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蹄疫2_第1页
口蹄疫2_第2页
口蹄疫2_第3页
口蹄疫2_第4页
口蹄疫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口蹄疫(Foot and Mouth Disease , FMD),口蹄疫是偶蹄兽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临诊特点为口腔粘膜、蹄部和乳房的皮肤发生水疱和溃烂,故民间有“口疮”、“蹄癀”之称。 1-6号病:猪水泡病、马瘟、马传贫、鸭瘟、口蹄疫、牛瘟,本病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目前在非洲、亚洲和南美洲流行较严重。动物感染本病将导致其生产性能下降约25%,由此而带来的贸易限制和卫生处理等费用更难以估算。因此,世界各国都特别重视对本病的研究和防制。,口蹄疫的危害性 FMD易感动物多,33种动物可被感染,偶蹄兽多见。 (1)多数国家牛和水牛是主要感染动物,症状比较明显。 (2)山羊、绵羊易感性差,常常成为传染源,症状较轻。 (3)猪主要是直接接触或饲喂污染的饲料而感染,近来研究发现存在猪适应的 FMDV毒株,感染猪通过呼吸道排出大量病毒,感染其他动物。,毒力强 一头病牛的排毒量可感染100万头牛,1克病猪蹄部水疱皮可使10万头猪感染发病。 传播迅速,流行面广,生产性能下降,防治费用高 发病率100%,成年畜死亡率一般1-2%,但幼畜高达50%,甚至100%。往往几个省,几大洲甚至全球同时发生。,病原的类型比较多,主型之间无交叉保护,亚型之间交叉保护差。 有7个主型:A、O、C(我国以O型为主) SAT-1、SAT-2、SAT-3 Asia-1。 病毒的易变性,常有新的亚型出现。,一、病原,口蹄疫病毒属于微核糖核酸病毒科中的口蹄病毒属 ,单股RNA,为最小的动物RNA病毒。病毒粒子直径为20一25nm。RNA呈单股线状决定病毒的感染性和遗传性,病毒蛋白质决定其抗原性、免疫性和血清学反应。,病 原,口蹄疫病毒含有4种主要多肤(VP1一VP4)。与中和抗体以及抗感染有关的主要是VP1,但只有完整病毒粒子和空衣壳有良好的免疫原性,而且似乎与VP1本身立体结构有关。在感染组织及细胞(BHK21)培养液中: 完整病毒 有感染性 不含核酸的空壳体 没有感染性,有型特异性和免疫原性 衣壳裂解的壳粒 无感染性 有抗原性 病毒感染相关抗原(VIA抗原) (灭活苗的安全评价和控制计划中动物感染状态的评价),存在部位: 口蹄疫病毒在病畜的水泡皮及其淋巴液中含毒量最高;在水泡发展过程中,病毒进入血流,分布到全身各种组织和体液。在发热期血液内病毒含量最高,退热后,在奶、尿、口涎、泪、粪便等都会有一定量的病毒。,实验动物:末断乳小鼠对本病非常敏感,是能查出病料中少量病毒最好的实验动物。4一6日龄的乳鼠,皮下或腹腔接种。猫、狗、鸡、鸭、鹅、兔均可。 口蹄疫病毒可用犊牛肾细胞、仔猪肾细胞、仓鼠肾细胞等几十种细胞培养,培养方法:单层细胞培养和深层悬浮培养。许多国家用传代细胞,如幼仓鼠肾细胞(BHK21) 。,抵抗力: 在自然情况下,含毒组织和污染的饲料、饲草、皮毛及土壤可保持传染性达数天、数周、甚至数月之久。 对酸敏感,pH5.3-5.7,短时间灭活,胴体无害化处理可使用酸灭活, 8:24-42h,12 : 24h,13 :16h 高温、阳光(紫外线)对病毒有杀灭作用,酸和碱对口蹄疫病毒的灭活作用很强。12%氢氧化钠、30%草木灰水、12%甲醛溶液、0.20.5%过氧乙酸、4%的碳酸钠溶液,亚洲口蹄疫疫情分析,二、流行病学,易感动物:偶蹄兽(黄牛、水牛、绵羊、山羊);从猪体内分离的毒株对猪有高度致病力,而牛则不易感;野生动物也能发病;人也感染。 传染源:患病动物和带毒动物(水泡液、排泄物、分泌物、呼出气体、精液),污染的肉品、内脏、血、皮毛和废水,传播途径:消化道、伤口甚至完整的皮肤粘膜、呼吸道、精液。可发生远距离跳跃式传播。病愈动物可长期带毒。 本病的流行特点是:传染快、流行广、发病率高,同一时间内,往往牛、羊、猪一起发病。但有时牛、羊发病,猪少发或不发;有时只猪发病,牛羊少发或不发。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寒冷时易发,夏天少。,痊愈家畜的带毒期长短不一,有人报道病牛有50%可能带毒4一6个月,甚至有将康复后一年的牛运到非疫区而引起口蹄疫流行的。羊群中成为长期带毒的传染源。由于病猪的排毒量远远超过牛、羊,据报道病猪经呼吸排至空气中的病毒量相当于牛的20倍,因此认为在本病的传播中走相当重要的作用。 牛是指示器,羊是贮存器,猪是放大器,有资料证明,空气也是一种重要的传播媒介。病毒能随风散播到50一100km以外的地方,故有人提出顺风传播的说法。本病常可发生远距离的跳跃式传播。有人认为气源性传播在口蹄疫流行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三、症状,潜伏期一般2-4天,长达一周左右。 体温为40-41,乳牛产乳量下降。 口温高,唇内、齿龈、舌面和颊部粘膜出现水疱,初为淡黄色透明液,后变浑浊,破溃后留下鲜红烂斑。流涎,粘膜水疱破裂后,体温恢复正常。,舌面水泡,舌面溃疡,蹄部趾间、蹄冠等部出现水疱,病牛不愿站立或行走,跛行。水疱破溃出现糜烂、化脓和坏死,严重时可使蹄匣脱落。俗称“脱靴” 乳头皮肤亦可发生水疱和糜烂。乳房上口蹄疫病变见于纯种牛,黄牛较少发生。 乳房炎,泌乳大大减少,有时损失高达75%。甚至泌乳停止。,成年牛死亡率很低,不超过1%3%。犊牛发病时,大多看不到特征性水疱,主要表现为出血性肠炎和心肌麻痹,在体温升高时发生腹泻,死亡率可达20%50%表现全身虚弱,肌肉发抖,特别是心跳加快,节律不齐,站立不稳,行走摇晃,因心肌麻痹倒地而死。 绵羊感染率低,主要侵害蹄部,出现跛行;山羊多见于口腔,水疱发生于硬腭和舌面,羔羊有时有出血性胃肠炎,常因心肌炎而死亡。,猪主要症状表现在蹄部。蹄冠、蹄叉和蹄踵皮肤出现局部红、热、敏感,形成水疱破溃蹄壳脱落;病猪鼻盘、齿龈、舌、颚部等也可出现水疱,少数病例,母猪的乳房、乳头皮肤发生水疱。仔猪发病重,主要发生急性胃肠炎和心肌麻痹而死。仔猪病死率60%以上。,猪口蹄疫,颊部粘膜糜烂,蹄锺部水泡破溃,蹄叉部水泡破溃,蹄冠部水肿,鼻镜边缘水泡,四、病变,口腔、蹄部的水疱和烂斑 咽喉、气管、支气管和前胃粘膜有时可见烂斑 心肌切面上有黄白条纹相间于红色心肌纤维间,称为“虎斑心”,心肌松软、似煮熟样。,虎斑心,虎斑心,五、诊断,根据急性经过,呈流行性传播,主要侵害偶蹄兽和一般取良性转归以及特征的临诊症状可进行诊断。如要对流行的病毒的血清型进行鉴定,可采取病牛舌面水疱或猪蹄部水疱皮或水疱液,置50%甘油生理盐水中迅速送有关单位鉴定。 小白鼠接种试验:病料经双抗处理后接种2日龄和7-9日龄,两者均死,则为口蹄疫,前者死而后者不死,则为猪水泡病。 反向间接血凝试验和血凝抑制试验 抗体致敏RBC+抗原(水泡液或水泡皮悬液离心且上清) 凝集 高免血清稀释+抗原+致敏RBC 不凝集,注意猪口蹄疫与猪传染性水疱病(猪)、猪水疱性疹(猪)和水疱性口炎(单蹄动物为多)的区别。 口蹄疫 猪传染性水疱病 易感动物 偶蹄兽 猪 酸抵抗力 半小时灭活 不被灭活 流行特点 传播迅速、流行广 传播慢,多见 商品猪场 吻突水泡 1/3有水泡 1%,很少 对仔猪的致病力 90%以上 很少 对小鼠的致病力 全部死亡 致死2日龄小鼠 免疫学方法检查 反向间接血凝 反向间接血凝,最近国内外报道了生物素标记探针技术来检测口蹄疫病毒,从而使口蹄疫诊断进入简便、快速;特异性强的临诊诊断技术行列。确定毒型的重要性在于目前使用多系单价疫苗,如果毒型与疫苗毒型别不符,就不能收到预期的防疫效果。口蹄疫与牛瘟、牛恶性卡他热、传染性水疱性口炎等疫病可能混淆,应当认真鉴别。,六、防制,防、检、消、杀 1、平时的预防措施 不从有病地区(或国家)购进动物或产品,来自无病地区的动物及其产品,也应进行检疫。口蹄疫常发地区,要定期进行预防接种。 2、发生口蹄疫时的扑灭措施(1)上报疫情,确定诊断疫区内所有畜群作严密监视,禁止动物、畜产品及饲料运出疫区。(2)划定疫区,严格封锁注意疫区要封严、疫点要封死。,(3)捕灭措施,捕杀病畜及同群畜,及时清除传染源。(4)疫点内最后一头病畜消灭之后,3个月内不出现新病例时可解除封锁。 (5)消毒,疫点严格消毒,粪便堆积发酵处理;畜舍、场地和用具以12%烧碱液、10%石灰乳或12%福尔马林喷洒消毒;毛、皮张用环氧乙烷、溴化甲烷或甲醛气体消毒;肉品以2%乳酸或自然熟化产酸处理。(6)治疗:消炎药、收敛药及防腐软膏;恶性口蹄疫病畜除局部治疗外,可用强心剂和补剂。 (7)疫区和受威胁区进行预防接种,发生口蹄疫时,立即用与当地流行毒株血清型相同的弱毒或灭活苗注射。首次免疫用二次,2周至2个月内,以后每隔6个月注射一次。,疫苗,20-40年代:病损组织灭活苗 40-60年代:实验动物病损组织灭活苗(乳鼠、鸡胚、雏鸡),弱毒疫苗对本种动物的致病力减弱,但对其分他动物为强毒。 60-70年代:细胞灭活苗,原代犊牛肾细胞(带病毒性腹泻或牛腺病毒、细胞加工困难、单层细胞密度低)和BHK传代细胞。 70年代后:1975,亚单位疫苗,VP1+Freund氏佐剂 1982,人工合成的合成肽苗。 我国现用疫苗:O型FMDV油佐剂常规疫苗和浓缩疫苗,免疫二次。,七、公共卫生,人可通过饮用病牛牛奶、挤奶或处理病畜而接触感染,创伤也可感染。人感染后,可在口腔、手掌、指尖、脚趾和面部等部位产生水疱,破裂后形成薄痂,逐渐愈合,有时形成溃疡。小孩可发生胃肠卡他,严重者可因心肌麻痹而死亡。因此,在口蹄疫流行地区,必须特别注意个人防护,非工作人员不许与病畜接触,防止感染和散毒。,美国257实验室制造FMDV,人感染FMDV,禽流感病鸡,口蹄疫扑灭再发的原因,寄生宿主广,发病动物已痊愈,但野生动物带毒。 消毒不彻底,污染物中仍保持着有传染性的病毒。 治愈后可能长期带毒。 由于空气传播,发生跳跃式感染。 除了可能从外地传入新型外,在流行过程中发生变异。,狂犬病(Rabies),俗称疯狗病,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临诊特征是神经兴奋和意识障碍,麻痹死亡。在人称恐水症。,在我国,近几年来,随着饲养宠物现象的日益普遍,动物咬伤事件频频发生,狂犬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呈直线上升趋势。 根据国家卫生部通报的死亡数,2001年全国共报告898例,2002年上升到1122例,2003年高达2037例,2004年月份已报告1337例,占所有法定报告传染病之首,狂犬病疫情日趋严峻。,病原,狂犬病病毒属弹状病毒科狂犬病病毒属,外形似子弹,有囊膜。 特性(1)病毒主要侵害神经组织。 (2)病毒主要存在于动物的中枢神经组织、唾液腺和唾液中。在唾液腺和中枢神经(尤其在脑海马角、大 脑皮层、小脑)细胞的胞浆中形成狂犬病特异性的包涵体,称为内基氏(Negri)氏小体,呈圆形或卵圆形,嗜酸性,用姬姆萨染色染成红色。,狂犬病病毒,(3)病毒习惯上分为街毒(street virus)和固定毒(fixed virus)。街毒是从狂犬病病犬、发病的其他动物和人体内分离得到的天然病毒;固定毒是将街毒通过兔脑多次继代,使之对人畜的毒力减弱,失去致病性 ,可用来制备弱毒疫苗;前者可产生Negris小体,后者则不能。,培养: 小白鼠、豚鼠,兔体可繁殖,引起动物死亡。 组织培养: 10-15日龄鸡胚可被致死。,病毒可用各种哺乳动物的肾原代细胞、CEF及人的二倍体细胞(WI-38)培养,后者可用于疫苗的生产。 病毒对过氧化氢、高锰酸钾、新洁尔灭、来苏儿等消毒药敏感。12%肥皂水、4370%酒精 、0.01%碘液、丙酮、乙醚都能使之灭活。病毒不耐热,5015分钟,1002分钟可杀死。 但冷冻或冻干状态下可长期保存病毒。,流行病学,人和各种畜禽对本病都有易感性。肉食目的犬科和猫科中的很多动物都可以感染,尤以犬科动物(犬、狐、狼等)在世界分布甚广,常成为人畜狂犬病的传染源 和病毒的贮存宿主。 本病的传播方式主要通过咬伤而感染。当健康动物皮肤粘膜有损伤时,接触病畜的唾液也可 能感染。也有经消化道粘膜和呼吸道(气雾)感染的病例。 传染源为发病动物、顿挫型感染或隐性感染的动物可长期通过唾液排毒。,症状,潜伏期的变动很大,与动物的易感性、伤口距中枢的距离、侵入病 毒的毒力和数量等有关。一般为28周,最短8天,长者可达数月或一年以上。 各种动物的临诊表现大致相同,可分为狂暴型和沉郁型两种。 犬:典型的分前驱期、兴奋期及麻痹期。 1、前驱期或沉郁期:此期约为半天到2天时间。病犬精神沉郁,喜躲在暗处 ,不听人使唤。食欲反常,喜吃异物,喉头轻度麻痹,唾液开始增多,吞咽时颈部伸展。瞳 孔散大,反射机能亢进,轻度刺激即易兴奋,有时望空扑咬,舌舐咬伤局部,后躯软弱。,2、兴奋期或狂暴期:此期约24天。病犬高度兴奋,攻击人畜,无目的地奔 走,一天可游走几十公里,多半不归。狂暴往往与沉郁交替出现。随病程发展,病犬疲惫, 卧地不动,但当受到外界刺激时又可出现新的发作,狂乱攻击,表现出一种斜视和惶恐表情 。由于咽喉肌麻痹,吠声嘶哑,下颌麻痹,吞咽困难,流涎和夹尾,神情紧张 3、麻痹期:约12天。麻痹急剧发展,下颌下垂,舌脱出口外,流涎显著,不久四肢及后躯麻痹,卧地不起,最后因呼吸中枢麻痹而死亡。 “垂舌头、淌口水、拖尾巴、咬人畜、麻痹死”,牛:常为狂暴型。病初精神沉郁,食欲及反刍减少,不久表现为兴奋不安,试图挣 脱缰绳,冲撞墙壁,跃踏饲槽,磨牙,流涎。病牛一般少有攻击人畜现象。兴奋发作后有 短暂的沉郁期,后又出现狂暴,最后麻痹;口角流涎,吞咽困难,伸颈,臌气,里急后重等 ,最后衰竭而死。 猪:兴奋不安,横冲直撞,攻击人畜,叫声嘶哑、流涎。在发作间隙期,常钻入垫草中,轻 微刺激即可一跃而起,无目的乱跑,最后发生麻痹,约24天死亡。 猫:一般呈狂暴型,症状与犬相似。发作期攻击其它动物和人。猫患病病程较短,约24天 死亡。 沉郁型表现精神不振,麻痹死亡。,病变,尸体消瘦,家畜不恐水,人恐水; 眼睑水肿,眼结膜充血; 胃内有异物,胃底、十二指肠充血、出血; 肺水肿、肺包膜有出血; 脑的硬膜充血,软脑膜树枝样充血,脑脊髓液增多。,诊断,病理组织学检查:取大脑海马角或小脑作触片,用含碱性复红加美蓝的Seller氏染液染色、镜检, 内基氏小体呈淡紫色。 小鼠接种法:取病料制成乳剂,给30日龄小鼠(3日龄内乳鼠更敏感)脑内接种,每只0.010.03ml,如有狂犬 病病毒,则在接种后12周内小鼠出现麻痹症状与脑膜脑炎变化,或者于接种后3天捕杀小鼠检查内基氏小体。如取脑触片,用荧光抗体法检查,可缩短诊断时间。,内基氏小体,根据最近一期的美国科学院学报(the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PNAS)的报告,斑点鬣狗可以携带该病毒而不表现症状。,鬣狗可以携带该病毒而不表现症状。,血清中和试验:病料上清液加狂犬病血清,37,1/2h,同时设单独的病料组做对照,同时注射小白鼠。如阳性,则病料对照组的小白鼠死亡,加血清的小鼠不死亡。 IFA:胞浆内荧光 ELISA、核酸探针,防制,目前我国采取的是:“管、免、灭”的综合防制措施。 “管”即市区、城镇禁养,乡镇拴养或圈养。此法需严加执行,否则难以收效。 “免”即免疫,有计划地对家犬实施发放免疫症。现采用从国外引进的Flury株狂犬病弱毒苗,一次肌肉注射,免疫期一年以上;近来,又从国外获得狂犬病ERA弱毒株,注射狗、牛 、羊等动物均无不良反应。后者国外曾作为口服苗,引诱狐狸采食而获免疫。 “灭”即消灭野犬,不使无免疫证的野犬到处游荡,以免伤害人畜。,紧急防制措施:人和家畜被患狂犬病的动物或可疑动物咬伤后,应及时对伤口彻底消毒处理 ,先挤出伤口血液,再用20%肥皂水洗,擦干后,涂以5%碘酊,注意伤口开放,并迅速用狂 犬病疫苗进行紧急接种,使被咬人或动物在病的潜伏期内就产生主动免疫,可免于发病;在 伤口 复杂、面积大或靠近中枢时,最好与抗狂犬病血清联合使用,每公斤重0.5ml,一半肌注, 一半伤口浸润注射,6小时后或次日注射第一针狂犬病疫苗。,狂犬病血清,公共卫生,病初表现头痛,乏力,食欲不振, 恶心和呕吐等,被咬伤部位有发热,发痒,蚁走等感觉;脉速,瞳孔散大,多泪,流涎,出 汗。有时见呼吸和咽部痉摩,出现呼吸困难。见到水即表现恐惧,故名“恐水症”。在发作 的间隙中,表现恐怖和忧虑,有时出现狂燥,失去自制。通常在发病34天后因全身麻痹而死亡。故接触感染狂犬病机会多的人员,须进行疫苗接种。人一旦被犬咬伤,应立即对伤口 进行处理,及时接种狂犬病疫苗(0、3、7、14、30天),并根据伤口情况,决定是否联合使用血清,另加40、50天二针。,流行性乙型脑炎,又称日本乙型脑炎,是由流行性乙脑病毒引起的人畜共患病,家畜中感染有症状的:猪、马。 马属动物发病时,表现为中枢神经机能紊乱。 妊娠猪发生流产、死胎、公猪发生睾丸炎,该病通过蚊虫传播。,病 原,日本乙型脑炎病毒,黄病毒科黄病毒属,节肢动物病毒乙组。病毒粒子呈球形,20面体对称,RNA为单股。 存在:中枢神经系统、脑、脊髓,流产胎儿脑内,公畜发炎,睾丸肿胀,尤其发炎睾丸最多。 抵抗力:弱。,培养:89日龄鸡胚卵黄囊接种,36 48小时鸡胚脑、CAM含毒量多,小白鼠年龄越小,越易死亡,通常1 3周龄小白鼠经4 10天潜伏期发病,24小时死亡,小白鼠脑中含毒量最多。,流行病学,1948 1950年日本学者先后从流产胎儿和母猪脑组织分离出日本脑炎病毒,并用病毒感染怀孕母猪引起胎儿死亡和流产。华东主要是猪,发病季节,夏初秋末发生,尤其6月22(夏季)后发生,这主要是由传播媒介蚊子决定的。,易感动物:猪、马、牛、羊、人。表现症状人、猪、马。 猪发病特点:六月龄以内,发病后死亡率不高,能康复,开始时,较多猪发病,以后几年很少的猪发病。,症 状,体温略高,嗜眠,不愿行走,驱赶又睡下,吃几口,但喜欢水,大便干,发热,抗生素无效无名高热。 怀孕母猪流产,未到产期胎儿,死胎或木乃伊胎,到预产期的猪,有的正常,有的四肢不能行走,有的体质差,不几天死亡。,公猪:主要睾丸炎,肿胀严重,可为正常的2 3倍,往往一侧性肿胀。 马:神经症状,发病后高热,精神萎缩食欲小,排便干、少。较重者,高热稽留,明显的神经症状,病马步态不稳,踉跄,有的不能站立,病马有的不自然运动姿势,兴奋,冲撞。往往有时表现狂暴,攀登饲槽,爬墙跳壁,圈行,后期沉郁,麻痹,有些死亡,不死者,恢复期较长,需数月。,死胎大小不一,公猪睾丸肿大,肝多发性坏死灶,新生仔猪出血,病 变,猪:神经系统,脑膜充血,公猪睾丸呈斑点状或楔状坏死。母猪流产后,子宫肉膜充血、出血点。 马:肺水肿,流行性乙型脑炎:脑实质内小血管高度扩张充血,血管周围间隙增宽,炎细胞增生围绕血管周围间隙,形成血管套。,诊断,注意与布鲁氏菌病的区别: (1)流行病学症状、病变,病原分离,乙脑:公猪睾丸或流产胎儿,接种小白 鼠或鸡胚分离培养。 布病:流产胎儿的胃内容物接种于牛肝 汤琼脂,分离培养。,免疫学试验,乙脑:补结反应。布病:细菌形态,特点鉴定,血清学试验,布病采血作凝集试验,乙脑采康复动物的血液作补体结合试验,测补体结合抗体。,防 制,在疫区或疫场曾试用日本乙型脑炎弱毒疫苗,于流行期前一个月免疫,4月龄以上致2岁的后备公母猪都可注射。免疫后一个月产生坚强的免疫力,可防止妊娠后的流产或公猪患睾丸炎而造成的神经机能障碍的损失。 防蚊,灭蚊。 发病期间,加强饲管。 药物预防:大青叶、板兰根;马:半斤中草药,猪稍减,每一周服一次。,治 疗,退热,强心,镇静,抗菌,无特异疗法。 利尿:40%乌络托品50ml,一次注射,每天一次。 马:降低颅肉压,重症或兴奋狂暴从颈静脉放血1000 2000ml,静脉注射25%山梨醇或20%甘露醇,每次用量按每千克体重1 2g汁露,隔812小时再注射一次,如无上述醇时可注10 25%高渗葡萄糖500 1000ml。,公共卫生,流行性乙脑多发生于10岁以下儿童,流行于夏秋季,高热,意识障碍,抽痉,脑膜刺激症为特征,重症常发生呼吸衰竭而死亡,治愈后,可能留有神经系统后遗症。大多数人为隐性感染。6个月至12岁儿童及来自非流行区的人群,应于流行期1 2个月前,用鼠肾细菌培养的灭活疫苗进行注射,免疫期一年。同时做好防蚊,灭蚊工作。,猪流行性感冒(Swine influenza, Influenza Suis),为急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突然发病,迅速传播,发热,全身肌肉、关节疼痛,发病率高,死亡率不高,本病于1918年发现于美国中西部。,病原,猪流感病毒(Swine influenza virus),属正粘病毒科,正粘病毒属,形态结构与人甲型流感病毒相似,人甲型流感病毒是猪流感病毒转变而来。猪流感常分离到H1N1和H3N2流感病毒。 能凝集人、马、鸡红血球。,流行病学,各种不同年龄、性别和品种的猪对本病有易感性,但幼龄易感性较高,其他家畜不感染。 传染源为病猪和带毒猪,主要通过飞沫传染,发生突然,传播迅速,12天内全群发病,病程57天,如无并发症,很快康复,“来时一阵风,去时一阵风”。夏末秋初,冬末春初。,症状,发病时,体温升至4042 ,精神极度萎顿,食欲废绝,呼吸急迫,腹式呼吸,咳嗽,鼻腔有浆液性或粘液性分泌物。卧地不能起立,病程57天,死亡率14%。,病猪精神沉郁、行动无力、常堆挤一处,病变,鼻腔、气管、支气管粘膜充血,粘膜表面大量粘液,有时混有血液,肺:轻者表面有炎症,重者,膨胀不全(突变或气肿)。,肺弥漫性炎性水肿 间质增宽,诊断,鸡胚接种:鼻或气管分泌物稀释后,接种鸡胚(1012 日龄,6个),35 孵育3天,鸡胚不死,4 冷却过夜,收获尿囊液,作血凝和血凝抑制试验。,防治,清洁卫生,清除发病诱因。 发病后采取一般隔离措施。 中草药预防:板兰根,大青叶。 治疗:解热、镇痛、抗菌 氨基比林10ml 青霉素40万iu23支,每天一次,连用3天。,禽流感(Avian influenza,AI),流感的三次大流行,H1N1 死亡2000万人(美国死亡50万人,一次世界大战美国军队往返于欧洲和美国) 1957 H2H2 禽流感,死亡100万人 1968 H3H2 猪流感,死亡70万人 流感病毒都来自于亚洲 ,猪被认为是禽类和 哺乳动物流感病毒基因重排的中间宿主 。 猪H1N1 火鸡 鸭H1N1 猪 H5N1禽流感将成为人类流感史上的下一场瘟疫,一、病 原,流感病毒,正粘病毒料,8个负链单链RNA片段组成,10个蛋白:HA、NA、NP、M1、M2、PB1、PB2、PA、NS1和NS2 根据内部蛋白NP和M分 A:人类、猪、禽类 B:人类 C:人类 根据HA和NA将A型分成亚型 HA 115:病毒吸附到细胞表面受体 NA 19:对受体神经氨酸作用,释放繁殖的新的病毒 根据病毒毒力分 高致病性禽流感 低致病性禽流感,高致病性禽流感毒株的特性,任何病毒直接种后10天内对5周龄敏感雏鸡的致死率为6/10。(尿素液1:10稀释静脉接种)。 H5和H7血凝素型病毒,尤其是在血凝素裂解点处碱性氨基酸占优势的毒株,均有高致病性。 高致病性毒株在没有胰蛋白酶的条件下于细胞培养中生长,具有细胞致病性或有蚀斑。,世界上暴发高致病性的禽流感,年份 国家 病毒型 1959 英格兰 H5N1 1967 英格兰 H7N3 1975 澳大利亚 H7N7 1979 英格兰 H7N7 1983 美国 H5N2 1983 爱尔兰 H5N8 1985 澳大利亚 H7N7 1991 英格兰 H5N1 1992 澳大利亚 H7N3 1994 澳大利亚 H7N3 1994 墨西哥 H5N2 1995 巴基斯坦 H7N3 1997 香港 H5N1 1998 伊朗 H7N2 1999 巴基斯坦 H7N2 1999 意大利 H7N1,流感病毒的变异性,1抗原漂移:由于RNA聚合酶缺少校正功能,当病毒RNA复制时,某种表面蛋白的突变逐渐积累引起病毒抗原性的变异。病毒表面蛋白的改变,有助于病毒入侵宿主免疫监视细胞。 1983/84,美国,H5N2由低致病性转变为高致病性。 1994/95,墨西哥,H5N2由低致病性转变为高致病性。 2抗原转变:由于基因重排而造成的毒株表面抗原的改变。 两种病毒来源于不同动物种类同时感染了同一细胞,基因组在同一细胞内复制。携带有混合基因型的子代病毒。 Asian/57(H2N2) H2和NP、M来源于禽。 HongKong/68(H3N2) H3和一个内部基因来源于猪。,致病分子基础,禽流感病毒的HA,必须裂解为HA1、HA2才能形成成熟病毒 HA0 HA1+HA2 1、高致病性:HA1羟基端有一系列碱性aa。在许多细胞中被裂解、产生有传染的病毒。 宾夕法尼亚:H5N2高、低致病性AIV均有系列碱性aa。但低致力毒株HA的裂解区域有一糖基化位点,阻断了HA的有效裂解。 墨西哥:H5N2高、低致病性演化是通过将转换和插入的6个额外碱基形成的两个碱性aa,插入HA裂解位点后完成的。 2、低致病性:HA1羟基端有单一碱性aa。少数细胞中被裂解,产生有传染的病毒。,病毒的抵抗力,有冷和潮湿环境中可存活很长时间。鼻腔分泌物和粪便中的病毒由于受有机物的保护,是有极大的抵抗力。 粪便中的流感病毒4长达30-50天,20存活7天。羽毛中可存活18天,冷冻禽肉和骨髓可存活10个月。 AIV对福尔马林、乙醛、酮等有机溶剂敏感。酚类或含氯的消毒剂对AIV有消毒作用,病毒对热敏感。5630、60,10阳光直射40-48小时,紫外线直接照射均可迅速破坏其感染性。粪便经堆沤10-20天,可将HPAIV全部灭活。,二、流行病学,1自然宿主主要是家禽和野禽,宿主范围广,从鸭分离的流感病毒比其他任何禽类都多,各种家禽中火鸡最常发生流感暴发。 2主要是水平传播,尚无证据表明AI可以垂直传播。 HPAI:粪口,口口传播,速度较慢。 LPAI:直接和间接接触,特别是气容胶传播,速度快。 3潜伏期几个小时到4天,潜伏期的长短依赖病毒的剂量,感染途径,被感染禽类的种类。 4本病多发生于天气骤变的晚秋、早春以及寒冷的冬季。饲养管理不当,鸡群状况不良及环境应激因素的存在,都可促进病的发生和流行,并发感染可使死亡率升高。,三、症状,高致病性毒株引起的禽流感,潜伏期3-5天,体温迅速升高达41.5以上,拒食,冠与髯肉常有淡色的皮肤坏死区,头、颈常出现水肿。腿部皮下水肿、出血、变色。病鸡很快陷于昏睡状态,常于症状出现后数小时内死亡,病死率接近100%。 低致病性毒株引起的禽流感通常呈现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饮食欲减少,消瘦,母鸡产蛋率下降。呼吸道症状表现不一,如咳嗽、喷嚏、啰音,甚至呼吸困难。病禽流泪,羽毛松乱,身体卷缩,头和颜面部水肿,皮肤发绀,有的有神经症状及下痢。,四、病变,高致病性毒株的病例,头面部水肿,并伴有窦炎和肉垂、冠发绀、充血。内脏变化差异较大,有的毒株引发肝、脾、肾的坏死灶,有的毒株引起浆膜及粘膜面的小点出血,十二指肠和心外膜出血,尤其是肌胃和腺胃交接处的乳头及粘膜出血严重。 低致病性毒株的病例,可能有轻微的窦炎,表现为卡他性、纤维素性、浆液性/纤维素性、脓性或干酪性炎症。气管粘膜有轻度水肿,并伴有数量不等的浆液性或干酪样渗出物。有时气管粘膜出血,含有血凝块。气囊炎,表现囊壁增厚,或有纤维性及干酪样渗出物。蛋鸡的卵泡畸形,萎缩,输卵管也可见到渗出物,有的病禽可见纤维素性腹膜炎及卵黄性腹膜炎,或肾脏肿大,有尿酸盐沉积。,五、诊断,病毒分离:以棉拭子采集气管或泄殖腔样品,或以喉头气管组织作为样品,制成10%的悬液,加抗菌素并进行低速离心后,尿囊腔接种9-11日龄鸡胚,36小时至120小时致死鸡胚,如果样品中有病毒存在,初次传代后就足以产生红细胞凝集作用。盲传三代仍无血凝作用则作阴性处理。 血凝抑制试验:分离病毒做血凝抑制试验,禽流感抗血清能抑制禽流感病毒的血凝作用,ND抗血清则不能,反之亦然。在病毒分离和鉴定的同时,还要作病原的致病性试验,以确定所分离毒株是强毒株还是非致病株或低致病株(IVPI)。 AGP ELISA RT-PCR,六、防制, 消灭AI比较困难。 预防: 1、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和健全的管理制度,防止AIV的传入。 2、鸡场周围尽量避免饲养水禽。 3、接种AI疫苗。 组织灭活苗 油乳剂灭活苗 AI鸡痘病毒重组基因工程疫苗,扑灭:借助国外扑灭禽流感的经验 1、封锁、隔离、消毒、尸体无害处理。 2、紧急接种,建立免疫带。 3、HPAI发生时,坚决扑杀,未发鸡舍的鸡紧急接种疫苗,严加隔离和消毒,改善饲管,适当使用抗生素等药物,防止细菌病发生。,牛海绵状脑病(疯牛病)Bovine spongiform encephalopathy(Mad cow disease),病名 发现年代 证实年代 实验动物 发生机理 克雅氏病 1920-1921 1966 黑猩猩、猴、水貂、猫、 (CJD) 仓鼠、小鼠、豚鼠 散发性(spCJD) 体细胞突变或PrPc自发转 变为PrPsc 家族性(fCJD) PrP基因种子突变 医源性(iCJD) 因接受污染的硬脑膜、角 膜移植物或手术器械污染 库鲁病 1951(1957) 1965 黑猩猩、猴、水貂、 因食库鲁病死者脑而感染 雪貂、山羊 格斯综合症 1928 1961 猩猩、猴 PrP基因种子突变 (GSS) 致死性家族 1986 1995 小鼠 PrP基因种子突变 性失眠症(FFI) 新型克雅氏病 1994 1995 猴、小鼠 BSE朊病毒感染 (vCJD),朊病毒病的疾病谱,病名 发现年代 证实年代 实验动物 发病机理 痒病 1730 1936 小鼠、大鼠、仓鼠、沙鼠 具有遗传性易感性 (Scrapie) 水貂、猴、黑猩狸 绵羊的传染性疾病 传染性水貂 1947 1965 仓鼠、雪貂、绵羊、山羊 被绵羊或牛的朊病 脑病(TME) 黑猩猩、猴、浣熊、臭鼬 毒感染 动物慢性消耗 1967 1982 猩猩、猴、雪貂 不明 性疾病(CWD) 牛海绵状脑病 1985 1988 小鼠、水貂、绵羊、山羊 通过朊病毒污染的 (BSE) 猪、猴 肉骨粉感染 猫海绵状脑病 1989 1984 鼠 通过朊病毒污染的 (FSE) 肉骨物(MBM)感染 被囚禁野生 1986-1993 1992 小鼠 同上,或种间自然 动物的海绵 垂直或水平传播 状脑病(SE),1 、克雅氏病(Creutzfeldt-Jakob disease,CJD),最常见的人朊病毒病,全球分布,年发病率为0.5-1%。 我国1989首次报道 散发性(spCJD):占总病例85%-90%,平均年龄65岁,怀疑源于痒病,但无可靠证据。PrP基因无突变,PrPc自发转变或体细胞突变。 家族性(fCJD):10%-15%,40岁发病约1%,50岁发病80%,50岁以上100% , PrP基因突变约有10多种 。 医源性(iCJD):1% 医疗诊断器械(脑波电极、脑手术器械),组织移植物(角膜、硬脑膜),脑垂体生长激素或促性腺激素,PrP基因突变。,驴跑病、搔痒病,主要是成年绵羊,偶尔发生于山羊的一种缓慢发展的传染性的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表现剧痒,肌肉震颤,运动失调,瘫痪终归死亡,是最古老的朊病毒病,朊病毒病的许多重大进展大多是借鉴痒病的研究经验取得的,我国1983年从英国进口的边区莱斯特羊(Brode Leicefer)中发现5例,于1988年被扑灭。,2痒病(Scrapie),3库鲁病(Kuru),仅发生于大洋州巴布亚新几内亚东部高地福尔(Fore)人聚集地。从1956年以来已记录病例约2600个,发生和传播是与食用死亡亲属脑组织所致,最初的库鲁病可能是食用克雅二氏病病人脑细胞引起,潜伏期4-30年。革除此陋习,发病迅速下降,现几乎消灭。,4致死性家族性失眠症(Fatal familial insomeia,FFI),临床上以治疗无效的顽固失眠,自主神经机能失调和运动体征(语言障碍,共济失调)为特征,发病年龄20-71岁平均51岁,病程6-32个月,平均14个月,FFI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5牛海绵状脑病(BSE),特征是精神状态失常,共济失调,感觉过敏和CNS灰质空泡化。,对物理化学因素具有非常强的抵抗力 高压蒸气134-138 18min不能使之完全灭活;37、20%福尔马林18小时不能使之完全灭活;室温下,10-12%福尔马林中可存活28个月;对紫外线,离子辐射,超声波抵抗力均很强;不被多种核酸酶(RNA酶和DNA酶)灭活。 独特的生物学特性 见不到病毒颗粒,但可检出痒病相关纤维(SAF,Scrapie associated fibrils);不形成包涵体;不含非宿主蛋白;不诱生干扰素,对干扰素不敏感,不干扰其它病毒诱生干扰素,也不受普通病毒干扰;至今未能证明其含感染性核酸;免疫抑制和免疫增强剂不能改变TSES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不破坏宿主B细胞和T细胞的免疫机能;也不引起宿主的免疫反应。,朊病毒的异常特性,一、病原,PrPc和PrPsc,抗蛋白酶蛋白(Protease-resistant Protein,PrP ) , PrPc和PrPsc为异构体,分子质量均为33-35Ku,PrPc和PrPsc在mRNA和氨酸酸水平无任何差异,但理化特性和二级结构显著不同。正常动物仅有PrPc,痒病感染动物则两者兼备。,PrPc PrPsc 形态 不聚合为大分子纤维或短杆结构 大量聚合为SAF或短杆结构有抗性, 蛋白酶K 高度敏感,完全消化,无感染性 部分消化,移去N末端67个aa残 基,产生PrP27-30,PrPsc和 PrP27-30均有感染性 存在位置 细胞表面 细胞内 半衰期 短 长 二级结构 螺旋 42% 螺旋 38% 片层 3% 片层 43%,朊病毒形成机制,PrPc PrP* PrPsc(PrPscPrPsc,PrPscPrP*) 外源朊病毒,作为模板促使PrP*转变为PrPsc 散发性,无外源朊病毒参与,PRP*蓄积至自发产生PrPsc。 野型PrP转基因过度表达转基因的老龄小鼠自发地发生痒病样疾病。 体细胞突变可使PrPc失稳转变为PrP*,进而形成PrPsc。 遗传性朊病毒病,突变PrPc(PrPc)结构的随机不稳定性比PrPc,易产生PrP*,从而产生PrPsc,蛋白质X,PrP在朊病毒形成过程中的作用,PrP基因缺失小鼠发育正常,至600日龄时仍健活,接种痒病朊病毒的小鼠存活350天以上,而PrP+/+ 的PrP+/0 小鼠则均发病死亡,且前者的潜伏期和病程都明显短于后者,PrP0/0小鼠插入PrP基因后,获得痒病的易感性。 有些试验结果表明,朊病毒病的发生可能是正常的PrPc缺失,而不是PrPsc的积果所引起的。 1缺失PrP的小鼠在昼夜节律和睡眠方式上发生改变(FFI)。 2PrP蛋白对潜伏期学习和长期记忆的保持是必需的。 3PrP缺失鼠,Cu/zn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降低,因此对细胞内氧化压力更敏感导致细胞更快死亡。,朊病毒病原的假说,唯蛋白质说:是不被大多数修饰核酸的方法灭活的蛋白质传染性颗粒(Prion)。是蛋白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