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史记__孟尝君列传》最新电子版.doc_第1页
论《史记__孟尝君列传》最新电子版.doc_第2页
论《史记__孟尝君列传》最新电子版.doc_第3页
论《史记__孟尝君列传》最新电子版.doc_第4页
论《史记__孟尝君列传》最新电子版.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论史记孟尝君列传 指导教师:谢模楷 作者:李军超内容摘要:孟尝君是齐国贵族,“战国四君子”之一。孟尝君取得这样的地位,一方面是他雄厚的家族背景,另一方面是其个人聪敏才智,眼见过人,这些成就了孟尝君。大量的招收贤士、食客,奠定了他在薛地的地位。在他大量养士的时候可以看到他的宽容、大度,也能看到他的“好客自喜”,从太史公的这些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太史公对于孟尝君的好恶和态度,太史公还是不太喜欢孟尝君的某些行为,也不太赞同他的取士态度的。关键字: 孟尝君; 司马迁的态度; 评价 引言孟尝君与信陵君,春申君,平原君四人,被称为“战国四君子”。孟尝君家族是战国时期齐国的贵族,属于齐国田氏本宗,就是说有皇室血统的意思。孟尝君之父田婴为齐国国相,封地于薛。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田婴者,齐威王少子而齐宣王庶弟也”,但据后人考证,此说法尚有不妥之处,“田婴并非宣王之弟”司马贞索引。但田婴为田齐宗氏后人的说法应该无误,并且在田氏宗室中有一定的政治地位。孟尝君继承其父亲的爵位,被封于薛(今山东藤县南),名田文,号孟尝君,又称薛公。通过正确认识孟尝君其人其事,以及作者司马迁对其的评价以及态度,来了解作者司马迁是怎样创作这样的传记的。1、 孟尝君其人其事(一)政治背景和个人才智孟尝君家族是齐国贵族,就是说生来他就不是平常百姓,有了雄厚的家族背景。其父是齐国威王,泯王,宣王三朝元老了,薛地是他的“大本营”。当初,田婴有四十多个孩子,但田文是其妾所生,而且出生在五月初五这一天,古代有这样的说法,此日出生不利于父母,因此田婴不愿意养活他。而他小小年纪就凭借三寸不烂之舌说服其父,顺利继承其父的封地。他的父亲之所以不愿意养活他,就是因为孟尝君生日的特殊日子,让他父亲觉得他可能会败坏家里的兴盛。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过这样的对话,文曰“人生受命于天乎?将受命于户邪?婴默然。文曰“必受命于天,君何忧焉。必受命于户,则可高其户耳,谁能至者!”婴曰“子休矣”,就是通过这样的对话,田婴对这个孩子开始有了好感,孟尝君凭借自己的才智说动了父亲他不是一个不祥之人。慢慢的,通过一些别的事情,田婴开始信任这个儿子,并最终将爵位传给了他,这才有了孟尝君一说。比如史记孟尝君列传中记载的“文闻将门必有将,相门必有相”,从这样的话中就可以隐约看到,孟尝君骨子里就是个不简单的人。很小的年纪就能看到父亲的短处,不够重视士。如“后宫蹈绮縠而士不得短褐,仆妾余粱肉而士不厌糟糠”,这也可以看作是他以后大量养士的最初动因了。接下来,孟尝君开始代表父亲接待客人,后来渐渐的呼声越来越高,终究继承了父亲的位置。从田婴到田文,他们是王者贵族,这样的背景让他们踏上政治舞台,再加上自己的聪明才智使得孟尝君在齐国立足得势。(二)入秦,相魏,伐齐孟尝君原为齐国贵族,为齐相数年。孟尝君的父亲田婴在任当时就是“尚厚积余藏”“私家累万斤”“公家之事日损”这样的局面。孟尝君凭借父亲的财富积累得到了地位并拥有了很好的名声。秦昭王以自己的弟弟作为人质换取孟尝君,之后因为苏秦的劝说,孟尝君没有去。终于在齐泯王二十五年,孟尝君去了秦国,秦昭王因为早就耳闻孟尝君的贤才,一去便任其为相。据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人或与昭王曰孟尝君贤,而又齐族也,今相秦,必先齐而后秦,秦其危矣。于是,秦昭王乃止。囚孟尝君,谋欲杀之”。这时的孟尝君开始着急了,遍问食客,想得到解决办法,可终究无果。于是,就去向秦昭王宠信的妃子求救,但那妾却说“愿得君狐白裘”,可这世上唯一的一件已经送给秦王了。这是,孟尝君门下一个会装狗偷东西的食客出来说,“愿为君前往取之”,得手之后,果然被解救了。到了函谷关,因为只有听到鸡鸣函谷关的守门只有听到鸡叫声才会开城门,这时,孟尝君的食客中有一人会鸡叫声,他一叫,周围的鸡都跟着叫了起来。因此,城门得以打开,等孟尝君离开没多久,秦昭王的人就追了过来,可是为时已晚。孟尝君因为有了“鸡鸣狗盗之士”的帮助,才得以逃脱性命。孟尝君得以从秦国逃出来,就开始怨恨秦昭王,并伺机报复了。从之前的“怒退魏子”就可以看出来孟尝君并不是一个胸怀若谷之人。之后孟尝君依旧采取远攻近交的错误战争路线,致使齐国战争方面一直无重大战果。因为秦昭王要杀孟尝君的缘故,孟尝君曾想联合韩,魏来攻秦。他的门客苏代又献言说,联合韩国,魏国攻打秦国对齐地,尤其对薛地并无好处,可能还有坏处,因此,孟尝君又因为自身利益的考虑放弃了攻秦的打算。这样写显示了作者司马迁对孟尝君以个人利益为是否抗秦的依据的不赞同,以及孟尝君远攻近交战争路线的怀疑。正如太史公自序中所说的“孟尝君常好客自喜”。 从秦国回来,数年以后,孟尝君被秦王怀疑有“谋反”之心。因为有人向齐王进言“孟尝君将为乱”,孟尝君准备逃走的消息被魏子“所与粟贤者”听说了,最后他竟然以自刎来证明孟尝君的清白。最后,齐泯王彻查此事,还了孟尝君的清白。由此可见,孟尝君在某些方面为人苛刻,但其所养之士中有一部分也是忠诚可靠的,作者这样创作也是赞扬了孟尝君善于养士的一面。齐王消除了对孟尝君的误会,因为这样的事情,孟尝君与齐王的君臣关系也不能像以前那样了,君臣之前出现离心的状况了。因此,孟尝君就打算回薛地了,回了薛地那儿就是他的地盘了。可是事情往往就是没有那么的简单,孟尝君回封地之后,齐泯王灭了宋国,齐王的态度就更加骄横了,他觉得没了孟尝君的辅佐,照样能够强大起来。于是,就打算彻底除去这个有点“功高盖主”的属下。孟尝君知道了,就非常地害怕,原文是这么说的“孟尝君恐,乃入魏”,一个“恐”字将孟尝君的气概消之殆尽。虽然,这件事情落到一般人的身上,恐惧是正常的,可在孟尝君身上我们也没有看到什么别样的气质,除了恐惧。孟尝君去了魏国,他为什么去到魏国?去魏国就是为了躲避齐王的灭口之祸。孟尝君的“胸怀狭小”的性格就决定了他会不顾一切的报复他的宗亲以及祖国齐国。魏昭王启用孟尝君为相之后,孟尝君也做了不小的贡献。比如,在秦国将伐魏国的时候,就以他那三寸不烂之舌,说服燕赵两国出兵救魏,这使“秦王大怒,割地请讲于魏”(战国策魏策三),与此同时,孟尝君在魏国也在找机会收拾齐国。据战国策秦策记载,“薛公在魏,谓魏冉曰:君不如劝秦王令弊邑卒攻齐之事。齐破,文请以所得封君”可见,孟尝君是力主伐齐的。后来又联合秦国,与燕赵合纵攻齐,最后,齐泯王逃走了,死在了莒地。由此,孟尝君算是真正的“不忠乎君”的人了。 二、关于孟尝君的“养士” 春秋战国时期的养士之风盛行,各大家族都在养士,而且孟尝君在继承爵位之前就曾说过其父亲没有注意士这一类人。那么,等到他做主的时候就开始大批大批地招收贤士了。据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孟尝君所养之士都是些什么类型的,谢元鲤先生在齐国罪人孟尝君有详细的分析,大致有以下七种:一“鸡鸣狗盗之雄”,二“玩弄权术的奸诈之辈”,三“卖身投靠的无耻之徒”,四“口是心非的伪君子”,五“好色之徒”,六“假公济私之人”,七“贪图小利而不识大体之人”。 1(P.36)可见,谢元鲤先生对于孟尝君所养之士不是特别有好感甚至是厌恶,批评他们是社会“渣滓”,当然,每个人的看法不一样,角度不同,所得的结论自然也不一样了。孟尝君所养之士其中大部分可能是混吃混喝的人,但也不乏贤能之人,辨士,策士等各类人才也有。所以,他所招食客也有等级划分,各类待遇也不同。孟尝君取士的方法,如张华松先生孟尝君田文养士考论所说是“田田文倾天下士的手段不外乎诱之以利,待之以礼”。如史记孟尝君列传所记载的说法“舍业厚遇之,无贵贱一与文等”。“诱之以利,厚遇之”都是靠其家族在薛地的财力才得以可行,这样的办法吸引到的多数是穷凶极恶之徒,如与孟尝君一起屠杀赵人的那一群人。真正的贤能之人是不会为之所动的,比如同是以养士闻名于世的信陵君门下的朱亥、侯赢、薛公等,他们归附于信陵君就不是因为“利”或者“名”。选择士人的方法有问题直接导致了,所招之士的质量与才能。这也就为后来田文失势,“冯谖说“富贵多士,贫贱寡友”,客见文一日废,皆背之而去”,这样的局面埋下了伏笔。孟尝君之所以会采取这样的取士办法当然也有齐国特有的国风“民格外重利”所影响。也因为这样的取士办法,让其在较短的时间内“倾天下之士”,这样他的地位才能更加巩固,稳定。相对于孟尝君的取士办法,作者司马迁所撰的信陵君列传中,信陵君的取士办法似乎更符合礼贤下士的原则,比如“侯赢,朱亥,薛公等深明大义之人”的归附,以及他们敢于做到“士为知己者死”的描写,也说明了司马迁对孟尝君取士办法是有批判的。孟尝君的待士之道也是容易招来非议的,虽然也是礼贤下士,但依然有不周到的地方,虽然他在没有继承父亲爵位的时候孟尝君就已经开始接待客人了。比如“孟尝君相齐,其舍人魏子为孟尝君收邑入,三反而不致一入。孟尝君问之,对曰:有贤者,窃假与之,以故不入。孟尝君怒而退魏子”。孟尝君的三千食客中,最贤能的可能就是那个叫冯谖的人了。冯谖初来孟尝君门下的时候是被放在下等食客,后来才出去有车,成为上等食客,本身冯谖就是个贤士而且真正的有才能。因为得到了孟尝君的重视,所以冯谖也抱着一颗感恩的心来为孟尝君排忧解难。冯谖做了两件重要的事情,一件是在为孟尝君收取租税的时候,“得息钱十万”,“召取孟尝君钱者皆会”“多酿酒,买肥牛”召集了所有交得起租子的和交不起租子的,交不起的人就把他的租券烧了,一笔勾销了债务,这样又为孟尝君收买了人心,又清了坏死账。“焚无用虚债之券,捐不可得之虚计,令薛民亲君而彰君之善声也”,冯谖用空头支票为孟尝君增加了人气。一开始,孟尝君还要责备他,听了他的解释“孟尝君乃扶手而谢之”,这件事情既可以看到冯谖的智慧以及远见,又可以看出孟尝君的“好客自喜”,只要满足个人私利便是损失也无妨了。 孟尝君招揽大量贤士的目的何在?既然孟尝君号称“食客数千人”,他的花费肯定也不小。于是孟尝君就让他门下的食客们去帮他收租税。这样的做法,让薛地的老百姓饱受压迫,也让他自己的实力能够得以保存。这样的经营让孟尝君的地位越来越高,甚至于出现了这样的说法“名高其主而擅齐国之权”,使天下人“闻齐之有田文,不闻有齐王”。孟尝君的食客数千人中也有贤士,可是仅有的贤士又只是起到“扬文之名,止文之过”的作用罢了。只是为了孟尝君个人的私利考虑的,比如,在史记孟尝君列传中写过这样一件事情,秦昭王听说孟尝君贤能,因此以其弟泾阳君为人质,想换孟尝君入秦。孟尝君欣然答应,准备前往,可是他们门下的食客都劝说他不要去,都无济于事,最后苏代以“土偶人”与“木偶人”为例打消了他去秦国的想法。孟尝君执意要去秦国的原因是什么?为了一己私利而已。据侯志华先生试析中信陵君与孟尝君的人物形象2(P.47)所考,苏代所说的“土偶人与木偶人”的故事来源于战国策,只是史记中的故事是经过司马迁裁剪的。战国策旨在通过详写谏言来表现苏秦的谋策本领,以刻画其纵横家的人物形象,而史记则借此反应孟尝君善于纳谏。为何太史公会这样裁剪?史记中这样的写法既表现了孟尝君善于纳谏的品质,也暗含孟尝君自私的性格特征,那么多食客的劝阻,“宾客莫欲其行”,到苏秦说孟尝君自身的利益可能没保障的时候,孟尝君这才善罢甘休,决定不去秦国了。 另外一件事情是,在孟尝君失势之时,食客们竞相散去,冯谖独自留了下来,对孟尝君说“借臣车一乘,可以入秦者,必令君重于国而奉邑益广”,于是,冯谖去了秦国,对秦王说“使齐之重于天下者,孟尝君也,今齐王以毁废之,其心怨,必背齐,背齐入秦,则齐国之情,人事之城,尽委之秦,齐地可得也,岂直为雄也!”游说齐王时又说“夫秦齐乃雄雌之国,秦强则齐弱也,此势不两雄。今臣窃闻秦遣使车十乘载黄金百亿以迎孟尝君。孟尝君不西则已,西入相秦则天下归之,秦为雄而齐为雌。”这则故事是从战国策中选取而来。冯谖的游说让孟尝君重新得到重用,拜为相。孟尝君最贤能的食客给他的帮助是为他收买民心,为其恢复地位,这些都是为了孟尝君的一己之私利,对薛地,对齐国其实并无好处。“孟尝君闻冯谖烧券书,怒而使使召谖”,这样的对人态度,不问缘由,一气之下,冲动行事之人,可见其胸怀也是狭窄的。试问这又怎么能算得上礼贤下士呢?当然,孟尝君也有做得令人称道的地方,他吃的食物与门食客吃的食物会是一样的。史记孟尝君列传记载过这样一个故事,孟尝君有一个宾客,吃饭人多,把灯光遮住了,客怒,认为饭食跟别人的不一样,就丢下饭碗准备走了,这时孟尝君起身了,把自己的饭跟他的一比,结果,食客因为惭愧,竟挥刀自刎。也因为这件事情,孟尝君的门下又多了不少食客。也有人说,孟尝君这样做就是为了保住他“倾天下士”的美名罢了。作者司马迁是怎样的态度呢?据侯志华先生试析中信陵君与孟尝君的人物形象2(P.47) 所考,信陵君与孟尝君对待宾客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司马迁为了证明信陵君是个礼贤下士的形象,用了大量的笔墨来描写信陵君虚心诚意接待侯赢的经过。侯赢他原本是个看守大门的人,而且年老家贫,当信陵君听说他是一个贤士的时候,就亲自去请他,还置酒大会宾客,并且亲自“从车骑,虚左”迎接侯赢。当侯生要信陵君去接他的朋友朱亥的时候,他不顾市府街头人的耻笑,前往市屠中,并且一直等着侯赢说完话,脸色终不改变。当信陵君到家的时候,还向等候的宾客们一一介绍侯赢,让其上座。这这样的行为让宾客们都感到吃惊了,这样的行为才算是真正的礼贤下士了。后来,又用诚意打动了侯赢的朋友朱亥,以及博徒毛公,买卖浆家薛公。要要知道在当时封建等级森严的社会中,要做到这样是多么的不容易,多么的难得。在史记孟尝君列传中,孟尝君的一个食客冯谖,听说孟尝君好客,就以赤贫的身份前来投靠。一开始,孟尝君把他安排在下等客馆,过了十天,孟尝君就询问管理的人这个人怎样等等,又过了十天,又询问他的情况,一步步满足他的要求。但他只是在他的限度内,或者在金钱里面才会对人忍让。与冯谖相比,魏子的下场就比较不好了,“怒退”。从这两种对比的写法中,可以看出信陵君与孟尝君的为人态度,对待门客的做法,从中也可以看到太史公的好恶,从描写中就可以看出司马迁明显有偏爱信陵君,有赞扬之意,对于孟尝君则是略有批判。通过史记孟尝君列传中孟尝君对待食客以及史记信陵君列传中信陵君对待门客的做法,可以看出,司马迁对待人才的态度,对待贤士就应该有礼并且能信任他们。3、 司马迁的倾向和态度无论从孟尝君的取士方法“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舍业厚遇之,无贵贱一与文等”,“诱之以利,厚遇之”,还是他“倾天下之士”的目的,都可以看到司马迁的评价“好客自喜”是一种暗含的批评。通过与信陵君的对比我们也不难发现司马迁是在批评孟尝君赞扬信陵君的。孟尝君养士只是为了能在薛地立威,保护自身的利益。对于齐国,他采取的“远攻近交”军事策略也是错误的,并没有让齐国真正富强起来。司马迁通过对孟尝君的写作,可以看到一方面是赞扬,一方面是批判,可在赞扬中通过与信陵君的对比,又可以看出实际是在批判。这样地写法既能客观描绘出孟尝君的形象又能通过自己的观点评价孟尝君。综观史记孟尝君列传的各种事迹,人物以及细节,我们可以看到作者司马迁对于孟尝君的评价。在司马迁的看法里,孟尝君可以算得上是一个“贤者”,但太史公对于他也不是完全赞扬的。这些可以从史记孟尝君列传中一些事迹读出来。鸡鸣狗盗之徒救孟尝君,在孟尝君入秦被捕的时候,遍问食客,无人有主意,最后只能凭借鸡鸣狗盗的本事才脱了险情。张华生先生认为这件事情是假的,认为这是司马迁根据民间故事改编的,而王光福先生则认为这样的观点有疑虑,说“既然典籍没有记载鸡鸣狗盗助孟尝君脱险的事情,可是也没有记载孟尝君不是这样脱险的,这是疑点之一,为什么没有把这个事情加到战国四君子中其他人的身上,这是疑点二,司马迁也并没有一笔带过这件事情反而写得很详细,这是疑点三,如果是杜撰的,干嘛要写得特别详尽?”相比较,我也比较同意王光福先生的观点。认为司马迁这样写至少反映了他对孟尝君有点意见,才会将一些不好的事情写得清清楚楚而不是一笔带过。司马迁对孟尝君的微词由此可见。因为按照一般的惯例,司马迁为人立传,当然是要夸赞他为主,多记载其长处了,他的短处则用“互文见义”的手法给省去了。再来比较一下司马迁为战国四君子其他人立传是怎样的,在魏公子列传中,对信陵君完全是一种赞美的语气,还说“高祖每过之而令民奉祠不绝”,但在孟尝君列传中写道“吾尝过薛,其俗闾里率多暴略子弟,与邹鲁异,问其故,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矣世之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名不虚矣”,这样比较看来,太史公对司马迁是充满鄙夷的,认为他是“好客自喜”的虚伪之人。孟尝君大量招收“流亡有罪者”让薛地人口增加了,经济也得到了发展。可是由于孟尝君大招食客的目的是为了“私利”,最终,薛地还是没有发展壮大起来。虽然孟尝君在某些方面表现出了过人之处,但这些大多是为了自己的形象,顾及面子而假装出来的,目的就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收买民心,他的那些食客也是一群奉迎拍马之流。他的一系列行为,入秦,相魏,伐齐等关乎国家兴亡的问题,他的做法无异于自掘坟墓,终于沦为千古罪人。自古以来,对孟尝君的褒贬就不一,但是贬多于褒。比如,荀子说孟尝君是“篡臣”,因为他的相魏伐齐,不忠于君,成为千古骂名。王安石读孟尝君传中写道:“孟尝君特鸡鸣狗盗之雄耳,岂足以言得士?”王安石对他的批评显而易见了。司马光也认为他是“奸人之雄”,把他和商纣王相比,可见其对孟尝君的否定之甚了。四、史记孟尝君列传的取材艺术史记孟尝君列传来源的本子有很多,班固的司马迁传有记载“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迄于天汉” 3(P.49),当然最主要的是来源于战国策,在战国策的各国的记载中,尤其是齐策的记载为主要来源。但是,司马迁也加入了自己的观点,对描写人物,表现人物都有了重新的认识,见解。司马迁所创作的史记是将史学之精华与文学之优美完美结合的。对战国策的内容进行加工改造,成功的塑造了一个又一个有血有肉,生动可感的历史人物。那么,司马迁是如何运用,以及用了什么样的手法将孟尝君这一人物呈现出来的?另外,我们还得看看作者为什么这样来创作。根据蔡先金先生和张林明先生的文章司马迁笔下的孟尝君:对的取舍与改造中所讲的,“司马迁对战国策中孟尝君的事迹材料既有取舍又有增益,既有借鉴又有改造”。 3(P.49)史记中的孟尝君胆大不羁,眼光锐远好事喜士的形象,而战国策中的孟尝君却是一个谦虚大度,善待宾客,并且富有政治才干的形象。相较于战国策,司马迁的史记所写的孟尝君则更多的加入了作者的情感或者加上了作者个人的写作手法在里面了。下面就来看看史记孟尝君列传中哪些关于孟尝君的文字是由作者司马迁创作,实地考察而来的。虽然,根据日本学者的统计史记采录战国策达93条之多。司马迁在史记孟尝君列传中有这样一句话“吾尝过薛,其俗闾里率多暴略子弟,与邹鲁异,问其故,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余家矣”,由此,可以看出来太史公是去薛实地考察过的。(1) 取舍与增强战国策中记录的孟尝君的事迹有三十多处,而史记只选取了其中的五件事情“一是东周策中说到说者向孟尝君进谏事,二是西周策孟尝君接受建议不借兵于西周事,三是秦策中孟尝君向秦相魏冉献计事,四是齐策中孟尝君接纳建议不入秦,五是齐策中孟尝君纳冯谖为客之事” 4(P.308),这些事迹被司马迁借鉴出来的原因是什么?据后人考证,上面的五件事情都是有确切时间记载的,这样写既保证了所述事迹的可靠性与准确性,体现的是司马迁作为史学家的严谨。战国策中的也有一些关于孟尝君的事情,司马迁在史记中并未借用,比如孟尝君出行国篇刻画了孟尝君善于纳谏,刻画了一个虚怀若谷的形象,孟尝君舍人有与君之夫人相爱者篇写了孟尝君对与其夫人相爱者十分宽容,从侧面表现了孟尝君的气量和胸怀。太史公为什么没有使用上面的关于孟尝君的事例呢?据谬文远先生考证,这些所谓的事迹属于拟托之文,不是历史事实,这样的写法以及事例的选用也说明了太史公的严谨历史态度,忠于历史的态度。取舍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能力,这需要在考证之后才能得到结论。 除了取舍了一部分战国策中提到孟尝君的事情之外,司马迁还把一些关于孟尝君的事情增加了一些分量,这样一来孟尝君的形象就更加符合历史事实和作者司马迁的观点了。例如,在史记孟尝君列传中说到的孟尝君劝父纳贤这件事情,史记是这样记载的孟尝君对其父曰:“君用士相齐,至今两三王也,齐不加广而君私家富集万千,门不见一贤者”,这段话显示了孟尝君小时候就很有眼光,而且具有观察力,他的纳贤做法,不仅让他得到了父亲的爵位,更让他自己能够胜于父亲,深深地扎根于薛地,并扩大势力,增强了自身的实力。据蔡先金先生的说法,还有下面的事情是原本战国策中没有的,而由作者加上的,一是“待客夜食,客惭自刎”,这样的故事表现了孟尝君的求贤宣言“无贵贱一与文等”的真实性。这样的事情发生以后,孟尝君的时刻队伍就会有更多的贤者加入其中。二是“孟尝君暴怒,杀人灭县”,史记记载:“赵人闻孟尝君贤,储出观之,皆笑曰:开始以为薛公为魁然也,今视之,渺小丈夫耳”孟尝君闻之,怒。客与俱者下,斫杀数百人。遂灭一县以去。这件事情司马迁写了出来,似乎与前面那个礼贤下士的孟尝君有点差距,为什么会这么写?我想作者这样写也是基于孟尝君的“好客自喜”的性格以及“门下多暴虐这人”这样的说法。三是鸡鸣狗盗之徒救了孟尝君,这么写,我想有两方面的意思要表达,一来作者是想传达这样的信息,孟尝君手下有一群能人异士,他们在主人遇到困难时都会各显“神通”来救主人,说明食客们有报恩的心态,另一方面,其实也说明孟尝君的食客层次有点低下或者说人才水平偏低,食客三千竟然一个像样的解决办法都没有,却只能靠鸡鸣狗盗这样的“下三滥”的手段来解决。四是“贤者”自刎,明其不反。孟尝君的食客魏子把收来的租子拿去接济一个穷人了,孟尝君知道这件事情之后怒退魏子。可是就是这个所与者帮助了孟尝君在齐王面前平了反,使孟尝君又一次得救。这件事作者详细写出来是为了什么呢?我想也是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方面说孟尝君的“好客”行为感染了不少人,都有人愿意以自己的生命去捍卫他。另一方面,也说了孟尝君的一时冲动丢了魏子这个为他收买人心的人,这样的人是不能有特别大的作为的。假若没有魏子的赠与图,也许就不一定有人愿意为了孟尝君去自杀明其清白,也许孟尝君就不会这么容易躲过这一劫了。太史公花了那么多的精力去增加一些原本可能不是真的存在的真实事迹,目的何在,我想一方面是为了让孟尝君的形象更丰满更形象,第二方面可以增加文章的表达观点的效力,这样的写法和创作其实是表达了作者司马迁是怎么认为孟尝君的,因为这些事迹本身可能就不存在,作者为什么没有像之前那样取舍些别的事件来写。这样写,有助于表达作者的个人观点。那么有些人也许会说,这样写会不会偏离了历史真实,是不是没有忠于历史,张大可先生的史记研究中有这么一段话“史记以实录著称于世,是就历史本质而言,至于细节,往往有改动,甚至虚拟情节,尽管与具体的细节可能不相符合,但相对来说更符合历史发展的真实” 4(P.269)也就是说,虽然司马迁增加了一些原先可能不存在的小事件,但这样也许才是真正的,或者是接近的真实的历史人物了,因为太史公并非凭空捏造,而是经过大量的书籍以及实地考证的。(2) 借鉴与改造 太史公为了更好的塑造孟尝君这一历史人物,更本真地反映历史事实,他甚至对战国策中的人物实行“移花接木”的办法,这样的写法就是司马迁用文学创作的手法书写历史真相的具体表现。例如,对“土偶人”与“木偶人”这样的故事的改造,司马迁将原来的故事用到史记里,整整缩短了一半,这样写能更加突出孟尝君的善于纳谏的能力,而战国策原文中的故事的着重点在于表现纵横家苏秦的能力。这样的创作手法就好比我们今天写作常用的详略得当,表达的意思不一样,所写的故事的侧重点就不一样。这样的写法很能看出司马迁的文学创作功力以及精心选择材料的用心。司马迁的用心还体现在对冯谖事迹的改造上,司马迁将冯谖改为冯驩,虽然只是一字之差,但表达出来的意思就不一样了。在通常的注解中,都会注解谖与驩是通用字,但根据蔡先金先生的文章中指出的,在说文解字中,“谖,诈也”,而司马迁改的驩字,则是高兴或者欢悦的意思。5(P.449)这样的小变化看起来没有什么,但其实是化战国策中的纵横奸诈为史记中的平实,忠心。其次,将冯谖的烧券之事表达的清楚明了,富有逻辑,战国策中冯谖的解释是为了“市义”而史记中冯驩的解释更显得有理有据,烧券是为了换的民心,而“具酒,吃肉”则是为了聚集那些无法还债之人,让他们知道孟尝君的善举,更获民心。还有就是变“狡兔三窟”之说,因为战国策中的“狡兔三窟”彰显的是冯谖的计谋过人,而史记孟尝君列传中的故事表达的是冯驩借用孟尝君的威名来游说各方,在各方水涨船高之时,齐王自然会选择重新启用孟尝君了,他的地位自然也就恢复了。上面是对冯驩的事迹的改造,既说明司马迁善于从小处着眼,又说明太史公在人物表现上有相当的功力。 司马迁的史记虽说有不少事例是来源于战国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