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15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 药 学,主讲教师: 中医临床学院罗 家 发529868512,中药学的性质,合理的名称临床中药学研究的重点怎样合理有效的使用中药。1、中药的疗效;2、中药的毒副作用。重点:“药性理论”、“功效”、“主治”。,未来中药学的任务是探索人、药以及人药关系三方面的复杂性。我们现在正处在世界药学史的第三次浪潮中,现代医学的治疗战略正在从对抗疗法转向调节对策,而后者恰是中医药的优势和特点所在。 当代的药物有三大特点:专属性更强,更接近病灶,更多地采用天然物质作为药物。这里描绘的是西药的未来,与前述未来中药学三项基本特征的方向、目标全然不同。毫无疑问,中药学要尽可能采用分子药物的成就来丰富自己,但是如果以分子药物的途径来代替或掩盖中药学发展道路,那就没有中药学的未来可言。,总 论,学 习 方 法,紧密联系中医学知识。 正确处理理解和记忆的关系。 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加强预习和及时复习。多看目录、弄懂中药术语、联系(中医理论,药物间的区别)记忆。,绪 言,概 念: 1、中药 2、中药学,中 药,90年代,全国中药资源普查资料表明,目前我国的中药资源种类达12807种。中药是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是以中医药理论为基础,用来预防或治疗疾病的物质。 国 药 植物:花、叶、子、根、皮、茎。动物矿物,中药与草药的关系,中药:前人应用较多天然药材,药店出售,历代文献中有记载。草药:流传于民间,一般药店没有出售,文献中没记载。,中药与天然药物的区别,根本的区别在于: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经过中医辨证论治后在中医师的指导下用药。天然药物无中医药理论指导,不需要经过中医辨证论治的指导下用药。,中 药 学,中药学是主要研究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与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 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第 一 章中药的起源和中药学的发展,【学习要求】,掌握六本主要本草著作-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集注、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拾遗的成书年代、作者、载药数及主要贡献。,六本主要本草著作,(一)神农本草经(二)本草经集注 (三)新修本草(四)证类本草(五)本草纲目(六)本草纲目拾遗,神农本草经,(一)秦汉时期(神农本草经)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第一部药学专著”成书时间:大约为东汉末年,不晚于公元200年属于集体创作,载药数365种,分为:上品(120种): 滋补强壮,延年益寿,无毒或毒性很弱。中品(120种): 治病补虚兼而有之,有毒或无毒下品(125种): 祛寒热破积聚,治病攻邪,多具毒性,不可 久服,神农本草经,主要贡献:一.系统地总结了汉以前劳动人民用药经验;二.为中药学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药学的发展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被奉为四大经典之一。许多中药学的基本理论和编写体例都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三.阐述了中药基本理论;四.指导了临床用药。缺点:1,分类不科学;2,有浓厚的迷信色彩。,神农本草经集注,作者:梁,陶弘景载药730种(多属南方用药)特点:1 . 首创按自然属性分类药物的方法;2 . 首创诸病通用药。,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载药844种。成书时间及作者:成书于公元659年,由苏敬、 李勣等主持编纂 。特点:图文并茂1、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开创了世界药学著作的先例;2、我国第一部药典,世界上最早的国家药典。,证类本草,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后世简称证类本草)成书时间及作者:公元1082年。宋,唐慎微载药数1558种。 特点:图文并重,方药兼收1、总结了北宋以前药物学成就,集宋之前本草学大成。2、流传最早的综合性本草著作,具有很高的学术、实用文献价值。此外,国家药局的设立,是北宋的一大创举,,本草纲目,“博而不繁,详而有要”,“东方百科全书”成书时间及作者:公元1578年。明,李时珍著。载药数1892种(新增374种);附图:1100多幅;附方:11000余首。最突出特点:分正误(纠正前人错误),有发明 (前人没使用的方法)1、总结了我国16世纪以前的药物学知识,是一部伟大医学著作;,本草纲目,2、中古时代最完备的分类系统(自然属性,生态条件);3、批判继承了前人的共识,明确许多药物的真正疗效;4、对世界科学文化的伟大奉献。,本草纲目拾遗,成书时间及作者:公元1765年。清,赵学敏著。载药921种,新增716种。特点:扩充药源,补其不足清代最有价值的本草著作,第 二 章中药的产地、采集与贮藏,中药的产地、采收和贮存是否适宜是影响药材质量的重要因素; 不合理的采收对野生动、植物来说,还会破坏药材资源,降低药材产量。神农本草经指出:“阴干、暴干,采造时月,生熟,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中药的产地与采集,并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这些经验和知识,也是中药学的重要内容,不仅中药人员应熟知,临床医生亦应了解。药物的产地、采收与贮存方法的研究,是保证药材质量和保护药源的重要课题。,第一节 中药的产地,中药的来源,除部分人工制品外,主要是天然的动物、植物和矿物。中药的产地是影响药材质量的重要因素。,一、含义道地药材(地道药材):具有地方特色,质量优良的药材。是优质药材的专用名称。其特点有:历史悠久产地适宜品种优良产量宏丰炮制考究疗效突出带有地域性,道地药材的确定,与药材产地、品种、质量等多种因素有关,而临床疗效则是其关键因素。,二、形成的原因:中药材的生产多有一定的地域性。1、我国特殊的自然地理状况。 我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复杂,各地水土、日照、气候、生物分布等生态环境各不相同,甚至差别很大;因而,天然中药材有一定地域性,药品的产量与质量和产地有密切的关系。,2、古代医药家的实践。 古代医药家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经过使用、观察和比较,发现既便是各地分布广泛的药材,由于自然条件不同,药品质量优劣不同;因而逐渐形成了“道地药材”的概念。,三、常用道地药材:四川:黄连、附子、川芎、川贝母东北:人参、细辛、五味子河南:地黄、山药、牛膝甘肃:当归山东:阿胶 山西:党参宁夏:枸杞广东:砂仁 广西:肉桂、田七江苏:薄荷、苍术云南:田七一,四、怎样正确对待道地药材 1、长期的临床医疗实践证明,重视中药产地与质量的关系,强调道地药材开发和应用,对于保证中药疗效,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随着医疗事业的发展,中药材需求的日益增加,再加上很多药材的生产周期较长,产量有限,因此,单靠强调道地药材产区扩大生产,已经无法满足药材需求。在这种情况下,进行药材的引种栽培以及药用动物的驯养,成为解决道地药材不足的重要途径。,在现代技术条件下,我国已能对不少名贵和短缺药材进行异地引种,以及药用动物驯养,并不断取得成效。如:原依靠进口的西洋参在国内引种成功。贵州原产的天麻,在陕西大面积引种成功。人工培育牛黄,人工养鹿取茸,人工养麝及活麝取香,人工虫草菌的培养等。 当然,在药材的引种或驯养工作中,必须确保该品种原有的性能和疗效。,3、道地药材是长期的生产和用药实践中形成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环境的变化使上党人参绝灭,人们遂贵东北人参。川芎在宋代始成为道地药材。三七原产广西,称为广三七、田七,云南产者后来居上,称为滇三七,成为三七的新道地产区。,第二节 中药的采集,中药材所含的有效成分是药物具有防病治病作用的物质基础,而有效成分的质和量与中药材的采集季节、时间和方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一、植物类药材的采收植物类药材其根、茎、叶、花、果实各器官的生长成熟期有明显的季节性,根据前人长期的实践经验,其采收时节和方法通常以入药部位的生长特性为依据,大致可按用药部位归纳为以下几种情况:全草类、叶类、花类、果实和种子类、根和根茎类、树皮和根皮类。,有效成分含量最高时采收:(1)全草类:花前期或刚开花时采收。(2)叶类:花蕾将放或正在盛开的时侯进行,(3)花类:花含苞未放或正在开放时进行(4)果实和种子类:以果实入药的一般在果实成熟后或将成熟时采收(5)根、根茎和根皮类:阴历二、八月为佳。(6)树皮类:清明至夏至间(即春、夏相交时节)剥取树皮。,(一)全草类: 一般在枝叶茂盛的花前期或初见花时采收。此时茎叶有效成份含量最高。不用根者,割取地上部份:益母草、青蒿、薄荷、藿香等。连根用者,连根拔起:车前草、蒲公英、败酱草、白花蛇舌草等。特殊采用:茵陈嵩以幼嫩全草入药,忍冬藤茎叶同时入药。,(二)叶类: 叶类药材,大多在将开花至花盛开时采收。此时植物生长极盛,有效成份含最高,药力雄厚,应及时采收。如艾叶、荷叶、番泻叶、罗布麻等。但少数药材例外,如桑叶,宜深秋或初采收,习称“霜桑叶”或“冬桑叶”。,(三)花类: 在植物开花时采集,花蕾大多次第形成和开放,故应分批采摘。1、即开即采:菊花、月季花、洋金花、旋覆花等。2、花冠由黄转橙红时采:红花。3、采含苞待放的花蕾:槐花、金银花、辛荑等。4、花完全开放时采:蒲黄等花粉类药材。,(四)果实、种子类:1、果实成熟时或将成熟时采:山楂、枸杞、川楝子等。2、幼果入药:枳实、青皮等。3、分次采成熟果实:瓜蒌。4、容易变质果酱,晴天清晨或傍晚采:桑椹、枸杞、覆盆子等。不宜过熟。,也有一些例外:如:叶类:桑叶,须在深秋或初冬经霜后采集,以增加其寒凉性;全草类:茵陈,采三月的嫩苗。果实和种子类:以幼果入药的有乌梅、青皮、枳实等;根及根茎类:半夏、延胡索等则以夏季采收为宜;树皮类,如肉桂多在十月采收,,二、动物类药物的采收动物类药材因品种不同,采收各异。其具体时间,以保证药效及容易获得为原则。桑螵蛸应在三月中旬采收,过时则虫卵已孵化。鹿茸应在清明后45-60天截取,过时则角化。驴皮应在冬至后剥取,其皮厚质佳。小昆虫等,应于数量较多的活动期捕获,如斑蝥于夏秋季清晨露水未干时捕捉。三、矿物类药物的采收矿物类药材大多可随时采收。,第三节 中药的贮存,中药材经采集后,除少数随采随用的鲜品外,一般都要使之干燥或进行初步加工,然后才能贮存。贮存不当,不仅药材外观差,质量降低,影响疗效,而且还对人体有害。,一、中药贮存常见的变质现象:虫蛀霉变变色走油,二、中药贮存的时间与药效:1、用药宜“新”,一般不宜贮存太久,随着贮存时间延长,有效成分降低,影响药品质量。2、一些药物鲜用与干用,作用强弱有差异。 如:鲜地黄寒润之性优于干地黄,其清热凉血、养阴生津之效尤佳。,3、少数药物“用药宜陈”,即久陈药效尤佳。陶弘景有六陈之说:狼毒、枳实、橘皮、半夏、麻黄、吴茱萸。李时珍谓不独六陈,大黄、木贼、荆芥、芫花、槐花亦宜久陈。临床还习用陈棕炭、陈艾叶等。,至于上述药品,为什么宜久陈,贮存多久才为“陈”?至今尚无定论。据报道:陈棕炭止血作用较新棕皮好,久陈者作用更显著。芫花、狼毒久陈可减轻毒性。橘皮久陈散失其挥发油及陈皮甙,有效成分含量可相对增加。槐花久陈使其芸香甙转化为鞣质,发挥止血作用;新品清肝火、降血压作用较好。,中 药 的 炮 制,第 三 章,第一节 炮制的目的,1、降低或消除药物的毒副作用,保证用药安全;(附子、半夏、巴豆)2、增强药物的作用,提高临床疗效;(蜜炙、酒炒、醋制、姜制) 3、改变药物的性能或功效,使之更能适应病情的需要;(萸黄连、熟地黄、制首乌)4、改变药物的某些性状,便于贮存和制剂;(桑螵蛸、盐苁蓉)5、纯净药材,保证药材品质和用量准确6、矫味、矫臭,便于服用。(麸炒僵蚕、酒制乌梢蛇),例 证,1、减毒:甘遂醋制;巴豆制霜;常山酒炒2、归经: 蜜炙补益,润肺 酒炒上行,活血通络 盐水炒下行,归肾 姜汁炙加强止呕 醋炒加强止痛,例 证,性味:生地(寒)凉血 熟地(微温)补血功效:荆芥解表;荆芥炭止血 石膏泻火;煅石膏收敛,第二节炮制的方法,一、净 制 1、清除杂质 挑选、筛选、风选 2、分离和清除非药用部位 去残根或去残茎、去皮壳、去毛、 去心、去芦、去核、去头尾足翅、去残肉,二、切 制,切制是中药炮制的第二道工序。“饮片”的狭义和广义 药材切制前必须经过软化处理 常见的饮片类型有: 极薄片、薄片、厚片、斜片、宽丝、细丝、段、块、粗末,三、炮 炙,(一)炒法 炒:将净选或切制后的药材置锅内加热,不断翻炒的方法为“炒”。 不加辅料炒(清炒),清炒分炒黄、炒焦 加辅料炒分麸炒、土炒、米炒;,炒 黄火力:文火 火候:炒至表面微黄,内部颜色基本不变,或有爆裂声 (种皮裂开),或有香气溢出或体积膨胀。目的:1.易于粉碎和煎出有效成分,增强疗效。 例: “逢子必炒”。 王不留行:文火炒至大多数爆成白花。2.缓和药性,如牵牛子。3.利于保存,如芥子。4.矫臭矫味,如九香虫。,炒 焦:中火:炒至外部焦褐或焦黄色,内部淡黄色。 目的:1.矫味、健胃,如焦神曲。 2. 减缓药性,如焦大黄。加辅料炒 麸炒 米炒 土炒,(二)烫法 利用河砂、蛤粉(滑石粉、煅牡蛎粉)等同药材共炒的方法称“烫”,温度在200300。 砂烫:如穿山甲、马钱子。 蛤粉烫:胶类,如阿胶。 滑石粉烫:皮类,如象皮。,(三)煅法 将药材直接放于无烟炉火中或置于适宜的耐火容器内煅烧(700以上)的一种方法。适用于矿物、贝壳类药及某些植物药。如石膏、龙骨、牡蛎、灯心草、血余炭等。有些药物煅红后,趁热投入液体辅料中淬。如:自然铜。目的改变其原有性状,使其质地疏松,有利于粉碎和煎煮。分明煅、煅淬等。,(四)制炭法用炒制的方法,使药材表面炭化,而内部焦黄或焦褐(习称存性),或用闷煅法使药材全部炭化而不灰化,称为制炭法。 分为炒炭和煅炭,(五)炙法药材同液体辅料拌炒,使辅料逐渐渗入药材组织内部。炙法与加固体辅料炒法的区别: 两者的操作方法基本一致,但加固体辅料炒法是用固体辅料,炙法是用液体辅料,并要求辅料逐渐渗入药材内部(发挥辅料的药理作用)。 加辅料炒的温度较高(文、中、武火),时间较短; 炙法的温度较低(文火),时间较长。,分 类(据辅料不同)1.酒炙:药物与酒拌炒的方法。 目的: 1.缓和药材寒凉之性,引药上行。如黄连、大黄。 2.增强活血通络作用,如当归、川芎。 3.矫臭矫味。如蛇类药。,2. 醋炙:药物与一定量米醋拌炒的方法。 目的: 1. 引药入肝,增强活血止痛的作用:如:延胡索、柴胡、香附、青皮、乳香、没药。 2.降低毒性,减少副作用:如大戟、乳香、没药。 3.矫臭矫味。如:五灵脂、乳香、没药。,3.蜜炙:适用于止咳平喘、补脾益气药。 目的: 1.增强润肺止咳作用,如百部、冬花、枇杷叶,有“蜜制甘缓而润肺”之说。 2.增强补脾益气的作用,如黄芪、甘草。 3.缓和药性,如麻黄蜜炙后能缓解过猛的发汗力,并能增强止咳平喘功效。 4.矫味和消除副作用。如马兜铃,其味苦劣,对胃有一定刺激性,蜜炙后增强止咳作用,还能矫味,以免引起呕吐。,4.盐炙:适用于补肾、清肾药。 目的: 1.引药入肾,增强疗效。如车前子、杜仲。 2.增强滋阴降火作用。如知母、黄柏。5.姜炙6.油炙,(六)蒸法(七)煮法(八)炖法(九)煨法,四、其他,(一)燀法(二)制霜法(三)发酵(四)发芽(五)水飞法,第 四 章中 药 的 性 能,【学习要求】,1 掌握中药药性理论的概念及中药治病的基本原理。2掌握四气的概念,所表示的药物作用,及其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3掌握五味的概念,所表示的药物作用,及气与味的综合效应。4掌握升降浮沉的概念,升降与浮沉的不同作用,升降浮沉与药物性味的关系,影响升降浮沉的因素,及其对临床的指导意义。,5掌握归经的概念,归经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6掌握为什么必须把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结合起来全面分析,才能准确地掌握药性。7掌握毒性的概念,引起中毒的原因及解救方法,应用有毒药物的注意事项。,又称药性。药性理论是中药理论的核心,主要包括:气味(药物的性质和味道)归经(药物的作用部位)升降浮沉(药物的作用趋向)毒性(副作用,毒性反应)。,第一节 四 气,一、含 义四气亦称四性,即寒热温凉(平)四种药性。 二、产 生以用药反应为依据,病症寒热为基准。三、四气的作用寒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用于热证。,第一节 四 气,温热:温里散寒、补火助阳用于寒证(温经通络、回阳救逆)平性:作用缓和(寒热皆宜)四、运用原则一般规律:阳热证用寒凉药,阴寒证用温热药。疗寒以热药,疗热以寒药。寒热错杂之证热药寒药并用特殊用法真寒假热之证热药治本,反佐寒药;真热假寒之证寒药治本,反佐热药。,第二节 五 味,一、含 义五味是药物因作用不同而具有辛甘酸(涩)苦咸五种最基本的滋味,常与“四气”合称“气味”或“性味”。二、产 生口尝而得以药物的功效推断味道,第二节 五 味,三、作用 辛:能散、能行,可发散、行气、行血 甘:能补(补益)、能缓(缓和)、能和(调和药性、和中)酸:收、涩收敛固涩,兼能生津 涩:作用与酸味相似苦:泄、燥,第二节 五 味,通泄泻下(大黄) 泄势缓 泄 清泄泻火(栀子) 泻势猛 降泄降逆(杏仁) 苦温燥湿寒湿证 燥 湿 苦寒燥湿热湿证 坚 阴泻火存阴(泻肾火)(黄柏、知母、泽泻),第二节 五 味,咸:下、软(泻下、软坚散结)淡:渗、利(渗湿利水)涩:与酸味相似五味还可以与五行配合与五脏联系起来,酸入肝(属木)、苦入心(属火)、甘入脾(属土)、辛入肺(属金)、咸入肾(属水)。,四、气与味的关系1、气味相同,作用相似辛温药物:解表,散寒苦寒药物:清热泻火(下),第二节 五 味,2、气味不同,作用不同气同味异:黄连苦寒(清热泻火) 生地甘寒(退虚热)味同气异:麻黄 温 辛 薄荷 凉一气兼数味,作用广泛 当归:辛甘温,第二节 五 味,相同味,其个性不同,作用不同 麻黄 发散 木香 行气 红花 辛味 行血 紫苏 发散行气 川芎 行(气血),五、“四气”、“五味”的可变性,1.通过炮制改变: 干 姜辛 热炒炭苦涩温炮 姜 生 地苦甘寒蒸晒甘 温熟 地2.通过配伍改变 吴茱萸-苦寒之性减缓黄连配入 升麻、柴胡-苦降之性减缓,六、“四 气”、“五 味”的阴阳属性 酸、苦、咸(涩)味及寒、凉属阴辛、甘、淡 味 及温、热属阳,第三节 升降浮沉,一、含义 升浮 药物作用的趋向性 沉降是说明药物作用性质的概念之一。升上升,降下降,浮发散,沉收敛固藏和泄利二便。,二、作用 1、药性升浮:都能上行向外。(1)功效: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吐开窍、透疹、温阳益气等功效。(2)主治:表证,中气下陷脱肛、子宫下垂,风湿痹痛,中寒泄利,神智不清,疹发不畅,阳虚气弱等病证。升麻、柴胡升举清阳麻黄、苏叶发表散寒桑叶、菊花疏风清热瓜蒂、藜芦涌吐痰涎宿食麝香、石菖蒲开窍醒神,2、药性沉降:都能下行向内,(1)功效:泻下、清热、利水渗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 导积滞、降逆止呕、收敛固涩、止咳平喘等功效。(2)主治:里热,热结便秘,水肿,小便不利,失眠多梦,肝阳上亢,呕吐,喘咳,饮食积滞等病证。大黄、芒硝:泻热通便木通、滑石:利尿渗湿 向下柿蒂、沉香:降气止呃黄芩、黄连:清热泻火五味子:收敛肺气向内五倍子:敛肺涩肠 向内麻黄根:止汗,简而言之:(一)顺着病位,使药达病所风寒头痛在上选上升的药,如川芎小便不利在下选下降的药,如茯苓疹透不畅在表选外浮的药,如浮萍遗精带下在内选内沉的药,如牡蛎,(二)逆着病势,制止病势发展肺气上逆向上选下降的药,如杏 仁内脏下垂向下选上升的药,如黄 芪邪热由气入营向内选取外透药,如银翘散肺气耗散向外选内收药,如五味子,3、有的药物升降浮沉的特性不明显。如南瓜 子的杀虫作用4、有的药物则存在二向性。 麻黄:既发表散寒又利水消肿。 川芎:既上行头目又下行血海。,三、药物的升降浮沉趋向的认定:,升降浮沉的确定,是依据药物各自所具有的功效和所治的具体病证,其具体确定方法是依据相对于病证的病势趋向而言的。 人体的各种病证,往往因气机升降出入障碍而表现出不同的病势趋向。常见的,如呕吐、喘咳之向上,泄利、脱肛、子宫下垂之向下,自汗、盗汗之向外,表证不解之向内。 能针对这些病情,改善或消除这些病势趋向的药物,就分别具有向下、向上、向内、向外的作用趋向。,掌握药物的升降浮沉,可以充分利用其作用趋向以纠正机体功能失调,使之恢复正常;也可因势利导,有助于祛邪外出。 其使用的一般原则为:病势下陷者,宜升不宜降;病势上逆者,宜降不宜升。,四、升降浮沉性能的意义:,掌握药物升降浮沉性能,可以更好地指导临床用药,以纠正机体功能的失调,使之恢复正常;或因势利导,有助于祛邪外出。 升降浮沉的用药原则是:顺着病位,逆着病势。 病势下陷者,宜升不宜降。如久泻脱肛,中气下陷,当用人参、黄芪、升麻、柴胡以补中益气,升阳举陷。 病势上逆者,宜降不宜升。如肝阳上亢的头痛,宜用牡蛎、石决明潜降。,五、升降浮沉与性味的关系:,一般来说,药性升浮的,大多具有辛甘之味和温热之性;药性沉降的大多具有酸苦咸涩之味和寒凉之性。 李时珍说:“酸咸无升,辛甘无降,寒无浮,热无沉。”,性味是从特定角度对中药作用特征的概括,药性升降浮沉也是如此。 前人往往将性味作为影响和确定药物升降浮沉性质的重要因素。实际上,由于性味和升降浮沉都是从不同角度对药物作用特点的概括,因此,从逻辑关系而言,升降浮沉与性味是间接相关,与功效是直接相关。,六、升降浮沉与药物质地的关系:,一般来讲,花、叶、皮、枝等质轻的药物大多是升浮的,而种子、果实、矿物、贝壳等质重者大多是沉降的。 当然,上述关系并非是绝对的。如: 芫 花:泻水逐饮 旋复花:降气止呕,消痰行水 蔓荆子:疏散风热,清利头目 牛蒡子:疏散风热,利咽散结 故前人谓:“诸花皆升,旋覆独降;诸子皆降,苍耳子独升。”,药性升降浮沉与质地的关系是前人根据用药经验归纳出来的,但是这种归纳并不完全。不少花类药有沉降之性(如芫花、款冬花、槐花、旋覆花),质重者亦不乏升浮之品。 因为两者之间并无本质联系,所以现代并不以药物的质地轻重作为判断或解释药性升降浮沉的根本依据。,七、影响药性升降浮沉的主要因素:,炮制和配伍。 故李时珍说:“升降在物,亦在人也。”1、炮制:酒炒升散:酒炒大 黄,引药上行入头,清降火邪; 酒炒黄 柏,清上焦之热。 姜炒发散:姜 半 夏增强发散之功。盐炒入肾:盐炒知 母、黄 柏引药入肾,滋阴降火。醋炒入肝:醋炒柴 胡、香 附引药入肝则沉。蜜炒补润:炙甘草和中健脾益气,炙麻黄缓和发汗作 用,重在宣肺平喘。,2、配伍:药物升降浮沉常因药物配伍而发生改变。 少数升浮药可随大队降沉药而降;少数沉降药亦可随大队升浮而升。 如:九味羌活汤中,生地性寒沉降,可随羌活、防风、白芷等辛温发表药而升。,总之药物的升降浮沉特性受到其四气、五味、气味厚薄、质地轻重、炮制、配伍等元素的影响。 其一般规律是:辛甘温热药大多升浮,酸苦咸寒药大多沉降。 但李时珍所谓的“咸无升”,特指味咸气薄(寒凉)药物的作用趋向-沉降。 而咸温(热)的鹿茸、紫河车、蛤蚧、海马、黄狗肾等补肾助阳药,绝无沉降之理-升浮。,第四节 归 经,一、归经含义: 归经是表示药物作用部位的性能,反映药物作用对机体的选择性。 归经就是指药物对于机体某部分的选择性作用 主要对某一经(脏腑及其经络)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它经则作用较小,甚至没有作用。 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即表示药物作用部位。归是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二、归经理论的形成: 前人在用药实践中观察到,一种药物往往主要对某一经或某几经发生明显的作用,而对其它经的作用较小,甚至没有作用。 同属性寒清热的药物,有的偏于清肝热,有的偏于清胃热,有的偏于清肺热或清心热; 同属补药,也有补肺、补脾、补肝、补肾的不同。 反映了药物在机体产生效应的部位各有侧重。将这些认识加以归纳,系统化,便形成了归经理论。,三、归经的确定: 中药归经的确定,是以中医的脏腑经络理论为基础,以所治病证为依据而确定的。 如麻黄能发汗、平喘、利水,可以治疗外感风寒、喘咳、水肿等病证,根据中医学对肺、膀胱生理、病理的认识,便可确定该药归肺、膀胱经。 又比如酸枣仁具有安神作用,可以治疗失眠等证,根据中医学心主神志的理论,便可确定该药归心经。,由于经络能沟通人体内外表里,所以体表病变可通过经络影响在内的脏腑,脏腑病变亦可反映到体表。 通过疾病过程中出现的症候表现以确定病位,这是辨证的重要内容。归经是药物作用的定位概念,因而与疾病定位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经络与脏腑虽有密切联系,但又各成系统。故有经络辨证与脏腑辨证的不同,经络辨证体系的形成早于脏腑辨证。因而历史上不同时期,不同医家在确定药物归经时,或侧重于经络系统,或侧重于脏腑系统。这样一来,便造成某些药物归经的含义有所不同。 至于有的药物只归一经,有的药物则归数经,这正说明不同药物的作用范围有广、狭义之分。,根据多数学者对归经理论的研究,认为:早期多以经络辨证确定病位,药物归经亦多以经络表示,后来多以脏腑辨证确定病位,药物归经便主要以脏腑表示。 应用归经理论指导临床用药还必须考虑到脏腑经络间的整体关系,不能拘泥于局部治疗,机械看待归经理论。,四、归经的意义: 掌握归经(一)有助于提高用药的准确性,从而提高临床疗效。 正如徐灵胎所说:“不知经络而用药,其失也泛。” 水肿 脾不运化水湿选入脾有白术、茯苓等小便 肾不蒸化水湿选入肾的泽泻、猪苓等不利 肺不通调水道选入肺的麻黄、通草等,(二)便于对功效近似的药进行鉴别 羌 活-善治太阳经头痛 白 芷-善治少阳经头痛均治 柴 胡-善治少阳经头痛头痛 吴茱萸- 善治厥阴经头痛 细 辛- 善治少阳经头痛 川 芎- 善治一切头痛,五、归经现代研究注意的事项: 1、勿将中医脏腑经络定位与现代医学的解剖部位混为一谈,因两者的涵义与认识方法都不相同。2、归经所依据的是用药后的机体效应所在,而不是指药物成分在体内的分布。 了解以上内容,对于正确进行归经理论的现代研究是十分必要的。,第五节 毒 性,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的损害性。 毒性反应与副作用不同,它对人体的危害性较大,甚至可危及生命。 为了确保用药安全,必须认识中药的毒性,了解毒性反应产生的原因,掌握中药中毒的解救方法和预防措施。,(一)中药“毒”的含义:1、西汉以前是以“毒药”作为一切药物的总称 古代毒药概念一方面反映了药食分离在认识上的进步,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当时对药物的治疗作用和毒副作用还不能很好地把握,故笼统称为“毒药”。2、东汉以后的毒药主要是指对机体有损害性的有毒之药。 3、前人是以偏性的强弱来解释有毒、无毒及毒性大小的。,有毒药物的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比较接近或相当。因而治疗用药时安全度小,易引起中毒反应。 无毒药物安全度较大,但并非绝对不会引起中毒反应。人参、艾叶、知母等皆有产生中毒反应的报道,这与剂量过大或服用时间过长等有密切关系。正如前人所说:“所谓无毒,亦可伤人;药证相符,大黄亦补,药证不符,参茸亦毒。”,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医学科学的进步,人们对中药毒性的认识逐步加深。 所谓“毒性”是指药物对机体所产生的不良影响及损害性。包括有急性毒性、慢性毒性和其它有害作用。如致癌、致突变、致畸胎、成瘾等作用。 所谓毒药一般系指对机体发生化学或物理作用,能损害机体,引起器质性改变或功能障碍、产生疾病甚至引起死亡的物质。,(二)产生中药毒性反应的因素: 1、药物本身毒性的大小和剂量。 2、药物贮存、加工炮制、配伍、剂型、给药途径。如砒石作酒剂服立毙,相反药配伍可产生毒副作用。 3、使用时间的长短以及病人的体质、年龄、证候性质等都有密切关系。 4、误服伪品和品种混乱。如以商陆为人参,以独角莲为天麻;南五加皮有毒而北五加皮无毒。 因此,使用有毒药物应从上述各个环节进行控制,避免中毒反应的发生。,中药中毒的主要原因及对策,一、用量过大-按规定使用二、误用伪品-使用正品三、炮制不当-按规定炮制四、服法不当-按规定服用五、配伍不当-正确配伍六、药不对症-正确诊断用药,(三)应用有毒及无毒药物注意事项:,1、有毒的药物,注意其毒性的大小 。 中药毒性分级的情况也引起不少学者的关注。素问五常政大论把药物毒性分为“大毒”、”常毒”、“小毒”、“无毒”四类; 本草纲目将毒性分为“大毒”、“有毒”、“小毒”、“微毒”四类。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所采用的“大毒”、“有毒”、“小毒”三类分类方法,是现在通行的分类方法。,2、根据以偏纠偏、以毒攻毒的原则,利用其可利用的一面。 毒性药物生物活性高,往往有出奇制胜的效果,犹“奇才有怪癖” ,不可畏而不用,如依法炮制,严格控制剂量,限定在安全范围之内,便可大胆使用。有人治慢性白血病,从血癌毒瘀滞血立论,用砒霜制剂,取得突出效果。3、避免引起药物毒性反应的其他因素。 因此,使用有毒药物应从上述各个环节进行控制,避免中毒反应的发生。,值得注意的是,在古代文献中有关药物毒性的记载大多是正确的,但由于历史条件和个人经验与认识的局限性,其中也有一些错误之处。如本经记载丹砂无毒,列为上品;本草纲目记载马钱子无毒。 我们应当借鉴古代用药经验,亦应借鉴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更应重视临床报道,以便更好地认识中药的毒性。 对于药物中毒的诊断和解救,古代文献有不少记载,其中包含了不少宝贵经验。在当今条件下,应结合现代认识及诊断方法、解救措施,以取得更好的解救效果。,另外还要正确评价中药的毒性,与化学药相比,有毒中药还是比较少的。 目前中药品种已多达12800多种,而见中毒报告的才100余种,其中许多的毒药还是临床很少使用的剧毒药。 因此,现在大多数中药品种应该是安全的,这是中药一大优势,尤其与西药化学合成药造成众多药源性疾病的危害相比,中药安全低毒的优势就比较突出了。,尽管如此,中药的毒性还是不容忽视。特别是所谓的“无毒药物”,若使用不当也可易引起中毒反应。无毒药物安全度较大,但并非绝对不会引起中毒反应。人参、艾叶、知母等皆有产生中毒反应的报道,这与剂量过大或服用时间过长等有密切关系。,第 五 章 中 药 的 作 用,一、防治疾病的原理以偏纠偏:以药物的偏性纠正疾病所表现的阴阳偏盛或偏衰,使机体恢复到阴平阳秘的正常状态 。1、祛邪除因2、扶正固本3、纠正阴阳偏盛或偏衰,二、中药的功效分类:1、对因治疗功效(治本)祛邪、扶正、调理脏腑功能、消除病理产物。 2、对症治疗功效(指标)止痛、止咳、止血、止呕、平喘、止汗、涩肠止泻、涩精止遗。三、中药的不良作用包括副作用和毒性反应。,第 六 章 中 药 的 配 伍,1、中药配伍的概念及目的 概念:配伍是指有目的地按病情需要和药性特点,有选择地将两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同用。 目的:增强疗效、降低毒副作用、分清主次,扩大药物治疗范围,全面兼顾病情。,2、何谓中药的“七情” 药物的“七情”:单味药的应用和药与药之间的(六种)配伍关系合称药物的“七情”。“单行”单味药的应用又称为“单行”。如独参汤、清金散等 药与药之间的配伍关系有六种: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3、单行及六种配伍关系的含义 相须:性能、功效相类似的药物的配合应用,可以增强原有疗效。(无主辅之分)。 如大黄配芒硝,增强攻下泻热的治疗作用。大黄、芒硝即为相须配伍。,相使:在性能功效方面有某些共性,或性能功效虽不相同,但治疗目的一致的药物配合应用,而以一种药为主,另一种药为辅,能提高主药的疗效。 (有主辅之分)。如,黄芪为主配伍茯苓,用治气虚水肿,以黄芪为主补气利水,茯苓为辅利水健脾,两者均能利水,以达到治疗气虚水肿的目的。黄芪、茯苓为相使配伍。 性能功效有某些共性。又如,雷丸驱虫,大黄泻下通便,治疗虫积证,雷丸为主,大黄为辅,以其泻下之功辅助雷丸驱虫之力,两药配伍为相使配伍。 两者性能功效虽不相同,但治疗目的一致。,相畏: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减轻或消除。相杀:一种药物能减轻或消除另一种药物的毒性反应或副作用 相畏与相杀是对一个问题,从两个不同的方面进行说明。 如,生半夏之毒能被生姜所解,称为生半夏畏生姜,为相畏;生姜能解生半夏之毒,称为生姜杀生半夏之毒,为相杀。,相恶:即两药合用,一种药物能使另一种药物原有的功效降低,甚至丧失。 如,人参恶莱菔子,莱菔子能消弱人参的补气作用。相反:两种药物合用,能产生或增强毒性反应或副作用,属于配伍禁忌,如,十八反,十九畏。,4、配伍的临床指导意义:药物配伍后产生协同作用而增强了疗效,临床应该充分利用。(相须、相使)药物配伍后可能产生拮抗而抵消或消弱原有的功效、作用,用药时应注意。(相恶)药物配伍后能减轻或消除原有的药物毒性或副作用,在使用有毒药物、烈性药物时,必须考虑选用。(相杀、相畏)药物配伍后可以产生或增加毒副作用,属于配伍禁忌者,原则上应该避免应用。(相反),第 七 章用 药 禁 忌 包括配伍禁忌、妊娠禁忌、证候禁忌、饮食禁忌等。,一、配伍禁忌配伍禁忌是指某些药物合用会产生剧烈的毒副作用或降低和破坏药效。因而应该避免配合应用,也即神农本草经所谓:“勿用相恶、相反者。”据蜀本草谓本经载药365种,相反者18种,相恶者60种。新修本草承袭了18种反药的数目。证类本草载反药24种,金元时期将反药概括为“十八反”、”十九畏”,累计37种反药,并编成歌诀,便于诵读,十八反: 甘草反甘遂、大戟、芫花、海藻 乌头反贝母、瓜蒌、半夏、白蔹、白及 藜芦反人参、沙参、丹参、玄参、细辛、芍药十九畏 硫黄畏朴硝、水银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 巴豆畏牵牛、丁香畏郁金、川乌、草乌畏犀角、 牙硝畏三棱、官桂畏赤石脂、人参畏五灵脂,十八反歌 最早见于儒门事亲张子和本草明言十八反,半蒌贝蔹及攻乌,藻戟遂芫俱战草,诸参辛芍反藜芦。,十九畏 最早见于医经小传刘纯硫磺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见便相争;水银莫与砒霜见;狼毒最怕密陀僧;巴豆性烈最为上,偏与牵牛不顺情;丁香莫与郁金见;牙硝难合京三棱;川乌草乌不顺犀(犀角);人参最怕五灵脂;官桂善能调冷气,若逢石脂(赤石脂)便相欺;大凡修合看顺逆,炮爁(lan)炙煿(bo)莫相依。中国药典1963年版“凡例”中明确规定:“注明畏、恶、反,系指一般情况下不宜同用。”,二、妊娠用药禁忌: 指妇女妊娠期间除中断妊娠、引产外,禁忌使用的药物。它是指妇女妊娠期治疗用药的禁忌。某些药物具有损害胎元以致堕胎的副作用,所以应作为妊娠禁忌的药物。 根据药物对于胎元损害程度的不同,一般可分为慎用与禁用两大类。,禁用药剧毒药、药性峻猛之品、有堕胎作用的药物。如巴豆、牵牛、大戟、商陆、麝香、三棱、莪术、水蛭、斑螫、雄黄、砒霜等。慎用药活血祛瘀药、行气药、攻下药、温里药中的部分药及滑利之品。 如桃仁、红花、牛膝、大黄、枳实、附子、肉桂、干姜、木通、 冬葵子、瞿麦等;,三、证候禁忌,由于药物的药性不同,其作用各有专长和一定的适应范围,因此,临床用药也就有所禁忌,称“证候禁忌”。如麻黄性味辛温,功能发汗解表、散风寒,又能宣肺平喘利尿,故只适宜于外感风寒表实无汗或肺气不宣的喘咳,而对表虚自汗及阴虚盗汗、肺肾虚喘则禁止使用。,又如黄精甘平,功能滋阴补肺、补脾益气,主要用于肺虚燥咳、脾胃虚弱及肾虚精亏的病证。但因其性质滋腻,易助湿邪,因此,凡脾虚有湿、咳嗽痰多以及中寒便溏者则不宜服用。,所以除了药性极为平和者无须禁忌外,一般药物都有证候用药禁忌,其内容详见各论中每味药物的“使用注意”部分。 注意寒热、虚实的不同,选用不同的药物。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四、服药时的饮食禁忌,(又称“忌口”或“食忌”)服药饮食禁忌是指服药期间对某些食物的禁忌,又简称食忌,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忌口。其主要内容包括:在服药期间,一般应忌食生冷、油腻、腥膻、有刺激性的食物。,根据病情的不同,饮食禁忌也有区别。如热性病,应忌食辛辣、油腻、煎炸性食物;寒性病,应忌食生冷食物、清凉饮料等。古代文献记载的一些药食禁忌:如鳖甲忌苋莱,常山忌葱等,蜜反葱 ,甘草、黄连、桔梗、乌梅忌猪肉等。也应作为服药禁忌的参考。,肝阳上亢忌辛热助阳之品(椒、蒜、酒);脾虚忌油炸、粘腻、寒冷固硬、不易消化之品;疮疡、皮肤病忌鱼、虾、蟹等腥膻发物及辛辣刺激性食品。黄疸胁痛患者应忌食动物脂肪及辛辣烟酒刺激物品;肾病水肿患者应忌食盐、碱过多的和酸辣太过的刺激食品;,第 八 章 中药用药剂量与用法,第一节剂 量 1、剂量定义中药的用药量,称为剂量,即指每一味药成人的一日量;也指方剂中药与药之间的比较分量,也就是相对剂量(如,六一散,滑石:甘草为6:1)。除特殊标明外,均指干燥后的生药。计量单位:1公斤=1000克 1两约=31.25克 1钱约=3.125克 1分约=0.3克 1厘约=0.03克,常规剂量: 1.花、叶等质地轻的药物,3-10克。 2.金石、贝壳等质地重的药物,10-30克。 3.鲜品,30-60克。 此常规剂量均指无毒者。,2、影响剂量的因素(药物剂量的确定):1)药物方面 药材质量:质优力足,量小;质次量大; 药材质地:质轻者量轻,质重者量重,鲜品量大 药物性味:性弱,味淡,作用温和量重 性强,味浓,作用较强量轻 无毒者量大,有毒者量严格控制,2)应用方面 配伍:单用量大,复方量小;主药量大, 辅药量小; 剂型:汤剂量大,丸散量小; 用药目的:槟榔消积行气利水615克, 驱虫60120克;,3)患者方面年龄:小儿、老年人量小,五岁以下1/4成 人量; 性别:经期、妊娠期活血药量小;体质:强者量大,弱者量小;病程:新病量大,久病量小;病情:重者量大,轻者量小; 此外:“因时、因地制宜”,第二节中药的用法,一、给药途径口服:通过肠黏膜吸收,可用于各种疾病。皮肤:用于皮肤病、疮疡,也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零碳园区多能互补技术方案
- 数控机床智能化升级对2025年机器人产业的推动作用研究报告
- 交警运管联合检查方案(3篇)
- 吉林客运管理办法
- 名片收集管理办法
- 吴江中介管理办法
- 品质督导管理办法
- 售楼佣金管理办法
- 商办用房管理办法
- 商品运营管理办法
- 玉盘二部合唱简谱
- 2024-2025学年云南省丽江地区宁蒗彝族自治县数学五年级第二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含答案
- DB37T 3567-2019 连续配筋混凝土路面设计与施工技术指南
- 养老院火灾应急预案
- 设备固定资产管理思路及方案
- 陶瓷企业安全培训
- 法院答辩状范本
- 2024年中级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真题及答案
- “赤峰小米”谷子品种要求(DB15-T 1734-2019)
- 派出所签订治安调解协议书范文
- 牧场物语-矿石镇的伙伴们-完全攻略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