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Infection and immunity感染与免疫,中山医学院免疫学教研室,感 染,免 疫,致病病原体感染性疾病的危害感染性疾病的致病物质,固有免疫和获得性免疫抗细菌感染免疫应答抗病毒感染免疫应答,感 染 (Infection),细菌致病的物质基础,侵袭力,毒素,毒力因子,1.侵袭力(invasiveness),-突破宿主皮肤、粘膜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黏附素(adhesin)荚膜侵袭性物质细菌生物被膜(bacterial biofilm),黏附素(adhesin),黏附条件:菌毛/非菌毛黏附素宿主细胞黏附素受体细胞表面的糖类或糖蛋白,non-fimbral adhesin (Bartonella),fimbrial adhesins (E. coli ),黏附素:糖蛋白或脂蛋白,荚 膜,抵抗吞噬,抵抗体液杀菌物质,促使致病菌繁殖。,肺炎链球菌,光滑型(S型):有荚膜,具有毒性;粗糙型(R型):没有荚膜,无毒性。,侵袭性物质,侵袭素(invasin)由侵袭基因(inv)编码 肠侵袭性E.coli, 位于质粒中细菌黏附后,需要侵袭素介导细菌侵入,扩散临近细胞,引起侵袭性感染。,侵袭性酶类细菌分泌侵袭性胞外酶,帮助细菌抗吞噬和扩散,细菌生物被膜(bacterial biofilm),细菌附着在某些材料表面后,由细菌及其分泌的胞外多聚物共同组成的膜状细菌群体。,.毒素(toxin),2.1 外毒素(exotoxin):(G+)细菌在生长繁殖与代谢过程中合成和分泌到菌体外的毒素;基因位置变化多样,A-B型分子结构A:活性部分B:无毒,配体,外毒素特性化学成分: 蛋白质2.毒性作用强;3.对组织器官有高度选择性,目前已知的最剧毒物:肉毒梭菌外毒素。毒性机理:阻断乙酰胆碱的释放,麻痹肌肉。 致瘫痪,严重时致死。,4,抗原性强;5,甲醛灭活A单位,脱毒类毒素(toxoid)抗毒素抗体:类毒素刺激机体产生,可中和外毒素。6,不耐热 破伤风外毒素:60度,20min被破坏。,根据作用靶点不同,外毒素可分为:神经毒素: 神经组织细胞毒素: 细胞肠毒素:作用于肠上皮细胞,引起肠道功能紊乱。,G菌细胞壁结构成分,外膜脂多糖(LPS)只有当菌体死亡裂解或人工破碎后可释放出来,2.2 内毒素(endotoxin):,O特异性多糖非特异核心多糖脂质A,G-细胞壁;菌裂解后释放,内毒素的主要特点,化学成分是LPS;,对理化因素(高温,酸,碱)稳定;,毒性作用相对较弱,无组织选择性。,不能用甲醛脱毒;,发热反应 微量LPS作用于M,血管内皮细胞内源性致热原细胞因子(IL-1,-6,TNF-等)-体温调节中枢,内毒素的生物学作用,白细胞反应LPS刺激中性粒细胞释放因子,骨髓释放中性粒细胞,内毒素血症和内毒素休克1,内毒素血症: 大量LPS刺激细胞产生大量生物活性物质,使小血管功能紊乱,微循环障碍,组织器官毛细血管灌注不足,缺氧,酸中毒等现象。2,LPS激活补体替代途径,引发高热,低血压,活化凝血系统,导致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3,严重时可致内毒素休克。,内毒素的致病机制,非直接引起病理损伤;通过PRR(TLR4)识别,激活下游信号通路,启动大量炎性因子( 如TNF-a),激活补体系统,导致DIC,休克发生。,病毒的感染从病毒粒子侵入机体开始致病作用是通过侵入易感细胞,损伤或改变细胞的功能而引发。感染途径与细菌相似:通过破损皮肤或者黏膜特殊:输血,蚊虫叮咬等血传播主要感染途径:吸入,病毒感染的致病机制,病毒的来源,病人,无症状病毒携带者 脊髓灰质炎病毒,甲型肝炎病毒,风疹病毒, HBV, HIV 与人密切接触的动物狂犬病病毒,节肢动物病毒,禽流感病毒, SARS,途 径 病 毒 呼吸道 流感V,副粘V,小RNA V,水痘带状疱疹V粪-口传播 小RNA V,轮状 V,呼肠 V,腺V叮咬传播 乙脑V,黄病毒,布尼亚 V,狂犬V血液 HIV,HBV,HCV,HTLV-1,CMV性接触 血液传播病毒,HSV,水痘带状疱疹V胎盘/产道 风疹V,CMV,HSV,水痘带状疱疹V,常见病毒的传播方式,二、病毒的致病机制,(一) 病毒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1. 杀细胞效应(cytocidal effect)2. 稳定状态感染(steady state infection)3. 包涵体形成4. 细胞凋亡(apoptosis)5. 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1. 杀细胞效应(cytocidal effect),病毒在细胞内增殖引起细胞裂解死亡,多见于无包膜病毒:脊灰病毒、鼻病毒、腺病毒,细胞病变作用(Cytopathic effect, CPE),2. 稳定状态感染(steady state infection),不具有杀细胞效应的病毒感染多见于有包膜病毒 (流感V, 疱疹V等),病毒感染细胞后, 出现:1)细胞融合,是病毒扩散的一种方式, 如MV2) 细胞表面出现病毒抗原, 如H1N1:HA,Warthin多核巨细胞,3. 包涵体(inclusion body),在胞浆或胞核内出现嗜酸性或嗜碱性,椭圆或圆形的斑块结构,位于胞浆或细胞核内。,4. 细胞凋亡(apoptosis),病毒感染细胞,激活凋亡信号传导途径,胞质空泡化细胞核浓缩染色体DNA降解凋亡小体,5. 基因整合与细胞转化,两种方式:逆转录病毒,基因全部整合入细胞染色体中;DNA病毒复制中,偶然将部分DNA片断随机整合到染色体中。,整合结果:导致细胞转化,增殖加快,与肿瘤形成相关。,与人类肿瘤相关的病毒,(二)病毒感染的免疫病理损伤,抗体介导的免疫病理损伤II型超敏反应:激活补体,导致细胞破坏III型超敏反应:HBV病人,IC沉积于关节滑膜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损伤型超敏反应:CTL及TDTH细胞与宿主细胞膜上病毒抗原结合,通过直接的细胞毒作用,或通过释放CK导致组织细胞损伤。HBV慢性感染,致炎性细胞因子的病理作用 细胞因子IFN-, TNF-, IL-1:代谢紊乱,活化血管活化因子,引起休克,DIC等免疫抑制作用病毒主动抑制宿主细胞免疫应答,如MV,CMV等,可激活潜伏V或促进肿瘤生长,免 疫(Immunity),抗感染免疫,(710天),(04天),抗细菌感染的免疫应答,胞外菌(extracellular bacteria)寄居在细胞外的血液,淋巴液和体液中大多数致病菌是胞外菌(金葡,链球菌,双球菌),致病特点:引起局部化脓性炎症,通过产生内外毒素及侵袭性胞外酶,导致组织细胞损害坏死。免疫特点:皮肤黏膜,吞噬细胞,以体液免疫为主,抗体和补体调理杀菌。,胞内菌(intracellular bacteria )兼性胞内菌:分枝杆菌,伤寒沙门菌专性胞内菌:立克次体,衣原体,致病特点:细胞内寄生,低毒性,慢性疾病过程,肉芽肿组织反应免疫特点:T细胞为主的细胞免疫(Th1,CTL细胞)1、吞噬作用(巨噬细胞、NK细胞)2、细胞免疫3、局部粘膜免疫,一,抗细菌的固有免疫效应,屏障结构吞噬细胞体液因素,屏障结构,1皮肤与粘膜 (1)机械性阻挡与排除作用 如上皮细胞脱落,纤毛运动等 (2)分泌杀菌物质,如乳酸,脂肪酸 (3)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2血脑屏障,血脑屏障:软脑膜脉络膜脑毛细血管星状胶质细胞,吞噬细胞,小吞噬细胞 中性粒细胞大吞噬细胞 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吞噬和杀菌过程:,杀灭:溶酶体吞噬体 吞噬溶酶体依氧杀菌系统: ROI, RNI 过髓过氧化物酶(MPO)非依氧杀菌系统: 溶菌酶,酸性环境,杀菌性蛋白,消化: 通过各种酶类降解,吞噬后果,1,完全吞噬化脓性球菌被吞噬后,3060分钟被破坏2,不完全吞噬如结核杆菌,只被吞噬但不被杀死。引起吞噬细胞死亡,或扩散感染3,组织损伤吞噬过程中溶酶体释放蛋白水解酶,破坏正常细胞,慢性肉芽肿内含有大量感染TB的M,体液因素,补体(complement) 球蛋白, M,肠上皮细胞产生;三条途径:经典,凝集素,旁路途径激活;产生生物学活性分子,作用机制:趋化,调理,溶菌,溶细胞,MAC的形成与功能,C5C5b+C5a,Opsonization,Opsonin: C3b, C4b, iC3bAnti-bacteria, anti-fungi,溶菌酶(lysozyme)胞壁酸酶碱性蛋白,主要来源于吞噬细胞作用于G+,肽聚糖,防御素(defensin)小分子多肽,位于中性粒细胞中作用于胞外菌,破坏细胞膜,固有免疫作用:,吞噬细胞NK细胞T细胞,(1)胞外菌:体液免疫, B细胞介导效应分子:抗体(免疫球蛋白)Th2细胞辅助(IL-4,5,6,10)体液免疫的作用机制:抑制病原菌粘附调理吞噬作用中和细菌外毒素与补体联合溶菌作用ADCC-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特异性免疫效应,(2)胞内菌:特异性细胞免疫效应机制1,CD4+T细胞M吞噬与抗原提呈 激发T细胞应答Th1细胞分泌IL-2,IFN,TNF-a 趋化和激活M, NK,促CD8+增殖2,CD8+T细胞胞内菌的可溶性抗原被MHC I类分子提呈给CD8+T 细胞,激活CTL,杀伤靶细胞3,细胞因子,抗结核免疫,抗结核免疫,结核免疫以细胞免疫为主,抗病毒感染的免疫应答,一、固有免疫,二、获得性免疫,体温,干扰素,细胞因子,单核巨噬细胞,NK细胞,功能:抗病毒,抗肿瘤和免疫调节诱生剂:病毒 、LPS 、PolyI:C,干扰素(Interferon, IFN),定义:病毒或其他干扰素诱生剂诱导细胞产生的一类 分泌性糖蛋白,干扰素的种类:,种类产生细胞 抗病毒 抗肿瘤 免疫调节 人白细胞 强 弱 弱 人成纤维细胞 强 弱 弱 T细胞 弱 弱 强,I型,I I型,干扰素的特性,糖蛋白对热较稳定抗病毒谱广、无特异性、无毒性干扰素的产生早于特异性抗体在体内作用时间短,干扰素的抗病毒活性:,不能直接灭活病毒诱导细胞合成抗病毒蛋白(ISG)抑制病毒复制,IFN抗病毒作用的特点,作用迅速间接性广谱性种属特异性(病毒抗干扰素机制),NK细胞,杀伤病毒感染的细胞非特异性机制:与靶细胞接触,穿孔素裂解细胞; 分泌细胞因子TNF-a, IFN-,NK细胞KIR和KAR的作用,二、特异性免疫,1、体液免疫中和抗体(IgG,IgM,sIgA),针对病毒表面抗原,中和游离病毒封闭抗原表位,改变病毒表面构型,阻止病毒吸附激活补体,调理作用,ADCC,血凝抑制抗体:乙脑,流感病毒等,可中和病毒补体结合抗体:病毒内部抗原或非中和抗原诱发,调理吞噬,2、细胞免疫,清除胞内病毒主要效应因素:CD8+毒性T细胞(CTL) 特异性杀伤病毒感染的细胞;通过细胞裂解与细胞凋亡;或激活靶细胞内核酸酶破坏DNA等。CD4+ Th1 细胞分泌IFN-,TNF激活巨噬细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培生自然拼读课件
- 大专口语交际答辩课件
- 大一植物细胞绘图课件
- 处理人际关系课件
- 垃圾分类与安全培训内容课件
- 城镇燃气安全常识培训课件
- 土豆网等势面课件
- 城管道路安全培训课件
- 国防安全月宣传培训计划课件
- 叶片工厂安全培训心得课件
- 年产5万吨氧化铁新材料(磁性材料及锂电材料)项目报告书
- 服装辅料基础知识培训
- 江苏南京2020-2023年中考满分作文53篇
- 2025-2026学年青岛版(五四制)(2024)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设计(附目录P230)
- 2025年电梯安全培训试题附答案
- 2025年职业技能鉴定考试(涂装工·高级/三级)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套)
- 国家事业单位招聘2025农业农村部国际交流服务中心招聘拟聘用人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荧光分析技术第二章荧光信号机制讲课文档
- 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讲座
- 2025年铁路线路工高级技师练习题库(答案+解析)
- DB44T 2603-2025 预制菜术语及分类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