他会在这最后一章写些什么?如今这只有由读者自己去体会了。Bailey教授在序文里谈他自己的读后感,说:“我们的第一个教训是,要学习保护自然资源,土地这个资源。这就是金教授从东洋带回母国的信息”。 四千年农夫(公元1911)出版后三年的1914年又有一本金氏的著作Soil Man agement在纽约出版。这本书是金氏构思十年,收集资料,要写成一本书而来不及写,逝世后由他的遗孀整理其遗稿出版的(据该书CwBurkett氏的序言)。这是一本关于土壤的理论性著作,全书十二章,最后一章以“三个古代国家的农业”作为结束,而这一章可以说是四千年农夫一书的理论总结。 我国的社会人类学家费孝通教授曾经如此谈过他读金氏四千年农夫的观点:“他(指金氏)是从土地为基础描写中国文化。他认为中国人像是整个生态平衡里的一环。这个循环就是人和土的循环。人从土里出生,食物取之于土,泻物还之于土,一生结束,又回到土地。一代又一代,周而复始。靠着这个自然循环,人类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五千年。人成为这个循环的一部份。他们的农业不是和土地对立的农业,而是和谐的农业。在亚洲这块土地上长期以来生产了多少粮食,养育了多少人,谁也无法估计,而且这块土地将继续养育许多人,看不到终点。他称颂中国人是懂得生存于世的人。”费教授这一段文章是1985年写的,反思他自己的学术工作,说金氏这本书的观点对他的影响很大,引导他得出中国传统社会的特色是“五谷文化”或“乡土社会”这个概念。费教授读金氏著作的体会是相当深刻的。 距金氏著四千年农夫700多年前。中国一个74岁的老人陈旉写了一本农书。据说陈旉“于六经诸子百家之书,释老氏黄帝神农氏之学,贯穿出入,经往成诵,如见其人,如指诸掌。下至术数小道,亦精其能,其尤精者易也”(陈旉农农洪兴祖后序)。他自称“西山隐居全真子”,是道家。他继承、发展了先人的农业技术和思想,提出“地力常新壮”之说。金氏想从东方带回给美国乃至全世界的信息是否就是这个“地力常新壮”之说?三七养生网:姜与炙甘草 于 2011-6-29 10:47 编辑 四千年的农夫石嫣1909 年,美国的农业经济学家,F.H . King 来到中国,随后他又走访了日本和韩国,他不是因为纯粹对中国好奇而来游历的,而是为了研究中国农民的实际生活情况。1911 年,King 的妻子在他过世后完成了他的著作 四千年的农夫 中日韩永续农耕 的出版。 书中序言说:我们不要想当然地认为我们可以指导全世界的农业,认为我们有巨大的农业财富并大量出口到其他国家,因为我们的土壤新并且肥沃,每个人平均拥有很大面积的土地。其实,我们也就是刚刚会耕作。农业耕作的最基本条件就是如何保持肥力。这个问题东方人已经遇到并且有他们自己的解决办法。或许我们不能采取任何特别的方法,但我们却可以从他们的经验里多多获益。现在,随着人类不断增长的需求,新的国家可能永远不会达到中国和日本那么高的人口密度,但是我们必须学习他们如何进行环境资源的保护,这是土地的根本。 作者同时产生了疑问:中国农民数千年来如何成功地保持了土壤的肥力和健康,他们没有使用大量的外部资源投入,他们几千年来的耕作都没有让土壤的肥力降低太多,同时又养活了这么高密度的人口。为什么美国这样的国家仅仅耕作几百年的历史,就已经面临着如何保护土壤健康的问题,并面临着农业如何可持续下去的危机呢? 当时我看到这本书的时候是在美国,让我读这本书的那个美国朋友半开玩笑地说:“也许,King 今天再去中国走一下,他就会看到中国的农业已经因为跟随着欧美的脚步变得越来越不可持续了。”为什么我们要向那些土壤只因为几百年的耕作就已经贫瘸化了的国家学习? 一定是那些来自推销员腔调的仅凭猜测和推测的大学的研究以及内向的文化压力让我们认为那是“现代”, 可惜我们却没有认识到我们在人类历史上所立下的功劳有多大,能够让我们的土壤这么长久的保持健康。King 写这本书的目的本来是希望用他的见闻来教育美国人,但现在,距离那时又将近一个世纪的今天读来却对我们有极大的教育意义,也有一定的讽刺性。 这本书让我们看到一百年前的中国人,他们是如何让这样一种文明日常运转并不依靠那些现代科技,从食品的生产到如何弹棉花做被褥,如何制作煤块来取暖和做饭,如何制作“火炕”等。中国的农民还告诉他们,人类需要做出努力来保持土壤肥沃和多产,保存稀有的资源。人类需要心灵手巧来让世世代代过一种合理的、舒适的、可持续的生活,这样的一个世界我们能自信地传递给我们的子孙。这些美国人并不拥有,他们拥有的是被我们过多吹嘘的所谓“生活质量”。在这样一个十字路口,我们该怎么办?我们到底要什么?这是很值得探讨的问题。 事实上,中国农业的多样性是有历史根据的。据考古发掘,中国已经有7000 年的蚕桑和6400 年的稻作农业史;承载中国农业文明史的传统小农家庭经营,本来就是有利于生态环保的有机生产,且具有食品安全、环境维护和社会稳定三大正外部性,与最近40 年才被当作发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