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1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主义 唯物论 辩证法 认识论 唯物史观 历史唯物主义 第一部分唯物论 教学重点 1 哲学的基本问题2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概念3 意识的本质4 实践的基本特征教学难点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第一部分唯物论 一哲学与哲学的基本问题 一 什么是哲学 哲学 最早出自希腊文 由 philos 和 sophos 组成 原意是 爱智慧 1874年 日本学者西周第一次将其译为汉语 1896年 晚清学者黄遵宪把 哲学 概念介绍到中国来 逐渐被学术界接受 1 哲学研究对象的三个发展阶段 1 古代哲学认为哲学是智慧之学 哲学大师黑格尔说 在现实生活中 人们经常挂在嘴边的名称 往往是最无知的东西 熟知并非真知 最真知的东西往往是最无知的东西 2 近代哲学认为哲学是科学的科学 科学之科学 是把哲学当作包括一切科学在内 凌驾于一切科学之上的永恒不变的理论体系 3 马克思主义哲学它是关于自然 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 1 从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看 世界观就是人们对于整个世界的总的 根本的观点 2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哲学的定义 哲学与世界观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二者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 哲学又不同于人们自发形成的世界观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哲学 世界观 2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看 区别 A 研究范围 哲学研究整个世界具体科学研究某一领域B 研究对象 哲学研究事物的普遍本质一般规律具体科学研究事物的特殊本质 特殊规律 联系 哲学以各门具体科学为基础 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具体科学以哲学为指导二者是共性和个性 一般和个别 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哲学以整个世界为研究对象 研究世界的普遍本质及人与世界的关系 是关于自然知识 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从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看 3 从哲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看 意识形态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的理论形式 社会意识 社会心理 社会观念 社会意识形式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 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意识形态 自然科学 思维科学 语言学等与社会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无关 被称为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意识形态 即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 包括政治法律思想 道德 宗教 艺术 哲学等大部分社会科学 3 从哲学与意识形态的关系看 哲学是一种意识形态 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是以最一般的范畴反映社会存在的特殊的社会意识形态 4 从哲学与方法论的关系看 方法论 就是关于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的学说 哲学是一般方法论 一门科学或具体科学的方法的理论 是具体方法论 哲学就是方法论 4 从哲学与方法论的关系看 什么是哲学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 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哲学既是世界观 又是方法论 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是一种意识形态 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哲学世界观包括 自然观 社会历史观和人生观三部分 它们既有联系 又有区别 1 哲学基本问题 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 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1 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二 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 何者为第二性 既世界的本原是物质的还是精神的 2 哲学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 第一方面 它是区分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的唯一标准 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不同回答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哲学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 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 坚持物质第一性 精神是物质的产物或表现 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把 物质 理解为自然界中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如水 火 气等 世界是一团永恒燃烧着的活火 赫拉克利特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特别是机械唯物主义把 物质 理解为当时所发现的物质结构的最小层次 原子 把原子的某些物理属性 如质量不变性 广延性 不可入性和不可分性 当成一切物质的共同属性 洛克 霍布斯 培根 狄德罗 A 机械性就是把世界万物的运动都理解为或归结为机械运动 运动就是失掉一个位置而获得另一个位置 人的心脏比作钟表上的发条 把神经和关节比作其中的油丝和齿轮 霍布斯 B 形而上学性他们的唯物主义思想都具有极大的片面性 并且善于以孤立 静止的观点去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 C 不彻底性一方面表现为对整个世界认识的不彻底性 半截子唯物主义 另一方面 表现为对自然的唯物主义认识的不彻底性 人的知识一种是来自人对自然物质世界的感觉经验 另一种则来自上帝或神的 启示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唯心主义 认为精神是世界的本原 坚持精神第一性 物质是精神的产物或表现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 客观唯心主义 把人的思想看做人们头脑中所固有的 主观自生的 把个人心灵 意识 观念等夸大为第一性的东西 否认物质世界和客观规律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 主观唯心主义 心外无物 心与物同体 物不能离开心而存在 心也不能离开物存在 王守仁 人人自有定盘针 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 枝枝叶叶外头寻 宇宙便是我心 我心即是宇宙 陆九渊 人是万物的尺度 是存在事物存在的尺度 也是不存在事物不存在的尺度 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 存在就是被感知 贝克莱 客观唯心主义 把某种 客观精神 道 理 理念 绝对观念 上帝的意志 鬼神的意志 说成是先于并独立于物质世界存在的 物质世界则是这种 客观精神 的产物 表现或附属品 道生一 一生二 二生三 三生万物 万物负阴而抱阳 冲气以为和 老子 理气一体 理在气先 朱熹 黑格尔认为人们头脑中的思想不是现实事物及其发展过程的反映 而是在世界出现之前就已经存在的 绝对观念 的反映 辩证法 形而上学 回答世界是怎样存在的问题 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辩证法 认为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 用联系 运动 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辩证法 古代朴素辩证法 唯心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 古代朴素辩证法 赫拉克利特 世界是一个按规律燃烧着的 按规律熄灭者的永恒的活火 赫拉克里特 老子 说 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长短相形 高下相倾 音声相和 前后相随 2 唯心主义的辩证法 黑格尔 认为一切现象都因其内部矛盾而处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 对立面在一定条件下向相反的方向转化 标志着渐进过程的中断 意味着新的质态的产生 黑格尔 绝对观念 3 唯物主义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 认为物质世界是普遍联系和不断运动变化的统一整体 辩证规律是物质世界自己运动的规律 形而上学 主张用孤立的 静止的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形而上学 辩证法 世界观的基本问题 世界的存在状态问题 世界 怎么样 世界的本原问题 世界 是什么 哲学史的二个对子 唯物主义 辩证法 形而上学 唯心主义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斗争 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关系 第二方面 思维能否认识或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既思维与存在是否有统一性的问题 它是区分哲学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 思维 存在 反映 可知论 认为物质和意识具有同一性 主张世界是可以认识的 凡以知 物之理也 可以知 人之性也 荀子 不可知论 认为物质和意识不具有同一性 否认思维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 休谟 康德 辨析 唯心主义否认思维和存在的统一性 3 为什么说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 是解决其它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二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一 物质 标志客观实在的范畴 物质 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 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 德谟克利特 物质就是具体的物质形态 1 物质的概念 1 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把 物质 理解为当时所发现的物质结构的最小层次 原子 爱尔维修 拉美特里 物质就是原子 2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3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 列宁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 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 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 摄影 反映 A 什么是客观实在 客观实在 是对世界万事万物和现象的共同特性的抽象概括 相对于意识来讲它是第一性的东西 它不包括精神 意识现象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B 客观存在 它既可以指具体的物质形态 也可以指具体的思想 客观存在 的东西除了物质现象之外 还有精神 意识现象 C 客观实在 与 客观存在 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客观实在 是一种 客观存在 客观存在 不仅包括具有 客观实在性 的物质现象 还包括不具有 客观实在性 的精神 意识现象 辨析 世界统一于客观存在 1 坚持了彻底的唯物主义一元论 同二元论和唯心主义一元论划清了界线 2 物质范畴的意义 2 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和可知论 同唯心主义先验论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3 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主张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 把哲学的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区别开来 4 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 3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1 运动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一切皆变 无物常驻 德谟克利特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两岸猿声啼不住 轻舟已过万重山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人不同 坐地日行八万里 巡天遥看一千河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2 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的特殊形式 王夫之 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 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属性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 物质运动是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对立统一 克拉底鲁认为 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认为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 思考 一方面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 根本属性 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 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设想不运动的物质 将导致形而上学 3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 另一方面 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 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任何形式的运动 都有它的物质主体 设想无物质的运动 将导致唯心主义 辨析 脱离物质的运动和脱离运动的物质都是不可想象的 因此 运动就是物质 物质就等同于运动 这个命题表明了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反映了物质和运动的联系 但是把物质和运动等同起来是不正确的 物质是表明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而运动是表明这种客观实在的存在方式的范畴 二者是有区别的 4 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1 古人对时间 空间的探索 四方上下曰宇 往古来今曰宙 过去 现在 将来为世 八方上下为界 尸子 佛教 时间 物质运动的持续性 顺序性 特点是一维性 墨子 空间 物质运动的广延性 伸张性 特点是三维性 2 时间和空间 时间和空间是无限性与有限性的统一 古人曰 一尺之棰 日取其半 万事不竭 1 2 1 4 1 8 时间和空间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欧几里德几何学 物质 运动 时间 具有内在的统一性 二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 自然 社会 人类都是在物质这一客观实在的基础上统一起来的 作为精神现象的意识也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是人脑这一高度发展的物质的属性 世界 自然界 人类社会 意识 1 意识 意识不是从来就有的 有了人 才有了人的意识 1 意识的起源首先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从无意识的自然界发展出人的意识 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是从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水滴石穿是物理反应 岩石风化是化学反应 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葵花向日 彩蝶逐花 食人草 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二是从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人类意识 三是从动物心理到人的意识 其次 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 在人们的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 1920年 在印度加尔各答附近的一个山村里 人们在打死大狼后 于狼窝里发现了两个由狼抚育过的女孩 其中大的年约7 8岁 被取名为卡玛拉 小的约2岁 被取名为阿玛拉 后来她们被送到一个孤儿院去抚养 阿玛拉于第2年死去 卡玛拉一直活到1929年 狼孩刚被发现时 生活习性与狼一样 用四肢行走 白天睡觉 晚上出来活动 怕火 光和水 只知道饿 2 意识的本质 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首先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 作为人脑的机能 意识是人脑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基础上进行的精神活动 第一信号系统条件反射第二信号系统语言和文字 意识的内容来自客观世界 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其次 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 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是人的主观世界所持有的 而且受到人的主观状态 感情 兴趣 知识结构 价值观念 思想方法等 的影响 总之 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而且是社会历史的产物 意识是物质的产物 但又不是物质本身 3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 物质决定意识 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 归根到底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物质在先 意识在后 其次 意识反作用于物质 即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先进的正确的思想 意识能够积极地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 促进事物的发展 落后的 反动的思想 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1 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 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 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2 人们谋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活动是物质性活动 3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集中体现着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物质力量 生产关系是在物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关系 总结 整个世界统一于它的物质性 三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1 实践的含义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 2 实践的结构 实践的主体 指具有实践能力并从事实践活动的人 实践的客体 是实践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实践的手段 是主体借以改造客体的工具和方法的总和 实践主体 实践手段 实践客体 辨析 实践是人的活动 人的活动都是实践活动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 只有人的活动 才谈得上实践 但并非人的一切活动都是实践活动 这要具体分析 首先 对人要具体分析 必须是达到一定年龄阶段的人 必须是具有正常思维的人 其次 人的活动可分为认识世界的活动和改造世界的活动 改造世界的活动又可分为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和改造主观世界的活动 实践是非认识性活动 只有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才是实践 3 实践的基本特征 第一 物质性 客观现实性 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素 实践的主体 人 实践的对象 客体 实践的手段 工具 实践的结果 引起了客观世界的某种变化 给人们提供现实的成果 也是外在与人们的意识而客观存在的实践的水平 广度 深度和发展过程 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 第二 自觉能动性 第三 社会历史性 辨析 实践既是一种客观的活动 又是一种主观的活动 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实践既不是纯客观的物质性的活动 也不是纯主观的思维活动 它是联系主观与客观的桥梁 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实践是主观性和客观性相统一的活动 我们不能把实践的主观性和客观性割裂开来 4 实践的基本形式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生产实践 最基本的活动 处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实践科学实验 辨析 实践的基本形式就是生产实践 它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发展起决定作用 生产实践决定着人类社会的产生 存在和发展 决定着各种社会关系的形成和发展 是人们从事政治 教育 科学 艺术等实践活动的基础 它对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 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实践的基本形式有三种 即生产实践 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不能把最基本的实践活动形式等同于实践的基本形式 5 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第一 实践是人所独有的活动第二 实践集中表现了人的本质的社会性第三 实践对物质世界的改造是对象性的活动 第一 实践是社会关系形成的基础 人与自然的关系 人与人的关系 人与其意识的关系 实践内在地包含着以下三重关系 6 从实践出发理解社会生活的本质 创造物质资料的实践 创立社会关系的实践 创造精神文化的实践 经济生活 政治生活 精神生活 经济领域 政治领域 观念领域 第二 实践形成了社会生活的基本领域 第三 实践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的基本矛盾 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三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 一 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1 规律及其客观性 1 规律的含义规律就是事物运动发展中本质的 必然的 稳定的联系 规律是事物本质的联系 水往低处流的原因 昼夜交替 季节变化 种瓜得瓜 种豆得豆人类社会的更替发展 规律是必然的联系 规律是稳定的联系 2 规律的客观性 第一 规律存在的客观性 天行有常 不为尧存 不为桀亡 荀子 第二 规律作用的客观性规律的作用不因人的喜厌好恶而改变 规律的实现是任何力量都阻挡不了的 这种客观性也不能按照人的主观意志来创造和消灭 而只能是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GB/T 14746-2025儿童骑行及活动用品安全儿童自行车
- GB/T 4957-2025非磁性导电基体金属上非导电覆盖层覆盖层厚度测量振幅敏感涡流法
- GB/T 46367-2025移动通信终端可靠性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
- 湖北科技学院《商务计划与实践》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2025年福建厦门松柏中学高二上数学期末检测模拟试题含解析
- 江苏城乡建设职业学院《可编程器件开发》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试卷
- 眼科青光眼处方药使用须知
- 肾内科肾脏移植术后护理要点
- 急诊科严重创伤护理方案
- 胀痛痉挛性疼痛护理指南
- 胖东来超市临期管理制度
- 基层行-各科室查对制度评分标准
- 南京物业红黑榜管理办法
- 2025年石家庄市市属国有企业招聘笔试考试试题(含答案)
- 社情民意工作培训
- 边疆安全的环境与生态安全研究-洞察阐释
- 光伏电站施工环境保护措施
- GB/T 38405.2-2025皮革和毛皮氯代烃的测定第2部分:中链氯化石蜡
- 退婚调解协议书范本
- 文具店合作合同协议书模板
- 河南省青桐鸣2025届高三11月大联考-物理试题(含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