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与改革,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两大选择.ppt_第1页
革命与改革,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两大选择.ppt_第2页
革命与改革,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两大选择.ppt_第3页
革命与改革,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两大选择.ppt_第4页
革命与改革,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两大选择.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革命与改革 中国近代社会变革的选择及影响 主讲人 武端利陕西科技大学思政部 目录 1 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改革与革命之争2 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革命与制度选择3 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改革与国家现代化4 如何正确看待中国近代历史中的改革与革命 中国近代历史是一部中华民族追求民族复兴 探索国家现代化以及强国富民道路的历史 为此 近代国人采取了改革和革命两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式 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中国近代历史也是改革与革命相互交织的过程 如何看待和评价近代史上的这些改革和革命 是研究学习中国近代历史永远绕不开的问题 也是当前存在巨大争议的话题 近代历史中的改革和革命涉及诸多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评价 全面了解和正确评价中国近代历史的改革与革命 是厘清各种纷争 正确认识中国近代探索历程的前提 这也就构成了今天所要讲的题目 1 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改革与革命之争 从学习西方的技术到学习西方的制度是中国近代探索的一次飞跃 但是究竟是学习德国 日本的君主立宪 还是美国的民主共和 清末的中国先进分子根据自己的分析产生了两种不一样的变革道路 一条是以康有为 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变法道路 一条是以孙中山 黄兴为代表的民主革命道路 值得注意的是 清末的君主立宪思想并不是英国式的 而是类似德国 日本的开明君主立宪 革命史观 关于如何看待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的改革与革命 形成了传统的革命史观和部分学者提出的告别革命的观念 认为人类历史是通过不断的革命斗争推动社会演进的历史 把是否革命作为评判和研究历史的主要标准 认为革命的都是正确的 革命所反对和批判的都是错误的 革命是进步的代名词 改革是妥协的 告别革命史观 否认革命的正当性和历史价值 将革命视为对社会的暴力和破坏 认为太平天国和义和团运动都是流民暴乱 而辛亥革命破坏了中国近代历史进程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 清政府为了筹措赔款和战争期间的军费 巧立名目搜刮百姓 激化了社会矛盾 为了反抗清政府的横征暴敛 各地的农民起义风起云涌 在起义爆发前数年 广西地区又逢连年大旱 百姓生活难以维系 面对残酷的封建剥削 被迫揭竿而起 掀起了轰轰隆隆的太平天国起义 2 中国近代历史上的革命与制度选择 以洪秀全为代表的起义军希望铲平的封建剥削 建立 无处不均匀 无人不保暖 的理性天国 太平天国起义颁布了 天朝田亩制度 和 资政新篇 等两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革命纲领 第一次把数千年来农民阶级对于土地的渴望变成了白纸黑字的纲领 并且第一次在中国提出了资本主义的强国道路 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农民阶级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对国家前途的探索斗争 也因此成为中国旧式农民起义的最高峰 太平天国起义失败的根源 乌托邦式的空想理论和不符合人民利益的施政措施 天王府 湖北军政府 武昌首义与各地响应 1911年10月10日晚 武汉城内新军第八工程营的革命党人首先发难 打死反动军官 占领楚望台军械局 然后控制了武昌城 11日清晨 一面红地十八星大旗迎风飘扬 宣告了武昌起义取得胜利 黎元洪 清政府的反应及袁世凯出山 1911年10月12日 清政府迅速任命陆军大臣荫昌率陆军两镇赶往湖北前线 占北洋新军兵力的三分之一 同时启用有才干的端方 岑春煊为南方各省封疆大吏 清政府在武昌起义之初就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决策果断 反映迅速 1911年10月14日 清政府迫于朝野呼声 启用赋闲在家的袁世凯 袁世凯奏请组建第一 第二 第三军 镇压武昌起义 但是武昌起义的影响已经超出了清政府的预想 一个月之内十三个省份宣布独立 内外交困的清政府已经难以武力镇压南方多省的起义了 民国的曙光即将出现 中华民国的成立 1912年1月1日 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为临时大总统 宣告中华民国成立 中华民国改用公元纪年 并定1912年为民国元年 1912年3月12日 颁布了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部宪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从法理上宣告了民国的建立和清王朝的灭亡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清王朝的统治 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辛亥革命建立的资产阶级民主政体 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敢有帝制自为者 天下共击之 辛亥革命促进了民主 自由 平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 打开了中国思想解放的闸门 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真正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征程 辛亥革命的历史价值 辛亥革命没有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照抄法国的议会内阁制事实证明脱离了中国的实际 辛亥革命的历史不足 辛亥革命没有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照抄法国的议会内阁制事实证明脱离了中国的实际 辛亥革命以妥协的方式换取清帝退位和北洋系赞同共和 为民初的权力斗争埋下了隐患 辛亥革命的历史不足 辛亥革命没有探索出一条符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照抄法国的议会内阁制事实证明脱离了中国的实际 辛亥革命以妥协的方式换取清帝退位和北洋系赞同共和 为民初的权力斗争埋下了隐患 辛亥革命的主导者 革命党人缺乏实际的执政经验 内部矛盾尖锐 没有坚定的政治信仰 不能引领民国政治走上正轨 辛亥革命的历史不足 辛亥革命时 安徽派人要军饷 孙中山当即批给二十万 而财政部金库 仅存十洋 辛亥革命后 孙中山计划十年之内修铁路二十万里 练精兵一百万 而实际上 到2014年为止 中国铁路通车里程才突破十万公里 宋教仁一生坚持议会民主道路 他不仅为挽救民族危亡去推翻一个旧的政权 更为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而去实践一个新的政权 只是没有想到一颗子弹就断送了他及其为之奋斗的议会民主道路 宋教仁不为金钱利诱所惑 不为性命威胁所惧 堪称近代民主第一人 去一满洲之专制 转生无数强暴之专制 其为毒之烈 较前尤甚 于是民愈不聊生矣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经历了二十二年的武装斗争才最终取得胜利 它开创了成功的东方革命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的模式 它不仅赢得了中国的新生 也使得近代以来国人梦寐以求的国家独立成为了现实 人民富裕成为可以企盼的理想 3 中国近代历史上的改革 洋务运动的含义 又称 同光新政 是指19世纪60到90年代洋务派秉承 师夷长技以制夷 和 中体西用 的思想 向西方学习的现代化运动 具体包括购买洋枪洋炮和外国机器 聘请洋人 操练军队 开矿筑路设厂 兴办航运 电报业 兴办船政 水师学堂 派遣留学生等一系列活动 洋务运动上谕 中央派代表人物 奕 文祥 地方实力派 TsengKuo fan 地方派代表人物 LiHong jiang TosTsung tang ChangChi tung 为什么洋务派要把创办军工企业放在首位 查治国之道 在乎自强 而审时度势 则自强以练兵为要 练兵以制器为先 同治朝筹办夷务始末 湖北兵工厂 汉阳造 BeijingTongwencollege 江南局翻译处 洋务运动对中国现代化的贡献 吾敬李鸿章之才 吾惜李鸿章之识 吾悲李鸿章之遇 梁启超 新政上谕 世有万古不易之常经 无一成不变之治法 穷变通久 见于大 易 损益可知 著于 论语 盖不易者三纲五常 昭然如日星之照世 而可变者令甲令乙 不妨如琴瑟之改弦 伊古以来 代有兴革 即我朝列祖列宗 因时立制 屡有异同 入关以后 已殊沈阳之时 嘉庆 道光以来 岂尽雍正 乾隆之旧 大抵法积则敝 法敝则更 要归于强国利民而已 光绪朝东华录 政治领域的改革 1 新政开始后即改总理衙门为外务部 并在原有封建王朝六部的基础上 增改设立商部 后与工部合并为农工商部 学部 巡警部 邮传部 度支部 陆军部 使清中央政府在组织职能上顺应了现代化改革的需要 2 1905年派五大臣出洋考察 1906年决定预备立宪 1907年仿效日本的 制度取调所 设立 宪政编查馆 草拟君主立宪的各种法律法规 1908年颁行 钦定宪法大纲 成为中国首个具有现代色彩的宪法纲领文件 清政府计划于1916年全国大选 1917年开国会 后迫于国内压力 将政治改革进程加快 1910年10月设立资政院 1911年设立责任内阁 正式开始预备立宪 应当承认 新政的政治改革从立宪法 设议院两大领域来看 已经具备了资本主义君主立宪的色彩 从预备立宪到设立责任内阁 仅用了5年时间 立宪速度也不可谓不快 1911年清亡之际 清政府已经建立起了现代色彩的中央行政机关 地方自治运动也在开展 宪法正在草拟 议院的雏形资政院已经成立 皇权也通过宪法大纲进行了一定的约束和规范 通过宪法来保障政治权力 通过民主的议会来实施政治权力 成为新政确立的最大的现代民主原则 并为后世所遵循 因此 清末新政改革开创了近代政治民主的先河 经济领域的改革 1 新政中先后设立商部和邮传部 颁行 商部章程 奖励公司章程 商律 公司律 矿务铁路公共章程 铸造银币及行用章程 等 涉及公司注册 商人团体 工矿发展 铁路建设 商标 金融 货币等多个经济领域 2 在企业的创办和管理上 一改洋务运动时期官办和衙门式管理的弊端 将原有企业推行官督商办 并以年利率6 的低息贷款支持企业发展 政府也遵守经济法规 公司一切事宜 悉照商律办理 公家概不干预 京张铁路通车 津浦铁路 军事领域的改革 1 至1911年 清政府共编成14镇 18混成协 4标 另有禁军两协 共计269004人的现代化陆军 2 实行常备 续备 后备三段军制 建立炮兵 骑兵 工程兵 辎重兵等多个现代化兵种 全面采用西方最先进的武器 文化领域的改革 1 废除科举考试 颁布 癸卯学制 2 大批向海外派遣留学生 作为主要的留学对象日本 据日本学者实藤惠秀统计 1899年仅有202人 1909年就达到了4000多人 3 创办新式学堂 据统计 1905年全国共有新式学堂8277所 学生人数25887人 1909年 学堂增至52348所 学生人数1638884人 不论是学堂数量和学生人数 四年间均增长了近7倍 在师范教育领域 先后创办三江师范学堂等各个地方师范学堂 4 如何看待中国近代历史中的革命与改革 亨廷顿认为 革命是现代化的一个方面 它最可能发生在曾经经历过某些社会和经济发展 而政治现代化和政治发展进程又已经落后于社会与经济变化进程的社会里 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 革命不是人为能够改变是事实 改革和革命往往是相辅相成 以辛亥革命为例 革命党人相当长时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