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三-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文科课件).ppt_第1页
历史必修三-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文科课件).ppt_第2页
历史必修三-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文科课件).ppt_第3页
历史必修三-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文科课件).ppt_第4页
历史必修三-第14课-从师夷长技到维新变法(文科课件).ppt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26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林则徐 魏源 开眼看世界 洋务派 洋务运动 器物层面 维新派 戊戌变法 革命派 辛亥革命 制度层面 激进民主主义者 新文化运动 思想层面 地主阶级 资产阶级 师夷长技以制夷 师夷长技以自强 君主立宪制 民主共和制 民主 科学马克思主义 无产阶级 第14课从 师夷长技 到维新变法一 地主阶级知识分子 开眼看世界二 地主阶级洋务派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三 资产阶级改良派 维新变法思想 一 开眼看世界 19C40 50s 1 背景 1 主要原因 鸦片战争后 清朝面临严重的统治危机和民族危机 2 直接原因 鸦片战争的失败 西方船坚炮利的刺激 3 主观原因 地主阶级的有识之士为例维护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思想 地主阶级抵抗派 2 林则徐魏源 主张 向西方学习的军事 科技表现 设立译馆 翻译外国书籍代表作品 各国律例 四洲志 1 林则徐 地位 四洲志 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的世界地理志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主张 师夷长技以制夷代表作品 海国图志 地位 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地理最详实的专著 2 魏源 是书何以作 曰 为以夷攻夷而制 为以夷款夷而作 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夷之长技三 一战舰 二火器 三养兵练兵之法 材料一徐尝谓剿匪八字要言 器良技熟 胆壮心齐是已 第一要大炮得用 今此一物置之不讲 真令岳 韩束手 奈何奈何 材料二魏源 不善师外夷者 外夷制之 善师四夷者 能制四夷 夷之长技三 一战舰 二火器 三养兵练兵之法 林则徐和魏源关注的焦点 共同点 是什么 魏源思想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从 师夷 的内容和 救亡 途径上看 林则徐 魏源的思想有何局限性 学习西方的军事 科技 师夷长技以制夷 只看到表象 未看到本质 表象 外国的 船坚炮利 中国军事装备落后 导致了鸦战的失败 本质 根源是中国封建制度的腐朽 正确认识林则徐 魏源的思想 林则徐是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但是他对西方的了解还不深入 知识开了研究 学习西方的先河 魏源的师夷体现了其思想的开放性 二者是有机联系的整体 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特点 细化 林则徐敢于冲破传统封建思想的束缚 开眼看世界 他们敢于抛弃陈腐观念 承认西方思想和科学技术的先进 主张师夷长技 引导人们主义世界形势 首开向西方学习之风气 寻求强国御侮之道 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其它介绍世界知识的书籍的接连出版 3 评价 2 积极方面引导人们关注世界形势对当时思想解放有重要的启迪作用迈出了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第一步 意识 3 局限性局限于著书立说 尚未付诸实践停留在技术或器物层面上 未涉及到变革封建制度维护封建清王朝的统治 1 性质 地主阶级知识分子掀起的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1 背景 内忧外患 太平天国运动危及清政府统治 二鸦后列强对华侵略的加剧 2 含义 中学为体 以中国的纲常名教作为决定国家命运的根本 西学为用 采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近代科学技术来维护清王朝统治 二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19C60 90s 中学 中国传统文化 儒家纲常名教 西学 西方文化 近代科学技术 3 代表人物 地主阶级洋务派 曾国藩 李鸿章 左宗棠4 主张 师夷长技以自强 5 实践 洋务运动创办近代工业 军用 民用 筹划海防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6 本质 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 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达到强化封建制度 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我办了一辈子的事 练兵也 海军也 都是纸糊的老虎 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 不过勉强涂饰 虚有其表 不揭破犹可敷衍一时 如一间破屋子 由裱糊匠东贴西补 居然成一净室 虽明知为纸片裱糊 然究竟决不定里面是何等材料 即有小风小雨 打成几个窟窿 随时补葺 亦可支吾对付 乃必欲爽手扯破 又未预备何等修葺材料 何种改造方式 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 但裱糊匠又何术能负其责 李鸿章 破屋子 裱糊匠 东贴西补的材料 何尝能实在放手办理 清王朝的腐朽统治 洋务派 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顽固派的阻挠 曾国藩 洋务派 购 外洋器物 成之后 访募覃思之士 智巧之匠 始而演习 继而试造 不过一二年 火轮船必为中外官民通行之物 可以剿发 捻 可以勤远略 倭仁 顽固派 立国之道 尚礼义不尚权谋 根本之图 在人心不在技艺 以忠信为甲胄 礼义为干橹 便可抵御外辱 洋务派学习西方科技是 以夷变夏 将毁灭封建法统和伦理道德 张之洞 洋务派 中学为内学 西学为外学 中学治人心 西学应世事 而必无孛于经矣 洋务派与顽固派的论战 同 异 相同点 都主张维护清朝的封建专制统治 不同点 对待 外国事务 态度上不同 洋务派 主张面对现实 委曲求全 师夷长技以图自强 顽固派 因循守旧 坚持祖宗成法 盲目排外 仇视一切外洋事务 仇视一切改革 7 失败及失败原因 1 失败标志 甲午海战失败 洋务运动破产 2 失败原因 根本原因 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封建制度列强的破坏 顽固派的阻挠8 评价 1 性质 地主阶级洋务派掀起的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目的是维护封建统治 2 积极方面 客观 迈出了中国近代化第一步 经济 军事 教育 思想 打开了向西方学习的窗口 冲击了守旧观念 为西学传播创造环境 3 局限性 主观 仅学习西方物质文明 未触动封建旧制度 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 才能推动生产力发展 运用多种范式评价洋务派中体西用主张 出于地主阶级的本能 最终目的是维护封建专制制度和纲常名教 对中国工业现代化 教育和外交近代化起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反映了新型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思想观念对相对落后国家和地区旧思想和旧制度的冲击 是西方工业文明在世界范围内扩展的具体表现 反映了封建传统与西方文明的冲突 反映了了当时中国人民对西方文明既欣赏又抗拒的矛盾心理 一 早期维新思想 19C60s 1 背景 2 代表人物 王韬郑观应 外国资本主义侵略的加深 洋务运动的展开 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民族资产阶级的形成 西方资本主义思想 科学文化的不断传入 三 维新变法思想 3 主张 3 主张 教材p69 4 评价 反映了资产阶级的利益和要求为康梁维新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础没有形成完整的理论 更没有付诸行动局限的根源 缺乏必要的资本主义经济基础 二 康梁维新思想 19C90s 1 背景 政治上 民族危机加深 列强掀起瓜分中国狂潮经济上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初步发展阶级上 资产阶级队伍的壮大思想上 早期维新思想奠定基础 2 代表人物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 宣传方式 办学 万木草堂 广州 著书 新学伪经考 孔子改制考 思想主张 借助经学外衣 否定君主专制 宣扬维新变法必要性 合理性 主张君主立宪 特点 托古改制 把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意义 有力地抨击了封建顽固势力 思想界之一大飓风 火山大喷火 1 康有为的维新思想 2 原因 封建势力的强大 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资产阶级力量不够强大 维新派没有实权 康有为本人的原因 1 理解 借助孔子 经学 依靠皇帝宣传反封建专制的维新变法思想 2 梁启超的维新思想 思想主张 抨击封建专制制度和顽固派宣传伸民权 设议院 变法图存 代表作 变法通议 思想主张 指出封建君主皆为 大盗窃国 主张国家属于人民 王侯将相是人民的公仆借用进化论原理 论述变法合理性 方式 翻译 天演论 意义 用民权否定君权 直接动摇了君权论的基础 系统传播西方思想文化的第一人 3 严复的维新思想 康梁维新思想的影响 直接动员和指导了维新变法运动 通过变法以挽救民族危机 充满了爱国主义激情 要求建立君主立宪制度 发展资本主义 具有进步意义 传播了西方社会政治学说和自然科学知识 宣传天赋人权 自由平等观念 批判封建君权 具有启蒙意义 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及成因 特点 中西融合 把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想相结合 由理论到实践 把维新思想转变为维新变法活动 推动了戊戌变法运动的实践 救亡图存 体现中国社会面临崩溃和民族危机严重的现实 蕴含了救亡图存 发展资本主义的强烈愿望 但也反映出其软弱性 妥协性的特点 康梁维新思想的特点及成因 成因 客观原因 当时中国资本主义薄弱 资产阶级力量弱小 封建顽固势力十分强大 儒家思想根深蒂固 西方资本主义学说在中国影响有限 主观原因 康梁作为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分子的代表 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着密切联系 其思想有着局限性 幻想中西结合 3 维新思想的实践 戊戌变法 1 时间 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 定国是诏 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 林旭 杨深秀 刘光第 杨锐 康广仁 谭嗣同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 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 此国之所以不昌也 有之 请自嗣同始 谭嗣同维新思想 极力批判专制君权 宗法等级制度及纲常礼教 倡导男女平等 堪称维新运动勇士 2 性质 资产阶级的改良运动 3 影响和意义 政治上 实行君主立宪制顺应历史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