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书范文.doc_第1页
土地利用规划书范文.doc_第2页
土地利用规划书范文.doc_第3页
土地利用规划书范文.doc_第4页
土地利用规划书范文.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土地利用规划书范文 三坪农场十一生产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说明书院校农业大学管理学院班级土地资源管理082班第十二组李强083932221王曦083932214李婷083932234范丽娟083932215张起飞0831332211.基本概况十一队位于三坪农场东南端,队部距离场部约8公里,与场部之间有沥青路相通,每天有定时的中巴车,交通方便,十一队土地位于供水渠的上游,有独立供水渠供水,但供水也需遵守整体的输配水的约定。 在供电方面有10K伏供电线路到队部,电力能满足生产和生活需要。 土地利用概况十一队土地总面积167332,其中水浇地45740,占67.9%,林地5944,占8.83%,牧草地2135,占3.17%,果园1096,占1.63%,居民点2462,占3.66%,殡葬地394,占0.59%,待利用地1718,占2.55%,十一队现状人口260人,是一个以种植业为主的生产队。 2.编制规划的技术思路根据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操作规程,结合乡镇级特点,编制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可以分四个阶段。 在这个运作流程中,最显著的特点是增强了实地调研,特别是城镇建成区和农村居民点的实地调研,要求如实反映在15000甚至11000的基础图件上;增强了科学预测,合理规划村镇体系内容,使村镇等级有序、合理布局,用地规模不再盲目扩大;城镇和农居点用地布局与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同步进行,部门协调与公众参与同步进行;农居点布局过程自下而上,几上几下,考虑慎密。 根据这一流程进行实践操作,可以使规划的可操作性大大增强。 3.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内容主要包括土地利用类型和结构、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土地利用开发程度、农田利用现状、建设用地效率、土地开发潜力分析。 其中,着重分析研究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从而发现土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土地利用的意见和建议,拟定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地生产力的措施。 3.1土地利用类型与结构根据xx年进行的土地利用变更调查结果编制土地利用现状表,如表1。 表1三坪农场十一队土地利用现状如下表项目合计农用地()建设用地()水浇地45740园地林地牧草地农业设施用地1817居民点用地2462道路用地殡葬用地面积()167332109659442135513394占地总面积(%)100%67%1.6%8.8%3.2%2.7%3.7%3.3%0.5%3.2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土地利用动态变化主要体在以下几个方面耕地面积日趋减少。 交通用地挤占了部分耕地。 3.3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土地利用率98.7%,未利用土地基本为田埂和河流,土地垦殖率为50%,耕地复种指数为2.81,农居点建筑密度平均为49%,建筑容积率为1.26。 3.4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土地生产率为2.501元。 3.5土地生态效益土地利用的外部生态效益良好,无水土流失,可再生资源基本稳定,环境污染得到良好控制;内部生态效益如森林覆盖率、植被率、光能利用均较稳定;土壤有机质2%6%左右,全氮0.1%-0.4%,速效磷含量210-6-810-6,速效钾含量8710-6-27010-6,土壤肥力属于中偏上状态。 3.6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耕地减少过快,人地矛盾冲突;乡村建设一律呈沿路的条带式分布;老宅基地闲置较多;违法占用滥用土地现象时有发生。 3.7土地开发潜力土地潜力主要是农居点、废弃点和部分未利用地。 通过农田,改善农田基础设施,也可进一步开发土地潜力。 4.土地利用战略与规划目标4.1土地利用战略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优化配置是决定一个地区能否持续、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问题。 为了切实提高区域土地资源利用效益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指导意义。 为了促使三坪农场社会、经济、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调整人们经济行为和生态工程措施并举,将生态稳定、建设和发展作为中心任务,坚决实施保护、巩固、发展的建设策略,加强水土保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科学研究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以及生态环境保护的科技支持能力。 控制人为因素所产生的土地荒漠化,重点控制人类不合理利用资源的行为,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筹建设、协调发展,以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经济效益最大化转变为社会、经济、生态综合效益最大化。 基于水土资源实际状况,理性思考三坪农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战略,为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指导。 4.2土地利用规划目标本次规划总体目标是切实保护耕地,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加强本地区土地宏观控制和计划管理,充分挖掘存量土地潜力,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各项事业协调发展,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 根据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结合区域社会经济发展要求,提出三坪农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具体目标如下 (1)规划目标年人口控制指标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0%以内,人口机械增长率控制在3%以内。 (2)基本农田至规划目标年耕地总面积47740。 (3)建设用地控制指标农村人均用地指标10.22。 5、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方案编制5.1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主要控制指标 (1)造田造地指标10000,根据重点建设项目占一补一,其他建设用地按占一补二的原则进行落实。 (2)净增耕地指标2000。 5.2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及规划平衡表编制 (1)拟定土地利用调整指标的依据本农场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十五年规划与五年计划。 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分解给本农场的土地利用调整指标。 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结果。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结果。 土地需求量预测的结果。 (2)拟定土地利用调整指标的原则充分利用、合理利用、集约利用土地原则;城乡建设节约用地、少占耕地原则;综合平衡原则,实事求是、留有余地原则。 (3)拟定土地利用调整指标的方法拟定土地利用调整指标的步骤和方法是预测各业用地需求量;用地数量的综合平衡;用地布局的综合平衡;部门用地再协调;编制用途变更表;编制土地利用平衡表。 根据土地用途变更表和土地利用平衡表,编制本农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结构调整表。 (4)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及规划平衡表编制三坪农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及规划平衡表是在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城乡居民点用地规划,重点项目用地规划,土地复垦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的基础上,并结合土地利用分区经多次反复平衡编制的。 (见表2)表2三坪农场十一队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地类xx年xx年2026年面积()比重(%)面积()比(%)重面积()比重(%)土地总面积167332100168880100177332100农用地水浇地园地4574067%4682068%4774069.1%10961.6%13002.1%16002.9%水域43636.4%44506.8%45006.9%林地59448.8%61069.0%6xx.4%牧草地21353.2%2xx.4%23103.8%建设用地农村居民点24623.6%35605.2%4xx.8%殡葬用地3940.50%4300.52%4700.56%5.3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和布局 (1)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确定农村居民点用地规模确定可按人均建设用地或户均占地面积确定,或两者同时计算,选择与当地实际较为符合的用地规模。 人均建设用地指标确定村镇人均建设用地的指标可根据国家村镇规划标准、同时结合当地实际选取。 (2)农居点用地布局根据所确定的村镇体系规划进行用地布局5.4交通用地规模及布局主要交通道路由南至北纵贯十一生产队,联系主道路及田间小路直接与各条田相接,方便各地块之间的联系。 5.5基本农田规划第一,根据上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下达的基本农田保护指标,结合本农场耕地需求,确定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第二,根据现状耕地质量,区位条件,原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面积,各村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分解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第三,分村分块落实基本农田,进行编码、建档、公告。 第四,以基本农田保护为基础,同步布局建设用地。 5.6土地开发复垦规划据规划调查,三坪农场没有土地开发、复垦资源,只有部分产业结构调整、田头、地角搬迁村庄等的土地资源。 土地规划的编制,先是调查资料,布局在11000的土地利用详查分幅图上。 6、土地利用分区及用途编制参照县级土地总体规划编制规程(试行),根据三坪农场的实际情况,三坪农场土地利用分为基本农田、园地、林业用地、村镇建设用地共四区。 (1)基本农田区本区面积45740。 区内耕地主要用于粮食生产或直接与农业生产服务使用;应培肥地力、防止污染;不得擅自转用;不得闲置、荒芜;建窑或者擅自挖沙、采石、取土、堆放固体废物;区内其他类型的土地可保留现状,但不得扩大,有条件的应逐步改造;国家能源交通水利等重点建设应尽量避开基本农田保护区;各类非农业建设用地因特殊情况确需占用基本农田保护区耕地的,按照基本农田保护条例规定的审批权限与审批程序报批。 (2)园地区本区面积1096。 区内土地主要用于栽植果树及其农业基础设施使用,应培肥地力;严禁各类建设占用名、特、优、新种植园用地;不得闲置,荒芜;严禁一切不利于水土保持的活动;严格控制区内现有的非农土地利用类型,有条件的应逐步调整到适宜的用地区。 (3)林业用地本区面积为5944。 区内的土地只要供林业生产和生态环境保护及其服务设施使用。 要保护区内珍惜树种;规划期内宜林荒草地应分期开发,提高森林覆盖率。 控制区内耕地除改善生态环境、法律规定确需退耕还林外,其他耕地不得擅自改用;严禁乱砍乱伐;有条件的应逐步将区内影响林业生产的其他用地,调整到适宜的用地区。 (4)村镇建设用地本区面积至规划年为4200。 区内土地主要用于村镇居民住宅、公共设施和公益事业等建筑,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村镇规划;除拆村并点等建设外,村镇建设原则上不得新增建设用地;村镇建设必须充分利用旧宅基地、空闲地,确需扩大的,应当首先利用非耕地或劣质耕地;保护和改善村镇环境,防止水土污染。 7、土地利用规划具体内容及应注意的问题7.1条田配置条田规划是农业土地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各农场土地规划的基础,它将长期影响田间的灌溉、排水、机耕、防风等效果,同时也直接影响农业生产和经营管理。 因此,我们必须重视条田的规划问题,以提高生产效率。 (1)条田长度适宜的条天长度有利于提高机械作业效率、灌溉效率和合理组织田间生产过程。 机械作业效率随着条田长度的增加而提高,但不成正比例。 当条田长度在400米以下时,作业效率的变化十分明显,但超过400米以上时,其变化幅度就不太明显,而条田长度在500米左右时,其行程利用率可达90%以上。 其次,条田的长度还要考虑灌溉的要求,在灌溉区,耕作条田即灌溉地段,因此要根据末级固定渠道要求的适宜长度和控制面积来确定条田的长度。 农渠长度一般为400600最适宜。 (2)条田宽度灌溉区条田的宽度即末级固定渠道的间距,以200米左右为宜,最大不超过300米,以便利于田块的灌溉管理。 风害地区要考虑护田林带的间距,主林带沿条田场边配置,其间距即为条田的宽度,林带的间距取决于有效防风距离,一般为树高的2530倍,若树高1012米,护田林带间距则为250350米。 在需要排水的地区,条田宽度要结合排水沟的有效间距来确定,以保证将地下水位控制在临界深度以下,这时排水沟间距与土壤质地、作物对地下水位深度的要求、沟的深度及机械作业要求等因素有关。 一般在非盐碱地区,沟深1.01.5米时,排水沟间距可采用200米左右,在盐碱地区,沟可适当缩短。 (3)条田的外形为了给机械作业和田间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田块的外形要力求规整,尽量做到a.条田最好是长方形、方形,其次是直角梯形,平行四边形;b.条田两个边长要呈平行和直线;c.不能把梯形和平行四边形条田的短边设计得过斜;d.不能把条田设计成形状不规整的三角形和多边形。 (4)条田的方向耕作条田的方向是指条田的长边方向。 在选择条田方向时应考虑下列要求a.要为作物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光照条件。 条田方向应保证作物从早到晚一天中能够尽量多吸收太阳的光照。 b.要有利于机械作业和水土保持的要求。 在坡地上,条田方向影响到地表径流的大小和土壤的侵蚀量。 c.要有利于降低地下水的要求。 在盐渍土地区,降低地下水位,排碱洗盐是生产中的关键问题。 所以末级排水沟,应垂直地下水流向布置,以利截排地下水。 所以应使条田的长边垂直于地下水流向。 d.要有利于防风要求,一般主林带沿条田长边配置,使主林带与主害风方向垂直,防风效果最好,因此,条田的长边应与主害风方向垂直或接近垂直。 e.要有方便的交通运输条件。 要使耕作条田的方向与居民点的位置保持最短的距离和最便利的交通条件,避免由于条田方向设计的不合理引起绕道而行。 (5)条田的质量组成要求耕作条田内土壤、坡向和坡位一致,这样才能使同一条田内土壤肥力和土壤耕性一致,从而使作物生长发育一致,便于同时进行作业、管理和获得稳定的产量。 7.2灌溉与排水系统 (1)灌溉渠系的布置灌溉渠系,一般说由干、支、斗、农、毛渠组成。 干、支、斗、农为固定渠系,毛渠为非固定渠系。 a.干渠的布置干渠是用于输水的大型渠道,根据灌区面积大小,干渠可分为总干渠、干渠、支干渠等级别。 b.支渠的布置支渠是灌区内部的配水渠道,其控制的灌溉面积一般在300公顷以上。 支渠的布置应在干渠走向的基础上,沿灌区内的次高地或次分水岭确定走向,与干渠的夹角以6090为宜。 布置支渠要避免间距小而流程长的平行布置。 c.斗渠的布置斗渠也是灌区内部的配水渠道,其控制的灌溉面积一般在100200公顷,但也可以超出这个范围,斗渠的布置应在支渠走向的基础上进行布置,由于斗渠是田间的配水渠道,因此要结合条田的规划进行布置,斗渠通常布置在条田的短边上。 斗渠的间距一般在500800米。 一个斗渠灌溉210个条田。 d.农渠的布置农渠是灌溉渠系中最末一级固定渠道。 自斗渠取水,再分配至毛渠或直接送入田间灌水垄沟,其控制的灌溉面积为1320公顷,种水稻地区面积还可以再小些。 农渠的纵坡一般随地面坡度大小而定,一般为110011000。 (2)灌溉渠系规划布置的原则a.尽量达到自流灌溉b.渠系规划应尽量保证不同的单位有独立的进水口和完善的内部渠系,是为了便于管理。 c.渠系规划要考虑地形条件可能的情况下,使渠线短又直,地质条件渠床稳固安全,施工方便,造价低,无渗漏。 d.渠系规划要统筹兼顾,相互协调。 要考虑到,上下级渠道之间、灌排之间、渠路之间、渠道与条田之间,都要妥善配合。 e.排水渠系的布置排水渠系,一般由干沟、支沟、斗沟、农沟等组成,这与灌溉渠系的分级是相对应的。 为了便于区别,通常把排水渠称为沟或者排。 排水渠系布置应考虑的原则: (1)尽量达到自流排水。 (2)排水沟的布置应尽量短且直。 (3)末级排水沟最好沿地面最小坡降布置,以充分发挥截流排水的效果。 (4)当沟与渠相邻布置时,灌水渠与排水沟之间应有1015米以上的间距,以减少灌溉水过多的渗入排水沟,并保证排水沟边坡的稳固。 尽量减少沟渠的交错。 7.3田间道路配置田间道路是田间生产和运输的动脉,它联系着县与乡、乡与村、村与村、村与田之间的通道,因此妥善的布置田间道路,对提高劳动生产率有着重要作用。 (1)田间道路的种类拖拉机道路、主要田间道路、辅助田间路。 (2)田间道路配置要求a.要保证居民点与田间有方便的交通联系。 线路直,往返距离短,可以顺利到达每一个耕作条田。 b.田间道路应沿条田边界布设,并与渠道、护田林带相协调。 同时,应注意与干路取得衔接,以便形成统一的农村道路网。 c.应尽量减少占地面积。 路、沟、渠、林要结合配置,道路宽度和密度应按实际需要而定。 d.要注意田间道路的技术要求。 主要道路的纵坡度不宜太大。 7.4农田防护林的配置农田防护林能够降低风速,减少水分蒸发,改善农田气候,减轻风沙和干旱的危害,为农作物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条件,从而起到护田增产的作用。 配置农田防护林应注意解决下列问题 (1)林带结构林带结构系指造林类型、宽度、密度、层次和断面形状的综合体。 一般采用林带透风系数,作为鉴别林带结构的指标。 一般有紧密结构、疏透结构、透风结构。 (2)林带方向林带方向取决于主害风方向和地形条件,根据因害设防的原则,主林带应垂直于主害冯方向,防风效果最佳。 (3)林带间距林带间距的大小,决定于林带的有效防护距离,这种距离与树高成正比,同时与林带的结构有关。 7.5田间设施综合配置田、沟、渠、路、林等项目的配置必须综合考虑和有机结合。 在旱作区,拖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