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草酸的纯化工艺研究.doc_第1页
甘草酸的纯化工艺研究.doc_第2页
甘草酸的纯化工艺研究.doc_第3页
甘草酸的纯化工艺研究.doc_第4页
甘草酸的纯化工艺研究.doc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河北工大学毕 业 论 文作 者: 贾晋阳 学 号: 学 院: 化工学院 系(专业): 制药工程 题 目: 甘草酸的纯化工艺研究 指导者: (姓 名) (专业技术职务)评阅者: (姓 名) (专业技术职务) 2012 年 6 月 9 日毕业设计中文摘要甘草酸的纯化工艺研究摘要:从6种树脂中通过静态吸附筛选出了ADS-17树脂作为提取纯化甘草酸的最佳树脂。研究了pH值、上样液流速、上样液浓度、洗脱液浓度、洗脱液用量这五个因素对甘草酸吸附、解吸作用的影响,并通过正交试验考察了最佳工艺条件。实验结果证明最佳吸附条件为:pH值为6.0、上样液流速为2BV/h、上样浓度为10mg/ml;最佳解吸条件为:洗脱剂10%乙醇、洗脱液用量234ml。在实验得出的最佳条件下,甘草酸的纯度为65.07%,回收率为61.39%。另外,我们还在氢氧化钠回流的条件下进行了甘草酸构型的转换,结果表明转构后的甘草酸纯度为87.66%,产率44.1%。关键词: 大孔树脂 吸附 纯化 甘草酸毕业设计外文摘要Title The research of the Purification Technology of Glycyrrhizic AcidAbstractBy static adsorption, ADS-17 resin is filtered as the optimal resin to extract purified glycyrrhizic acid from the six kinds of resins. The study of pH, supernatant flow rate, supernatant concentration, eluent concentration and eluent amount shows these five factors effects on the adsorption and desorption of glycyrrhizic acid, and optimum conditions were investigated by orthogonal experiment.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ptimum adsorption conditions as follows: pH 6.0, supernatant flow rate for 2BV/h, the concentration of the supernatant for 10mg/ml; best desorption conditions were as follows: 10% ethanol, eluent amount for 234ml. Under optimal conditions droved by experiment, the purity of glycyrrhizic acid was 65.07%, recovery rate was 65.3%. In addition, we completed the structural conversion of glycyrrhizic acid under a condition of sodium hydroxides reflux;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urity of glycyrrhizic acid reached 87.66%; recovery rate reached 44.1% after the conversion.Keywords:Macroporous resins Adsorption Purification Glycyrrhizic Acid目 次1 引言11.1 甘草酸简介11.2 甘草酸及其生产概述21.3 大孔树脂分离纯化技术31.4 本论文研究内容32 实验原理及材料42.1 实验原理42.2 实验试剂和设备53 甘草酸的纯化研究73.1 大孔树脂的预处理及再生73.2 甘草酸检测方法的确定83.3 树脂种类的选择93.4 甘草酸的动态吸附113.5 甘草酸的梯度洗脱143.6 18-甘草酸到18-甘草酸的构型转换174 实验数据与讨论204.1 静态实验结果分析204.2 动态试验结果分析204.3 构型转换结果分析21结 论22参 考 文 献23致 谢25附录261引言甘草酸(GA),是从甘草的根茎中提取出的一种高甜度、低热值的具有天然活性的成分,其在甘草中的存在形式主要为钾盐和钙盐,游离的甘草酸含量并不多。它的植物来源甘草也是一种我国的传统中药,具有悠久的使用历史,中医上认为:甘草味甘,是补脾益气,止咳、止痛的良药,并且已被美国FDA收录为安全无毒物质1。科学研究表明,甘草中的主要成分有甘草酸和黄酮类,具有抗炎、镇咳、抗肿瘤、等作用,有较强的人体免疫功能促进作用2,在医疗领域具有极高应用价值。因此本文阐述了将大孔树脂用于甘草酸纯化的原理、方法及应用,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本论文的研究内容。1.1 甘草酸简介中文名:甘草酸,又称甘草甜素、甘草皂甙CAS:1405-86-3英文名:Glycyrrhizic acid分子式:C42H62O16 分子量:822.92化学名:(3,20)-20-羧基-11-氧代-30-去甲基-(18-H)-整齐墩果-12-烯-3-羟基-2-O-D-葡萄吡喃糖醛酸基-D-葡萄吡喃糖醛酸3结构式为:甘草酸是一种三萜皂苷类天然药物,分解温度220,在醋酸中为无色柱状结晶,易溶于热水,可溶于热稀醇,但难溶于无水乙醇或乙醚4。其主要用途有:(1)作为高甜度、低热值的食品添加剂,可添加于食品、饮料中作甜味剂,或在黄色或棕色食品、饮料中作天然色素5。(2)用于化妆品及卷烟业,可间接的增强皮质甾类化合物的作用,主要用霜、露、乳液、奶类等化妆品,能降低化妆品的毒性,也可用于防止化妆品的过敏反应,适于高级发用或肤用化妆品6。1.2 甘草酸及其生产概述由于甘草成分复杂,仅黄酮类就有150多个成分,其分离、纯化较为复杂、难度较高。目前甘草酸及其盐的生产工艺方法较多7,其中主要有溶剂法和树脂法二种。1.2.1 水提法水提法是使用时间最早,也是最为常用的一种溶剂提取法,其特点在于操作简单,成本低廉,但得率较低,据1990年中国药典方法测定,甘草酸得率仅为3%。这是在因为甘草酸中水容性杂质较多,水提法提取出的杂质也相应增加,在去除杂质的过程中损失了大量甘草酸。1.2.2 氨性醇提取法在对甘草酸的提取研究中,发现用含氨0.3%的60%乙醇回流,对甘草酸的提取具有较好的效果。甘草酸得率达10.49%,比水提法提高了两倍,并且避免了糖类、淀粉等水溶性杂质的混入,利于进一步的精制过程。但在加热回流过程中,有氨气逸出会造成环境污染问题,氨的损失也不能忽略。1.2.3 聚酰胺法将甘草酸粗品制成的单铵盐,再吸附在粉末状的聚酰胺上,然后洗脱掉杂质,再用极性溶剂洗脱甘草酸单铵盐,最后用强酸型交换树脂脱胺,制得甘草酸。该方法获得的甘草酸纯度很高,但操作繁琐,不易进行工业化生产。1.2.4 离子交换树脂法该法利用甘草酸中含有3个羧基与离子交换树脂形成离子键,吸附在树脂上,而其他一些不含羧基的杂质不能被吸附,进而达到分离的目的。日本曾以弱碱性树脂吸附甘草酸, 再用氨水洗脱下来,进而得到纯度较高的产品。但是离子交换树脂法处理量小,不适宜大批量生产。1.2.5 大孔吸附树脂法大孔吸附树脂法是一种较为经济实用的方法。通常选用的树脂有D101、NKA、X-5、XAD、DA 201以及AB-8等。利用大孔树脂的空间结构、氢键进行吸附,以水或稀低级醇洗脱,收集洗脱液,回收溶剂后可得到较高纯度的甘草酸。该法的优点在于操作简单、易于大批量生产,大孔树脂可重复使用,缺点是即使回收溶剂,消耗的乙醇依旧较多,需要控制成本8-10。1.3 大孔树脂分离纯化技术大孔树脂(macroporous resin)作为一种新材料,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天然产物的分离,已成为分离有机化合物特别是水溶性化合物的一种有效手段。大孔树脂对甘草酸粗品的吸附量较大,且能再生并反复使用。该方法操作简便,成本低,是目前纯化甘草酸经济有效的方法。据报道,20世纪80年代日本首先采用大孔树脂来分离纯化甘草酸,并且使收率显著提高,成本也降低了。随后我国也对该项工艺路线进行了相关研究,但由于商业机密等原因披露较少。所以,虽然我国甘草的出口量很大,但多为原料粉或浸膏等初加工产品,不仅工艺落后,而且对环境也有严重污染。因此,我们设计了这个实验,研究几种大孔树脂对甘草酸的分离纯化效果,改进纯化甘草酸的工艺条件11-13。1.4 本论文研究内容大孔树脂应用于甘草酸的分离已将近20年14,但纵观现有文献不难发现,许多大孔树脂发现时间较早,虽然研究较为透彻,但分离纯化效果已经落后于新型的选择性大孔吸附树脂,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重新研究。本论文的主要实验内容:1、利用静态吸附实验,筛选出吸附量和纯化程度比较高的大孔树脂。2、通过动态吸附实验,确定大孔树脂的泄漏点,进而计算吸附量,并获得影响吸附量的具体实验因素。3、通过梯度洗脱实验,确定洗脱剂的最佳洗脱浓度。4、由解吸实验,获得洗脱液中甘草酸的含量分布,绘制解吸曲线。5、最后将纯化后的甘草酸置于碱液中蒸煮,将具有毒副作用的18构型,转变为具有疗效的18构型。2实验原理及材料2.1 实验原理本实验以低含量甘草酸为原料,利用大孔树脂的空间结构对甘草酸及杂质的吸附能力的差异,从甘草酸粗提液中选择性吸附甘草酸,再通过吸附和解吸附的过程,用一定浓度的乙醇溶液将其从树脂柱中洗脱下来,从而达到分离纯化甘草酸的目的。由甘草酸的结构上看可以发现,甘草酸分为两个主要部分,一部分是由五环三萜组成的疏水基;另一部分为两个葡萄糖环组成的亲水基,这就导致了甘草酸不仅具有疏水性还具有亲水性。而大孔树脂是吸附性和筛选性相结合的分子分离材料,其吸附性是由于范德华力或氢键的作用,而筛选原理由树脂本身的孔型结构所决定15。所以,需要筛选出孔径大小与甘草酸近似,孔隙率较高,在水中易于与甘草酸通过范德华力或氢键结合,在一定浓度的乙醇溶剂中易于与甘草酸分离的大孔树脂。2.2 实验试剂和设备2.2.1 实验试剂名称级别生产厂家甲醇色谱纯天津市康科德技术有限公司磷酸色谱纯天津市康科德技术有限公司乙腈色谱纯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有限公司乙酸铵分析纯天津市化学试剂一厂冰醋酸分析纯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氢氧化钠分析纯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有限公司碳酸氢钠分析纯天津市天大化工实验厂氯化钠分析纯天津市风船化学试剂科技有限公司甲酸分析纯天津市化学试剂一厂正丁醇分析纯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有限公司乙酸乙酯分析纯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氨水分析纯天津市科密欧化学试剂有限公司无水乙醇分析纯天津市风船化学试剂科技有限公司无水甲醇分析纯天津市江天化工技术有限公司浓硫酸分析纯天津市光复精细化工研究所甘草酸80%西安融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甘草酸25%西安融升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甘草酸单铵盐成都曼思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盐酸蒸馏水2.2.2 实验用树脂牌号树脂结构极性粒径范围(mm)平均孔径(nm)孔隙率(%)比表面(m2/g)X-5交联苯乙烯-二乙烯苯共聚物非极性0.3-1.2529-3050-60500-600AB-8交联苯乙烯-二乙烯苯共聚物弱极性0.3-1.2513-1442-46480-520NKA交联苯乙烯-二乙烯苯共聚物非极性0.3-1.020-22-570-590ADS-17交联苯乙烯-二乙烯苯共聚物中极性0.3-1.2525-3045-5090-150D101交联苯乙烯-二乙烯苯共聚物非极性0.3-1.2525-2842-46600-700D4020-非极性0.3-1.2510-10.5-540-5802.2.3 实验设备名称型号生产厂家循环水真空泵SHZ-D()巩义市英峪予华仪器厂层析柱2.230cm旋转蒸发器RE52CS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恒温水浴锅B-220上海亚荣生化仪器厂色谱泵LC-10ATvp日本岛津色谱控制器AT-530Auto Science紫外检测器SPD-10Avp日本岛津色谱泵600Waters色谱控制器600Waters二极管阵列检测器2996Waters薄层层析硅胶板GF-254青岛海洋化工厂分厂超声波清洗器PS-10A东莞市洁康超声波设备有限公司紫外分析仪ZF7巩义市予华仪器有限责任公司玻璃点样毛细管华西医科大学仪器厂3甘草酸的纯化研究3.1 大孔树脂的预处理及再生3.1.1 大孔树脂的预处理16-19工业级新树脂在工厂被合成出来后不能直接使用,使用前需要用一些方法进行预处理,以除去树脂中所含少量的低聚物,有机物及有害离子,才能保证其理化特性符合要求。以下为一般树脂的预处理流程: 以丙酮为溶剂浸泡树脂24h(1BV为1个树脂床体积)。 用2BV的乙醇以2BV/h的流速通过树脂柱,并浸泡树脂45h。 用乙醇2BV/h的流速洗涤树脂,至流出液加水不呈白色混浊为止,再用蒸馏水以同样流速洗净乙醇。 用2BV的5%HCl溶液以46BV/h的流速通过树脂层,并浸泡树脂24h,而后用水以同样流速洗至出水pH中性。 用2BV的2%NaOH溶液以46BV/h的流速通过树脂层,并浸泡树脂24h,而后用水以同样流速洗至出水pH呈中性。将处理完的树脂置于水环境中密封保存,备用。3.1.2 大孔树脂的再生树脂反复使用多次后,会在其表面或者内部残存很多非吸附性杂质或吸附性杂质,导致树脂颜色加深,吸附能力下降,柱效降低。因此,需要对大孔树脂进行再生处理。处理前首先要明确树脂中残留物的种类,最常见的是树脂受到有机物污染,可以用1%NaOH、10%NaCl盐碱混合溶液浸泡处理。若是由于大孔树脂放置时间过久,受到微生物污染后,可重新进行预处理或者用小于1%双氧水溶液浸泡、水洗即可。若大孔树脂失水变干时,可以用乙醇浸泡,然后再水洗。若树脂受到铁污染时,可以用410%的盐酸溶液浸泡处理20。3.2 甘草酸检测方法的确定3.2.1 TLC法取甘草酸粗品2.0g用10ml70%乙醇溶解,置于温包上加热5分钟,然后趁热过滤,得到红棕色溶液作为原料对照品。配制展开剂正丁醇:水:冰醋酸=4:2:1和4:1:121,取对照品和标准品点板,用两种展开剂展开,在紫外灯光下观察。展开剂为正丁醇:水:冰醋酸=4:2:1的硅胶板有拖尾现象,展开时间约为2小时;展开剂为正丁醇:水:冰醋酸=4:1:1的硅胶板分离较好,Rf约为0.6,展开时间约为1.5小时。3.2.2 HPLC法色谱条件为流动相:甲醇:0.2%mol/L醋酸铵:冰醋酸=67:33:1检测波长为254nm22,流量1.0ml/min,柱温维持在28-30。先由标准品进样,获得甘草酸的保留时间。再用处理过的原料对照品进样,与标准品谱图对比获得原料中甘草酸的含量。结果发现在甘草酸的高效液相色谱上,邻近甘草酸的位置存在许多杂质峰,TLC法得到的点不能说明只存在甘草酸,还可能存在与甘草酸类似的杂质,该方法不能用于甘草酸的定性分析。所以只选用HPLC法进行检测。3.2.3 流动相的选择根据文献记载,甘草酸高效液相色谱使用的流动相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为乙腈体系,即乙腈:0.1%磷酸=35:65;另一类为甲醇体系,即甲醇:0.2%mol/l乙酸铵:乙酸=67:33:123。我们将两种体系都用于高效液相色谱的检测,发现乙腈体系峰形较好,杂质峰较少,保留时间较长,出峰时间较晚,但是由于乙腈毒性较大,价格较贵,与甲醇换相时易产生气泡阻塞泵体。甲醇体系的保留时间较短,峰形较乙腈体系差,但杂质峰较多,更能说明样品中甘草酸的实际含量,且较短的保留时间有利于缩短检测时间增加检测效率。在流动相为甲醇:0.2%mol/l乙酸铵:乙酸=67:33:1中,甘草酸峰值与杂质峰未完全分开,积分结果不准确。所以,我们调整了流动相比例,甲醇:0.2%mol/l乙酸铵:乙酸=60:40:1,保留时间变长,甘草酸峰值与杂质峰的分离不理想。将流动相比例调整为甲醇:0.2%mol/l乙酸铵:乙酸=65:35:1,保留时间相应变短,用原料进样,甘草酸峰附近未发现杂质峰。因此,确定高效液相色谱的流动相为甲醇:0.2%mol/l乙酸铵:乙酸=65:35:1。3.3 树脂种类的选择准确称取六种大孔树脂(AB-8、ADS-17、D4020、X-5、D101、NKA)各5g,分别置于100ml锥形瓶中,加入25%甘草酸原料30ml,浓度10mg/ml,静置24小时,期间摇动几次,取少量上层清液检测甘草酸含量,结果发现六组实验均未检测到甘草酸。继续向锥形瓶中加入25%甘草酸原料20ml,浓度10mg/ml,静置24小时,期间摇动几次,取少量上层清液检测甘草酸含量,发现 AB-8、D4020、X-5、NKA中均检测到甘草酸,在ADS-17和D101中则均未检测到甘草酸。再次向锥形瓶中加入25%甘草酸原料20ml,浓度10mg/ml,静置24小时,期间摇动几次,取少量上层清液检测甘草酸含量,在ADS-17和D101中依然未检测到甘草酸。最后向ADS-17和D101组的锥形瓶中加入25%甘草酸原料20ml,浓度10mg/ml,静置24小时,期间摇动几次,取少量上层清液检测甘草酸含量,ADS-17中检测到甘草酸含量为0.81%,D101为0.01%,可认为这两种树脂已经达到泄漏点,ADS-17的静态吸附量为88.37mg原料,D101的静态吸附量为89.98mg原料。GA0.81%图1 ADS-17泄漏点HPLC图GA0.01%图2 D101泄漏点HPLC图因此,选择ADS-17和D101树脂进行动态实验。3.4 甘草酸的动态吸附3.4.1 ADS-17动态吸附实验设定pH(5.0、6.0、7.0)、原料流速(1BV/h、2BV/h、3BV/h)、上样浓度(5mg/ml、10mg/ml、15mg/ml)为实验因素,绘制三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表。表1:ADS-17动态吸附正交试验因素水平表序号ApHB原料流速(BV/h)C上样浓度(mg/ml)15.01526.021037.0315取ADS-17树脂540ml,平均装入9根层析柱中,即填料体积为60ml(1BV)。配制各种pH和浓度的原料液3BV,以设定条件进行实验,用一组13ml西林瓶盛接原料流出液,检测各瓶中甘草酸含量,确定各组实验的泄漏点,并计算吸附量。表2:ADS-17动态吸附的正交试验表实验号ABC吸附量(mg)15.015101526.025156537.03536546.0110177055.021072067.0310118077.0115109585.0215129096.03151485表3:ADS-17动态正交试验结果总结表项目pH项原料流速项上样浓度项K1(mg)348538802936K2(mg)482035754045K3(mg)2171302138701(mg)116212939792(mg)1607119113483(mg)72410071295R(mg)883286369对于该动态吸附实验,其中吸附量计算公式: (1)C上样浓度,单位mg/mln泄漏点所在瓶号(13为每个西林瓶的体积)计算举例:在第4组实验中,由HPLC检测得出第9瓶出现泄露,则在第4组的实验条件下,甘草酸的吸附量为(60+139)10=1770mg其它实验组的吸附量以同样的方法计算。当pH=5时,三组吸附量的加和为K1=1015+1180+1290=3485mg,而1= K1/3=1162mg。同理可以计算出正交表中的其他各因素水平下的吸附量的总和K及平均值。pH因素下的极差计算公式: (2)即R =1607-724=883。同理以同样的方法可计算原料流速和上样浓度的极差。因此在三个影响因素中,pH是最主要的影响因素,其次为原料流速,上样浓度的影响最小,最佳条件组合为A2B2C2,即ADS-17树脂选定的最佳实验条件为pH=6.0,原料流速2BV/h,上样浓度C=10mg/ml。3.4.2 D101动态吸附实验设定pH(5.5、6.0、6.5)、原料流速(1.5BV/h、2.0BV/h、2.5BV/h)、上样浓度(8mg/ml、10mg/ml、12mg/ml)为实验因素,绘制三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表。表4:D101动态吸附正交试验因素水平表序号ApHB原料流速(BV/h)C上样浓度(mg/ml)15.51.5826.02.01036.52.512取D101树脂540ml,平均装入9根层析柱中,即树脂床体积为60ml(1BV)。配制各种pH值和浓度的原料液5BV,以设定条件进行实验,收集原料流出液,检测甘草酸含量,确定各组实验的泄漏点24。表5:D101动态吸附的正交试验表实验号ABC吸附量(mg)15.51.58172826.028193636.52.58204846.01.510229056.5210241065.52.510190076.51.512228085.5212196896.02.5121968表6:D101动态正交试验结果总结表项目pH项原料流速项上样浓度项K1(mg)559662985712K2(mg)619463146600K3(mg)6738591662161(mg)1865209919042(mg)2065210522003(mg)224619722072R(mg)381133296实验数据的处理可依照ADS-17树脂的方法进行。从正交试验的结果可以看出:原料流速对其的影响最大,其次是pH值,最后是上样浓度,最佳条件组合为A3B2C2。即D101树脂选定的最佳实验因素为pH=6.5,流速2BV/h,上样浓度10mg/ml。3.5 甘草酸的梯度洗脱3.5.1 ADS-17梯度洗脱实验量取ADS-17树脂60ml(1BV)装柱,配制浓度为10mg/ml的甘草酸原料液3BV,调节pH=6.0,以2BV/h的流速通过树脂柱,分别用10%乙醇、30%乙醇、50%乙醇、70%乙醇、90%乙醇各4BV洗脱甘草酸,进行平行试验,检测洗脱液中甘草酸含量,确定最佳洗脱浓度。表7:ADS-17梯度洗脱表洗脱剂浓度10%乙醇30%乙醇50%乙醇70%乙醇90%乙醇甘草酸含量(%)34.5427.3213.419.324.03图3 ADS-17梯度洗脱曲线由洗脱曲线可知,随着乙醇浓度的增加,甘草酸纯度逐渐降低。实验中发现,先用水洗后再用乙醇洗脱时,会明显减少色素等水溶性杂质的含量,但在溶剂改变时有大量的气泡产生,且乙醇浓度越高产生的气泡越多,甚至会出现断层,导致乱流或短路,严重影响了柱层析的分离效果。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因为乙醇为亲水试剂,与水混合时,混合体积减小,因氢键结合而产生空腔,在树脂床内产生了气泡。因此,用高浓度乙醇洗脱时,在树脂床上层预留一段水溶液,开始时可以减慢乙醇的流速,待溶液稳定后再提高至所需流速,现象会改善很多。3.5.2 ADS-17解吸曲线的绘制取60mlADS-17树脂装柱,称取25%的甘草酸1.8g,配制成10mg/ml的溶液。以6BV 10%乙醇溶液为洗脱剂,用一组13ml西林瓶盛接洗脱液,检测各瓶中甘草酸含量。以洗脱液体积为横坐标,甘草酸含量为纵坐标,绘制解吸曲线。收集全部洗脱液,测定甘草酸的平均含量为34.54%,旋转蒸发,获得甘草酸粗品0.51g(以纯甘草酸计187mg),回收率为61.39%。表8:ADS-17解吸表洗脱液体积(ml)265278104130156182甘草酸含量(%)8.7215.7023.5727.5735.2249.3949.71洗脱液体积(ml)208234260286312338364390甘草酸含量(%)56.0565.0753.9845.4338.2324.2511.713.79图4 ADS-17解吸曲线由解吸表可知,洗脱体积在234ml时甘草酸含量已达最高65.07%。回收率的计算:ADS-17中甘草酸粗品的吸附用量为3BV即1.8g,最佳吸附和洗脱条件下,甘草酸含量为34.54%,旋蒸得干燥固体质量为0.51g。甘草酸回收率计算公式: (3)M1洗脱质量,单位gM2原料质量,单位g回收率为(34.540.51)/(15.941.8)100%=61.39%(用HPLC检测甘草酸原料纯度为15.94%)3.5.3 D101梯度洗脱实验量取D101树脂60ml (1BV)装柱,配制浓度为10mg/ml的甘草酸原料液4BV,调节pH=6.0,以2 BV/h的流速通过树脂柱,分别用10%乙醇、30%乙醇、50%乙醇、70%乙醇、90%乙醇洗脱甘草酸,检测洗脱液中甘草酸含量,确定最佳洗脱浓度。表9:D101梯度洗脱表洗脱剂浓度10%乙醇30%乙醇50%乙醇70%乙醇90%乙醇甘草酸含量(%)2.7913.8924.0923.9211.74图5 D101梯度洗脱曲线取60mlD101树脂装柱,称取25%的甘草酸2.40g配成10mg/ml的甘草酸原料液,以5BV50%的乙醇溶液为洗脱剂,用100ml烧杯盛接洗脱液,检测各瓶中甘草酸含量。以洗脱液体积为横坐标,甘草酸含量为纵坐标,绘制解吸曲线。收集全部洗脱液,测定甘草酸的平均含量为24.09%,旋转蒸发,获得甘草酸粗品1.03g(纯甘草酸计248mg),回收率为64.9%。表10:D101解吸表洗脱液体积(ml)6090120150180甘草酸含量(%)17.7735.2322.0621.267.74图6 D101解吸曲线由图可知,洗脱体积在1.5BV时甘草酸含量已达最高35.23%。回收率的计算:D101中甘草酸粗品的吸附用量为4BV即2.4g,在最佳吸附和洗脱条件下,甘草酸含量为24.09%,旋蒸得干燥固体质量为1.03g。甘草酸回收率为(1.0324.09)/(2.415.94)100%=64.9%3.6 18-甘草酸到18-甘草酸的构型转换3.6.1 甘草酸构型简述据报道,国内大部分文献认为甘草酸的18位氢为构型,而国外认为甘草酸18位是构型。我们用纯度为80%的甘草酸原料进行全波长紫外扫描,在252nm处和254nm处均发现吸收峰。即植物甘草中存在两种构型,即18-甘草酸和18-甘草酸,其吸收波长分别为254nm和252nm,其中18-甘草酸占有很大的比例,而18-构型具有毒副作用,18-构型具有疗效。因此,有必要对高纯度甘草酸进行构型转换,得到18-构型较高的组分。总结文献得出,18-甘草酸可以在氢氧化钠溶液中转变为18-甘草酸,因此我们设计了合成路线(如图7),成功得到18-甘草酸单铵25。3.6.2 甘草酸的构型转换工艺路线该路线各步反应条件温和,无特殊和危险反应,工艺流程图如下:图7 转构工艺流程路线图准确称取18-甘草酸4.0g,在254nmHPLC为84%, 4mol/l氢氧化钠溶液50ml,置于250ml三口瓶中,加热沸腾,回流2小时,冷却至室温,用稀硫酸调pH至2.0,加入正丁醇萃取,静置,分液,用氨水调pH至8.0,减压蒸发至接近全干,得18-甘草酸单铵盐1.8g,相当于甘草酸1.76g在252nm下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得纯度为87.66%,收率44.1%。 (4)GA27.95%图8 甘草酸转构前HPLC图(252nm)GA87.66%图9 甘草酸转构后HPLC图(252nm)4实验数据与讨论本文研究了大孔树脂对甘草酸的分离纯化工艺,主要研究了大孔树脂的吸附、解吸过程,主要考察了pH值、上样浓度、上样流速、洗脱浓度、洗脱体积等因素对分离纯化效果的影响。通过静态吸附实验,初步选择了吸附效果较好的两种树脂,再通过正交试验进一步对吸附、解吸过程的条件进行优化,获得了各个因素对纯化效果影响的大小。4.1 静态实验结果分析对于静态吸附实验,因甘草酸分子量大,D101和ADS-17具有较为适宜的孔径,D101为非极性树脂,ADS-17为中极性树脂,而甘草酸属于三萜皂苷类,三萜为脂溶性成分,一般应选择非极性或者弱极性树脂,而皂苷类成分应选择弱极性或极性树脂,正因为甘草酸成分的复杂性,可能D101和ADS-17均能用于吸附甘草。查看ADS-17和D101的高效液相谱图,D101中甘草酸含量低于ADS-17;而ADS-17附近杂质峰较多,D101杂质峰较少。证明D101吸附量较大,ADS-17的选择性较高,并且两者吸附量差别不显著,所以将这两种树脂作为动态实验用的树脂进行进一步的筛选。4.2 动态试验结果分析依据ADS-17和D101的吸附实验,通过正交试验可知ADS-17的最佳吸附条件为:pH=6.0,流速2BV/h,上样浓度10mg/ml;D101的最佳吸附条件为:pH=6.5,流速2BV/h,上样浓度10mg/ml。依据ADS-17和D101的梯度洗脱实验,得出ADS-17的最佳洗脱剂为10%乙醇,洗脱下来的甘草酸纯度为34.54%,根据相似相溶原理,对中极性大孔树脂而言,用极性较大的溶剂更易于洗脱,而ADS-17是在AB-8的基础上加以修饰的氢键型吸附树脂,能与甘草酸分子形成氢键,提高选择性。D101的最佳洗脱剂为50%乙醇,其洗脱下来的甘草酸纯度为24.09%,对于非极性大孔树脂而言,洗脱剂极性越小,洗脱能力越强,所以随着乙醇浓度的提高,洗脱下来的色素等杂质会越来越多,当乙醇浓度小于50%时甘草酸的洗脱速率较杂质快,当超过50%时,杂质的洗脱速率较甘草酸快,所以用50%乙醇洗脱获得的甘草酸纯度最高。依据ADS-17和D101的解吸实验,由树脂解吸曲线可知,对ADS-17树脂解吸曲线,在使用234ml(3.9BV)洗脱液时,甘草酸纯度达到最高为65.07%,回收率为61.39%;对D101树脂解吸曲线,在使用90ml(1.5BV)洗脱液时,甘草酸纯度达到最高为35.23%,回收率为64.9%。4.3 构型转换结果分析对于构型转换实验,由于实验时间的问题仓促进行,没有详细的进行设计和总结,该方法完成第一步后,甘草酸结晶中残留的溶剂pH值依旧很低,直接干燥后硫酸浓度增加,将使甘草酸碳化,所以需要继续进行萃取和氨化,得到甘草酸单铵盐进行检测。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获得的18-甘草酸纯度较高,但产率较低,可能是由于回流时间较短,反应不完全导致的。下一步实验需要对反应时间进行实验,由于实验时间短暂,所以未能对转构条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在此深表遗憾。结 论通过上述实验的结果比较,ADS-17和D101树脂的回收率相差不多,而在相同实验条件下,D101的纯度远低于ADS-17,所以选定ADS-17为最佳树脂。ADS-17树脂是一种中极性氢键型选择性树脂,其本质是以AB-8树脂为基础进行了基团修饰,使其在选择性上具有较高单一性。该树脂曾被用于黄酮类的提纯,但尚未看到用于甘草酸的相关报道。在对ADS-17树脂的解吸研究中,选用10%乙醇作为洗脱溶剂,一方面,甘草酸难溶于冷水,溶于热水,所以其在水中的溶解度不大,便于对大孔树脂进行解吸;另一方面,甘草黄酮溶于水,用10%乙醇做洗脱溶剂也减少了一部分甘草黄酮的解吸,虽然与其它树脂的纯化效果相比偏低,但该法避免了乙醇的大量使用,可省略溶剂的回收步骤,解决了大孔树脂法乙醇消耗量大,成本高的缺点,使得该方法的工业化更容易实现。因此,确定纯化甘草酸的最佳树脂为ADS-17树脂,最佳实验条件为:pH值为6.0、上样液流速为2BV/h、上样浓度为10mg/ml;最佳解吸条件为:洗脱剂10%乙醇。参 考 文 献1张嫱,杨继民.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甘草酸的工艺J.食品研究与开发,2010,31(5):23-252苑可武等.甘草酸的提取和精制法概述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02,33(7):362-3643冯福盛等.吸附树脂AB-8对甘草酸的吸附性能及其在提取纯化中的应用J.天然药物研究与开发,1997,10(1):60-644付冬和等.DM_130树脂对甘草酸的吸附性能及提纯应用研究J.天然药物研究与开发,2011,14(1):60-645史高峰等.甘草酸单铵盐的制备及纯化新工艺研究J.食品工业科技,2011,32(4):324-3266银建中,朱彻.甘草酸及甘草黄酮类物质的提取、精制和应用的研究进展J.化学工程与工业技术,2005,26(1):30-347王巧娥等.甘草中甘草酸的多级逆流提取技术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2011,29(1):33-378Minglei tian, Kyung Ho Row Extraction of Glycyrrhizic Acid and Glabridin from Licorice Inha University, 2008, 9:571-577 9苏艳桃,韩丽等.间歇式泡沫分离提取甘草中甘草酸的工艺研究J.中草药,2007,38(3):365-36810傅博强,李欢等.泡沫分离对甘草酸的纯化和富集J.现代中药研究与实践,2008,18(增刊):57-6111兰洁,杨明等.泡沫分离法与常规方法制备甘草酸粗品的比较J.华西医学杂志,2007,22(1):25-2712Pan X J, Liu H Z, Jia G H.Microwave-assisted extraction of glycyrrhizin acid from licorice root.Biochemical Engineering Journal,2000,12(5):173-17713刘莉娟,潘金渊,殷旭红等.吸附树脂法测定甘草及其制品中甘草酸含量J.中草药,1985,11(5):10-1414L A Baltina,E V Vasileva,V A Davydova,et al.Synthesis and pharmacological properties amides o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