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中央银行制度的形成与发展.ppt_第1页
第1章中央银行制度的形成与发展.ppt_第2页
第1章中央银行制度的形成与发展.ppt_第3页
第1章中央银行制度的形成与发展.ppt_第4页
第1章中央银行制度的形成与发展.ppt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央银行学 主讲教师 刘群 经管学院金融系 绪论 一 课程体系和内容安排二 学习本课程的必要性三 几点要求 课程体系和内容 产生和发展 性质和职能 类型和结构 独立性 资产 负债 中间业务等 货币政策和金融监管 学习本课程的必要性 课程性质 金融专业的专业基础理论课 宏观经济学研究的范畴 是从宏观的视角研究现代经济金融的运行规律 探讨经济与金融稳定发展机制的一门学科 几点要求 教材和笔记授课方式成绩考核平时成绩 20 作业 考勤 讨论等 期末成绩 80 联系交流 讲授 自学 搜集资料 讨论 授课方式 观看视频 提问 联系电话 8248819 宅 8249230 办手机 Email qunliu 办公室 校本部文理大楼805室经济管理学院金融系 第一章中央银行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常识性观点 中央银行制度是在经济和金融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的 中央银行制定已经成为各国最基本经济制度之一 中央银行通过特定业务活动和法律授权的管理方式履行自己的职责 第一章中央银行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中央银行制度的产生第二节中央银行制度的发展第三节中国中央银行的建立和发展 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 了解中央银行的产生和发展历史过程及背景 理解中央银行制度产生的原因 充分认识中央银行制度的特征 了解我国中央银行制度建立和发展的历程 第一章中央银行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第一节中央银行制度的产生 总的来讲 中央银行是在资本主义银行制度发展过程中 以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基础 与商品货币经济的高度发达程度相适应 从商业银行中独立出来的一种特殊的政府性金融机构 P1 一 中央银行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 P2 3 17世纪中后期 欧洲 一 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 商业银行的普遍建立 三 货币信用关系广泛存在于经济和社会体系之中 四 经济发展中的新的矛盾频繁显现 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 欧洲封建社会解体较早13 14世纪的西欧商品经济已经得到初步发展15 16世纪 欧洲资本主义制度初步形成 17世纪 西欧的商品经济已经比较发达 18世纪初的工业革命极大促进经济增长 二 商业银行的普遍建立 现代银行产生有两条途径 一是由在此之前的货币兑换商和早期银行业发展而来 二是直接设立新银行 13 14世纪 银行业最早起源在西欧 15 世纪随着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兴起 银行的设立和发展也出现了一个高潮 如1587年成立的威尼斯银行1 1 世纪 该时期的银行业能够发行银行券 为企业开立账户并办理转账 为新兴行业融资并提供服务 真正具备了现代银行的性质 1609年成立的阿姆斯特丹银行1694年在英国创办的英格兰银行是最早的股份制银行 四 经济发展中新矛盾的出现 这时信用制度特别是银行信用体系还比较脆弱 银行业面临着严重危机 矛盾突出表现在 由于发行银行的经营问题和信誉问题使分散发行的银行券被社会接受的程度存在很大的差异 票据交换和清算业务的迅速增长使其交换和清算的速度减缓 银行的破产倒闭使信用体系和经济运行不断受到冲击 缺少统一规则的竞争使得金融秩序经常出现混乱 16 17实际货币金融事件 1522年金融危机1557年金融危机1596年西班牙在硬币中掺铜1619 1623神圣罗马帝国的辅币切削和掺假引发恶性通货膨胀1620 1623年金融危机1636年郁金香狂热 泡沫 1649年处决查理一世后的金融危机1667年英格兰金融危机 二 中央银行产生的金融基础 1 银行券统一发行的客观需要 2 集中统一票据交换和清算的客观需要 3 保证银行支付能力和稳定银行体系 最后贷款人 的客观需要 4 对金融业监督管理的客观需要 5 政府融资便利和代理国库的主观需要 外在动力 银行券分散发行带来的问题 信用问题 能否兑换 过量发行 流通区域问题 流通区域有限 银行券种类问题 不同面值 不同式样的银行券在同一地区流通 银行券 银行券最早出现于17世纪 是在商业票据流通的基础上产生的 由于商业票据的流通时间和流通范围都有较大的局限性 而体现银行信用的银行券可不受支付日期的限制 并可随时兑换黄金 信用基础稳固 所以银行券得以广泛使用 持有者用它代替金属货币作为流通手段 银行券流通的数量受商品流通需要的调节 只要银行券可以随时兑换货币 发行银行券的银行就决不能任意增加流通的银行券的数目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25卷 第594页 当商品流通扩大 需要更多货币时 银行券就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进入流通领域 当商品流通缩小 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显得过多时 它就流回银行 早期的银行券是由私人银行发行的 19世纪中叶以后 资本主义国家的银行券发行逐渐由私人银行改由中央银行或其指定的银行发行 20世纪30年代世界性经济危机后 各国相继放弃金本位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所有资本主义国家的货币都同黄金脱钩 普遍由中央银行发行不兑换的纸币作为流通手段 这种纸币与银行券不同 它是从货币作为流通手段的职能中产生的 很少甚至根本没有商业票据和黄金作保证 不能兑换黄金 它是根据政府的法令发行 规定在一切公私债务的支付中必须接受的货币 所以叫做 法定货币 legaltender 中央银行是政府与商业银行交易的产物 1 资本实力雄厚 2 社会信誉卓著 3 与政府有特殊关系 股份关系 人事关系等 商业银行承诺并履行为政府提供融资便利 尽力协调解决财政亏空等职责 1 为了解决财政亏空 2 通过央行调控经济 3 通过央行监管金融业 4 通过央行发行货币 维护支付稳定 5 通过央行协调对外金融关系等 商业银行 政府 将货币发行等特权交给商业银行 交换 三 中央银行制度的初创时期 17世纪中后期 20世纪初期 全世界范围内设立中央银行29家 其中欧洲19家 美洲5家 亚洲4家 非洲1家 一 中央银行建立的两个途径 P7 1 通过缓慢的演变过程 由资本实力雄厚 社会信誉卓著 与政府有特殊关系的大商业银行慢慢的演变成为中央银行 1913年以前 瑞典银行和英格兰银行 通过立法 由政府出面通过法律规定建立一家银行作为一国中央银行 美国联邦储备体系 二 初创时期的典型中央银行 1 瑞典银行 创建于1656年1668年改组为国家银行 中央银行的先驱2 英格兰银行 成立于1694年 现代中央银行的 鼻祖 3 美国联邦储备体系 1913建立 瑞典国家银行 P7 瑞典国家银行成立于1656年 是由私人创建的欧洲第一家享有银行券发行权和办理证券抵押贷款业务的银行 1668年 由政府出面 将其改组为国家银行 收归国家所有 并对国会负责 在1830年以后 同时有28家银行获得了银行券的发行权 直到1897年 瑞典政府才通过法案 将货币发行权集中于瑞典国家银行 使其独占了货币发行权 完成了向中央银行转变的关键一步 英格兰银行 P7 8 英格兰银行是民间拥有 年7月24日 伦敦城1268家商人出资建立 的股份制商业银行同时国会通过了 威廉玛丽法 确立其为国家银行 有权发行作为货币的银行券 代价是为政府提供120万英镑的贷款 1826年获得伦敦城65英里以内地区的货币发行垄断权 1833年国会通过法律规定英格兰银行发行的纸币具有无限法偿能力 1844年7月29日 英国国会颁布 英格兰银行条例 又称 皮尔条例 真正确立了英格兰银行国家发行银行的地位 1854年成为英国银行业的票据交换和清算中心1872年肩负起最后贷款人的责任 同时成为金融管理机构1928年唯一发行银行1946年 1946年英格兰银行法 收归国有 从属于财政部1998年FSA 金融服务局 成立 金融监管职能分离 皮尔条例 P8 1844年 由英国首相皮尔主持通过的特许 英格兰银行条例 史称 皮尔条例 主要内容包括 1 将英格兰银行分为发行部和银行部 发行部可以在1400万英镑以内发行银行券 只需以政府公债作抵押 超过此限额要用金银做准备 其中白银做准备的发行不得超25 2 不批准新的银行发行货币 3 规定任何人都可以按3英镑17先令9便士兑换1盎司黄金的比价向发行部兑换黄金 4 进 步确认英格兰银行券在英格兰和威尔士的法偿货币地位 皮尔条例 从中央银行的组织模式和货币发行上英格兰银行行使中央银行职能奠定基础 英格兰银行的基本历程 P7 P30 P78 1694年建立 发行银行券 代理国库 给政府提供贷款 1833年1844年 英格兰银行条例 1854年成为英国银行业的票据交换和清算中心1872年肩负起最后贷款人的责任 同时成为金融管理机构1928年唯一发行银行1933年设立 外汇平准账户 代理国库1946年 1946年英格兰银行法 收归国有 从属于财政部1997年5月1998年FSA 金融服务局 成立 金融监管职能分离 瑞典银行与英格兰银行的比较 美国联邦储备体系 P9 美国人信仰个人自由 反对政府集权 所以历史上美国不设中央银行 美国独立战争后 为筹措财政资金 曾两次尝试成立联邦政府的银行 第一银行 1791年 1811年 和第二银行 1816年 1836年 都以失败告终 1863年美国国会通过 全国货币法 主要内容 国民银行制度 货币监理官 货币发行准备制度 1873 1893 1907年导致了三次金融危机1913年 国会通过 联邦储备法 成立了联邦储备系统 三 初创时期中央银行的特征 P10 1 自然的发展与演变 2 逐步拥有到全部垄断货币发行权 3 兼营商业银行业务 4 不完全具备调节与控制金融市场的能力 5 一般多是私人股份或公私合股的银行 第二节中央银行制度的发展 P11 一 中央银行制度的推广 一战开始1914 二战结束1945 1921 1942年 世界各国改组或设立的中央银行有 家 其中欧洲 家 美洲 家 亚洲 家 非洲 家 大洋洲 家 世界上主要国家差不多都在这一时期建立了中央银行 一 中央银行制度推广的具体原因 P11 12 1 新的货币本位制度建立的影响2 布鲁塞尔会议和日内瓦会议的影响3 麦克米伦委员会 英国金融与工业皇家委员会 的影响4 新国家的产生5 来自其他国家或国际组织的支持 1920年在比利时的首都布鲁塞尔举行了历史上第一次国际金融会议 会议强调通货膨胀的根源是财政赤字 稳定币值的关键是要维持财政平衡 因此中央银行的活动应摆脱各国政府在政治上的控制 尤其要摆脱为财政的需要而发行货币的情况 建议各国应建立中央银行 由中央银行集中货币发行 有利于控制货币发行和稳定币值 1922年 在瑞士日内瓦召开国际经济会议 又重申和强调了布鲁塞尔会议的决议 建议尚未建立中央银行的国家尽快建立中央银行 共同维持国际货币体系和经济的稳定 二 中央银行制度推广时期的特点 P12 1 依靠政府的力量创建 是中央银行发展最快的时期 2 设立中央银行已成为全球性的普遍现象 3 稳定币值成为中央银行的首要任务 4 进一步加强了对金融的管理与货币信用控制 中央银行的职能逐步扩展 二 中央银行制度的强化 P13 二战以后 典型特征 政府对中央银行控制的加强和中央银行宏观经济调控职能进一步强化 一 政府加强对中央银行控制的原因1 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2 货币政策改革发展的需要3 凯恩斯国家干预经济的新的宏观经济调控理论的出现4 国家干预的实践提供了可借鉴依据 罗斯福新政 5 加强国际之间的政策协调和合作的需要 二 中央银行制度强化的表现 P14 1 对中央银行实施国有化改革 原因 P14 2 中央银行成为国家干预和调节宏观经济的重要工具3 新的银行法的制定更加明确了中央银行的职责4 中央银行调节经济的手段不断扩大并日益成熟5 世界各国中央银行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 合作逐步加强 1 对中央银行实施国有化改革 1945年12月2日法兰西银行被国有化 1946年英格兰银行国有化 国有化原因 P14中央银行目标 不以盈利为目标 以社会利益为目标 货币发行的利益应归国家 4 中央银行调节经济的手段不断扩大并日益成熟 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运用公开市场业务进行宏观调控存款准备金制度的功能由防止流动性危机转变为货币政策工具 三 几个典型国家中央银行制度的发展 英格兰银行美国联邦体系德国的中央银行日本银行 四 中央银行制度的新发展 欧洲中央银行 欧洲中央银行 EuropeanCentralBank ECB 简称欧洲央行 总部设在德国法兰克福 它是世界上第一个管理超国家货币的中央银行 它不接受欧盟领导机构的指令 不受欧元区各国政府的监督 是唯一有资格在欧元区发行欧元的机构 欧洲中央银行的职责 保持价格稳定和维护中央银行的独立性 欧洲中央银行货币政策机制 欧洲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必须以统一的标准和条件在所有成员国内进行 第三节中国中央银行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一 中央银行的萌芽1904年清政府户部奏清政府成立户部银行 资本金400万两白银 由国内各界认股 但认股不踊跃 结果由政府拨款20万两 于1905年8月在北京开业 1908年户部银行改为大清银行 经理国库 发行货币 1908年3月4日 交通银行开业 发行货币 经办铁路 轮船 电报 邮政等部门的一切收支 与户部银行共同分担部分中央银行职能 清政府垮台以后 大清银行改为中国银行 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均出北洋政府控制 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都具有部分中央银行的职责 二 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央银行 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成立国民政府 设立中央银行 1926年攻陷武汉后 又在武汉设立中央银行 但事实都没有真正行使中央银行职能 1927年国民政府公布 中央银行条例 1928年10月公布 中央银行章程 11月1日中央银行开业 总行设上海 资本金2000万元 全部由政府拨款 业务是经理国库 发行货币 行使中央银行职能 国民政府指定中国银行为 国际汇兑银行 交通银行为 发展全国实业的银行 1935年将 豫鄂皖赣四省农民银行 改为 中国农民银行 共同负责银行券的发行 1935年5月23日正式颁布 中央银行法 进一步明确中央银行是国家银行 隶属于总统府 总行由上海迁移至南京 资本金增加至1亿元 1935年11月3日 财政部颁布 法币政策实施法 及 兑换法币办法 其中规定中央 中国 交通3家银行发行的货币为法币 并与美元挂钩 以图改变以往各家银行皆可呈准许发行货币的混乱局面 统一全面币制 法币改革 1937午7月在上海成立 四行联合办事总处 对四行业务进行监督 1939年又将其作为四行之间联系机构的地位提升为全国金融的最高决策机构 1949年中央银行随国民党政府撤往中国台湾省 二 国民政府时期的中央银行 三 苏维埃政府时期的中央银行 1932年2月在江西瑞金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 正式营业 毛泽民任行长 除经营一般业务外 还具有发行货币的特权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国家银行银币券 又称 苏维埃国币 和代理国库等中央银行的职能 1934年10月随红一方面军开始长征 国币以银元 食盐收回 1935年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后 中华苏维埃国家银行与陕甘宁苏维埃银行合并 改称国家银行西北分行 1937年陕甘宁边区政府成立以后 又改称陕甘宁边区银行 总行设在延安 毛泽民第二集 由于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已经正式建立 根据协议 边区不设银行 不发行货币 所以边区银行当时没有公开 主要任务是经营光华商店 并且根据客观形势的需要 停止了苏维埃国家银行货币的发行 并以 法币 收回 苏票 抗日战争时期 各根据地先后改组建立的银行主要有 陕甘宁边区银行 1937年成立 1941年发行边币 晋察冀边区银行 1938 3月成立并发行边币 冀南银行 1939 10月成立并发行冀南币 西北农民银行 1940 5月成立并发行西农币 北海银行 1938 12月成立 发行北海币 总部山东掖县 华中抗日根据地各银行的建立 新四军在江淮河汉之间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开辟的各个根据地的总称 1945 8月成立华中银行 四 新中国时期的中央银行 一 中国人民银行的成立在中共中央的领导下 于1947年11月成立了 中国人民银行筹备处 1948年12月1日 在原解放区的华北银行 北海银行 西北农民银行的基础上正式成立了中国人民银行 同时发行了中国人民银行钞票 人民币 1949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迁入北平 各解放区银行先后改为中国人民银行的分行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中国人民银行纳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序列 直属中央人民政府 具有发行货币 管理全国金融并全面办理各项业务的职能 南汉宸为行长 胡景沄为副行长 二 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历程与发展变化 实行总行 区行 分行和支行四级建制 总行在北京 1948年12月1日发行中国人民银行钞票 定为华北 华东 西北三区的本位货币 统一流通 固定比价 混合流通 逐步收回 负责到底 方针 二 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历程与发展变化 边接管 边建行 接收官僚资本银行 四行二局一库 二 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历程与发展变化 我国货币政策框架的演变 我国货币政策框架的演变 二 中国人民银行的主要历程与发展变化 即强化与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有关的职能 即转换实施对金融业宏观调控和防范与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方式 即增加反洗钱和管理信贷征信业两项职能 参考书目 新中国金融60年风云 中国金融新框架 二 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以来的主要历程与发展变化 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以来的主要历程与发展变化 2 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以来的主要历程与发展变化 3 中国人民银行成立以来的主要历程与发展变化 4 本章小结 美国联邦储备体系 中央银行产生 中央银行发展 历史背景 金融基础 产生途径 自然演变 立法 瑞典银行英格兰银行 推广 强化 特征 原因 特点 政府加强控制 强化表现 政府推动 自然演变 金融基础 强化表现 中国人民银行的发展历程 各国中央银行的名称 当今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实行中央银行制度 直接以 中央银行 命名 智利中央银行 埃及中央银行 巴拉圭中央银行 菲律宾中央银行等称为 国家银行 如瑞士国家银行 丹麦国家银行等称为 储备银行 如美国联邦储备系统 澳大利亚储备银行 南非储备银行等银行前冠以国名 如英格兰银行 日本银行 意大利银行 法国银行 西班牙银行等 我国 中国人民银行 ThePeople sBankofChina 因此 识别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 不能单纯看其名称 而应深入了解它的地位和职能 一个强化 即强化与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有关的职能 人民银行要大力提高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的水平 灵活运用利率 汇率等各种货币政策工具实施宏观调控 加强对货币市场规则的研究和制定 加强对货币市场 外汇市场 黄金市场等金融市场的监督与监测 密切关注货币市场与房地产市场 证券市场 保险市场之间的关联渠道 有关政策和风险控制措施 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 一个转换 即转换实施对金融业宏观调控和防范与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方式 由过去主要是通过对金融机构的设立审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