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南市第一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创新班含解析).docx_第1页
安徽省淮南市第一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创新班含解析).docx_第2页
安徽省淮南市第一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创新班含解析).docx_第3页
安徽省淮南市第一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创新班含解析).docx_第4页
安徽省淮南市第一中学2019_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创新班含解析).docx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安徽省淮南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历史上学期开学考试试题(创新班,含解析)一、单项选择择1.孔子主张对鬼神敬而远之,把讨论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中心位置,而老子重视天人关系,认为“道”是凌驾于天人之上的天地万物的本原,并提出“天法道,道法自然”的思想,两人不同的天人观A. 是不同时代背景的反映B. 孰优孰劣十分明显C. 折射出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D. 是继承与背离传统文化的结果【答案】C【解析】材料“把讨论和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放在中心位置”体现了孔子积极入世的人生追求;材料“重视天人关系”“天法道,道法自然”体现了老子无为而治的政治理念,因此两人不同天人观体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故C项正确,BD项错误;两人都生活在春秋时期,故A项错误。2.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A. 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 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 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 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答案】D【解析】孔子提出的“仁”是“克己复礼”,而朱熹是从“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角度阐述的,显然与孔子的原本思想不完全一致,故D项正确。朱熹是压抑人性,故A项和B项错误;C中“完全”的说法过于绝对。【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孔子思想和朱熹思想比较点睛: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北宋时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他特别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并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3.韩非子解老:“凡法令更则利害易,利害易则民务变,民务变谓之变业。故以理观之,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宰;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由此可知A. 法家思想力图以变法推动社会进步B. 法家思想中存在着民本成分C. 法家思想阻挠变法以维护自身利益D. 法家思想重稳定而不重变革【答案】B【解析】从材料中“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可以排除A选项,并看出韩非子中含有一定的民本思想,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C选项错误,法家主张的就是变法图强;D选项错误,法家不是不重变革,而是要精简变革。4. 孟子发扬孔子开创的儒学,主张涵养“浩然之气”,倡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对后世影响极大。孟子这些言论所强调的是A. 努力完善个人品德B. 坚持个人独特性格C. 勇于突破礼制束缚D. 敢于反抗专制暴政【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孟子“浩然之气”、“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思想体现的是对个人品德的要求,所以本题答案为A项。材料体现不出个人独特的性格,故B项错误;明清之际的启蒙思想家们反对礼教的束缚,主张反抗专制制度,故C项和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百家争鸣孟子5.战国时期除道、儒、墨、法四大学派之外,还有一些有影响的学派。其中主要有讨论合纵、连横的纵横家,提倡重农政策和探究农业技术的农家,研究军事理论的兵家,以及综合各派学说的杂家等。这表明当时A. 社会分化加剧B. 礼崩乐坏统治失序C. 民本思想盛行D. 诸子学说注重实用【答案】A【解析】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各家提出的不同主张适应了不同阶层的需要,说明这一时期社会分化加剧。故答案为A项。BC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D项说法绝对,不符合史实,排除。6. 据史记载:一日,魏太子下车,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竟未得到回礼。太子问:“究竟富贵者还是贫贱者应当骄傲?”田子方答:“贫贱者。”并解释,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这反映了( )A. 士人为诸侯国所重用B. 士人轻视功名利禄C. 诸侯国内部等级森严D. 忠君思想已经形成【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通过历史现象分析历史本质的能力,对材料现象的准确分析是解题的关键,由材料中的“魏太子下车”可以判断是战国时期,“向一位新贵宫廷文士田子方致意”“他随时都能在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等信息可以得出士阶层的不断崛起以及受到各诸侯国的重用,A符合题意;B在材料中无体现;“他随时都能够再别国宫廷上被派上用场”说明忠君思想并不浓厚,再加上魏太子致意竟不回礼等,排除C、D。故选A。【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背景士阶层的崛起7.两汉三国学案卷九记载:“夫汉家以经义断事,每有大议论、大狱讼、辙引经义以决之。”这表明A. 儒学统治地位的已确立B. 儒学运用于国家的政治生活C. 汉代社会秩序较混乱D. 儒家理念成为日常行为规范【答案】B【解析】由材料“汉家以经义断事,每有大议论、大狱讼、辙引经义以决之”,说明儒学运用于国家的政治生活,故选B;材料没有体现儒学统治地位的已确立的信息,排除A;材料无关汉代社会秩序,排除C;材料没有涉及儒学与日常行为规范的关系,排除D。8.西汉初期,陆贾在其天人学说中,把阴阳家的“天人感应”说引入了进去;叔孙通等人把“礼”与形而上的“大一”“天地”“阴阳”“四时”联系在了一起;贾谊在其新书道德说中则公开用老子的宇宙观作为其儒家道德论的依据。这表明,当时儒学A. 具有成为汉代官方正统思想的趋向B. 奠定了汉代新儒学的发展基础C. 继承了先秦诸子思想的精华D. 开始融合道家及阴阳家的学说【答案】D【解析】陆贾、叔孙通融合阴阳家的思想,贾谊引用老子的理论,这为董仲舒的新儒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故B正确;西汉初期实行无为而治的黄老之学,儒学并未成为汉代正统思想,故A错误;材料反映的内容也不全是先秦诸子思想的精华,故C错误;材料也无法体现出这是儒家融合道家及阴阳家的学说的开始时期,故D错误。故选B。9.王莽建立新朝取代西汉,仅遭到朝野人士的零星反对;东汉末年既有割据一方的豪强,更有权势滔天的权臣,却大都不敢称帝。东汉末年这一现象出现的原因是A. 权臣豪强对中央集权的畏惧B. 当时社会对君权神授尊崇C. 儒学忠君思想进一步理论化D. 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恢复【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东汉末年既有割据一方的豪强,更有权势滔天的权臣”,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的地方豪强割据一方,敢于对抗中央,故A项错误;君权神授思想是西汉董仲舒提出,属于儒家思想,B项没有C项准确,不是最佳选项,排除;随着董仲舒新儒学地位的确立,经过数百年发展,三纲五常尤其是其忠君思想在东汉被进一步强化,故东汉末年虽天下大乱,割据势力及权臣大都不敢公然称帝,故C项正确;儒家“经世致用”思想强调入世,关注与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与权臣豪强不敢称帝的现象无关,故D项错误。【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东汉末年既有割据一方的豪强,更有权势滔天的权臣,却大都不敢称帝”,联系所学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影响分析解答。10.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汉代崇尚儒学,尊尚书等五部书为经典,记录孔子言论的论语却不在“五经”之中。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 “五经”为阐发孔子儒学思想而作B. 汉代儒学背离了孔子儒学思想C. 儒学思想植根于久远的历史传统D. 儒学传统由于秦始皇焚书而断绝【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了汉代儒学的相关内容。尚书等五经是孔子编订的典籍,而论语则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所记录的孔子的言论,属于后人编订。汉代将尚书等五部书尊为经典主要是因为儒学在汉代成为正统思想,而儒学思想植根久远,“五经”是早期儒家思想的集中体现,论语是记载孔子言行的著作,因此论语不在五经之中,故正确答案为C项。“五经”主要记载了古代的礼乐制度,不是阐发孔子的儒家思想,所以A项说法错误;汉代儒学是在孔子的儒学思想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并没有背离,所以B项说法错误;焚书坑儒使儒家思想遭受重创,但并没有因此而断绝,从汉代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即可得知,所以D项说法错误。【要点解密】汉代“外儒内法,剂之以道”的治国理念的形成1形成过程(1)经过春秋战国时期的动荡,实现统一后的秦朝,难以用儒家思想实现大统一,而法家思想却能收到较好的社会效果。(2)历经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西汉,面临着生产遭破坏、社会经济凋敝的局面,实行道家的“无为而治”思想,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生产。(3)汉武帝时,国家稳定,步入正轨,不能再实行严刑酷法,而以比较温和的儒家思想为宜。汉武帝一方面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另一方面“崇儒尚法”,逐渐形成了“外儒内法,剂之以道”的治国模式,即以儒家文饰政治,以法家支持政治,以道家调剂政治。2发展这种思想尤其体现在存在时间较长的汉、唐、明、清等封建统一王朝。3影响儒、道、法家的治国思想是中国古代极其珍贵的文化遗产,其精华部分对现代中国仍有借鉴作用。11.董仲舒在评论一件寡妇改嫁的案例时指出,依春秋大义,“夫死无男,有更嫁之道也”,故寡妇改嫁“皆无罪名,不当坐”。这折射出汉代A. 司法判案“重情轻法”B. 妇女的整体社会地位较高C. 婚姻受礼教束缚相对较小D. 妇女拥有婚姻自主的权利【答案】C【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思想。C项,董仲舒援引春秋,认为寡妇再嫁是可以的,这就比后世“设男女之大防”“一女不事二夫”不允许寡妇再嫁的程朱理学思想要宽松得多,显示汉代婚姻受礼教束缚相对较小。故C项正确。A、B、D项,题干中董仲舒是在“评论”这件寡妇改嫁案,并不是司法官,不能体现汉代司法判案原则;题干中“寡妇再嫁”仅为一个个例案件,并不能说明妇女的整体社会地位较高;题干中没有体现妇女拥有婚姻自主权利的相关信息。故A、B、D项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C。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汉代儒学对婚姻的影响【详解】请在此输入详解!12.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为仁由己”。朱熹对“克己”作如下解释:“克”意为“胜”,“己”指的是“身之私欲”。这种解释( )A. 将人性置于天理之上B. 以满足个人欲望为目标C. 完全曲解孔子的本意D. 与孔子本意不完全一致【答案】D【解析】孔子提出的“仁”是“克己复礼”,而朱熹是从“存天理,灭人欲”的伦理角度阐述的,显然与孔子的原本思想不完全一致,故D项正确。朱熹是压抑人性,故A项和B项错误;C中“完全”的说法过于绝对。【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孔子思想和朱熹思想比较点睛:孔子主张“克己复礼”,使每个人的行为符合礼的要求。北宋时形成了以理为核心的新儒学体系“理学”。朱熹是理学集大成者。他特别强调,理之源在于天理,而天理就是作为道德规范的三纲五常,它是人性的最高境界;并指出人性本来与天理一致,但被后天的欲望所蒙蔽,所以强调“存天理,灭人欲”。13.程颐认为“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也。”下列各项中,与其一致的是A. 由浅入深,有粗到精,进学则在致知B. 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C. 圣人之道,吾心自足,知行合一可也D.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答案】A【解析】【详解】“格犹穷也,物犹理也,犹曰穷其理而已也”,格就是深刻探究、穷尽,物就是万物的本原,认为物皆有理,只有深刻探究,方可得理;“由浅入深,由粗到精,进学则在致知”明确了求知的层次性,由浅入深,由近而远,由粗到精,融会贯通后,达到对普遍天理的认识,符合题意,故选A;“发明人之本心,而后使之博览”即毋须在读书穷理方面过多地费功夫,应该先挖掘自己的内心,不符合题意,排除B;材料信息与“知行合一”无关,排除C;“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意思是在朝廷里做高官就应当心系百姓;处在僻远的江湖间也不能忘记关注国家安危,与材料中的“格物穷理”无关,排除D。14.关羽因其忠义勇武,被世人称颂,至宋徽宗时被封为“忠惠公”,其后不断加封,到清代被封为“忠义神武关圣大帝”。这种现象反映了A. 关羽的个人品德决定了民众崇拜的形成B. 历代皇帝的好恶决定着崇拜关羽的取向C. 对关羽的信仰符合官方意识形态的要求D. 民众的信仰不断推高关羽“神”的地位【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关羽的个人品德对民众崇拜有一定的影响,但不是决定作用,故A项错误;历代皇帝的好恶对民间崇拜起到一定作用,但也是决定意义,故B项错误;从材料可知,关羽“神”的地位的不断提升是政府适应民众需求而不断加封的结果,也就是说民间对关羽信仰符合官方的需要,故C项正确,D项错误;所以答案选C。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官方意识形态的要求15.朱熹曰:“盖闻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圣贤教人为学,非是使人缀缉言语,造作文辞,但为科名爵禄之计,须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而推之以至于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由此推知朱熹认为治学应该A. 使学生追求科举功名B. 完善自我、成就理想人生C. 为现实统治服务D. 使学生造作文辞【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考查材料阅读并提取信息能力。从材料的复句“非但为而推之以至于齐家、治国,可以平治天下,方是正当学问”可知,朱熹强调的是“而推之”以后的内容。故选B项。A、C虽材料也有信息支持,但是都不全面;D项就是他反对的,不符要求。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朱熹的思想16. 北宋僧人契嵩说:儒教“大有为”而“治世”,佛教“大无为”而“治心”,二者皆“圣人之教也,其所出虽不同,而同归于治”。这反映了( )A. 佛教主动适应社会现实B. 儒、佛开始出现合流C. 佛教成为社会主流思想D. 儒学统治地位发生动摇【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从题目和材料中获取历史信息并运用所学知识解读的能力。材料中二者“同归于治”,体现了佛教的“治心”与儒学的“治世”思想合流,佛教受儒学影响,主动适应社会,A项正确;儒、佛开始出现合流是在唐朝,B项错在“开始”;当时占据社会主流思想的儒学,C项错误;儒学地位发生动摇是在新文化运动时期,D项错误。【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儒学新发展三教合流17.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A. 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B. 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C. 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D. 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答案】C【解析】【分析】试题分析:材料 “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说明李贽违背传统的礼教,显然是想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故C项正确;李贽批判儒家思想,不致力于儒学,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故B项错误;超然物外的自由不是李贽追求的思想,且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考点:古代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演变明清之际儒学李贽思想【详解】18. 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A. B. C. D.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阳明心学属于宋明理学,是宋明理学的新发展,故错误;阳明心学不是对儒学的叛逆,而应该是对传统儒学的继承与发展,故排除;朝鲜学者把阳明心学与宋明理学区别开来,是以程朱理学作为了评判的标准(即所述“正宗”),同时也看到了二者观点的不同,故选C。【考点定位】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宋明理学宋明理学与阳明心学比较19.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出现的社会原因是A. 民间抗清斗争的迫切需要B. 士人集中总结明亡的教训C. 西方民主政治思想的传播D. 理学束缚人性和思想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明末清初启蒙思想出现的社会原因是理学束缚人性和思想发展,因此产生了对传统理学的反抗和批判,D正确;民间抗清斗争与明末清初启蒙思想的产生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B不属于社会原因,排除;C属于外部原因,不属于社会原因,排除。20.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学校中指出,学校既是教育机构,还是权衡利弊的场所。针对当时的社会问题,学校应“小则纠绳,大则伐鼓号于众”。这表明黄宗羲A. 主张建立权力制衡机制B. 注重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C. 已经具有近代民权意识D. 认为学校应培养实用人才【答案】B【解析】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黄宗羲思想,旨在考查正确解读材料的能力。根据题干中黄宗羲认为学校“小则纠绳,大则伐鼓号于众”可知他强调的是学校可以发挥社会舆论的作用,符合题意的是B项,A项在题干中没有涉及到,黄宗羲思想不具备近代民权意识,排除C项,D项中“实用人才”在题干中不能体现,排除。21.清初,思想家唐甄说:“人之情,孰无所欲!得其正而安之,不得其正而弃之,是为君子。”陈确说:“真正无欲者,除是死人,”但“人欲正当处即是理。”费密说:“欲不可纵,亦不可禁。”由此可知他们的共同主张是A. 彻底打破理学的禁欲主义B. 理性地把握人欲与社会秩序的关系C. 把程朱理学作为统治思想D. 顺应资本主义萌芽要求构建新思想【答案】B【解析】由“得其正而安之,不得其正而弃之,是为君子”“人欲正当处即是理”“欲不可纵,亦不可禁”可以看出三个人是要求正当地把握人欲和社会秩序的关系的,故本题答案选B项;A项中的“彻底打破”说法错误;C项错误,程朱理学是主张“存天理、灭人性”的,与题干描述不同;D项错误,题干描述的三人的思想不是新思想的表现。22.清代有女诗人作诗曰:“人生德与才,兼备方为善。独至评闺才,持论恒相反。有德才可骇,有才德反损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这反映了在清代女性中A. 男女平等思想被普遍接受B. 德才兼备成为主要的评价标准C. 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D. 产生了维护自身权益的诉求【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材料只是举一例,不能得出“普遍接受”的结论,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一位女诗人的观点,不是“主要的评价标准”,故B项错误;由“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可知作者对传统的女性歧视的反感,故C项正确;女诗人主要是对传统女性德才观的不满,不只是自身的权益,故D项错误。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对传统文化的反思【名师点睛】明末清初思想活跃局面影响对传统儒学的批判继承,使我国传统文化重新焕发了生机,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对君主专制的批判,经世致用的思想,构成中国早期启蒙思想的源头,具有解放思想的历史进步性。在君主专制强化、传统儒学文化根深蒂固的影响下,在当时没有形成主流,影响有限,直到鸦片战争后才被重视。23.在公元前9至前8世纪广为流传的希腊神话中,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这反映了在古代雅典A. 宗教信仰意识淡薄B. 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C. 理性占据主导地位D. 神话的影响随民主进程而削弱【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根据“诸神的形象和性情与人相似,不仅具有人的七情六欲,而且还争权夺利,没有一个是全知全能和完美无缺的”可知,神话文化中凸显的是诸神的人性而非神性,具有早期的人文思想,故B项正确。结合题中信息与所学知识可知,宗教信仰意识淡薄与此无关,排除A;题中突出的是诸神的人性而非理性,排除C;公元前9至前8世纪,雅典民主还没有确立,排除D。考点:古代希腊、罗马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人文思想根植于传统文化。24.普罗泰格拉认为,道德并不神秘,正如技艺一样,它是人在从事私人事务和公共事务中的智慧的表现,它能调解家庭关系,帮助人们更好地参与城邦国家的事务。他指出,公正、智慧、节制等是人们必备的品质,人和人之间应以尊敬和正义为原则。普罗泰戈拉的伦理思想A. 有力支持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B. 为不同流派的思想家们继承发展C. 支持了苏格拉底的“先天道德论”D. 有破除传统神学观念的启蒙作用【答案】A【解析】从材料“道德是人在从事私人事务和公共事务中的智慧的表现,它能调解家庭关系,帮助人们更好地参与城邦国家的事务”“公正、智慧、节制等是人们必备的品质,人和人之间应以尊敬和正义为原则”可以看出,普罗泰戈拉的伦理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雅典民主政治的发展,故A项正确;B项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普罗泰格拉反对苏格拉底的先天道德论,故C项错误;智者学派把人从神和自然的状态中解放出来,但是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其并未完全摆脱宗教的束缚,故D项错误。25.古希腊的宗教是由诗人、艺术家以神话故事为主要内容创造出来的,并且各城邦分别建立起他们自己信仰的神。他们对神的祭祀仪式非常简朴,祭司从普通民众中进行选任,没有专门的祭司阶层,也没有统一的宗教信条的束缚。古希腊的这种宗教观A. 孕育了人文主义传统B. 推动了商品经济发展C. 促进民主政治的确立D. 促使了基督教的产生【答案】A【解析】根据题干可知“宗教是由诗人、艺术家以神话故事为主要内容创造出来的”体现宗教是神性与人性的结合;“没有统一遵守的统一的宗教信条的束缚”体现了公民思想的自由;故古希腊的这种宗教观孕育了人文主义传统,故A项正确。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才有孕育人文主义的宗教观念,排除B。因为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民主政治的确立,排除C。D项错误,排除。点睛:材料“宗教是由诗人、艺术家以神话故事为主要内容创造出来”“没有统一遵守的统一的宗教信条的束缚”是解题的关键。26.古代,中西思想既有差异,也有相当接近的地方。如“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道德自觉”和“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的思想即属于后者。下列学派中接近上述思想的是儒家学派墨家学派苏格拉底学派智者学派A. B. C. D. 【答案】A【解析】【详解】儒家思想主张“道德自觉”,另外“善人”是先秦儒家思想中比较重要的一个概念,即一种兼具道德与地位的人物,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善良之人,符合题意;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尚贤”“节俭”的思想,在题干中无体现,排除;苏格拉底学派重视道德、知识,重视教育,提出美德即知识,符合题意;智者学派主张“人是万物的尺度”,而忽视了道德,不符合题意;故选A;不符合题意,排除BCD。【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培养人的道德自觉”“有益于人类、培养善人”,联系所学儒家思想、苏格拉底的思想分析解答。27. 古希腊悲剧被缚的普罗米修斯讲述的是,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取火种而遭到主神宙斯严厉惩罚的故事,剧中借普罗米修斯之口说:“说句老实话,我憎恨所有的神。”该剧深受雅典人的喜爱。这反映出当时雅典人A. 宗教意识淡薄B. 反对神灵崇拜C. 注重物质生活D. 强调人的价值【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在古希腊雅典随着民主政治的发展,出现智者学派,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强调人的价值。古希腊雅典并没有宗教,崇拜的古希腊神话诸神。排除AB.注重物质生活材料并没有体现。排除C。考点: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发展.西方人文主义思想的起源28.古希腊某一思想家认为,“一切别的东西都系于灵魂,而灵魂本身的东西,如果它要成为善,就都系于智慧。”该思想家A. 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B. 使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C. 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D. 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答案】B【解析】材料中“如果它要成为善,就都系于智慧”强调了善恶与智慧(知识)之间的具有直接紧密联系,这与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内涵一致,苏格拉底对人性本身的研究,是人类精神觉醒的一个重要表现,使哲学成为一门研究“人”的学问,故B正确;A是普罗泰戈拉的思想,故排除;C是柏拉图的主张,故排除;亚里斯多德在自然科学领域取得卓越成就,故排除D。二、非选择题2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孔子极为倡导仁人君子之道。从理想人格的意义讲,孔子所谓的仁人君子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具备忠信、孝梯、克己、札让、好学、知勇、仁恕等诸美德,而且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修己以安人”,“修已以安百姓”。材料二 君子之为学也,非利己而己也,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教之。近世,号为通经者,大都皆口耳之学,无得于心,既无心得,尚安望其致用哉?顾炎武顾亭林诗文集(1)材料一中,孔子心目中的“仁人君子”应具备怎样的品德?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孔子的政治抱负。(2)材料二中顾炎武提倡的治学目的是什么?他的学术实践在当时有何意义?(3)上述两位思想家的主张有何共同点?结合当今时代,谈谈你的认识。【答案】(1)品德:注重个人自我修养;具有经世济民情怀。抱负:改变春秋时期天下大乱的政治局面,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2)目的:经世致用(明道救世)意义:批判空谈,开朴实学风先河。(3)共同点:强调社会责任感。认识:社会责任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当代青年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肩负起民族振兴、国家富强的重任。【解析】【详解】(1)品德:根据“不仅应关切个人自我道德品格修养”得出注重个人自我修养;根据“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得出具有经世济民情怀。抱负:根据所学可知,孔子主张“克己复礼”,匡正社会秩序。(2)目的:根据“有明道淑人之心,有拨乱反正之事,知天下之势之何以流极而至于此,则思起而有以教之”得出经世致用(明道救世);意义:结合所学可知,顾炎武批判空谈,开朴实学风先河。(3)共同点:根据“更应怀抱经世济民的情怀”“有明道淑人之心”概括得出强调社会责任感。认识:综合材料,可从社会责任感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之一,当代青年应该继承和发扬这一传统等角度分析总结。3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孟子中记载了孟子与其学生关于法律问题的讨论。学生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