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艺术学院2007级运训专业运动训练学课程(2)教师:徐菊生 学生:66名 计划课时:1 ;知识点:1、周期理论及质疑 2、超量恢复理论及质疑 3、用进废退理论及质疑 4、不同观点及训练实践中的一些问题第三节 运动训练学的经典理论与质疑一、训练周期理论20世纪下半叶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大量的科技成果渗透到运动训练领域,使越来越多的人们认识到一些原有的训练理论已不能适应现代体育训练与竞赛的需要。因而,对传统的训练理论进行变革,建立新的更加客观、科学和实用的训练理论体系已成为国际发展潮流。比如,上世纪60年代,由前苏联著名学者马特维耶夫提出来的“训练周期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以年度为时间单位,划出了准备期、比赛期和过渡期3个训练周期,并以训练量和训练强度、一般身体训练和专项训练在不同训练周期的安排比例为特点,即在准备期以训练量和一般身体训练为主,在比赛期以训练强度和专项训练为主,从而构成了他的运动训练周期理论。这一理论表现出全年的比赛安排呈现出单高峰的特征。该学说的诞生不仅对苏联,而且对欧洲和亚洲许多国家的竞技体育训练起到了重要的影响和作用。月次123456789101112时期准备时期竞赛时期过渡时期 图1 全年训练中负荷量、负荷强度的变化(马特维也夫,1965)(一)物质运动周期性的普遍规律事物的运动和发展都是周而复始呈周期性的。这种周期性的运动不停地发展,每个往复、每个循环都不会完全相同。每一个新的运动周期,都不应是上一个运动周期简单的重复,而应在原有的基础上螺旋式地提高到新水平。运动训练的周期性特点,就是由物质运动这一普遍规律所决定的。(二)人体竞技能力变化的周期性特征人体竞技能力的提高,明显地表现出周期性的特点。在一次负荷下,机体能量消耗产生疲劳,继而解除负荷,逐渐得到恢复,通过机体的超量补偿机制,使得运动员的能力得到提高。在这一基础上又给予下一次负荷,即开始了一个新的负荷周期(图3)。每一次适宜的负荷都会引起机体的适应性变化;多次适宜负荷的刺激,就会引起机体多次的适应性变化。在这一变化过程中,机体能力不断地得到提高,运动竞技状态即不断地培养发展,并逐渐进入良好的竞技状态。这时运动员的生理和心理能力得到提高,而且相对稳定,各个系统之间保持着高度的协调,进入良好的竞技状态保持阶段。在强烈的参赛动机驱使下,高度地动员机体潜能,在比赛中常常会创造出新的成绩。但是人体不可能始终保持各个系统之间的高度协调,生理和心理能力的表现也不可能始终处于高峰状态。由于人体的保护性机制参与到训练过程中来,在一段时间内保持了高度竞技状态之后,即需要休息和恢复,以消除生理和心理的疲劳。就这样,与竞技状态的发展过程相联系构成了一个训练的大周期(表1)。当竞技状态消失,运动员通过积极的恢复消除了心理、生理的疲劳之后继续发展一般及专项的竞技能力,促进竞技状态的再次形成,产生新的适应性机制,从而进入下一个竞技状态形成和保持阶段。相对于这些特点,运动训练过程也是周期性地予以组织实施的。若干个课的训练周期组成了训练;若干个周的训练周期(或叫小周期),够成了阶段或月的或一个大周期的训练;若干个阶段或月的或周期的训练,构成了年度的训练;若干个年度的训练周期,构成了区间性的多年训练;若干个区间性的多年训练周期,则构成了运动员整个运动生涯的训练全过程。表 竞技状态的发展与大周期相应的阶段划分竞技状态发展过程生物学基础任务时期形成适应性机制(对训练负荷的应答性提高)发展一般和专项竞技能力促进竞技状态的形成准备时期保持动员性机制(动员心理、生理能力的潜能,各系统高度协调)提高专项竞技能力发展稳定的竞技状态创造新成绩比赛时期消失保护性机制(机体拒绝继续高强度工作)积极恢复消除心理、生理疲劳恢复时期(引自田麦久论运动训练过程,1988)(三)适宜比赛条件出现的周期性特征训练的终极目的是提高运动成绩,而运动成绩只有在比赛中表现出来才能得到承认;同时,也只有在适宜的比赛条件下,包括场地、器材、对手、裁判、气候等等条件,才能使运动员将已获得的竞技能力最充分地发挥出来。其中,对于竞技活动具有重要影响的气候条件具有鲜明的周期性特点,它对田径等室外夏季项目的主要项目运动员的成绩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在中国很多夏季项目的主要比赛安排在秋季举行,而在空气湿润,夏季气候比较凉爽的欧洲则以7、8月为主要比赛期。同样,冰雪项目的主要比赛也都安排在冬季举行。可见,适宜的比赛条件和整个自然界的物质运动规律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安排训练和比赛也必须按照周期性的特点来组织进行。马特维耶夫的训练周期理论问世不久,到了70年代末80年代初,就有不少专家对其提出质疑和挑战。质疑者们认为,马氏理论从一开始就没有突出“比赛”是训练的惟一目标这一宗旨,在训练中过分强调一般性训练,过分强调一般训练是专项训练的基础,这样无论在训练的形式上,还是强度上均脱离了专项和比赛的需求,另外机体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也达不到专项的要求。因此,他们认为该学说不适宜指导高水平运动员的训练。量负荷曲线比赛强度月111212345678910周期第一周期第二周期时期准备期比赛期过准比过阶段冬训调整春训春比调整夏比调整夏训秋比调整时间2.5月20天11.5月1月10/25天1.5月15/20天1.5月11.5月20天学校学期期末考寒假学期期中考学期期末考暑假学期期中考图2 中小学生全年训练分期图示(以夏季运动项目为例) (依田麦久,1985)二、超量恢复理论与质疑上个世纪70年代一位叫雅考卢的学者,伴随马特维耶夫的理论提出了超量恢复理论。多年来,这一理论成为体育院校教科书中运动训练学的经典,也是传统周期训练理论的主要理论支柱。该理论认为,机体在负荷的刺激下其能量储备、物质代谢以及神经调节系统的机能水平首先产生疲劳,然后在负荷消除后不仅可以恢复到负荷前的初始水平,而且能够在短期内超过初始水平,达到“超量恢复”的效果。如果在超量恢复阶段再适时地给予新的负荷刺激,会出现“负荷-疲劳-恢复-超量恢复”的过程,而且可以不断地在高水平平台上周而复始地进行,由此使运动员的能力得到持续提高。糖原代谢示意图负荷疲劳 恢复 超量恢复图 机体负荷的应激性反应(依雅可夫列夫,1957)通过对大量的训练实践观察,不少专家对此提出质疑。他们认为,第一,该理论缺乏足够的科学试验数据,仅仅靠糖元代谢的数据是很不全面的,实际上磷酸原、糖元、蛋白质及脂肪等能源物质,在恢复速度上是不同步的;第二,该理论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没有指出人体能力的极限,而实际上受遗传等因素的影响,人体承受负荷是有极限的,并且有显著的个体差异;第三,是运动员机体的适应是人体本来就存在的,而不应将其简单归结为超量恢复。而且,这种适应如果是在不良的负荷刺激下,得到的并不是超量恢复,而是机能衰减。质疑挑战马氏理论和超量恢复理论的一些专家以人的生物适应理论为基点,提出了以比赛为目标的双周期、三周期和多周期的设想。这种训练指导思想是围绕着专项特征和运动员的实际情况,科学地安排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的负荷比例,合理设计运动强度与运动量的负荷结构,使有机体接受适当的负荷刺激,获得专项所需要的机能储备。如果在漫长的准备期内,以低强度和一般训练为主,选择脱离专项训练的手段和负荷,就不能有效地防止专项能力的下降。三、用进废退用进废退这个观点最早是由法国生物学家拉马克提出,他在动物的哲学中系统地阐述了他的进化学说(被后人称为“拉马克学说”),提出了两个法则:一个是用进废退;一个是获得性遗传。并认为这两者既是变异产生的原因,又是适应形成的过程。他提出物种是可以变化的,物种的稳定性只有相对意义。生物进化的原因是环境条件对生物机体的直接影响。认为生物在新环境的直接影响下,习性改变、某些经常使用的器官发达增大,不经常使用的器官逐渐退化。认为物种经过这样不断地加强和完善适应性状,便能逐渐变成新种,而且这些获得的后天性状可以传给后代,使生物逐渐演变。并认为适应是生物进化的主要过程。他第一次从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方面探讨了生物进化的动力,为达尔文进化理论的产生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但是,由于当时生产水平和科学水平的限制,拉马克在说明进化原因时,把环境对于生物体的直接作用以及获得性状遗传给后代的过程过于简单化了,成为缺乏科学依据的一种推论,并错误地认为生物天生具有向上发展的趋向,以及动物的意志和欲望也在进化中发生作用。达尔文对他的观点进行了驳斥。用长颈鹿做比喻,长颈鹿的祖先是矮的,因为要吃高的树叶,就拼命长脖子,结果脖子长了,遗传给下一代;深海的鱼类,因为看不到光,眼睛退化,也遗传给下一代.这个学说有一致命破绽,虽然身体改变了,但基因没有改变,长再高也不会遗传给下一代. 用达尔文的观点说,就是长颈鹿因为基因的隐性和显性的问题,有的高,有的矮,高活下来,基因得以遗传给下一代,就越来越高,而矮的,因为没有食物而死亡,基因很难遗传,所以最后消失.深海鱼类之所以眼睛瞎,是因为巧合有眼睛的鱼类不适用被淘汰,或者是出生后慢慢退化的. 但是达尔文的观点也由局限性,按照达尔文的观点,这个世界上的物种开始的时候应该是什么样的形态都有,比如长颈鹿,有脖子长的也有短的,但是长的适应的环境的生存,而脖子短的被自然淘汰,那么就是说那时的长颈鹿应该是五花八门的了?同样的解释,为什么有些鸟的颜色是白的?因为其他颜色的鸟不适合环境,那意思是说以前的鸟是五光十色的了?其实,达尔文那时没有意识到这样一个观点-基因突变。在自然界里,不光是环境在选择物种,同时,物种本身也在适应环境。当生物体本身不适合环境的要求的时候,基因突变就会适时而生,这才是推动自然界发展的原因。以人类比喻,人类的高智商不是自然界选择的必然结果,按照达尔文的观点,那么以前的人应该是有高智商的也有低智商的,低智商的不适合环境而被淘汰,那这样的话显然不符合发展的观点。当环境的变化已经不适合古猿的生存的时候,其机体就会发生基因突变,在许多突变中,适应环境的突变基因被保留,不适应的被淘汰。有时候物种基因突变的速度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纽约市就曾经在冷藏食品库里发现身上张着长长绒毛的老鼠,但是周围都没有这样的物种。说明老鼠为了吃到食品库的食物,由于长时期的在低温环境下觅食,其机体产生了基因突变。总的区别是,达尔文认为物种的进化不是按照生物的意愿,而是大自然的挑选.人体机能、技能的发展与完善也服从“用进废退”理论四、板块结构训练理论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竞技体育商业化、职业化的发展,在原有的世界杯、世锦赛、奥运会等大赛的基础上,不少项目又增加了大奖赛、巡回赛、排名赛、积分赛等。此外,各洲、各地区乃至国家内部,还举办了大量的俱乐部职业联赛。随着现代职业比赛数量的急剧增加及比赛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的周期训练模式已难以适应现代竞技比赛的要求。因为在一个相对集中的周期内同时发展多方面的身体素质,对高水平运动员来说目标不明确,重点不突出,另外,在时间上也明显跟不上竞赛时间表的节奏。在这样一种情况下,一些专家学者创立了“板块结构训练理论”。这一理论的核心思想是,高水平运动员在相对集中34周的板块时间内,接受一两个比较大的训练刺激,并且在每个训练板块中通过身体素质、比赛结果和生理、生化医学指标测试,来检查训练效果。例如,现在NBA的常规赛在6个月内要打82场比赛,通常是23天打一场比赛,但运动员始终能够保持良好的体力,并且运动寿命也很长,乔丹、马龙打到39岁,贾巴尔打到42岁。孙海平教练也说到刘翔曾一年内参加20多次大赛,成绩始终保持在高水平。板块结构理论认为,准备期可以安排比赛,比赛期也可安排基础训练,甚至可以安排大负荷的力量训练。比如,美国网球明星阿加西已36岁,2005年又打入上海大师杯决赛。最近,阿加西的教练吉尔博特到中国来讲学。他说,阿加西的重要训练方法之一就是在比赛间歇时注重专项力量训练,他可完成卧推150公斤34次,力量训练的目的一是防止受伤,二是满足专项需要;技战术训练课突出针对性,一般在一个半小时左右,突出针对性的目的一是树立信心,二是从神经系统上保持良好的竞技状态。因此,阿加西之所以成为国际网坛的常青树是有其特点的(网球全年都有比赛)。可以看出,板块结构训练理论更加符合当前高水平职业化比赛的需要。六、训练与实战脱节的症结人体不仅有肌肉骨骼,而且还有器官、内分泌、神经系统等,其运动技能的形成十分复杂。那么分析运动员在世界大赛上的得失,如不从理论上作出科学的定位与划分,仅仅从训练时间、运动量、乳酸能等一些局部的物理量指标来检查训练效果,或仅从教练员的主观经验及逻辑推演的角度来总结运动员的表现是远远不够的。多年来,我们在训练学领域存在着一个误区,就是忽视神经系统在训练过程中与肌肉骨骼同步的关键环节,把运动员当成机械的、物理的人去练,忽略了人的竞技能力发挥是在神经系统支配下完成的。在检查训练和看课中,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一些队伍练技战术是一套计划和办法,练神经系统和心理又是一套计划和办法(有的往往缺少办法或根本不做)。不少人至今没有认识到,长期困扰我们的“训练与实战脱节”的顽症,其深层次问题就在于此。大量的实践和教训告诉我们,在训练过程中把神经系统的训练(对大赛的心理磨练、战术意识的形成、对规律的把握等)与肌肉骨骼的训练截然分开,是导致训练质量和效益低下的重要原因。七、不能用热情代替科学,盲目追求大运动量会造成运动员的肌肉性质发生变化2005年6月,中国体育科学学会在清华大学举办了一次国际运动训练学的学术活动,包括马特维耶夫在内的一些国际知名学者出席了会议。会上一些专家的观点是,人类一切运动训练的结果都是建立在人类适应机制的基础之上,而人类的适应能力不是无限的而是有限的。许多天才运动员不能维持自己的运动生命,关键原因就是运动负荷及其结构安排的不合理,往往因为不断加大负荷而导致机体无法适应,从而带来伤病,以及有机体出现耗竭。他们还指出,长时间大运动量会将运动员的快肌改变成中快肌,进而削弱了肌肉的收缩速度和力量;大运动量超长时间的训练更会将中快肌改变成慢肌,这时运动员就会失去爆发力。一旦发生了这种快肌向慢肌的转变,则再也不可能将慢肌变回为快肌。现在看来,以往我们不少运动员成绩下降的原因,是与盲目、片面地理解“三从一大”训练原则,运动量过大,导致肌肉性质发生改变有关。有一种情况是在训练领域中,把工作热情、干劲与科学精神混为一谈。工作只讲态度不讲科学,只重过程不重结果。体育界一贯倡导“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学习中国乒乓球队、学习中国女排精神,但由于一些管理者和教练员的理论素养跟不上,片面地将其理解成一般的行政命令和政治口号,只看到如何刻苦的一面,忽视了遵循项目规律的科学精神,最终运动员被练垮了还是不出成绩。我们的一些同志不懂得把运动员吃苦当成一种科学手段,通过吃苦去提高成绩,而是把吃苦当成目的。用这种蛮干的方法去贯彻“三从一大”的训练原则,只能是造成人财物的极大浪费,其结果是背离和亵渎了它的科学精神。科学地把握“三从一大”训练原则,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要牢牢把握该训练原则从实战出发的思想精髓,二是要把对“实战”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回过头来再去指导实战。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以上两个问题,贯彻“三从一大”就是纸上谈兵、坐而论道。八、理论滞后必然给训练工作带来盲目与困惑近些年来,在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理论方面,我国的一些教练员、科研人员和管理者,对运动周期理论、超量恢复理论、板块结构理论等,进行了不少有成效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一些成功经验。虽然我们在学习国外先进理论上取得一些经验,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国训练领域理论滞后于实践的问题还相当严重。毋庸讳言,有些队伍至今还弄不清楚训练周期与训练负荷;训练量与训练强度;负荷与恢复;有氧与无氧;专项训练与基础训练;训练与比赛之间的关系。要说懂也是一知半解,似是而非,要么练过了,比赛没有状态,要么没练到,能力不够,往往是练中想调,调中想练,比赛总是赶不上点。有人常常把“赛练结合”挂在嘴边,好像是什么新观点,但从内涵上又说不清楚。国家游泳队在东亚运动会上的现象(紧接着十运会12天后又出高峰);女子摔跤48公斤级运动员任雪层在全运会后即刻参加世锦赛,在一个多月内两次降体重的情况下,打败了上届奥运会冠军拿了世锦赛冠军;冬季项目的速度滑冰每次奥运会前都拿世界冠军,但一到奥运会就不见金。一些项目汇报时,常常说大赛前练得很好但比得不好;一些项目又说大赛前练得不好但比得很好。这些说法都是感觉层面的东西,而缺乏科学依据(奥运会、全运会上均有这种现象)。造成这种现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的田径、游泳、自行车等项目,多年来受周期训练理论和超量恢复理论影响烙印太深,老的套路不行了,对新的理论又缺乏研究,总是寄希望国外或国内专家来讲课,开个什么方子,照着练就能拿奥运会冠军。可以说,一些队伍长年上不去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少理论支撑,跟着感觉走,比好了说不清楚什么原因,比砸了也说不清楚什么原因。这些都说明项目自身缺乏规律性研究,在实践上存在着极大的盲目性。九、理论指导训练须因人因项目而宜近些年来,国际运动训练学界的研究成果层出不穷。在周期理论、超量恢复理论、板块结构理论等发展的基础上,运动训练理论和实践的一个显著趋势,就是人体适应性过程的生物学观点。孙海平教练在总局备战2008年奥运会动员会发言中的不少内容说的就是这个理论。国外一些专家指出,人体对运动负荷的适应性是有极限的,不能从所有的方面都要求运动员有很强的适应能力。从遗传学的角度看,每个运动员的运动能力是不一样的,项目与项目之间的特点也是不一样的,并非运动负荷越大就越能提高成绩。面对国外众多的训练学理论,如何结合中国的实际,结合具体项目、具体人的实际,有一个因人、因水平、因项目而宜的问题。不可否认,传统的周期训练理论和超量恢复理论,对运动训练学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并且至今仍对那些需要学习和改善技术的运动员,需要全面提高基础和整体水平的运动员,以及青少年运动训练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不同理论对不同年龄、不同水平、不同项目的人,效果是不一样的。单方面讲,周期训练理论不适用高水平职业选手,而板块结构理论也同样不适宜青少年业余选手。但这些理论之间又有相互联系,如果不顾对象不加分析地强调某一种理论重要或不重要都是错误的。大运动量低强度的训练不适用高水平运动员,但作为基础训练的一种手段作用,对于刘翔、罗雪娟以及国外的职业明星们来说,今天的高水平是在科学基础训练的底子上产生的。如果基础不牢,长时期高水平竞技状态是难以维持的。总之,无论对待任何一种理论都不应不加分析地照搬照抄,而是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际上,人体适应的年龄特征告诉我们,生长发育期,机能水平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在发育停止时打最高水平。此后,只能保持不变至一定时间,继而,随年龄增加而减小,速度慢到快。 从小训练的必要性!成年期只能保持能力的有限性。4.2“一元训练理论”对“二元训练理论”的反驳茅鹏等272829认为传统的运动训练理论可称之为“二元训练理论”。这种理论把“体能(身体素质)”与“技术”作为两个“元因素”。针对此种情况,他提出了“一元训练理论”的概念。认为:“技术”和“体能”,本是“一元”的。不存在没有体能内容的动作技术,不存在没有技术形式的体能发展。技术与体能,就象形式与内容一样,在客观现实中是无法分离的(只能在概念的指向中,为了思考的需要,人为地予以分离)。茅鹏等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对二元训练理论进行了全面的抨击,认为:首先用“二元”来建构训练理论,就从根子上搞错了。人体是复杂适应系统。人体生命的存在形式是一种“有序状态”。运动训练的本质:在人体与环境的相互运动中,设置和变换种种条件(能量的、空间的、时间的等等),在生命运动的物质代谢的配合下,促使有序状态调整、发展,从现实状态过渡向目标状态。人体有序状态的调整和发展,是训练致使运动能力(成绩)进步(发生变化)的原因。“二元”传统训练理论的错误在于:认为体能(身体素质)与技术“二元”、是分别存在的。在“二元”传统训练理论里,缺乏运动能力“可生长发展期”(以下简称“可生长期”)这样的概念,从而,实际上导致了对运动能力“可生长期”利用上的残缺不全。为了证明“二元训练理论”的弊端,作者举出了乒乓球运动员体能训练30和中国女足的例子。在反驳了“二元训练理论”后,茅鹏等就用“一元训练理论”来指导训练实践进行了阐述。“一元训练理论”认为,技术与体能是同在的,是同一问题的两个不同侧面。技术,首先在于大脑中的“信息结构”,在整个机体的有机配合下,“信息结构”指挥肌体的“运动单位”运动肢体,“体能”就呈现出来了。大脑中的“信息结构”是个人能力的核心。它是通过后天的学习过程,有机地组建、发展起来,并在一生中长期保持着的。技术学习不正确而练体能,既“巩固”了不合理技术,同时也就严重限制了体能发展的可能高度。一个人的技艺水平,不是简单地同训练量的累积相关,而是同训练过程的合理性密切相关的。所以,在训练安排的顺序中,侧重点的先后,一般必须先技术、后体能。在一元训练理论看来,运动能力(成绩)存在于身体有序状态本身,是机体生命运动在特定条件下、特定时刻中的一种表达(“时相”)。它既是人体有序状态空间关系上的一种组合表达,也是时间关系上的一种组合表达(聚焦性的会聚),是这两重关系共同的综合表达。训练,就在于有方向地激发有序状态,从而顺理成章地促使朝向目标状态调整和发展,以实现运动能力的进步。所以,专项训练手段、特别是接近成绩水平的专项手段(包括它的分析性、分解性组成因素),是关键性的训练手段。在一元训练理论里,“有序状态”是生命机体,是生长、发育、发展着的。运动训练就是作用于机体的生命过程而产生效应的。幼年至成年,提供了合理训练的全部时机,这就是运动能力全部的“可生长期”。它的残缺,会严重影响本来可能的运动提高。残缺,主要存在于两头:一头是对儿童、少年期的忽视;另一头是过早退役。运动过程中人体机能变化规律第一节 赛前状态和准备活动 一、赛前状态人体参加比赛或训练前,身体的某些器官和系统会产生的一系列条件反射性 变化,我们将这种特有的机能变化和生理过程称为赛前状态。 赛前反应的大小与比赛性质、运动员的比赛经验和心理状态有关。比赛规模越大,离比赛时间越近,赛前反应越明显。运动员情绪紧张、训练水平低、比赛经验不足也会使赛前反应增强。适宜的赛前反应能促进运动员在比赛中发挥出较好 的运动水平,反之,则会影响运动员在比赛中正常发挥。 赛前状态产生的机理可以用条件反射机理解释。比赛或训练过程中的场地、器材、观众、音响和对手的表现等信息不断作用于运动员,并与比赛或运动时肌肉活动的生理变化相结合。久而久之,这些信息就变成了条件刺激,只要这些信息一出现,赛前的生理变化就会表现出来,因而形成了一种条件反射。由于这些生理变化是在比赛或训练的自然环境下形成的,所以其生理机理属自然条件反 射。赛前状态依据其生理反应特征和对人体机能影响的程度可分为三种类型 1.准备状态型 2.起赛热症型 3.起赛冷淡型 二、准备活动 知识点内容 准备活动是指在比赛、训练和体育课的基本部分之前,为克服内脏器官生理惰性,缩短进入工作状态时程和预防运动创伤而有目的进行的身体练习,为即将来临的剧烈运动或比赛做好准备。(一) 准备活动的生理作用有(1)调整赛前状态 (2)为克服内脏器官生理惰性 (3)提高机体的代谢水平,使体温升高 (4)增强皮肤的血流量有利于散热,防止正式比赛时体温过高(二)做准备活动的生理负荷准备活动的时间、强度、内容、与正式运动或比赛的时间间隔等,都是影响准备活动生理效应的因素。一般认为,准备活动的强度以45%VO2max强度、心率达100-120次/分、时间在10-30分钟之间为宜。此外,还应根据项目特点、个人习惯、训练水平和季节气候等因素适当加以调整,通常以微微出汗及自我感觉已活动开为宜。准备活动结束到正式练习开始时间的间隔一般不超过15分钟。在一般性教学课中准备活动以2-3分钟为宜。第二节 进入工作状态 和稳定状态 一、进入工作状态在进行体育运动时,人的机能能力并不是一开始就达到最高水平,而是在活动开始后一段时间内逐渐提高的。这个机能水平逐渐提高的生理过程和机能状态叫进入工作状态。进入工作状态的实质就是人体机能的动员。(一)产生进入工作状态的机理 人体运动除了受物理惰性影响外,主要受生理惰性影响。1.反射时 2.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 肌肉运动必须依赖内脏各器官的协调配合才能获得能源物质、氧气和清除代谢产物。内脏器官活动受植物性神经支配。而植物性神经机能惰性比躯体性神经大,支配内脏器官的自主神经不仅传导速度慢,而且传导途径中突触联系较多 此外,在内脏器官产生持续活动中,神经-体液调节作用更为重要。由神经系统调节内分泌腺分泌激素,激素随血液循环到达所支配的器官,改变其功能状态。这一系列的生理活动,比躯体神经调节的惰性大得多。因此,内脏器官的生理惰性是产生进入工作状态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在不做准备活动的情况下跑1500米,呼吸循环系统的活动需要在运动开始后2-3分钟才能达到最高水平,而骨骼肌在20-30秒内就可发挥出最大工作效率。 (二)影响进入工作状态的因素进入工作状态所需时间长短取决于工作性质、个人特点、训练水平、工作强度及当时机体的机能状态。 二、生理“极点”与“第二次呼吸” 在进行剧烈运动开始阶段,由于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机能动员速率明显滞后于躯体神经系统,导致植物性神经与躯体神经系统机能水平的动态平衡关系失调,内脏器官的活动满足不了运动器官的需要,出现一系列的暂时性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胸闷、肌肉酸软无力、动作迟缓不协调、心率剧增及精神低落等症状,这种机能状态称为“极点”。“极点”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内脏器官的机能惰性与肌肉活动不相称,致使供氧不足,大量乳酸积累使血液pH值朝酸性方向偏移。这不仅影响神经肌肉的兴奋性,还反射性地引起呼吸和循环系统活动紊乱。这些机能的失调又使大脑皮质运动动力定型暂时遭到破坏。 “极点”出现后,经过一定时间的调整,植物性神经与躯体神经系统机能水平达到了新的动态平衡,生理机能低下综合症症状明显减轻或消失,这时,人体的动作变得轻松有力,呼吸变得均匀自如,这种机能变化过程和状态称为“第二次呼吸”。“第二次呼吸”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运动中内脏器官惰性逐步得到克服,氧供应增加,乳酸得到逐步清除;同时运动速度暂时下降,使运动时每分需氧量下降,以减少乳酸的产生,机体的内环境得到改善,被破坏了的动力定型得到恢复。“第二次呼吸”标志着进入工作状态阶段结束,开始进入稳定工作状态。“极点”来得迟早、反应强弱及“第二次呼吸”出现的快慢等,不仅与运动项目、运动强度和训练水平有关,还与准备活动、赛前状态及呼吸方式等因素有关。一般来说,中长跑项目“极点”反应较明显;运动强度越大,训练水平越低,“极点”出现得越早,反应也越强烈,“第一次呼吸”出现得也愈迟。良好的赛前状态和充分的准备活动可推迟“极点”的出现和减弱“极点”的反应程度。减轻“极点”反应的主要措施包括: 继续坚持运动; 适当降低运动强度; 调整呼吸节奏,尤其要注意加大呼吸深度。恰当地克服“极点”反应的措施有助于促进“第二次呼吸”的出现。 三、稳定工作状态 在运动过程中,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人体的机能水平和工作效率在一段时间内处于一种动态平衡或相对稳定状态。此时,人体的生理功能与运动功率输出保持动态平衡,生理机能保持相对平衡。这种机能状态称为稳定工作状态。稳定工作状态可分为真稳定工作状态和假稳定工作状态。 (一)真稳定工作状态 在进行强度较小、运动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机体所需要的氧可以得到满足,即吸氧量和需氧量保持动态平衡,这种状态称为真稳定工作状态。在真稳定工作状态下,肺通气量、心率、心输出量、血压及其他生理指标保持相对稳定,运动中的能量供应以有氧供能为主,乳酸堆积较少,血液中酸碱平衡不致受到扰乱,运动的持续时间较长,可达几十分钟或几小时。真稳定工作状态保持时间的长短取决于氧运输系统功能,该功能越强,稳定工作状态保持的时间则越长。(二)假稳定工作状态 当进行强度大、持续时间较长的运动时,进入工作状态结束后,吸氧量已达到并稳定在最大吸氧量水平,但仍不能满足机体对氧的需要。此时,机体的有氧供能能力不能满足运动的需要,无氧供能系统大量参与供能,机体能够稳定工作的持续时间相对较短,很快进入疲劳状态。故称这种机能状态为假稳定工作状态。在这种状态下,由于机体以无氧供能为主,乳酸的产生率大于清除率,使血乳酸增加,pH值下降,运动不能持久。在假稳定工作状态下,与运动有关的生理功能基本达到极限,如心率、血压、肺通气量和呼吸频率等。同时肌肉的电活动亦加强,表明募集了新的运动单位以代偿肌肉的疲劳。(三)“第一拐点”与“第二拐点” 应用动态数学建模分析法研究表明,人体在运动过程中,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机能变化表现出两个明显的拐点,即标志进入工作状态(动员阶段)结束、稳定工作状态开始的“第一拐点”和标志稳定工作状态结束、人体整体工作效率明显下降、疲劳开始的“第二拐点” 当运动达第一拐点时,人体各项机能均处于一种相对动态平衡的“高原平台”状态。在这种状态下,运动员的生理机能稳定工作时间长,说明运动潜力大,工作能力强,通常以此作为运动训练选材及评定依据。近年研究表明,用该指标的时间值、以及时间与空间相结合的积分值,更能有效地反映运动员的体能水平。第二拐点出现时,人体内能量代谢及血液化学成分均明显高于第一拐点,即在第二拐点前由有氧供能为主过渡到无氧供能占优势。到达第二拐点时,人体机能以有氧系统供能已经不能满足机体对能量的需求,必须启动能量输出更快的无氧代谢系统供能。第二拐点后,乳酸的堆积明显增加,心肺功能指标也明显高于起始时刻,但并没达到机能的最大限度。 第二拐点是人体机能工作水平再调整的关键之点。因此,我们把第二拐点定义为:人体整体机能发生疲劳的瞬时起始点。应用第二拐点到终点的时程和积分可以作为评价运动员耐受疲劳能力的敏感指标。同时,利用运动员的第二拐点强度,作为对运动员进行无氧耐力训练的参考强度值。第三节 运动性疲劳及产生机理 一、运动性疲劳概述 (一)运动性疲劳的概念 运动性疲劳是指在运动过程中,机体的机能能力或工作效率下降,不能维持在特定水平上或不能维持预定的运动强度的生理过程。运动性疲劳是由运动引起的一种特有生理现象。这一疲劳概念的特点是: 把疲劳时体内组织和器官的机能水平与运动能力结合起来评定疲劳的发生和疲劳程度; 有助于选择客观指标评定疲劳,如心率、血乳酸、最大吸氧量和输出功率在其一特定水平工作时,单一指标或多指标同时改变都可以来判断疲劳。另外,也有人将疲劳定义为:疲劳是运动本身引起的机体工作能力暂时降低,经过适当时间休息和调整可以恢复的生理现象。(二)疲劳的分类 运动性疲劳是由于身体活动或肌肉运动而引起的,主要表现为运动能力下降。根据疲劳发生部位可分为全身性疲劳和局部疲劳;根据疲劳发生的机理与表现,可分为中枢性疲劳、外周性疲劳和混合性疲劳。运动性疲劳常因活动的方式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症状,在运动竞赛和训练中,身体疲劳和心理疲劳是密切联系的,故运动性疲劳是身心的疲劳。(三)运动性疲劳产生的机理1、“衰竭学说” 2、“堵塞学说” 3、“内环境稳定性失调学说” 4、“保护性抑制学说” 5、“突变理论” 6、“自由基损伤学说” 此外,内分泌功能异常和免疫功能下降也与运动性疲劳有关。 二、运动性疲劳的发生部位及特征 (一)运动性疲劳的发生部位 1.中枢性疲劳 中枢性疲劳系指发生脑至脊髓部位的疲劳。其特点是: 由于中枢神经系统发生功能紊乱,改变了运动神经元的兴奋性。疲劳时,神经冲动的频率减慢,使肌肉工作能力下降。 中枢内代谢功能失调,表现为大脑细胞中ATP、CP水平明显降低,血糖含量减少,r-氨基丁酸含量升高,特别是5-羟色胺和脑氨升高,可引起多种酶活性下降,ATP再合成速率下降,从而使肌肉工作能力下降,导致疲劳。2.外周性疲劳 外周疲劳可能发生的部位是从神经-肌肉接点到肌纤维内部线粒体。这些部位中发生的某些变化与运动性疲劳有着密切的联系。(1)神经肌肉接点 (2)肌细胞膜 (3)肌质网 (4)线粒体 (5)收缩蛋白 (二)不同类型运动疲劳的特征 运动性疲劳是一个极复杂的生理过程,由于运动的负荷和性质不同,对人体机能产生的影响也不同,疲劳产生的特征也不相同(表12-2)。不同运动项目的疲劳存在一定的规律性,短时间最大强度运动疲劳是因肌细胞代谢变化导致ATP转换速率下降;较大强度,较短时间运动所造成的疲劳往往是由于乳酸堆积所致;长时间中等强度运动的疲劳往往与肌糖原大量消耗、血糖浓度下降、体温升高脱水和无机盐丢失有关。在非周期性运动项目中,技术动作的不断变化和动作技能的复杂程度是影响运动性疲劳的重要因素。一般认为,习惯性的、自动化程度高的和节奏性强的动作不易疲劳,而要求精力高度集中以及运动中动作多变的练习,则较易产生疲劳。静力性运动疲劳的产生就其细胞代谢来讲和短时间大强度运动项目的运动性疲劳相似,但由于中枢神经系统相应部位持续兴奋,肌肉中血 流量减少以及憋气引起的心血管系统功能下降更为明显。 三、运动性疲劳的判断 科学判断运动性疲劳的出现及其程度,对合理安排体育教学和训练有很大实际意义。 (一)测定肌力评价疲劳 1.背肌力与握力 早晚各测一次,求出其数值差。如次日晨已恢复,可判 断为正常。 2.呼吸肌耐力 连续测5次肺活量,每次间歇30秒,疲劳时肺活量逐次下降。(二)测定神经系统机能判断疲劳 1.膝跳反射阈值 疲劳时阈值升高。2.反应时 疲劳时反应时延长。3.血压体位反射 受试者坐位静息5分钟后,测安静时血压,随即仰卧3分钟,然后将受试者扶成坐姿(推受试者背部,使其被动坐起),立即测血压,每30秒测一次,共测2分钟,若2分钟以内完全恢复,说明没有疲劳,恢复一半以上为轻度疲劳,完全不能恢复为重度疲劳。(三)测试感觉机能评价疲劳 1.皮肤空间阈 运动后皮肤空间阈(两点阈)较安静时增加1.5-2倍为轻度疲劳,增加2倍以上为重度疲劳。 2.闪光融合频率 受试者坐位,注视频率仪的光源,直到将光调至明显断续闪光融合频率为止,即临界闪光融合频率,测三次取平均值。疲劳时闪光融合频率减少。如轻度疲劳时约减少1.0-3.9Hz;中度疲劳时约减少4.0-7.9Hz;重度疲劳时减少8Hz以上。(四)用生物电评价疲劳 1.心电图 疲劳时S-T段下移,T波倒置。 2.肌电图 疲劳时肌电振幅增大,频率降低,电机械延迟(EMD)延长。积分肌电图(IEMG)和均方根振幅(RMS)均增加,中心频率(FC)和平均功率频率(MPF)降低。EMD是指从肌肉兴奋产生动作电位开始到肌肉开始收缩的这段时间,该指 标延长表明神经肌肉功能下降。 3.脑电图 脑电图可作为判断疲劳的一项参考指标。疲劳时由于神经元抑制过程发展,可表现为慢波成分的增加。 (五)主观感觉判断疲劳 具体测试方法是:锻炼者在运动过程中根据RPE表指出自我感觉的等级,以此来判断疲劳程度。如果用RPE的等级数值乘以l0,相应的得数就是完成这种负荷的心率。六)测定运动中心率评定疲劳心率(HR)是评定运动性疲劳最简易的指标,一般常用基础心率、运动后即刻心率和恢复期心率对疲劳进行诊断。 1.基础心率 基础心率正常情况下都相对稳定,如果大运动负荷训练后,经过一夜的休息,基础心率较平时增加5-10次/分以上,则认为有疲劳累积现象,如果连续几天持续增加,则应调整运动负荷。 2.运动中心率 按照训练-适应理论,随着训练水平的提高,若一段时期内从事同样强度的定量负荷,运动中心率增加,则表示身体机能状态不住。 3.运动后心率恢复 人体进行定量负荷后心率恢复时间长,表明身体欠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河北唐山滦州市森林草原消防专业队员招聘7人模拟试卷附答案详解(考试直接用)
- 2025年高性能传输线缆项目合作计划书
- HM5023507-生命科学试剂-MCE
- 2025年甘肃庆阳西峰数字服务就业中心招聘100人模拟试卷有完整答案详解
- 2025年新型地热用热交换器项目合作计划书
- 小学全员安全教育培训课件
- 2025年铍铜带、线、管、棒材项目发展计划
- 中小企业技术规范与管理策略
- 2025年六安市人民医院护理人员招聘10人模拟试卷及答案详解(夺冠)
- 2025年陕西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工部招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参考答案详解
- 人教版数学(2024)一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11~20的认识 达标测试卷(含解析)
- 第一二单元月考综合测试(试题)人教版数学六年级上册
- 2025年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试卷及答案
- 2025年年少先队知识竞赛考试真题题库及答案
- 高中语文-“病句辨析”模块“语序不当”知识点
- 2025年厦大《诚信复试承诺书》
- 外泌体课件教学课件
- 粮食培训考试题及答案
- 老年人护理冷热应用课件
- 政府法律顾问聘用合同
- 2025年共青团入团考试测试题库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