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问题解决的研究范式及影响因素模型周玉霞1,李芳乐2(1云南师范大学信息学院教育技术系,2香港中文大学资讯科技教育促进中心)摘要:问题解决有两种层面的研究范式,即表征式和社会文化范式,为了研究问题解决过程中内外影响因素,本文将这两种研究范式结合起来,采用量化和质化方法,旨在建立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模型。结果发现外部因素中,教师的教学范式起着主要的影响作用,内部因素中学生的问题解决态度和一般的学习取向对学生的问题解决有着间接的影响作用。外部因素也会影响内部因素,教师的教学范式越接近建构主义风格,学生的解难态度、学生取向以及对环境的观感越积极。本研究对问题解决教学活动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Abstract: There are two levels of research paradigm for problem solving: representational level and social-cultural level. In order to explore influencing factors in problem solving process,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by combining the two research paradigms and using quantitative and qualitative methods to establish the model of influencing factors. It was found that the teachers teaching model in the external factors played the leading role, while students attitudes toward problem and the general learning orientation in internal factors had indirect impact on problem solving. External factors may affect internal factors, the closer to constructivism the teachers teaching paradigms were, the more positive the students attitudes, learning orientations and perceptions were. This study has practical meaning for problem solving teaching activities.关键词:问题解决 研究范式 教学范式 观感Key words: problem solving, research paradigm, teaching paradigm, perception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问题解决在学校教育中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是学校教育重要的目标之一(如问题解决能力),更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重要手段之一(如问题解决教学法),本文主要侧重前者,即研究个体的问题解决机制,对问题解决的研究范式进行了梳理,并尝试在实证研究中融合不同范式,探索问题解决的内外因素的影响机制。鉴于此,教师运用问题解决教学法才能有的放矢,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问题解决过程。一、问题解决的研究范式和具体方法问题的存在是由于个体目前所处状态与想要达到的目标状态之间存在差距1。而问题解决的过程就是消弭二者差距的“一系列目标导向的认知活动” 2(页 257)。问题解决的研究范式有两种,一种是表征式水平(representational level)的研究,另外一种是社会文化水平(social-cultural level)的研究,二者互为补充。(一) 表征式水平的问题研究范式在表征式水平的支持者们3看来,人们的内部心理过程不是不可分析的,而是可以通过某种方式表征出来,并为人们所研究和分析。这种表征的方式通常是一些“构件(construct),如思维模式,图式,概念,规则,理论等”(页2)。在表征式研究范式的背后有两个假设:个体对知识的思维表征是认知的“中介状态(mediating state)”;另一个假设是,通过分析个体对刺激的反应,如分析个体思维的口语报告,就可能得到他们的内部认知模式。口语报告反映的往往是人们加工知识的中间状态,如此,人们的认知活动就可以定义为:获得、组织和应用知识4的过程。提高个体的问题解决能力(一种高阶认知活动),就可以转化为获得、组织和应用一定知识之改善。在这种研究范式下,人们一般用三种研究方法对问题解决进行去背景化(De-contextualization)的研究,即实验的方法,口语报告分析方法和人工智能模型法5。1.实验方法研究者通常给被试呈现问题,然后在一旁观察什么事情会发生。实验者通过很多工具来测量问题解决质量,如正确回答问题的次数,解决问题所花的时间,犯错的次数和类型,被试能够回忆多少知识,问题解决过程中的速度变化等。早期问题解决的实验任务基本是去内容化的(content-free)的,所有被试对某一问题都无需专门的知识,这样才能保证了实验的纯洁性,据此提出一般的问题解决模型,如数学家Polya6曾提出一个问题解决模型,包括:理解问题、设计计划、实施计划、检查。实验方法的特点在于被试是在严格控制的实验环境中进行与具体学科内容无关的问题解决,测量工具相对客观,研究者与被试是完全隔绝的。2. 口语报告分析用口语报告(Verbal Protocols)分析来研究问题解决时,人被看作是一个信息处理系统,这个系统有长时记忆、短时记忆和工作记忆。长时记忆是被处理过的信息存储的区域,信息以有意义的形式长期保存在长时记忆中;短时记忆是人们从外界接收到信息后临时存储的区域,一次只能存储很少的信息;工作记忆,是活动的短时记忆,涉及到选择、控制和解释即时信息7。信息从感受器进入到人的短时记忆中,部分受到特别注意的信息进入工作记忆,加工后经过编码的知识会被存储到长时记忆中8。Ericsson和Simon9认为人们能够一边思维,一边报告自己的思维活动,尤其是人们在工作记忆中对信息进行声音和图象的编码时,这个过程可以通过言语再现出来,即出声思维(Think Aloud)。同样的,Simon和Kaplan10也提出,人们思维活动中即时的言语可以透露他们头脑中正在进行的活动,研究者可以据此了解问题解决过程。具体的做法是,让被试在问题解决或推理的过程中,将其思路用口语报告出来。口语报告被质疑的方面在于我们无法确信被试的解释是否总是能如实反映出他们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此外,口语报告本身会影响问题解决过程。尽管如此,口语报告分析依然是研究个体问题解决的一个重要方法。 3. 人工智能模型随着计算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信息技术领域的研究者们经常用计算机模拟人类解决问题,来认识人类的认知结构。这种方法是通过建立专家策略库,借助计算机信息处理系统来模拟出人类处理信息的过程,从而探索人类认知结构不同部分的不同功能(如有些是用来存储信息,另外用来加工外界进入的信息等等),以及这些不同部分如何协同工作来解决问题。表征式水平的研究范式将问题解决看作是个人化的、去背景的认知过程。因此研究者和被研究者是二元对立的,无论是实验法,口语报告,还是人工智能模型,都力求保证被研究者在干扰最小的情况下进行认知活动,研究者采用观察、专门的测量工具、被试的自我报告等数据采集工具进行研究,然而这种研究范式受到了来自社会文化学派学者1112的批评。(二) 社会文化水平的研究范式社会文化水平研究范式的支持者们反对将知识看作是去背景化的单一实体(Entity),问题(复杂知识的表达形式之一)不是仅存在于个体的脑袋中,而是通过利用人造工具,利用表意系统,如语言,在特定的实践共同体中,存在于个人与他人相互作用中13。也就是说,个体的认知活动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知识作为认识活动的结果,因而也不能脱离了具体的社会环境,在社会活动中,知识为自身赋予意义14。因此,学习是“合法的边缘参与(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15,也就是说,知识的获得过程是学习者参加“有价值的社会实践(Valued Social Practice)”16(页9),从而逐渐进入某一社会文化社群的过程,所以不能把学习从所在的社会情境中剥离。学习总是嵌入复杂的社会环境中,也将应用于这样的环境中。在这样的范式影响下,诊疗式访谈(Clinical Interview)被人们用来研究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诊断式访谈起初是由Piaget17发展起来的,具体做法是用儿童能听懂的语言和他们对话,巧妙地引导他们在对话过程中暴露自己的思维活动,来揭露出儿童隐藏的认知模式,用认知的“第三只耳朵(Third Ear)”来聆听。“我要通过安排一些心理诊断的问题,让我的被试参与和投入到对话过程中,目的是了解他们的回答,特别是错误的回答背后,推理过程是如何进行的,我就是要发现这些背后的东西”18(页244)。使用诊断式访谈体现出尊重儿童所在社会情境和他们的独特体验,并通过系列巧妙的设问和动态调整的谈话来把握儿童的认知特点,因此Simon19将诊断式访谈看作是建构主义范式下的一种研究方法。除了考虑个体所在情境的独特性和个体认知特点外,诊断式访谈的另外一个考虑是,个体的思维活动是流动的(Fluid)20,体现在个体的认知会随着时间发展,而且还可能在他人影响下发生变化。传统的客观测量题只有唯一正确的答案,却未必能保证所有被研究者对题目都有相同的理解,也不能保证有相同答案的被研究者有相同的理解水平。诊断式访谈可以通过不断变换题目的表述方式达到让被研究者充分理解题目的含义,且深入全面了解学生答案背后的原因和思维特点。社会文化范式的支持者们主张研究者和被研究者不是二元对立的,而是互相影响的,研究者需要学会站在被研究者的立场和情境中,才能真正把握被研究者的思维特征。(三) 对两种研究范式的评价两种水平的研究范式并非是截然对立的,Greeno21提出表征式研究和社会文化研究的基本区别在于分析的侧重点不同。表征式水平的研究范式着重于个人的认知过程和结构,希望获得所有人都适用的问题解决规律;社会文化观点从系统观点出发,强调个体与内嵌于其间的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以及个体的独特认知特点。表征式和社会文化研究是可以互相补充的。社会文化范式忽略的个人认知过程和结构,可以由表征式范式的个人认知观点来弥补,反之,表征式范式没有考虑进去的社会文化背景,可从社会文化的视角来解释。另外,表征式研究的支持者没有考虑情感、一般的解难态度以及个体对环境的观感,这是因为他们只是强调获取和应用知识,其侧重点不在于对问题解决作出面面俱到的分析。从实际操作看,以上的研究方法如出声思考、诊断式访谈都属于定性评价,虽然是很好的研究问题解决思维过程的方法,对研究者的要求却很高,如设计诊断式访谈的问题,跟进学生流动思维的技巧等,理论上虽然极为完美,操作起来却无法保证质量。因此近年来人们经常采用更加实用的研究方法。如分析学生的问题解决作品,在传统考试中增加开放性的问题,首先定性地分析问题解决的特征或者步骤,将评价对象分成几个维度,然后定量地对这些维度赋值,评价问题解决特征或步骤体现的程度,从而让研究者能发展出操作性较强,且相对客观的研究工具。如Yevdokimov & Passmore22做了一项关于资优学生数学解难的研究,将问题解决分成了四个步骤:问题解决的第一步FS(the first step of solution of a problem),从问题抽取出主要信息(MI, main information extracted from a problem),概括知识(G, generalisation)和完成问题解决(C,completion of the solution)。同时,他们也发展了每一个步骤的量化评量工具。这个研究证明,量化特征结合定性指标,是一种强有力的诊断工具,可以研究资优学生在问题解决中的概念重构和技能提高。二、问题解决内外影响因素模型的实证研究问题解决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意义自不待言,然而只有厘清问题解决影响因素,才能在课堂教学中运用适当的策略来提高学生问题解决技能。根据Robertson23的理论分析,问题解决受到内外因素的影响。外部因素包括文化的、社会的以及问题所处的背景等。内部因素分为两种,一种是认知因素,如信息加工速度、记忆力、工作记忆容量、过去的知识基础、一般的学习方法等,一种是非认知因素,如动机、个性的和生理的条件、解决问题时的情感态度等24。Robertson的分析在实际教学环境中有怎样的体现呢?这些内外因素对问题解决的影响力有多大呢?过往的研究并未解决这个问题。因此,笔者在2008年到2009年依托“2007年9月2008年7月资源中心及WebQuest开发平台 专题式探究为本网络学习的深化发展”计划(由香港教育局信息科技教育组资助),以香港某中学初二年级共280名学生为样本,在网络探究环境下的通识科课程教学中,研究学生问题解决过程中内外因素的影响模型。如Robertson所说,内部因素中信息加工速度、记忆力、工作记忆容量、个性和生理条件是相对稳定很难改变的,而可变因素如解决问题的情感态度,一般学习方法是可以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改善的。外部因素中,由于不是跨文化对比研究,社会文化因素在课堂教学中的对不同学生的作用并不明显,而教师所创设的课堂环境与教师教学范式是问题所处的直接情境,因此本研究中,学生问题解决的情感态度、一般学习方法作为内部因素,教师的教学范式和课堂环境作为外部因素被纳入到本研究,分析这些内外因素对学生问题解决策略的影响系数,研究目的在于给教师指导学生问题解决提供有针对性的理论指导。(一)问题解决的综合研究范式该研究结合了表征式水平和社会-文化两种研究范式,研究内外因素对学生问题解决的影响,以及内外因素之间的关系。其中因变量为问题解决策略,而自变量为学生的内部因素和影响学生问题解决的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对问题解决的影响研究采用表征式研究范式,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个体认知去背景化的问题解决内部特征(包括问题解决态度、一般的学习取向和学习能力)。对外部因素影响的研究采用社会-文化研究范式,主要考察教师不同教学范式的环境中,学生的解难策略之不同。学生对外部环境的观感决定着他们将以何种心理准备面对教师创设的教学活动,因此观感是连接内外环境的桥梁,本课题另外的目的希望分析外部因素对内部因素的影响,因此学生对学习环境的观感也被纳入了研究。最后尝试建立问题解决内外影响因素模型,这对于问题解决的教学实践可以提供客观而科学的指导,同时也弥补了该项研究的理论空白。(二)研究问题1.学生问题解决过程的外部影响因素是什么?2.学生问题解决的内部影响因素是什么?3.问题解决的影响模型是什么?(三)关键概念下面将对本研究中涉及到的关键概念给出操作性定义。1.学习取向学习取向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根据自己对学习的理解而采取的策略25。Biggs26认为学习取向包括两个部分,学习者如何看待学习(动机因素)和采用何种不同学习动机导致不同的学习策略(learning strategies)。2.问题解决态度问题解决态度是指问题解决者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所持的观念,如进取还是退缩,解决问题是理性的,还是冲动的。个人过去解决问题的成败体验对当前的问题解决将产生影响,这种影响除了体现在知识层面以外,还表现在对问题的信心和一般的解决问题风格。尤其是当前的问题情境和以往面临的问题情境越相似,成败的情绪体验对当前的问题解决的影响就越大27。3.学习环境观感观感(perception)涉及我们如何对周围的环境赋予意义,更倾向于人的心理和认知28。学生对环境的观感决定他们的行为,对学习环境的解释和意义赋予使得学生以某种方式进入特定的学习活动以致于达到某种效果29。4.教学范式按库恩的说法,范式就是一种公认的模型或模式,范式是一种对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本承诺,是科学家集团所共同接受的一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的总和,这些东西在心理上形成科学家的共同信念30。教学范式则是指教师在教学中认可并且指导行为的一组假说、理论、准则和方法的总和。Barr & Tagg31提出了在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两种教学范式:讲授型范式和学习型范式。讲授取向(instruction orientation)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传递信息的作用,大多数时间学生只是在被动聆听32。学习取向(Learning orientation)是指教师的角色是一个促进者(facilitator)和监控者(monitor),目的是帮助和引导学生自主学习33。5.网络探究(课堂环境)网络探究(WebQuest)34是一种以探究为取向的教学活动,教师事先确定需要完成的任务(task),然后向学生提供完成任务需要的网络资源、步骤、支架(scaffolding),学生在这样的支持下,通过个人或小组协作进行调查探究活动,完成任务,提高问题解决技能,也进行了“分析、综合和评鉴”等高阶认知的思考训练3536。(四)研究方法与工具本研究采用定性结合定量的方法,首先对学生的问题解决定性地分为几个步骤问题理解,问题空间表征及问题解决方案(见表1),然后对每个维度赋值后进行定量分析。对学生的观感、解难态度和学习取向均采用量化研究,所采用的学习环境观感量表、学生解难态度量表和学习取向量表均采用了国际上比较常用的量表,有着良好的信效度。表1 开放题评分标准(改编自Arter 等37)评分维度标准分值描述问题领域的理解 理解问题、认知问题,是否充分理解任务中的概念和步骤 是否能清晰识别出任务中所有的重要因素没有回答只是简单的是否答案罗列简单的事实能想到抽象概念不仅想到概念,还有论证01234问题空间表征 是否能从不同的人的立场来思考问题,使用正反观点 是否有适当的比较、推论、预测和概括没有回答提出一个观点提出两个观点能有适当的反思有适当的比较、推论、预测和概括01234问题解决方案 是否运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新颖、深刻地描述和解释结论 是否恰如其分地,有明确目标地完成任务,有解释、分析或解答 是否选择了合适的根据和独特的方法没有回答只提出一个方法提出两个方法除了提供两个以上方法外,还有简单的论述选择合适的根据和独特的方法01234(五)研究步骤本次研究主要实验实验法,选择香港某中学通识科初二、三年级的10个班级共228名学生,6名通识科教师,实验组为网络探究(WebQuest)环境下的6个班级,实验组为未采用网络探究(WebQuest)的4个班级,两组选择同样的探究专题“香港停车熄匙政策之我见”(初二学生)和“香港的普选”(初三学生)。实验开始前先对学生的解难态度、一般学习取向和观感、解难策略进行前测。实验进行了2个月,实验结束时,又对以上变量进行了后测。分析软件为SPSS for Windows 17.0以及LISREL 8.7。前者用来通过MANCOVA(多因素协方差分析)来分析不同的外部因素对于问题解决过程策略的影响大小以及内外因素之间的关系,后者采用结构方程模型的方法建模,将内外因素同时纳入数学模型中分析内外因素同时作用于问题解决过程时的影响系数。(六)研究结果1. 问题解决的外部影响因素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的教学范式对学生问题解决有着决定作用,比较而言,单纯地给学生创设网络探究环境对于学生的问题解决过程并无影响。以教学范式(A)、实验条件(B)前测成绩为自变量,以学生在各种解难策略的三个维度作为协变量,分析学生的解难过程策略在实验后是否有差异,进行多因素协方差分析(MANCOVA)。分析结果如表2结果显示,在问题解决的三个维度中,两个外部因素(教学范式和网络探究环境)中,教师的教学范式的作用更加明显,表现在对学生的空间表征和解难过程策略(解难过程的两个维度)的差异具有主效应,教师的教学范式越趋近于建构主义,学生对问题的表征越全面深入,相应地他们的问题解决策略也越有效。在问题理解和空间表征维度,教学范式与实验条件有交互作用。也即,网络探究的教学环境必须在教师善于启发学生探究的情况下才能对学生问题解决初期的理解和分析有所帮助。表 2 学生问题解决外部影响因素协方差分析解难策略与成绩前测教学范式(A)实验条件(B)A*B比较项目FPFPFPFP解难过程策略问题理解0.170.6781.630.1991.770.1854.0540.045空间表征7.020.0094.380.0142.710.10116.960.000问题策略0.260.60910.160.0000.020.8772.学生的问题解决受到何种内部因素影响?问题解决过程受到何种内部因素的影响呢?通过SPSS中的路径分析,初步支持之前内部因素对问题解决影响的理论假设,但是内部因素对学生问题解决的影响是通过学生的观感对学生解难策略产生间接影响。这些因素通过学生观感这一中介因素对学生的解难策略发生了正向的促进作用。学生积极的解难态度和理性的解难风格使得学生对学习环境的观感中更具批判性。另外,学生深层学习的取向和积极的解难态度也使他们对学习环境的观感中更能从多种角度面对问题。当学生对学习环境的观感越积极开放,具有批判性,他们在解难过程中越能够运用各种有利因素来解决问题。具体的影响系数将在下面的分析中进一步说明。3.问题解决内外因素对问题解决的影响系数问题的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共同发挥作用时,情况又如何?问题解决的内外因素会互相影响吗?将内部各因素(学生问题解决态度、学习取向、观感、学生学习能力)和外部因素中发挥作用的教师教学范式和实验条件作为变量X(x1,x2,x3),问题解决作为Y,结构方程分析的结果显示如图1。积极问题导向理性解难风格深层学习动机批判性声音不确定性解难策略学生学力教学取向解难策略图 1 学习环境观感、解难态度、学习取向和解难成绩的结构模型该模型中,外部因素中教师教学范式的值为0.48,内部因素中学生学习能力对问题解决有直接的解释作用,值高达0.65,但学生的解难态度和学习取向并未对问题解决有直接影响作用,而是通过内外因素的桥梁学生观感来发挥作用,学生观感对问题解决的影响有直接的解释力,两个观感维度(不确定性,批判性声音)对问题解决的解释度为0.12和0.16。学生解难态度中的“理性解难风格”、“积极的问题定向”,以及学习取向中的“深层动机”对学生观感中的“批判性声音”有正向预测作用(分别是0.11,0.46和0.30),此外,“积极的问题定向”和学习取向中的“深层动机”对“不确定性”观感有正向预测作用,(分别是0.43和0.12)。由此可见,内部因素(学生的解难态度和一般的学习取向)并不总是会对学生的问题解决起到决定作用,学生对问题所处的情境有何种感受,决定着他们会如何发挥自己的主观因素来面对问题。如果学生在鼓励创新、容忍错误和交流通畅的建构主义风格的教学环境中,会更倾向于理性地积极面对问题,从问题解决本身来考虑解决方案,而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努力38。因此内部因素是否能充分发挥,就取决于学生如何看待他们所处的学习环境。4.问题解决内外因素的相互关系学生的内外因素之间有何关系呢?通过协方差分析(ANCOVA),发现学生的外部因素对内部因素有着复杂的影响作用。(1)教学范式对学生的学习取向有正向影响 表现在教学范式在不同实验条件下发挥作用不同,网络探究学习环境中,教师的不同教学范式并未对学生的学习取向有显著影响。但在一般的课堂教学中,不同教学范式影响下的学生深层策略(F4.86,p.05)和深层动机(F5.37,p.05)有显著差异,越接近于建构主义取向,学生越趋向于从学习本身出发采用有意义的深层策略学习。(2)教学范式对学生解难态度具有主要影响作用通过协方差分析(ANCOVA),数据显示教师教学范式越接近于建构主义风格,学生面对难题的态度就越积极(F5.56,p.01)。(3)教学范式也影响学生对学习环境的观感教学活动越接近建构主义取向,学生对学习环境的观感越积极。除了在“不确定性”方面混合型取向影响下,学生的观感比其它两种取向积极以外,建构主义取向影响下学生观感其他的三个维度均好于混合型和讲授型的学生观感,即“资源、问题支持”(F5.26,p.01)、“个人相关性”(F5.27,p.01)和“批判性声音”(F4.22,p.05)方面,教师给学生越多的空间探究,学生在资源和问题支持方面,学习与个人相关性方面,以及学生能够运用批判思维的程度等,都有更加积极的感受。综上所述,内外因素对学生问题解决的影响机制可以用图2这样的抽象模型来表示,形成问题解决内外因素影响模型。如图2所示,网络探究教学环境和教师的建构主义教学范式,会对学生的问题解决内部认知和情感因素都产生积极的影响,尤其是教师的教学范式对于学生的解难态度、学习取向和学习环境观感均有正向的预测作用。从而对学生的问题解决过程的三个维度产生正向预测作用。在这个影响模型中,学生观感、教师的教学范式是直接影响学生问题解决的因素。而学生解难态度和学习取向通过观感间接地影响问题解决的策略。 教师教学方法教学环境(如网络探究)教学范式 学生对学习环境的观感解难态度学习取向解难策略图2 问题解决的内外因素影响模型三、启示本文回顾了问题解决的两种研究范式,并以笔者的实证研究为案例,诠释了问题解决可能运用的方法和研究结果,有以下几点启示。(一)两种研究范式是可以融合的过去的问题解决理论或在表证式水平,或社会文化水平,很少将二者融合在一起,本论文尝试将两种研究范式结合起来,在学生问题解决过程学习环境教师取向各因素的错综关系中,既考虑微观的过程,又考虑宏观的系统,揭示学生问题解决过程的机制。研究结果证明,这种融合后的研究范式,既可以把握过程中学生个体与所处环境的关系,又能从学生的认知过程入手来分析问题解决的机制,虽然遇到了诸多困难,但是基本回答了本论文提出的研究问题。然而这对研究者的研究水平有较高的要求,因此还应从研究问题出发选择适当的研究方法。(二)对问题解决理论的启示Robertson39曾经提出问题解决的内外因素模型,为笔者的研究框架奠定了基础。但是Robertson的因素模型是静态的,只是未经实证研究的理论假设。对于问题解决过程中各因素的动态关系,在问题解决的研究领域中尚未有人作过类似的研究。本研究将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放在问题解决过程中考虑,在动态的问题解决中勾勒出内外因素对问题解决的影响关系。从实证的确据上升到理论模型,建立了问题解决过程的因素模型,具有开创意义。(三)对问题解决教学的启示为了促进学生的问题解决过程,重要的不在于给学生创设了怎样的静态环境(如本论文中网络探究的环境),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教学范式,教师如何处理外部学习环境和学生的内部因素的关系,教师如何组织学习活动的进行,教师如何调动学生的投入感(devotion),决定着外部环境作用发挥的程度,更决定着学生在问题解决中的态度和学习动机和策略(学习取向),而这些都会影响着学生对学习环境的观感,学生据此决定以何种策略来解决问题。内外因素的桥梁学生观感是学生的内部心理和外部环境信息相互作用的产物,积极的观感会直接影响学生的问题解决品质。因此问题解决过程是一个内外因素交织的过程,对于学校教育而言,教师的教学范式是除了学生能力以外,影响最大的因素。学生的动机、态度、学习策略,均受到教师教学范式的影响。教师应该注重鼓励学生面对问题时采取积极态度,并且给学生创设理性、开放和友好的解决问题环境,才能充分调动学生的认知和情感协同作用,更好地发挥解决问题的能力。本论文的研究结果再次证明,推行新的教学法时,要增强教师对新的教学法之主人翁感(Ownership),这样,这种教学法所蕴含的潜力和意义,才能被教师充分理解和实现,教师才能愿意投入改进的工作40。因此在教师培训方面应加强教师对新的教学法背后理念的认同和理解。正如Cuban41所说,教师信念及行为的改变,是改革能渐进深入的决定力量。要推行新的教学改革时,教师是最为重要的因素。本研究由于时间关系,对于学生问题解决的三个维度的具体过程并未做深入研究,这也是两种研究范式融合过程中不得不付出的代价之一。如果再辅以诊疗式访谈,相信会有更加丰富的结论。参考文献:1Treffinger, D. J., Isaksen, S. G., & Dorval, K. B. Creative problem solving : an introduction (3rd ed.)M. Waco, TX: Prufrock Press, 2000.25Anderson, J. R. 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its implications (5th edition.)M. New York: Worth Publishers,2000.3Kayser, D., Vosniadou, S., Ndellec, C., Saitta, L., Tiberghien, A., & Zucker, J. D. General overviewA. In D.Kayser and S.Vosniadou. (edition), Modelling changes in understanding: case studies in physical reasoningC. Amsterdam: Pergammon, 1999, 1-14.4Bullock, A., Stallybrass, O., & Trombley, S. (edition) The fontana dictionary of modern thought(2nd ed.)M. London:Fontana Press, 1989.6Polya, G. How to solve it. PrincetonM.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45.78Baddeley, A.D. 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everyday life J. The 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1981, 72: 257-269.9Ericsson, K.A., & Simon, H. A. Protocol analysis: Verbal reports as data (rev. ed.)M. Cambridge, MA: MIT Press, 1993.10Simon H A, & Kaplan, C. A.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scienceA. In Posner M I (ed.) Foundations of Cognitive ScienceC. MIT Press, Cambridge, MA. 1989.1114Clancey, W.J. Representation of knowing: In defence of cognitive apprenticeship: A response to Stanberg & WielingaJ. Journal of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in Education,1992, 3(2): 139-168. 12Cobb, P., Bowers, J. Cognitive and situated learning perspectives in theory and practiceJ.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999, 28(2), 4-15.131621Greeno, J. G. On claims that answer the wrong questionJ.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997, 26(1), 5-17.15Lave, J & Wenger, E. Situated Learning.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M. Cambridge: University of Cambridge Press, 1991.17Piaget, J. To understand is to invent: the future of education. New York: Grossman, 1973.18Piaget, J. The childs conception of numberM.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1952.1920Simon, H. Administrative behavior (4th ed)M. NewYork: Free Press, 1997.22Yevdokimov, O. & Passmore, T. Problem solving activities in a constructivist framework: exploring how students approach difficult problemsA. In: 31st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Mathematics Education Research Group of Australasia (MERGA31)C. Brisbane, Australia, 2008.232439Robertson, S. I. Problem solvingM. Hove England: Philadelphia: Psychology Press, 2000.2526Biggs, J.B. Student Approaches to Learning and StudyingM. Victoria: Australian Council for Educational Research, 1987.27乐国林, 田建芬.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探析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 2001.28Gibson, J. J. Chapter XIII: The Theory of Information PickupA. In The Senses Considered as Per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审计运营考试题库及答案
- 森林火知识培训课件
- 森林消防危险地形课件
- 梯形面积课件
- 2025年财务分析师招聘面试实战模拟题及案例解读
- 2025年残联就业指导员面试技巧及常见问题解答
- 2025年注册验船师考试(C级船舶检验法律法规)冲刺试题及答案二
- 2025年风电场安全管理高级运维工程师考试重点解析
- 桥梁施工员培训课件
- 2025年计算机二级考试全攻略考试要点与模拟题
- 员工荣誉证书模板
- 无人机应急通信
- 生物化学之蛋白质化学(唐炳华)
- 产品保修卡模板
- 2024年福建浦开集团有限公司招聘笔试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二次装修管理培训课件
- 八年级集体备课课件
- 《产钳助产术医学》课件
- 包装袋管理制度
- 工程结构检测与加固- 课件 第4、5章 钢结构检测与加固、混凝土结构检测与加固
- 混凝土结构-钢筋位置、钢筋保护层厚度考试试题及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