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水金矿区地质特征.doc_第1页
大水金矿区地质特征.doc_第2页
大水金矿区地质特征.doc_第3页
大水金矿区地质特征.doc_第4页
大水金矿区地质特征.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一章 大水金矿区地质特征第一节 大水金矿区自然地理概况大水金矿区位于甘肃省玛曲县县城北东5070方向1618 km处,地理坐标为东经1015900-1021504,北纬340000350500,行政区属于甘肃省玛曲县尼玛乡管辖,矿区南侧与四川省邻接,交通位置图见图1。矿区内有简易公路与其南部的郎木寺玛曲省级公路连通,交通较为方便。矿区在地理位置上位于属于秦岭山脉南段,属于青藏高原的东缘,海拔36004075 m,比高450550 m,年平均气温1.2 。矿区海拔高,相对高差大,植被覆盖严重。矿区为一天然牧场,人烟稀少 ,无固定居民,以游牧为主。矿区内有一条小河,由上游季节性小溪汇流而成,非干旱季节可作为工业用水及生活用水。甘肃省地质四队于1996年在矿区4 km外设计施工一深水井,可满足矿山常年工业及生活用水。由刘家峡电站供应的玛曲大水10 kVA供电专线,能能够满足矿山正常生产和生活的需求。该金矿发现于1990年,1992年开始边探边采,2000年黄金产量达到2360 kg,在全国同行业94家企业中排名第4位,在全省同类企业中排名第1位,是名副其实的利税大户。第二节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西秦岭地区是我国近年来发现和查明的微细浸染型金成矿集中区(毛裕年等,1989;李小壮,1992、1993、1996;郑明华等;1993,1989;杨恒书等,1994,1996;殷洪福等,1992;刘建明等,1993;吕古贤等,1999),已发现了一系列大中小型金矿床、矿化点和异常区。迄今为止,已基本查明该区有三个规模较大的金成矿带,即西秦岭北成矿带、白龙江成矿带和南坪-玛曲成矿带,大水金矿田即位于南坪玛曲成矿带的西段(图11)。西秦岭地区之所以成为金矿聚集带,与成矿区域地质背景有关。图1-1 西秦岭地区地质构造略图 (据吕古贤等,1999)1-K-Q松散沉积建造;2-K-E磨拉石建造;3-侏罗系;4-三叠系复理石建造;5-石炭-二叠系;6-泥盆系;7-志留系;8-寒武-奥陶系;9-前寒武系基底;10-花岗岩;11-闪长岩;12-断裂;13-节理裂隙带;14-地层产状;15-复背斜、复向斜;16-背斜、向斜;17-金矿床。KL-昆仑构造带;QLA-祁连造山带;QLI-秦岭造山带;NC-华北克拉通;SG-松潘-甘孜造山带;LAI-龙门山逆冲构造带;YZ-杨子地块; SJ-三江造山带第二章 大水金矿成矿规律第一节 区域成矿规律 背斜构造对成矿的控制:大水金矿床、忠曲金矿床等集中分布在西秦岭复背斜构造的西部西倾山背斜倾伏端和背斜轴S型转折地带翼部层间断裂构造带中。在背斜构造倾伏端和背斜轴转折端及背斜翼部多发育断裂破碎带、层间破碎带,往往是各种裂隙纵横交错、复合迭加的有利成矿地带。大水金矿田与西南滇黔桂金成矿省及美国内华达卡林型金矿具有许多相似的特征,研究发现,该矿床的热液蚀变矿物组构和成矿作用与美国内华达州卡林型金矿已做过的研究雷同。 断裂构造对成矿的控制: 方向性:一是控制矿区的总体延伸方向,如大水矿区为NWW向展布,贡北矿区为近EW向延展;二是控制矿体的分布,如大水矿区矿体分布主要受NW向断裂控制,格尔托矿区金矿体主要受NNW和NEE向断裂控制等;继承性活动断裂控矿:断裂的继承性活动造成矿液活动的叠加,从而形成矿脉、富矿体。矿脉、矿体多产于构造多次活动地段;断裂扩容带控矿:断裂在走向上的折拐地段,在倾向上产状由陡变缓处,其成矿应力场为拉张应力场,形成构造扩容带,它们是成矿的有利空间。 碳酸盐岩-碎屑岩建造与成矿:巨厚的碳酸盐岩-细碎屑岩建造与卡林型金矿床集中区的产生具有重要的内在联系。碳酸盐岩与碎屑岩接触部位是矿化最有利部位。秦岭地区主要为不纯的碳酸盐岩(泥灰岩、含砂灰岩、白云质灰岩和白云岩)和砂板岩及硅质岩等,川西北地区主要为砂岩、板岩和千枚岩和不纯碳酸盐岩。大水金矿床主要不仅产于中三叠统马热松多组的灰岩、白云质灰岩和白云岩中,而且产于燕山期石英闪长岩枝(脉)的内外接触带及侏罗系砾岩地层。 岩浆活动与成矿:卡林型金矿集中区岩浆活动十分频繁,金矿床集中区岩浆活动与金矿成矿作用有着密切的内在成因关系。在大水一带,岩浆岩相对较为发育,主要为燕山期陆内造山阶段侵位的中酸性岩类,多呈规模不大的小岩株侵位于石炭-三叠系的灰岩地层中,并有大量闪长岩、闪长玢岩和花岗闪长岩等中酸性岩脉沿北西向断裂及两组断裂交叉复合部位呈规模不等的杂岩墙产出。闪长岩岩枝和杂岩墙普遍热液蚀变与矿化,局部构造金矿体,而且该区岩浆岩普遍富含Au、As、Sb、Ag等成矿元素,指示岩浆活动与金矿成矿作用的内在成因联系。 热液蚀变及其与构造和矿化的空间关系:在时空分布上,金矿化与硅化-似碧岩化、黄铁矿化、毒砂化、碳酸盐化和粘土化相伴而生。在单一类型蚀变发育部位,金矿化往往较弱。热液蚀变早期阶段和晚期阶段金矿化相对较弱,而在主期阶段金矿化明显增强。大水一带与金成矿关系最为密切的是硅化-似碧岩化和黄铁矿化-褐铁矿化-赤铁矿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赤铁矿化可明显区分为面状和线状两种类型,与硅化-似玉碧化密切相关,是最重要的蚀变矿化作用。大水金矿床表现出十分明显的热液蚀变-矿化的垂向分带性,从热液蚀变与矿化的空间关系分析,并与美国典型卡林金矿床相对比,大水金矿床已知金矿化(矿体)对应于美国卡林金矿床的头部或上部(氧化带),中下部或深部原生矿主体仅部分揭露。 矿石类型、矿物成分及其空间分布规律:西秦岭地区卡林型金矿床矿体,具有明显的上部氧化带和下部未氧化带之分,其氧化带矿石可分为淋滤矿石或红色粘土型矿石和未淋滤矿石;原生矿石可分为硅质、黄铁矿、闪长岩、碳酸盐岩、爆破角砾岩等五个类型;元素组合为Au-As-Hg-Sb-Ba-Ag,可与美国卡林金矿床进行对比。 成矿系列与成矿模式:卡林型金矿床是一种主要产于碳酸盐岩-碎屑岩建造中的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床。矿床以储量大、品位较低、金的粒度极细(多小于微米级“不可见金”)为特点,并在时间、空间和成因上与汞、砷、锑等矿床存在密切的关系,往往组成Au、Hg、As、Sb矿床系列或成矿系列,表现为Au、Hg、As、Sb成矿带、矿田、矿床和矿体的时空组合分布。在我国秦岭地区,卡林型金矿床与砷、锑、汞矿及铀矿密切伴生。卡林型金矿区域成矿模式可概括为金、汞、砷、锑等成矿物质的大规模超常聚集、矿质的运移-传输、矿床(矿体)的定位三大系统,即成矿物质的聚集、运移和定位三个阶段。第二节 大水金矿区成矿规律一、 闪长岩与金矿化时空分布规律(一) 闪长岩脉岩枝与金矿化时空分布的统一性在大水金矿区,闪长岩脉、岩枝与金矿化存在着十分密切的时空分布关系,部分闪长岩脉本身即是金矿石(图2-1、2、3、4、5、6、7、8、9、10、11)。 在矿区范围内,矿脉群与闪长岩脉、岩枝群存在着一一对应的空间分布一致性(图2-1、2、3、4、5、6、7、8、9、10、11)。闪长岩岩墙密集发育的地段,也正是金矿体成群密集分布之处;而矿体密集区之间的无矿地段,闪长岩脉也不发育。大水金矿床,自东而西可以划分出三个较大的矿体群,分别对应大水东(110-98线)、大水中(7892线)和大水西(66-72线)三个矿段。这三个矿段同时也是闪长岩脉、岩枝、岩墙密集发育的地方,而三个矿段之间的无矿地段基本未见闪长岩脉的出露(图2-1、2、3、4、5、6、7、8、9、10、11)。此外,大水金矿床东南约2公里处的格尔托金矿床,矿脉和岩脉的产状也均为近南北走向,脉岩岩性及矿化产出规律与大水金矿床基本相同。 在金矿体的具体空间产出位置上,金矿化主要产于闪长岩脉、岩枝与碳酸盐岩地层的接触带或其附近的围岩地层中。从闪长岩脉、岩枝的中心部位向外,依次为黑色细晶闪长岩一黑云母花岗闪长斑岩一蚀变矿化闪长玢岩一细脉-网脉状闪长岩型矿石一交代似碧玉岩型矿石一赤铁矿化硅化碳酸盐岩型矿石至灰岩地层。而且矿体的空间展布与闪长岩脉、岩枝的产状相吻合。 矿体规模大小、金矿化强弱与闪长岩脉、岩枝规模、岩性组合的统一性。闪长岩脉、岩枝规模大、岩性组合复杂,对应的金矿化明显较强;反之,规模小、岩性单一的闪长岩脉,其周围的金矿化明显较弱。例如,大水金矿Au-20号矿体,是矿区内规模最大的矿体,产于近南北走向的闪长岩枝与灰岩地层的接触带附近。该岩枝南北延伸约500米、东西宽100多米,而且岩性组合比较复杂,包括细晶闪长岩、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和闪长玢岩等,共同组成一条矿区内规模最大的闪长岩岩枝。图2-1 大水金矿床地质简图1-方解石脉; 2-闪长岩脉、岩枝; 3-金矿体及编号; 4-蚀变矿化(大理岩化)灰岩、白云岩。图2-2 大水金矿区闪长岩分布简图1-闪长岩脉、岩枝; 3-蚀变矿化(大理岩化)灰岩、白云岩。图2-3 大水金矿区方解石脉分布简图1-方解石脉; 2-蚀变矿化(大理岩化)灰岩、白云岩。图2-4 大水金矿床矿体分布简图1-金矿体及编号; 2-蚀变矿化(大理岩化)灰岩、白云岩。图2-5 大水金矿床地质与勘探线图1-方解石脉; 2-闪长岩脉、岩枝; 3-金矿体及编号; 4-勘探线及编号; 5-蚀变矿化(大理岩化)灰岩、白云岩。图2-6 大水金矿应力分析简图1-主追踪张裂轴线; 2-次级张裂隙; 3-剪切应力方向; 4-拉张区闪长岩脉岩枝、方解石脉、金矿体集中区。图2-8 大水金矿床98-110线岩脉-矿体分布及应力分析简图左图1-岩脉; 2-矿体及编号; 3-方解石脉; 右图:1-岩脉与金矿体; 2-主裂面; 3-应力方向; 4-拉张区与矿化区图1-7 大水金矿区方解石脉应力分析简图上图为方解石脉分布,下图为应力分析: 1-主追踪张裂轴线; 2-次级张裂隙; 3-剪切应力方向; 4-拉张区闪长岩脉岩枝、方解石脉、金矿体集中区。图2-10 大水金矿床110线岩脉-矿体分布及应力分析简图左图1-花岗闪长岩脉、岩枝; 2-金矿体; 3-断裂; 右图:1-张裂隙; 2-剪切应力方向; 3-方解石脉;4-应变椭球切面图2-9大水金矿床110线岩脉-矿体分布及应力分析简图左图1-岩脉; 2-矿体及编号; 3-方解石脉; 右图:1-岩脉; 2-矿本及编号; 3-方解石脉;4-应力方向; 5-应变椭球切面; 6-主拉张区与矿化区图2-11 大水金矿床100-110线晚期石英闪长岩脉应力分析简图1- 晚期石英闪长岩脉; 2-主张扭裂轴线; 3-剪切方向;4-主应力 与矿体密切伴生的闪长岩脉、岩枝的强烈蚀变。闪长岩脉、岩枝普遍强烈退色而呈浅灰白色,暗色矿物消失,长石均高岭土化。蚀变种类主要有硅化-玉髓化、褐铁矿化-赤铁矿化、碳酸盐化,绿泥石化和高岭土化等。后期矿化主要为沿构造裂隙充填。闪长岩脉、岩枝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来源。闪长岩脉的金丰度值明显较高,而且脉岩在蚀变矿化过程中伴随有大量物质的迁移。因此,闪长岩体中的金、铁、硅等物质可能随热液一起活化迁移并在有利的构造部位沉淀富集。(二)近地表闪长岩岩枝岩脉与深部闪长岩体的时空分布统一性一般来说,岩浆热液矿床深部成矿母岩体或主岩体,往往伴随浅部大量岩脉、岩枝和岩株的分布。这些脉岩和岩枝,通常作为矿液上升“前奏”与成矿更为密切。在9号矿体采场,见闪长岩脉顶部呈逐渐变细的枝岔状,向下则逐渐变大。在岩脉东侧,见沿硅化灰岩裂隙分布的岩浆角砾岩,角砾岩脉宽5-10厘米。它们揭示了深部岩浆沿裂隙上侵的岩体顶部特征。在12号金矿体采场,有3处可以观察到闪长岩脉的顶部特征。其中一处顶部宽度仅30厘米,产状为26565。这3条岩脉,均强烈高岭土化、绢云母化和褐铁矿化,在外接触带构造发育处或沿白云岩层理和层间构造发育似碧玉岩、硅化白云岩和方解石脉。在岩脉顶部或西侧沿断裂构造或裂隙发育线性蚀变矿化,表现为中心多为似碧玉岩或硅质岩,两侧为强硅化白云岩,外围为方解石包裹。在1101号矿井观察,岩体规模较大,并非简单的岩脉,而是岩枝。不同中段的坑道和斜井,均揭示浅部近地表闪长岩脉向深部逐渐变大。而且,地表出现的闪长岩脉,在深部往往是相互贯通的岩枝和岩株,甚至于规模更大的闪长岩体。在整个金矿区,越来越多的深部工程不断证实,南侧闪长岩脉在深部与北侧格尔括合花岗闪长岩体很可能是相互连通的。总之,金矿区广泛分布的岩脉,深部可能联结成为一个较大的岩体,各岩脉实际上为深部较大规模岩体顶部的枝状岩脉,并非前人所称的岩脉。岩体不仅向深部明显变大,而且,岩性也有一定的不同,有的长石斑晶明显较大,1厘米左右,有的岩体富含深源暗色包体,可能指示闪长岩来自于深部。金矿区构造角砾岩和岩浆隐爆角砾岩均发育。其中,隐爆角砾岩的产出,主要受断裂构造的交叉复合作用和岩浆侵入活动的控制,往往产在岩体与碳酸盐岩围岩接触带附近,角砾岩主要由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和正长岩等岩浆成分所组成。在9号矿体采场,见岩浆角砾岩在闪长岩脉两侧或顶部沿层间裂隙贯入,形成宽度仅有数厘米的岩浆角砾岩脉。在12号金矿体南侧,贯穿矿区的近东西向方解石大脉中,见花岗闪长岩角砾岩块。这一方面指示方解石大脉可能将矿化岩体切穿,又暗示深部岩体的存在。由于断裂构造多期活动,岩浆角砾岩又可进一步破碎,有时难以与构造角砾岩相区别。(三) 金矿化与闪长岩的成因关系金矿化与中酸性脉岩,在时间和空间上密切伴生,在成因上密切联系,是一个非常普遍的地质现象。例如,产于太古宙花岗绿岩地体中绿岩带的中温热液脉状金矿床,产于中新生代沉积岩系中的微细浸染型金矿床,以及浅成低温热液脉状金矿床,几乎所有类型的热液金矿床均伴随闪长玢岩、煌斑岩等中酸性岩、岩枝的广泛分布。国内外很多学者对脉岩与金矿伴生的内在成因关系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和模式。1与闪长岩有关的岩浆期后低温热液矿床大量观察表明,大水金矿为典型的与闪长岩有关的岩浆期后低温热液矿床,已知金矿床、金矿化均与岩浆演化晚期岩枝、岩株和岩脉的侵入活动密切伴生,是岩浆侵入活动晚期演化出来的中低温富金流体成矿作用的产物,深部大岩体顶部枝岔状成群分布的小岩枝和岩脉空间就位和形态特征(产状、岩体不同部位),直接控制金矿体的形成、空间分布和产状特征。格尔括合闪长岩,为金矿区出露面积最大的侵入岩体,新鲜岩石蚀变矿化不明显,局部地段劈理较为发育。然而,在格尔托合闪长岩体南侧,密集分布的闪长岩脉或岩枝则普遍蚀变与矿化,已知金矿体和矿化体均分布在闪长岩体接触带附近。沿接触带或岩体顶部,普遍大理岩化、硅化-似碧玉岩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碳酸盐化及夕卡岩化。构造角砾岩和隐爆角砾岩也主要产在接触带附近,并强烈蚀变与矿化。金矿区矿石类型主要为闪长岩型、硅化灰岩型、似碧玉岩型和角砾岩型。例如,金矿区主要金矿体20-1、20-2,均分布在闪长岩体接触带附近,矿石类型主要为闪长岩型、似碧玉岩型和硅化灰岩型。又如,在大水矿区35号矿体1101号斜井和竖井内,可观察到金矿体沿接触带分布,特别是岩体的上盘。可见,大水金矿床与闪长岩有着密切的成因关系。闪长岩体本身往往发育强烈的热液蚀变与矿化,比如,1101号斜井35号矿体,见闪长岩几乎全岩蚀变,主要为绿泥石化、绿帘石化、硅化和绢云母化。在岩体边部,闪长岩强烈糜棱岩化,形成绿泥石化糜棱岩,而且广泛发育稠密浸染状和细网脉状黄铁矿以及黄铜矿等硫化物。在深部闪长岩体内是否存在钾化和全岩矿化,岩体蚀变与接触带和围岩的硅化、碳酸盐化是否组成空间成矿热液蚀变分带性,是值得进一步研究。关于格尔括合岩体是否为成矿母岩,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该岩体本身无矿化,边部也未形成普遍的夕卡岩和接触带矿化。这可能是由于南西侧围岩断裂构造过于发育,促使岩浆热流的迅速失散,故未形成高温夕卡岩,而是发育面型硅化、似碧玉岩化和碳酸盐围岩的广泛大理岩化;而与岩浆有关的成矿流体也迅速沿断裂构造带扩散,导致沿接触带或岩体内无明显的矿化。在另一方面,深部岩浆房岩浆可能已分异良好,含矿流体在深部与岩浆分离(分异作用彻底),因而,在浅部与主岩体空间上完全分离,而是与岩浆期后热液或岩浆活动晚期岩浆侵入活动相伴而生。2金矿化与控矿构造-岩浆演化的统一性金矿化与闪长岩脉、岩枝等中酸性岩体,往往是区域地壳演化过程中同一构造-岩浆活动旋回内的系列产物。两者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密切伴生,在具有统一物质成分来源和继承演化规律。而且,岩脉的侵位和金矿化的就位,通常沿用了相同的导岩-容矿断裂构造。其中,断裂构造直接控制了岩脉的侵入,而岩脉与灰岩地层的接触带既是物理化学性质截然不同的界面,又是力学性质最为脆弱的部位,往往是构造多次活动的有利部位和矿液活动的最佳场所。因此,闪长岩脉、岩枝是一种重要的控矿构造部位和重要的找矿标志。二、 断裂构造与闪长岩体和金矿体的“三位一体”(一) 区域不同级别与序次断裂构造对成矿的控制“构造岩浆成矿带三位一体” 区域断裂构造、闪长岩体、金矿床“三位一体”的时空分布规律,指示不同级别与序次的断裂构造控制了闪长岩体和金矿体的空间产出。区域断裂构造主要有NWW一近EW向压剪性断裂、近SN向(NNW和NNE向)张裂性断裂、NEE及NE向扭性断裂,且各组断裂均表现出多期次、继承性活动的特点。区域断裂构造对闪长岩体和金矿床、矿体的控制作用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宏观区域上,NWW一近EW向断裂构造是西秦岭地区的主干格架构造,构成了区域各IIIIV级大地构造单元的分界断裂,控制了各次级构造单元的复杂演化。NWW一近EW向压剪性主干断裂带,具有重要的导岩、导矿和配矿的构造作用,控制了构造岩浆成矿带的区域空间展布。例如,大水、贡北、忠曲及格尔托等矿床(点)总体呈串珠状沿北西西向断裂构造带断续分布,与呈串珠状分布的闪长岩体构造典型的构造岩浆成矿带。近SN向(NNW和NNE向)张裂性断裂、NEE向扭性断裂,主要为伴随区域构造发展演化而派生出的低序次级构造,为控岩、控矿和容矿断裂构造,直接控制了构造岩浆成矿带内各闪长岩体、金矿床和矿体的具体产出空间位置。(二) 矿区控岩控矿断裂构造“断裂构造-闪长岩体-金矿体三位一体”如图2-1、2、3、4、5、6、7、8、9、10、11所示,格尔括合岩体和大水金矿明显受断裂构造控制,矿区主要发育F3、F4、F5断裂构造。从大水矿区东部高地观察,矿区F3、F4、F5断裂地貌标志十分明显,或山谷或硅化和碳酸盐化断裂破碎带突起的地貌形态。F3和F4断裂均向南倾,倾角基本一致,F5断裂似乎切割格尔括合岩体。因此,大水矿区主要断裂构造以地形地貌(沟谷)、断裂破碎带和晚期伟晶状方解石脉、岩脉及矿体为标志。这些断裂构造是区域控岩控矿构造岩浆成矿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区域对比性和多期活动的特点,对应一系列派生构造,据此可以判断断裂构造的性质。从远处观察,格尔括合岩体东北侧具有明显的环形构造特征。在岩体内部,广泛发育一组近南北向节理和劈理。该组裂隙构造,可能是矿区南北向断裂构造作用的结果,也可能是岩体上侵顶托的产物,有待进一步观察。F1断裂构造特征明显,主要发育于侏罗纪与三叠纪地层接触部位的三叠纪白云岩之中,表现为:A宽数米的构造角砾岩带:角砾成分主要为白云岩,棱角较明显,角砾大小1-3厘米不等,多为方解石或钙质胶结,在地形上多呈陡壁突出地表;B劈理化带:构造角砾岩不发育地段,表现为白云岩强烈劈理化,劈理厚度1-3厘米不等,形成似薄层状白云岩;C靠近断裂破碎带,白云质灰岩、白云岩显示一定程度的重结晶作用。该断裂构造带构造角砾岩、挤压劈理化带等构造标志特征,与矿区其它断裂构造特征基本一致。在侏罗纪砾岩层中,该断裂构造主要表现与主断而产状基本一致的一组劈理。矿区踪追张节理相当发育,主要为两组共轭解理演化的产物,从几毫米的细脉,到几十米宽的岩脉,可能是该区重要的一种构造类型。矿区南西侧贯穿矿区的晚期伟晶状方解石大脉及其下盘断裂破碎带,发育一系列派生或伴生构造,主要表现为不同时期的碳酸盐脉沿主断裂破碎带傍侧次级派生张裂隙充填。根据其与主断裂面的夹角大小(锐角),指示断裂的性质和运动方向,对研究矿区成矿断裂构造活动和应力场,具有重要意义。比如,在20-1金矿体采场,方解石大脉有几个几米宽的方解石脉组成,见有伴生构造(小方解石脉),据此判断该断裂破碎带具有逆冲特征。在大水矿区格尔括合岩体南侧,不同规模大小的岩脉,在空间上互贯通,组成复杂的岩脉群或形态复杂的岩枝。在垂向上,岩脉与深部北西西向主岩体构成复杂树枝状控矿成矿岩体形态产状特征。这主要与区域北西西向断裂构造、岩体侵入活动顶托作用引起的近南北向断裂构造(放射状构造)和追踪张性断裂构造的复合作用有关。这种复合作用导致矿区北西西向岩脉或岩枝的成群分布,垂向和水平方向上的复杂形态产状特征,并与深部岩体贯通。 多样式的容矿构造,决定了矿体产出空间形态的复杂性及矿体规模大小的多变性。沿断裂破碎带和闪长岩脉接触带产出的矿体多为大脉状,产状相对稳定,规模相对较大。如大水金矿Au-20号矿体,忠曲金矿的Au-1和Au-2号矿体。在两组或多组断裂构造交叉复合处,往往形成囊状、枝叉状矿体,规模大小不等。如格尔托金矿的号矿体,为一小矿瘤,系矿液沿NWW向与近SN向断裂交叉复合处交代充填而成。贡北金矿的主矿体,明显受NWW向与NEE向两组断裂联合控制,总体呈一条近东西向展布的大脉。由闪长岩体顶部隐爆机构控制的矿体,产状复杂,多呈规模不大的筒状或漏斗状和不规则墙状或细条状产出。如大水金矿100线山顶处的Au23号矿体,9094线间的、号矿体等。(三) 碳酸盐围岩的层纹状构造与金的次生富集作用应当强调指出,在断裂构造交叉复合地带和岩浆侵位顶托作用地段,常常导致碳酸盐地层产生微细薄层状密集劈理化带,形成纹层状裂隙构造,甚至局部进一步褶曲。这种薄层状、条带状、纹层状灰岩和白云岩,由于热液蚀变而发育成条带状硅质岩、似碧玉岩以及微层状碳酸盐细脉。而且,由于断裂构造的多期次活动,硅化-似碧玉岩化灰岩和细纹层状方解石脉往往强烈破碎,形成微晶方解石或碳酸质断层泥,多呈红褐色和棕褐色沿断层面、挤压破裂面和层间滑脱面呈条带状、带状和纹层状分布,主要为碳酸盐矿物强烈破碎和红色粘土化产物。这些断层破碎带,在地下水表生氧化作用和岩溶作用下,往往强烈红色粘土化,并具有金的次生富集作用。因此,如果不仔细观察,容易被误认为是近地表完全开放氧化环境下“溶洞、热泉”等直接沉积产物。总之,断裂构造作用控制岩脉侵位、蚀变矿化、红色粘土化、岩溶和金的表生富集作用等。三、微细粒浸染状黄铁矿与金的表生氧化富集规律大水金矿是我国大型金矿床之一,近十年的采矿工作主要围绕地表氧化矿。前人的研究工作也主要围绕地表氧化带,特别是广泛分布的赤铁矿化,并对赤铁矿这一黄铁矿的表生氧化作用产物,提出了“陆相喷流沉积型”、“温泉型”、“溶洞型”等不同成因解释。由于没有观察到稠密浸染状、网脉状微细粒黄铁矿的广泛发育,也就未能发现原生微细粒黄铁矿型矿石的大量客观存在,尽而导致“金和赤铁矿为近地表完全开放-氧化环境直接沉积”的错误认识。本次研究工作,发现了大量稠密浸染状、网脉状微细粒黄铁矿,证实地表氧化带广泛发育的赤铁矿化是黄铁矿表生氧化作用的产物,大水金矿是一个富黄铁矿型金矿。这对观察与研究大水金矿,正确认识该区金矿成矿作用具有重要意义。(一) 广泛发育的稠密浸染状、网脉状微细粒黄铁矿本次研究工作,在大水金矿深部花岗闪长岩石中发现微细粒稠密浸染状黄铁矿和网脉状黄铁矿的广泛分布。黄铁矿化岩石,呈青灰色或灰绿色,致密块状构造,黄铁矿含量可达15-30%,比重明显较大,介于黄铁绢英岩与块状黄铁矿之间。黄铁矿颗粒多小于0.5毫米,或者沿裂隙呈树枝状浸染(形如锰化石),或是呈不规则团块状。而且,在强烈褐铁矿化的铁帽中和褐铁矿脉中发现了尚未完全褐铁矿化的原生黄铁矿。这些原生金矿化标志与特征,揭示了大水金矿为一典型的富黄铁矿型金矿。与此同时,在贡北金矿硅化、大理岩化白云岩之中,也发现微细粒细脉状黄铁矿的广泛分布,并在褐铁矿脉之中见到了尚未褐铁矿化的黄铁矿,充分反映了该矿床重要黄铁矿化作用的客观存在。而且,脉状、浸染状大量而广泛分布的微细粒黄铁矿的发现与认识,特别是与黄铁矿化相伴而生的黄铜矿、磁黄铁矿、闪锌矿、方铅矿等硫化物的识别与鉴定,表明该区不仅存在大量新鲜未风化的硫化物矿物、原生硫化物型矿石和硫化物型金矿,而且反映赤铁矿、褐铁矿仅为黄铁矿等硫化物表生氧化作用所致,并非开放、氧化环境沉积(溶洞沉淀、陆相喷流、温泉等)所致。这对研究原生矿床,正确认识成矿作用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加强黄铁矿等多金属硫化物的研究,弥补前人研究的空白与不足,正确了解该矿床的成矿作用、成因和成矿规律,对进一步找矿突破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际意义。(二)黄铁矿表生氧化作用“赤铁矿化”强烈而广泛的赤铁矿化和褐铁矿化,是大水金矿近地表氧化带的重要标志与特征。在氧化带氧化矿石之中,分布有大量褐铁矿和赤铁矿,是主要开采对象。赤铁矿和褐铁矿广泛分布在硅化灰岩、似碧玉岩和构造碎裂岩内。其中,赤铁矿主要分布在褐铁矿外围或包裹褐铁矿,而在褐铁矿之中,通常又有尚未氧化的黄铁矿存在。赤铁矿化和褐铁矿化岩石,多呈红褐色、粉红色、棕褐色等不同色调的铁染色。特别是在矿体附近(顶部、两侧),硅化重结晶白云岩由于赤铁矿铁染,通常呈现出红色。在岩体边部和内部,褐铁矿脉广泛发育,而且褐铁矿脉中间仍有未褐铁矿化的黄铁矿分布,反映了褐铁矿脉主要为黄铁矿脉的表生氧化物形式。众所周知,黄铁矿(FeS2)为硫化物矿床最常见的金属矿物或工业矿物之一,又是分布最广的含硫矿物。黄铁矿的氧化作用主要表现为S22-氧化为SO42-,产生硫酸亚铁(FeSO4)和硫酸。其中硫酸亚铁将进一步氧化为高价铁的硫酸盐(Fe2(SO4)3)。在中性或弱酸性溶液中,高价铁的硫酸盐将发生水解作用最终转变为氢氧化铁(Fe(OH)3)。氢氧化铁凝聚为分布最广泛的水赤铁矿、针铁矿、褐铁矿等各种表生铁矿物。在干旱地区,硫酸浓度相对增大,往往产生黄钾铁矾、叶绿矾、针绿矾、水绿矾、纤钠铁矾等多种硫酸盐类矿物。黄铁矿的氧化作用反应式可概括为:2FeS2+7O2+2H2O2FeSO4+2H2SO44FeSO4+O2+2H2SO42Fe2(SO4)3+2H2OFe2(SO4)3+6H2O2Fe(OH)3+3H2SO4即:FeS2FeSO4Fe2(SO4)3Fe(OH)3Fe2O3nH2O大水金矿的赤铁矿化和褐铁矿化,也主要是水赤铁矿、针铁矿、褐铁矿等各种表生铁矿物,反映广泛的褐铁矿、赤铁矿是原生黄铁矿等硫化物表生氧化作用逐渐氧化所致。前人所描述的成矿作用,主要为表生氧化作用。赤铁矿为黄铁矿典型的表生氧化作用产物,并非开放环境的原生沉积产物。这对正确认识该区金矿成矿作用十分重要的。(三) 岩溶作用与含金硫化物的表生氧化作用一般说来,硫化物矿物表生氧化作用,主要是硫化物“导电体”与其水介质之间的“电化学反应”或“电解腐蚀作用”。因此,大多数金属硫化物矿物在近地表氧化带中不稳定,在溶有氧、二氧化碳、硫酸、硫酸铁和硫酸铜的地下水的作用与影响下,硫化物转变为硫酸盐。其中易溶的硫酸盐进入水体而流失,难溶的硫酸盐则保留在原地。硫酸盐又可进一步氧化或与其它无机酸反应生成氧化物、氢氧化物、碳酸盐及少量的砷酸盐等。当然,硫化物矿物的氧化作用可使许多矿床近地表部分产生次生富集而大大提高其工业价值。在大水金矿区,地下水表生岩溶作用十分突出,是黄铁矿等硫化物矿物发生表生氧化作用,产生赤铁矿化、褐铁矿化的重要地质因素。比如,在20号金矿体,表生氧化作用较强。该区主要为碳酸盐,而且断裂构造十分发育,因此,岩溶作用十分发育,成为重要的表生作用。岩溶作用主要沿断裂破碎带和蚀变矿化带发肓,形成大小不等、形态各异的溶洞,表现为同心环状、半环状方解石晶族环着蚀变矿化白云岩、硅化白云岩生长,呈钟乳石状。在几组断裂破碎带交叉复合地段,岩溶作用更为发育。因此,该区岩溶作用是表生作用的重要形式。由于岩溶作用,蚀变矿化和断裂破碎带岩石表生氧化作用明显较强,表现为岩石普遍破碎、粘土化和泥化。在地下水作用下,溶洞内多充填未固结成岩的红色粘土或砂泥质。在蚀变矿化带内,地下水淋滤作用使部分金发生次生富集,在溶洞内红色粘土之中形成红色粘土型金矿石,而并非矿液充填在岩溶之中的所谓岩溶型金矿。应当特别强调指出的是,该区各类蚀变、矿化岩石和矿体,多受断裂构造活动而普遍破碎。然而,岩溶、溶洞内钟乳石则没有发生任何明显的断裂构造破碎,反映岩溶作用明显是在原生金矿成矿作用之后,与金矿无成因关系。总之,表生氧化作用,特别是表生岩溶作用和红色粘土化作用,是导致该区黄铁矿等硫化物矿物氧化为赤铁矿和褐铁矿的原因所在。四、 碳酸盐化与大规模脱碳酸盐化(一) 广泛而强烈的碳酸盐化强烈而广泛的碳酸盐化,是大水金矿的重要标志与特征之一。碳酸盐化具有面型和线型两种形式。其中面型碳酸盐化表现为矿区灰岩和白云岩等碳酸盐地层普遍重结晶和大理岩化;线型或线状碳酸盐化表现为不同规模与大小的碳酸盐脉,即有宽数米至十几米、长数十米至数百米的碳酸盐大脉,亦发育微细网脉。碳酸盐化明显具有多期多阶段性,其中宽大梳状、晶洞状碳酸盐脉明显较晚,主要为成矿期后产物,表现为方解石包圈矿化角砾。也见方解石脉两侧分布有褐铁矿(黄铁矿氧化物)。在20-1金矿体上盘灰岩地层之中,见白色无矿方解石脉沿红褐色铁方解石脉边部或中心分布,铁方解石呈角砾分布在白色方解石脉之中,而红褐色铁方解石脉又沿张性灰岩角砾岩带分布(充填或胶结张性灰岩角砾)。白色无矿方解石脉与红褐色铁白云石脉的组合脉,宽20厘米不等,延伸稳定,与含矿闪长岩脉接触带产状基本一致,明显分布在蚀变与矿化灰岩之中。在花岗闪长岩体内接触带,广泛发育网脉状碳酸盐化以及绿帘石、绿泥石化,具有青盘岩化特征。(二)脱碳酸盐化脱碳酸盐化是指成矿热液中的热和二氧化硅等组份进入碳酸盐围岩中,通过重结晶-大理岩化作用和硅化-夕卡岩化交代作用,碳酸盐围岩的矿物组成和化学成分发生变化,成矿流体中的大量二氧化硅等组份进入碳酸盐岩石之中,而带出二氧化碳和氧化钙,促使碳酸盐围岩岩石向不同程度的硅化灰岩-白云岩、似碧玉岩等热液交代蚀变岩石转变。碳酸盐围岩的脱碳酸盐化,主要是成矿热液交代碳酸盐围岩的产物,特别是与硅化和夕卡岩化相伴而生,或者说硅化和脱碳酸盐化是成矿热液交代碳酸盐围岩过程中物质组份带入与带出的具体体现。在大水金矿,伴随成矿热液的大规模活动,矿区碳酸盐围岩普遍重结晶和硅化、似碧玉岩化,特别是闪长岩脉、岩枝的外接触带,普遍形成由硅化灰岩、似碧玉岩等组成的硅化带。碳酸盐围岩脱碳酸盐化释放出来的二氧化碳和氧化钙,在硅化带外侧或上部边部沉淀富集,形成相应的碳酸盐化带,表现为各种规模大小的方解石脉、白云石脉等。比如,金矿区碳酸盐脉广泛发育,是未矿化区的几倍。在硅化与碳酸盐化之间的过渡带,表现为石英、铁方解石、黄铁矿的矿物组合或单一矿物脉。因此,大水金矿广泛而强烈的碳酸盐化,特别是碳酸盐脉,主要是成矿热液以硅化的形式大规模交代围岩,导致碳酸盐围岩脱碳酸盐化所致。而且,碳酸盐岩围岩脱碳酸盐化的强弱,主要取决于成矿热液对碳酸盐围岩硅化交代作用的强弱,而碳酸盐化的强弱又主要取决于脱碳酸盐化的规模大小。根据野外观察,大水金矿成矿热液的热源和流体源,以花岗闪长岩(岩浆侵入活动中心)为中心,向外围或四周温度逐渐降低,成矿流体中不同化学性质与成分的的成矿物质依次沉淀析出,表现为硅化(脱碳酸盐化)、碳酸盐化以及金的析出。由于金主要与硅化相关,所以金矿化主要与硅化伴生,而碳酸盐次之。因此,碳酸盐围岩的硅化,意味着碳酸盐的脱碳酸盐化,标志着含金富硅流体与碳酸盐发生水岩反应,而二氧化硅的大量带入碳酸盐围岩,必然伴随大规模氧化钙和二氧化碳的带出和碳酸盐脉的广泛发育。因此,近地表大量碳酸盐脉的分布,多意味深部大量硅化的发生,以及金的沉淀。可见,提供热源和成矿流体的花岗闪长岩浆活动,是导致大水金矿区碳酸盐围岩大规模脱碳酸盐化的原因所在。又如,在岩枝和岩脉的外接触带构造发育处或沿白云岩层理和层间构造,发育似碧玉岩、硅化白云岩和方解石脉;在岩脉顶部或两侧沿断裂构造或裂隙发育线性蚀变矿化,表现为中心多为似碧玉岩或硅质岩,两侧为强硅化白云岩,外围为方解石包裹;当沿断裂构造透镜状蚀变矿化时,中心多为紫红色硅质岩、似碧玉岩,外围为晶洞状方解石。这些特征反映成矿热液与白云岩发生水岩反应,硅质交代白云岩,带入硅,由白云岩蚀变成硅质岩或碧玉岩,碳酸盐中的方解石、白云石被交代转变为隐晶、微晶石英、非晶质二氧化硅,析出的氧化钙在硅质岩外侧重新沉淀富集,以晶洞状或粗晶方解石形式包裹硅质岩或似碧玉岩。五、岩浆接触变质作用与大理岩化和似碧玉岩化空间分布规律根据野外观察和区域碳酸盐地层对比,大水金矿区碳酸盐围岩普遍重结晶、大理岩化、硅化-似碧玉岩化以及夕卡岩化,主要表现为与花岗闪长岩浆活动有关的接触变质作用。这种岩浆接触变质作用,可划分为热接触变质作用和接触交代变质作用两个主要类型。从接触变质作用强度、空间分布特征分析,矿区内很可能存在统一的岩浆接触变质作用(图2-12)。这对研究矿床成因、总结成矿规律、指导找矿预测具有重要意义。图2-12 大水金矿区大理岩化简图1- 闪长岩体;2-弱夕卡岩化;3-粗晶大理岩;4-细晶大理岩;5-大理岩化白云岩或灰岩;6-弱大理岩化-重结晶白云岩或灰岩。(一)热接触变质作用热接触变质作用是最常见的一种岩浆接触变质作用,主要产于岩浆侵入体的相邻围岩中,围岩受岩浆侵入体温度影响下,使围岩产生吸热反应而发生广泛的变质结晶和重结晶作用,形成新的矿物组合和组构。在大水金矿区,热接触变质作用主要表现为碳酸盐围岩普遍重结晶,局部地带强烈大理岩化。在矿区外围,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等碳酸盐地层,没有明显的重结晶作用,颜色也主要为深灰色。经重结晶作用和大理岩化,碳酸盐围岩普遍颜色变浅,主要为灰白色或白色;矿物颗粒明显变粗,主要为中细粒,少量为中粗粒,甚至伟晶状;岩石结构主要为粒状变晶结构。格尔括合花岗闪长岩体,总体没有发现十分明显而典型的大理岩,特别是粗粒和伟晶状大理岩。但是,在格尔括合花岗闪长岩体东北侧,发育大水矿区最强烈的大理岩化,形成几十米宽的大理岩。大理岩颗粒很粗,约1厘米,呈糖粒状或砂糖状。因此,该地段大理岩的产出,对认识岩浆侵入活动可能具有重要意义。在选矿厂东西两侧至玛曲-郎木寺公路北侧,见有两个强烈大理岩化的地带,形成纯白色、肉红色的细粒状、粗粒状、糖粒状大理岩,是整个大水金矿区分布面积最大、大理岩化最强的地带,应当是深部隐伏岩体岩浆侵入活动引起的热接触变质作用(图2-12)。(二)接触交代变质作用花岗闪长岩侵入体和碳酸盐类围岩接触,易形成广泛的接触交代变质作用,通过交代作用使碳酸盐围岩的化学成分发生改变,并形成新矿物。这种交代作用主要有硅化-似碧玉岩化、夕卡岩化等(图2-12)。1、夕卡岩化夕卡岩主要是由中酸性侵入岩与钙镁质碳酸盐类岩石接触时,由接触交代变质作用所形成的一类岩石。在大水金矿35、37号矿体,地表观察,花岗闪长岩体外接触带明显夕卡岩化。岩石致密坚硬,呈黄褐色、红褐色、黄绿色,比重也明显较大,可能为夕卡岩化程度不同的白云岩。通过室内进一步鉴定与证实,夕卡岩化可能是该金矿不可忽视的重要热液蚀变作用,在矿化区深部应当具有较为广泛的分布。在格尔括合花岗闪长岩体东北侧,强大理岩化地段,见有内夕卡岩。岩石致密坚硬,比重明显较大,颜色呈红褐色和黄绿色(图2-12)。在格尔托矿化区,野外观察,闪长岩脉两侧往往发育一定程度的内夕卡岩。 这种花岗闪长岩侵入体、夕卡岩及大理岩的空间分布,对指导寻找隐伏岩体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2、硅化与似碧玉岩化强烈而广泛的硅化-似碧玉岩化,是大水金矿的重要标志与特征之一,主要表现为矿区内硅化灰岩、白云岩和似碧玉岩的广泛分布。在金矿区,蚀变矿化白云岩的二氧化硅含量通常在50-60%,高出未蚀变白云岩二氧化硅含量的几倍。其中,似碧玉岩主要靠近矿体分布,硅化灰岩则主要围绕似碧玉岩产出。从矿化中心向外,硅化逐渐减弱,具有明显的水平分带性,表现为二氧化硅的大量带入和脱碳酸盐化。根据野外观察,硅化也具有面型和线型两种类型,其中面型硅化表现为金矿区碳酸盐岩石普遍硅化和似碧玉岩化,主要与矿区内含矿岩浆侵入主期区域热液活动有关。线型硅化,主要表现为沿接触带和构造裂隙分布的线状硅化-似碧玉岩化,与含矿岩浆晚期岩枝、岩株侵入活动和成矿作用有关。在20-1金矿体采场,见紫红色、褐红色、棕红色似碧玉岩分布在闪长岩与灰岩接触带内,宽1-3米不等,致密坚硬,表现为细晶石英、硅质胶结接触带内张性破碎灰岩,或呈脉状充填在灰岩裂隙中。在强硅化地带,形成似碧玉岩,弱硅化则保留或残留灰岩角砾。在内接触带,硅化表现为硅质沿岩体裂隙交代闪长岩;在外接触带,硅化可使强劈理化灰岩,特别是呈条带状和纹层状的强劈理化灰岩,形成似碧玉岩和强硅化灰岩。由于构造作用,硅化岩石往往形成大小不等、棱角分明或有一定磨圆的构造角砾岩、断层泥,并被伟晶状方解石、晶洞状方解石包裹和胶结,或以构造角砾岩为核心,方解石呈同心环状、梳状和条带状生长。这种构造角砾岩,有时角砾磨园较好,呈几毫米-50毫米“豆状”“肾状”分布在未固结的断层泥之中,前人曾误认为陆相浅湖盆地内喷流沉积、岩溶溶洞充填沉积和温泉的产物。强烈的硅化和似碧玉岩化等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往往在侵入体顶部形成硅化帽。例如,在大水金矿35、37号矿体采场揭露,花岗闪长岩体顶部发育红褐色褐铁矿化-硅化帽,反映岩体侵入活动热液对顶部围岩的强烈硅化与矿化。这种顶盖的封闭作用,可能起到阻止成矿热液向上进一步迁移的作用,导致内压聚增而产生隐爆,从而形成该区的爆破角砾岩(热液气爆角砾岩)。六、 三阶段成矿与方解石脉演化规律岩浆热液矿床成矿期次的划分,通常为早期氧化物阶段、中期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和晚期碳酸盐阶段。就金矿床而言,早期多为石英-黄铁矿阶段、中期石英-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和晚期主碳酸盐化阶段。在大水金矿,也明显为三个阶段,即早期硅化-似碧玉岩化阶段、中期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和晚期碳酸盐化阶段。不同的成矿阶段又可包括不同的期次,比如,硅化-似碧玉岩化阶段包括早期面型硅化和晚期线型硅化,矿物组合主要为石英-黄铁矿、隐晶质石英(玉髓)-黄铁矿等;晚期碳酸盐化阶段也总体有早期面型和晚期线型两个时期,但线型碳酸盐化明显又有多期多次,十分复杂,矿物组合主要为方解石-铁白云石、方解石-黄铁矿等(氧化为褐铁矿和赤铁矿)。由于大水金原生多金属硫化物矿物多呈微细粒以及其表生氧化作用的存在,肉眼很难识别。但是,本次野外工作发现,原生多金属硫化物矿物不仅存在,而且广泛分布,主要呈稠密浸染状和细网脉状。根据野外关系分析,多金属硫化物明显晚于硅化-似碧玉岩化,而早于碳酸盐化,明显属于金矿成矿期的中期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多金属硫化物阶段矿物组合,主要是黄铁矿-石英(或玉髓)、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铁矿-石英-方解石(铁白云石)等。多期多阶段碳酸盐化,是大水金矿的重要标示与特征之一。比如,在20-1矿体采场伟晶状碳酸盐脉之中,可以观察到5期碳酸盐脉的穿切关系。第一期为微细网脉(丝瓜壤),全岩发育密集微细网脉,可能为最早期蚀变-矿化脉;第二期为方解石-褐铁矿(黄铁矿)脉,宽2-3厘米,切穿微细网脉,以方解石和白云石为主,褐铁矿次之,且多分布在脉壁;第三期方解石-褐铁矿细脉,脉宽2-5毫米左右,以方解石为主,褐铁矿次之(对称分布在方解石两侧)(该期方解石-褐铁矿细脉,可能与第二期脉为同一期,仅仅是较窄或共轭、稍晚些);第四期方解石细脉,脉宽2-3毫米,主要为方解石。上述四期蚀变-矿化脉,分布在被矿区近东西向巨晶或伟晶方解石脉所包裹的蚀变矿化灰岩角砾内,成为该区的一个特点,反映了该区以伟晶状、晶洞状方解石脉为特征的碳酸盐化,为典型的成矿期后产物。在大水金矿区不同矿化地段,均可观察到方解石脉或铁白云石-方解石脉,明显穿切褐铁矿-方解石脉(黄铁矿-方解石脉)和褐铁矿脉(黄铁矿脉),反映碳酸盐化明显晚于矿化期黄铁矿(-方解石)脉。这与金矿床一般的矿化期次顺序是吻合的。应当强调指出的是,大水矿区近东西向伟晶状方解石大脉,几乎贯穿整个矿区。该伟晶状方解石脉明显穿切已知蚀变矿化体和岩体,包括蚀变矿化白云岩、早期蚀变矿化碳酸盐脉。该方解石脉之中包裹大量成矿期蚀变矿化岩角砾以及闪长岩体角砾,而岩脉本身无明显蚀变与矿化,指示成矿期后碳酸盐脉或破坏矿的成矿后碳酸盐脉。在该岩脉南侧仍有蚀变矿化分布,但尚未发现具有工业意义的金矿体。已知金矿体均集中分布该碳酸盐脉的北侧,可能指示该碳酸盐脉为统一成矿热液活动的晚期演化产物,即靠近成矿热液活动演化的晚期和热液迁移活动的边部,对该区指导找矿预测工作具有重要意义。七、 闪长岩侵入活动与成矿流体迁移富集规律(一) 格尔括合岩体可能侵位方向前人将格尔括合岩体划分为西北部闪长玢岩,南东、北东部岩体主体为花岗闪长玢岩,表示岩体侵位方向由南东向北西,与区域构造(F1、F3、F4、F5)走向有关。本次研究表明,在格尔括合岩体北东侧形成宽几十米的粗晶大理岩以及夕卡岩带,并在东南侧观察到斑晶达1-2厘米的似斑状花岗闪长岩,同样指示东南部可能为岩体的根部,或岩体是从南东向北西侵位的。其中,岩体东南侧似斑状花岗闪长岩的分布,可能指示似斑状花岗闪长岩相的存在,其斑晶主要为长石,多50毫米至1厘米大小斑晶,指示该岩体东南侧主岩浆活动中心相或富含热流体的深成相。而且,在岩体西北部,存在闪长玢岩边缘相和沿接触带分布的大面积爆破角砾岩。角砾成分主要为花岗闪长玢岩(红色)、闪长岩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