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后循环缺血性卒中2014最新综述 在英国,平均每年有150,000个人患缺血性卒中,其中大约有2025%(具体范围为1740%)为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即累及椎-基底动脉系统供应的脑组织,包括脑干、小脑、中脑、丘脑、部分颞叶和枕叶皮质。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早期诊断可以预防残疾和挽救生命,但与其他类型的缺血性卒中相比,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相对较难诊断,且治疗效果往往不佳。迟诊或误诊均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当急性期治疗或二级预防措施没能及时实施,则可能导致不必要的死亡或严重残疾。 据可靠资料显示,澳大利亚后循环脑梗塞的发病率为18/100000人/年(95%置信区间为10/10000026/100000)。患者有后循环TIA发作史或其他短暂的脑干缺血症状,尤其反复发生,提示即将发生缺血性脑卒中时,应尽快寻求合理治疗。针对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寻求新的急性治疗方案和预防策略是当前最热门也是最重要的研究方向。本综述旨在揭示正确诊断并治疗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包括鉴别后循环与前循环缺血性卒中)的重要意义和面临的重大挑战。本文要点:1、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通常占缺血性脑卒中的2025%。2、后循环TIA常表现为短暂或轻微的脑干缺血症状,较前循环缺血难诊断。3、与前循环缺血性卒中相比,后循环缺血性卒中难以在溶栓治疗时间窗内对患者及时进行评估并实施溶栓治疗。4、后循环缺血性脑卒中的复发率高于前循环脑卒中,尤其是伴椎-基底动脉狭窄的患者,其复发率增加三倍。5、伴脑积水或颅内压增高的患者需尽快行神经外科手术治疗。6、基底动脉闭塞患者常伴较高的死亡率或严重致残率,当血供不能恢复时尤甚;如果患者出现急性昏迷、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四肢瘫痪、瞳孔和眼球运动异常等症状时,应立即向卒中专家寻求治疗。一、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定义 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是因椎管狭窄、原位血栓形成、或血栓性闭塞后引起后循环动脉局部缺血的一种临床综合症。后循环动脉系统包括颈部椎动脉,颅内椎动脉,基底动脉,大脑后动脉等及其分支(图1)。闭塞部位不同,引起的临床表现不同(图1、图2)。前、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有着显著差异:检查仪器的诊断价值不同,最佳诊断方式不同及临床特征不同(见下表)。面-手臂-语言测试(FAST)是一种广泛应用于院前卒中诊断的测试工具,它对前循环(颈动脉系统: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缺血性卒中的诊断敏感性明显高于后循环。虽然很难确定急性缺血性卒中具体累及的部位,但对治疗方案和防治措施的正确选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头颅CT是急性脑卒中影像学诊断的金标准,然而对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检测敏感性欠佳。以往认为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复发率低于前循环,但近年来调查数据显示,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复发率不比前循环低。二、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原因 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最常见的原因是椎-基底动脉粥样斑块形成或动脉夹层引起动脉闭塞,和心源性栓子脱落引起动脉栓塞。 在美国一所大型医院的研究,入组了407位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发现栓塞引起的占40%,闭塞引起的占32%,其余原因有原位小血管闭塞,某些已知原因及未知原因。其中40%的栓塞病例中,有24%为心源性栓塞,14%为动脉到动脉的栓塞,而剩余的2%为多源性混合来源。最近的一项基于人群和医院的观察研究显示,在有后循环TIA发作史或青少年卒中史的人群中,伴椎-基底动脉狭窄者患卒中的风险是不伴椎-基底动脉狭窄者的3倍。颅外椎动脉夹层也是引起卒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尤其在年轻患者中。它通常不引起疼痛,也没有明确的症状。 在一项对椎动脉夹层患者的系统回顾研究中发现,最常见症状为头昏或眩晕(58%),其次为头痛(51%),颈部疼痛(46%)。有报道显示,椎动脉夹层的年发病率为11.5/100,000。不常见的原因有动脉炎,椎-基底动脉延长或扭曲。在年轻患者中,动脉延长或扭曲常见于Fabry病(一种罕见的X染色体连锁遗传的多系统溶酶体储存障碍疾病)。与其他类型的脑血管、心血管疾病相似,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危险因素有高血压、吸烟、高胆固醇血症、心房纤颤和冠状动脉疾病。3、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在临床上诊断起来较困难,尤其与TIA鉴别时,当然通过症状持续时间长短还是可以确定的。 三、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常见症状:1.运动缺失症状(乏力,笨拙,或不同组合的肢体瘫痪)2.交叉症状,同侧颅神经功能受损伴对侧肢体瘫痪和感觉障碍,这是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的特征性表现3.感觉缺失症状(感觉麻木,包括不同肢体组合的感觉缺失或异常,有时四肢甚至头面部均出现感觉障碍)4.同向偏盲两眼同侧半(左侧或右侧)视野同向性视野缺失5.共济失调,姿势、步态不稳6.眩晕,伴或不伴恶心呕吐7.眼肌麻痹引起的复视8.吞咽困难或构音障碍9.单纯的意识障碍并非典型的卒中症状,但双侧丘脑或脑干受损时可出现 由于后循环负责供应脑干、小脑和枕叶皮质,所以后循环缺血性卒中通常会引起头晕、复视、构音障碍、吞咽困难、姿势步态不稳,共济失调和视野缺损等症状。急性交叉症状一旦发生同侧颅神经功能受损伴对侧肢体瘫痪和感觉障碍,则通常诊断为后循环缺血性卒中。 在之前的407例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常见的后循环症状分别依次如下:头晕47%,单侧肢体乏力41%,构音障碍31%,头痛28%,恶心和(或)呕吐27%。而常见的体征为单侧肢体肌力下降38%,步态共济失调31%,单肢共济失调30%,构音障碍28%,眼球震颤24%。在中国进行的一项大型观察性研究试验中,纳入大量经头颅磁共振诊断的前循环和后循环缺血性卒中病人。研究发现,对后循环缺血性卒中具有较高诊断价值的体征有:交叉性感觉障碍(3.0%、0%;P0.001;阳性预测值(PPV)100%;优势比3.98),交叉性运动障碍(4.0%、0.1%;P0.001;PPV92.3%;优势比36.04),动眼神经麻痹(4.0%、0%;P0.001;PPV100%;优势比4.00),象限盲(1.3%、0%;P180mmHg或舒张压110mmHg),颅内出血史,活动性内脏出血,骨折,急性外伤,严重的头部创伤,过去三个月内有过颅内或脊柱手术,或出血性疾病。十、急性血管内治疗 急性血管内治疗(动脉内的凝块移除或溶解)已经应用于急性基底动脉闭塞,因为,如果血管不能再通,患者的死亡率、严重致残率将显著增高。一项对已报道的大量病例研究进行系统性回顾,有420位基底动脉闭塞患者在动脉或静脉溶栓后仍未再通,而其中只有2%的患者没有导致严重后果。 然而,并无证据表明动脉内治疗具有很好的疗效。在一项纳入592位基底动脉闭塞患者的国际病例研究中,动脉内治疗与静脉内治疗的疗效无统计学差异。这一结果与来自基底动脉国际研究协会的数据基本一致,该研究纳入了347位神经功能严重损害(昏迷、闭锁综合征或四肢瘫痪)的患者,观察了接受静脉内或动脉内治疗后的预后情况(相对风险值为1.06,95%置信区间为0.911.22)。同时有另一随机对照试验正在研究基底动脉闭塞患者早期行动脉内治疗的效果。基底动脉闭塞的治疗时间窗可能比其他类型的卒中要宽,虽然4.5个小时尚且足够,但可以考虑把静脉内或血管内的治疗时间窗上调至24小时。在芬兰的一项观察性病例研究,采用血管造影技术观察184位基底动脉闭塞后行静脉内治疗的患者治疗时间与预后的关系。研究发现,治疗时间与预后无明显关系。有人推测,后循环梗塞半暗带脑组织比前循环梗塞半暗带脑组织的抗缺血能力强,所以治疗时间窗相对要宽。这可能是因为后循环中脑干的白质成分比例高,抗缺血能力比其他脑组织强,所以后循环梗塞后组织坏死过程比前循环缓慢。对于伴口吃症状的TIA患者或无影像学证据的广泛梗塞患者,溶栓治疗可能是最有效的治疗手段。急症血管成形术或颅外椎动脉支架成形术对于广泛卒中病人并非实用。十一、神经外科 对于大范围的小脑梗塞,伴颅内压增高或脑积水引起的意识水平下降时,神经外科介入治疗可能是救命的治疗手段。小脑大范围梗塞往往会引起水肿。虽然早期仅表现为小脑功能受损,然而水肿会压迫脑干,快速引起脑干功能受损。快速后颅窝解压,移除部分坏死组织很可能是救命性治疗手段,然而这一推论缺乏随机对照试验的证明。一项纳入52位小脑梗塞患者的病例研究,头颅CT证实了后颅窝的水肿占位,其中有39人发展为脑干压迫的症状,41人出现意识障碍。手术前先行减压手术的21位患者均恢复良好,而不能做手术的患者恢复情况则不尽人意。十二、后循环缺血性卒中治疗后需注意哪些情况 识别引起卒中的可能原因或危险因素对卒中防治具有重要意义,因为它对卒中的治疗有指导意义,如对于心房纤颤的卒中患者,我们应考虑抗凝治疗。因此,国际卒中防治指南推荐的各项指导方针应遵守执行,有助于明确可控制的危险因素并指导卒中二级预防策略的实行。 需进行的检查包括有心电图,肝肾功能,全血细胞计数(包括血小板),血糖,血脂,电解质,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一些卒中类型,如单纯的大脑后动脉梗塞和基底动脉尖综合征,往往是心源性栓塞引起的。新英格兰杂志报道,40%的大脑后动脉梗塞属于心源性脑栓塞。当遇到这些临床综合征时,有必要对心源性病因做详细评估,如监测心率以识别心房纤颤。 当卒中患者找不到明显可能机制和危险因素时,我们应把注意力放到心源性因素上,此时,长时程动态监测心率可提高心房纤颤的检出率。超声心动图检查可选择性应用于有心脏疾病和怀疑有心脏、大动脉栓塞或空气栓塞的患者。当仍然找不出原因时,还可针对全身性疾病行血清学检验,明确是否有感染或其它可引起动脉血栓形成的疾病。十三、后循环缺血性卒中该如何治疗 最新国际卒中防治指南推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药物控制来实现卒中二级预防,其中具体包括抗血小板聚集,降血脂,血压控制在140mmHg/80mmHg以下。当卒中患者排除脑出血及溶栓治疗24小时之后,便可开始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血栓形成的长期二级预防推荐单独使用氯吡格雷(阿司匹林或双嘧达莫)。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治疗两周后,符合抗凝治疗指征时(如有心房纤颤),应考虑梗塞损害及出血风险,权衡利弊后即可开始抗凝治疗。当患者有患脑梗塞高风险时,如有症状的椎基底动脉狭窄,应考虑使用双重抗血小板聚集药物。最近一项纳入5170位中国卒中患者的随机对照试验发现,轻微卒中发生24小时内或TIA发作刚开始后短期同时使用氯吡格雷和阿司匹林后,卒中复发率显著降低。 一项降低胆固醇随机对照试验,对各种缺血性卒中的类型进行研究,发现这些卒中患者每天服用80mg阿托伐他汀后,致命性卒中或非致命性卒中的发生率有所下降。然而,这项研究较少涉及到卒中超急性期。十五、后循环轻微脑梗塞和TIA患者中哪些人最容易加重或复发 基底动脉闭塞患者最初可能伴有口吃,症状波动类似TIA,但当基底动脉闭塞后,则进展为毁灭性的脑干卒中。55%-63%的基底动脉闭塞患者有前驱症状,如TIA、轻微卒中或其他症状。有研究显示,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的死亡率为4195%,上述某研究也提到,基底动脉闭塞不能再通时,死亡率很高。未再通的幸存者,大多也是严重残疾,如闭锁综合征。 一项中心病例研究中,50位通过血管造影确诊的基底动脉闭塞患者,静脉溶栓后均血管再通,3个月后,这些患者均能独立生活。对于有症状的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90天内卒中复发风险约为25%。 因此,明确哪些卒中病人有早期复发高风险至关重要,既有利于针对性治疗,也有利于分配最佳管理方式。如果不断研究椎-基底动脉狭窄以证明血管内治疗的疗效,高风险病人的识别将越来越有必要。遗憾的是,目前没有专门预测这种高风险的具体规范。 应用于TIA的ABCD2临床预测评分(年龄,血压,临床症状,症状持续时间和糖尿病)是否适用于椎-基底动脉系统TIA尚不确定。然而,有一项基于医院的观察性病例研究显示,后循环卒中或TIA患者90天内的复发率为30%,与ABCD2临床预测评估结果不符。为了改进后循环TIA复发风险的预测能力,正不断完善相关评分体系。 新英格兰杂志有报道在美国,后循环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林地承包条例解读课件
- 林业防火安全培训课件
- 妊娠期高血压培训试题(含答案)
- 医疗安全与质量控制、病历书写及医疗核心制度考试题(含答案)
- 员工规章制度培训试题(附答案)
- 基础管理工具测试题(附答案)
- 电工岗位模拟习题(附参考答案)
- 李白课件教学课件
- 静脉治疗考试试题及答案
- 李清照的词两首课件
- 2025年中国物流集团国际物流事业部招聘面试经验及模拟题集
- 乡镇安全培训课件
- 2025年航空业面试者必看航空公司招聘笔试预测试题及答案
- 2025年全国企业员工全面质量管理知识竞赛题及参考答案
- 202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网络知识竞赛100题题库(含答案)
- 2025秋仁爱科普版(2024)七年级上册英语教学计划
- 2025四川省公安厅招聘辅警(448人)笔试参考题库附答案解析
- 中望CAD机械版使用手册
- 定额〔2025〕1号文-关于发布2018版电力建设工程概预算定额2024年度价格水平调整的通知
- 2024年9月28日安徽省地市级遴选笔试真题及解析
- 腰椎穿刺术3PPT优秀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