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收入核算.doc_第1页
国民收入核算.doc_第2页
国民收入核算.doc_第3页
国民收入核算.doc_第4页
国民收入核算.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二章国民收入核算第一节 国民收入的概念及核算国民收入核算是宏观经济分析的基础,国民收入是宏观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在西方经济学中,国民收入具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广义的国民收入指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和个人可支配收入这五个总量概念,其中国内生产总值是国民经济活动的核心指标;狭义的国民收入仅指国民收入这个概念。本节首先介绍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一、国内生产总值 (gross domestic product,简称GDP)国内生产总值(GDP)是指经济社会(即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运用生产要素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总和。要完整把握国内生产总值,需从以下几个角度理解:1.GDP是一个市场价值的概念。各种最终产品的价值都是用货币加以衡量的,产品市场价值就是用这些最终产品的单位价格乘以产量获得的。因此GDP的变动由两个因素造成:一是所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数量的变动,一是物品和劳务的价格的变动。当然,二者也常常会同时变动。为弄清GDP变动究竟是由产量变动还是由价格变动引起的,需要区分名义GDP和实际GDP。名义GDP(即货币GDP)是以现价来计算的,即用生产物品和劳务的当年价格计算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实际GDP则是按照不变价格计算的,即用从前某一年作为基期的价格计算出来的全部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实际GDP主要是为了剔除价格因素的影响,真实反映一个国家实际产出(生产能力)的变化。我们计算GDP的目的是要衡量整个经济的运行状况。由于实际GDP衡量的是经济中物品与劳务的生产,因此,它反映了经济满足人们需要与欲望的能力。所以,实际GDP作为衡量经济福利的指标要优于名义GDP。下面以一个例子说明名义GDP和实际GDP的计算。假设某国的最终产品为水稻和衣服,它们在2000年和2005年的GDP如表2.1所示。表2.1 名义GDP和实际GDP 2000年名义GDP 2005年名义GDP 2005年实际GDP水稻 100万吨1000元/吨 120万吨1200元/吨 120万吨1000元/吨 =10亿元 =14.4亿元 =12亿元衣服 50万件400元/件 60万件500元/件 60万件400元/件 =2亿元 =3亿元 =2.4亿元合计 12亿元 17.4亿元 14.4亿元注:在表2.1中,从20002005年,GDP名义上增加了5.4亿元,但实际上只增加了2.4亿元,即剔除物价变动因素,GDP只增长20%(14.4-12)12=20%,而名义上却增长了45%(17.4-12)12=45%。表中2005年名义GDP和实际GDP之间的差别,反映了与基期相比价格变动的程度。表2.1中17.414.4=120.8%,说明从20002005年该国价格水平上升了20.8%,这里120.8%称为GDP折算数。其公式为:(2.1)GDP折算系数为一种价格指数,它综合考虑国民经济活动时价格的变化。如果知道了GDP折算系数,就可以将名义的GDP折算为实际的GDP,计算公式为:实际GDP=名义GDPGDP折算数2.GDP是反映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的国民经济活动总体情况的指标。因此,在描述和分析GDP时,必须强调是“哪个国家”“在哪段时期”的GDP。比如,只讲“GDP为2万亿美元”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完整地讲,应该为:“国在时期的GDP为2万亿美元”。从这点也可以看出:GDP为流量,不是存量。所谓流量是一定时期内发生的变量,因此也称为时期变量。例如,某商店在某个月内卖出的彩电量,某一企业在一年内的投资量,一国一年内的人口出生数等。与此相对应,存量是一定时点上存在的变量,也称时点变量。例如,在某一时点上,某商店所库存的彩电量,某一企业所拥有的资本量,某一国家所拥有的人口数等。3.GDP是以国土原则为标准。GDP是以一个国家的领土范围为标准的,不管是本国或外国的要素,只要在其领土内所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都统计在内。例如,外国公司在中国的子公司的利润就应该被计入中国的GDP,而中国企业在国外子公司的利润收入就不应该被计入中国的GDP。与GDP相对应,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概念,即国民生产总值(GNP),它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生产要素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所有最终产品(物品和劳务)的市场价值的总和。GNP是以国民为标准的,按国民原则进行统计。凡是本国国民所创造的收入,不管生产要素是否在国内,都计入国民生产总值。两者之间的关系为: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其中,本国公民在国外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与外国公民在本国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总和的差额称为国外要素支付净额(NFP),即GNP=GDP+NFP。可见,如果国外要素支付净额为正值,则GNPGDP;反之,如果国外要素支付净额为负值,则GNPGDP。在封闭经济的条件下,GNP=GDP。例如,中国诺基亚公司归芬兰人所有,所以该公司在中国经营得到的利润,虽是中国GDP一部分,但不被统计为中国GNP,而应归入芬兰GNP。类似道理,中国海尔在美国工厂的利润,应作为美国GDP一部分,但应被统计为中国的GNP。随着国际经济联系的加强,强调身份区别的GNP相对重要性下降,重视地域范围的GDP相对重要性上升,从而使GDP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总产出指标。4.GDP衡量的是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的总和。最终产品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其最后使用者购买的物品和劳务。最终产品是相对于中间产品而言的,所谓中间产品是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由于中间产品的价值已经作为成本包含在最终产品的价值中,因此计算GDP只计算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如果再计算中间产品价值,就会造成重复计算从而夸大GDP。一个产品既可能是最终产品也可能为中间产品。例如,对面粉而言,如果被消费者买走消费,那么此时面粉为最终产品。如果面粉被面粉加工厂买走制成面包,再将面包卖给消费者,这时的面粉就是中间产品。与最终产品及中间产品相关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是增加值,它是企业的产值(或销售额)与从别的企业购进的原材料和劳务价值之间的差额。最终产品的价值可以通过对产品在不同部门(或生产阶段)的增加值加总得到。例如,最终产品面包的生产要经过小麦生产、面粉加工、面包加工和零售四个阶段,如表2.2所示,这里的最终产品为零售商销售的面包,其价值(即产值或销售额)为3000万元。最终产品的价值也可以由各生产阶段的增加值加总得到。表中小麦生产、面粉加工、面包烘烤和面包零售的增加值分别为:800万元、300万元、900万元和1000万元,合计为3000万元。增加值之和等于最终产品的价值。表2.2 最终产品在不同部门(生产阶段)的增加值 单位:万元部门(生产阶段)产值(销售额)(1)中间产品(2)增加价值(3)农业(小麦生产)加工业(面粉加工)加工业(面包烘烤)商业(零售商销售)合计8001100200030006900080011002000390080030090010003000注:为了分析方便,假设小麦生产阶段没有来自其他企业(或行业)的中间产品投入,即表中小麦的产值(1)为当年新生产的增加的价值(3)(即增加值)。5.GDP衡量的是现期生产的价值,所以许多市场交易不在其中。这一时期生产的没有在这一时期卖掉的那部分,应该作为这一时期的存货投资计算在这一时期的GDP中。而一个时期内售卖的早一些时期生产的已作为存货投资计算在生产它的那一时期中了。例如,某企业年生产100万美元产品,只卖掉80万美元,所剩20万美元产品可看作是企业自己买下来的存货投资,同样应计入GDP。相反,虽然企业生产100万美元产品,然而却卖掉了120万美元产品,则计入GDP的仍是100万美元,只是存货减少了20万美元而已。用过的二手商品的市场价值不计入本期的GDP,但作为经纪人在买卖过程中提供的劳务报酬(佣金)则要计入本期的GDP。例如,某人花20万美元买了一幢旧房,这20万美元不能计入本期的GDP,因为它在生产年份已计算过了,但买卖这幢旧房的经纪人费用计入本期GDP,因为这部分费用是经纪人买卖旧房过程中提供的劳务费报酬。股票和债券等金融资产的交易也不计入GDP,因为这只反映资产所有权的转移,不涉及产品的生产。虽然非法的地下经济活动也涉及产品的生产,但是,由于它们的非法属性或者获得数据的困难,也不计入GDP。6.GDP一般仅指市场活动导致的价值。家务劳动、自给自足生产等非市场活动不计入GDP。比如农民生产的供自己食用的粮食不计入GDP。再比如,某家庭成员自己做的家务不计入GDP,倘若从家政市场雇佣家政人员做家务,则雇佣的家政人员的劳务要计入GDP。二、国民收入的核算方法本书将以GDP为例,说明国民收入的决定。总体来看,GDP的核算可以从三个不同的角度或者说三种不同的方式来考虑:第一种是产品支出法(或称为支出法),即从支出的角度考虑;第二种是要素收入法(简称为收入法),即从收入的角度考虑;第三种是生产部门法(又称为生产法或部门法),主要是从各部门的增加值的角度考虑。最常用的是前两种。下面就从这三个角度分别来讨论GDP的核算问题。(一)产品支出法(简称支出法)支出法主要是从最终物品和劳务的去向的角度考虑,通过核算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社会购买最终产品的总支出即最终产品的总卖价来计量GDP。总体来看,对一个社会最终物品和劳务的需求,除了居民的消费外,还有企业的投资、政府购买和出口。因此,用支出法核算GDP,就是核算经济社会(指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投资、政府购买以及出口这几方面支出的总和。1.消费支出(即居民个人消费支出,用C表示)。消费支出指的是本国居民对最终物品和劳务的购买,它构成一个国家总需求中一个最主要的部分。居民消费支出包括购买耐用消费品(如电视机、电冰箱、小汽车等)、非耐用消费品(如食物、衣服、燃料等)和劳务(如医疗、旅游、理发等)的支出三个方面。在居民消费支出的核算中,有一项比较特殊的是居民的房租,房租也要算在消费支出中(即使居民自己建造的房屋,也要根据市场房租价格折算房租)。但建造住宅的支出不包括在居民消费内,而被作为一种投资支出。2.投资支出(即企业投资支出,用I表示)。在西方经济学中,投资指实际资本的形成。日常生活中人们把购买股票、债券等财产所有权也叫做投资,其实这不是投资,只是财产所有权的转移,没有形成实际资本。在GDP核算时,投资支出包括固定资产投资和存货投资。固定资产投资指新厂房、新机器设备和新商业用房以及新建住宅的增加。新厂房、新机器设备等资本物品虽然像中间物品一样用来生产别的产品,但它们不属于中间物品,这些资本物品和中间物品是有很大区别的。中间物品在生产过程中全部被消耗掉,但资本物品只是部分地被消耗,它可以参加若干个生产过程(取决于其寿命的长短)。即资本物品在其寿命时期内是逐渐被消耗的,其价值逐渐减少,减少的价值转移到每个生产过程的产品中。资本物品由于损耗造成价值的减少称为折旧。折旧既包括使用中的物质磨损,也包括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被更先进的资本设备所淘汰的价值贬值,即精神磨损。新建住宅的支出也算做投资而不是居民的消费,主要是由于住宅像别的固定资产一样是长期使用被逐渐消耗掉的。存货投资指企业持有的存货价值的增加(或减少),它的数值等于年末存货价值减去年初存货价值。存货投资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投资还可以分为总投资和净投资,总投资是总的资本的形成,即总的机器设备、厂房等的增加,总投资减去折旧就是净投资。用支出法计算GDP时的投资指的是总投资。3.政府对物品和劳务的购买(用G表示)。政府对物品和劳务的购买是指各级政府购买物品和劳务的支出,例如,政府在国防上的支出、基础设施建设(如修路、建桥等)上的支出以及开办学校等方面的支出。我国实施的青藏铁路、京九铁路、长江三峡、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大型项目,都属于政府购买的范围。这些政府购买都作为最终产品计入GDP。政府雇佣公务员的支出,是政府对劳务的购买,也是政府购买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政府支出都计入GDP。政府购买只是政府支出的一部分,政府支出的另一部分如转移支付即政府对社会保险、医疗、失业救济以及福利方面的无偿的支出,公债利息等都不计入GDP。理由是转移支付只是简单地把收入从一些人或一些组织转移到另一些人或另一些组织,没有相应的物品或劳务的交换发生,没有进入生产领域或为社会提供服务。4.净出口(用NX表示)。净出口指出口(用X表示)减去进口(用M表示)的差额。当一个国家的出口大于进口(XM)时,净出口为正,称为贸易顺差;当一个国家的出口小于进口(XM)时,净出口为负,为贸易逆差。世界各国一般都和别国或别的地区有些贸易往来,这就使得一个国家的居民、企业和政府在购买最终产品方面的支出和这个国家的总产出会不相等。本国居民、企业和政府对外国生产的物品和劳务的购买即进口应从总购买中减掉,因为进口表示收入流到国外,不是用于购买本国产品的支出;相反外国购买者对本国物品和劳务的购买即出口应当加到购买中去,因为出口表示收入从国外流入,是用于购买本国产品的支出。因此,只有净出口才应计入总支出,它可能是正值,也可能是负值。将上述四个方面的支出加总(即总需求,AD,概念的详细说明在第五章),即可得到用支出法计算GDP的公式:GDP=C+I+G+NX(2.2)表2.3是用支出法计算的中国2004年的GDP。表2.3 2004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 构成 金额(亿元) 百分比(%)居民个人消费支出 58994.5 41.4投资支出 62875.3 44.2政府对物品和劳务的购买 16445.2 11.5净出口 4079.2 2.9国内生产总值 142394.2 100.0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5)(二)要素收入法(简称收入法)收入法主要是从要素所有者获得的收入的角度考虑,用要素收入即企业生产成本核算国内生产总值。所有物品和劳务的产出都要投入一定的要素进行生产,同时所有的要素都将获得其报酬,并构成各种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入。严格说来,最终产品的市场价值除了生产要素收入外,还有间接税、折旧、公司未分配利润等内容。因此用收入法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应包括以下一些项目:1.工资、利息和租金等生产要素的报酬。工资包括所有工作的酬金、津贴和福利费,也包括工资收入者必须缴纳的所得税及社会保险税。利息指人们给企业所提供的货币资金所得的利息收入,如银行存款利息和企业债券利息等。但政府公债利息及消费信贷利息不包括在内。租金包括出租土地、房屋等租赁收入及专利、版权等收入。2.非公司企业主收入。这些从业业主的特点是他们使用自己的资金,自我雇佣,如医生、律师、农民和小店铺主的收入。其工资、利息、利润、租金常混在一起作为非公司企业主收入。3.公司税前利润,包括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股东红利及公司未分配利润等。4.企业转移支付及企业间接税。这些虽然不是生产要素创造的收入,但要通过产品价格转嫁给购买者,故也应视为成本,计入GDP。企业转移支付主要指企业对非营利性组织的社会慈善捐款和消费者呆账。企业间接税是对企业物品和劳务征收的税,它是间接征收,由“纳税人”转嫁给最终消费者承担。这类税收一般在生产和流通环节征收,如增值税、营业税、关税和消费税等。5.资本折旧。折旧虽不是要素收入,但包括在总投资中,也应计入GDP。将上述五个项目的收入加总,即可得到用收入法核算的GDP的公式:GDP=工资+利息+租金+利润+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折旧(2.3)(三)生产部门法(生产法或部门法)生产法主要是从GDP的概念出发考虑,将各部门(如农业、工业、商业等)生产的增加值加总来核算国内生产总值。具体核算时,首先将各部门的所有物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减去该部门生产过程中所使用的中间产品的价值,得到该部门的增加值,然后将各部门的增加值相加,即GDP=各部门增加值之和(2.4)不同国家由于资源条件、技术水平等不同,其部门类型和特点不尽相同,但生产法核算GDP的思路是一样的。我们假定上衣的生产和销售要经过五个阶段:种棉、纺纱、织布、制衣、销售。在第一阶段,生产棉花的价值为10单位(假定它都是当年新生产的价值),并把它出售给纺纱厂。在第二阶段,纺纱厂生产出价值15单位的棉纱,并把它出售给织布厂。在这个阶段,纺纱厂新创造出来的价值是5单位。在第三阶段,织布厂生产出价值25单位的棉布,并把它出售给制衣厂。在这个阶段,织布厂新创造的价值是10单位。在第四阶段,制衣厂生产出40单位的上衣,并把它出售给售衣商。在这个阶段,制衣厂新创造的价值是15单位。在第五阶段,售衣商将上衣卖给消费者为45单位,于是售衣商在售卖中增值5单位。上述五个阶段可以看出,农业、工业和商业部门的增加值分别为10单位、30(=5+10+15)单位和5单位,各部门增加值合计为45单位,等于最终产品的价值。我国按部门(产业)统计的国民收入情况如表2.4所示。表2.4 2004年中国按部门法计算的GDP 单位:亿元,%行 业增加值增加值构成总 计159878.3100.0第一产业21412.713.4 农林牧渔业21412.713.4第二产业73904.346.2 工业65210.040.8 采矿业7628.34.8 制造业51748.532.4 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5833.33.6 建筑业8694.35.4第三产业64561.340.4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9304.45.8 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4236.32.6 批发和零售业12453.87.8 住宿和餐饮业3664.82.3 金融业5393.03.4 房地产业7174.14.5 租赁和商务服务业2627.51.6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1759.51.1 地质勘查业 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768.60.5 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2481.51.6 教育4892.63.1 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2620.71.6 文化、体育和娱乐业1043.20.7 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6141.43.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统计出版社,2006支出法、收入法和部门法核算的国内生产总值从理论上说是相等的,但在实际核算中常有误差。在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各国一般以支出法为基本方法,如果按收入法与生产法计算出的结果与此不一致,就要通过误差调整项来进行调整,使之达到一致。第二节 国民经济活动流程 在掌握了国民收入的概念及其核算后,下面将对国民经济活动进行更加深入的考察。国民经济是一个连续不断的社会生产过程。为了全面地分析宏观经济问题,首先要把握国民经济的循环流转过程,这样才能为进一步的展开分析打下基础。本节分别从两部门、三部门和四部门三方面由浅入深进行介绍。一、两部门经济活动流程模型在20世纪3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之前,政府对经济活动的干预是很少的。国民经济活动中主要是消费者(家庭)和企业(厂商)。这里所说的两部门就是指只有消费者和企业的一个假定的经济社会。下面分存在储蓄(S0)和不存在储蓄(S=0)两种情况分别说明两部门经济是如何循环的。(一)不存在储蓄(S=0)的情况不存在储蓄的情况下,家庭的全部收入均用于消费。家庭一方面通过生产要素市场向厂商提供各种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同时从厂商那里得到相应的要素收入(地租、工资、利息、利润);另一方面用取得的要素收入向厂商购买生活消费品。厂商向家庭提供产品,同时向家庭购买要素。国民经济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其流转过程如图2.1所示。厂商向家庭支付生产要素报酬(地租、工资、利息、利润)1000家 庭厂 商 家庭向厂商提供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厂商向家庭出售最终产品家庭向厂商购买最终产品1000图2.1 两部门国民经济流程:储蓄:S=0图中实线为价值流,虚线为实物流。上半部分为要素市场的情况,下半部分为产品市场的情况图2.1表明,在要素市场上,家庭向厂商提供生产要素,同时厂商向家庭支付要素报酬,其价值为1000个单位。在产品市场上,家庭向厂商购买产品,同时向厂商支付产品的消费支出,因为消费者拿到的要素报酬全部用于消费,储蓄S=0,故消费者的消费支出为1000。国民经济就是沿着上述的路径,通过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的交换在原来规模上不断进行。 (二)存在储蓄(S0)的情况存在储蓄的情况下,家庭的部分收入用于消费,另一部分用于储蓄。此储蓄(S)通过资本(货币)市场成为厂商的投资(I)。通常将家庭的部分收入转变为储蓄称为经济循环的“漏出”,而把厂商得到追加的投资,称为经济循环的“注入”,两部门经济的循环模型如图2.2所示。厂商向家庭支付生产要素报酬(地租、工资、利息、利润)1000家 庭厂 商资本市场 家庭向厂商提供生产要素(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 储蓄200 投资200厂商向家庭出售最终产品家庭向厂商购买最终产品800图2.2 两部门国民经济流程:储蓄:S0图中实线为价值流,虚线为实物流。上半部分为要素市场的情况,下半部分为产品市场的情况图2.2中家庭将其拿到的1000个单位的要素报酬中的800个单位用来消费,其余的200个单位进行储蓄,厂商除了拿到家庭消费支出的800个单位外,还从资本市场获得200个单位的贷款进行投资。最后经济可以不断循环下去。从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实物流量构成了一个国家的国民产出,货币流量构成了一个国家的国民收入。从支出的角度考察,国民产出=C+I;从收入的角度考察,国民收入一部分用作消费,其余部分则当作储蓄。于是,国民收入=工资+利息+租金+利润=C+S。当一个社会的产出等于收入时经济均衡运行,即C+I=C+S,消除等式两边的消费C,可得到I=S,这就是储蓄投资恒等式。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恒等是从国民收入会计的角度来看的,就整个经济而言,事后的储蓄和事后的投资总量相等,而以后分析宏观经济均衡时投资等于储蓄,是指计划投资(事前投资)等于计划储蓄(事前储蓄)形成的经济均衡状态。二、三部门经济活动流程模型在20世纪30年代大危机以后,凯恩斯主义诞生,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干预和调节,成为国民经济运行的必要因素。因此,在两部门经济模型的基础上加入政府的经济作用,能够进一步揭示国民经济运行的条件。这里所说的三部门经济就是在两部门经济中引入政府的情况,在三部门经济中,有家庭、厂商和政府三个部门。三部门经济也是一种理论抽象,但比起两部门经济更接近于实际。在三部门经济中,政府的经济活动主要表现在政府收入和政府支出两个方面。政府收入主要是政府向企业和居民征税。政府支出包括政府对商品和劳务的购买,以及政府给居民的转移支付。下面分政府收支平衡和收支失衡(赤字或盈余)两种情况分别说明三部门经济是如何循环的。(一)政府收支平衡的情况政府收支平衡即政府的收入和支出是相等的,政府收取税收后,同时全部用于政府的购买和转移支付。此种情况下,三部门经济的循环模型如图2.3所示。厂商向家庭支付生产要素报酬(地租、工资、利息、利润)900家 庭厂 商资本市场政 府 政府购买或税收100 转移支付100 政府购买或 税收100转移支付100 漏 注 出 储蓄200 投资200 入 家庭向厂商购买最终产品700图2.3 三部门国民经济流程:政府收支平衡图中为价值流,实物流未表示与两部门经济相比,在三部门经济中家庭的收入多了一个来源,即政府购买或转移支付,同时,家庭也需向政府纳税。厂商的情况亦然。因而政府与家庭,政府与厂商之间的货币流动是双向的。图2.3中家庭将其拿到的900个单位的要素报酬和100个单位的政府购买或转移支付共1000个单位,首先向政府交纳100个单位的税金,剩余的900个单位中700个单位用于消费支出,其余的200个单位进行储蓄。厂商从家庭的消费中得到700个单位,从资本市场得到200个单位,从政府购买或转移支付中得到100个单位。这样国民经济处于均衡的循环状态。(二)政府收支失衡的情况政府收支失衡包括政府预算赤字(政府财政支出大于收入的差额)和政府预算盈余(政府收入超过支出的余额),此处以政府预算盈余为例说明三部门经济的循环过程。如图2.4所示。厂商向家庭支付生产要素报酬(地租、工资、利息、利润)900家 庭厂 商资本市场政 府 政府购买或税收100 转移支付90政府购买或 税收100 转移支付100 财政结余 10漏 注 出 储蓄190 投资200 入家庭向厂商购买最终产品710图2.4 三部门国民经济流程:政府预算盈余图中为价值流,实物流未表示图2.4中家庭将其拿到的900个单位的要素报酬和100个单位的政府购买或转移支付共1000个单位,首先向政府交纳100个单位的税金,剩余的900个单位中710个单位用于消费支出,其余的190个单位进行储蓄。政府从家庭获得的收入超过其给予厂商支出的10个单位即政府预算盈余作为政府的储蓄。厂商从家庭的消费中得到710个单位,从资本市场得到200个单位(其中家庭储蓄190个单位,政府储蓄10个单位),从政府购买或转移支付中得到90个单位。这样国民经济依然处于均衡的循环状态。经过上面的分析,从支出角度看,国民产出=C+I+G,需要注意的是,政府转移支付未列入其中,这是因为政府转移支付给予家庭和厂商后,无非还是用于消费和投资,因此这一部分已包括在消费和投资中了。从收入角度看,国民收入=工资+利息+租金+利润。国民收入除了用于消费和储蓄,还先要纳税。然而,居民一方面要纳税,一方面又得到政府的转移支付收入,税金扣除了转移支付才是政府的净收入,也就是国民收入中归于政府的部分。假定用To表示全部税金收入,Tr表示政府转移支付,T表示政府净收入,则T=To-Tr,这样,国民收入=C+S+T。当社会的产出等于收入时,经济均衡运行,即C+I+G=C+S+T,消除等式两边的消费C,可得到:I+G=S+T或I=S+(T-G)(2.5)在这里,(T-G)可看作政府储蓄(Sg),这样,I=S+(T-G)也就表示储蓄(私人储蓄和政府储蓄的总和)和投资的恒等。三、四部门经济活动流程模型目前世界各国基本都是开放型的经济,对外经济贸易在一国经济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在三部门经济模型的基础上,引入国际市场的作用,三部门经济即扩充为四部门经济。在四部门经济中,存在家庭、厂商、政府和国际市场四个部门。国际市场的经济作用主要表现在:一方面把本国的生产要素和产品劳务输出国外,即出口(X),赚取外汇收入,属于注入行为。它对宏观经济具有扩张作用;另一方面,从国外进口生产要素和产品劳务,即进口(M)。如果其他条件不变,进口导致货币的流出。对于国民经济循环来说,它属于一种漏出行为,对宏观经济具有收缩作用。当外国向本国提供生产要素和产品劳务时,要向本国政府缴纳关税。假定进出口平衡,即不存在贸易顺差和贸易逆差,则四部门经济的循环模型如图2.5所示。家 庭厂 商资本市场国际市场 政 府厂商向家庭支付生产要素报酬(地租、工资、利息、利润)进口支出 出口收入出口收入 进口支出 政府 关 税收政府购买 或转移支付 政府购买 税收漏 (或赤字) 注出 储蓄 投资 入 或转移支付 财政结余家庭向厂商购买最终产品图2.5 四部门国民经济流程图2.5是建立在图2.4基础上的,除了国际市场外,其余流程均同于图2.4。与前面分析相类似,从支出角度和收入角度来看,其具体情况分别为:从支出角度看,国民产出=C+I+G+(X-M);从收入角度看,国民收入=C+S+T+Kr,这里C+S+T的意义和三部门经济中的意义一样,Kr则表示本国居民对外国人的转移支付。例如,对外国遭受灾难时的救济性捐款,这种转移支付也来自生产要素的收入。当经济均衡运行时,满足下面条件:C+I+G+(X-M)=C+S+T+Kr,消除等式两边的消费C,可得到:I+G+(X-M)= S+T+Kr (2.6)或I=S+(T-G)+(M-X+Kr) (2.7)这里,S表示居民私人储蓄,(T-G)表示政府储蓄,而(M-X+Kr)则可表示外国对本国的储蓄,因为从本国的立场看,M(进口)表示其他国家从本国获得收入,X(出口)表示本国向其他国家出售商品和劳务,从而其他国家需要支出,Kr也表示其他国家从本国得到收入,可见,当(M+Kr)X时,外国对本国的收入大于支出,于是就有了储蓄,反之,则有负储蓄。这样,I=S+(T-G)+(M-X+Kr)也就表示四部门经济中总储蓄(私人、政府和国外)和投资的恒等关系。在宏观经济分析中,企业的总产出对应着相应的总需求,而有多少需求就得支出多少货币去购买,因此,总产出=总支出=总需求;居民的总收入则与总供给相对应,即总收入=总供给,因为企业要生产(提供)多少产品,就必须有相应的要素投入,企业对要素的投入就是要素所有者居民的收入,所以上面四部门经济均衡运行的条件也表示:总供给等于总需求(供求相等)、总收入等于总支出(收支相等)。第三节 国民经济中的其它几个重要变量在西方国民收入核算体系中,广义的国民收入包括国内生产总值、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个人收入和个人可支配收入五个重要变量。在第一节中,我们已经理解了国内生产总值这一核心概念,除此之外,我们还要理解和掌握其它四个概念及其相互关系。一、国内生产净值(net domestic product,简称NDP)国内生产净值(NDP)是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在所生产的物品和劳务中新创造的价值的总和,它不包括固定资产折旧,用公式表示为:NDP=GDP-固定资产折旧(2.8)在国内生产总值的生产过程中要消耗厂房、设备、机器等资本品。为了保持既有的生产能力,必须对生产过程中已经消耗的资本品进行补偿,即折旧。折旧是为了在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全部磨损后重新购买新设备而提取的,因此折旧又称为重置投资(用于补偿在生产过程中损耗掉的资本设备的投资)。国内生产总值中减去折旧,剩下的就是国民生产的净增加,即国内生产净值。因此,从理论上说,国内生产净值比国内生产总值更能准确反映一个社会经济的增长。但是,由于折旧的计算方法在各国不统一,而且各国的折旧政策受种种因素影响也变化不一,所以各国通常首先计算和使用的,不是国内生产净值,而是国内生产总值。二、国民收入(national income,简称NI)国民收入(NI)是一个国家(地区)在一定时期内各种生产要素的报酬之和,即工资、利息、租金和利润的总和。从国内生产净值中扣除间接税和企业转移支付加政府补助金就得到狭义的国民收入。间接税是和直接税相对而言的。直接税是对财产和收入征收的税,它由纳税人直接承担,不能转嫁给最终消费者,这类税收一般在收入环节征收,如所得税和财产税等。间接税前面已做过详细介绍,是对产品和劳务征收的税,它是间接征收,由“纳税人”转嫁给最终消费者承担。如营业税、进口税和消费税等。从直接税和间接税的概念可以看出,市场价格中包含了间接税在内。间接税是政府的收入,不是生产要素的报酬,因此计算国民收入时应从NDP中减去间接税。需要指出的是,国民收入仍然要包括所得税这一类直接税,这部分税首先进入要素所有者手中作为其收入,然后再拿出一定比例(以收入税或所得税的形式,上缴给政府)由政府统一用于社会的公共福利事业等支出。因此,直接税被视为生产要素所有者报酬的一部分,只不过拿出来用于公共支出。企业转移支付是企业无偿支付的公益性等支出,市场价格中包括企业的转移支付,但它并未形成要素所有者的收入,而是被无偿转移出去。因此,计算国民收入时,也要减去企业的转移支付,此外,国民收入还要加上政府补助金,政府补助虽然不列入产品的价格,但最后成为要素收入。国民收入和国内生产净值的关系可用如下公式表示:NI=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 (2.9)三、个人收入(personal income, PI)和个人可支配收入(personal disposable income,PDI)所谓个人收入是指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个人实际所得的全部收入的总和。国民收入表达的是一国所有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入,但是国民收入并不完全等于个人实际所得的收入,例如利润中的一部分要以所得税的形式上缴政府,企业还要留一部分利润下来(企业未分配利润)作为企业进一步发展的积累,居民的收入中也要有一部分以社会保险税(费)的形式上缴有关机构。另一方面,人们也会以各种形式从政府那里得到转移支付(包括失业救济金、养老保险金、职工困难补助等)。要获得个人收入指标,就需要在国民收入基础上,通过一些项目的加减来完成。总体的思路是:在国民收入中,减去不属于个人的收入,加上其他部门(如政府)给与居民的部分。具体来讲,首先,要从国民收入(NI)减去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和社会保险税(费)。这些都不属于个人的收入。其次,个人所获得的实际收入中有部分不是要素收入,没有被列入在国民收入指标中,如政府对个人的转移支付,包括政府对个人支付的失业保险金、退休金和公债利息等。经过这些项目的调整,我们可以获得个人收入(PI)指标: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费)+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上述得到的个人收入还不能全部归个人支配,个人还需要交纳个人所得税,税后的个人收入即是个人可支配收入(PDI)。个人可支配收入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最后归个人所有并能直接支配和使用的全部收入。PDI=PI-个人所得税 (2.10)个人可支配收入一般用做家庭的消费或储蓄,即PDI=消费(C)+储蓄(S)。综上所述,五个总量之间的关系为:NDP=GDP-折旧NI=NDP-间接税-企业转移支付+政府补助金PI=NI-公司未分配利润-公司所得税-社会保险税(费)+政府给个人的转移支付PDI=PI-个人所得税下面举例说明:如果某一年份某国的最终消费为8000亿美元,国内私人投资的总额为5000亿美元(其中500亿美元为弥补当年消耗的固定资产),政府税收为3000亿美元(其中间接税为2000亿美元,其他为个人所得税),政府支出为3000亿美元(其中政府购买为2500亿美元、政府转移支付为500亿美元),出口为2000亿美元,进口为1500亿美元;根据以上数据计算该国的GDP、NDP、NI、PI与PDI。GDP=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出口-进口)=8000+5000+2500+(2000-1500)=16000(亿美元)NDP=GDP-折旧=16000-500=15500(亿美元)NI=NDP-间接税=15500-2000=13500(亿美元) PI=NI+政府转移支付=13500+500=14000(亿美元) PDI=PI-个人所得税=14000-(3000-2000)=13000(亿美元)第四节中国的宏观经济总量从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都上了一个新台阶。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经济总量较大增长,国家经济实力明显增强。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既把改革开放推进到新的阶段,又有效治理了通货膨胀,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不景气的影响,遏制了通货紧缩的趋势,避免了经济增长的大起大落,保持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从1978年到2004年的26年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从3624亿元增加到136876亿元,年均增长率高达14.99%,是同一时期全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中国的经济总量已位居发展中国家首位,居世界第六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由380元增加到10561元。目前,中国的粮食、肉类、棉花、钢、煤、水泥等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均位居世界第一位。国家外汇储备居世界第二位,粮食储备创历史最高水平。按官方汇率计算,中国目前已经成为全球第四大经济体,而按购买力平价计算,中国则已经是全球第二大经济体。(2)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在中央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战略思想指导下,企业的技术水平、生产和管理的现代化程度明显提高。每万元国内生产总值消耗的能源1978年为15.8吨标准煤,2004年下降至1.4吨标准煤。全社会劳动生产率19782004年间年均增长22.64%。企业的国际竞争力不断增强。财政收入2004年达到26396亿元,比1978年增长了22倍。(3)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较快发展。经济总产出中,农业所占比重由1978年的28.1%下降到2004年的15.2%,工业份额由1978年的44.4%上升到2004年的45.9%,全国人口中,农村人口占比重由1978年的82.1%下降到2004年的58.2%,城镇人口占比重由1978年的17.9%上升到2004年的41.8%,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4)对外经济贸易活动加快,开放型经济迅速发展。1978年以来,中国宏观经济一个十分重要的显著变化是对外开放度的不断扩大。1978年以前,中国是一个相当封闭的经济,1978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只有206亿美元,贸易依存度即进出口贸易总额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仅为9.5%。2004年,中国外贸进出口总额比1978年增长了55倍,达到11546亿美元,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由第32位上升到第3位。19782004年间,中国的年均贸易增长率按美元计算为16.75%,比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高了1.76个百分点。从国际资本流动的角度来看,1978年以来,中国在吸引外资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19792004年,中国实际利用外资7453亿美元,其中外商直接投资5621 亿美元。尤其在2001年加入WTO后,中国对外贸易的增长更加迅速,现在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贸易体。对外经济开放的迅速发展深刻改变了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状态,加速了中国经济和外贸的发展。(5)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消费水平和生活质量显著提高。19782004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加21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加了26倍。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由1978年的211亿元增加到119555亿元。2004年,中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1978年增长34倍。消费结构发生重大变化。居民家庭恩格尔系数,城镇从1978年的57.5%下降到2004年的37.7%,农村从67.7%下降到47.2%。城乡居民居住条件显著改善。不仅面积扩大,居住质量和配套性能不断提高,生活的舒适程度提高。消费品档次升级换代,从改革开放前的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到电脑、小汽车、商品房,层次不断提高。一些耐用消费品在农村开始普及。2004年我国主要宏观经济总量的基本情况是:国内生产总值GDP为136876亿元,居世界第6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I)为70477亿元;外贸进出口总额(X+M)为11546亿美元,居世界第3位,其中出口额(X)5933亿美元,进口额(M)5613亿美元;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FDI)606亿美元;全国财政收入(主要为税收T)26396亿元,财政支出(主要是政府购买G)28487亿元,财政收支相抵支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