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9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目 录第一章 心智科学31、零项修炼禅的实践32、零项修炼不是序言的序言113、心智科学154、解读人类大脑165、经营大脑206、揭开大脑“顿悟”之謎298、大脑中有“天才按钮” (刺激特定区域 常人能变天才)319、多问一个为什么 (思维可以训练,训练就可能提高)3310、学会沉默3311、静坐,呼吸间的健康“心”风潮3412、如何在禅定时对待念头选自波卡仁波切的启示36第二章 商 道心的管理371、商道 禅道 八正道373、没有管理的管理禅的涵养、心的管理394、管理废话和MBA“病毒”395、大企业:人类最伟大的创新396、GE再学习:像经营大公司一样经营小公司397、精益生产 以人为本398、谢清海靠“3R”指路399、给杰克韦尔奇的一封信(附杰克韦尔奇的回信)39杰克韦尔奇的回信3910、管理的最高境界是“禅”3911、上帝安排的任务3912、大众汽车办起了大学 改进现有教育体系 专为企业培养人才39第三章 诗的教化391、花有几种颜色392、学风:大学立校之本393、遥远的掌声394、熟读唐诗395、法国的高考作文题396、世界名校是这样炼成的397、工作是我们用生命去做的事398、短39第四章 禅的涵养391、卡莉:找到你热爱的东西392、感谢敌人393、规则与效率394、为什么不守秩序395、穷人与富人396、被自己淘汰397、指责过份398、活在当下399、无福消受的浓汤3910、追寻一种精神3911、造化的报应39附录39稻盛和夫先生的回信39正 气 歌39普贤行愿品39静坐要领39宝 石 操39参考书目39第一章 心智科学1、零项修炼禅的实践文/王绍璠禅不是宗教,并且与一切宗教的本质及其形式完全无关。禅(世界里)没有创世者、造物者,也没有上帝、救世主,更没有神化的佛陀;禅不需要信仰,并且认为信仰是对真理本身最大的亵渎和遮蔽,但却又包融信仰,使信仰更接近智慧和真理。禅更扬弃和超越了千百年来婆罗门化的中国佛教的宗教迷信内容及形式。禅继承了原始佛教的智慧,含融了中国诸子百家的精蕴,形成了涵盖中印文化精华的思想体系。禅旗帜鲜明地反对一切迷信的、跳大神式的宗教;只以实证而得来的智慧面对人生和宇宙的诸般问题。禅不是哲学,并且与任何哲学的体系及其内涵完全无关。禅不是逻辑的思考、线性的思维。辩证的思想、立体的思维是深层思维的方法论,而禅则是完善和达成这种方法论的实证方法,是指示真理和智慧的金手指。禅不是语言文字、知识推理的“戏论”,而是提升直觉思维、创新能力的“方法”。禅不是神秘主义,也不是不可言说、不可实证的神奇“境界”。禅如诗一般,可以兴,可以群,可以怨,可以观,可以道,可以名。禅只要如实修炼,真修实证,即可证得,而后横说竖说,炽然说,众生说,尽在言中而不失其旨。如或不然,任你千般巧说,万种风情,终究是夏虫语冰,说食不饱。禅的梵文是“Dhyana”,汉文的音译为“禅那”,简称为“禅”,汉语拼音为“Chan”,日本人发音为“Zen”,现代国际通用“Zen”来代表“禅”。“禅那”在梵文的原始意义有“思维修”,“静虑”、“三昧”等含义,是和现代所谓的宗教、哲学完全不同的一种体系,然而并非高深莫测,与现代脑医学和脑生理学却相互关连。禅之初始源于古印度,早在远古之世的奥义书中便有关于禅的记载。现代考古学家在印度“河谷”一带,发掘出大量远古文物,其中发现一些古代货币和饰物上面,刻有瑜珈行者在树下静坐的图像。河谷文化比起后来的雅里安文化还要古老,足证静坐文化渊源甚为久远。迨至后来释迦牟尼出世,化腐朽为神奇,转宗教为智慧,辟婆罗门外道迷信而启正法于人间,并采用其中有关禅的精义,以之作为特定的修持法门。依原始佛教之说,禅不止可以治疗身心之病,促进身心健康,更重要的是能改善思维能力,获取智慧,提升生命素质,进而回归到“心”之本体,证得无漏智慧。因此,禅是指生命得以升华,素质得以转化,理想得以落实的实践方法。是一种生命上或行为上的践履,通过这种践履,智慧才能增生,生命才能成熟。禅,其实并非只是精神上的“静”与“定”,更重要的是如法思维(如理作意),这样才能与真实相应,从而得到开悟。禅是思维修,换言之,人要有正确、如理的思维才能与真实相应,才能开发智慧。这种思维修对现代人来说极为重要。现代人不善思维,即使如当代西方学人之思考方法、语言哲学和分析哲学那样,在概念上辩析得十分精晰,但仍陷于逻辑关系与语言层次中,在“戏论”阶段徘徊不已,而无法超越并提升到智慧思想层面。禅所开放的,并非知识、逻辑领域,而是破开内在无明而证见的真实;非经由禅的实践不能证得此观照真实之心,证得此观照真实之心,人才能成为一个大写的“人”,一个具足大“心”的人。禅是一个指向真理的“方法”,一个如何完成具足大“心”的人,如何造就大写的“人”的实践“方法”。可知原始禅的意义是和思维修、禅定分不开的,后世中国禅宗但以禅来命宗,是在原始禅定的基础上赋予禅更灵活的生命力和更深广的包融性。至于原始禅的再生,原始禅的超越,则是始自中国唐代的慧能。在六祖坛经中,慧能首先提出了“定慧不二”和“无念”的思想,创造了原始禅彻底中国化的更深的契机,使原始思维修和禅定的基础理论更为圆融,同时也展示出中国祖师禅独特、创新的风范。中国祖师禅的殊胜之处,就在于把印度佛教如来禅的“般若性空”思想转化为“无念”,“无住”的活泼禅机。“无念”并非是空无一物的“断灭之念”。正如坛经所说:“无者无妄念,念者念真如”,引申之意:“一念不生全体现”。其义则为,心中不起任何妄念,则智慧宛然;如同一面明镜,不惹一粒尘埃,则光明灿然。“无心”即同“无念”:无妄念之心则智慧之心具矣。即“无者无妄心,心者即智慧。” 在这种定义下的“无心”,才是真正圆明通澈的“心”,才是真正的一念不生,最纯最净,最无阻隔和挂碍的“无心”。这种“无心”才是真正创造者的“心”,真正归零的“心”,最具中道的“心”。“无住”并非是空无所住的“恶趣空”、“断灭空”,正如金刚经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引申之义,无住就是“不执着”、“不偏执”,当住即住,当离即离,可住则住,可离则离;也如后世中国禅宗所说的:“即此用,离此用;离此用,即此用。”如珠子走盘,而非胶柱鼓瑟。正是这种中国祖师禅活泼的直指人心的禅机,全无遮挡的创造,影响了后世日本的大和文化,他们学习和继承了“无心”之论归零,将“无心”用之于日用生活。从遣隋使、遣唐使、宋学使、宋学僧,直到日本的江户时期,中国禅宗始终深入的、久远的影响着大和民族。由此而兴的花道、弓道、剑道、茶道,融生活于花禅一味、弓禅一味、剑禅一味,茶禅一味,使有限的空间展现了无限的生机,这本是中国祖师禅的殊胜风姿,却成为日本大和民族的生活之道,进而启动了日本明治维新,造就了日本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大国的契机。至于中国禅文化对日本文化方方面面的影响,在零项修炼一书中都有较为详细的叙述,兹不赘言。禅是一组诠释生命真谛的智慧,其精湛圆妙的体系,融贯了印度和中国思想文化的精华;且为中华文化放出空前的异彩,流风遍及,自唐宋元明清,内及西藏、青海诸边地,外及日本、韩国诸友邦,都深受影响,历久不衰。中国禅宗真正走出了印度佛学的系统,进一步涵化两国文化精蕴,完成了自己独特的风范,成就了中国特色的禅宗,从而开拓了深远流长的慧命,是在唐末五代之世。在中国,禅宗作为生命之学,虽和先秦以来的诸子百家之学别帜互异,但却后来居上,兼融并蓄地包含了各家的精旨,儒、道、释及百家之学自宋以后,全都融入禅海之中,汇成禅文化大系而不再自成其体系了。(自此而后,儒道释诸家实质上都以禅为其内在精神而各自表述其外在“家”学)。继此之后,三玄论孟,荀墨学庸,互为交流,自传统的经典文化中突破,禅宗的园地开结了五家七宗丰硕的成果;一股清新自在、充满机趣活泼的生命之泉,自深厚的中国大地中漾溢迸出,滋润灌溉了大江南北和山泽野地。所谓“拈花微笑”、“不立文字”的宗旨,正是这个时代的写照。生命的真谛和妙趣,从此遍及到一花一叶,蠢动含灵之中。未有世界,早有此性,世界坏时,此性不坏正是中国祖师禅带来趣向真如的宣示和超越自我的启蒙。不需透过皓首穷经的义理辩解,不需经由钟鼎庙堂的祈福加持,人们就可亲切、直率地触及到真如自性跳动的脉搏,“明心见性”已不再是那么遥远而生疏的指标。这些都是中国祖师禅特立独行的典范,这些属于整体生命的智慧火炬,划过历史长空,为当代后世留下了不朽的智慧德业。客观规律的运转,在有形的生命断代史中自有其生成坏空的韵律和节奏,随着时代的移迁,禅宗门风也跟着蜕变;也许是时届“去古已远”的年代,到了北宋南渡后,中国禅宗史上,一个新的风规产生,一组旧的命题重现:“参话头。”这个重生的宁馨儿诞生在气运转新的中国大地上,离开六祖开创的年代,将近五百个年头。他到底是传扬心灯的功臣,还是败坏祖庭的罪人?历史上的功过,自古谁又能下得了定论?更何况这是一脉智慧的传承! 古人倡导参话头之意义:正如南师怀瑾所言:“话头者,即为入道之柱杖。善知识者,犹如识途老马,手握柱杖,乘彼良驹,见鞭影而绝尘,闻号角而脱锁,自他互重,子琢母啐,一旦豁然,方知本未曾迷,云何有悟耶?”又说:“禅门衰落,用“念佛是谁”话头,天下丛林入此话中,终至滞壳迷封者,如麻似粟,于是使参话头者,如念佛号禅门参究之旨与方法,势将永沦丧失矣”。南师所说之“禅门参究之旨与方法”,就是古德所言之“参要真参,悟要实悟”之实义。所谓“参要真参”,是指学人要实证到“实相”,首先必须要如实的参话头,并且要参出“疑情”(绝非是自由心证的自说自话),这是方法。所谓“悟要实悟”,是指参出“疑情”时,还要经由一番寒澈骨的心路历程,才能实证到“实相”,开发出本自具足的智慧,这是宗旨。以此,参话头之施设,试如南师所言:“话头者,即为入道之柱杖。”也如盐亭袁焕仙先生所说:“此法至易、至简、至高、至玄,胜行中之特行,要法中之妙法。此观音入德之门,诸菩萨入德之门,三世诸佛,一切贤圣入德之门。” 换而言之,参话头是自古迄今“明心见性”、“开悟成智”“唯一”的多快好省的黄金方法,是为了天下学人都能一咬咬破无处下口之铁馒头,真参实悟而后转化成为经世致用的大智慧、大承担,进而转长河为酥酪,变大地为黄金,庄严国土,利乐有情的实践方法。可以这么说,参话头是用于撬动地球的“支点”,开发人类智慧,趣向幸福、和谐之途的实证“心法”。它使中国禅宗具足了内在精致的生命动力,成为有别于印度、中国佛教的可以道、可以名、可以再现而真实不虚的教外别传的智慧体系。自印度释迦牟尼在尼连河畔的菩提树下,经过七天的修炼和实证(真参实悟),成就了大智慧、大承担的智慧德业以来,在中国禅宗发展史上,几乎历代所有传承的禅师都是和释迦一样,经由参话头之心法而实证开悟,继而传续心灯,无一例外(禅师和释迦经由参话头而悟道的心路历程都是相同的,唯一有别的是释迦和禅师彼此所积累的功用和内在的含蕴深浅不同),其中实例在下文中都有详细举证,在此不具。虽然禅门自大鉴(慧能)而下,花开五叶,枝接七条,代有人出,但毕竟脱不出日积尘生,时久弊兴的历史规律。指月录、五灯会元等书记载,自黄檗禅师以下的历代祖师,几乎一致对于学人“修道(实证)者少,说理者多”的浮夸虚饰的作风,呵斥有余。溯自五代而还,禅门宗风,由于前有临济的三玄三要,曹洞的五位君臣,后有黄龙的三关,圆悟的碧岩等等的施设;又因宋代兴倡文风之实,流风所及,遂使天下衲子学人,舍真修实证之学而放情于禅话风月之中,宗门实际理地,修持法要沦于戏论之流,更有甚者,徒以公案、评唱,妄心意解,总不实证,穿凿牵强,以为契悟之机,而与禅道祖意,南辕北辙;不啻误人自误,更且使千古心灯,智慧心法,灭绝失色。明代莲池大师在其禅关策进书中对于前代当世宗门不重真参,不重实悟之颓败之风,特予批评:“今人心未妙悟,而资性聪利,辞辩捷给者,窥看诸语条中内答机缘,便能模仿,只贵颠倒异常,可喜可愕,以眩俗目。”又说:“古人棒喝,适逗人机,一棒一喝,便令人悟。非若今人以打人为事。”又说:“宗门之坏,讲者坏之也。或问,讲以明宗,曷言乎坏之也?予曰:经、律、论有义路,不讲不明!宗门无义路,讲之反晦,特使其参而自得之耳。故曰:任从沧海变,终不为君通。又曰:我若与汝说破,汝向后骂我在今讲者,反其套话矣,西来意不明(佛法智慧不能实证),正坐此耳。”莲池所谓“宗门无义路,讲之反晦,将使其参而自得之耳”,正说明中国禅宗重真参实悟之心法其来有自,非徒逞口舌聪明,宣讲便利可说禅宗。在同书序言中更申明参话头心法对于禅门学人的重要性:“予初出家,得一帙于坊间,曰禅门佛祖纲目,中所载多古尊宿自叙其参学时(参话头时),始之难入,中之做工夫(起疑情),经历劳苦次第(真参次第),与终之廓尔神悟(明心开悟);心爱之、慕之愿学焉。既而此书于他处更不再见,乃续阅五灯诸语录杂传,无论缁素(出家或在家),但实参实悟者,并入前帙,删繁取要,集之成编,易名曰禅关策进。居则置案,行则携囊。一览之,则心志激励,神采焕发,势自鞭逼前进,或曰,是编也为未过关者设也,已过关者长往矣,特安用之?虽然,关之外有重关焉, 伪于鸡声,暂离虎口,得少为足是增上慢人,水未穷,山未尽, 擎策在手,疾驱而长驰,破最后之幽关,徐而作罢参犹未晚也。”袁焕仙先生在黄叶闲谈中有言:“话头者,黄檗揭于前,妙喜(大慧)倡于后,比来宗门下客,趣乎入此(明心悟道),莫不竞尚话头。此法至易、至简、至高、至玄,胜行中之特行,要法中之妙法也。”引申袁老之意:参话头,正是为了天下丛林缁素精进修行而起的,明眼宗师克期取证,从旁呵护,俾使参学之士心无旁鹜,一门深入期致真参实悟。参话头之得力处,就在于起疑情,参话头之功用处,也在于起疑情,宗门所谓“大疑大悟,小疑小悟,不疑不悟”。正是说明疑情的大小与实悟的大小成正比。(释迦牟尼的实悟与历代禅师的实悟,不同之处即在于所起的疑情大小。)南师有言:“溯自隋唐之世,丛林衲子,不必实有话头横梗胸中,其于一机一境上,善致疑情之用者,亦能了彻心性而得大机大用。”说明宋代之前,可以不用参话头心法,但还要以疑情为用,方可了彻明心,可知疑情之于参话头,其功其用大矣哉。前文袁老所说“话头者,黄檗揭于前,妙喜倡于后。”其中妙喜之于参话头心法,在中国禅宗史上确是值得大书特书。妙喜即是南宋大慧宗杲的别名,大慧杲所处的时代恰恰是文字禅泛滥之世,当时禅门学人纷纷热衷于公案的文字义理上的注解和答问(如同现代日本的公案禅),少有人能真参实悟,以续心灯。宗杲针对当时丛林流弊,为突破当时流行的文字禅的束缚,(尽天下衲子大半死于“言下句中”不得超脱)确立走古人的老路,即“黄檗揭于前”的“参话头”之心法。他说:“第一莫把知得的变为事业,堕在见网中,更不求妙悟,又落在无事甲里”(顽空消极)。为了直取真参实悟的实践心法,他更将其师圆悟勤的公案评唱大作碧岩录的梓版和已流通的成书,尽皆付之一炬,以免流通;因为这本书记载了圆悟禅师对古人公案评唱的解说之辞,影响所及,使得学人徒以耳食自饱,自欺为是,全不悉心参究,以致断灭宗门心法。在他极力倡导独树一帜的“看话禅”,即后世所谓的“参话头”不久,效应皆佳,人才辈出,“贤世大夫往往争与之游”,门下从其悟旨者有八十余众。同时,宗杲又以“参禅”的革新和进取的精神,对同时代由曹洞宏智正觉所提倡的“默照禅”展开批判(日本曹洞的道元禅师正是此宗传人)。宗杲认为默照禅与历代祖师所提倡的创新进取精神大相违背:摄心静坐,闭眉闭眼,没有丝毫自在活泼,就像三冬雪景一样毫无生机,它只会使学者心如死灰,身如枯木,妨碍学者明心见性,智慧自在。默照禅所主张的静坐默究,休歇身心,对那些要求摆脱世事困扰的官僚士大夫来说,确有很大的吸引力。宗杲于绍兴四年(1134)作七闽之游时,见当地丛林默照禅广泛流行,修行者几与时代社会完全隔绝、脱离,深感痛心。于是奔走疾呼、予以痛斥,将士大夫居士引导到“参禅”的正路上。他说:“而今诸方有一般默照邪禅,见士大夫为尘劳所降,方寸不宁贴,便教他寒灰枯木去。”又说:“往往士大夫为聪明利根所使者,多是厌闹喜静,又被邪师指令静坐,却见省力,便以为是。”厌闹求静是习禅者的共同需求,若于太平盛世,尚属无妨,还可悠闲养性,但若大敌当前,民族存亡之际,为逃避社会责任而尽情静坐默照,则绝非士大夫辈所当为。宗杲认为禅不应着意摆脱世俗的干扰,它仍然可以与世事打成一片,不相违背,参禅者更能更好地做官营生,更能更好的忠君爱国,忧时忧民,禅门更强调“一切治生产业与诸实相不相违背。”(法华经)禅宗的宗旨就是要自觉而觉他,己立而立人,化腐朽为神奇,转愚痴为智慧,多快好省地为社会、国家、人民谋最大的福利。宗杲举当时名臣杨亿为例,指出士大夫学禅 的要义:“昔杨文公大年,三十岁见广慧琏公,除去碍膺之物(明心见性)。自是以后在朝庭,居田里,始终一节(如),不为功名所移,不为富贵所夺。亦非有意轻功名富贵,道之所在,法如此故也。”士大夫在学禅同时,照样读书看报,修仁义礼,侍奉师长,教诲后学,吃粥吃饭,将禅与世间社会生活结合成一片,届时便能体验到儒即禅、禅即儒,僧即俗、俗即僧,凡即圣,圣即凡的境界,这就是士大夫所要修行的禅。唐末五代,禅宗异军崛起,它不仅在佛教界犹如春雷轰鸣,震撼着古老传统的寺院,并且在整个文化思想界掀起了一阵惊涛巨浪。宗门武库记载说:“王荆公一日问张文定公,曰:孔子去世百年生孟子,后绝无人,何也?文定公曰:岂无人?亦有过孔孟者。公曰:谁?文定公曰:江西马大师、坦然禅师、汾阳无业禅师、雪峰、岩头、丹霞、云门。荆公闻举,意不甚解,乃问曰:何谓也?文定公曰:儒门淡泊,收拾不住,皆归释氏焉。公欣然叹服,后举似张无尽,无尽抚几叹赏曰:达人之论也。”宋代士大夫的参禅,多数因受禅学心性的启发和激励,他们通过接受和体验参禅悟心的体会,重新审视社会人生,更从积极处领会,于忧患之际开拓心性,顶天立地,对社会人生多能贡献无尽的心力,诚如禅门所谓:深深海底行,高高山顶立。禅门除大慧宗杲倡导参话头为后世所崇仰者而外,后世更有来者,忘身参学而能明彻心性,标榜“死关”而能宏开禅教,其人则为元代高峰原妙禅师。当宋元之交,禅宗五门中的沩仰,云门、法眼三系,已经淹没无闻,入明以后,能维持一定规范的就只临济、曹洞两家,而临济宗风又盛于曹洞,于当日后世禅风的存续,起了主要作用,其中关键就在于高峰原妙禅师对于宗门实证心法参话头的倡导和经营。高峰上承大慧之机用,下启明代之禅风,可谓承先启后,中兴禅法的一代大师。至于参究话头,发明心地,而见诸文字者,自大慧之下,首以高峰语录最为详尽,以其悟处深玄,最易淬励学人,资启后学。昔日尝读高峰语录,诚有“一回展读,一回激发人意气”之感(莲池大师语),而于书后“塔铭”所记:“后之真能为大事者,千万人一人,高峰是已”之语,信知不诬。盖高峰为人多示本分钳锤,随机教化而门风险峻;尤以其躬行实践,忘身参学而能明彻心性,非具大信大智大行者,不能为之,其于后学诚有激扬淬励之资。莲池大师者,明一代高僧,宗通教通,而专务净土以示方便,其于高峰参究教化之迹在其高峰语录序文中,殷勤赞叹,推崇备极,虽简要数语,而高峰深妙高致之处,已戛戛乎溢于言表,仅录一二于下:“始予乍阅内典,得经论并古今杂论,共数帙,中有大师语,惊喜信受,如暗逢炬,至今犹然。盖自来参究此事,最极精锐,无逾师者。真似纯钢铸就,一回展读,一回激发人意气,俾勇跃淬励忘倦。虽悟处深玄,不敢以凡臆窥测,而但觉其直截根源,脱落窠臼,近有慈明、妙喜之风,远之不下德山、临济诸老, 伟哉堂堂乎,可谓照末法之光明幢也。”由此可知,高峰之于参话头,在其当时(话头已近末法),实有振危起衰之功;而欲究话头之实,高峰禅师实属重要。他于当世禅门宗风所立的规范和所耗的心血,尤其是他倡导真参实证,躬亲实践,不许浮华,力挽前代所积之颓风,为当代后世的丛林添注了新的血脉,开启了真参实悟的一代宗风。他的功业,在世俗上,于当代的历史人物中,可以比拟的,就只有晚他而出的明代荆州宰相张居正,正是他生前的经营智慧,使得大明天朝的气运向后延续了百年之久。本来禅门“不立文字”的标榜,正是为了要让学人超脱言句,直指人心;心性的污染又岂是“穷诸玄辩,竭世枢机”所能转化得了呢?高峰所处的一代,正是积弊已深,积弱已久的门庭,五家的宗旨和家风,长久以来已被俗学阿师,耳食口慧之辈扭曲的不承其旨;诸如谬学临济的“瞎棒乱喝”,误传曹洞的“默照邪禅”,尽皆充斥于当世当时。在这种际遇之中,高峰出世并提倡高举禅门真参实悟的实践方法,对于当代颓废的宗风,萧条的丛林而言,其功不可没,前文已引证过。同时,在历代禅师的行谊和语录中,除大慧杲之外,再没有比高峰对于参话头、起疑情等禅门实际理地的实践心法,剖析、条缕的如此明切、畅达、透彻,无怪乎明代莲池极力赞颂高峰语录并力行推广。为使读者更深入的明了禅门参话头和疑情的实质,同时也对中国禅宗独特殊胜的内涵和真正标榜的宗旨及方法,有一个更全面的认识,也就不嫌冗长,谨摘录一段高峰禀告自己参学始末及悟道因由,而呈寄给其师仰山雪岩的书信:“某十五岁出家,十六为僧,十八习天台教,二十更衣入净慈,立三年死限学禅。遂请益断桥和尚,令参生从何来,死从何去,于是意分两路,心不归一,又不曾得断桥和尚说做工夫处;看看耽搁一年有馀,每日只如个迷路人相似,那时因被三年限逼,正在烦恼中,忽见台州净兄,说雪岩和尚,常问你做工夫,何不去一转。于是欣然怀香,诣北石间塔头请益。方问讯插香,便被一顿疼拳打击,即关却门;一路垂泪,回至僧堂。次日粥罢复上,始得亲近;即问已前做处,某一一供吐;当下便蒙剿除日前所积之病,却令看个无字,从头开发做工夫一篇,如暗得灯,如悬得救;自此了解用工处。又令日日要见功夫,不可今日也恁么,明日也恁么,每日才见入来,便问,今日工夫如何,因见说得有绪,后竟不问做处,一入门便问,阿谁与你拖这死尸来,声未绝,便以痛拳打出,每日但只恁么问,凭么打,正被逼拶有些涯际,值老和尚赴南明请,临行嘱云,我去入了,却令人来取你,后竟绝息。二月半归堂,于次月十六夜梦中,忽忆断桥和尚室中所悬万法归一,一归何处?话,自此疑情顿发,打成一片,直得东西不辩,睡食俱忘,至第六日辰已间,直廓下行,见众僧堂内出,不觉混于队中,至三塔阁上诵经,抬头忽睹五祖法演和尚真赞,末后两句云:百年三万六千朝,反复原来是遮汉。日前被老和尚所问拖死尸句子,蓦然打破,直得魂飞胆丧,绝后再苏,何啻放下百二十斤担子,乃是辛酉三月甘一少林忌日也,其年恰二十五岁,满三年限。便欲造南明求决,那堪逼夏,诸乡人亦不容,直至解夏,方到南明,衲一场败缺,室中虽则累蒙锻炼,明得公案,亦不受人瞒,及乎开口,心下又得浑了,于日用中尚不得自由,如欠人债相似,正欲在彼终身侍奉,不料泽兄有他山之行,遽违座下,至乙丑年,老和尚在道场作挂牌时,又得依附,随侍赴天宁,中间因彼诘问,日间浩浩时还作得主么?答云,作得主。又问睡梦中作得主么?答云,作得主。又问正睡着时,无梦无想,无见无闻,主在什么处? 到这里直得无言可对,无理可伸。和尚却嘱云,从今日去,也不要你学佛学法,也不要你写古写今,但只饥来吃饭,困来打眠,才眠觉来,却抖擞精神,我这一觉,主人公毕竟在什么处安身立命。虽信得及,遵守此语,奈资质迟钝,转见难明;遂有龙须之行,即自誓云,拼一生做个痴呆汉,定要见这一着子明白。经及五年,一日寓庵宿睡觉,正疑此事,忽同宿道友推枕子堕地作声,蓦然打破疑团,如在罗网中跳出,追忆日前佛祖所疑淆讹公案,古今差别因缘,恰如泗州见大圣,远客还故乡,原来只是归时人,不改归时行履处。自此安邦定国,天下太平,一念无为,十方坐断。”在此信中,高峰说到自己夜梦中,顿发疑情,打成一片,直得东西不辩,寝食俱忘;如同大慧杲所说的,茶里饭里,行居坐卧,无时不在其间一样。这种情况正是参话头参得上路,参的得力处,不经此一番混昧,不由此一念专精,身心都深入于话头中,犹如庄周之梦蝶相似,则所起之疑情不能深远,疑情不能深远,则所参之话头便不能起用,因此,参话头必要参到此种田地,方堪造就,否则仍是暂时歧路化城。更重要的是,若无雪岩和尚平素之严峻鞭策,苦心经营,高峰之疑情,纵然发起,必不致如此豁然;而由雪岩和尚要他再参“主人公”话头一事可知,学者要得真参实悟大彻之机,明师之鞭指、钳锤,实为契机要津,不可或缺。若无点晴之机,只一画龙耳,又有何大奇。大慧杲及高峰在百年之内先后提倡参话头不遗余力,并且在当时都产生了立竿见影的影响,是因为他们亲身验证了参话头的“实效”,只有实事求是,立足真实,禅的生命力才能转化出最大的能量智慧无限,如同爱因斯坦有名的公式:E=mc2。任何伟大的理论也无法创造出生命,必须实践才有生命,禅就是实践的生命,参话头则是生命的实践。参话头这个“方法论中的方法”、“实证中的实践”,才是中国禅宗能够超越中、印佛教的“盲区”,气吞万世,含融百家而独立不殆的生命动力,只有这股来自生命本身具足的动力,才能转化任何伟大的理论落实到“包产到户”,直入实际理地的真修实证,完成一个大写的“人”的事业。唐宋文明的盛世,日韩文明的转化,都足以说明这个方法论中的方法,实证中的实践是真实不虚的,历百世而不朽的,虽至今日其效仍然弥新不减,正应了书经中的一句话:“周虽旧邦,其命惟新”。这就是我们之所以在今天的中国大地上倡导“参话头”“零项修炼”的主要原因。2、零项修炼不是序言的序言文/王绍璠 世界500强的神话或是梦魇,就在后资本主义、新经济时代,被他们自己送上自己所架造的无形绞架诚信的破产而濒临灭亡或消失。诚如笔者在呼唤企业家心的回归一书中提到的,中国在面临WTO带来的阳谋和新的八国联军长驱直入时,所亟需的不是什么世界500强,什么全球化的跨国企业,而是500颗圆明通彻、诚信承当、原创自主的心。“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内之不修,外饰何为?”,今天中国最需要的应该还是民族精神,民族之魂,不是片面的科技或经济的发展,但得本,不愁末,知所先后,本立则道生;只有当内在民族精神素质提高时,亲和力、创造力才能与时俱进,才能焕发出能量,才能真正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人为本,几千年来人类的文明历史可资证明:只有从中华民族人文精神的教育、教化之下(包括日、韩、东亚诸国),人才能真正体现出人的价值,人才能展现出人的真正智慧,无需象欧美诸国靠上帝来赐予。举一个现时的案例:就在2002年8月31日,美国总统布什宣布把9月6日至8日定为“全国祈祷和纪念日”。最后布什还说:“让我们共同通过祈祷寻求智慧、忍耐力和力量。”这是典型的基督教文明,然而徒靠信仰(祈祷)和“管理”,永远也解决不了现代资本主义的绝症私利和贪婪。换句话说,西方式的管理和西方式的管理思想,大前提就是错误的,因而导致今天的恶果。首先,他们把人简单地还原成为“经济人”或“社会人”,这是对白老鼠的分类法则,运用到人的身上,进行“管理”不止是不到位,更是“错位”,并且是极其不负责任的专横、独断与对人性的践踏。因此,回过头来再说,“以人为本”。只有以人文精神和人文理念教育了人们几千年,教化了人们几千年的中华民族,才能承担起这个伟大的任务,才能完成这个伟大的使命。要化解资本主义比现代恐怖主义还要危及人类生存和文明的败坏的后遗症,仅凭信仰和管理是无法根本解决的,根本解决之道应该是回归到来自人类本自具足的智慧和人文精神人性的自觉和心灵的开放。来自古印度文明的精华,交融于中华民族诸子百家智慧的结晶,在中国唐宋盛世所开创的禅文化,恰恰是人性自觉和心灵开放的契机,实践之道正是从中国禅文化精蕴中提炼出来现代化禅的修炼零项修炼。在几千年来的人文精神和理念教育、教化下,中国人一直是智慧型的勤劳者(尤其是经过禅文化的深深熏陶),绝非如西方“栽赃”式的强加之词:密集型劳动力。过去是如此,现在更是如此,将来还当如此。一旦我们自己抛弃了民族文化精神的自信、自豪、自尊时,我们就不再光荣、伟大和智慧。我们民族从来不自大,也从来不卑弱,从来是“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民族。通过零项修炼,人们更会自觉、开放,更会展现出中国人的智慧精神,中国人最高品味的精神,而来解决西方不能解决的疑难和问题,象我们伟大的先民一样,对人类作出当仁不让的贡献。为什么要这么说?请看:东方日本,一位“可怕”却也值得敬佩的日本人新渡户稻造。一个二十世纪初的日本思想家。之所以戏称他为“可怕”是因为日本大和民族,能有这么一个精英,在为伸张不死的大和魂而创作了一部警世之作武士道。顾名思义:武士道、大和魂,来自中国大宋时代的禅文化之精神。据作者自序,当时的美国总统西奥多罗斯福不仅自己读了此书,还以此书分赠友人。本书被译成许多文字,在世界的日本研究书目中占有重要位置。之所以敬佩,是作者以精练、美丽而睿智的文字,深入而生动地把日本民族精神的特质和优势发挥的淋漓尽致,宣扬了日本文明精神的伟大之道武士道。让全世界的人们在日本武士道、大和魂,英雄的、道德的、忠义的、不朽的旗帜之下,认同日本的伟大精神和代表的文明,从而奠定日本在未来世界强国中的地位。(目前为止,我国就缺少这么一本书)请看:“太阳从东方一升起首先照亮了远东的岛屿,樱花的芳香洋溢在清晨的空气中时,再也没有比吸入这美好日子的气息更为清新爽快的感觉了。如果看到造物主自己闻到馨香时便在心中定下新的决心的记载的话,那么樱花飘香的绝好季节,呼唤全体国民走出他们狭窄房屋之外,又有什么不可思议的呢?即使他们的手脚暂时地忘却了劳累,他们的心里也忘掉了悲哀,也不要责备他们。短暂的快乐一结束,他们就会以新的力量和新的决心回到日常工作中去。(这都是禅文化“零项修炼”的内涵:随时归零)那么,这样美丽而易散落、随风飘去、放出一阵芳香便永久消逝的这种花,就是大和魂的典型吗?本先长在吟咏:如果问什么是宝岛的大和心?那就是旭日中飘香的山樱花!一个国家的国民之魂如果会象这样迅速死亡的话,那是可悲的,这样轻易的屈服于外来影响的,乃是贫穷之魂。武士道从它最初产生的社会阶级经由多种途径流传开来,在大众中间起到了酵母的作用,向全体人民提供了道德的标准。武士道最初是作为优秀分子的光荣而起步的,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了国民全体的景仰和灵感。虽然平民未能达到武士的道德高度,但是,“大和魂”终于发展成为岛国帝国的民族精神的表现。(在本书中将会指出武士道源头的历史)武士道作为一种不知不觉的而且难以抵抗的力量,推动着国民及个人。虽不具备形式,但武士道过去是,现在也是我国的生气勃勃的精神和原动力。因为旧日本的建设是其产物的武士道,现在仍然是过度的日本指导原则,而且必能实际证明它还是形成新时代的力量。如何高尚的德行也有它的反面,有它的赝品。我们在各个德行上面,必须认识其各自积极的优点,追求其积极的理想。而克己修养的理想,就在于保持心境的平静,即内心的祥和,借用希腊语来说的话,就是达到德莫克里特,称为至高至尊的euthyma的境界。(正是零项修炼的初基要求。)如果把这些呕心沥血地从胸中一滴一滴地挤出来,穿在价值连城地珍珠线上的思想,译成外文的话,反而会糟蹋了字字珠玑的我国文学。”就是这么一个日本人,这么一部写日本民族精神的书,代表了日本大和民族精神文明的可怕和可敬之处,影响所及,在80年代美国人打出了“日本能,为什么我们不能”的口号,时至今日,日本的“靖国神社”所代表的象征和精神远不止是“侵略”,更为久远的是这不朽的动力来自中国禅文化的智慧和修炼而形成的大和魂、武士道,仍在继续为大和民族的繁荣昌盛服务。这也许是我们要编写这本零项修炼的诸多原因中的一个原因。日本在明治维新时代,先是在甲午战争打败了“东方不败”的大清帝国,后来又取得了对俄战争的胜利打破了亚洲人不能打败西方人的神话,从此日本走出亚洲,迈入世界。日本在短短的维新时代之所以有如此的飞跃和成就,还是奠基于江户时代200多年和魂汉才的经世致用。正如武士道一书中所说:“武士道的精神就是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一旦获取和掌握了这种来自中国“时中”、“与时偕进”的日新精神,明治维新就有了新时代的精神和意义,明治天皇自专政以后就是以这种“时新”的精神来命名“明治维新”。从以下的一封日本明治时代的海军司令伊末佑亨给中国北洋海军提督丁汝昌的信中可资证明:“清国海陆之军,连战连败之因,苟能虚心平气以察之,不难道睹其致败之因清国而有今日之败者,固非君相一己之罪,盖其墨守常经,不喑通变之所由致也前三十载,我日本之国事,遭若何之辛酸我国实以急去旧治,因时制宜,更张新政,以为国可相安。不然,岂能负于败亡之数乎?”日本明治维新的飞跃与成就,正是继往开来的盛世大业,而不是数典忘祖的耳食牙慧。本着明治维新除旧布新的改革余威,几至现代日本的企业更掀起了管理学上的一场革命:企业管理中人的价值被重新估定,非理性的精神情感因素被前所未有地加以利用、强调、从而硬管理转化为软管理,物化管理转化为人化管理。这种日本人文精神的体现,就足以使西方管理世界臣服;而这种日本人文精神的活水源头却是中国唐宋盛世所创立的禅文化。其实,何止前所未有,简直是千百年来中国先民一直都在从事着一项伟大的民族事业:由诗化转到禅化,由人本转化到心本,由心本转化到心性,由外在感动的人性转化成内在自觉的心性。所以,千百年来才能成就智慧型的勤劳者。这种伟大的事业的实践者正是唐宋之世的“零项修炼”。零项修炼应该是锻炼中华民族之魂的空间实验站,它将铸造出一个个大写的“人”,打造出一颗颗觉悟的“心”,全民族素质得以提升,全社会道德得以回归,内圣外王之道得以实践。可以恰如其分的向欧美的信仰祈祷说“不”,可以恰如其分的向婆罗门的瑜伽说“不”,可以恰如其分的向日本武士道说“不”,因为零项修炼来自千余年来的智慧薪传和民族精神的内蕴,它以现代化的“参话头”方式,激发“疑情”,“疑情”促使大脑皮质发生变化,进而开放脑能,产生“智慧”,获得直觉和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可以说是一项人类脑能开发的修炼,正应合了印度原始“禅那”的含义:“思维修”。在零项修炼过程中,主导老师更沿用唐宋以来禅文化的教育方法:头脑风暴的激情。使得学众能得到平日学习或任何培训中得不到的智慧启发,这是千百年来禅文化教育方法的殊胜:使得学众能攀登到智慧的颠峰,极高明而道中庸,深深海底行,高高山顶立,做到一个独立自主,有气节、有担当得平凡人,做到一个“老三篇”中总结的大写的“人”。可以这么说,零项修炼是以底蕴精深的中国文化为缘起,运用禅文化独到之实证智慧的方法参话头起疑情,瞬间突破封闭的习惯思维,激发出本身具足的智慧(就象宇宙大爆破一样)随时归零、时时新、日日新,真正获得直觉和洞察事物本质的能力,做一个平凡而又伟大的人,进而完成人生、事业、社会的全赢。中国的禅文化在历史上,曾经深远地影响了韩、日诸国,这是无可争辩的史实(在本书的第四章当作详述)。书经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周朝建邦早在殷商之季就已完成,一旦建国,则其使命就要有日新月异、与时俱进的变化,中国的禅文化亦复如是。我们要恢复民族精神的自信、自豪和自尊,必须有见于韩、日诸国受到中国禅文化影响后的“文明再兴”的现象,必须借鉴于韩、日诸国的他山之玉,而重新审视中国禅文化在中国历史文化中和人类历史文化中应有的价值和地位。这是本书主要任务之一。活着的人约可分三类:第一类人,从生到死,早九晚五,一直不停地兢兢业业在完成自己的职业,是绝大多数人。第二类人,从职业转化到事业,回归社会,引领未来,为公益社会的企业家,是少数人。第三类人,终生以事业为主,奉献牺牲,无怨无悔,超然名利,创造未来,是绝少数人。零项修炼是塑造第三类人的伟大事业,是千家万户身心康宁、安身立命的平台;提供以下主要服务:放下是为了更大的承当。休息是为了更远的长征。修炼是为了更好的明天。零项修炼是解除尘劳、烦恼的终身修炼的基础。耶稣曾说:“凡担劳苦重担者来这里,我必教他得到休息。”零项修炼不仅提供耶稣所说的一切福音并且超过他们。3、心智科学心智科学(认知科学)是一门仅约二十多岁的综合科学,它包括了大脑学、生物学、心理学、细胞学、遗传学、进化论、语言学、电脑人工智慧学等等学门领域,其目标在探讨人类生命、精神方面的问题,例如,资讯如何经由感官输入,如何处理,如何储存与运用,及与遗传、进化的关系等等问题,在此学者并发现:.从三十年代起被广泛采用的科学方法逻辑实证法,仅有局部的应用价值,对认知科学而言,不仅不适用,甚至有其重大缺失。客观的观测既不可靠,主观的臆测又不能采用,而所谓的直观intuition又不容易界定,於是找寻适当能被接受的科学方法,便成了新的问题。.经由过去五年学界与高僧们多次的学术座谈,科学家发现,居然有一个不为西方科学家所知,而却是极老的学门领域,具有多种系统化的方法,及运用经由禅定的训练产生更为深刻的直观,来开发人类的心智,开发人类的内心世界。藏文将佛教直译为内观,佛学亦可称之为内观学。佛学学理深奥严谨,且必须透过亲身的体验、体证,拿自己的身心作为实验仪器,才能明白自我之本心、本性。科学家之可爱,在他们具有追求真理之心,我们也看到在多次座谈會中,科学家们虚心且打开心地请教及聆听高僧禅师们谈述一个完全陌生的领域,他们不仅深深地感到兴趣,且追根究柢地问,并将西方科学之缺失坦诚地剖析出来。履安年来学习佛法,深知此一开发内心世界的领域,绝非一般人所以为它是属於宗教或哲学范围的,它实是每一个人都可经由研究学理、亲身实证,进而对生命宇宙及自我有更深刻地认识的。佛学是一门有系统的开发人类潜能及良知良能的学问,深信下一世纪,内观学必更为重要,成为东西方学者共同研究之重点。摘自心智科学现在诞生了一门新科学,叫认知科学,或者叫心智科学。它不是过去的自然科学,也不是过去的社会科学,而是一门新的科学。过去是没有多少人研究它,就像过去人们都觉得,力气再大的人也不能把自己提起来,我们自己也不可能认识自己的心智是什么,更不可能改造我们的心智了。所以很多人把这个领域忽略了。总以为我们的心是上帝创造的,先天赋予的。现在才把它当成一种客体去研究,研究他的规律。二十年后(这门科学只有二十年历史),大家才突然意识到,原来藏传佛教或者整个佛教就在研究这个东西。如果我们把佛教的迷信成份,不把求神拜佛当作获取个人好处的“捷径”的话,那么藏传佛教的许多修炼方法实际上就是心智科学(特别是心理学)的实验,而且取得了很多的成就。接受这个观点,现代心智科学或认知科学就会马上出现一个广阔的研究领域。人类实际上有三类科学,一是自然科学,是研究在人体之外的,还包括人体的物理过程;还有人文科学,研究人与社会之间相处,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比如就像一个人应该怎么在社会中间活动,包括如何画好画,如何写好字,这实际上也是人与人之间一的种情感交流。现在开始第三个科学叫“认知科学”,它既不能归于自然科学,也不能归于人文科学。它实际上是研究人的心与智慧的规律,所以也可以叫“心智科学”。在大陆把它翻译成“认知科学”,稍别扭一点,在台湾和香港则叫“心智科学”,心灵和智慧的科学。 大脑产生的一门学问-大脑怎么去活动,怎么产生学问的。以前的人只是在受到不自觉的东西,认知科学的规律在支配他去思考产生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和形而上学。现在就开始研究心智慧究竟是什么东西?你是怎么产生创造性思想的?你的心理受什么控制,它的变化怎么引起你的生理变化?这是一个全新的领域,所以哈佛大学的人吃了一惊,原来在两千多年前佛教就专门在研究心智科学,只是他们没有这么说而已。摘自朱清时院士对书法家刘正成先生畅谈藏传佛教4、解读人类大脑众所周知,爱因斯坦的大脑产生了狭义相对论和广义相对论;普朗克和玻耳的大脑产生了物理学中的量子理论;维纳的大脑产生了控制论;马克思和列宁的大脑产生了马列主义;毛泽东的大脑产生了毛泽东思想。爱因斯坦的大脑重1240克,列宁的大脑重1280克,都和普通人大脑没有什么区别。到底为什么爱因斯坦和维纳等科学家会创立这样伟大的科学理论,马克思、列宁会创立无产阶级革命的学说,从大脑的结构上,谁也说不清存在的原因。左右脑各自的作用左脑不能单纯地称为“理性脑”或者“感情脑”。那么,左脑是什么呢?人既是理性的又是感性的,左脑具有这两方面的功能,储存着出生以来的所有信息,不就是“自身脑”吗?左脑包含着人们一直认为是右脑主要功能的感情,与理性合为“自身脑”。那么,右脑是干什么的呢?日本学者认为,与左脑的“自身脑”相对应,可把右脑称为“祖先脑”。“祖先脑”这个名称也许给人一种陈旧的感觉,但日本学者认为:右脑储存着从古到今人类500万年遗传因子的全部信息。右脑包揽着人的生活所必需的最重要的本能和自律神经系统的功能,以及道德、伦理观念乃至宇宙规律等人类所获得的全部信息。左脑不断储存着后天所获得的各种信息,成为经验和知识的记忆宝库,而右脑则是先天的人类的记忆宝库。刚出生婴儿如果左脑出现障碍,可以照常吃母亲的奶;如果右脑发生障碍,就不能吃奶。下意识行为的本能属于右脑范畴。左脑天生存在着生存所必需的最佳信息。左脑主要储存出生以后获得的信息,右脑主要储存从祖先继承下来的信息,左右脑的功能大致是以这种新的方式分工的。从这个观点看脑的作用,就能解释最近人们常说的肯定思考、自我暗示的效果或者时常发挥出来的直觉能力这些现象。假如左脑储存的信息是50年,右脑所储存的信息则是左脑的10万倍。当你完全清醒时,可作理智的思考,大脑振动频率约为每秒14至30次,科学家称此为Beta脑电波。人的大脑,每时每刻都在产生一些电振动,称为脑电波。就好像心1秒钟跳1次或2次,大脑1秒钟亦“跳”3次、10次或20次,视精神活动状态而定。当你熟睡的时候,大脑振动最慢。当你浅睡及做梦时,大脑会振动快些。当你完全清醒时,大脑会振动得更加快。神奇的脑电波当你完全清醒时,可作理智的思考,大脑振动频率约为每秒14至30次,科学家称此为Beta脑电波。当你身心松弛,比如就快入睡时,大脑会振动慢些,介乎每秒7至14次,科学家称此为Alpha脑电波。还有两种更慢的脑电波存在,称为Theta及Delta。Beta清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年份考试题及答案
- 中外建筑交流知到智慧树答案
- 高级养老护理员考试题及答案
- 高血压用药测试题(带答案)
- 2025短期借款合同印花税减免政策与影响分析
- 2025年度餐饮企业特色食材种植合作合同范本协议范本
- 2025版养老产业合作设立智能化养老社区公司合同
- 2025版微信公众号公众号内容推广效果监测服务合同
- 2025年度建筑幕墙硅酮胶采购与施工监督合同
- 2025年度知识产权许可纠纷违约民事起诉状范本
- GB/T 44977-2024卫星导航定位基准站网终端定位服务安全技术规范
- 物业管理的风险管控
- 人教PEP版五年级上册英语全册教案(6个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 S7-200 SMART应用教程2版习题答案 高职SMART习题答案
-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全等三角形》单元测试题附答案
- 2023-2024学年沪科版(2019)高中信息技术必修一3.2《解决温标转换问题-认识程序和程序设计语言》教案
- 专升本计算机教学课件-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2023新版大纲)
- DB3502T 090-2022 居家养老紧急事件应急助援规范
- 合作共享协议书
- 投标财务状况承诺书范本
- 2024年全国中学生数学奥林匹克竞赛甘肃赛区预赛试题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