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五章教案.doc_第1页
《老子》五章教案.doc_第2页
《老子》五章教案.doc_第3页
《老子》五章教案.doc_第4页
《老子》五章教案.doc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老子五章教案(P222)一、老子简介老子,生卒年不可详考。传为春秋时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县)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晚年见周朝日趋没落,乃退隐,著老子。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 二老子简介老子分“上篇”道经和“下篇”德经,合称道德经。共81章,约5000字。老子是一部用韵文写成的哲理诗。在思想上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反对“天帝造物”论,认为“道”是宇宙存在的本原,又是天地万物演变的根源。因而,可以认为,老子是中国本体论哲学的始祖。强调一切均要顺应自然法则,即他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但,他却忽视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提出“弃绝圣贤”、“无为而治”,回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的政治主张,带有浓厚的“宿命论”色彩。自然无为老子的思想核心。即面对神秘玄奥的自然,人只能听天由命。故他要求人们“无欲、少智、守柔(追求柔弱)、退让”。认为事物相互依存。如他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前后相随”等。指出对立的事物可以相互转化。如他的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些观点(4、5)都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三、道可道赏析(P222)1、解题出自老子第一章。可视为整部著作的导语。如同现在的理论著作,作者往往要在“导语”中将使用的一些新概念作必要的交代和说明。同理,老子也把他创造和使用的新概念作了事先说明。主要有:“道”,“名”(即“概念”)、“无”、“有”、“玄”等。先串讲,再作具体分析。2、翻译道,可以用语言表达,但不是常说的“道”;概念,可以给它一个命名,但不是常说的“名”。用“无”,给天地的初始阶段命名;用“有”给万物的根本命名。所以,常用“无”去观察天地的奥妙;常用“有”去观察万物遵循的规律。“无”和“有”是出于认识事物的同一需要而创造的名称不同的两个概念。都可以说是很幽深的,幽深又幽深,是认识万物奥妙的总门。3、分析在本章,老子要说明的是这样几个问题:(1)“道”,非通常意义的“道”,也不是和他同时代的其他思想家称自己的学说的那个“道”。而是用来概括天地万物本源的“道”。(2)名,就是“概念”。因为当时的语言里还没有“概念”一词,所以用“名”表示。他认为,对具体的事物,可以给它确立一个称谓,如“人”、“猫”、“狗”等,而且是专用的,不能挪作他用。对非实在的抽象的事物,也可以给它确立一个称谓,但需要借用已有的词汇而另赋新义。所以说“名可名,非常名”。(3)他在道德经里借用已有的词汇而另赋新义的“名”是“无”和“有”。用“无”概括天地的始原;用“有”称述万物的根本。这与通常所说的“无”、“有”的意义是不同的。(4)他创作两个“名”(“概念”)的目的,是要用“无”和“有”的眼光,去观察探索天地的奥妙,以及万物所遵循的规律。(5)他创造的两个概念“无”和“有”都很晦涩难懂,所以称它为“玄”,即“幽深”。总之,本章是老子哲学体系的核心提出了“道”这个概念,用来揭示天地万物的本原。在老子看来,道,非常玄奥,不具备明确的“质”的规定性,根本无法用语言表达。用“道”命名,只是权宜之计。四、上善若水赏析(P222)1、解题本章的主要意思,是讲什么样的人才接近于“得道”。在老子看来,要想得道,就要做出正确的“人生选择”。只有正确的选择,才能培养“完善的人格”。如果说,第一章谈的是对宇宙的看法,那么本章阐述的是老子“上善若水”、“不争无尤”的处世哲学。他认为“水”是人处世的最好榜样。请正确区分“善”的不同意义。2、翻译高层次的美德就像水一样。水的美德在于滋润万物而无所求。自甘居于众人厌恶的地方,所以就很接近于道了。(人生的选择也应如此)居住(要)选择自然祥和之地;心理状态要像深渊一样平和沉静,与人相处要友好仁义,说话要语气平和讲诚信,为政(“正”通“政”)要善于治理,做事要善于发挥特长,行动要善于把握时机。只是因为有不争的美德,所以才不会有过错。3、评述 本章用水性来比喻上德者的人格。水最显著的特性和作用是:一、柔。二、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滋润万物而不与相争。老子认为最完善的人格也应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处众人之所恶。”别人不愿去的地方,他愿意去;别人不愿意做的事,他愿意做。他具有骆驼般的精神,坚忍负重,居卑忍辱。他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但不和别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思想。五、有物混成赏析(P222)1、翻译有一个混然一体的东西,在天地形成以前就存在。听不见它的声音也看不着它的形体,它独立长存而永不衰竭,循环运行而生生不息,可以为天地万物的根源。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强叫它做“道”,再勉强给它起个名字叫做“大”。它广大无边而周流不息,周流不息而伸展遥远,伸展遥远而返回本原。所以说“道”大,天大,地大,人也大。宇宙间有四大,而人是四大之一。人取法地,地取法天,天取法“道”,“道”遵从自然。2、讲解本章是对 “道”的几个重要特征的阐释:一、“有物混成”,这说明“道”是浑朴状态的。“道”并不是不同分子或各个部位组合而成的,它是个圆满自足的和谐体,对于现象界的杂、多而言,它是无限的完满,无限的整全。二、“道”是个绝对的变体。现象界的一切事物都相对的,而“道”则是独一无二的,所以说:“独立不改”。“道”是一个变体,周流不息(“逝”)地运转着,但它本身不会随着运转变动而消失。三、“道”是无声无形的(“寂兮寥兮”)。事实上是无以名之,不该立名的,如今勉强给它立个名,只是权宜之计,为了一时的方便。四、“道”不仅在时序上先于天地而存在,而且天下万物也是“道”所产生的(“先天地生”“为天下母”)。五、“道”是循环运行的。它的运动终将返回到原点(“反”),这个原点即是一切事物的根源处。六、用“大”来勉强形容“道”(“强为之名曰大”)。这个“大”,指幅度或广度,亦指它高于一切。宇宙有四大;“道”之外,加上了天、地、人。这四大的可贵处,就在于遵循自然而运行。所谓“道法自然”,是说:“道”以自然为归;“道”的本性就是自然。“自然”这一观念是老子哲学的基本精神。六、大成若缺赏析(P222)1、解题本章讲的是辩证法思想。老子认为有些事物表面看来是一种情况,实质上又是一种情况。表面情况和实际情况有时完全相反。在政治上不要有为,只有贯彻“无为”的原则,才能取得成功。2、翻译最完满的东西好像有欠缺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衰竭的。最充盈实在的东西好像是空虚一样,但是它的作用是不会穷尽的。最正直的东西好像是弯曲一样,最灵巧的东西好像是笨拙一样,最卓越的辩才好像是口讷一样。注意!“躁胜寒,静胜热”句,疑语序有误,请改为“静胜躁,寒胜热”清静克服急躁,寒冷克服暑热。清静无为可以做人民的模范。3、分析一、本章是对于“大成”“大盈”的人格形态的描述;“若缺”、“若冲”、“若屈”、“若拙”、“若讷”,都是说明一个完美的人格,不在外形上表露,而为内在生命的含藏内敛。二、“静胜躁,寒胜热,清静为天下正。”这三句是说明清静的作用,在文义上,和以上各警句不相关,疑是他章错简。七、天之道赏析(P223)1、解题本章讲“天道”与“人道”。通过对比,表现他对“天道”的肯定,对自己所处时代的“人道”(社会的法则)的批判;以及对圣人的呼唤,对合乎“天道”的“人道”的期待。2、翻译自然的规律,岂不就像拉开弓弦一样吗?弦位高了,就把它压低,弦位低了就把它升高;有余的加以减少,不足的加以补充。自然的规律,减少有余,用来补充不足。社会的法规,就不是这样,却要剥夺不足,而用来供奉有余的人。谁能够把有余的拿来供给天下不足的?这只有有道的人才能做到。因此有道的人作成万物而不自恃己能;有所成就而不以功自居,他不想表现自己的聪明才才智。3、分析本章将自然的规律与社会的规则作一个对比说明。社会的规则是极不平的,所谓“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人间世上多少富贵人家不劳而获,多少权势人物苛敛榨取,社会上处处可看到弱肉强食的情形,正如老子所说的“剥夺不足来供奉有余”。自然的规律则不然,它是拿有余来补不足,而保持均平调和的原则。社会的规则应效法自然规律的均平调和,这就是老子人道取法于天道的意义。老子所处的时代,正面临着政治与社会大动荡的时代,贫富差距愈来愈悬殊,强豪兼并之风愈来愈炽盛,无怪乎老子慨叹地问道:“世上人君,有谁肯把自己多余的拿出来供给贫困者呢?”显然,这期望是难以实现的。八、研习与思考(P223)1. 老子第四十章云:“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第四十二章又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请结合所选第一章、第二十五章阐述老子的宇宙论。答:(1)“道”是一切存在的根源;(2)“道”不受任何时空限制,具有无上的超越性;(3)“道”是万物产生的始源;(4)“道”(“无”) “一” “二” “三” 万物 “有”2、阅读老子第六十六章: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你认为这一章在思想和表现手法上与所选的哪些章有共同之处? 老子第六十六章【译文】 江海之所以能够成为百谷之王,是因为江海善于处在百谷的下游,因此能够成为百谷之王。根据这个道理,要想成为出于民众之上的统治者,就一定要用政令体贴百姓使其乐于归附(言:合乎人道的政令,非指用花言巧语笼络人心因为老子反对“巧言令色”。下:使归附。);要想成为出于百姓之前的官员,就一定要在利益面前把自己摆在百姓之后。(以身后之:在利益面前把自己置于百姓之后)(圣人懂得这个道理指上面所说的“用政令吸引”和“不与民争利”两个方面。)因此圣人若作为出于百姓之上的统治者则民众不感到有重压,若作为出于百姓之前的官员则民众不感到有害,由于圣人能做到以上两点,因此民众乐于推举他们担任百姓的首领而不讨厌他们。(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他们以其不与百姓争利作为基础,因此天下的其他人没有办法能够与他们去争夺在百姓中的地位。答:主要思想:包容大度,谦退冲和,先民为民,与民不争。表现手法:以江海作比喻。与第八章相似。3、孔子在论语中也多次提到“道”,试论孔子的“道”与老子的“道”之间的异同。答:论语是儒家经典。内容非常丰富。除了文史哲、人生、教育这些重大的方面外,还涉及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读论语有几个问题需要特别把握。一是它的“仁政”思想。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表现在社会政治方面就是“德政”这是孔子学说中处于思想境界高层的内容。其精神就是“爱人”,从根本上说,孔子的社会政治理想就是要建立一个人伦有序、重礼、融洽、和谐的社会。因此,它要求以德治国。他所提倡的“仁政”的具体措施是爱民、富民、取信于民、举贤授能等等;另外一点要特别注意的是,论语体现了孔子人格理想的追求。与德政思想相适应,孔子提出了一系列有关道德修养的论点和见解,这是实现仁政的人格保证。孔子认为,“仁”的实现,要通过“礼”来达到,“克己复礼为仁”。“克己”既是人修身养性、培养高尚情操的过程,也是实现仁的途径。因此,所谓“克己”就是克制自己的私语,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礼的规范,仁政也就可以实施了。在论语中“礼”是一个总的道德概念,具体内容有“孝悌”、“忠恕”、“温、良、恭、俭、让”、“恭、宽、信、敏、惠”(恭谨、宽厚、诚信、聪敏、慈爱)等。如果一个人的行为合乎“礼仪”,那么就是理想忠的“君子”、“贤人”、“圣者”。孔子的学说,对于今天社会新人的人格培养,对于公民道德修养教育,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无疑具有积极的引导和启迪作用。据初略统计,论语中有三十多处提到“道”。大概有如下几种义项:1、 道路。如“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知识分子不能没有宽阔的胸怀和刚强的毅力,因为他担负着重大的历史使命且道路遥远。)2、 真理。如“朝闻道,夕死可也。”(早晨懂得了真理,晚上死去也值得。)3、 主张、学说;如:冉求对孔子说,“非不说子之道,力不足也。”(不是我不喜欢您的学说,是我的能力不够啊。);再如: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主张不同,不能在一起共事或者某事。)又如:子曰:“吾道一以贯之。”(我的学说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即“忠恕”。)4、 志向。如,子曰:“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三年不改变父亲的志向,可以称得上孝顺了。)5、 方式、方法。如,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是的,这本来是帮助乐师的方式。)6、 仁,礼乐,道德(规范、标准、原则)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君子要在根本上下功夫,根本树立了,礼就产生了。此处的礼,特指“孝悌”。)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君子饮食不求饱足,居住不求舒适,勤勉做事而说话谨慎,到有道德的人那里去匡正自己,可以说是好学的了。有道,指贤德的人。) 子谓子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其使民也义。”(孔子评论郑国的宰相子产说,子产有四种行为符合君子的道德规范:自己的行为谨慎,侍奉君主恭敬,对人民施以恩惠,使用人民合乎情义。) 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齐国的政治一改革,就赶上鲁国;鲁国的政治一改革,就合乎仁了。) 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与君子相处做事容易,但让他高兴却很难。不用合乎道德的方式讨他高兴,他是不会高兴的。) 子曰:“邦有道,谷;邦无道,谷,耻也。”(有道,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