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培训_第1页
高血压培训_第2页
高血压培训_第3页
高血压培训_第4页
高血压培训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血压,湖北武英药业连锁有限公司 桂花,高血压的定义,高血压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升高为主要特点,可伴有心脏,血管,脑和肾等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的改变,是有多基因遗传、环境、及多种危险因素相互作用所致的全身性疾病高血压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原发性高血压:占高血压的95%以上继发性高血压:是指某些确定的疾病和原因引起的血压升高,约占高血压不到5%,血液循环系统,血液循环系统是血液在体内流动的通道,分为心血管系统和淋巴系统两部分。淋巴系统是静脉系统的辅助装置。而一般所说的循环系统指的是心血管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由血液、血管和心脏组成。 如果分为两大部分,即为血管和心脏组成。血液循环是由心脏、血管、毛细血管及血液组成的一个封闭的运输系统。由心脏不停的跳动、提供动力推动血液在其中循环流动,为机体的各种细胞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物质,包括营养物质和氧气,也带走了细胞代谢的产物二氧化碳。同时许多激素及其他信息物质也通过血液的运输得以到达其靶器官,以此协调整个机体的功能,因此,维持血液循环系统于良好的工作状态,是机体得以生存的条件,而其中的核心是将血压维持在正常水平。人体的循环系统由体循环和肺循环两部分组成。,血液循环系统是血液在体内流动的通道。淋巴系统是静脉系统的辅助装置。而一般所说的循环系统指的是心血管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由血液、血管和心脏组成。 如果分为两大部分,即为血管和心脏组成。心 血管系统是由心脏、血管、毛细血管及血液组成的一个封闭的运输系统。由心脏不停的跳动、提供动力推动血液在其中循环流动,为机体的各种细胞提供了赖以生存的物质,包括营养物质和氧气,也带走了细胞代谢的产物二氧化碳。同时许多激素及其他信息物质也通过血液的运输得以到达其它器官,以此协调整个机体的功能,因此,维持血液循环系统于良好的工作状态,是机体得以生存的条件,而其中的核心是将血压维持在正常水平。,体循环,体循环开始于左心室。血液从左心室搏出后,流经主动脉及其派生的若干动脉分支,将血液送入相应的器官。动脉再经多次分支,管径逐渐变细,血管数目逐渐增多,最终到达毛细血管,在此处通过细胞间液同组织细胞进行物质交换。血液中的氧和营养物质被组织吸收,而组织中的二氧化碳和其他代谢产物进入血液中,变动脉血为静脉血。此间静脉管径逐渐变粗,数目逐渐减少,直到最后所有静脉均汇集到上腔静脉和下腔静脉,血液即由此回到右心房,从右心房再到右心室,从而完成了体循环过程体循环:左心室主动脉全身小动脉全身毛细血管全身小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肺循环,肺循环自右心室开始。静脉血被右心室搏出,经肺动脉到达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在此排出二氧化碳,吸收新鲜氧气,变静脉血为动脉血,然后再经肺静脉流回左心房。左心房的血再入左心室,又经大循环遍布全身。这样血液通过体循环和肺循环不断地运转,完成了血液循环的重要任务。肺循环: 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左心室主动脉全身组织处的毛细血管,心脏的结构,体循环和肺循环,左心室,体循环和肺循环,主动脉,各器官动脉,毛细血管,各级静脉,上下腔静脉,右心房,右心室,肺动脉,肺毛细血管,肺静脉,左心房,二尖瓣,三尖瓣,血压的定义,1.动脉血压是指动脉内流动的血液对单位面积动脉管壁产生的侧压力2.动脉血压一般指主动脉的压力3.整个动脉系统中血压的降落很小4.通常将上臂测得的肱动脉血压代表主动脉血压,血压的形成,当心室收缩时,血流迅速流入大动脉,大动脉内压力急剧上升,于心室收缩中期达最高,称为收缩压(或高压);当心脏舒张时,血液暂停流入大动脉,以前进入大动脉的血液借助血管的弹性和张力作用继续向前流动,此时动脉内压力下降,于心室舒张末期达最低值,称为舒张压(或低压);收缩压与舒张压之差称为脉搏压(简称脉压差),保持血压的三大要素,(1)心室收缩射血所产生的动力和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所受到的阻力间的相互作用。 当心室收缩射血时,血液对血管壁产生了侧压力,这是动脉压力的直接来源。如果心脏停止了跳动,也就不能形成血压。当血液在血管内流动,由于血液有形成分之间以及血液与血管之间摩擦会产生很大阻力,血液不能全部迅速通过,部分血液潴留在血管内,充盈和压迫血管壁形成动脉血压。相反,如果不存在这种外周阻力,心脏射出的血液将迅速流向外周,致使心室收缩释放的能量,全部或大部分转为动能而形不成侧压。也就是说,只有在外周阻力的配合下,心脏射出的血液不能迅速流走,暂时存留在血管向心端的较大动脉血管内,这时心室收缩的能量才能大部分以侧压形式表现出来,形成较高的血压水平,所以,动脉血压的形成是心脏射血和外周阻力相互作用的结果。,1.心、血管系统中有足够的血液充盈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前提条件,血量和循环容积呈相对关系。如:大失血时将下肢抬高;钠盐摄入过多血压升高2.心室收缩向主动脉射血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必要条件。如:心律失常时血压低,量血压是声音小;年轻人和体力劳动者量血压是声音大3.在心脏泵血前,动脉内已充盈具有一定压力的血液,它与外周血管阻力共同构成心室泵血的主力。如:推门,4.心脏收缩时主动脉压力急剧升高,在心室收缩中期,动脉血压达到最高值,成为收缩压5.在心室舒张期,被扩张的大动脉发生弹力,推动血液继续流动,在心室舒张期,动脉血压下降,在舒张末期,动脉血压降到最低值,称为舒张压6.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值,称为脉压7.心脏射血是间断的,周期的,因此在整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也发生周期性的变化,(2)必须有足够的循环血量 足够的循环血容量是形成血压的重要因素。如果循环血量不足,血管壁处于塌陷状态,便失去形成血压的基础。如我们通常所说的失血性休克,就是血容量不足导致的血压降低。,(3)大血管壁的弹性 正常情况下,大动脉有弹性回缩作用。在心室收缩射血过程中,由于外周阻力的存在,大动脉内的血液不可能迅速流走,在血液压力的作用下,大动脉壁的弹力纤维被拉长,管腔扩大,心脏收缩时所释放的能量,一部分从动能转化成位能,暂时贮存在大动脉壁上。当心脏舒张时,射血停止,血压下降,于是大动脉壁原被拉长的纤维发生回缩,管腔变小,位能又转化为动能,推动血液流动,维持血液对血管壁的侧压力。,循环系统的外周压力是影响动脉血压的重要因素,1.小动脉和微动脉对血流有较大的阻力,成为循环系统外周阻力的主要组成部分。如:寒冷2.由于外周阻力的存在,心室每次搏动射出的血液只有大约1/3的在心室收缩期流向外周血管,其余的血液暂时蓄积在主动脉和大动脉中,使大动脉扩张,并使动脉血压升高3.如果反而心室收缩而没有外周压力,则心室收缩期射入大动脉的血液将会迅速全部流向外周,因而不能使动脉血压升高。如:大出血,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作用可减少动脉血压在一个心动周期中的波动幅度,1.大动脉的弹性,表现在心室射血期,主动脉和大动脉被扩张,多容纳一部分血液,因此动脉血压在射血期不致升的过高。如:动脉硬化心脏收缩时,压力过大,收缩压高2.在心室舒张期,被扩张的大动脉发生弹性回缩,将在射血期内多容纳的血液继续向外周血管推动,所以能保持在在心脏间断射血的同时动脉内有持续流动的血液3.使舒张压保持在一定的水平,不会出现舒张期动脉血压降得过低4.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波动远小于心室内血压的波动,正确量血压,1.测血压时,被测者一般取坐位,上臂的中点保持与心脏位置水平2.测量者定位肱动脉,将血压计袖带缠绕在上臂,松紧度以伸进两指为宜,袖带下缘的位置位于肘弯横纹上方2-3cm处3.将听诊器置于肱动脉搏动处,用袖带的气囊充气加压,当所加压力高于收缩压时,该处肱动脉血流完全被阻断,肱动脉搏动消失,因此听诊器上听不到任何声音4.继续充气使汞柱上升20-30mmhg,随后缓慢放气(2-3mmhg/S),在袖带内的压力刚刚低于收缩压的一瞬间,血液流入被压迫阻断的血管段,产生涡流,因此听诊器听到的第一个声音,即为收缩压5.当袖带压力降到等于或稍低于舒张压时,血流完全恢复畅通,听诊音消失,即为舒张压6.血压的测量,应间隔2分钟重复测量一次,取2次的平均数,如果两次的收缩压或舒张压读数5mmhg,应间隔2分钟再测一次,取三次的平均值7.每次测血压之前要将袖带内的气体挤空,用台式血压计测血压时,用后应向右倾斜45度,将水银柱的开关,关闭8.1KP等于7.5mmhg,正常血压值及变化,1.我国成人在安静状态下,理想的收缩压为100-120mmhg,舒张压为60-80mmhg,脉压为30-40mmhg2.动脉血压存在年龄、个体、性别、时间差别3.随着年龄的增长,血压有逐渐升高的趋势 A.血流流动时,血液与血管壁有摩擦力,引起血管内皮损伤,而引起脂类在血管壁的内皮间堆积,引起动脉硬化 B.随着年龄的增长,血管壁中的弹性纤维下降,血管弹性下降,血管硬化,正常人血压的昼夜变化,1.正常人血压呈明显的昼夜活动表现,表现为夜间血压低(脑梗塞大部分发病在夜间;睡前不宜服用降压药),清晨活动后血压迅速升高(一天一次的降压药大部分在早晨服用)A.大多数人血压在凌晨2-3点时最低,在上午6-10点及下午4-8点时各有一个高峰,从晚上8点起血压呈缓慢下降趋势,呈“双峰双谷”现象B.在老年人中这种“日高夜低”的现象更为明显,有明显的低谷与高峰C.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昼夜波动范围较大,而且白天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均明显大于晚上D.根据高血压昼夜波动的规律,临床上测血压应选择高峰时比较好,:上午6-10点,下午4-8点E.有高血压的患者一定是在正常服药的情况下测血压,以确定药物的种类、给药量、给药时间、给药次数的合理性G.长时间高血压患者,这种昼夜规律消失或减弱,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1.心脏的每搏输出量2.心率3.外周阻力4.动脉弹性5.血量,心脏的每搏输出量的变化主要影响收缩压,1.心脏的每搏输出量增加,进入主动脉的血量增加,动脉所受的侧压力也就增大,收缩压也就明显升高(地高辛可减慢心率,加强心肌收缩力)2.动脉血压升高,血流加快,在舒张末期存留在主动脉中的血量增加不明显,所以舒张压增加不明显,表现为脉压增大3.当心每搏输出量减少时,收缩压下降,脉压减少(快速性心律失常)4.一般情况下,收缩压高低主要反应心脏每搏输出量的多少,心率的改变对舒张压的影响较收缩压更为明显,1.心率直接影响心动周期的长短,从而影响收缩期和舒张期的长短,其中主要是对舒张期的周期影响较大2.心率加快时,心舒张期明显缩短,血液流向外周的时间也缩短,所以在心舒张末期存在主动脉内的血量增加,因此舒张压升高3.心收缩期虽同样缩短,但是较高的动脉压可以使血液流动加快,在收缩期仍有较多的血液流向外周,血液的存留远没有舒张期多,所以收缩压升高的程度较小,脉压减小4.心率加快时,舒张期缩短,使心室充盈不足,导致心输出量减少,动脉血压下降,当心率 超过180次/分时,也会引起脉压下降5.心率减慢时,舒张期下降的幅度比收缩期下降的幅大,因而脉压增大,外周(小血管)阻力的改变以影响舒张压为主,1.外周阻力增加时,流向外周的血流慢,心舒张期存于大动脉的血量较多,因而舒张压高(寒冷)2.外周阻力增加致动脉血压升高,从而使血流加快,在收缩期向外周流的血液不会明显减少,因此收缩压升高较舒张压升高的程度小,表现脉压减小3.当外周阻力减少,舒张压和收缩压都下降,但舒张压下降更明显,表现为脉压加大4.舒张压的高低可放映外周阻力的大小,主动脉和大动脉的弹性作用可使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波动幅度减小,1.由于动脉的弹性作用,使得每个心动周期中动脉血压的波动幅度明显小于心室内的波动幅度2.老年人血管壁弹性纤维减少而胶原纤维增多,导致血管壁硬化,血管壁的反应性下降,大血管的弹性减弱,对血压的缓冲作用也减弱,因而收缩压升高而舒张压降低,脉压明显增大,循环血量与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可影响动脉血压,1.正常情况下,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是相对应的2.失血性休克致循环血量下降,血压下降3.过敏性休克,全身小血管扩张,血管系统的容量增加,血压下降,高血压的诊断标准,安静状态下:高血压140/90mmhg低血压90/50mmhg正常血压130/85mmhg理想血压或=140/90mmhg的患者,应用非药物治疗基础上直接加药物治疗、对于出现微蛋白尿的患者,也应该直接用药物治疗,理论上糖尿病患者的血压应该控制在患者能够耐受的较低水平药物首先使用普利类和沙坦类,两者为糖尿病高血压的的一线药物,当单独使用一种药物有效时可优先考虑普利类或沙坦类,若要联合用药时应选择其中的一种为基础,如果患者不能耐受,两者可以互换。普利类对1型糖尿病防治肾损害有益处,利尿剂、洛尔类、地平类可作为二线药物或者联合用药。利尿剂和洛尔类宜小剂量使用,以避免对血脂和血糖的影响,对反复低血糖发作的1型糖尿病患者,慎用洛尔类降压药,以免掩盖低血糖的症状,除非血压控制不佳,或有前列腺肥大的患者,一般不使用洛尔类降压药,老年糖尿病患者降压药治疗应循序渐进、逐步达标,血压控制标准可适当放宽,如以140/90mmhg为治疗目标,以避免血压骤降引起的脏器供血不足,10.慢性肾病 肾脏疾病包括糖尿病肾病应严格控制血压,130/80mmhg,当尿蛋白1g/24h时,血压目标应,125/75mmhg,并进可能将尿蛋白将至正常,一般需1种以上甚至3种药物方能使血压控制达标,首选普利/沙坦,场域地平类、小剂量利尿剂、洛尔类联合应用。当肌酐2mgdl时,推荐使用呋塞米。应逐渐增加药品品种和剂量,避免使血压过急的下降,同时密切的观察血压下降时肾功能的变化11.高血压危象 硝普钠、硝酸甘油、尼卡地平,有些高血压患者口服短效抗高血压药可能有益:如卡托普利,也可舌下含服硝苯地平,高血压用药十大误区,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一般需要终身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