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筋混凝土高层住宅结构设计指导书.doc_第1页
钢筋混凝土高层住宅结构设计指导书.doc_第2页
钢筋混凝土高层住宅结构设计指导书.doc_第3页
钢筋混凝土高层住宅结构设计指导书.doc_第4页
钢筋混凝土高层住宅结构设计指导书.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钢筋混凝土高层住宅结构设计指导书 1钢筋混凝土高层住宅结构设计指导书 1111、概述本指导书适用情况如下1034层,建筑高度28100米,抗震设防烈度6度以下、6度、7度,带有地下室,结构体系为框架剪力墙结构、剪力墙结构或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现浇钢筋混凝土高层住宅;不包括超限的建筑。 2222、安全等级和设计使用年限2.1建筑结构的安全等级为二级,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2.2建筑地基基础、桩基础设计等级为甲级或乙级(其中30层以上或地下室与主楼间未设缝脱开的为甲级);2.3建筑物耐火等级地下室为一级,地面以上为一级(18层以上)、二级(18层及以下);2.4地下室防水等级配电房、消防水泵房、覆土的地下室顶板一级,其余二级;2.5砌体施工质量控制等级B级; 3333、结构抗震设防要求3.1根据各工程具体情况进行填写,结构抗震等级详见5.2.4条,位于中软、软弱土场地的60米以上建筑或坚硬、中硬土场地的80米以上建筑要做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根据抗震评估报告提供的地震动参数进行设计。 3.2住宅的抗震设防类别为丙类,当裙房为商业时,裙房要按商业的设防类别。 4444、设计依据14.1工程设计使用的规范、规程和标准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xx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xx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xx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xx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GB50223-xx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xx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xx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xx人民防空地下室设计规范GB50038-xx地下工程防水技术规范GB50108-xx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94-xx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xx年版)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GB50046-xx建筑工程设计文件编制深度规定xx年版烧结多孔砖和多孔砌块GB13544-xx24.2工程地质勘察报告,试桩报告;地勘报告长沙市的项目均要求设计单位对地勘报告进行审核,应审核报告提供的岩土层承载力、抗浮水位是否合适?钻孔深度、孔距是否符合设计要求?是否提供了基坑支护设计、抗拔桩设计、沉降计算所需要的参数?拟建场地或附近有岩溶、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采空区、地面沉降等不良地质作用时,应审核勘察报告是否作了相应的勘察?是否做了地基稳定性评价?必要时还应要求建设单位委托有资质的单位按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规范的要求对其给拟建工程造成灾害的可能性、可能造成损失的大小和危险性进行评估。 试桩报告预应力管桩设计前宜有试桩报告。 34.3荷载14.3.1基本风压基本风压应按50年重现期风压取值,但不得小于0.3kN/对于60米以上的建筑,承载力设计时按基本风压取值的1.1倍采用,正常使用极限状态验算,仍按基本风压取值地面粗糙度类别一般为B、C类,长沙市二环以内可按C类;当多栋或群集的高层建筑相互间距较近时,宜考虑风力相互干扰的群体效应,一般可将单栋建筑的体型系数乘以相互干扰增大系数;100米以下的高层住宅建筑风载体型系数3一般取1.40;24.3.2屋面及楼面活荷载标准值(kN/)注重大设备按实际荷载计算;地下车库单向板楼盖且板跨2m和双向板楼盖且板跨不小于3X3m为4,双向板楼盖(板跨不小于6mx6m)和无梁楼盖(柱网不小于6mx6m)为2.5。 消防车荷载按覆土厚度和楼板跨度,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5.1.1条及附录B取值。 举例消防车道实际覆土0.9(1.2)1.5米厚,折算覆土厚度为1.29(1.72)2.15米,根据荷载规范的要求,荷载折减系数为0.83(0.74)0.64计算板时消防车荷载取29类别活荷载标准值(kN/)组合值系数c频遇值系数f准永久值系数q屋面不上人屋面混凝土屋面0.5(轻钢屋面0.7)0.70.50上人屋面2.00.70.50.4屋顶花园(不含土重)3.00.70.60.5楼面住宅、公寓、电梯前室(不含一层大堂)2.00.70.50.4有户式集中采暖或空调设备的阳台3.50.90.90.8普通阳台、入户花园2.50.70.60.5卫生间2.50.70.50.4电梯机房7.00.90.90.8空调机房、配电房、水泵房10.00.90.90.8库房5.00.90.90.8高层住宅一层楼面5.00.70.50.4人流密集的走廊、门厅、楼梯间3.50.70.50.3裙房商铺3.50.70.60.5地下车库4.0(2.5)0.70.70.6非机动车库3.50.70.70.64(25.9)22.4,计算梁柱时取23.2(20.7)17.9。 计算基础时可不考虑消防车荷载。 物管用房考虑灵活分隔的隔墙时,活载为3.0。 其它未列项见国家现行标准、规范、规程。 34.3.3屋面及楼面恒荷载标准值(kN/)a a屋面恒载屋面板自重+4.0b b楼面恒载*标准层一般楼板自重+1.5(不考虑采暖的一般住宅)楼板自重+2.2(考虑采暖住宅,降板110)住宅卫生间楼板自重+20Xh(h为填料厚度)剪刀梯梯板8.0(含板重)d d地下室恒载*底板楼板自重+2.0*地下室顶板顶板自重+18Xh(h为覆土厚度,用于h0.8m时)顶板自重+20Xh(h为覆土厚度用于h80三级三级7度25807度80二级二级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否6度80加强区以下框支框架二级(二级)加强区以下三级6度80加强区以下框支框架二级(二级)加强区以下二级7度25807度80加强区以下框支框架一级(一级)加强区以下一级框架剪力墙结构/6度60四级四级三级9注注1111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非底部加强部位按剪力墙结构确定抗震等级。 注注2222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为高位转换(转换层位置设在三层及三层以上)时,框支柱、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抗震等级提高一级,已为特一级时不再提高。 注注33主楼影响范围以内的裙楼和地下室抗震等级同主楼,主楼影响范围以外的裙楼和地下室抗震等级按一般框剪结构确定抗震等级。 35.3楼盖结构15.3.1楼盖选型a a a a高度超过50米时,框架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及复杂高层建筑结构应采用现浇楼盖结构,剪力墙结构和框架结构宜采用现浇楼盖结构。 b b b b高度不超过50米时, 8、9度抗震设计时宜采用现浇楼盖结构; 6、7度抗震设计时可采用装配整体式楼盖结构,但应符合高规3.6.2条的要求。 c c c c房屋的顶层、结构转换层、大底盘多塔楼结构的底盘顶层、平面复杂或开洞过大的楼层、作为上部结构嵌固部位的地下室楼层应采用现浇楼盖结构,且嵌固部位楼盖应采用现浇梁板结构。 25.3.2楼板板厚(mm)普通地下室顶板厚160,嵌固层板厚180,转换层或局部转换处板厚180,转换层上下层板厚150,覆土的地下室顶板200,屋面板厚120,抗浮水位以下的防水混凝土厚度250。 35.3.3楼板配筋7度246度60三级三级三级7度25607度60二级二级二级短跨跨度3.83.94.04.14.44.54.74.85.2核心筒、拐角窗房间板厚1001101xx01401xxa a屋面板宜双层双向配筋,板底一般为8150,板顶8150200,支座不够处附加短钢筋,跨中不够处按计算结果配;转换层应双层双向配筋,每个方向的配筋率不宜小于0.25%,一般采用10150。 转换层上下层楼板宜双层双向配筋,一般可采用10200。 b b标准层楼板配筋结构连接加强板、转角窗房间楼板、卫生间楼板双层双向拉通,厨房、阳台短向负筋宜拉通,其余楼板负筋不宜拉通;结构单元房屋四角负筋未拉通处板面设6150温度筋,搭接300mm长。 大跨度房间(板厚130mm)时负筋未拉通处板面宜设温度筋。 c c短跨不大于3米的小板底筋可采用6140(楼板混凝土C40时为6130)(含卫生间、厨房、阳台),但负筋不小于8200。 d d楼板根据计算结果选筋参见表5.3.3。 表表5.3.345.3.4楼梯板板厚及配筋板厚不小于板跨水平投影长度的1/28,楼梯板厚配筋选用见附图一。 45.4计算控制15.4.1计算程序采用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空间有限元分析设计软件SATWE进行整体计算,部直径(mm)每米板宽不同间距钢筋截面积(cm2)100120140150160180xx2.832.362.021.891.771.571.4185.034.193.593.353.142.792.51107.856.545.615.234.914.363.931211.319.428.087.547.076.285.651415.3912.8310.9910.269.628.557.701620.1116.7714.3613.4112.5711.1710.051825.4521.2118.1716.9715.9114.1412.722031.4226.1822.4420.9519.6417.4615.7011分框支剪力墙结构还应采用复杂结构空间有限元分析设计软件PMSAP进行补充计算,转换层KZL还应进行应力校核。 25.4.2剪力墙结构的主要计算控制指标a a第一扭转周期与第一平动周期的比值不大于0.90(复杂高层0.85);b b风荷载、地震作用下的最大弹性层间位移角不大于1/1000;c c考虑偶然偏心和双向地震的主楼位移比不大于1.4,当楼层的最大层间位移角小于1/2500时,该楼层的位移比可放宽到1.6以内,【楼层位移比大于1.2,即为扭转不规则】;d d采用层间剪力与层间位移比算法,楼层与相邻上层侧向刚度比不宜小于0.9,当本层层高大于相邻上层层高的1.5倍时,该比值不宜小于1.1;对结构底部嵌固层,该比值不宜小于1.5,【不满足此条时,即为刚度突变,算一项不规则】;e e采用剪切刚度算法,对结构底部嵌固层,上下层刚度比不宜大于0.5f f任一楼层的剪重比不小于0.8%(6度)、1.60%(7度);仅底部几层略微不满足时可将所有楼层乘以不大于1.2的地震力放大系数,若仍然不能满足须调整结构选型或布置。 gg楼层层间受剪承载力比值不宜小于上层的80%,不应小于上层的65%,【小于80%即为承载力突变,算一项不规则】;h h刚重比满足高规5.4.4条的要求;【刚重比小于2.7时应考虑重力二阶效应】35.4.3框架剪力墙结构的主要计算控制指标a a满足剪力墙结构的5.4.2条条a a、c c、d d、e e、ff、gg、hh要求;b b风荷载、地震作用下的最大弹性层间位移角不大于1/800;c c结构底层框架部分承担的地震倾覆力矩一般控制在结构总倾覆力矩的10%-50%;d d框架柱承担的总剪力不小于0.2Q;5.4.44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主要计算控制指标a a满足剪力墙结构的上述要求;b b转换层上、下结构侧向刚度还应满足高规附录E的要求;12c c框架部分承担的地震倾覆力矩一般控制在结构总倾覆力矩的10%-50%;d d框支柱承担的总剪力不小于0.2Q,高位转换时不小于0.3Q;5.4.55剪力墙结构基本计算参数1)总信息混凝土容重26地下室层数1对所有楼层强制采用刚性楼板假定位移比计算时选取,其它计算不选;2)风荷载信息基本风压0.35(承载力计算时放大系数为60米以下1.0,60米以上1.1)地面粗糙度B类体型系数1.403)地震信息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丙类基本地震烈度6o场地土类别II地震加速度0.05g设计地震分组一组抗震设防烈度6o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max=0.04抗震等级三级设计振型数15周期折减系数0.9特征周期值0.354)活荷载信息柱、墙设计时活荷载折减折减传给基础的活荷载折减折减梁活荷载不利布置计算层数(总层数)5)调整信息中梁刚度增大系数按新规范取值13梁端负弯矩调幅系数0.85梁弯矩放大系数1.0连梁刚度折减系数0.70(非抗震时不折减)梁扭矩折减系数0.406)配筋信息梁、柱主筋强度(N/mm2):360梁、柱箍筋强度(N/mm2):360 (270)墙主筋强度(N/mm2):360墙分布筋强度(N/mm2):360边缘构件箍筋强度(N/mm2):360墙水平分布筋间距200墙竖向分布筋配筋率%0.3梁箍筋间距100mm柱箍筋间距100mm柱配筋计算原则角柱按双偏压计算,其余按单偏压计算梁最外层钢筋保护层厚度地下室25mm,地上20mm(采用C25混凝土时增加5mm)柱最外层钢筋保护层厚度地下室25mm,地上20mm55.5梁设计要求15.5.1布置原则梁布置应充分考虑建筑填充墙的位置,使厅和卧室不露梁,卧室与厨卫相邻时,梁凸到厨卫侧并降0.05m;外立面上的门窗洞口顶标高与框架梁高度宜一致,梁高应扣除建筑面层高;悬挑梁上支承梁时,应使悬挑梁的梁底和其上支承的边梁梁底相平;25.5.2梁代号及平法构造上部结构梁代号框支梁KZL、框架梁KL、屋面框架梁WKL、预应力框架梁YKL、次梁L、剪力墙连梁LL地下室底板层梁代号基础梁JL、防水底板JB配筋平法按国标11G101-3,抬剪力墙梁KZL和抬挡土墙梁JKL配筋平法按国标11G101-1。 1435.5.3KL、LL、L L选用原则两端与剪力墙平面内相连,且跨高比小于5时按L L(连梁),否则按K L(框架梁),当梁一端与剪力墙面内相连而另一端与剪力墙面外相连或与其它梁相连时按KL(框架梁),两端都与剪力墙面外相连的梁一般按L(次梁)。 45.5.4梁主筋配筋原则a a框架梁、连梁与剪力墙平面内相交,梁宽同墙厚,梁每排纵筋需与墙厚对应;200250厚墙梁筋每排23根;300厚墙梁筋每排34根;钢筋直径应与梁在剪力墙上的支座宽度相对应,满足规范规定的水平锚固要求。 b b梁支座与跨中配筋由计算确定,支座配筋不宜超过计算面积的1.05倍,跨中配筋不宜超计算面积的1.10倍。 55.5.5梁附加箍筋和吊筋a a受力较小时,优先采用附加箍筋,受力较大时,可采用附加箍筋和吊筋组合。 b b梁截面高度范围作用有集中荷载,不仅限于次梁,还有吊挂荷载、雨篷钢梁预埋件等,均需设置附加箍筋或吊筋。 c c梁上立柱可不设置附加箍筋和吊筋。 d d框支梁二级转换时,搭二级转换梁处主梁底应设吊筋,吊筋规格数量应根据二级转换梁的剪力计算确定,且应补充应力分析校核。 e e附加箍筋、吊筋承载力选用详见附图二。 65.5.6框架梁(KL)构造要求a a剪力墙结构KL梁宽同墙宽;全长顶面和底面应最少各配两根纵向钢筋,直径14,200宽LL主筋上下尽量只放两根,KL顶面通长筋优先采用小直径钢筋(梁纵筋级差2,如216+120);b bKL的最小配筋率要求应满足高规表6.3.2-1的要求;c c梁端箍筋加密区要求按高规表6.3.2-2,一级抗震KL箍筋直径()10,二三级抗震箍筋()8,四级抗震箍筋6;梁端纵向受拉钢筋配筋率大于2%时最小直径应加大2mm。 在加密区范围的箍筋肢距一级不宜大于20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 二、三级不宜大于25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四级不宜大于300mm。 15d d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率不宜大于2.5%。 e e当梁腹板高度hw450时,(此处hw为有效高度减去板厚)除满足计算要求外,梁侧要设腰筋,单侧配筋率0.10%,即当梁宽350时,构造腰筋可采用10200,当梁宽500时构造腰筋可采用12200;75.5.7转换梁构造要求:a a转换梁上下部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非抗震设计时均不应小于0.30%,抗震设计时,特 一、一和二级分别不应小于0.60%、0.50%和0.40%。 b b转换梁加密区箍筋不小于10100,最小配箍率,非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0.9?t/?yv;特 一、 一、和二级分别不应小于1.3?t/?yv、1.2?t/?yv和1.1?t/?yv。 在加密区范围的箍筋肢距一级不宜大于200mm(300宽梁要采用3肢箍)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二级不宜大于25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四级不宜大于300mm。 偏心受拉的转换梁支座上部纵向钢筋至少应有50%沿梁全长拉通,下部纵向钢筋应全部直通到柱内;沿梁腹板高度应配置间距不大于200mm、直径不小于16mm的腰筋。 d d托柱转换梁应沿腹板高度配置腰筋,直径不小于12mm,间距不大于200mm。 ee转换梁梁高不宜小于计算跨度的1/8。 托柱转换梁截面宽度不应小于其上所托柱在梁宽方向的截面宽度。 框支梁截面宽度不宜大于框支柱相应方向的截面宽度,且不宜小于其上墙厚的2倍和400mm的较大值。 ff托柱转换梁在转换层宜在托柱位置设置正交方向的框架梁或楼面梁。 85.5.8连梁(LL)构造要求:aa跨高比不大于1.5的LL,其最小配筋率应满足高规表7.2.24的要求,跨高比大于1.5的LL,其纵向钢筋的最小配筋率可按KL的要求采用;bbLL的最大配筋率宜满足高规表7.2.25,如不满足应按实际配筋进行LL强剪弱弯的验算;抗震设计时LL全长箍筋应按KL梁端箍筋加密区要求,一般箍筋间距为100, 三、四级抗震的LL当梁高大于600且纵筋直径大于18时,箍筋间距可采用150。 非抗震设计时,LL全长箍筋不小于()6150;ddLL梁侧均应设腰筋,一般LL腰筋配筋率同KL的要求5.5.6e;当LL跨高比16不大于2.5时,其单侧配筋率不小于0.15%,即当梁宽250时,构造腰筋可采用10200,当梁宽320时构造腰筋可采用10150;当梁宽375时构造腰筋可采用12200;当梁宽450时构造腰筋可采用14200或12150;95.5.9次梁(L L)构造要求一般次梁宽b150(剪刀梯中间100厚隔墙下梁可为120宽),箍筋()6,梁高不大于300时,间距不宜大于150mm;底筋12;次梁箍筋无加密区,当支座处配箍较大时,可采用局部加密的方式处理,但应在图上注明加密区范围。 05.5.10剪力墙暗梁(AL)aa剪力墙结构变墙厚处及剪力墙顶应设暗梁,暗梁截面及配筋如下墙厚400400X600416;416;8150 (4)墙厚350350X600416;416;8150 (4)墙厚300300X600316;316;6150 (2)墙厚xx00X400216;216;6150 (2)bb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上部剪力墙暗梁设置要求同5.5.10a,转换层以下单片剪力墙、核心筒外框每层与楼板交接处以及所有剪力墙变墙厚处或墙顶均应设暗梁(此时应在墙柱平面图上轴线处用粗点划线画出设置位置),暗梁主筋与LL主筋搭接,暗梁截面及配筋如下墙厚400400X800418;418;8100/150 (4)墙厚350350X700416;416;8100/150 (4)墙厚300300X600316;316;8100/150 (2)墙厚xx00X400216;216;8100/150 (2)15.5.11梁钢筋每排布筋要求详见附图三。 65.6剪力墙构造要求15.6.1墙柱平法施工图一般采用平面图定位编号、列表画大样的方式;墙代号剪力墙Q挡土墙DWQ人防挡土墙R-DWQ水池墙SQ临空墙LKQ边缘构件代号约束边缘构件YBZ构造边缘构件GBZ地下室外墙DWQ钢筋构造详见11G101-1第77页1725.6.2剪力墙墙身配筋aa在满足计算结果的前提下,短肢剪力墙配筋率底部加强区 一、二级不宜小于1.2%, 三、四级不宜小于1.0%,其他部位 一、二级不宜小于1.0%, 三、四级不宜小于0.8%;bb复杂高层、框架核心筒结构底部加强部位的剪力墙配筋率不小于0.30%;剪力墙结构的一般剪力墙配筋率不小于0.25%,构造配筋时具体如下(同时应满足计算结果)表5.6.2注11高规7.2.19条规定部位的上部非加强部位分布钢筋间距均不应大于200。 注22屋顶层及机房墙体配筋率宜适当放大。 错层结构错层处平面外受力的剪力墙截面厚度抗震设计时不小于250mm,墙身配筋率不小于0.5%。 35.6.3剪力墙边缘构件aa钢筋配置原则*一个暗柱可以采用两种直径的纵筋,纵筋间距不大于300。 *一个暗柱可以采用两种直径的箍筋,但箍筋间距应相同。 *当为端柱且承受集中荷载时,纵筋间距、箍筋直径间距应满足框架柱的相应要求。 墙厚底部加强区上部非加强区竖向水平拉筋 (6)竖向水平拉筋 (6)配筋配筋率(%)配筋配筋率(%)间距配筋配筋率(%)配筋配筋率(%)间距xx02000.39381500.335450X600102000.39382000.251600X6002xx2000.35781500.305450X600102000.35781750.261540X600250102000.314102000.314600X600102000.31481500.268450X600300101500.349101500.349450X600102000.262102000.262600X600350122000.323122000.323600X600122000.323101750.256525X600400121750.323121750.323525X525121750.323101500.262525X60018*约束边缘构件尽量采用箍筋,计算配箍率时重叠部分可参与计算。 *构造边缘构件除外箍采用封闭箍筋外,其它肢采用拉筋。 *短肢剪力墙按整肢配筋,并满足配筋率要求,见5.6.2a。 *抗震墙的墙肢长度不大于3倍墙厚时应按柱的有关规定进行设计,矩形墙肢的厚度不大于300mm时,尚宜全高加密箍筋。 bb剪力墙两端和洞口两侧应设置边缘构件,并应符合以下规定* 一、 二、三级抗震剪力墙底层墙肢底截面的轴压比大于表5.6.3-1限值时,以及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的剪力墙,应在底部加强部位及其相邻的上一层设置约束边缘构件(YBZ),YBZ阴影部分的竖向钢筋配筋率 一、 二、三级分别不应小于1.2%、1.0%和1.0%,并分别不应小于816,616和614;YBZ箍筋或拉筋沿竖向的间距,一级不应大于100mm, 二、三级不应大于150mm;YBZ的体积配箍率v=v?c/?yv,一二三级抗震的最小v详见表5.6.3-3,配箍特征值要求见表5.6.3-2。 表表5.6.3-1表表25.6.3-2约束边缘构件沿墙肢的长度lc及其配箍特征值v v vv注11u N为墙肢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轴压比,hw为墙肢的长度;注22剪力墙的翼墙长度小于翼墙厚度的3倍或端柱截面边长小于2倍墙厚时按无翼墙无端柱查表。 注33lc为约束边缘构件沿墙肢的长度。 YBZ阴影部分长度对暗柱不应小于墙厚和400mm的较等级或烈度一级(9度)一级( 6、 7、8度) 二、三级轴压比(u N)0.10.20.3项目一级(9度)一级( 6、 7、8度) 二、三级u N0.2u N0.2u N0.3u N0.3u N0.4u N0.4lc(暗柱)0.20hw0.25hw0.15hw0.20hw0.15hw0.20hwl c(翼墙或端柱)0.15hw0.20hw0.10hw0.15hw0.10hw0.15hwv0.120.200.120.200.120.2019大值;有翼墙或端柱时,不应小于翼墙厚度或端柱沿墙肢方向的截面高度加300mm。 表表5.6.3-3*其余部位设置构造边缘构件(GBZ),GBZ的配筋要求表5.6.3-4。 表表5.6.3-4构造边缘构件的最小配筋要求*抗震设计时,对于连体结构、错层结构以及B级高度高层建筑结构中的剪力墙(筒体),其构造边缘构件的最小配筋率应符合下列要求1)竖向钢筋最小量应比表5.6.3-4的数值提高0.001Ac采用;2)箍筋的配筋范围宜取高规7.2.16中的阴影部分,其配箍特征值v不宜小于0.1;边缘构件的最小体积配箍率v(%)混凝土强度等级C25C30C35C40C45C50?c(N/mm2)11.914.316.719.121.123.1?yv=270v=0.120.5290.6360.7420.8490.9381.027v=0.200.8811.0591.2371.4151.5631.711?yv=360v=0.120.3970.4770.5570.6370.7030.770v=0.200.6610.7940.9281.0611.1721.283抗震等级底部加强部位其他部位竖向钢筋最大量(取大值)箍筋竖向钢筋最大量(取大值)箍筋最小直径(mm)竖向最大间距(mm)最小直径(mm)竖向最大间距(mm)一0.010Ac,61681000.008Ac,6148150二0.008Ac,61481500.006Ac,6128200三0.006Ac,61261500.005Ac,4126200四0.005Ac,41262000.004Ac,412625020*非抗震设计的剪力墙,墙肢端部应配置不少于4根12的纵筋,箍筋直径不应小于6mm,间距不宜大于250mm。 常见约束边缘构件当墙肢组合轴压比大于表5.6.3时,按规范要求的配筋率、配箍率做标准图详见附图四。 dd常见构造边缘构件按规范要求的构造配筋、配箍要求做标准图详见附图五。 以三级抗震为例,GBZ构造配筋时,主筋一般12S250(但翼墙伸出300时中间不加纵筋)箍筋:一般为6200,一个方向全是翼缘且800的长墙柱外箍筋用8200,拉筋和另一方向箍筋采用6200,如下图(否则达不到墙身配筋率)图上应注明当墙柱钢筋采用搭接连接时,连接区段内箍筋间距加密至100.*墙身平面外搭KL时,应设暗柱,暗柱尺寸要求如下1)、梁高大于400时,暗柱长为梁宽加2倍墙厚 (600);2)、梁高400时,暗柱长400够了3)、暗柱箍筋二三抗震为8150,四级为6xx5.7框架柱(KZ)构造要求:15.7.1非抗震设计时,矩形截面柱边长不宜小于250mm,抗震设计时,四级不宜21小于300mm, 一、 二、三级不宜小于400mm;圆形截面柱直径,非抗震设计和四级抗震时不宜小于350mm, 一、 二、三级时不宜小于450mm;柱截面剪跨比宜大于2,柱截面高宽比不宜大于3。 25.7.2抗震设计时柱轴压比限值见表5.7.2表表25.7.2柱轴压比限值注11表内数据适用于剪跨比大于2的柱,剪跨比小于2但不小于1.5时应比表内数据减小0.05,剪跨比小于1.5时应作专门研究并采取特殊构造措施;注注22沿柱全高采用井字复合箍或螺旋复合箍且直径12,肢距 200、间距100时,轴压比限值可增加0.10;注注33当柱中部设置芯柱且附加纵向钢筋的配筋率柱截面的0.80%时,轴压比可增加0.05;35.7.3柱纵向钢筋的配筋率,不应小于表5.7.3的限值,且每侧配筋率不应小于0.2%;抗震设计时,类场地上较高的高层建筑,表内数值应增加0.10。 表表35.7.3柱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注11表中括号内数据适用于框架结构;注22采用HRB 335、HRB400级钢筋时分别按表内数据增加0.1和0.05采用;注33混凝土强度等级高于C60时,按表内数据增加0.1采用;5.7.4抗震设计时,柱加密区箍筋要求按高规表6.4.3-2,一级抗震KZ箍筋直径()10, 二、三级抗震()8,四级抗震()6(柱根()结构类型抗震等级一二三四框架结构0.650.750.85-板柱剪力墙、框架剪力墙、框架核心筒、筒中筒结构0.750.850.900.95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0.600.70-柱类型抗震等级非抗震一二三四中柱、边柱0.9(1.0)0.7(0.8)0.6(0.7)0.5(0.6)0.5角柱1.10.90.80.70.5框支柱1.10.9-0.7228),柱根指框架柱底部嵌固部位;三级抗震柱截面不大于400mm时,箍筋最小直径可采用6mm,四级抗震剪跨比不大于2或柱总配筋率大于3%时,箍筋直径不应小于8mm。 加密区箍筋体积配箍率v=v?c/?yv,一二三级抗震的最小v详按表5.7.4-2,最小配箍特征值v要求按表5.7.4-1。 表表5.7.4-1表表5.7.4-265.7.6抗震设计时,剪跨比不大于2的柱,箍筋宜采用复合箍,间距不应大于100mm,其体积配箍率不应小于1.2%,设防烈度为9度时不应小于1.5%。 75.7.7框架柱计算配箍率时重叠部分不参与计算。 85.8转换柱(KZZ)构造要求:15.8.1非抗震设计时KZZ柱宽不宜小于400mm,抗震设计时不应小于450mm;柱采用普通箍或复合箍时,柱加密区最小配箍特征值v抗震等级柱轴压比0.400.500.600.700.800.901.00一0110.130.150.170.200.23-二0.090110.130.150.170.190.22三0.070.090110.130.150.170.20采用HRB400级箍筋时,框架柱的最小体积配箍率v(%)混凝土强度等级C30C35C40C45C50C55?c(N/mm2)14.316.719.121.123.125.3v=0.110.4370.5100.5840.6450.7060.773v=0.130.5160.6030.6900.7620.8340.914v=0.150.5960.6960.7960.8790.9631.054v=0.170.6750.7890.9020.9961.0911.195v=0.190.7550.8811.0081.1141.2191.33523截面高度,非抗震设计时不宜小于KZL跨度的1/15,抗震设计时不宜小于KZL跨度的1/12。 25.8.2KZZ全部纵向钢筋配筋率应符合高规6.4.3条中框支柱的规定。 35.8.3抗震设计时,KZZ应采用复合箍筋,不小于10100,KZZ的箍筋配箍特征值应比普通框架柱要求的数值增加0.02,且箍筋体积配箍率不应小于1.5%;非抗震设计时,KZZ宜采用复合箍筋,不小于10150,箍筋体积配箍率不宜小于0.8%。 45.8.4KZZ计算配箍率时重叠部分不参与计算。 常见KZZ按规范要求的配筋率、配箍率做标准图详见附图六。 66、地基基础6.1基础选型应经济合理,安全可靠。 6.2地基、基础设计应满足承载力和稳定性要求,且应满足变形设计要求。 6.3基坑开挖及支护应保证其自身及周边环境的安全。 6.4基础形式根据各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决定。 77、地下室设计17.1结构体系一般采用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或板柱剪力墙结构,当地下室顶板作为嵌固段时,地上结构相关范围(外延不大于20米)应采用梁板结构,其他部分可采用预应力或非预应力无梁楼盖,其中人防地下室顶板只能采用有粘接预应力无梁楼盖或非预应力无梁楼盖,其余可采用无粘接预应力无梁楼盖。 27.2人防地下室设计应满足平战结合的原则,既应满足人防规范GB50038-xx的要求,也应满足现行建筑设计规范、规程、标准的要求。 37.3地下室抗浮设计根据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xx3.0.5条第 3、4以及5.4.3条的要求来计算结构整体抗浮和局部抗浮,计算整体抗浮时宜整体建模进行计算。 当整体抗浮不够时可设置抗浮桩或抗浮锚杆,初设阶段应根据具体的地勘报24告进行方案比较,选取经济合理的方案;计算局部抗浮时构件应进行裂缝宽度验算(0.20mm)。 47.4超长结构设计构造17.4.1结构超长,设计时计算温度应力的作用,配温度应力筋。 27.4.2采用补偿收缩砼,砼中掺适量膨胀剂。 37.4.3每隔3040m设一道后浇带,后浇带间距大于40米时增设膨胀加强带,并注意后浇带不宜穿过转换构件处。 47.4.4对材料及施工的要求*材料混凝土原材料应采用低收缩、低水化热水泥(例如掺粉煤灰等但严格控制其掺入比例),采用碎石骨料,控制好砂、石的含泥量和级配,地下室混凝土内加入适量防水剂和抗裂纤维;同时应严格控制混凝土膨胀剂的品种、质量和剂量。 *施工控制混凝土的浇筑时间和浇筑温度,以部分抵消混凝土收缩和温度应力对结构的不利影响。 在混凝土浇筑施工中,应采取二次振捣措施,并应加强混凝土养护,特别是前期养护。 88、结构材料选用18.1柱、梁、墙暗柱、暗梁的箍筋采用HRB400或HPB300级钢筋,楼板、墙、柱、梁主筋采用HRB400级钢筋,分布筋、拉筋采用HPB300级钢筋28.2混凝土强度等级墙柱:主楼C50C30,纯地下室C35C30梁板主楼梁板混凝土C35C25,纯地下室C35C30(超长结构尽量采用C30);38.3填充墙土中部分MU10烧结多孔砖(C25混凝土灌芯)、M7.5水泥砂浆;正负零以下内墙、正负零以上外墙、卫生间隔墙MU10烧结多孔砖、M5.0水泥砂浆;正负零以上内墙A3.5加气混凝土砌块、M5.0专用砂浆;48.4预应力筋采用1860级低松弛预应力钢绞线58.5钢材Q235-B Q345-B2568.6焊条E43XX系列(用于Q235钢、HPB300级钢筋)E50XX系列(用于Q345钢、HRB400级钢筋) 99、与各工种的配合要求19.1结构施工图所注楼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