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一 水质常规指标 1 微生物指标 GB 5749 2006 规定的常规检验微生物指标共 4 项 其中水中菌落总数可作为评价水质清洁 程度和考核净化效果 大肠菌群指示水体是否存在肠道传染病的可能性 总大肠菌群主要包 括 4 个菌属 埃希氏菌属 柠檬酸菌属 克雷伯菌属和肠杆菌属 这些菌属可以在人 畜粪 便中检出 有的也可以在营养丰富的水体中检出 即在非粪便污染的情况下 也有检出这些 细菌的可能性 耐热大肠菌群组成与总大肠菌群组成相同 但主要组成是埃希菌属 在此菌 属中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仅有一个种 即大肠埃希氏菌 柠檬酸菌属 克雷伯菌属和肠杆 菌属所占数量较少 作为粪便污染的指示菌 大肠埃希氏菌检出的意义最大 其次是粪大肠 菌群 总大肠菌群的卫生学意义稍逊一些 2 毒理指标 1 砷 砷在地壳中广泛存在 多数以硫化砷或金属的砷酸盐和砷化物形式存在 砷的工业污染主要 是冶炼废水 饮用水中砷主要存在于地下水中 来自天然存在的矿物和自矿石溶出 地下水 中砷的浓度往往取决于地层结构和井的深度 现有资料尚不能证明砷是人体的必需元素 砷是饮用水中一种重要的污染物 是少数几种会 通过饮用水使人致癌的物质之一 在我国内蒙 山西以及台湾等地从流行病学调查已经无容 置疑地证明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在南亚 南美和非洲的多个国家都存在饮用水中砷危害健康 的报告 砷引起的疾病 包括癌症 已成为世界性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饮用高浓度砷的饮水会在人的几个部位致癌 特别是在皮肤 膀胱和肺部 三价无机砷比五 价无机砷有较强的活性和毒性 一般认为 三价砷是致癌物 依据现有认识 饮水中砷的浓度在 0 05 mg L 对人体健康是安全的 从安全性考虑 各国际 组织和发达国家的现行饮用水标准均为0 01 mg L 为此 我国的饮用水标准也改为0 01 mg L 在条件尚不具备的地区可暂执行 0 05 mg L 2 镉 镉是有毒元素 食用镉污染的食物可能造成慢性中毒 在日本发生的 痛痛病 就是典型例子 环境中的镉来自使用化肥造成的污染物扩散 污水及当地空气污染 饮用水中镉的污染可能 来自镀锌管中锌的杂质和焊料及某些金属配件 镉最初在肾脏累积 生物半衰期约 10 35 年 镉具有通过吸入途径致癌的证据 但没有镉经口摄入途径致癌的证据 镉的遗传毒性也 没有明确的证据 肾脏是镉毒性的主要靶器官 根据我国几年来实际工作情况认为 0 005 mg L 的限值在我国是安全的 也是可以达到的 因而 GB 5749 2006 仍然沿用原来限值 3 铬 六价铬的毒性比三价铬大 所以必须考虑人接触的主要形式 在氯化和曝气的水中 六价铬 为主要形式 在我国用大鼠试验 三价铬长期经口致癌性试验没有发现肿瘤发病率的增加 而大鼠用六价铬经吸入途径染毒实验显示有致癌性 但是没有经口染毒的致癌性实验证据 我国的饮用水中铬的标准均标明为六价铬 根据我国现有资料 多年来实行的饮用水中六价铬的标准 0 05 mg L 是安全的 也是可行的 4 铅 铅是一种全身性毒物并在骨骼中蓄积 婴儿 6 岁以前的儿童以及孕妇是铅危害的最易感者 前瞻性 纵向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 若产前暴露于铅可能对智力发育有早期影响 但不 会持续到 4 岁 暂定每周可耐受摄入量 PTWI 的 50 分配给饮水 如按婴儿体重 5 kg 计 算 每日饮水量 0 75 L 则饮用水中铅的限值订为 0 01 mg L 因为婴儿是整个人群中最敏感 的部分 此限值对其他年龄组人群均有保护作用 5 汞 在未污染的饮用水中几乎所有的汞可看作是无机二价汞 Hg2 只有在淡水和海水中无 机汞才会甲基化 所以不大可能有从饮水摄入有机汞化合物的直接风险 特别是烷基汞化合 物 汞可致急性 慢性中毒 1971 年至 2004 年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饮用水中总汞的限值 为 0 001 mg L 总汞 但在 2004 年的 饮用水水质准则 第 3 版 的补充本中认为饮用 水中存在的汞不应包括有机汞 而将汞的准则值改为无机汞的值 并将限值修改为 0 006 mg L 我国出于相似的考虑 我国的饮用水中汞仍可解释为总汞 无机汞和有机汞之和 限值仍 为 0 001 mg L 6 硒 硒是人体必需元素 但摄入过量硒的化合物对人和动物均有毒 在体内有明显的蓄积作用 可引起急性和慢性中毒 人和动物摄入过量的硒 可发生硒中毒 硒是一种人体必需元素 推荐的成人每日摄入量为 1 g kg 体重 世界卫生组织自 1963 年以 后将饮用水中硒的准则值订为 0 01 mg L 直至 2004 年出版的 饮用水水质准则 第 3 版 的基于健康的准则值仍采用 0 01 mg L 我国根据硒的毒性 并考虑到从食物中可能摄入的硒量 将饮用水中硒的限值订为 0 01 mg L 本次修订对此值没有修改 7 氰化物 氰化物主要来自工业废水 有剧毒 作用于某些呼吸酶 引起组织内窒息 氰化物使水呈杏 仁气味 其味觉阈浓度为 0 1 mg L 动物实验表明 氰化钾剂量为 0 025 mg kg 体重时 大 鼠的过氧化氢酶增高 条件反射活动有变化 剂量为 0 005 mg b 体重时无异常变化 此剂 量相当于在水中 0 1 mg L 考虑到氰化物毒性很强 采用一定的安全系数 订为水中的氰化 物不得超过 0 05 m L 8 氟化物 氟化物在自然界广泛存在 适量的氟被认为是对人体有益元素 摄入量过多对人体有害 可 致急 慢性中毒 慢性中毒主要表现为氟斑牙和氟骨症 适量氟化物有利于预防龋齿发生 调查资料表明 水中含氟量 0 5 mg L 以下的地区 居民 龋齿患病率一般高达 50 60 当含氟为 0 5 mg L 1 0 mg L 的地区 则一般仅为 30 40 综合考虑饮水中氟含量为 1 0 mg L 时对牙齿的轻度影响和氟的防龋作用 以及对我国广大 的高氟区饮水进行除氟和更换水源所付的经济代价的承受能力 将饮用水中氟含量限值订为 1 0mg L 9 硝酸盐 硝酸盐在水中经常被检出 含量过高可引起人工喂养婴儿的变性血红蛋白血症 基于国内的 调查资料 并参考国外的研究报道 将饮用水中的硝酸盐氮含量订为不得超过 10 mg L 在 特殊情况下 在某些地区 地下水中含硝酸盐含量高 允许限值订为 20 m L 新标准将限 值订为 10 mg L 是为了与国际水平接轨 而在我国 饮用水中硝酸盐氮限值设在 20 mg L 时 没有在流行病学对人体健康有明显影响 因而在特殊情况下 20 mg L 也是允许的 GB 5749 2006没有制定亚硝酸盐的限值 在正常情况下 饮用水中亚硝酸盐本身并不稳定 存在的浓度很少可能会达到影响人体健康的水平 因而没有将亚硝酸盐列入 GB 5749 2006 中 在实际工作中在饮用水遇到高浓度亚硝酸盐时 可参考上述资料评估可能产生的健康影 响 10 三氯甲烷 已经证实三氯甲烷对两种实验动物引起癌症 并认为对人具有潜在的致癌危险性 饮用水中 三卤甲烷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用作消毒剂的氯和在水源中存在的前体 腐殖质等 之 间的相互反应 当水源中含前体浓度低或经处理将前体去除后再消毒就不会产生高浓度的三 卤甲烷 在三卤甲烷一类化合物中 仅有三氯甲烷具有充分资料确定限值 美国国家肿瘤研 究所的资料证实 三氯甲烷引起大鼠和小鼠的肿瘤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多年实际工作说明 我国的生活饮用水中三氯甲烷很少超过 0 06 mg L 故将三氯甲烷限值定 为 0 06 mg L 11 四氯化碳 四氯化碳在饮用水中经常被检出 一般浓度为每升几个微克 四氯化碳的主要靶器官是肝脏和肾脏 在对大鼠和小鼠的实验中 四氯化碳被证实诱导致肝 细胞肿瘤和肝细胞癌 GB 5749 1985 制定的四氯化碳的限值为 0 003 mg L 生活饮用水水 质卫生规范 2001 参考了世界卫生组织 饮用水水质准则 第 2 版 的基于健康的准则 值 将饮用水中四氯化碳的限值订为 0 002 mg L 经过几年的实际使用 认为此数值在我国 是可以达到的 适用的 新标准将限值订为 0 002 mg L 12 溴酸盐 在一般情况下 水中不含有溴酸盐 当原水含有溴化物并经过臭氧消毒之后会生成溴酸盐 当饮用水用浓次氯酸盐消毒时也会生成溴酸盐 实验证明 溴酸盐在体外和体内均有致突变 作用 我国原标准中没有制定溴酸盐的限值 2004 年世界卫生组织将溴酸盐的暂行准则值 0 01 mg L 考虑到我国使用臭氧消毒饮用水日益增多 新标准新增此指标 并参考世界卫 生组织 2004 年设定的溴酸盐准则值 0 01 mg L 作为我国标准 13 甲醛 甲醛为无色 刺激性气体 水中的甲醛主要来自于排放的工业废水 饮用水中的甲醛主要是 原水中天然有机物在用臭氧或氯消毒过程产生的 世界卫生组织于 2005 年发布的资料认为 通过大鼠饮用水进行甲醛染毒 2 年的试验 产生 口腔和胃黏膜病理作用 推导甲醛在饮用水中的容许浓度为 2 6 mg L 综合考虑饮用水中甲 醛可能存在的浓度远低于容许浓度 因而没有必要制定饮用水中甲醛的准则值 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规范 2001 规定饮用水中甲醛的限值为 0 9 mg L 考虑到我国饮 用水应用臭氧消毒技术发展较快 新标准仍采用此限值 14 亚氯酸盐 亚氯酸盐是一种二氧化氯消毒饮用水的副产物 亚氯酸钠也是产生二氧化氯的原料 当反应 不完全时 亚氯酸钠也会进人饮用水中 当二氧化氯加入饮用水中 二氧化氯迅速分解成为亚氯酸盐 氯酸盐和氯化物 亚氯酸盐是 主要副产物 人体暴露亚氯酸盐 最主要是通过饮用水 亚氯酸盐的毒理试验是根据两代大鼠试验得出的 NOAEL 为 2 9 mg kg d 不确定系数设 为 100 计算 TDI 值为 30 g kg 体重 设定 T 血中有 80 的亚氯酸盐是从饮水中来的 则饮 用水中亚氯酸盐的准则值应推导为 0 7 g L 世界卫生组织于 1993 年首次建立饮用水中基于健康的亚氯酸盐暂行准则值 0 2 mg L 2004 年的改为 0 7 mg L 我国原标准中没有制定亚氯酸盐的限值 考虑到我国使用二氧化氯消毒饮用水日益增多 本 次修订时新增此指标 并参考世界卫生组织 2004 年设定的亚氯酸盐准则值 0 7 mg L 作为我 国标准 15 氯酸盐 氯酸钠是一种产生二氧化氯的原料 采用氯酸钠作为原料产生二氧化氯 如果反应不完全或 转化率不高时 氯酸钠可能会进入饮用水中 氯酸盐同时也是二氧化氯消毒饮用水的一种副 产物 人体暴露氯酸盐 最主要是因为采用二氧化氯法消毒饮用水引起的 氯酸盐的最主要卫生问题是可能引起红血细胞改变 根据志愿者接触剂量为 36 g kg d 共 12 周 没有发现对血相指标有任何改变 世界卫生组织在 2004 年出版的 饮用水水质准则 第 3 版 中首次提出饮用水中氯酸盐的 暂行准则值为 0 7 mg L 我国原标准中没有制定氯酸盐的限值 考虑到我国使用二氧化氯消毒饮用水日益增多 参考 世界卫生组织 2004 年设定的氯酸盐准则值 0 7 mg L 作为我国标准 3 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 尽管消费者自己在很大程度上无法去判断他们饮用水的安全性 但他们凭自己的感受来判断 水质 并影响他们对供水和供水部门的态度 当水显得肮脏 有颜色 或者有令人不愉快的 嗅和味的时候 消费者自然会心存疑虑 即使这些性状并没有直接影响到健康 所供应的饮用水不仅要安全 还应关注可接受的外观 臭和味 水在感观性状方面如果不能 被接受 将要丧失消费者的信任 导致投诉 此外 不良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在某种程 度反映水已受到污染 我国的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将感官性状和一般化学指标与其他指标相同 作为强制执行 指标对待 1 色度 清洁的饮用水应该没有可觉察的颜色 土壤中存在的腐殖质成分常使水带有黄色 低铁化合 物使水呈现淡绿蓝色 高铁化合物使水现黄色 不论是天然存在的物质还是污染产物 都会 严重影响水的颜色 GB 5749 2006 规定的饮用水色度的限值为 15 度 此限值是根据大多 数人对此饮用水色度不会觉察出有色 即可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2 浑浊度 饮用水浑浊度是由水源水中悬浮颗粒物未经适当滤除而造成 或者是配水系统中沉积物重新 悬浮起来而形成的 也可能来自某些地下水中存在的无机颗粒物或是配水系统中生物膜的脱 落 浑浊度小于 5 NTU 的水外观通常可为消费者所接受 GB 5749 2006 规定饮用水中浑浊度的限值为 1 NTU 水源与净水技术条件限制时为 3 这 是总结了我国水厂在大部分时间里 供水的浑浊度能达到 1 NTU 以下 只是在某些洪水期间 或者冬季水温过低影响絮凝过滤效果时 供水难以保证 1 NTU 此时允许供水的浑浊度为 3 NTU 3 臭和味 臭和味可能源自天然无机和有机化学污染物 以及生物来源或过程 如藻类繁殖产生的腥臭 也可能来自合成化学物质的污染 或来自腐蚀或水处理的结果 如氯化 臭和味也可能在 储存和配送时因微生物活动而产生 饮用水的异臭和异味不能直接导致对人体健康的影响 但可得出该饮用水已受到污染和不安 全的信号 臭和味也是最常见的消费者投诉的指标 4 肉眼可见物 这里所谓肉眼可见物是指人的眼睛直接能观察到的杂物 包括悬浮于水中的杂物 漂浮物 动物体 如红虫 油膜 乳光物等 显然 饮用水中存在这类物质 会使饮用者产生厌恶 感和疑虑 可能会因而拒绝接受此种饮用水 因而饮用水中不应含有肉眼可见物 5 pH 虽然 pH 通常对消费者没有直接影响 但它是操作上最重要的水质参数之一 在水处理的所 有阶段都必须谨慎控制 pH 以保证水的澄清和消毒取得满意结果 为有效进行加氯消毒 pH 最好低于 8 然而 较低 pH 的水对金属管道和容器有腐蚀性 进入配水系统的水的 pH 必须加以控制 使其对主管道和家庭内水管的腐蚀性最小 水的 pH 值在 6 5 9 5 的范围内并不影响人的生活饮用和健康 世界卫生组织没有提出 pH 的基于健康的准则值 水在净化处理过程中 由于投加混凝剂和石灰等 可使水的 pH 值下降或升高 但过低可腐 蚀管道 影响水质 过高又可析出溶解性盐类并降低消毒效果 根据我国多年来的供水实际 情况 其上限很少超过 8 5 故规定饮用水的 pH 值为 6 5 8 5 6 铝 铝广泛存在于自然界 地壳中含量约为 8 饮用水净化处理过程中广泛使用铝的化合物作 为混凝剂 动物实验表明铝属低毒性 20 世纪 70 年代有研究报告提出铝似乎与早老性痴呆的脑损害 有关 在所做的几项生态流行病学研究中 发现早老性痴呆可能与饮水中的铝有关 人体每 天摄入铝约 20mg 左右 当水中的铝浓度为 0 2 mg L 时 以每人每天饮 2 L 水计 其铝的摄 入量仅占总摄入量的 2 参照世界卫生组织 饮用水水质准则 的建议值 根据水净化处 理中使用铝化合物 不会见到絮状沉积物而影响水的感官性状 将饮用水中铝的限值订为不 超过 0 2 mg L 7 铁 铁在天然水中普遍存在 铁是人的必需营养素 然而 饮用水并不是铁的主要来源 人体代 谢每天需 1 mg 2 mg 的铁 但由于机体对铁的吸收率低 人每天需从食物中摄取 60 mg 110 mg 的铁才能满足需要 水中含铁量在 0 3 mg L 0 5 mg L 时无任何异味 达到 1 mg L 时便有明显的金属味 在 0 5 mg L 时可使饮用水的色度达到 30 度 为了防止衣服 器皿的 染色和形成令人反感的沉淀和异味 将饮用水中铁的浓度订为 0 3 mg L 8 锰 供水中锰超过 0 1 mg L 时 会使饮用水带有不好的味道 并使卫生洁具和衣物染色 和铁 一样 饮用水中有锰存在会导致配水系统沉积物积累 浓度低于 0 1 mg L 时通常可被用户 接受 但是浓度在 0 2 mg L 时 锰常会在水管上形成一层附着物 它们可成为黑色沉淀物 脱落 锰的基于健康的准则值比可接受性阈值 0 1 mg L 高出 4 倍 锰的毒性较小 由饮用水引起中毒的事例罕见报道 估计人每天从膳食中摄入 10mg 锰 为避免衣服 食具及白色磁器等产生色斑和满足水质感观性状方面的要求 将饮用水中锰含 量订为不应超过 0 1 mg L 9 铜 饮用水中的铜常来自水对铜管的侵蚀作用 水与铜水管接触的时间不同使水中铜的浓度有很 大差别 铜的毒性小 但过多则对人体有害 如口服 100 mg d 则可引起恶心 腹痛 长 期摄入可引起肝硬化 根据现有资料 水中铜含量达 1 5 mg L 时即有明显的金属味 含铜量超过 1 0 mg L 时可使 衣服及磁器染成绿色 按感观性状的要求 将饮用水中铜的含量订为不应超过 1 0mg L 10 锌 天然水中锌的含量极少 主要来源于工矿废水和镀锌金属管道 水中锌会带来令人不快的涩 味 味阈浓度约为 4 mg L 以硫酸锌计 水中锌的浓度超过 3 mg L 5 mg L 时会呈现乳白 色 煮沸时会形成油膜 我国各地饮用水中含锌量一般都很低 根据感官性状要求 将饮用 水中含锌量订为不应超过 1 0 mg L 11 氯化物 饮用水中氯化物浓度过高 可使水产生咸味 并对配水系统具有腐蚀作用 研究表明 当氯与钠 钾或钙结合时 其昧阈浓度不同 一般以氯化物计为 200 mg L 300 mg L 人摄入氯化物的主要来源为含盐食品 每天人均摄入量为 6 g 氯离子 根据其味觉阈 将饮用水中氯化物标准订为 250 mg L 12 硫酸盐 现有的数据不能确定饮用水中可能对人产生有害健康效应的硫酸盐的水平 动物试验采用小 猪的流质饮食试验和饮用自来水的志愿者研究的数据表明当硫酸盐浓度为 1 000 mg L 1 200 mg L 时产生缓泻效应 但腹泻 脱水和体重减轻的人数和动物数并不增加 对硫酸盐含量较高的水 新来的人和偶然使用者通常出现轻泻作用 但短时间后可逐渐适应 对多数饮用者而言 当饮水中硫酸盐浓度为 300 mg L 400 mg L 时 开始察觉水有味 200 mg L 300 mg L 时则无明显的味道 基于硫酸盐可能产生水味和具有轻泻作用 将饮用水中硫酸盐标准订为不应超过250 mg L 13 溶解性总固体 水中溶解性总固体包括无机物 主要成分为钙 镁 钠的重碳酸盐 氯化物和硫酸盐 当其 浓度高时可使水产生不良的味道 并能损坏配水管道和设备 它是评价水质矿化程度的重要 依据 一般认为溶解性总固体 TDS 低于 600 mg L 的水的口感比较好 当 TDS 水平大于 1 000 mg L 时 饮用水口感发生明显变化并越来越不好 基于对水味的影响 将饮用水中溶解性总固体的标准订为不应超过 1 000 mg L 14 总硬度 硬度是钙和镁形成的 人体对水的硬度有一定的适应性 改用不同硬度的水 特别是高硬度 的水 可引起嗣肠功能的暂时性紊乱 但一般在短期内即能适应 根据我国各地的调查 饮 用水的硬度一般都不超过 425 mg L 以碳酸钙计 而人们对该硬度的水反应不大 为与多数国家的标准取得一致 便于进行比较 将饮用水中总硬度标准订为 450 mg L 15 耗氧量 耗氧量是指水样在规定的氧化剂和氧化条件下的可氧化物质总量 并以消耗的氧表示之 耗 氧量也有称化学需氧量 锰法 表示为 CODMn 也有称为高锰酸钾指数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规定耗氧量的限值 3 mg L 是一个经验数值 没有实验证明超过此限 值会对健康造成的风险程度 根据全国饮用水水质调查 1986 和全国肿瘤死亡回顾调查 1973 对具有水中耗氧量资料 消化道肿瘤死亡资料的 2072 县进行了相关性分析 结果 表明 饮水耗氧量与肝癌与胃癌死亡率之间有非常显著的相关关系 表示饮用水的有机污染 可能是这些消化道癌症发生的原因之一 在实际工作中 耗氧量在反映饮用水有机污染的总 体水平是一项易于操作 比较实用的指标 16 挥发酚类 在酚类化合物中能与氯结合形成氯酚臭的 主要是苯酚 甲苯酚 苯二酚等在水质检验中能 被蒸馏出和检出的酚类化合物 水中含酚主要来自工业废水污染 特别是炼焦和石油工业废 水 其中苯酚为主要成份 酚类化合物毒性低 据报道 饮水中酚的浓度为 15mg L1000mg L 时鼠类长期饮用无影响 浓度为 5 000 mg L 时 对消化 吸收和代谢也无影响时 能形成 臭味更强烈的氯酚 往往引起饮用者的反感 多数国家的饮用水中挥发酚类的限值订为 0 001 mg L 都是根据氯酚类化合物的嗅觉阈值制 定的 由于挥发酚类的测定方法均采用蒸馏一四氨基安替吡啉比色法 若将饮用水中挥发酚 类的限值订为 0 001mg L 则需 1 000mL 水样进行蒸馏和萃取比色 挥发酚类又是一项常规 检验项目 检验所需花费的劳力 时间和经费是巨大的 如果将蒸馏和萃取比色的水样体积 减少为 500 mL 可相对减少劳动强度 经多次讨论后 将我国生活饮用水中挥发酚类的限 值订为 0 002 mg L 17 阴离子合成洗涤剂 目前国产合成洗涤剂以阴离子型的烷基苯磺酸盐为主 其化学性质稳定 不易降解和消除 毒性实验表明 阴离子合成洗涤剂的毒性甚低 一般不表现毒作用 然而 当水中浓度超过 0 5 mg L 时会使水起泡沫和具有异味 根据味觉阈和形成泡沫的阈浓度 将饮用水中阴离子 合成洗涤剂的标准订为不应超过 0 3 mg L 4 放射性指标 总 放射性 总 放射性 人类某些活动可能使环境中的天然和人工辐射水平有所增高 特别是核能的发展和同位素新 技术的应用 可能产生放射性物质对环境的污染问题 因此 有必要在饮用水中放射性指标 制定为水质标准 并进行常规监测和评价 据国内调查 地面水的总 放射性水平为0 001 Bq L 0 0l Bq L 总 放射性0 Bq L 0 26 Bq L 地下水的总 放射性水平为 0 04 Bq L 0 4 Bq L 最高可达 2 2 Bq L 总 放射性 0 19 Bq L 1 0 Bq L 最高可达 2 9 Bq L 世界卫生组织的推荐值是总 放射性为 0 1 Bq L 总 放射性为 1 Bq L 而美国的总 放射 性订为 0 5 Bq L 总 放射性为 1 Bq L 考虑到我国某些以地下水为水源的饮用水 原水中 总 放射性往往超过 0 1 Bq L 而低于 0 5 Bq L 然而进一步的核素分析均仍符合饮用水卫生 要求 经与有关放射医学专家讨论 建议将总 放射性订为 0 5 Bq L 而总 放射性仍订为 1 Bq L 5 消毒剂 GB 5749 2006 的 4 1 5 规定 生活饮用水应经消毒处理 1 液氯及游离氯制剂 氯的产量大并作为重要的家用消毒荆和漂白剂 广泛用于工业和家庭 特别是氯普遍用于游 泳池的消毒 是通常用于饮用水处理的消毒剂和氧化剂 在水中 氯反应形成次氯酸和次氯 酸盐 游离余氯 余氯系指用氯消毒时 加氯接触一定时间后 水中所剩余的氯量 余氯包括游离 余氯和化合余氯两种 我国目前常用的为单纯氯消毒 因此将此项明确规定为游离余氯 为 了保证氯消毒效果 还明确规定了加氯后的接触时间 实验证明 接触作用 30 min 游离余氯在 0 3 mg L 以上时 对肠道致病菌 如伤寒杆菌 痢 疾杆菌等 钩端螺旋体 布氏杆菌等均有杀灭作用 因此 根据流行病学的要求 规定用 氯消毒时 接触 30 min 后 游离余氯应不低于 0 3 mg L 如果用氯胺消毒法 化合余氯 含量一般应为游离余氯的两倍以上 且接触时间应不少于 2 h 其具体数值应以保证消毒效 果为准 肠道病毒 传染性肝炎 小儿麻痹病毒等 对氯消毒的耐受力较肠道致病菌强 据报道 如 能保证游离余氯为 0 5 mg L 接触时间为 30 min 60 min 时 亦可使肠道病毒灭活 因此 在怀疑水源可能受到肠道病毒污染时 可增加氯消毒剂量和接触时间 以保证饮水的安全 集中式供水管网末梢水的游离余氯 可作为预示有无再次污染的信号 2 一氯胺 一氯胺 二氯胺和三氯胺是饮水加氯消毒的副产物 当将氨加进氯化的饮用水时形成 在饮 用水配水系统中加入一氯胺可保持余留的消毒作用 应用氯胺消毒代替氯气消毒可以减少饮 用水供水中三卤甲烷类 THMs 的形成 然而 已有报告指出这会形成其他副产物 诸如 卤代酮 氯化苦 氯化氰 卤乙酸 卤乙腈 醛类和氯酚类等 一氯胺的消毒效果不如氯 大鼠实验没有发现一氯胺的生殖毒性 胚胎毒性和致畸性 常规的遗传毒性试验也没有观察 到一氯胺的致突变性以及对染色体的损伤作用 大鼠和小鼠的两年期实验未发现一氯胺的致 癌性 志愿者实验以及流行病学研究也没有发现饮一氯胺水与疾病发生的关系 有调查报道 城市污水和冷却水中的一氯胺质量浓度为 0 03 m g L 1 mg L 饮水氯胺消毒 时水中的一氯胺浓度在 0 5 mg L 2 mg L 之间 参照世界卫生组织在 1993 年出版的 饮用水水质准则 第 2 版 建立了饮用水中一氯胺的 基于健康的准则值为 3 mg L 同时考虑我国的具体情况 GB 5749 2006 规定一氯胺出厂水 限值为 3 mg L 出厂水余量 0 5 mg L 管网末梢水中余量 0 05 mg L 3 臭氧 臭氧 O3 是氧 O2 的同素异形体 分子式为 O3 常温下是二种具有刺激性特殊气味 不稳定的淡蓝色气体 臭氧略溶于水 在标准压力和温度下 STP 其在水中的溶解度是氧 气的 13 倍 臭氧具有极强的氧化能力 在水中氧化还原电位 2 07 V 仅次于氟 F 电位 2 87 V 居第二位 它的氧化能力高于氯 Cl2 1 36 V 和二氧化氯 ClO2 1 50 V 臭氧具有广谱 杀灭微生物的作用 其杀菌速度较氯快 300 600 倍 臭氧很不稳定 在常温下极易分解还 原为氧气 在含有杂质的水溶液中 臭氧迅速还原成氧气 但在纯水或气态下分解较慢 臭 氧的分解速率与水的纯度关系很大 在自来水中的半衰期约是 20 min 20 在较低温度 下 臭氧的半衰期会长些 欧洲在一百多年前即采用臭氧对饮用水进行消毒 臭氧消毒原理 臭氧杀菌机理以氧化作用破坏微生物膜的结构实现杀菌作用 臭氧首先作用 于细胞膜 使膜构成成分受损伤而导致新陈代谢障碍 臭氧继续渗透穿透膜而破坏膜内脂蛋 白和脂多糖 改变细胞的通透性 导致细胞溶解 死亡 而臭氧灭活病毒则认为氧化作用直 接破坏其核糖核酸 RNA 或脱氧核糖核酸 DNA 物质而完成的 臭氧水杀灭情况有些不同 其氧化反应有两种 微生物菌体既与溶解水中的臭氧直接反应 又与臭氧分解生成之羟基 OH 的间接反应 由于羟基 OH 为极具氧化性的氧化剂 因此臭氧 水的杀菌速度极快 臭氧消毒特点 高效性 臭氧消毒不需要其他任何辅助材料和添加剂 消毒进行时臭氧发生装置产生一定量的臭氧 在相对密封的环境下 扩散均匀 包容性 通透性好 克服了紫外线杀菌存在的消毒死角的 问题 达到全方位 快速 高效的消毒杀菌目的 另外 由于它的灭菌广谱性 既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SO 24049:2025 E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Aconitum carmichaelii parent root tuber
- 2025年个体私营企业劳动合同模板
- 2025商业空间装修设计合同示范文本
- 福建中考试题及答案
- 分管人员考试题及答案
- 防护员考试题及答案视频
- 2025年全国大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竞赛单选题及答案(共50题)
- 动画角色考试题目及答案
- 2025年居民交通安全知识汇编
- 中国触觉薄膜开关行业市场前景预测及投资价值评估分析报告
- 壳牌加油站建设项目方案投标文件(技术方案)
- “新能源汽车”重点专项2024年度项目申报指南
- 《质谱分析法》课件
- 人工智能技术在火炮故障诊断与预测性维护中的应用研究
- 2025年陪玩培训考试题及答案
- 2025年保健产品全国总代理商协议模板
- 渠道预制块护坡施工方案
- 企业合并与合并财务报表课件:购并日的合并财务报表
- 辅警公安基础知识笔试模拟考试题(六)
- 孩子患脑炎后的护理
- 《rfid技术与应用》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