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由复趾引发的身世猜想一天在网上看到关于复趾的说法,我晕,以前一直以为是我脚趾甲长成两半是穿鞋磕的。由此引发了身世大猜想。小脚趾复形特征就是小脚趾的趾甲如同“劈”成了两半,外侧的的小而厚,内侧的大而薄。也有的人小脚趾甲厚厚的,不完整。有的小时候不表现,长大后才有。关于复趾,有以下几个版本说法:1.有复趾的是纯种汉族,(这里的汉族,指的是来自黄河流域的炎黄子孙)。2.是鲜卑族的标志。3.复趾的是从山西大槐树移出的那一支。讲的就是明朝时期从山西大槐树移民基地被移民出来的人。版本一:关于山西大槐树移民:问我故乡在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境内大部土著居民世代相传:祖居山西,洪武年间从洪洞县大槐树下迁来。据传说元末统治者横征暴敛,民不聊生,中原一带群雄割据,战乱频繁,加之黄河决口,连年灾荒,造成“生民百遗一,千里无鸡鸣”的惨景。朱元璋创建明朝后,曾数次从山西一带向中原地区移民,恢复农业生产。由于洪洞县位于晋南,靠近中原,便于迁徙,故多次组织当地“有丁无田”或“丁多田少”的农户迁籍。传说,当时负责选民的后军都督佥事李恪,采用多种方法,诱迁不愿意开故土的农民。有次扬言:凡自愿迁籍的农民可到广济寺内办理手续,凡不愿迁籍者可到寺左侧的大槐树下等候裁定。此言一经传开,应迁农户多数挤至大槐树下。结果,凡到树下的农户,全部被迁徙。在整个河南,在山东,在河北,在安徽乃至大半个中国,都有这一歌谣流传。过去上年纪的人总爱对年轻人说:“咱是山西洪洞县老鹳窝底下的人。”即为了证实这种说法,老人们总是让孩子们看小脚趾甲,说凡是过去从山西洪洞县老鹳窝底下迁来的,最小的那个脚趾甲都是两瓣的。所以有了那句俗语“谁的小脚趾甲两瓣瓣,谁就是大槐树底下的孩”老年人说:“谁的小脚趾甲两瓣儿,谁就是大槐树底下迁来的人的后代。”如今山西洪洞大槐树公园的祭祖堂里仍有两副民谣似的“楹联”,分别是“举目鹳窝今何在,坐叙桑梓骈甲情”,“谁是古槐底下人,双足小趾验甲形”,说的就是足小趾甲两瓣的事。传说是官兵包围百姓后,怕人逃跑,将每人的小脚趾砍上一刀,以做识记。后来,移民后代的脚小趾甲便成了两瓣儿。虽然复趾不是被砍的,但也才侧面说明复趾是山西移民后代的一个特征。考证:2005年,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流行病研究室副教授边建超、研究生郝卫国等人,对出自洪洞的跰甲传说,做了遗传学方面的考察和研究。结果发现,瓣状甲比例以山西为起点向东南方向呈递减趋势,与历史上发生过的移民史实相吻合。这表明,瓣状甲的分布的确与山西移民有关。受调查的七个省份晋、陕、豫、苏、浙、赣、闽的瓣状甲比例分别为79.17%、79.51%、63.74%、62.45%、62.54%、36.29%和37.80%。版本二:关于鲜卑族的说法:汉族中第一个发现自己是复趾的人是唐太宗。当时他发现这个现象后十分恼火,曾下密令检查宫中所有人的小脚趾的情况,结果使他大吃一惊,原来不光他,后宫几乎一半以上的人都是复趾,而这些人均是鲜卑人,那么李世民的复趾从何而来的呢?当然是从他妈妈那来的,因为李世民的妈妈也是鲜卑人。原来鲜卑人的小脚趾盖是分叉的。鲜卑人在中国的南北朝时期大部分融入汉族,同时也把复趾的基因带进了汉族。而融入其他民丶族的鲜卑人就把复趾带入了其他民族。经过一代一代的繁衍,到了宋代,北方汉族人的复趾剧增,而南方汉族群大部分是为了躲避战争从中原移民过去的,很少有鲜卑人的加入,复趾现象当然少之又少。其实来源与山西移民与鲜卑后代两者并不矛盾。“大槐树”的传说起源于明代,其实到明代时大槐树附近的汉人并不是汉族正宗,是高度鲜卑化的汉人,鲜卑族在历史上已经被汉化。因此我国56个民族并没有鲜卑族,而是融入了汉族。而被汉化最大的一次是孝文帝迁都,从平城(山西北部的大同)迁到洛阳,而这两地之间,恰巧是包括整个山西(当然也有洪洞)。如唐朝李渊其母即为鲜卑族,而李世民的母亲也是鲜卑族,而李渊父子封地在太原。由此可见,当时在山西一带,鲜卑后代人数众多。而明朝大移民恰巧就是从除晋北一带的整个山西迁往全国各地的。从因此从“大槐树”出来的人都是复趾。所以说两种说法者并不矛盾,反而相互佐证,即有复趾的是从山西移民来的鲜卑后裔。那么既然是鲜卑血统那么与第一种说法,即:有复趾的是纯种汉人的说法又矛盾了呢?其实不然。其一、鲜卑族是纯纯正正的炎黄子孙,比纯净水还纯的炎黄子孙。均有史料记载。在晋书中,对慕容家族(鲜卑的一支)的起源有这样一段文字记载:“慕容,字弈洛瑰,昌黎棘城鲜卑人也。其先有熊氏之苗裔,世居北夷,邑于紫蒙之野,号曰东胡。“有熊氏”是黄帝部落的别样称谓,黄帝部落的重要图腾之一是“熊”,因此黄帝部落也称“有熊氏”。“苗”,原为“初生的植物、禾谷之实”之意,后由禾谷之意转义引申为“子孙后代”;“裔”,就是“后代”之意;所谓“有熊氏之苗裔”,就是黄帝子孙后人的意思。二十四史之北史由唐朝著名史学家李延寿所撰。北史魏本纪第一说:“魏之先出自黄帝轩辕氏,黄帝之子曰昌意,昌意之少子受封北国,有大鲜卑山,因以为号。”还说:“黄帝以土德王,北俗谓土为托,谓后为跋,故以为氏。”这里除了明确说明黄帝之孙“受封北国”外,还明确指出“拓跋”一词就是“黄帝后人”的意思,也就是说建立前燕、后燕的慕容鲜卑与建立北魏的拓跋鲜卑都是黄帝后人。到了宋代,郑樵所作通志氏族略中也记载鲜卑慕容氏是黄帝后人。郑樵考究说,慕容氏出自中古时期,是部族首领高辛氏的后裔,后建立鲜卑国,自言慕二仪(天地)之道,继三光(日、月、星)之容,因此以慕容为姓,称为慕容氏。高辛氏,又名帝喾(传说中的三皇五帝之一),帝喾为黄帝的曾孙。明代杨慎在升庵诗话中曾写道:“慕容氏自云轩辕之后。”黄帝即轩辕。朝阳学者雷广臻认为,慕容鲜卑人起初没有自己的文字,世事全凭世代口口相传,但慕容鲜卑人关于自己是黄帝后人的记忆却十分明确而清晰。其二、万例血样抽查证明“华夷一家”北魏孝文帝迁都改革强令鲜卑贵族与中原汉族互通婚姻,那么在如今汉人的血缘基因库中为什么没有留下鲜卑族的基因痕迹?因为:“因为鲜卑族与汉族同为炎黄子孙!”人类学家依据多达万例的抽样调查与多年谨慎研究,最终得出这样的科学结论:以鲜卑、契丹、女真为代表的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汉人的确是同宗同脉的。前些年,人类学家对北方汉族与南方汉族进行了上万例的血样抽查。结果发现,在汉族XY46对遗传基因中,没有发现阿尔泰语系族群如古代靺鞨人所拥有的相似的遗传基因。而从南北方汉族人群的血样抽查看,母系基因有所不同,但父系基因却都是一样的。过去认为,今天的汉族应该是多民族通婚融合形成的民族,是杂血种的,但这一调查却提出完全相反的结论:汉族的血统基因很纯,几乎没有受到千年以来的民族交融的影响。因为史书上明确记载北魏孝文帝迁都改革,主动融入中原文化圈,并强令鲜卑贵族与中原汉族互通婚姻,鲜卑族融入汉族是没有疑问的。那么,既然是这样,在如今汉人的血缘基因库中就一定会留下鲜卑族的基因痕迹,但这样的寻找却一无所获!为什么?那么只有一种可能,就是鲜卑与汉族的基因无任何异同,即鲜卑族与汉族同为炎黄子孙!其三、隋唐以来,鲜卑已不再作为政治实体和民族实体存在,但他们的后裔却在这两个朝代居于重要地位。隋唐的建国者杨、李二家即是鲜卑化的汉人,而他们的母、妻又是汉化的鲜卑人。至于两朝的达官显宦有很多鲜卑人官位至宰相的就有20余人,其他如尚书、侍郎,地方上的都督、刺史,更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年著作权知识竞赛试题及答案
- 公民科学素养(大数据应用)试题库与答案
- 车工(螺纹加工)技能试题及答案
- (正式版)DBS23 002-2014 《食品安全地方标准 蓝莓果汁饮料》
- 第四课 画小鸡教学设计-2025-2026学年小学信息技术(信息科技)三年级下册新世纪版
- 2.5 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 教学设计-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 专题14 珍贵的淡水资源教学设计高中地理中图版上海第一册-中图版上海2007
- (正式版)DB2327∕T 036-2022 《桔梗种子繁育技术规程》
- 6.1.1尝试对生物进行分类说课稿2023-2024学年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001
- 2025年中医护理学题库及答案大专答案
- 生鲜农产品配送商业计划书模板
- 2025年股东退股权益申请协议书范例
- 小学生乘坐飞机安全
- 机耕路施工方案与技术措施
- 《主动脉夹层动脉瘤》课件
- 泵管架搭设施工方案
- 2024-2030年全球与中国芦苇市场竞争格局及未来可持续发展建议研究报告
- 腹膜透析基本操作技术
- 项目二任务2:选用视觉传感器(课件)
- JB-T 8881-2020 滚动轴承 渗碳轴承钢零件 热处理技术条件
- 2023年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固井技术规范试行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