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金 匮 要 略题型:单选 多选 填空 名词 简答 论述 数量:10 10 20 5 4 3 分值:10 10 20 10 20 30一 选择看金匮要略序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 五邪:风 寒 雾 湿 饮食2. 六极:气极 血极 筋极 骨极 肌极 精极3. 七伤:大饱伤脾 气逆伤肝 强力举重,久坐湿地伤肾 形寒寒饮伤肺,忧愁思虑伤心 风雨寒暑伤形 恐惧不节伤志4. 六微:指六腑5. 阳病:指属外表经络的病证;阴病:指属于内部脏腑的病证。6. 节令和气候应相适应,易发病的情况有:未至而至,至而不至,至而不去,至而太过7. 病位由深转浅,病逝转轻可治;由浅转深,病逝转重不可治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1. 区分刚痉与柔痉:刚痉无汗;柔痉汗出2. 微汗机理:阳气缓慢内蒸,营卫畅行,使滞留肌腠,关节间的风湿之邪均除3. 薏苡仁:可以消疣 西洋参:性寒 细辛,乌头:可以陈寒痼冷4. 生白术质润可以健脾润肠通便。5. 刚痉的病因:津液不足,复感寒邪6. 痉病的主脉:脉紧而弦 柔痉的主脉:脉沉迟7. 甘草泻心汤的甘草应该生用 ; 麻杏薏甘汤的麻黄需要汤泡后再煎8. 不良反应:(1)首次服用防己黄芪汤可出现如虫行皮中 (2)风湿病,初服白术附子汤可见身痹9. 组成:(1)葛根汤:桂枝汤加麻黄,葛根 (2)栝楼桂枝汤:桂枝汤加栝楼根 (3)防己黄芪汤:防己,黄芪,白术,甘草,生姜,大枣 (4)甘草附子汤:甘草,附子,白术,桂枝10. 禁忌:忌下:暍病,风水 可下:痉病,脾约,宿食 忌汗:暍病,风水 可汗:痉病,溢饮,黄汗,寒疝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第三:1. 百合病病机:心肺阴虚内热 病因:1 热病之后,余热伤阴 2 情志不遂,郁火伤阴 病位:心 肺 治则:养阴清热 2. 狐惑病病机:湿热虫毒3. 阴阳毒的病因疫毒 阳毒的病机疫毒入侵,血分热盛 阴毒是病机疫毒侵入血脉,瘀血阻滞 治则解毒清热,活血化瘀4. 百合病变发热的机制里热偏盛,外达肌肤5. 选择:赤小豆浸令芽出用升发之性更浓,有利于清热利湿解毒6. 服赤小豆当归散:需要用到 浆水 7. 狐惑病,脓已成的特征是目四眦黑8. 金匮中具有精神恍惚,捉摸不定的是百合病,脏躁9. 百合滑石散 中的百合需经过炒,烘,晒 与其他三方的炮制方法不同,百合炙用。 此方的服用量以 小便微利止服10. 不良反应:百合地黄汤后大便如漆是地黄本色11. 作用:甘草泻心汤的作用清热化湿,安中解毒; 赤小豆当归散的作用清热渗湿,解毒排脓;12. 误治:导致误汗的情况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导致误下的情况意欲食,复不能食;导致误吐的情况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13. 组成:滑石代赭汤滑石,代赭石,百合; 百合滑石散百合,滑石; 甘草泻心汤甘草,半夏,干姜,黄芩,黄连,人参,大枣; 升麻鳖甲汤升麻,鳖甲,甘草,当归,署椒,雄黄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1. 中风病的病机正气亏虚,偶受外邪诱发;历节病的病机肝肾气血不足,风寒湿邪痹阻经络2. 中风病邪入经络的主要症状是半身不遂3. 防己黄芪汤中重用的药物是生地黄汁4. 桂芍知母汤证的病因病机风寒湿邪外侵,渐次化热伤阴;乌头汤证的病因病机寒湿留于关节,经脉痹阻不通5. 桂芍知母汤的功效祛风除湿,滋阴清热,温经散寒 乌头汤的功效除湿止痛,温经祛寒6. 组成:桂枝芍药知母汤桂枝,芍药,甘草,生姜,麻黄,知母,防风,附子,白术; 乌头汤 麻黄,芍药,黄芪,甘草,川乌 (二方共有的药物是:芍药,麻黄,甘草)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1. 黄芪桂枝五物汤中的配伍特点为:桂枝汤倍生姜之散,去甘草之缓,加黄芪之固。2. 薯蓣汤的组成:三十薯蓣二十草,三姜二蔹百枚枣;桔茯柴胡五分匀,人参阿胶七分讨;更有六分不参差,芎防杏芍姜术好;豆卷地归曲桂枝,均宜十分和药捣;蜜丸弹大酒服之,尽一百丸功可造;风气百疾并诸虚,调剂阴阳为至宝。 3. 血痹病的主症肢体局部麻木 病机气血不足,感受外邪所致 治疗血痹的关键是通阳行痹 病因感受风邪,血行不畅 4. 酸枣仁汤的病机是肝阴不足,心血亏虚5.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黄芪建中汤,小建中汤的共同病机是阴阳两虚6. 虚劳病的证型可以概括为阴阳两虚,阴虚阳虚,气虚血虚,虚中夹实7. 虚劳病:以五脏气血虚损的发病机制为依据,治疗上对五脏虚劳重视脾胃肾;治法上重视甘温扶阳;以大脉和极虚为主8. 小建中汤治疗虚劳病中发挥的作用是调和阴阳,甘以缓急,甘以补中9. 酸枣仁汤的组成茯苓,知母,甘草,川芎,酸枣仁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1. 干姜炮制的功效辛温转为苦温,可以暖肝驱寒,兼可收摄津液2. 肺痈的分期表症期 成痈期 溃脓期3. 射干麻黄汤从 小青龙汤 化裁而来 作用散寒宣肺,降逆化痰4. 喉中水鸡声形容候间痰鸣声连绵不断。5. 虚热性肺痿的病机热在上焦,津液枯燥 病因重亡津液 虚寒性肺痿的病机肺中虚冷,不能制下6. 泽漆汤的作用逐水通阳,止咳平喘7. 紫菀,款冬花的配伍最早见于射干麻黄汤8. 痈疡酿脓的特征表现是振寒脉数9. 小青龙加石膏汤:可以用来治疗内饮外寒,饮甚于热的咳喘;病证表现是咳,烦躁而喘,脉浮;有解表化饮,清热除烦之功;方用五味子防止肺气耗散太过;石膏可以清热除烦,与麻黄相配发越水气。10. 皂荚丸的服用方法:刮去皮,酥炙;以枣膏和汤服;蜜和丸;日三夜一服,少量频服。11. 有干姜,细辛,五味子的方剂是厚朴麻黄汤,小青龙汤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1. 奔豚汤的病机血虚肝郁,饮邪挟热( 肝气郁结,水饮内动) 功用养血平肝,和胃降逆 服用方法日三夜一服 主药是甘李根白皮 涉及脏腑肝,冲脉 组成为:甘草,川芎,当归,半夏,黄芩,生葛根,芍药,生姜,甘李根白皮2. 往来寒热肝郁化热,少阳之气不利3. 桂枝加桂汤中桂枝的作用平冲降逆 涉及脏腑心 肾 功用温阳散寒,平冲降逆 4.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中煎煮用的水为甘澜水 先煮的药物是茯苓 服用方法温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通阳降逆,培土制水 病因误汗伤阳,素有水饮5. 桂枝加桂汤中桂枝本方以桂枝为主,以下焦寒气上冲为主; 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以茯苓为主,以下焦寒饮上冲为主。 两者的共同病机特点是心肾阳虚6. 奔豚气病与 冲脉 有关7. 金匮中与从惊发得之的病证有火邪,奔豚气,惊怖,吐脓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1, 薏苡仁具有 缓筋急 的作用2, 胸痹病的典型脉象为阳微阴弦3, 栝楼薤白白酒汤的功用通阳散结4, 胸痹虚实异治中 偏实者治疗应用枳实薤白桂枝汤 偏虚者治疗应用人参汤5, 组成:枳实薤白桂枝汤枳实 厚朴 薤白 桂枝 栝楼;人参汤人参 甘草 干姜 白术;乌头赤石脂丸署椒 乌头 附子 干姜 赤石脂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1. 厚朴七物汤=桂枝汤去芍药 + 厚朴三物汤2. 服法注意:大乌头煎不可一日再服; 大黄附子汤服后如人行四,五里,进一服; 大建中汤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温覆之不差更服3. 组成:附子粳米汤:附子,粳米,半夏,大枣,甘草; 大建中汤:人参,干姜,署椒,胶饴; 赤丸:茯苓,半夏,细辛,乌头4. 表里双解的方剂有防风通圣散 厚朴七物汤5. 温下的方剂有温脾汤,三物备急丸,大黄附子汤,济川煎6. 大黄附子汤 病机寒实内结; 可用于急性胆囊炎7. 治疗煎有表症的腹痛的方剂:厚朴七物汤 乌头桂枝汤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1. 旋复花的作用味辛,咸,能行气,善于通肝络2. 肾着是感受了寒湿之邪3. 组成:旋复花汤:旋复花 葱 新绛 ; 麻子仁丸:麻子仁 杏仁 大黄 枳实 厚朴 芍药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1 广义痰饮包括 痰 悬 溢 支 四饮;狭义痰饮表现为“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2 痰饮的成因 脾阳不运,肺失通调,肾虚不能主水3 痰饮的治法有发汗 攻下 利小便4 四饮的分类依据为水饮的停留部位和主症表现5 温药和之是治痰饮的大法,其中治本的方法有治脾 治肾 ;治标的方法有行气,消痰,导饮邪从大小便出,燥湿6 甘遂半夏汤中甘草和甘遂两药相反相成,共用激发水饮得以尽去7 小半夏加茯苓汤的功用和胃止呕,饮水下行8 金匮中小青龙汤主治溢饮 支饮9 治疗溢饮时,小青龙汤的目的是 发汗,散水 散热10 大青龙汤的适应证邪盛于表,而兼有郁热;症见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的病人。11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证痊愈的表现是微利则愈; 己椒苈黄丸有效的征象是口中有津液; 五苓散见效的表现是汗出;12 服法注意大青龙汤:服后,应取微似汗,汗多以温粉粉之; 己椒苈黄丸,若渴者应加入芒硝; 五苓散应该多饮暖水 ;十枣汤的服法是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先煎大枣,后内其他药末;强人,羸人应酌量增减;应该平旦温服之。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1. 金匮治疗消渴的病因病机-营卫两虚 肾阳不足 肺胃热盛,津气两伤 胃热2. 金匮中 白虎加人参汤 主治的病证有中暍 消渴3. 上消,中消大多属热,唯有下消证寒热皆有 治疗下消病的方剂为肾气丸; 治疗上消的方剂白虎加人参汤4. 本篇中没有“渴欲饮水”的方剂是蒲灰散5. 肾气丸的机理:肾虚阳气衰微,既不能蒸腾液化以上润,又不能化气以摄水,故治宜用肾气丸补肾之虚,温养其阳,以恢复其蒸津化气之功,则消渴自可缓解。6. 五苓散:可以治疗表邪未解,气不化津而致消渴,小便不利7. 猪苓汤:功效滋阴利水清热; 组成茯苓 猪苓 泽泻 阿胶,滑石;8. 白虎加人参汤:病机水热互结,郁热伤阴9. 蒲灰散:病机湿热内阻,兼夹淤血; 功效化瘀,利窍,泄热10. 滑石白鱼散:病机淤血夹热 主治血淋病属热性兼有少腹胀满者 功效凉血化瘀,泄热利湿11. 茯苓戎盐汤:病机脾肾两虚 兼夹湿热(下焦湿甚); 功效健脾利湿益肾12. 淤血夹有湿热者,治疗可用 蒲灰散 或 滑石白鱼散;脾肾两虚而夹湿者,可用 茯苓戎盐汤二名解1. 促(卒)厥:卒同猝。卒厥,是突然昏倒的一种病症。其病机是阴阳气血逆乱。2. 未治而治:第一个“至”字指时令,第二个“至”字是指相应的气候变化。3. 五 劳:久视伤血 久卧伤气 久坐伤肉 久立伤骨 久行伤筋4. 客气邪风:外至曰客,不正曰邪,泛指外来的致病因素。5. 厥 阳:厥,逆也。厥阳即阳气上逆。6. 湿 痹:痹,闭也。指湿邪留注关节,闭阻筋脉气血,出现关节疼痛的病证。7. 日 晡 所:日晡,为申时。日晡所,即指午后,或傍晚时分。8. 百 合:由于热病之后,或情志不遂引起的心肺阴虚内热所致,临床以神志恍惚不定,饮食,感觉,行动,起居异常及口苦,小便赤,脉微数等为特征的一类疾病。9. 狐 惑:由于湿热虫毒所致,临床以目赤,咽喉及前后二阴蚀烂甚或酿脓为特征,伴神情恍惚,狐疑惑乱等症的一类疾病。10. 百脉一宗:谓人体百脉,同出一源。百脉,泛指全身的血脉;宗,本也。11. 中 风 病:以卒然昏仆或未经昏仆,出现半身不遂,口眼口咼斜,言语不利为主症的一类疾病。12. 历 节 病:有肝肾气血不足,风寒湿邪侵袭,以遍历关节疼痛,不可屈伸,甚则肿大变形为特征的一类疾病。13. 瘾 疹:俗称“风疹团”,指皮肤起痒疹呈斑片状,时隐时现,时发时止。14. 脚肿如脱:形容两脚肿胀,似乎要与身体脱离一样的感觉。15. 血 痹:由于气血不足,感受外邪,血行凝滞,痹于肌肤所致,以肌肤麻木不仁或轻微疼痛为主症的一类疾病。16. 痹侠背行:指脊柱两旁的麻木感。17. 肌肤甲错:由于淤血内停,停血不生所致,肌肤失去营养,肌肤粗糙如鳞甲状。18. 干 血:由于虚劳日久不愈,使经络的营养和气血运行都受到影响,因而产生淤血内停,日久而成“干血”。19. 浊唾涎沫:浊唾指粘稠之痰,涎沫指清稀之痰。20. 喉中水鸡声:水鸡即田鸡,俗称蛙。水鸡声,形容喉间痰鸣,如水鸡的叫声,连连不断。21. 奔 豚 气:是一种自觉气从少腹上冲胸咽的发作性疾病。其气攻冲,如豚之奔状,发作后即如常人,故名。22. 甘 澜 水:又称劳水,千里水。即将水反复扬之,然后取用之水。其气味质清而甘平,有补脾益肾之功。23. 阳微阴弦:关前为阳,关后为阴。阳微,指寸脉微;阴弦,指尺脉弦。24. 寒 疝:是一种阴寒内盛的急性腹中疼痛病,由于内外寒邪俱盛,寒邪与阳气搏结所致,以发作性绕脐痛,肢冷汗出,脉沉紧为其典型症候。25. 雷鸣切痛:雷鸣,形容肠鸣较重的声音;切痛,形容腹痛厉害如刀割。26. 白 汗:指因剧痛而出的冷汗。27. 肝 着:指肝脏受邪而疏泄失职,其经脉气血郁滞,着而不行,以致胸胁痞闷不舒甚或胀痛,刺痛为主症的一类疾病。28. 肾 着:指阳气不行,寒湿之邪着于腰部,以腰冷,腰痛,腰重为主症的一类疾病。29. 脾 约:因胃强脾弱,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津液偏渗膀胱,肠道失于濡润,以大便坚,小便数为主症的一类疾病。30. 微 饮:是指狭义痰饮的轻症,仅见短气,小便不利等症状。虽有在脾,在肾的不同证治,然温阳化气以除饮的目的是一致的。31. 咳逆倚息:谓咳嗽气逆,不能平卧,须凭倚呼吸。32. 素盛今瘦:谓狭义痰饮病人在未病之前,身体较丰满;既病之后,身体消瘦,乃因脾运不健,饮邪停聚,饮食精微不得充养肌肤所致。33. 水 逆:水邪内蓄,水不化津欲引水自救,饮入之水为停蓄之水邪格拒而上逆。34. 以饮一斗,小便一斗:形容饮水多,小便亦多。35. 风 水:指因风邪袭表,肺失通调而致,以脉浮,恶风,骨节疼痛,头面肿及一身悉肿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水肿病。36. 血 分:妇人因经闭而致水肿者称为血分。37. 水 分:妇人因水肿而致经闭者称为水分。38. 瘀热以行:脾脏所蕴积的湿热溢入血分,行于体表,而发生的黄疸,治疗时应采取活血凉血祛瘀的方法。三填空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藏准此。(2)夫人禀五常,因生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贞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刀刃,虫兽所伤,以凡详尽,病由都是。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之,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贞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纹理也。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一:湿病治则:-发汗 (18)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利小便 (14)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二:证治: 1:风湿兼气虚 (22)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 治法:益气固表,祛风化湿 2:头中寒湿 (19)湿家病,身疼发热,面黄而喘,头痛,鼻塞而烦,其脉大,自能饮食,腹中和无病,病在头中寒湿,故鼻塞,内药鼻中则愈。 3:寒湿在表 (20)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4:风湿在表 (21)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5风湿兼表阳虚 (23)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6风湿表里阳虚 (24)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第三:一, 百合病:(一) 脉证(1) 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时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每溺时头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时头不痛,淅然者,四十日愈;如溺快然,但头眩者,二十日愈。其证或未病而预见,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日微见者,各随证治之。(二) 证治1救治法:(2) 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3) 百合病下之后者,滑石代赭汤主之。(4) 百合病吐之后者,百合鸡子汤主之。2正治法:(5) 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3变治法:(6) 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7) 百合病渴不差者,瓜蒌牡蛎散主之。4变发热:(8) 百合病变发热者,百合滑石散主之。二, 狐惑病(10)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11)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12)蚀于肛者,雄黄熏之。(13)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小豆当归散主之。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一, 中风病(一) 成因填空:(2)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涎。二, 历节病(一) 风湿历节(9) 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二) 寒湿历节(10)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一, 血痹病(一) 成因:(1)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二) 证治:(2)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二, 虚劳病(一)总纲: (3)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填空,简答,论述) (二)证治:1,虚劳失精 阴阳两虚(8)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2虚劳腹痛阴阳两虚 偏于阳虚(13)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3虚劳腰痛(15)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4虚劳风气百疾(16)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5虚劳不寐(17)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主之。6虚劳干血(18)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肌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蛰虫丸主之。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一, 肺痿1,虚寒肺痿 (5)肺痿吐涎沫而不咳者,其人不渴,必遗尿,小便数,所以然者,以上虚不能制下故也。此为肺中冷,必眩,多涎唾,甘草干姜汤以温之。若服汤已渴者,属消渴。2,虚热肺痿 (10)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二, 肺痈 1,邪实壅肺 (11)肺壅,喘不得卧,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三, 咳嗽上气 1,寒饮郁肺 (6)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2,痰浊壅肺 (7)咳逆上气,时时吐唾浊,但坐不得眠,皂荚丸主之。 3,饮热迫肺 (13)咳而上气,此为肺胀,其人喘,目如脱状,脉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汤主之。 4,寒饮夹热 (14)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 (8)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 (9)脉沉者,泽漆汤主之。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1, 肝郁化热 (2)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2, 误汗奔豚 (3)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小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3, 饮逆奔豚 (4)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一, 胸痹,心痛病机:(1)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着,以其阴弦故也。二, 胸痹证治1, 主症(3)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楼薤白白酒汤主之。2, 重症 (4)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楼薤白半夏汤主之。3, 虚实异治 (5)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4, 轻症 (6)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5, 急症 (7)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三, 心痛证治1, 轻症 (8)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2, 重症 (9)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一, 腹满 (一) 治则填空1,虚寒证(1) 趺阳脉微弦,法当腹满,不满者必便难,两胠疼痛,此虚寒从下上也,当以温药服之(3) 腹满时减,复如故,此为寒,当于温药。2,实热证(2) 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二) 证治1, 里实兼表证 (9)病腹满,发热十日,脉浮而数,饮食如故,厚朴七物汤主之。2, 里实胀重于积 (11)痛而闭者,厚朴三物汤主之。3, 里实兼少阳证(12)按之心下满痛者,此为实也,当下之,宜大柴胡汤。 4,里实积胀甚重 (13)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 5,寒气逆痛(新病)(10)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 6,寒饮腹痛(久病) (16)寒气厥逆,赤丸主之。 7,寒实内结 (15)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 8,脾虚寒盛 (14)心胸中大寒痛,呕不能饮食,腹中寒,上冲皮起,出见有头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汤主之。二, 寒疝1, 阴寒痼结证 (17)腹痛,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绕脐痛,若发则白汗出,手足厥冷,其脉沉弦者,大乌头煎主之。2, 血虚内寒证 (18)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3, 寒疝兼表症 (19)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三, 宿食 脉证:(25)脉紧如转索无常者,有宿食也。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一, 肝着(7)肝著,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复花汤主之。二, 肾着 (16)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裹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主之。三, 脾约(15)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一, 总论(一)成因:(12)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善虚;脉偏弦者,饮也。(二)分类及主证(1)问曰:夫饮有四,何谓也?师曰: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2)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 (三)治则 (15)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二, 证治(一)狭义痰饮1,饮停心下 (16)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朮甘汤主之。2,微饮短气(痰饮轻证) (17)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3,留饮欲去 (18)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4,饮聚肠间 (29)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5,饮在邪下(饮邪内动) (31)假令瘦人,脐下有悸,吐涎沫而癫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6,饮逆致呕 (28)呕家本渴,渴者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饮故也,小半夏汤主之。 (30)卒呕吐,心下痞,隔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41)先渴后呕,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二)悬饮 (21)脉沉而弦者,悬饮内痛; (22)病悬饮者,十枣汤主之。 (三)溢饮 (23)病溢饮者,当发其汗,大青龙汤主之;小青龙汤亦主之。 (四)支饮 1,隔间支饮 (24)隔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 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2,支饮冒眩 (25)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 3,支饮腹满 (26)支饮胸满者,厚朴大黄汤主之。 4,支饮不得息 (27)支饮不得息,葶苈大枣泻肺汤主之。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脉证并治第十三:一,消渴1, 肾气亏虚(3)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二,小便不利1, 膀胱气化不利(4)脉浮,小便不利,微热消渴者,宜利小便,发汗,五苓散主之。 (5)渴欲饮水,水入即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2,上燥下寒水停(10)小便不利者,有水气,其人苦渴,栝楼瞿麦丸主之。3,水热互结伤阴(13)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1)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古水,有黄汗。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肤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故(而不满),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20)问曰:病有血分水分,何也?师曰: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难治;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此病易治。何以故?去水,其经自下。(18)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1) 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提 纯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1)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余,是其义也,余藏准此。(2)夫人禀五常,因生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若五脏元贞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刀刃,虫兽所伤,以凡详尽,病由都是。 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勿令九窍闭塞,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室勿令竭之,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腠者,是三焦通会元贞之处,为血气所注;理者,是皮肤脏腑之纹理也。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18)风湿相搏,一身尽疼痛,法当汗出而解。值天阴雨不止,医云此可发汗,汗之病不愈者,何也?盖发其汗,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14)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22)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主之。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脉证第三:(1)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时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每溺时头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时头不痛,淅然者,四十日愈;如溺快然,但头眩者,二十日愈。其证或未病而预见,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日微见者,各随证治之。(5)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10)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甘草泻心汤主之。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2)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藏,舌即难言,口吐涎。(8)诸肢节疼痛,身体魁羸,脚肿如脱,头眩短气,温温欲吐,桂枝芍药知母汤主之。(10)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8)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13)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并治第七:(10)火逆上气,咽喉不利,止逆下气者,麦门冬汤主之。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2)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3)发汗后,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小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主之。(4)发汗后,脐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主之。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并治第九:(1)师曰:夫脉当取太过不及,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今阳虚知在上焦,所以胸痹,心痛着,以其阴弦故也。(3)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寸口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栝楼薤白白酒汤主之。(4)胸痹,不得卧,心痛彻背者,栝楼薤白半夏汤主之。(5)胸痹心中痞,留气结在胸,胸满,胁下逆抢心,枳实薤白桂枝汤主之;人参汤亦主之。(6)胸痹,胸中气塞,短气,茯苓杏仁甘草汤主之;橘枳姜汤亦主之。(7)胸痹缓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8)心中痞,诸逆心悬痛,桂枝生姜枳实汤主之。(9)心痛彻背,背痛彻心,乌头赤石脂丸主之。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并治第十:(1)病者腹满,按之不痛为虚,痛者为实,可下之;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13)腹满不减,减不足言,当须下之,宜大承气汤。二, 寒疝(18)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第十一:(7)肝著,其人常欲蹈其胸上,先未苦时,但欲饮热,旋复花汤主之。(16)肾著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裹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草干姜茯苓白术汤主之。(15)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麻子仁丸主之。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12)脉双弦者,寒也,皆大下后善虚;脉偏弦者,饮也。(2)问曰:四饮何以为异?师曰:其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谓之痰饮;饮后水流在胁下,咳唾引痛,谓之悬饮;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16)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朮甘汤主之。(17)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术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18)病者脉伏,其人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此为留饮欲去故也,甘遂半夏汤主之。(29)腹满,口舌干燥,此肠间有水气,己椒苈黄丸主之。(24)隔间支饮,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医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汤主之。 虚者即愈,实者三日复发,复与不愈者,宜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水气病脉证并治第十四:(1)师曰:病有风水,有皮水,有正水,有古水,有黄汗。风水,其脉自浮,外证骨节疼痛,恶风;皮水,其脉亦浮,外证肤肿,按之没指,不恶风,其腹如故(而不满),不渴。当发其汗。正水,其脉沉迟,外证自喘;石水,其脉自沉,外证腹满不喘。黄汗,其脉沉迟,身发热,胸满,四肢头面肿,久不愈,必致痈脓(20)问曰:病有血分水分,何也?师曰:经水前断,后病水,名曰血分,此病难治;先病水,后经水断,名曰水分,此病易治。何以故?去水,其经自下。(18)师曰: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黄疸病脉证并治第十五:(2) 寸口脉浮而缓,浮则为风,缓则为痹,痹非中风,四肢苦烦,脾色必黄,瘀热以行。四简答及论述(简答与论述的分类均按练习册分类)1.(简)金匮对中风病的辩证分型、临床表现与机制有何论述? 邪入于络,肌肤不仁,是因营气不能运行于肌表所致;邪入于经,即重不胜,是因血气不运行于肢体所致;邪入于腑,即不识人,是因痰浊蒙蔽清窍所致;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是因心脾欲绝所致。2(必出)金匮肾气丸可治疗哪些病症?体现了什么原则?(1)崔氏八味丸,治脚气上入,少腹不仁;(2)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3)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苓桂朮甘汤主之,肾气丸亦主之;(4)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饮一斗,小便一斗,肾气丸主之;(5)治妇人烦热不得卧,但有饮食如故之转胞不得津者。316 3(简)血痹病如何辩证论治? 血痹的病因病机为气血不足,感受外邪,血行凝滞,痹于肌肤。临床以肌肤麻木不仁或轻微疼痛为主症。 血痹轻证仅见肌肤轻微麻木不仁,治以针刺引动阳气。重者除肌肤麻木不仁外,甚则可见轻微疼痛,治以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通阳,和营行痹。4.(简)胸痹心痛病的病因病机是什么? 即“上焦阳虚,阴寒内盛,阴乘阳位,痹阻胸阳”,为本虚标实之证。它主要包括正虚与邪实两个方面。由于上焦阳虚则阴邪逆而上乘,闭塞胸中清旷之区,阳气不通,导致胸痹心痛。阳虚与阴邪上乘在胸痹心痛发病上,两者缺一不可。5.(简)试述痰饮病分类的依据是什么?有几种分类?各有何特征? 依据:(1)饮邪停聚人体的部位;(2)临床表现的主要症状 分类:狭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 特征:狭义痰饮:饮停心下,肠。主症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 悬 饮:饮停胸胁。主症为咳唾引痛。 溢 饮:饮停四肢,肌表。主症为无汗、身体疼重,肢体轻微浮肿。 支 饮:饮停胸肺。主症为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6.(简)如何理解“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但当利其小便”? 本篇提出的湿痹之候,是以“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为特征的湿病,这种特征不同于一般的湿邪在表之候,而是内湿与外湿相合的特征性表现,说明 外湿内趋,病程已迁延一定时日,正气无力抗邪。既有外湿留注关节、筋脉造成的关节疼烦之症,又有内湿为重引起的“小便不利,大便反快”之症,湿邪内阻影响膀胱气化而小便不利;湿趋大肠则大便反快。故宜取利小便法。小便得利则内湿去,阳气通,外湿亦可随之祛除。此即“利小便,所以实大便”,“治病求本”之谓。 7.(简)如何理解“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汗出者,风湿俱去也” 本条提出风湿在表时正确的发汗发。邪在表当汗出而解,但不可太过,者在夹有湿邪时尤当注意。因风为阳邪,容易表散,湿为阴邪,其性黏腻,难以骤祛。本条相合于肌表,若误用峻汗法,“汗大出者,但风气去,湿气在,是故不愈也”。所以风湿在表时正确的发汗法当是微微发汗,使阳气周流全身,缓缓蒸发,营卫畅通,则风邪和湿邪同时随汗排出体外。 8(简)如何理解“百脉一宗,悉致其病”? 这句话是对百合病病机的高度概括。 人身之血脉,分之为百脉,合之为一宗,由于心主血脉,肺主治节、朝百脉,故心肺为人体百脉之主管和统辖,“一宗”实际上就是指心肺。 若心肺功能正常,则气血通畅,百脉调和;若心肺阴虚内热,则气血失调而百脉受累,症状百出,形成百合病。 9.(简)如何理解“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所谓“平人”并非指健康人,是指从外形来看,好像无病,其实内脏气血已虚,脉大是大而无力,乃有余于外,不足于内之征,阴虚阳浮而脉大;极虚是轻按则软,重按极无力,是精气内损的脉象。脉大与极虚,虽形态不同,但都是虚劳的脉象。 10.(简)何谓“缓中补虚”?试结合原文说明之。“缓中补虚”即缓消淤血,瘀血去,新血生,寓有补虚之意。是虚劳干血的治法。原文“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肌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蛰虫丸主之”,虚劳日久不愈,营卫气血运行受损,瘀血内停,日久而成“干血”。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肌肤失养,故症见“肌肤甲错,两目黯黑”。此证由虚致瘀,治当攻补兼施,方用大黄(蛰)虫丸祛瘀生新,峻药丸服,扶正而不留瘀,祛瘀而不伤正,即“缓中补虚”之意。11.(简)如何理解附子粳米汤证? 本条论述中焦虚寒并水饮内停的腹满证治。本条症候的病位在腹中,主症为腹痛肠鸣。病因是脾胃阳虚,不能运化水湿,寒饮流滞肠胃,所以雷鸣切痛;寒气上逆,则胸胁逆满,呕吐。治以附子粳米汤降逆,温中止痛。附子温中散寒以止腹痛,半夏化湿降逆以止呕吐,粳米、甘草、大枣扶益脾胃以缓急。12.(简)简述栝楼瞿麦丸的证,理,法,方,药。 主治:上燥下寒水停的小便不利,其证候可见小便不利,苦渴,欲饮水,腰以下浮肿,腹中冷。 病机:肾阳不足,下焦虚寒,上焦燥热,气化失常,水饮内停。 治法:温阳利水,生津润燥。 组成:栝楼根 薯蓣 炮附子 茯苓 瞿麦13.(简)虚热肺痿的主症、治法及方药是什么? 虚热肺痿为肺热津伤、肺气痿弱所致,临床表现为咳吐浊唾涎沫,痰出不爽,少气,气急,咽干不利,口干喜凉饮,舌红少苔,脉虚数。治以清养肺胃、止逆下气,方用麦门冬汤:麦门冬 人参 半夏 粳米 甘草 大枣。14(论)试结合麦门冬汤的配伍特点说明其适应症。 麦门冬汤由麦门冬 人参 半夏 粳米 甘草 大枣组成,麦门冬与半夏之用量比例为7:1。本方重用麦门冬以养阴润肺清热为主,半夏下气化痰,虽辛燥但用量极轻。方中又有人参、甘草、大枣、粳米大队养阴之品,能助化源,使津液得生,以去其燥性伤阴之弊,而存其化痰降逆之功。此即仲景在药物配伍中“去性取用”之妙。故适用于肺胃阴虚气损,虚火上炎之肺痿,咳嗽上气之证。15.(论)防己黄芪汤的药物组成及证治? 组成:防己 黄芪 白术 甘草 生姜 大枣 本方可用于治疗风湿与风水两种病证。 风湿和风水是两种不同的病证。风湿属于湿病,因感受风湿之邪,停留于肌肉、关节、经脉致病,以身重、关节疼痛为主症。后者属于水气病,由感受风邪,肺失通调,水气泛滥致病,以面目身体浮肿为主症。但水、湿二者本属同类,因辩证同属表虚证,故均可见脉浮身重、汗出恶风的症状,均属表气已虚,卫气不固,风湿(水)在表。因二者病机一致,故均可用防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建筑亮化拍摄方案设计
- 单轨吊司机上岗考核试卷及答案
- 沈阳建筑桩基检测方案设计
- 2025版司法局《民事起诉状(姓名权、肖像权纠纷)》民事类法律文书(空白模板)
- 面食餐厅人才发展策略分析
- 银矿开采效率提升策略报告
- 成套的管理咨询方案
- 建筑方案设计时间进度
- 联合教堂建筑分析方案设计
- 班组开年趣味活动方案策划
- 试运行专项方案模板
- 高考日语应用文写作失物招领寻物启事课件
- 3d打印实训小结
- 产值计算方案
- 心内科科室运营分析报告
- 更年期综合征临床诊疗指南
- 冬季抢工措施方案
- 《统计学-基于Python》 课件 第7章 假设检验(Python-1)
- 回力品牌广告史
- 运用PDCA循环降低急诊科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
- 淄博英文介绍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