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长江经济带碳排放现状及未来碳减排 黄国华1 2 刘传江1 赵晓梦1 1 武汉大学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湖北 武汉 430072 2 东华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江西 抚州 344000 摘 要 长江经济带是我国 三大支撑带 之一 其碳减排目标实现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采用2005 2013年 长江经济带 含9省2市 的能源消耗与经济社会数据 通过数理统计 得出各地历年碳排放量 人均碳排放 能源强度 产 业结构多元水平的具体数值及变化率 结合运用弹性计算和矩阵分类法 发现长江经济带碳排放存在空间与结构差异 研 究结果显示 1 长江经济带碳排放及增长率 人均碳排放及增长率 能源强度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能源强度下降率低于 全国平均水平 把长江经济带分为东中西三段区域 碳排放总量 人均碳排放及能源强度下降率梯度下降 碳排放增长 率 人均碳排放增长率 能源强度梯度上升 2 工业化开始越早 重工业化主导向生产性服务业主导转变越快 越充分地 区 经济低碳化水平越高 通过提升产业结构多元化速度有利于碳减排 3 长江经济带各地实现碳减排措施应有不同 东 段地区应着重降低人均碳排放 中西段地区应着重于降低能源强度 4 未来碳减排应兼顾公平与效率 各地区碳减排目标 分配应结合各地支付能力 碳汇能力 生产效率 能源结构等因素来安排 关键词 长江经济带 能源强度 碳减排 产业结构多元化演进水平 中图分类号 F20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 8227 2016 04 0638 07 DOI 10 11870 cjlyzyyhj201604014 2014年9月国务院出台 关于依托黄金水道推 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指导意见 的文件中 明确 提出将长江经济带建设为经济高效 生态良好的 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生态经济示范区 长江经济带 以长江黄金水道为纽带 贯穿中国东中西部 攘 括九省两直辖市 总面积约为205万km2 2013年 人口总量和经济总量分别占全国的42 7 和 45 8 但同时长江经济带碳排放量也约占全国 44 6 为实现长江经济带战略发展目标以及我国 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下降40 45 减排承诺 长江经济带各地区应将经济发展与碳减排统筹考 虑 兼顾效率与公平 将经济由高碳增长向低碳 发展转变 国内外关于经济增长 能源强度和碳排放的 相关性研究已有不少 Kawase等 1 依据一些国家的 面板数据 分析出单位GDP的边际碳排放逐年减 少 但因发展中国家人口数量的增加 总碳排放 量却在不断上升 David McCollum等 2 以美国为例 分析发现 GDP 能源强度和碳排放量存在双向 的因果关系 樊纲等 3 研究了最终消费与碳排放责 任之间的关系 提出了 共同有区别的碳消费权 林伯强等 4 通过数量模型研究提出 中国通过改变 能源结构减排的空间不大 应当注意用其他方式 实 现 碳 减 排 郭 义 强 等 5 通 过 分 析 中 国 1995 2006年间一次能源消费与碳排放量变化发 现 中国一次能源消费导致的碳排放量呈现 先减 后增 发展态势 拐点出现在2000年 2001年后各 地区碳排放量都有较大幅度增加 王俊松等 6 通过 对数平均的Divisa方法对中国碳排放进行分解分析 发现 GDP增长是中国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 能源强度效益是抑制碳排放的主要原因 人口效 益和结构效益对碳排放的影响不大 而且不同地 区碳减排的措施与政策应有不同 虽然长江经济 带2014年才正式提出 但已有不少学者对长江经 济带碳排放进行研究 但按东 中 西段对长江 经济带进行对比研究的较少 对已有关于碳排放 相关研究 本文认为 经济增长 能源强度 碳 排放 能源效率之间存在相互关系 不同地区碳 第25卷第4期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Vol 25 No 4 2016年4月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Apr 2016 收稿日期 2015 07 06 修回日期 2015 08 18 基金项目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 11JJD790031 the Major Project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s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 Key Research Base 11JJD790031 作者简介 黄国华 1981 男 博士研究生 主要从事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 E mail ghhuang 排放存在巨大差异 长江经济带未来碳减排应遵 循 共同而有区别 的原则 1 长江经济带碳排放现状及减排潜力 20世纪90年代 克鲁格和格罗斯曼等经济学 家 将库茨涅兹曲线的思想运用到环境与经济增 长分析中 提出了 环境库茨涅兹曲线 EKC 假 设 该学说认为 环境质量与经济发展的曲线关 系由规模效应 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三者决定 在大规模工业化期 规模效应大于技术效应和结 构效应 环境质量随经济发展而恶化 在后工业 化期 技术效应和结构效应大于规模效应 环境 质量将得到不断改善 归结为环境质量与经济发 展存在倒U型关系 环境质量先恶化后改善 9 斯 特恩 10 在对EKC曲线研究中 发现碳排放量与第 二产业正相关 与第三产业负相关 但有学者认 为在一定阶段两者可能是倒U型 也可能是正 U型 甚至两者并非此消彼长关系 但根据对国外 发达国家碳排放强度 人均碳排放和碳排放总量 进行分析 发现三者与经济发展在较长时间内都 存在倒U型曲线关系 11 碳排放强度最先达到拐 点 而后人均碳排放和碳排放总量跨过拐点 本 文将从碳排放总量 产业结构多元化水平 碳排 放能源强度和人均碳排放四个方面来分析长江经 济带各地区碳排放情况 将长江经济带分为东 中 西三段 东段包括上海 江苏与浙江 中段 包括安徽 江西 湖北 湖南 西段包括四川 重庆 贵州和云南 文中所用数据时间间隔为 2005 2013年 1 1 碳排放总量与产业结构演进水平 1 碳排放总量 Cit X i Eijt j t 1 n 碳排放总量计算公式为 Cit第t年i地碳排放总量 Eijt为第t年i地 消耗j能源数量 j为第j种能源的碳排放系数 通 过对长江经济带各地区的能源消耗产生的碳排放 量进行统计 计算结果如下表1所示 长江经济带所有地区碳排放量都处于上升阶 段 长江经济带2013年碳排放量为39 9亿吨 2005 2013年碳排放总量为284 6亿吨 约占全国 664亿吨碳排放量的42 9 整个长江经济带碳排 放增长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地域上看 碳排 放量从西往东呈梯度上升 碳排放量与经济发展 程度明显正相关 东 中 西段碳排放量所占比 例分别为37 8 32 3 和29 9 排放量最大的是 江苏省 碳排放量最少是江西省 碳排放增长率 呈现从西往东梯度下降 东 中 西段碳排放增 长率分别为7 3 10 4 和11 1 重庆市碳排放 增长率最大 其次是贵州省 2 产业结构多元化演进水平 ESD X P P S P T P 产业结构多元化演进水平 Evolu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diversification degree 简称 ESD 是用来衡量产业结构优化程度的指标 P为第一产业产 值 S为第二产业产值 T为第三产业产值 ESD的值居于1到无穷 ESD值越大 产业结构优 表 1 长江经济带碳排放量 2005 2013年 Tab 1 Carbon Emissions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2005 2013 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 总排放量 万吨 年均增长率 上海 19 62521 17823 07324 35424 73626 72626 89027 11027 925221 6165 3 江苏 40 96045 43249 98253 04656 57061 49765 82768 83672 281514 4319 6 浙江 28 70831 54134 65436 04537 14340 24042 53543 12944 904338 8997 1 安徽 15 52316 86718 46519 86321 22623 16125 22027 10028 776196 20210 7 江西 10 22611 11912 05612 84413 87015 16316 53017 25818 307127 3749 9 湖北 24 05626 36328 97330 64832 70736 11939 55742 17344 497305 09310 6 湖南 23 16625 24627 74729 47931 80835 50438 56039 95142 348293 80910 4 重庆 10 65211 64813 15314 06615 34616 98218 97119 76821 282141 86812 5 四川 28 19330 98533 91536 13638 94442 69046 99549 09251 328358 27710 3 贵州 13 45914 72616 22516 90218 05219 50621 63623 56925 473169 54911 2 云南 14 37315 79817 0191792119 16420 69622 76224 89626 389179 01910 4 长江经济 带 233 727255 688280 051296 096314 359343 079370 284387 682399 3962 846 1379 5 全国 563 089617 201669 292695 395731 660775 304830 333863 093894 7506640 1167 4 注 表中数据由历年能源统计年鉴相关数据计算所得 其中1t标准煤能源产生2 386t二氧化碳 该值引用 2050中国能源与碳排放报 告 7 第 4 期黄国华 等 长江经济带碳排放现状及未来碳减排 639 化程度越好 长江经济带各地产业结构多元化演进水平计 算结果如下表2所示 上海市的产业结构多元化最 好 其次是浙江省 江苏省和重庆市 四地的第 一产业比重都在7 以下 上海第一产业比重不到 1 第三产业比重超过60 其他地区产业结构 多元化水平都在10以下 产业结构多元化水平速 度最快的是重庆市 其次是上海市 江西省和四 川省 产业结构多元化发展速度最慢的是云南 省 其次是江苏省 湖北省和湖南省 从地域上 看 东中西段产业结构多元化平均水平比为 6 7 9 8 2 8 6 多 元 化 年 均 增 长 率 比 为 5 6 5 5 9 存在中段塌陷趋势 将CO2变化率与ESD变化率的弹性比值 用来 衡量规模效应 结构效应 技术效应三者的关 系 当两者比值小于0时 规模效用小于结构效应 和技术效应 当比重大于0时 规模效应大于结构 效应和技术效应 值越大 规模效应相对作用越 大 各地区CO2变化率与ESD变化率的弹性比值大 小依次为 云南省 4 33 湖北省 2 79 湖南省 2 67 江苏省 2 59 安徽省 2 06 贵州省 2 04 浙江省 1 45 四川省 1 45 重庆市 1 44 江西省 1 39 上海市 0 64 依据比值将 长江经济带低碳经济发展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层 次为上海市 比值在0 1之间 第二层次为江西 省 重庆市 四川省 浙江省 比值在1 2之 间 第三层次为贵州省 安徽省 江苏省 湖南 省 湖北省 云南省 比值在2以上 上海市的比 值在1以下 这主要是上海已基本完成从重工业化 向服务业转变的历程 第二产业所占比重较低 第三产业所占比例较高 产业结构效应和技术效 应对碳减排的作用较大 低碳经济发展水平高 江苏省 安徽省 湖北省 湖南省 贵州省和云 南省的规模效应远大于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 低 碳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亟需优化产业结构和提升 工业生产技术来实现碳减排 浙江省 江西省 四川省和重庆市产业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较大 低碳经济发展较好 1 2 碳排放能源强度与人均碳排放 1 长江经济带碳排放能源强度 能源强度等于能源总消费量 GDP总量 能源 强度越大地区 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性越强 但未来碳减排的潜力也越大 为了统一比较 本 文GDP值是以2005年为基年计算的不变价格 GDP 各地能源强度 吨标煤 万元 计算结果如下表 3所示 从表3可知以下几点 第一 与我国其他地区 一样 长江经济带各地区能源强度已跨越拐点 处于U型曲线右端 在不断下降 但除上海 浙江 外 长江经济带其他地区能源强度下降速率较 慢 且各地区能源强度差距很大 第二 从地域 空间上看 长江经济带能源强度呈现从东往西梯 度上升 能源强度下降率从东往西梯度下降 以 2013年为例 东中西段能源强度平均值比为 0 6 7 1 1 3 1 6 7 能 源 强 度 下 降 率 比 为 26 5 15 1 12 5 上海市的能源强度最小 降幅 最大 贵州省能源强度最大 重庆市能源强度降 幅最小 第三 工业化开始越早地区 碳排放能 源强度越小 重工业主导向服务业主导转变越早 地区 碳排放能源强度下降幅度越大 第四 2005 2013年长江经济带整体碳能源强度降幅只有 18 2 小于全国平均水平26 3 长江经济带要 完成2020年将碳排放强度在2005年基础上下降 40 45 的难度较大 如果要完成这预定目标 表 2 长江经济带产业结构多元化演进水平 2005 2013年 Tab 2 Evolu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Diversification Degree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2005 2013 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年均增长率 上海 100 0111 1125 0125 0142 9142 9142 9166 7166 78 3 江苏 12 714 114 314 715 416 415 915 916 43 7 浙江 14 916 918 919 619 620 420 420 820 84 9 安徽 5 56 06 16 26 77 17 67 97 85 2 江西 5 66 16 46 66 97 88 48 58 87 1 湖北 6 16 76 86 47 27 47 67 87 93 8 湖南 6 06 15 86 16 66 97 17 47 93 9 重庆 7 510 19 710 110 811 611 912 212 78 7 四川 5 05 45 25 76 36 97 07 27 87 1 贵州 5 45 86 16 17 17 47 97 77 85 5 云南 5 25 35 75 65 86 56 36 36 22 4 640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第 25 卷 长江经济带能源强度在后期需要年均下降3 85 这一目标对长江经济带诸多地区需要做出更多 努力 2 长江经济带人均碳排放 人均碳排放是碳排放总量与总人口的比值 因为不同地区人口数存在较大差异 所以人均碳 排放比碳排放总量能更好的衡量某地碳排放现 状 人均碳排放越高的地区 碳减排的潜力越 大 承担的减排责任也应越大 长江经济带各地 区人均碳排放 吨碳 人 计算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中 可以得知以下几点 第一 长江经 济带人均碳排放从2009年始 高于全国平均水 平 故长江经济带碳减排的压力很大 同时减排 潜力也较大 第二 从地域上看 2013年东中西 段人均碳排放量比为9 6 5 7 6 6 年均增长率比 为5 1 9 8 10 9 中西段人均碳排放增长远高于 东段 第三 上海地区有接近拐点的可能 人均 碳排放年均增长只有1 42 而且在2009年 2011年和2012年出现人均碳排放的负增长 如将能源强度和人均碳排放用波士顿矩阵来 显示 通过长江经济带整体平均能源强度和人均 碳排放量为评判标准 可以将所有地区分在四个 区域内 具体结果如下图1所示 图1中 最佳的区域是 双低 区域 最不利是 双高 区域 上海市 江苏省 浙江省应注重人均 碳排放的减少 但这种人均碳排放的减少应有两 Ei GDPi Ei 1 GDPi 1 GDP GDPi E Ei 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人均碳排放量增长速度降 低 第二阶段为人均碳排放量的绝对下降 实现 碳排放与经济的弱脱钩向强脱钩转变 安徽省 湖南省 云南省应注重于降低能源强度 而湖 北 重庆和贵州在减低能源强度同时 还要控制 人均碳排放增长速度 四川和江西两地利用生态 环境优势 可适当加快推进重工业化的速度 同 时积极规划低碳环保的新型产业 将能源强度和 表示为 进而人 表 3 长江经济带能源强度 2005 2013年 Tab 3 Energy Intensity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2005 2013 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能源强度下降幅度 上海 0 898 50 860 50 821 20 790 60 735 30 719 30 662 10 620 10 593 234 0 江苏 0 937 80 923 10 889 60 861 20 840 90 827 70 810 60 787 40 767 918 1 浙江 0 895 40 873 00 840 20 797 20 752 10 737 80 713 50 672 00 649 827 4 安徽 1 210 41 167 21 119 31 098 21 074 51 061 61 057 61 055 71 041 114 0 江西 1 056 51 019 50 968 30 940 90 930 30 920 90 918 50 890 80 877 616 9 湖北 1 546 31 503 91 447 81 396 91 365 01 364 81 367 61 354 31 327 114 2 湖南 1 491 11 442 21 388 41 345 51 329 31 343 41 334 91 284 71 264 815 2 重庆 1 454 01 411 01 395 71 361 41 360 01 362 61 392 71 348 01 347 97 3 四川 1 600 01 560 61 496 21 454 11 434 91 424 21 434 41 391 91 351 615 5 贵州 2 850 32 767 82 671 12 538 12 482 12 428 22 464 32 493 62 503 012 2 云南 1 734 61 692 01 596 71 533 61 501 61 468 21 477 41 501 01 477 714 8 长江经济带 1 210 51 177 31 131 41 092 11 062 71 051 41 039 31 011 40 989 918 2 全国 1 276 11 241 41 179 11 117 51 076 51 032 91 012 00 977 20 940 926 3 注 能源消费数据来自历年能源统计年鉴 名义GDP数据和价格指数来自历年统计年鉴 表 4 长江经济带人均碳排放 2005 2013年 Tab 4 Per Capita Carbon Emissions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2005 2013 2005年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2013年人均碳排放年均增长幅度 上海 10 3810 7811 1811 3811 1911 6111 4611 3911 561 42 江苏 5 405 936 476 837 247 818 338 699 108 58 浙江 5 756 226 726 927 047 397 797 878 175 25 安徽 2 542 763 023 243 463 894 234 534 7711 02 江西 2 372 562 762 923 133 403 683 834 058 83 湖北 4 214 635 085 375 726 316 877 307 6710 27 湖南 3 663 984 374 624 975 405 856 026 339 11 重庆 3 814 154 674 955 375 896 506 717 1711 03 四川 3 433 794 174 444 765 315 846 086 3310 55 贵州 3 613 994 474 705 105 616 246 767 2712 70 云南 3 233 523 773 944 194 504 925 345 639 29 长江经济带水平 4 164 544 955 215 505 986 436 706 878 14 全国水平 4 314 705 075 245 485 786 166 376 586 59 注 地区人口数来自各地区历年统计年鉴 全国人口数来自国家历年统计年鉴 第 4 期黄国华 等 长江经济带碳排放现状及未来碳减排 641 CO 2i Pi CO2i 1 Pi 1 AP Pi CO2 CO2 均 碳 排 放 表 示 为进 而 所以要降低能源强度 能源增长率 应小于GDP增长率 而要降低人均碳排放量 CO2的增加率小于人口增加率 2013年我国人口增 长率为4 92 经济增长率为7 7 人口增长率远 低于经济增长率 降低能源强度比降低人均碳排放 容易实现 降低能源强度可以不改变能源消费结 构 只是通过在不同生产率部门进行能源消费重 新配置来实现 将能源从生产率的产业 第一产业 配置到生产力高的第二和第三产业来提高能源生 产力 而要降低人均碳排放 一是提高人口数 量 二是减少CO2排放量 我国人口已进入低增长 通道 人口数量不可能有大幅度的提升 所以降 低人均碳排放只能是减少CO2排放量 要么通过产 业结构升级 发展低碳产业减少对能源的消耗 要么优化能源结构 用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 降低单位能源燃烧的CO2排放量 1 3 相关结论 通过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几点 第一 整个长 江经济带经济发展对能源依赖程度高 碳排放量 大 碳排放增长速度高 区域之间存在差异性 第二 长江经济带人均碳排放和能源强度高于全 国平均水平 东段经济较为发达地区 人均碳排 放量较高 能源强度相对较低 第三 长江经济 带未来碳减排潜力大 难度也大 各地区产业结 构和能源结构具有巨大优化空间 长江经济带东 段地区经济发达 且具有很好的资本和技术优 势 减排潜力大 而中西段地区的良好生态环境 为碳汇提供巨大空间 第四 未来碳减排应兼顾 公平与效率 各地区减排责任应有不同 2 长江经济带未来碳减排目标分配 为将长江经济带建成低碳经济示范区 其需 要承担更大未来碳减排责任 将未来碳减排份额 合理分配到各地区 让经济与生态和谐发展 2 1 长江经济带未来碳减排指标选择原则 长江经济带未来碳减排份额分配应兼顾公平 原则和地区差异性原则 碳减排既要考虑各地经 济 人口与技术条件 又要权衡各地能源结构与 碳汇能力 以公平为基础 突出碳减排的地区差 异性 经济发达地区具有资金与技术优势 其应 承担更多减排责任 人均碳排放越大的地区应等 承担更多的碳减排责任 即给予人均碳排放少的 地区留出更多排放空间 地区碳汇能力越强 碳 排放相对净增量则越少 碳减排责任应更小 应 获得更多碳排放权 煤炭消费是我国碳排放主要 来源 故煤炭占一次性能源消费比重越高地区 其碳减排的责任越大 2 2 选定碳减排指标和确定权重 本文选择人均GDP 人均碳排放 森林覆盖 率 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四个指标来衡量各 地区的碳减排份额 人均GDP越高 碳减排的责 任越大 碳减排可实现性也越强 确定权重为 0 5 人均碳排放越大 碳减排的责任就越大 定 权重定为0 3 森林是碳汇的重要来源 森林覆盖 率越小 碳减排的责任越大 权重定为0 1 因为 我国 多煤 贫油 少气 能源现状 所以煤炭在 能源消费中的地位一时很难改变 故其权重定为 0 1 人均GDP 人均碳排放 森林覆盖率 煤炭 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以2012年数据为对比数据 2 3 设定各地区碳减排目标上下限 2012年长江经济带碳强度相比2005年下降了 16 4 如要完成2020年每万元GDP碳排放下降 40 45 目标 则届时碳排放强度为1 59 1 74t碳 万元 这需要在2012年2 41t碳 万元的碳强度基础 上下降28 35 为顺利完成长江经济带整体碳 减排目标 将各地区碳减排目标的上下限设定为 25 35 2 4 长江经济带各地区的减排潜力评分和未来减排目 标 将各指标中表现最优者地区评分定位100 再 图 1 长江经济带碳排放矩阵图 Fig 1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Carbon Emission Matrix 642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第 25 卷 根据各地相应数据与其比值确定分数 最后各地 综合得分等于各指标评分与权重乘积加总 计算 结果如下表5所示 假定长江经济带在经济新常态下 2020年前 年均经济增长能保持7 则到2020年以2005年不 变价格计算的GDP总值为27 3万亿 能源强度约为 0 73吨标准煤 万元 约为2005年能源强度下降 41 3 实现原预定目标 3 长江经济带未来碳减排相关建议 3 1 推动东段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段转移 有序推 进产业结构优化 最优产业结构往往符合要素禀赋结构特性 如果违背了要素禀赋结构的特性 就背离了最优 产业结构 效率就一定会降低 8 长江经济带各地 区资源禀赋结构不一样 总体而言 东段地区资 本相对充裕 劳动力相对短缺 而中 西段地区 则资本相对短缺 劳动力相对充裕 资本相对充 裕地区 应充分利用其禀赋优势 发展资本密集 型产业 将劳动力相对密集型产业向中西段转 移 充分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 如高科技产 业 生产服务业 而中 西段地区充分利用劳动 力充足禀赋优势 承接沿海转移来的劳动密集型 产业 实现产业结构优化 这样中西段地区既能 实现经济增长 又能控制碳排放大量增加 长江 经济带中 西段地区能源强度大 主要是使经济 得到充分发展 经济发展有利于能源强度的下 降 也有利于低碳技术的研发与引进 3 2 不同地区的碳减排政策与措施应有不同 我国能源消费中 化石能源所占比例很大 如以2012年为例 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从高往 低依次是 贵州省96 4 安徽省92 5 江苏省 68 7 云南省67 4 江西省67 2 湖北省 63 8 重庆市58 2 浙江省56 8 湖南省 51 6 四川省41 2 上海市35 9 而发达国家 清洁能源所占比例很大 如美国煤炭占能源消费 比重为32 但我国能源结构 富煤 贫油 少气 短时间内无法改变 各地区的政策与措施应有不 同 东段发达地区 借助其有利地理条件和技术 条件 重点在于实现清洁能源替代 大力发展核 能 风能 太阳能等清洁能源 通过技术创新驱 动工业的碳减排 基于国情与实际成本 中西段 地区重工业化发展短期内是无法摆脱对煤炭的依 赖 但可以通过 以气换煤 和加大对煤炭的清洁化 处理来实现碳减排 并逐渐淘汰能耗高 污染 重 产能低的落后产业 3 3 增加植被面积 提升碳汇能力 森林 草地 湿地 水体等具有很好的碳汇 能力 长江经济带部分地区森林覆盖率超过50 而且森林面积还有巨大增加空间 中西段地区可 以通过增加碳汇能力 来换取更多的碳排放权 参考文献 KAWASE R MATSUOKA Y FUJINO J Decomposition analysis of CO2 emission in long term climate stabilization scenarios J Energy Policy 2006 34 15 2113 2122 1 MCCOLLUM D YANG C Achieving deep reductions in US transport greenhouse gas emissions scenario analysis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J Energy Policy 2009 37 12 5580 5596 2 樊 纲 苏 铭 曹 静 最终消费与碳减排责任的经济学分析 J 经济研究 2010 1 4 14 64 FAN G SU M CAO J An economic analysis of consumption and carbon emission responsibility J Economic Research Journal 3 表 5 长江经济带未来碳减排目标 Tab 5 Future Carbon Reduction Targets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地区 人均 GDP 元 评分 人均碳排放 t 人 评分 森林覆盖率 评分 煤炭占一次能源 消费比重 评分综合得分 2020年碳下降目标 上海 85 373100 011 39100 012 6100 00 3637 293 735 江苏 68 34780 18 6976 320 690 80 6971 379 134 浙江 63 37474 27 8769 16144 60 5758 968 233 湖北 38 57245 27 364 138 470 50 6466 255 532 重庆 38 91445 66 7158 942 166 20 5860 453 131 贵州 19 71023 16 7659 441 566 90 96100 046 030 湖南 33 48039 26 0252 957 149 10 5253 545 729 安徽 28 79233 74 5339 837 671 40 9295 945 528 四川 29 60834 76 0853 437 371 70 4142 844 827 云南 22 19526 05 3446 952 953 90 6770 039 426 江西 28 80033 73 8333 663 142 20 6769 738 125 注 森林覆盖率数据来自各省统计年鉴 煤炭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来自 2013中国能源统计年鉴 第 4 期黄国华 等 长江经济带碳排放现状及未来碳减排 643 2010 1 4 14 64 林伯强 姚 昕 刘希颖 节能和碳排放约束下的中国能源结构战略 调整 J 中国社会科学 2010 1 58 71 LIN B Q YAO X LIU X Y The strategic adjustment of china s energy use structure in the context of energy saving and carbon emission reducing initiatives J Social Sciences in China 2010 1 58 71 4 郭义强 郑景云 葛全胜 一次能源消费导致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变化 J 地理研究 2010 29 6 1027 1036 GUO Y Q ZHENG J Y GE Q S Study on the primary energy related carbon dioxide emissions in China J Geographical Research 2010 29 6 1027 1036 5 王俊松 贺灿飞 能源消费 经济增长与中国CO2排放量变化 基于LMDI方法的分解分析 J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2010 6 19 1 18 23 WANG J S HE C F Energy consumption economic growth and CO2 emission in china analysis based on Logrithm Mean Divisa Decompusure method J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in the Yangtze Basin 2010 19 1 18 23 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研究课题组 2050中国能源和碳排放报告 M 北京 科学出版社 2009 7 林毅夫 解读中国经济 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2 8 马相东 王跃生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拐点到来了么 N 人民日报 2012 10 18 9 STERN D I Progress on the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J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 Economics 1998 3 2 173 196 10 宋德勇 卢忠宝 中国低碳发展 理论 路径与政策 M 北京 中国 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5 11 STATUS QUO OF CARBON EMISSION AND FUTURE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FOR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ZONE HUANG Guo hua1 2 LIU Chuan jiang1 ZHAO Xiao meng1 1 Economic Development Research Center of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China 2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School of East Chin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Fuzhou 344000 China Abstract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Zone is one of three pillars of China s economy The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carbon emission reduc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Zone is important to the construction of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in China In this paper we used social and economic data and data of energy consump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Zone including 9 provinces and 2 municipalities during 2005 2013 and statistical analyses to quantify carbon emission per capita carbon emission energy intensity evolution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diversification degrees and the their rate of change By using the elastic computing and matrix classification methods we quantified the spatial and structural differences in carbon emiss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Zone The resul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船舶原理试题讲解及答案
- 2025年中考地理测试题素材及答案
- 某某市2025年消费市场运行情况分析报告
- 2025年调度证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年英语定语从句试题及答案
- 工程制图作业试题及答案
- 《光缆线务员》技能鉴定模拟试题及答案(A卷)
- 把钩信号工持续改进水平考核试卷含答案
- 路基路面工QC管理模拟考核试卷含答案
- 物探工岗前基础安全考核试卷含答案
- 2025 高中生职业规划与产品设计课件
- 全民消防生命至上安全用火用电
- 气凝胶项目投资测算分析报告(范文模板)
- 2025年香料香精行业分析报告及未来发展趋势预测
- 宾馆安全知识培训课件
- 耳鼻喉科急性中耳炎护理指南
- 人工智能+应急管理灾害信息智能采集与分析研究报告
- 线上投放管理制度
- 2025-2030中国现代服务业市场格局及发展趋势与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 2025年导游资格证考试真题解析及答案卷:导游业务与政策法规详解
- 派出所矛盾纠纷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