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梅圣俞诗集序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梅圣俞,欧阳修生平及写作特点。2 初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3 学习的一段。教学重点:结合梅尧臣境遇之“穷”与诗作之“工”,理解“穷而后工”中所包含的创作理论和人生哲理。教学难点:品味文章叙议结合,在平易、简洁中见真情的语言特色。教学进程:一、题解1 作者简介欧阳修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汉族,吉州永丰(今江西省吉安市永丰县)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且在政治上负有盛名。因吉州原属庐陵郡,以“庐陵欧阳修”自居。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三苏)王安石、曾巩被世人称为“唐宋散文八大家”,欧阳修幼年丧父,在寡母抚育下读书。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中进士。为谏官,正直敢言,要求改革政治,站在范仲淹一边。受到政敌打击,屡遭贬谪。后累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晚年反对王安石新法,趋向保守。欧阳修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领袖,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主张文以明道,反对“弃百事不关于心”(答吴充秀才书),主张文以致用,反对“舍近取远”(与张秀才第二书),强调文道结合,二者并重,提介平易自然之文,反对浮艳华靡的文风。其散文朋党论、与高司谏书、新五代史伶官传序等政论、史论,或针砭时弊,或以古鉴今,其醉翁亭记、秋声赋等抒情散文,或寄情山水,或借景抒情,平易流畅、委婉曲折。2 解题北宋诗人梅圣俞,一生颇不得意,诗作多反映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诗风平淡朴实,盖有意于矫正宋初靡丽倾向。在理论上,梅圣俞注重诗的政治内容,并主张写诗应“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他的诗,对宋代诗风的转变影响很大,甚受陆游等人的推重。欧阳修他为梅圣俞的诗集作序,一方面是肯定梅圣俞在矫正宋初浮艳诗风方面的功绩,另一方面也是借以宣扬自己的文学主张. 欧阳修小梅尧臣五岁,两人的结识始于洛阳,也即欧阳修二十五岁任西京留守推官之时。欧阳修自称“嗜圣俞诗”,“尝问诗于圣俞”(见欧阳修书梅圣俞稿后,写于明道元年,即公元1032年,欧阳修时年二十六岁),在诗歌创作与理论上都受到梅尧臣的影响。梅圣俞诗集序作于庆历六年(1046年),欧阳修在目睹梅尧臣十余年沉沦下僚、坎坷不遇之后,借本文提出了“诗穷而后工”的论断。这一论断得到了梅尧臣的赞同:“余尝论其诗曰: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盖非诗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圣俞以为知言。”3 梅尧臣诗歌欣赏二、学习指导1、梳理文句,理清思路。全篇以“诗穷而后工”为主线1)、提出“诗穷而后工”这一千古独创的命题。2)、分析梅圣俞其人其诗,写其“诗穷而后工”。3)、叙述收藏梅圣俞诗作并写此序的经过。2、讲解第一段 第一段是从理论上阐发“穷而后工”的道理。先从辨析“世谓诗人少达而多穷”的世俗观点人手;接着阐明:凡“传世”之诗,皆仕途穷困者长期积忧郁愤,然后兴于怨刺的产物;最后顺势得出结论:穷而后工。1)译文:我听到世上的人常说:诗人显达得意的少,困厄潦倒的多。难道果真是这样的吗?大概是因为世间所流传下来的诗,大多是出于古代困厄之士的作品。大凡胸藏才智、抱负,却又不能在当世施展的士人,大都喜爱放任恣纵于山头水边。看见虫鱼、草木、风云、鸟兽等外部事物,常常探索研究它们的奇特怪异之处;而他们内心郁结着的忧愁感慨愤激等情绪,感发寄托在怨恨讽刺的作品之中,倾诉着逐臣寡妇的的哀叹,写出了人们所难于言传的感受。大概诗人越是困厄,写出来的诗就越高妙。如此说来,那么就不是写诗能使人困厄,而应该是诗人遭遇困厄以后才能写出好诗来。 2)“穷而后工”说,承前启后 欧阳修提出的“穷而后工”说,上溯可联系屈原九章、抽思中的“发愤以抒情”,司马迁的“发愤著书”,李白的“哀怨起骚人”,杜甫的“文章憎命达”,白居易的“文士多数奇,诗人尤命薄”,韩愈的“凡物不得其平则鸣”、“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欧阳修以后,还有陆游的“悲愤积于中而无言始发为诗”,龚自珍“泄天下之拗怒”等等。) 韩愈荆潭唱和集序 在文中,韩愈提出了文学创作中的“穷言易好”的这一现象。他说:“夫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是故文章之作,恒发于羁旅草野。至若王公贵人,气满志得,非性能而好之,则不暇以为。” 三 朗读第一段并尝试翻译。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二,三,四部分。2.理解作者把说理、写人、谈诗结合在一起的写法; 3.理解“穷而后工”所包含的文艺创作理论和人生哲理。教学重点:结合梅尧臣境遇之“穷”与诗作之“工”,理解“穷而后工”中所包含的创作理论和人生哲理。教学难点:品味文章叙议结合,在平易、简洁中见真情的语言特色。教学过程一 复习1 练习: 欧阳修,字_永叔_,自号_醉翁_,晚年又号_六一居士_,_宋_代文学家 ,_史学_家。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自号醉翁、六一居士(据说他有金石拓本一千卷,藏书一万卷,酒一壶,棋一局,琴一张,及自身一老翁,凑在一起为六一),庐陵人。 2 翻译第一段二 新授1 讲解:1) 第二段译文:我的朋友梅圣俞,年轻时由于荫袭补为下级官吏,屡次考进士,总是遭到主考部门的压制,在地方上困厄了十多年。年已五十了,还要靠别人下聘书,去当人家的办事员。郁积着自己的才能智慧,不能在事业上充分地表现出来。他家乡在宛陵,幼年时就学习诗歌,从他还是个孩童时起,写出诗句来就已使得父老长辈惊异了。等到长大,学习了六经仁义的学问,他写出的文章简古纯正,不希求苟且取悦于世人,因此世人只知道他会写诗罢了。然而当时人不论贤愚,谈论诗歌必然会向圣俞请教。圣俞也把自己不得志的地方,喜欢通过诗歌来发泄,因此他平时所写的东西,其中诗歌就特别多。社会上已经知道他了,却没有人向朝廷推荐他。从前王文康公曾看到他的诗作,慨叹地说:“二百年没有这样的作品了!”虽然对他了解很深,可还是没有加以推荐。假使他有幸得到朝廷的任用,写出如诗经中雅、颂那样的作品,来歌颂大宋的功业恩德,献给宗庙,使他类似于商颂、周颂、鲁颂等作者,难道不是很壮伟的吗?可惜他到老也不得志,只能写困厄者的诗歌,白白地在虫鱼之类上抒发穷苦愁闷的感叹。社会上只喜爱他诗歌的工巧,却不知道他困厄已久将要老死了,这难道不值得叹息吗?2) 第二段写梅圣俞其人、其诗。分三层:首层述其生平,突出一个“穷”字;第二层评其诗文,突出一个“工”字;第三层感叹其怀才不得用于世,人已将老,可悲。可以说,这第二段是以梅圣俞为例,用事实证明了“穷而后工”的道理。作者对诗人的困顿的境遇及其怀才不遇表示了深切的同情,同时对世人不知爱惜人才的状况发出了由衷的感慨。3)第三段译文:圣俞的诗很多,自己却不收拾整理。他的内侄谢景初担心它太多容易散失,选取他从洛阳到吴兴这段时间的作品,编为十卷。我曾经酷爱圣俞的诗作,担心不能全部得到它,十分高兴谢氏能为它分类编排,就为之作序并保存起来。从那以后过了十五年,圣俞因病在京师去世,我已痛哭着为他写好了墓志铭,便向他家索求,得到他的遗稿一千多篇,连同先前所保存的,选取其中特别好的共六百七十七篇,分为十五卷。啊,我对圣俞的诗歌已经评论得很多了,所以不再重复。 文章的第三部分(第三段和第四段)主要交代了梅圣俞诗集的编撰经过。这是一般序言均应有的内容。从中也可看出欧阳修对梅圣俞其人、其诗的爱重,从侧面烘托梅诗之工。梅圣俞的诗写得很多,可是他自己并不爱惜,也不注意收集,倒是他的妻子的侄子担心诗作散佚,把他由洛阳迁到吴兴以来所写的诗作收集起来,编成十卷,作者自己一直十分喜爱圣俞的诗,因此收藏了这个诗集,并为它写了序。十五年后,圣俞病死在京城,作者前去凭吊,向家人索取他的诗篇,得到一千多篇遗稿,又将自己以前收藏的诗加在一起,从中选出六百多篇好的诗,编成十五卷。这就是梅圣俞诗集的成书过程。这是一篇诗序不可缺少的部分。关于梅诗的成就及特点,欧阳修在其书梅圣俞稿后、六一诗话等文中多次论及,所以仅在此处点一句:“吾于圣俞诗论之详矣,故不复出”。表示梅诗特点很多,毋庸赘述,让读者自己去想象、品味。三 艺术特色 1、“穷而后工”的主旨统贯全文 文章首段从理论上阐发“穷而后工”的创作思想,从而形成一个高屋建瓴的主旨,并将其灌注到全文始终。第二段写梅圣俞的生平和创作,写生平紧扣“穷”,写创作紧扣“工”,因穷而后工,可谓首段说理的典型例证。第三、四段虽然是写诗集的成书经过,但其间处处流露着作者对梅圣俞其人其诗的爱重,可以看作是对梅诗之工的侧面烘托,因而是穷而后工的余绪。序言是一种内容涉及较广、行文容易松散的文体,但欧阳修的这篇序言,却能形散而神聚,以“穷而后工”一脉贯之,这确是精于整体构思的体现。2、 行文起伏跌宕,长于变化这主要体现在如下三个方面: 一是说理先设对立面。作者本可正面展开“穷而后工”的论说,但那样就可能过于平板。于是作者一起笔就提出“诗人少达而多穷”的世俗观点,然后通过辨析这一观点的不确切,顺势展开论说,从而很自然地得出了“穷而后工”的结论。这种先设对立面的论说方法,不仅有联系现实、把论说一下子引向深入之用,而且有辩驳、有证论,正反相成,抑扬顿挫,使行文有了起伏跌宕、变化跳荡之美。二是多角度多手法地证明论点。为了突出梅诗之“工”,作者先说他自幼出语惊人,这是铺垫手法;次说他的文章“简古纯粹”,但人们却只知其诗,这是以文之美来衬托诗之工;再说“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这是借公众的推崇来赞扬梅诗之工,接着又写到王文康公对梅诗的赞叹,这是借名人名言来旁证;最后还通过作者自己对梅诗的热爱来侧面烘托梅诗之工。如此多样的论证和表现手法,集中在一篇短文的一个论点之上,其思路之灵动,变化之能事,确不愧为大家手笔.3 是虚实并举、大起大落写感慨。文章在写完梅诗之工以后,有感而发,顺势而成感慨,这感慨,先通过虚设,写其若“幸得用于朝廷”,则将功德宏伟,是谓大起大扬;后通过实写,叹其终不得志,久而将老,是谓大抑大落。一虚一实,一起一落,不仅正反对举,事理昭彰,而且情致跌宕,令人不胜悲怆。全篇言简意赅、多而能一、起伏跌宕、神完气足。4 “穷而后工”的含义:吴楚材等在古文观止中说:“穷而后工四字,是欧公独创之言,实为千古不易之论。”欧阳修的“穷而后工”说,与司马迁的“发愤而作”说和韩愈的“不平则鸣”说,一脉相承,共同发挥着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学创作本原论。“发愤而作”之语,源于司马迁的史记太史公自序,他认为周易春秋离骚国语诗经等,“大抵贤圣发愤而所为作也”,这是对屈原抽思中“发愤以抒情”的继承和发展。李贽在忠义水浒传序中,对这一思想阐发得较简明:“古之圣贤,不愤则不作矣。不愤而作,譬如不寒而颤,不病而呻吟也,虽作何观乎!水浒传者,发愤之所作也。”蒲松龄也称自己的作品聊斋志异为“孤愤之书”。“不平则鸣”之说,语出韩愈送孟东野序:“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人之言也亦然,有不得已者而后言,其歌也有思,其哭也有怀。”韩愈的这一“不得其平则鸣”,是对司马迁“发愤之所为作”的进一步发挥,对后世影响颇大。王国维人间词话亦云:“古诗云:谁能思不歌,谁能饥不食?诗词者,物之不得其平而鸣者也。故欢愉之辞难工,愁苦之言易巧。” 欧阳修的梅圣俞诗集序第一段,主要从三个层面阐发了“穷而后工”的创作思想:一是认为“世所传诗者,多出于古穷人之辞”。这里的“穷”,指的是仕途坎坷、人生困厄。二是强调“内有忧思感愤之郁积”方能发而为诗。因为“穷”,才能感受真切、思悟深沉、感情激烈,这是文学创作必备的动力和源泉。三是肯定“愈穷则愈工”。工者,好也,美也。这让人想起了孟子的话:“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将以上三个层面联系起来看,那就是“穷”则“郁积”深厚、“优愤”强烈,故发而多能成为“愈工”的好诗,“发愤而作”说强调创作需有一种强烈的激情,“不平则鸣”说强调这激情来之于心中的不平之气,而“穷而后工”说则强调这激情、这不平是源之于人生的穷困郁积。这三说都是聚焦于创作主体的内在积累和情感。胸中有,笔下才能有,这是必然。但这三者也没有排斥客观现实的本源意义:“愤”何以生?“不平”从何而来?特别是欧阳修强调“穷”,就把“愤”、“不平”与社会人生现实紧密联系在一起了。四 思考与练习一、文章从哪几方面来阐述梅诗之工? 为了突出梅诗之“工”,作者先说他自幼出语惊人,这是铺垫手法;次说他的文章“简古纯粹”,但人们却只知其诗,这是以文之美来衬托诗之工;再说“时无贤愚,语诗者必求之圣俞”,这是借公众的推崇来赞扬梅诗之工,接着又写到王文康公对梅诗的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学年南通市启东七年级语文上学期期中考试卷附答案解析
- 客服员工工作总结汇编15篇
- 陕西省咸阳市礼泉县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英语试题(含答案无听力原文及音频)
- 湖南省衡阳市耒阳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数学期末考试卷(无答案)
- 绿色能源市场前瞻分析
- 广州市房屋租赁合同(15篇)
- 软件外包行业市场竞争分析
- 汉字人课件教学课件
- 汉中消防知识培训课件
- 混凝土浇筑后的空洞与气泡检测方案
- 2025年匹克球裁判试题及答案
- 智慧校园建设“十五五”发展规划
- 环境、社会与公司治理(ESG)
- 学校食堂食材配送服务方案(肉类、粮油米面、蔬菜水果类)(技术标)
- 物理学与人类文明(绪论)课件
- 《圆的周长》说课ppt
- 2023年临沧市市级单位遴选(选调)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17版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思维导图
- 第十一章-异常分娩-1产力异常
- 建设工程质量检测见证取样员手册
- 公司介绍-校园招聘-北汽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