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故事.docx_第1页
舌尖上的故事.docx_第2页
舌尖上的故事.docx_第3页
舌尖上的故事.docx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舌尖上的故事地方小吃那些事 瑞成创业编著2012年6月30日一、 成都韩包子成都名小吃韩包子从创业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了。1914年温江人韩玉隆在成都南打金街开设“玉隆园面食店”,因其包子的味道格外鲜美而在美名原扬。 韩玉隆辞世后,其子韩文华接替经营。他在包子的做法上不断探索、实践,创制出“南虾包子”、“火腿包子”、“鲜肉包子”等品种,在成都饮食行道一炮打响,名声不胫而走。后来韩文华干脆专营包子,并将其店名更换为“韩包子”,生意越做越红火。解放后有一位外地游客曾在留言簿上写道:“北有狗不理,南有韩包子,韩包子物美价更廉。” 韩包子在制作上严格遵循用料比例和操作程序。首先选用上等面粉(精白粉)加猪板油、白糖和面做成包子皮。其次,馅心按不同口味进行调配,如鲜肉包子选用半肥瘦的夹肉剁细,分一半在锅中炸酥后再与另一半鲜肉合在一起并配以上等酱油椒粉、姜汁、川椒粉、料酒、味精、鸡汤等10余种调料拌匀而成。火腿包子馅心所用的火腿为该店精心腌制的,待腌熟后剁成细末,与剁细的鲜猪肉、调料拌匀方可。由于用料考究,制作精心,韩包子具有皮薄色白、花纹清晰、馅心细嫩、松软化渣、鲜香可口等特点,色、香、味形俱佳。 二、 油冬儿你若在杭州穿堂过巷,总会见到一些很简单的小摊子。一只煤饼炉,炉上架一口钢精锅,里面有半锅子油,明晃晃的泛着食物的味道。锅边会有一脸盆,里面是满满的一盆子用萝卜丝和面粉调好的面糊。这些摆摊的大多是上了年纪的老人,而且以女的居多。他们慈眉善目的坐在摊前,有主顾来了,就殷勤的为你做上一个,没人的时候,就会和边上的邻居闲话家长里短,印着背后班驳的墙,盛开的花,完全一派江南闲适的生活。 “油冬儿”的做法实质上很简单。它有一个专用的模具是一个两,三厘米高,直径五厘米左右的圆柱漏勺。在那脸盆中捞一勺已调好的面糊,用筷子在面上一抹,把多余的面糊抹回盆里,然后把这盛着面糊的漏勺放进那预热在煤炉上的热油里,只听得“哧哧”的沸炸声响起,那漏勺里的面糊也渐渐的由白转至金黄。那漏勺周身遍布小孔,估计是要让油均匀的渗入进去。但孔隙却又不能很大,要不然那面糊就会趁机漏出来,那“油冬儿”的模样就难看了。 等那漏勺里的物事全成了金黄色,这时提起漏勺,倒出来放在一边的台子上沥油。我每次都等不及它完全的沥了油,便已迫不及待的拿了纸巾,厚厚的裹住(因为实在很烫手),使劲的塞进嘴里去。只为那萝卜和面粉经了油后的香气实在扑鼻。轻轻的咬将下去,外面的金黄色脆脆的,里面萝卜丝和面糊却温温软软,白白糯糯的。混合在一起的味道,会让人无由的就联想起晴日下,飘摇像海的麦田里金色的麦浪滚滚的样子。于是就情不自禁的勾起吃的欲望来。 有考究一些的,甚至还在那“油冬儿”的馅里放上一些小虾皮。这样一来,小小的“油冬儿”便荟萃了萝卜丝的爽口,虾米的鲜味,那味道“勿要(这是一个杭州话发音的字BIAO四声!意指“不要”)太好了嗷!“(此句最好用杭州方言读来,那语气中的赞美之意,利索的无处不在!)三、西湖藕粉西湖藕粉是杭州的名产,是藕粉中的名牌,历史上曾作“贡粉”进入皇室,但是西湖藕粉并不产于西湖。藕粉是呈薄片或粒状的,色泽白里透红,主产于杭州艮山门外至余杭县塘栖一带,以余杭县沾桥乡三家村产的最负盛名,故西湖藕粉 又称“三家村藕粉”。冲好的藕粉,呈透明略红色,质地细腻,易于消化,又有生津清热,开胃补肺,滋阴养血的功效,是极适用于婴孩、老人、病人的滋补品。三家村藕粉出自余杭崇贤镇三家村及其周围数十里藕乡,历史悠久。唐朝诗人白居易在余杭形胜诗中有绕郭荷花三十里的句子。三家村的藕,孔小、肉厚、味甜、醇香,制成的藕粉呈薄片状,色泽白里透红,质地细腻,洁净清香。藕粉具有生津、清热、润肺、滋阴等功效,是极适用于婴孩、老人、病人的滋补品。西湖藕粉质地细腻,易于消化,又有生津清热,开胃补肺,滋阴养血的功效. 三家村的藕取一点放两指间捻之呈肉红色,面别处所产藕粉则为白色。这是识别三家村藕粉的最简单的方法。三家村种植的藕有尖头白荷,野白荷,柴荷头,红荷莲等10多个品种,以尖头白荷加工藕粉最佳,每担鲜藕可制藕粉10斤。它的加工须经过洗藕,磨藕,过滤,沉淀,干燥等过程。由于选料严格,加工讲究,藕粉质量好。四、双皮奶据说当年顺德一位叫河十三的农家子弟,在清晨烹制早餐的时候,不小心在水牛奶里翻了个花样,不久有个识货的老朋友买去了配方,开了间食档,这顺德双皮奶便吃成了传统,这位老友就是如今文信老铺吴老板的祖先,而双皮奶也便由清末流传至今。 将清晨新挤的水牛奶煮开,趁热倒在碗里,热气会使鲜奶表层结出奶皮;待到牛奶完全冷却之后,再留皮去奶,而后再在倒出的牛奶里添加细糖和蛋白质,放到火上去炖,不久就又可以结出一层皮来;把炖好的牛奶倒回原来的碗中,由此定名为双皮奶。要吃的就是牛奶的香甜之外的另一层滑爽厚道。浓郁的香气令双皮奶成了广州人的至爱,你看天河宏城广场旁的文信老铺川流不息的人群,就知道它多受欢迎了。 文信老铺的双皮奶注重选材,因而颜色和口味都显得端庄纯正。新炖的一碗热气腾腾地端将上来,香气都温润得好像二十刚出头的江南小媳妇;吞进一口去,更是清甜不腻,又端端像极了那小媳妇的细皮红唇,可以给你温柔渴望美妙人生梦想的。许多不食甜品的人却可以接受顺德双皮奶,也许就在于它口味中的那种温柔和郑重吧。文信的双皮奶有不少口味能够选择,可以是纯正的双皮奶,也可以是加了红豆、莲子、窝蛋、提子、姜汁等等的配料双皮奶,在炎炎盛夏,多一种选择,就是多一重好心情嘛。 五、热干面 热干面是武汉的传统小吃之一。20世纪30年代初期,汉口长堤街有个名叫李包的食贩,在关帝庙一带靠卖凉粉和汤面为生。有一天,天气异常炎热,不少剩面未卖完,他怕面条发馊变质,便将剩面煮熟沥干,晾在案板上。一不小心,碰倒案上的油壶,麻油泼在面条上。李包见状,无可奈何,只好将面条用油拌匀重新晾放。第二天早上,李包将拌油的熟面条放在沸水里稍烫,捞起沥干入碗,然后加上卖凉粉用的调料,弄得热气腾腾,香气四溢。人们争相购买,吃得津津有味。有人问他卖的是什么面,他脱口而出,说是“热干面”。从此他就专卖这种面,不仅人们竞相品尝,还有不少人向他拜师学艺。 过了几年,有位姓蔡的在中山大道满春路口开设了一家热干面面馆,取财源茂盛之意,叫做“蔡林记”,成为武汉市经营热干面的名店。后迁至汉口水塔对面的中山大道上,改名武汉热干面。 热干面既不同于凉面,又不同于汤面, 面条事先煮熟,拌油摊晾,吃时再放在沸水里烫热,加上调料,成品面道筋道,黄而油润,香而鲜美,诱人食欲。六、丁家粉蒸肉 新郑丁家粉蒸肉始自清末丁家饭庄,距今有一百二十年历史,曾经皇帝御厨指点,会南北风味精华,在传统基础上创造的一道名菜。新郑古为九省通衢,南北交通要道,行人很多。清末民初住在城里察院来往京城的皇差,常到北街丁家萃宾楼用饭,把南北各地风味,官府烹饪技艺传到这里。现在制作者是丁家五世代孙六十八岁的丁广洲老师傅,他手艺高超,制作精细,保持名菜质量,能掌握烧、扒、煨、靠、炒、拌、调、滑、炖等四十多种烹饪方法,默写出六百多种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