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观念论文:当代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分析和对策研究.doc_第1页
大学生就业观念论文:当代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分析和对策研究.doc_第2页
大学生就业观念论文:当代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分析和对策研究.doc_第3页
大学生就业观念论文:当代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分析和对策研究.doc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大学生就业观念论文:当代大学生的择业心理分析和对策研究摘要 当代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他们的就业状况直接影响着心理变化。在大学生中,存在着多种对就业的心理改变。就其产生的原因而言,主要有社会渊源,当前的就业形势及大学生的就业观有较大的差异。怎样指导学生就业,是摆在高校面前的又一新课题,并值得高校教师进一步去研究、去探索。 一、当代就业形势下的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1. 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就业压力加大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来临,大学毕业生就业难问题接踵而至,大学生就业形势一年比一年严峻。来自教育部的数据显示:2008年高校毕业生人数达559万人,比2007年增加64万人, 2009年我国有高校毕业生611万人,比2008年增加52万人,近两年沉积的未就业的高校毕业生约有480万人,2009年全国待就业高校毕业生超过1000万。今后几年毕业生人数还会持续增加,大学生就业形势会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依然严峻。大学生的当年就业率虽然有逐年提高的趋势,但是增长幅度缓慢, 2. 就业市场供大于求,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 2005年开始,我国大学毕业生首次突破300万人的规模,达到325.77万人。同时1990年后出生的人口也将陆续达到就业年龄。虽然我国的人口出生率下降到2003年的1.2% ,30多年来累计少出生3亿多人。据2004年国家统计局的中国发展报告显示:在2020年前每年仍将有15002200万的新增劳动力进入就业市场,而社会每年能够增加的新岗位大约为1000万左右。从当年就业率来看,2002年以后就业率逐年增加,但整体就业率只有76.25%,从趋势上看,到2016年当年就业率(即大学毕业生毕业当年的就业率)理论上才能达到100%。就业市场将长期供大于求,大学生就业困难问题短期内难以解决。虽然我国高等教育已经进入大众化阶段,但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人才积累还不可能富裕到大学生群体难以找到工作。作为受过高等教育和专门训练的高技能、高素质的劳动者,相对于每年1000多万的社会用工需求,与社会的其他就业群体相比而言,大学生群体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应该不存在。但每年却有25%左右的大学生不能及时就业,这其中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观念应该是主要原因之一。 二、当前大学生的就业心理状况分析 在当代毕业生的就业过程中,其择业的成败与其心理状态有很大关系。一般来说,毕业生心理素质的主流是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然而,随着我国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毕业生的心理状态必然会受到影响和波动,“毕业即失业”的忧虑悄悄爬上他们的心头,以致一些新生一进校就关注就业问题,担心自己以后就业的竞争力。同时也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处于逐步建立的阶段,还有许多不完善和不尽如人意的地方,以及随着经济利益的不断调整和社会风气中一些不健康、不合理现象的沉渣泛起,更加剧了大学毕业生的压力和忧虑,导致一些毕业生在就业前产生一些心理障碍,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 悲观心理 毕业生有此种心理状态,主要是对自己缺乏信心,对当前的就业状况心存疑虑,片面地考虑,自己并非名校,并非热门专业,无社会人际关系,在就业去向,单位选择上目的不明确。 一些毕业生对自己的估价不够,自惭形秽,总觉得自己德、才、学、识、脾气性格的某些方面有些欠缺和不足,怕用人单位看轻自己;还有个别毕业生在生活道路上受过挫折(如受过处分),更觉低人一等,抬不起头来;另有些毕业生自认为自己能力不行、学历太低、专业不好,由此走向自我孤立,以致在就业过程中缺乏自信心和勇气。有的缺乏竞争意识,信奉与世无争的处世哲学,不敢自荐;有的稍遇挫折就一蹶不振、畏缩不前,甚至心灰意冷、自暴自弃。 2. 焦虑心理 由于就业的压力及来自社会家庭的压力,无法面对“毕业就可能失业”的状况,对走向社会缺乏足够的准备,使其深感困惑、焦虑不安。 毕业前夕,多数毕业生都喜忧参半,喜的是即将步入五彩缤纷的社会,庆幸赶上了就业制度改革给自己提供的择业机遇,但更多的则是忧愁和焦虑。面对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自己能否如愿以偿;在就业理想与社会现实、学生行为习惯与社会角色要求、主观愿望与客观现实、专业发展与工作环境等诸多矛盾中如何做出最佳抉择。在人生的转折关头,这些焦虑使他们精神负担沉重、心神不宁,有的毕业生由于心理压力太大,过于紧张,甚至患了“择业焦虑症”。 3. 从众心理 是指个体在群体压力下,在认知、判断、信念与行为等方面自愿与群体中多数人保持一致的现象。有的大学生忽视自己的特性与创造性,形成个人价值取向的从众心理。行为有时虽然不是按照个体本意做出的,但却是个体的自愿行为。从众是一种没有主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心理和行为。其特点是缺乏自主性和竞争意识,不顾主观条件和客观现实,跟着感觉走,盲目从众。 大部分学生在择业方面缺乏对自身条件的认知,不能很好地把握机会,容易出现随大流的思想,因而导致扎堆,而增加了就业的难度。 4. 精英心理 部分大学生往往自视过高,俨然以社会精英而自居,自我感觉良好,择业要求不切实际,所谓的“眼高手低”,不现实,要求过高,表现在不是大都市不去,不是好职业、职位不去,导致错过机会。 少数毕业生择业时对自己估计过高,自认为学历、能力甚至长相都挺好,素质比较全面,傲慢自大、目空一切。他们期望值过高,看不起这个单位,瞧不起那种职业,并慨叹曰:“现实如此落后兮,英雄无用武之地。” 5. 不满心理 部分毕业生对自己的能力评估过低,有不满的心理情绪,其中包括对学校、对社会、对家庭甚至是对周围所有的事物和人,并有种万事皆空,人人都与自己过不去,形成自我否定和否定社会的不良心理状态。 6. 投机心理、理想化心理 一些大学生缺乏自主择业意识,不愿参与市场竞争,把找工作寄希望于父母与亲朋好友,表现为在一些事情面前毫无主张,缺乏应有的处事和办事能力;还有一些大学生找工作总爱拉父母、同学为伴,希望能相互照应,在对用人单位的选择中,往往不看是否适合自己,也不凭自身思考来决断,而是过于遵从父母之意或听取朋友之言来取舍职业。 部分大学生还存有计划经济的痕迹,把就业问题看成是学校的事情、家长的事情,凭运气,认为“车到山前必有路”,自己不积极联络招聘单位,坐享其成。 7. 攀比心理 在择业过程中,许多大学生不能从自己实际情况出发,不量力而行,而是一味地追求个人意愿或盲目地与其他同学相比较,当主观上认为职业选择不理想或不及其他同学时,便会彻底否定自己的选择,最终错过许多的择业机会。这种不良心理容易导致大学生不能正确地、客观地、公正地评价自己,是一种个人主观性很强且不符合实际的自我欣赏。 在就业单位、就业去向上,同学之间会出现攀比现象,因而出现“心高、眼高、攀比热度高”,这样就很难客观的认识自己,有虚荣心理。 三、大学生择业时的对策研究 针对大学生在就业前的心理状况分析,提出以下几项对策: 1. 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性 随着社会的发展,用人单位重视大学毕业生的知识能力和技能,也越来越重视考察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健全的人格以及适应时代发展的创新能力、创新精神。高校应从思想(职业)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职业素质、身心素质等方面入手,加强学生科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树立;加强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和先进文化的学习与教育,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加强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组织管理能力、信息处理能力、社交与表达能力以及适应环境与应变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具有健康的体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状态,充分挖掘专业、课程的德育功能,强化团结协作精神的培养,增进学生对人生的理解和对职业的热爱,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 开展创业教育,完善就业指导服务 1998年召开的世界高等教育大会强调:“为方便毕业生就业,高等教育就主要培养创业技能与主动精神;毕业生将愈来愈不再仅仅是求职者,而首先将成为工作岗位的创造者。”高校要大力开展创业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更新就业观念;开设创业教育课程模块,引导学生掌握创业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方法;建立创业教育实践基地,搭建创业人才的培养的载体和平台;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策划活动,营造浓厚的创业氛围,为培养创业人才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高校应特别重视学生的就业指导,从入学开始就注意培养学生的就业意识,引导学生树立符合专业和个人实际的职业理想,及早根据个人情况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要建立和完善就业指导服务机构,建立一支专业化、职业化和专家化的就业指导队伍,把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指导作为就业指导的重点,从思想、心理、政策、技巧和信息5个方面进行就业指导。 3. 发挥主体意识,调动学生能动作用 作为就业的主体,毕业生在职业能力的养成和就业竞争力的培养方面,本身的动力性因素是非常重要的。要努力促使高校毕业生在打造良好的职业素质中学会学习,在参与各种校园文化活动中学会交往,在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服务中锻炼能力、积累经验,在审视竞争中学会合作,在接受就业指导的同时,做好充分的应聘准备,思考如何有效地推销自己,为成功求职作设计。 4. 树立正确的求职心态,立足基层,增强自主创业的信心,提高自我调适能力 在“大学生就业现状及发展2006年度调查报告”中,在对“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方法”的认识上,毕业生和企业的选择截然不同。毕业生关注的是从知识层面提高自己,认为“提高技能”和“提高职业素质”是最主要的;而在企业界看来,首要的却是“学生调整就业心态”。因此,大学生应积极、主动寻求就业,人弃我取,从“等、靠、要”转向依靠自己。当前,许多大学生往往把目光盯在东部沿海城市和国有大中型企业、外资企业、政府部门,造成所谓的“结构性失业”。而实际上西部地区、基层人才十分匮乏,大学生应勇于到西部地区、艰苦行业、基层锻炼成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样既为西部、基层、农村输送了人才,又有利于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也促进了基层人才队伍建设。同时,对于一时没有理想选择的大学生来说,应积极树立灵活就业、自主创业观念。目前国家的宏观政策鼓励毕业生自主创业,高等学校在逐步重视自主创业,社会也需要自主创业人才。因为自主创业,不仅可以解决毕业生自身的就业问题,更重要的是可以创造更多的就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