綦江县基本情况.doc_第1页
綦江县基本情况.doc_第2页
綦江县基本情况.doc_第3页
綦江县基本情况.doc_第4页
綦江县基本情况.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綦江县基本情况一、基本县情綦江县位于四川盆地与云贵高原东南结合部,东连万盛,南接贵州的桐梓和习水,西临江津,北靠巴南,为“西南出海大通道”上的重要节点,素有“重庆南大门”、“西部齿轮城”、“中国农民版画之乡”之称。綦江属喀斯特地貌,地势南高北低,以山地、丘陵为主,最高海拔1,814米,最低海拔188米,属中亚热带湿润气候区,立体气候明显。全县辖19个镇,314个村,50个居委会,2,639个村民小组,幅员面积2,182平方公里,人口95万,其中城镇人口29.2万。(一)綦江历史悠久,发展基础较好綦江早在西周时即属巴国疆域,公元619年建制南州,元末农民起义首领明玉珍据蜀称帝始置綦江县,历代沿用至今已630余年。1958年隶属重庆市后,即属“老四县”(綦江、江北、长寿、江津)之一,经济社会发展具有较好的基础,在老重庆中具有相当的影响力。(二)交通便捷顺畅,区位优势明显距重庆市主城区56公里,仅半小时车程,两条铁路(渝黔、三南)、两条国(省)道(210线、303线)、两条高速路(渝湛、綦万)纵横交错,有火车站点6个、高速公路出入口6个,是通往贵州、云南、湖南、广东、上海的重要陆上通道,也是渝南及黔北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至2005年底,“一小时綦江”畅通工程已经圆满完成。作为重庆出海大通道的重要节点,綦江的交通区位优势十分明显。(三)资源储量丰富,开发潜力巨大煤炭储量达15亿吨,可开采量占重庆市的60%左右,可开采近200年,是国家规划的重点产煤县之一,主要为重庆珞璜电厂、重庆发电厂提供动力电煤,份额达到了40%。近几年来,綦江县境内煤炭企业经过技术改造,产煤能力有了大幅度提高,至2005年,全县煤炭实际年产量达500万吨。根据规划,綦江还将在“十一五”期间,新增投入40多亿元,新建小鱼沱、梨园坝、大罗三个大型矿井,新开采张狮坝煤田,并对老矿井进行技术改造,恢复和提高系统功能,扩大生产规模,到“十一五”末,县境内煤炭年产量将达到1,250万吨,綦江将真正成为重庆市的第一个大型煤炭生产基地。此外,铁矿储量还有近1亿吨,石灰岩储量4,460亿立方米,已探明的矿藏还有铜、硫磺、石英、天然气等。水能资源极为丰富,县境内共有流域面积在50万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2条,其中,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綦江干流和藻渡河。由于綦江地处大娄山边缘,河流天然落差大,为綦江储备了丰富的水能,县境内水能理论蕴藏量为15.7万千瓦,可开发量为10.5千瓦。“十一五”期间,政府将作整体规划,协调处理防洪、发电、灌溉之间的关系,对綦河进行梯级开发;预计投入5亿元,建水电站11座,装机容量56,670千瓦。同时,投资40亿元的中峰蟠龙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准备工作进展顺利,项目可研正报送国家发改委审批,该项目建成后将成为西南唯一的一座抽水蓄能电站,在调节重庆市电力供应的同时也将为綦江县提供较大的税收贡献。火力发电如火如荼,总投资13.5亿元、装机容量30万千瓦的松藻煤矸石火电厂,经过一年多的建设,首批机组已于2006年3月份正式发电,第二批机组将于2006年下半年发电。松藻煤电公司组织科技人员攻下了煤与瓦斯混燃发电的科技难题,符合国家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思路,得到国务院有关领导的高度赞扬。该公司拟在今年兴建我国首座煤与瓦斯混燃发电厂,总投资达40亿元,预计总装机容量为66万千瓦。目前,綦江能源基地建设已进入全新阶段,在成为綦江县主要经济支柱的同时,也必将成为重庆市最重要的能源基地。同时,綦江县还有林地112.5亩,占幅员面积的34.5%,其中森林面积87万亩,森林覆盖率25.9%。有古剑山、丁山湖、白云观、古树化石群等自然景点20余处,有全国罕见的傣族生殖图腾、红军烈士墓、韩国临时政府遗址和全国农民版画之乡等人文景观10余处,旅游资源极具开发价值。(四)工业基础雄厚,发展后劲充足近年来,綦江县坚定不移地推进工业强县战略,坚持“两翼共振、整体腾飞”,不断壮大培育支柱产业和骨干企业,已逐步形成能源、机械、冶金三大支柱产业和建材、化工、纺织、农产品加工四大培育产业。1、能源工业。主要是以松藻煤电综合开发为代表,目前正理顺管理体制,稳定产量,提高质量,搞好煤炭深加工,统一开发利用好煤炭资源,同时,利用水力资源的梯级开发,组建地方电力开发总公司,研报1-2个有规模、有效益的水电项目,使我县水电资源开发利用率达40%,使地方水电与国家大网密切配合,形成网络。“十一五”时期,松藻煤电公司将投资40亿元,使煤炭年产量达到1,000万吨以上,投资40亿元上马66万千瓦煤与瓦斯混燃发电项目;重庆市建设投资公司投资12亿元,兴建竹米口水电站,装机容量22.5万千瓦;重庆市电力公司将投资38亿元建成中峰蟠龙抽水蓄能发电站,綦江将初步成为重庆能源供应基地。綦江县工业布局图2、机械加工业。现有汽摩配企业120余家,其中汽配行业在全市有相当地位和明显优势。綦江县汽配产品规格品种繁多,涉及重型、中型、轻型、微型等各种车辆所需的相关零部件,并为一汽、二汽、嘉卡、庆铃、长安、江铃等许多全国知名汽车生产企业配套。汽配产品已基本实现从零售维修市场向主机配套市场转变,汽配行业实现由配件加工向部件、总成加工转向,汽配企业实现和即将实现三个全国之最,即扬子粉末有限公司为汽车电机传动轴承部件配套产品,是全国唯一的一家由国产产品替代进口产品的厂家;綦江半轴厂技改完成后,将成为全国专业半轴生产企业中最大的厂家;綦江车辆配件厂技改完成后,高磨擦合成闸瓦的生产能力将位居全国之首。2003年,綦齿传动公司跻身中国100家“最佳汽车零部件供应商”、中国机械工业500强。汽车半轴厂的产量占全市近1/2,全国近1/10。车辆配件厂成为铁道部定点生产厂家。“十一五”期间,綦江齿轮传动公司将投入4亿多元,形成各种汽(摩)齿轮及配件1,500万件的生产能力,工业总产值达30亿元,同时,将抓住重庆打造“东方底特律”的机遇,重点建设汽摩配基地,通过招商引资和技改扩产,逐步做强做大汽摩配基地生产规模,形成锻造、齿轮加工、变速箱总成、汽车半轴相互配套的产业集群,继续保持“中国西部齿轮城”的地位。3、冶金工业。主要以重庆四钢钢业有限公司、吉恩镍业公司、华浩冶炼公司为代表,主要产品为冷轧和热轧钢板、镀锌板等,年产值15亿元左右。2004年,四钢钢业公司进入全市工业经济50强。吉恩镍业公司的镍钴产量居全国第2位。“十一五”时期,四钢钢业公司将完成15万吨冷轧生产线建设,达到10万吨镀锌板、10万吨彩涂板生产规模;吉恩镍业、华浩冶炼、福雷德冶炼、扬子粉末冶金等企业将加大技改,进一步提高科技含量,扩大生产规模,全县冶金工业总产值将达到30亿元以上。4、建材工业。以重庆科华建材集团有限公司300万吨水泥生产线为代表的建材工业已初步形成水泥、红砖、空心砖、石灰、碎石等建材系列,年总产值达10亿元,产品辐射重庆、四川、贵州等省市,影响力逐步扩大。“十一五”时期,綦江县将进一步扩大散装水泥及水泥制品加工,积极开发墙体新材料和开发建筑钢材新品种,以适应全国市场需求。工业总产值将扩大到15亿元以上。5、化学工业。以华强化肥、化工厂、重庆中央化学公司为主,在保持碳铵、硫酸、磷铵、炸药等产品市场的同时,抓紧实施了硝铵复产暨合成氨节能技改,乳化无锑炸药产品开发和一次性可降解餐饮具等项目,并积极探索开发精细化工新产品。2004年,华强化肥公司进入全市民营企业50强。“十五”期间,綦江县化工产业将通过华强化肥公司新上生产线,东溪化工厂重建,超科化工扩产,全县化工工业总产值将达到10亿元以上。6、轻纺工业。现有玻璃制品有限公司、古华蓄产品有限公司、龙海纺织品有限公司、川江毛线厂等纺织企业,主要发展玻璃制品、棉(麻)布、毛线、猪鬃等为主的各种轻工、轻纺织品。“十一五”时期,綦江县纺织企业将进一步加大发展力度,注重提高产品质量,根据市场变化需要,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发展印染后整理,扩大创汇能力,努力实现年总产值10亿元。7、食品加工业。现有“老四川”牛肉干、綦江醋、“饭遭殃”、萝卜爪等名特优产品。“十一五”时期,綦江食品加工业将以现有名特优产品为主开发系列粮、油、肉、酒等新产品,在巩固扩销、扩产的基础上,再投资1亿元,重点开发工艺成熟、有市场、有效益的名、优、特产品,力争使工业总产值达到5亿元以上。通过“十一五”时期的艰苦努力,仅上述三大支柱产业和四大培育产业新创造的工业产值,就相当于在2005年的基础上再造一个綦江工业。到“十一五”期末,綦江的能源、机械、冶金三大支柱产业将更加强大,建材、化工、纺织、农产品加工四个培育产业将迅速崛起,一个快速健康发展的綦江工业时代必将到来。(五)文化底蕴深厚,极具地域特色綦江山川秀美,人文景观众多,传统历史文化积淀十分丰厚,民风民俗具有浓烈的地域特色。最具特色的有以下三个方面。1、资政育人。有成立于1926年的1月24日的有史料记载的重庆最早的党组织中共綦江地下党支部,有红军长征进驻綦江保卫遵义会议胜利召开和创造四渡赤水重要战机的历史画卷,有张爱萍同志题写的“綦江烈士陵园”,有被毛泽东同志称赞“前头捉了张辉赞”的原红四军军长王良烈士,有被周恩来同志称为“霍氏三杰”的霍锟镛、霍步青和霍栗如烈士,有被杨尚昆同志称为“革命启蒙老师”的原中共四川省委秘书长邹进贤烈士,还有解放后在建设和改革时期涌现出的为党和人民的事业而牺牲的403名革命烈士等等。这些都是推进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重要题材,也是推进红色旅游的宝贵资源。2、农民版画。綦江农民版画是传统民间艺术孕育出来的一朵艺术奇葩。源于明清年间的木板年画,作品取村于广大农民群众的生产生活实践,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生活气息。表现手法在简单传授绘画技法的基础上大量吸收了当地民间美术技法,诸如在民间广为流传的木雕、石刻、布贴、挑花、木板年画、剪纸、蓝印花布等表现手法,使作品显现出古朴稚拙,夸张浪漫的艺术效果,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綦江农民版画崛此幅版画在2005年“中法文化交流年”法国展出中获金奖起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曾先后在重庆、北京、成都、武汉、天津、苏州、大连等10多个城市举办展览,并应邀赴美国、加拿大、英国、法国、日本、挪威、阿尔及利亚、香港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展出。特别是在2004年7月作为重庆市的唯一代表参加“中法文化年”系列活动,赴法展览,引起轰动。到目前已有10多个国家的艺术团体和友好人士专程来綦江考察农民版画。迄今为止,已有1,500多幅作品被中国美术馆、省(市)博物馆、中国驻外大使馆和国外美术馆收藏。1985年四川省文化厅、四川省美协、重庆市人民政府授予綦江县“农民版画之乡”的荣誉称号;1998年2月,綦江县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现代民间绘画画乡”,2003年綦江农民版画被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确定为市外宣办对外赠送礼品。3、刘家乐班。刘家乐班是一个纯粹由当地农民组织起来的业余表演唢呐乐队。该乐班创立于明末,迄今传承十八代人,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乐班吹奏时用喉头的颤音发出的蜜蜂一样的嗡嗡声,演奏派别属典型的“马蜂派”,以唢呐见长,其唢呐由7种大小不同型号组成。最小的是“海迪”,最大的是“特台”,声音能达到低音谱表下加一线的C。唢呐组合后的吹打高中低音齐全,声区搭配得当,较好地解决了长期困扰我国民乐缺少低音的问题,为丰富我国民乐表现力、民间吹打乐种、乐种界说理论作出了贡献。乐班长年活跃在城镇农村,每年演奏活动在200场以上。他们能演奏上百首不同的民间乐曲,其中以“闹春耕”、“百鸟朝凤”,“鸡公咕黄鹂”、“上天梯”为代表。曲目特色各异,丰富多彩。旋律优美、有的古朴典雅,有的诙谐活泼,有的文若丝竹,有的气吞山河调式上变化万千,时有移调色彩,且常有小工度转调情形,听起来十分清新自然,富有新意,听者回味无穷,余音绕梁,赞不绝口。除了套打唢呐牌子外,还能单独演奏打击乐、民间称“耍锣鼓”、“素锣鼓”,以及套锣鼓(俗称敞打、品打),曲目数百套,其代表曲牌有“将军令”、“二排鼓”、“文武场牌子”等。此外,他们还能以农村生活为题材,创作具有浓郁乡土气息的新曲目,受到群众的喜爱和欢迎,被老百姓称为“不要钱的音乐会”。二、2005年经济社会发展概况改革开放以来,綦江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较大成就。特别是近年来,全县改革开放不断深化,经济社会发展迅速。(一)经济健康发展“十五”期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6%,2005年达到81.2亿元,是“九五”期末的2.3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9,798元,是“九五”期末的2.6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28.4亿元,是“九五”时期的3.6倍。辖区内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6.3%,2005年达到5.4亿元,是“九五”期末的2倍,其中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8亿元,比“九五”期末增加1.3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重由“九五”期末的35.432.132.5调整为25.136.838.1。工业强县战略初见成效。“十五”期间,全县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3.5%,2005年达到74.3亿元,是“九五”期末的2.9倍;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6%,2005年达到21.8亿元,是“九五”期末的2.8倍。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2005年达到111.6%,比“九五”期末提高43.6个百分点。能源、机械、冶金等支柱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一批重点工业项目建成投产或加快推进。五年创重庆名牌、重庆市知名品牌8个,2个企业跻身全市工业50强,2个县属民营企业年产值超亿元。农村经济焕发新的生机。“十五”期间,全县农业总产值年均增长8.7%,2005年达到24.9亿元,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2%,2005年达到20.3亿元。实施各项扶农政策,制定九项惠农措施,发放各类补贴1亿多元,新修乡村公路650公里,基本实现村村通公路,农村客车通达率达60%。大力推进三大农业特色产业发展,2005年优质辣椒发展到5万亩、优质蔬菜发展到10万亩、野木瓜发展到3.5万亩。永丰河流域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扎实推进。发展市级龙头企业5家,县级龙头企业16家,农村经济合作组织48家。农民从事二、三产业的比重逐年增加,2005年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达到16万人。第三产业加速发展。“十五”期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1.1%,2005年达到24.3亿元,是“九五”期末的1.7倍。新、改、扩建各类市场,消费环境不断改善。大力发展超市、连锁店、专卖店,新型商业业态不断涌现。完成房地产开发165万平方米,是“九五”时期的2.4倍。2005年,旅游接待人数达到31.3万人次,实现收入5,425万元;第三产业从业人员超过15万人。(二)社会全面进步“科教兴县”步伐加快。成功创建“全国科普示范县”,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逐年提高。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8.8万平方米中小学D级危房大规模改造基本完成,教学条件明显改善;不断优化网点布局,巩固提高“两基”水平,协调发展各类教育,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教育质量稳步提升;高中阶段入学率由“九五”期末的26.6%提高到2005年的72.4%,增加45.8个百分点。文体事业进一步加强。建成体育馆、影视会议中心、綦江剧场、綦江图书馆和綦江农民版画院;实现全县19个镇闭路电视联网,闭路电视网络总里程达6,000多公里,用户超过10万。继承弘扬优秀民间民俗文化,綦江农民版画多次赴县外、境外展出。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竞技体育水平进一步提高。卫生、计生事业健康发展。建成县疾控中心、县人民医院综合大楼和县中医院新城区分院,完成6个镇卫生院改扩建;成功经受“非典”考验,医疗救治、疾病防控、预防保健、突发公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