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38 远古时期以来宜昌至宜都长江河床的变迁 杨 华 1 朱永禄2 1 重庆师范大学 三峡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院 重庆 400047 2 重庆市合川文物管理所 重庆 401520 摘 要 宜昌至宜都段长江河床地质结构复杂 河槽 平缓河床 缓坡 河漫滩 江心洲无所不有 大约从 距今 1 万年以来 人类开始在长江两岸定居 由于长江洪水历年来对人类生存环境的严重威胁 迫使两岸的居民 们不断向后坡 后岗移居 本文从地质 地理 水文 生态环境 历史文献 考古学文化发现资料等方面综合对 此段河床沧桑变迁历史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述 为党和人民政府在治理长江时提供翔实的资料依据 关键词 远古时期 宜昌 宜都 长江河床 变迁 中图分类号 TV1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 1332 2010 02 0038 10 长江西陵峡出口处的宜昌南津关 在地理学上 依据长江流域以及我国南方地区的地形地貌特征 以此为界 将南津关以西划为长江上游 南津关以 东划为长江中游 由南津关向西至四川宜宾的长江 段 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之为川江 而川江的东段则 是举世闻名的 长江三峡 峡谷内千岗壁立 群峰 竞秀 其江面狭窄 河谷呈 V 型 水流湍急 最 大流速每秒可达 7 米左右 年平均流量为 4570 亿立 方米 水力资源十分丰富 西陵峡出口处往东 为丘陵 平原地带 江面 渐宽 宜昌至宜都河段 地处长江中游之上部 这 一河段河床变化无常 地质结构复杂 在此河段 有深切的河槽 平缓的河床 厚达数十米的砾石堆 积和数米厚的沉积层堆积 还有两岸冲激而成的缓 坡 河漫滩和江心突起的沙滩 据考古与发现资料 在此段长江两岸 主要是 右岸 的第一阶段地面上 至少在距今 8500 多年以 前 远古人类就开始在这一地带繁衍生息 同大自 然进行不屈不挠的抗争 并在长江古文明的建设中 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 考古学发现了这些分 布在长江边的古文化遗迹 这些考古发现也印证了 人类在这一地带生存 活动的悠久历史 根据分布 在江边的这些古人类居住遗址所处的地理环境 我 们还可以从中了解到自 8500 多年以来长江河床的 万年沧桑 分布在长江两岸的远古时期人类居住遗 址因受长江河水的冲刷 绝大多数都遭到了严重破 坏 其数千年前的原始地貌发生了巨大变化 从调 查和考古发掘的材料获知 长江河床大体经历了由 深变浅 由窄变宽的演变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江 边第一级台地的河坎长年遭受江水的侵蚀 致使不 少遗迹地段 如红花套遗址处至宜都城关 形成了 宽阔的河漫滩 每至枯水季节 这些河漫滩之宽 由 现今河坎至长江 往往可达数百米 那么 在这上自宜昌南津关 西陵峡口处 下 至宜都城关全长 100 余公里的江段上 远古时期的 长江河床 河道究竟是怎样的情景呢 尤其进入有 载历史时期以后 此河段的河床 河道 江心洲又 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 其河床之渐宽 洪水侵蚀两 岸 自然地理环境遭破坏 人类生存受威胁以及人 们又采取了哪些方法来治理长江 建设长江等等 本文将就上述问题来展开讨论 历 史 研 究 收稿日期 2010 01 08 基金项目 国家社科基金 批准号 08XKG001 作者简介 杨华 1955 男 重庆师范大学三峡文化与社会发展研究院 教授 主要从事先秦考古研究 朱永禄 1985 男 重庆市合川文物管理所 助理馆员 主要从事三峡考古文化研究 远古时期以来宜昌至宜都长江河床的变迁 39 一 远古时期西陵峡口至宜都河段的河 床地貌 远古时期 西陵峡内的河床 河道在较长的时 段内变化不大 其江面宽 250 300 米 河谷呈 V 型 两岸峡谷坡均由高约几十米的陡崖组成 长江 出南津关后往东南 即进入低山丘陵地带 河谷开 阔 江面宽猛增至 800 2000 米 近现代 未建葛 洲坝工程以前 长江在葛洲坝一带形成大江 二江 和三江地理特征 大江与二江之间有江心洲 葛洲 坝 二江与三江之间有江心洲 黄草坝 和 西坝 洪水季节 坝与坝之间被江水隔阻 宜昌市城区宝 塔河南侧 长江南侧 长江中的胭脂坝 见图一 近现代洪水季节成为江心洲 枯水季节人们可往来 于长江南岸 伍家岗区的龙盘湖至虎牙滩河段 河 道相对比较直 但江面相对比较窄 荆门山与虎牙 山之间的河谷则深切呈 V 型 长江自虎牙滩进入 宜都境内后 江水平缓 河面宽达 800 1000 米 河道亦较平缓 江水经宜都城关往东至白洋而去 以上即是近现代西陵峡口 南津关 至宜都城 关河段的长江河床地貌的大致情况 至于远古时期 即距今 1 万年前以至数十万年间长江河床的地貌情 况怎样 这里我们依据考古发现作简略介绍 大约在距今50余万年前至100万年左右的早更 新世末期至中更新世初期 宜昌至宜都河段的长江 河道并非是现在的河道 距今约 50 多万年前 此 段河道在现今长江的北侧 据对相关沉积层和阶地 的分析 在早更新世末期至中更新世初期 由于鄂 西山地逐渐抬高 古长江在加剧下切和溯源侵蚀贯 通三峡的同时 一些侵蚀下来的物质被水流搬运到 峡口处大量堆积 此现象在宜昌市东南猇亭区一带 表现得最明显 在猇亭区虎牙滩以上 有一巨大的 出口为扇形的堆积体 该扇形体在长江北侧的云池 组砾石层厚度接近 100 米 由此再往下游呈减薄趋 势 这个砾石堆积一直向东南延伸到长江南岸的湖 南洞庭湖区 在这个巨大的扇形堆积砾石体上覆盖 有风化的网红土 据对网红土样品的古地磁测试结 果在布容正极性世期 据今 73 万年 以内 其底部 与云池组砾石层交界的底层界附近样品热发光测年 结果 年代为距今 55 3 万年 6 63 万年 据各 种测试年代数据获知 大约在距今 100 万年左右 抑或至少在距今 55 万年以前 古长江在今长江北侧 即从古老背向东南至云池 北至枝江善溪窑 白洋 北侧 再往东南至顾家店北侧过今长江至松滋西至 湖南津市 沅江 又由沅江往东北经岳阳汇入今长 江 见图二 而距今约 55 万年以后至晚更新世以 前 长江主流南移 宜昌 龙盘湖河段以下 至宜 都河道形成 从现在西陵峡口往东南至宜昌城区的地貌看 长江河道由峡内一条主流在出峡后约 3 公里处便分 为大江 二江和三江 大江为主流 三江北侧为镇 镜山 大江 二江 三江之间分别有江心洲葛洲坝 西坝 我们从现在的地貌中跳跃出来 去追溯这一 三峡论坛 2010 年第 2 期 总第 224 期 40 地带远古时期的地貌 其情况则是另外一幅图景 此河段在早 中更新世时期时 是一条宽而浅的河 流 河床中无江心洲 河床最宽处达 4000 米左右 比现在的长江河床要宽约 2000 米 江水再往东南 河床渐窄 至伍家区杨岔路一带时 距葛洲坝约 9 公里 河床收缩仅 2000 米左右 据对宜昌市主城 区一带早更新世堆积物的分析 由于长江出南津关 后水流由急转缓 因此 随江水携带而来的物质大 都堆积在这一地带的河床上 大约在晚更新世中期 由于地壳上升 长江下切后并向右岸摆动 城区的 葛洲坝 樵湖岭 桃花岭皆未露出江面 而是隐伏 于江中的 而后因西陵峡口处的挑流坎的作用 长 江河道发生变化 这时在长江右岸的主城区东侧形 成四江河槽雏型 与此同时 三江河槽雏型也形成 晚更新世末 四江 三江河槽向纵深方向不断扩大 这时樵湖岭 桃花岭 西坝等江心洲形成 靠左岸 的四江河道流向大体是经镇镜山与樵湖岭 桃花岭 东侧顺天宫溪过南湖至大公桥处注入现今大江 据 勘测 四江河床宽约 150 250 米 此乃当时的主河 道 全新世初 相当新石器时代初期 三江转变为 主河道 四江河床荒废 成为间歇性河床 不久 三江也荒废成为间歇性河床 同时二江河床形成 但不久主流便转移至大江 三江 二江相继荒废 于是 葛洲坝第一级阶地和高漫滩 黄草坝高漫滩 逐渐形成 宜昌至宜都 河床纵剖面相对突起 平均水深 8 7 米 但此段河床中也有个别深槽 如宜昌以下 的斗蓬溪礁石伸入江中 局部形成深槽 虎牙滩以 下河床床面较平整 河床基底为第三纪紫红色砂岩 基岩面高低悬殊甚大 一般相差 18 米左右 虎牙滩 口处的河槽较深 局部深 40 余米 古老背镇南侧河 槽也较深 最深处达 24 3 米 为该河段一大深槽 见图三 二 全新世历史时期宜昌至宜都河段河 床地貌 长江出西陵峡后 尽管江面骤然拓宽 水势由 急减缓 但两岸之低山 丘陵濒临长江 从而制约 了河床 因此全新世历史时期此段河床相对稳定 而彼时此段长江之流向 先向东 然后南流至点军 姜诗溪后转向东南至宜都城关 河道基本顺直 河 床也没有多大的变化 不过其时长江河道时左时右 没有一定规律 虎牙滩以下长江两岸江边建国前就 修有堤垸 建国后又进行了大规模的维修 这样才 使河床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至于江心洲的形成情况 除新石器时代初葛洲坝 西坝即已形成外 另在虎 牙滩出口处右岸的红花套 古时候也是江心洲 江 水自葛洲坝东流约 10 公里处的胭脂坝 则仅形成于 建国前 现将全新世历史时期宜昌至宜都河段的地 貌情况大致以虎牙滩口为界分东 西两段来介绍 1 西陵峡口至虎牙滩河段河床地貌 西陵峡出口约 3 公里便是葛洲坝 西坝 全新 世历史时期初期 这里的江面宽达 2000 米 其间变 化不是很大 但由于长江上游随江水搬运而来的大 量物质多堆积在这一地带 西陵峡出口处 再加上 由此而来的黄柏河水携带的物质也沉积在河口处 长江左岸 使这一地带产生河床堆积 根据 1973 1979 年的资料统计 宜昌站沙质推移质年输移量 为 878 万顿 卵石推移质为 75 8 万吨 正是长江上 游和支流黄柏河长年累月地搬运才使这一地带的河 床堆积形成高漫滩 以致峡口内水深达 40 米 而葛 洲坝右侧水深则仅 10 余米 这里 长江从峡内低河 槽至出口处逐渐堆积成高达 20 余米的河卵层 葛洲 坝以下河床宽阔且较平坦 河床呈不对称 型 由于长江主流多向右岸侵蚀 致使右岸形成较陡的 谷坡 左岸则以堆积为主 形成了由五级阶地组成 的广阔而平坦且高差小的河谷平原地貌 江水再往 南流经荆门 虎牙二山间 此段河道较深 江面渐 窄 仅约 500 600 米 再看葛洲坝 西坝 胭脂坝等几处江心洲的地 貌情况 葛洲坝位于大江和二江之间 江水出西陵 峡口最先接触的即是葛洲坝 次是西坝 葛洲坝 远古时期以来宜昌至宜都长江河床的变迁 41 西坝如前介绍 早在新石器时代初期即已形成 但 由于主流河道改移右侧大江 故使二江 三江成为 间歇性河床 葛洲坝自新石器时代初期形成以后变 化不大 见于记载的当首推 水经 江水注 著录 云 江水出峡 东南流 经故城洲 洲头曰郭洲 长二里 广一里 上有步阐故城 方圆称洲 又云 故城洲上 城周一里 吴西陵督步骘所筑也 故 城洲 东湖县志 引雷思霈 荆州方舆书 断 江出峡东流经郭洲坝 有步阐故城 湖北省建制 沿革 按 熊会贞曰 古郭洲为东湖县治 故 故 城洲 当为步阐故城 也有学者认为 故城洲 位 于夷陵城与陆抗城之间长江上游方向 故故城洲无 疑应即今之西坝洲 而作为故城洲头的郭洲坝 显 然就是今天的葛洲坝 西坝位于二江 三江之间 水经注 中没有明 确记载 只是清同治 宜昌府志 卷二 中记载 甚详 其曰 郭洲坝在县西北八里 滨大江 内连 西塞 西塞坝一云西塞洲 县西北城处隔一溪 水 落可陆行径达 府志 中记载的清代 县 指的 是东湖县 其故城在今宜昌市西陵区环城南路 北 路 东路 西路内 明代修筑有城垣 对葛洲坝的面积 南朝时期记载为长二里 宽 一里 而据 1869 年英国人实测航道图 1942 年 大 正 2 年 日本人测航图 1953 年中国实测航道图 1958 年中国航道数据等 葛洲坝长约 2100 米 宽 300 米 很明显 前者长宽比为 2 1 而后者长宽 比为 7 1 葛洲坝的长似乎变化不大 但宽度在减 少 见图四 距葛洲坝东南约 10 公里的胭脂坝 亦名烟收 坝 位于长江右岸五龙山下的大江中 此洲高程为 46 6 米 黄海水面 洪水季节被淹 枯水季节可 陆行至洲上 长江在这里分为两汊 主河汊由原来 的右岸移向左岸 胭脂坝形成于何时 这在宋以前 的文献中不见记载 水经注 中也找不到记载线索 但据地质地貌 此坝 洲 当在长江河道早期发育 过程中即已形成 据同治 宜昌府志 卷二 记载 烟收坝在县东南二十里 滨江南岸 讹呼胭脂坝 又据同治三年 东湖县志 记载 烟收坝在五龙山 之东大江之中 当时居民百余家 林木甚茂 今沦 于江 20 世纪 50 60 年代 每逢洪水过后 坝上 发现有石板路和一些残砖瓦块 显为古时人们居住 过的遗迹 遗物 可见古时此坝上曾有村镇 从 东 湖县志 记载情况来看 清代后期胭脂坝分汊河道 的分汊形态与现在相似 说明 100 余年来这一地带 没有什么变化 至迟至明清之际 胭脂坝已从江心 滩变成江心洲 早在建国前 原坝上 居民百余家 林木甚茂 的情景就已不复存在 推测可能毁于同 治九年 1870 年 之特大洪水 当时宜昌洪水水位 为 59 14 米 最大流量 11 万立方米 秒 现在的胭 脂坝上堆积的是厚达 5 7 米的砾石层 龙盘湖至虎牙滩河段 右岸有荆门山 左岸有 虎牙山 水经 江水 中记载的 江水东历荆门 虎牙之间 荆门在南 虎牙在北 即指此 宋 陆游 入蜀记 记载 过荆门十二碚 皆高崖绝 壁 崭岩突兀 则峡中之险可知矣 又清王士祯 蜀 三峡论坛 2010 年第 2 期 总第 224 期 42 道议程记 记云 望虎牙荆门二山 错峙江山 住 所称荆门虎牙 楚之西塞地 正是因为此段河谷两 岸高崖绝壁 河道狭窄 江水湍急 故江心洲 高 漫滩无法形成 2 虎牙滩至宜都城关河段河床地貌 江水出虎牙滩 江面开阔 宽达 800 1200 米 河道顺直 主河道在左侧 长江滨河床处为近代堆 积形成的自然堤 中部有顺江方向的条形岗地和洼 槽 近阶地有冲沟发育 以孙家溪段最为典型 另 沿一级阶地后緣一带 冲积扇成排分布 这一河段 近现代无见江心洲 江心滩 不过 古时在红花套 一带曾出现过江心洲即红花套江心洲 文献和实地 调查资料情况如下 据 水经 水经注 记载 魏武分南郡置临江 郡 刘备改曰 宜都 郡治在县东四百步 故城 吴丞相陆逊所筑也 北有湖里渊 渊上桔柚蔽野 桑麻闇日 西望佷山诸岭 重峰叠秀 青翠相临 时有丹霞白云 游曳其上 水经注 中记载的这 个 北有湖里渊 位于何处 首先可以肯定 这个 湖里渊 的大致方位应该是在宜都 城关 的西 北边 即其 渊在今宜都县西北 之谓 历史地理 学者按西北地望分析 湖里渊即今红花套一带 据 宜都地名志 记录 红花套位于长江南岸 今宜 都北部 距陆城 15 公里 江流至虎牙滩分为两支 一支沿东顺江而下为主干河道 另一支沿西自虎牙 滩向南弯经窑垴 出口候家河与主干汇合 夏 洪 水时 江中一洲 四面环水 谓之 套 洲上盛开 红花 故得名 冬季 西河干涸 江中洲与陆地连 成一片 因历年淤塞 又因围堤垦田 昔日河分两 道的旧貌不复存在 这与前面胭脂坝地貌情况大致 相似 不过 虽因围堤垦田使地貌发生了很大变化 但因整个河道明显低洼 故古时河道的地貌仍然可 以观察出来 虎牙滩出口以下的长江两岸第一级阶地是晚更 新世和全新世冲积层 由湖积和洪积层组成 Q421 P1 1 Q3 21 与此河段长江枯水水位相比 相对高度为 10 13 米 在晚更新世冲积物之间 有 全新世湖积 洪积和新石器时代以来的古代文化堆 积层 新石器时代文化堆积层叠压在全新世洪积层 之上 这说明该沉积层至少在全新世初期即已形成 据勘探资料 这一地带长江两岸的第二 三级底层 亚粘土等 下皆为卵石层 此卵石层至少形成于 晚更新世以前 一般而言 所谓 卵石层 应多与 河床变迁有关 故这些分布在此段长江两岸二 三 级阶地之下的 卵石层 堆积资料的发现 说明至 少在晚更新世以前 此河段河床远比现在河床要宽 阔得多 三 从古文化遗存的发现看长江对自然 环境的破坏 1 西陵峡出口至虎牙滩河段古文化遗存被长江 冲刷的情况 长江出西陵峡后 其左岸前坪一带山前的一级 台地形成于新石器时代初期抑或更早期 所谓坪 即一级台地 古时称为坪 因黄柏河由北而来 在 前坪西南注入长江且将前坪环绕而成半岛形状 故 又称前坪半岛 从自然村落的角度 人们大体从半 岛中间将半岛分为前坪和后坪 并将靠长江边 西 南 的部分称为前坪 把靠黄柏河边 东北 的部 分称为后坪 在前坪山前的第一级台地上 古时是 一个较大的村落 约一千余人 在台地及台地后面 的山坡上 考古发现有大量东周至六朝时期的遗迹 和遗物 在峡口北岸的三游洞山顶上还发现有西周 时期的遗物 前 后坪的山岗 包 上到处都是东 周至六朝时期的墓葬 11 由此可见 西陵峡出口左岸 前坪一带至少从距今 3000 年始 人类就一直在这一 带活动了 据历史文献及考古发现 战国时期 楚国曾在 前坪一带设军事重镇 夷陵 史记 记载 秦拨 我郢 烧夷陵 又 战国策 秦策 卷四 蔡泽 云 白起率数万之师 以与楚战 一战举鄢 郢 再战烧夷陵 考其夷陵古地名之由来 其依据主要 是长江出西陵峡后的这一地带之自然山川地理环 境 水至此而夷 山至此而陵 故得名 那么 夷陵故址究竟位于何处呢 对此 文献史籍中亦多 有记述 唐司马贞 史江索引 解释 夷陵 陵名 后为县 属南郡 唐张守节 史记正义 中记云 夷陵 今峡州郭下县 前面言及 在西陵峡口三 游洞至前坪一带发现有大量西周 东周时期的人类 居住遗址 又在前 后坪的山岗上发现有数十处战 国至六朝时期的墓葬 这些遗址 墓葬是迄今为止 在宜昌城区发现的遗址范围最大 墓葬分布最多的 地区 其他地区多是零星发现 据此 研究者认为 远古时期以来宜昌至宜都长江河床的变迁 43 战国时期的夷陵城当在前坪一带的临江处 值得注 意的是 在前坪山前的第一级台地上曾发现一些东 周时期的遗物 在有的沟坎 堰塘坎边的断面上 还发现有一米多厚的东周文化层 显然 这些东周 时期的遗物和文化层应是当时人们在这里生活居住 后遗留下来的 12 前坪一带山前第一级阶地 台地 海拔较低 一般高出长江枯水位 10 15 米 阶地底层堆积的上 部多是长江和黄柏河长年来冲击的淤积沙土 土质 疏松肥沃 适宜农作物生长 淤积 沙 层下为砂 砾石 河卵石 层 靠近山坡处则为黄色粘性土 因山坡地势相对较低 故长江发生一般性的洪水时 靠江边略低的地段将被淹没 大洪水时几乎将前坪 淹没一半 特大洪水时则可能将前坪绝大部分山坡 前的阶地淹没 20 世纪 70 年代 因长江葛洲坝水 利工程建设所需 前坪山前台地包括后边的部分山 坡 岗 皆被挖掉并淹没在长江中 西陵峡出口处的长江右岸 与前坪隔江对峙的 是石门山 由石门山往东南的长江河段多为谷坡地 带 因受长江水流侧向侵蚀冲刷的作用 切割较深 呈现出一系列陡峭三角面平行于长江的山丘 不过 在山丘之间的江边偶有面积不大的台地 台地中间 多有由西南向东北而注入长江的小河 小溪 在江 边的这些大 小台地上 多有古人类居住遗址 如 江南点军区李家河村 其江边发现有距今 6000 年以 前的新石器时代中期的大溪文化遗址 13 磨基山东南 山脚处五龙河河口处的台地上 也发现有新石器时 代遗址 14 荆门山山脚的邓家溪溪口台地上 也有新 石器时代早期的城背溪文化遗址 15 这些遗址多已被 江水冲毁 如李家河遗址 据 1958 年 1960 年中 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调查 当时遗址还残存有 好几百平方米的面积 文化层厚约 1 5 米 在遗址 处的江边河漫滩上 到处都能见到一些残陶器 片 石器等物 显然那时遗址就已在早年江水的冲刷下 遭到严重破坏 并已无法判断 6000 年前遗址的占地 面积到底有多大 更令人遗憾的是 20 世纪 90 年 代 文物部门再去复查时 这处遗址已全部被江水 冲刷掉 遗址处河漫滩上裸露出基岩和一些大小不 一的乱石块 残存有零星石器卡在石缝中 陶片已 基本不见 16 下游不远处的五龙河口 溪口 处的新 石器时代遗址 与李家河遗址一样 仅只在河漫滩 上发现有一些石器及零星的残片 遗址原文化堆积 早已不复存在 再往下游的宜都荆门山处江边的邓 家溪遗址 同样也遭受到了长江洪水的强烈冲刷 只是令人稍感欣慰的是 在江边河坎的断面上还残 存有少量的文化遗存 2 虎牙滩至宜都城关河段古文化遗存被长江冲 刷的情况 长江出虎牙滩峡口后 右岸为宜都红花套镇和 陆城镇 左岸为宜昌市猇亭开发区 猇亭镇 在此 段的长江两岸 古文化遗址分布密集 据考古调查 勘探及发掘资料 右岸的古文化遗址似要多于左岸 左岸自猇亭镇以下 沿江多覆盖有较厚的淤沙层 故古文化遗存不易发现 而右岸因长江冲刷得比较 严重 故使较多的古文化遗址被江水冲激出来 在 这一带江边的河漫滩上 常多见新石器时代 夏商 周时期的陶器 片 和一些残石器 另在江边 包 括溪河 的河坎上 还残存有文化层 这些残存的 古文化遗存的发现 为我们研究此段长江河床的演 变历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在长江右岸 长江出虎牙滩峡口后南流 1 5 公 里即至红花套 这是一处距今约 6000 年的属新石器 时代中期的大溪文化遗址 遗址残存面积约 2 万平 方米 文化层厚约 1 5 米 在遗址临江边的河坝上 文化遗存明显可见 尤其在此处江边河漫滩上 到 处都可见到一些石器 石片和残陶片 遗址因长年 受江水冲刷 破坏得相当严重 由红花套遗址往南 约 500 米处的长江边上 还有一处夏商周时期的人 类居住遗址 而在红花套镇南约 150 米的墩石板遗 址 则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石家河文化遗址 其面积约 4500 平方米 红花套镇红花村南 50 米处 的毛溪套 是一处夏商时期的人类居住遗址 现已 被破坏 不过在江边河漫滩上还可采集到一些残陶 片和残石器等物 由红花套镇往南约 2 公里处的城 背溪遗址 是一处距今约在 8500 7500 年之间的新 石器时代早期人类居住遗址 经数千年来的江水冲 刷 遗址破坏相当严重 其大部分已被江水冲刷掉 17 城关镇东南姚店区境内临江边台地上分布有花庙堤 遗址 石板巷子遗址 栗树窝遗址等 这些遗址的 时代包括有新石器时代早期 中期 晚期 夏商周 及以后各历史时期 但这些古遗址都遭到了江水的 冲刷 破坏相当严重 甚至有不少遗址已基本上被 冲刷掉 在长江左岸 猇亭区的马家溪遗址与长江对岸 三峡论坛 2010 年第 2 期 总第 224 期 44 的红花套遗址一样 属于新石器时代中期大溪文化 遗址 遗址现存面积约 5000 平方米 文化层厚约 1 米 受江水的冲刷 靠江边的文化层已被江水冲掉 不少 位于虎牙滩峡口处南约 1000 米的包家溪遗 址 是一处东周时期的楚文化遗址 现残存面积约 3000 平方米 文化层厚约 0 5 米 遗址表层基本上 被破坏掉 靠江边处的绝大部分也已被江水冲刷掉 距猇亭镇南约 6 公里处的云池街遗址 属于东周时 期楚文化遗址 现残存面积约 4500 平方米 文化层 厚约 0 25 米 遗址距江边约 100 余米 马家溪遗 址 包家溪遗址都靠近长江边 枯水季节在遗址处 河坝边上及河漫滩上 到处都是一些残石器 石片 陶器 片 等 20 世纪 80 年代调查时 在马家溪 遗址江边河坎上还发现有残灰坑遗迹 但现已被江 水冲刷掉 云池街遗址稍靠后坡 靠江边覆盖有较 厚的淤沙层 早年该遗址曾遭到江水的冲击 但后 来因长江河道逐年淤积成台地 致使遗址地远离长 江 综上所述 从西自西陵峡东至宜都城关河段之 长江两岸的地形地貌以及考古调查发现的一些古人 类居住遗址的分布 不难分析出 近万年以来 长 江对两岸自然环境的变迁是产生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的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 长江对两岸第一级阶梯 河坝 的冲刷 侵蚀 使长江两岸台地之靠江边河坎出现崩塌 大 片大片崩塌下来的泥土随江水冲走 并形成河漫滩 有的地段成为长江主河道 从被江水冲掉的残存文 化遗迹来看 不少的古人类遗址原面积是相当大的 遗址中心距现在的河坎要向江心延伸数十米甚至数 百米 如宜昌城区江南点军李家河新石器时代遗址 20 世纪 50 年代末至 60 年代初调查时 发现该遗址 还残存有数百平方米的面积 然而 时至 20 世纪 90 年代初再去调查时 该遗址已彻底被江水冲刷掉 虎牙滩峡口以下的宜都沿江一带的第一级阶地上 分布有数十处新石器时代及夏商周时期的人类居住 遗址 这些古人类居住遗址绝大部分都遭到了严重 破坏 有的仅残存局部 更有的已荡然无存 其二 长江洪水的冲刷是一种席卷式的冲刷 每至长江发生大洪水 都会淹没掉长江两岸的第一 级阶地 不仅如此 由长江三峡滚滚而来的江水 汹涌澎湃 浊浪滔天 水流中夹带大量的物质 泥 沙 卵石等 江水漫过古人类活动的第一级阶地并 将表面泥土冲掉 有的甚至将整个表层泥土一起冲 走 而且冲击面积也相当广 据考古工作者对此段 沿江边多处古遗址的发掘及地层堆积资料获知 在 新石器时代早中晚期至夏商周及以后各个不同时期 的地层堆积中 都发现有洪水过后的沉 淤 积层 这些沉积层覆盖着整个遗址 沉积层厚薄不均 有 的厚度不过数十厘米 有的则厚达 2 3 米 有的甚 至更厚 此现象说明 长江发生过的洪水规模大小 不一 此外 在有些 局部 地段的地层堆积中 还发现有后山坡暴雨山洪的堆积 总之 这种席卷 式的洪水冲击必然导致长江两岸的地貌产生变化 虎牙滩峡口下游南岸的宜都沿江边最为典型 其因 受长江 清江两河流的历年冲击 已形成为一个宽 阔 平坦的冲击平原 正是因为长江的冲击 水流的搬运 从而给此 段的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长江河床由窄变 宽 河水由深变浅 两岸形成缓坡 河漫滩和沙滩 原两岸台地凸凹不平的地貌逐渐淤积成平地 大量 的淤沙沉积于江心形成江心洲 长江主流忽左忽右 河道经常改变流向 从长江两岸古人类居住场所的 变化可明显观察出 迫于长江洪水的威胁 人类不 得不逐渐由江边向后坡稍高的台地移居 远离江边 由这些考古发现 我们可以从中窥见长江对自然环 境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历史事实 四 对宜都河段几处遗址原始地貌的考 察 至宜都城关河段虎牙滩出口 长江基本南流 右岸由西向东而流的清江在宜都城关注入长江 这 一地带的地势开阔平坦 属于长江和清江的冲击平 原 土壤属于水稻土 潮土 黄棕土 紫色土等相 间的地带 适宜种植各类农作物 我们的祖先远在 8500 年前就一直在这里繁衍生息 创造出了丰富多 彩的人类文明 在这一带沿江 包括清江 渔洋河 的台地上 新石器时代至夏商周时期的人类居住遗 址分布密集 遗址的占地面积也较大 遗址原台地 的海拔高度也要比现在低得多 下面以几处典型遗 址来说明遗址当时的原始地貌 城背溪遗址 该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早期 距 今 8500 7500 年之间 文化层厚约 1 5 米 其上 叠压有夏商时期文化层及其后的文化堆积层 亦厚 远古时期以来宜昌至宜都长江河床的变迁 45 约 1 5 米 就发掘时该遗存的分布情况看 其中仅 极少部分分布在河坎边上 而原遗址的中心部位早 已沦为河漫滩 河漫滩上的文化遗存已所剩无几 仅零星发现 绝大多数已被江水冲掉 而从夏商时 期文化遗存的分布情况来看 夏商时期文化遗存明 显后移 如 1983 年发掘时 在北区布 5 5 米探方 两个 在南区布探方 3 个 北区文化堆积层厚约 4 米 其中夏商时期文化堆积层厚约 2 米 其上叠压 的是东周文化层及洪水淤积和近现代文化堆积层 亦厚约 2 米 南区文化堆积层厚约 2 米多 文化层 较薄 遗物较少 由于南区的 T3 T4 T5 和北区的 T1 T2 布方选点稍靠后 故遗址地层中没有发现新 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存 显然 夏商时期的人类因受 江水威胁 已后退而居 据北区调查勘探和发掘资 料 城背溪文化堆积可能分布在北区的东北方 发 掘时已全部崩塌并形成河漫滩 18 1983 年 由于在 南区第一次发掘时没有找到新石器时代城背溪文化 的原生堆积 故 1984 年再次发掘时又在第一次发掘 的探方东边 靠长江处 布方 探方布在江岸断壁 处 属于近年受江水冲刷而崩裂的新断面 地层堆 积自西而东向长江倾斜 未见下滑现象 应为原生 堆积 即新石器时代早期城背溪文化堆积层 靠东 边 长江边 原新石器时代人们的活动地已被洪水 冲刷而形成河漫滩 据南区 T9 发掘资料 叠压在新 石器时代文化堆积层之上的第 3 层为晚期淤沙层 含有城背溪文化和夏商时期的陶片 也有一些青瓷 片 这说明原 T9 新石器时代文化堆积层之上的夏商 时期文化堆积层已被江水冲刷掉 不仅如此 甚至 连新石器时代早期城背溪文化堆积层也被江水冲掉 了不少 在此河段 考古发现的一些古遗址都有类似的 现象 由此可见 长江对居住在此段沿岸古人类的 生存环境构成了相当大的威胁 迫使人们不得不逐 渐远离长江而后退到后边的台地上居住 城背溪遗 址处的现代人们的居住地已后迁到远离长江河坎 70 80 米以外了 19 石板巷子遗址 该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 距 今 4000 4500 年之间 其断续分布在长约 300 米 宽约 15 米的沿江地段 现残存面积仅 500 平方米 发掘布方分东区和西区 东区的第 3 层 第 4 层为 新石器时代晚期石家河文化堆积层 厚仅 60 厘米左 右 其上的第 2 层为晚期淤积层 其为洪水过后沉 积下来而叠压在石家河文化上的淤积层 新石器时 代的第 3 第 4 文化层破坏严重 原新石器时代晚 期文化堆积层以上的夏商周文化层已被江水冲掉 不仅如此 就连新石器时代石家河文化的堆积层也 被冲掉了不少 西区稍靠后 靠南边不见文化层 北边靠江边河坎发现有较薄的文化层 第 4 层至第 6 层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石家河文化堆积层 厚度 只有几十厘米 其上的第 3 层为东周时期淤积层 厚约 1 米 再往上的第 2 层为晚期淤积层 厚约 3 米 包含有近现代瓦块和瓷片 显然 东周时期长 江曾发生过一次较大的洪水 沉积层厚达 1 米 第 2 层厚度接近 3 米 见图五 可能系长江多次发生 洪水后沉积下来的 在遗址的江边河坎断面上可看 到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层 但残存面积很少 南区 因靠近长江 故文化堆积层仅厚 1 米余 探方的南 边基本上已不见有古代文化遗存 尤其是西区两排 探方的南边一排探方 未见古代文化层 这说明该 遗址已处于边缘地带了 而靠北边 长江边 的河 坎及河漫滩才是原遗址的中心区 然因数千年来江 水的冲刷 遗址的绝大部分 主要活动区 已被江 水冲毁 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层之上叠压有 4 米多 厚的晚期文化堆积 可见 自新石器时代晚期 或 许更晚 以来 江边第 1 级台地已在原来的地貌上 增高了 4 米多 而且这些堆积主要是因江水上涨后 冲积形成的 从远古时期人类主要活动地与近现代 人类主要活动的位置来看 近现代人类主要活动地 居住 已远离江边向后推移了数十米数百米乃至 三峡论坛 2010 年第 2 期 总第 224 期 46 更远 且为防洪水而大都选择在地势相对稍高及人 为堆筑的台地上定居 从这一地带考古发掘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资料 中 我们还发现 在靠近江边 河边即易受长江 清江冲刷的地带 古遗址无疑受到江水的冲刷而遭 到严重破坏 有的遗址甚至面目全非 但分布在远 离长江 清江的古遗址却保存相对完好 现以茶店 子遗址的调查和发掘资料予以说明 茶店子遗址属于新石器时代晚期石家河文化遗 址 位于红花套区后江沱村 东距长江约 3000 米 南距清江约 1400 米 遗址东侧紧邻南店溪 面积较 大 现残存面积约 3000 平方米 文化堆积层厚薄不 均 一般厚度在 0 5 3 米之间 遗址的文化堆积从 第3层开始到第12层均为新石器时代晚期石家河文 化层 叠压在其上的第 2 层为近代淤积层 厚达 1 米左右 遗址保存情况相对较好 文化层也较厚 内涵也较丰富 据 发掘报告 介绍 该遗址是鄂 西地区比较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晚期石家河文化遗址 之一 20 由于茶店子遗址距长江 清江都较远 虽有 自西北向东南而流的南店溪对茶店子遗址有过冲 击 但因溪水不如清江 长江水流的冲击力大 故 茶店子遗址保存较为完好 从揭露的仅 50 平方米面 积资料情况 除文化层中出土有较多的石家河文化 的陶器 石器以外 另还发现有房址 2 座 灰坑 14 座 沟 3 条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茶店子遗址文化内 涵的丰富 五 结语 综上所述 根据西陵峡出口至宜都城关江段长 江河床 8000 余年变迁的史实 可作如下归纳 1 更新世早 中期时 西陵峡出口不远处即今 之从长江右岸紫阳至葛洲坝再至桃花岭及东湖一 带 曾是一宽约 4000 米左右的长江古河床 那时 宽阔平坦的河床上无见江中洲 坝 更新世末期以 后 河床逐渐发生变化 长江主河道出现了一个由 左岸四江逐渐向三江 二江 大江过渡的演变过程 全新世初期以后 此段河道没有太大变化 2 远古和上古时代 这一河段沿岸而居的人们 面对长江洪水对自己家园的冲刷 侵蚀 多是束手 无策 唯一可以采取的措施就是逃避而逐步向后移 居 那时长江无法得到治理 于是河床自然逐渐向 宽 浅演变 这种现象一直延续到清代 人们才开 始分段修筑长江堤垸 新中国建立后 在党和人民 政府领导下 长江大堤得到了全面的 大规模的修 筑 长江河床才基本上得到了控制而趋于稳定 3 从距今 8500 年的远古时期始 人类就一直在 此段长江两岸繁衍生息 数千年前遗留下来的一处 处新石器时代遗址即是明证 这些遗址占地面积都 较大 绝大多数遗址面积都有上万乃至数万平方米 只是因为受到长江洪水的冲刷 这些远古遗址的大 部分都被江水冲刷掉了 不过 即便如此但仍有迹 可循 这些远古人类遗迹的考古发现 为我们研究 长江河床的演变 由窄变宽 历史提供了重要的依 据 4 从虎牙滩以下一些古遗址的考古发掘获知 在古人类活动遗迹的文化堆积上 普遍都发现有不 同时期的长江洪水过后的淤积 沙 层 淤积层一 般厚达 2 4 米 这些淤积层的发现 说明自新石器 时代以来 长江两岸的阶地在洪水的搬运作用下至 少抬高了 4 米多 不同时期的洪水淤积层记录着长 江历次发生洪水的事实 这为研究长江水文史提供 了十分珍贵的资料 5 长江两岸的第一级阶地 台地 背坡面江 土地肥沃 交通便利 自然环境相当优越 但由于 数千年来长江河水的冲刷 大片大片的土地崩塌于 江中 从而使长江河床增宽 适宜人类生存的自然 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给两岸居民的生存带来了极大 威胁 从而迫使人们主动后撤 从远古时期开始直 至建国前 两岸人们的居住情况表现出一个由长江 边逐渐向后坡移居的趋向 建国后 由于党和人民 政府对长江整治的高度重视 长江河床基本上得到 了控制 两岸人们的生存条件日益稳定 注释 杨达源 孙昌万 更新世的荆江变迁 载杨怀仁 唐 日长主编 长江中游荆江变迁研究 中国水利水电出 版社 1999 年版 余文畴 卢金友主编 长江河道演变 与治理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2005 年版 第 95 页 杨达源 长江干流东去入海的时代与原因的初步探讨 南京大学学报 自然版 1985 年 1 期 唐法贤 郭 厚祯等 荆江地貌特征 载杨怀仁 唐日长主编 长 江中游荆江变迁研究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1999 年版 远古时期以来宜昌至宜都长江河床的变迁 47 金文畴 卢金友主编 长江河道演变与治理 中国水 利水电出版社 2005 年版 第 98 页 湖北省宜昌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 宜昌市志 黄 山书社 1999 年版 第 103 页 周凤琴 从红花套遗址的发掘探该区新构造运动特征及 古地理环境 载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库区规划设计处 编 葛洲坝工程文物考古成果汇编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0 年版 湖北省宜昌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编纂 宜昌市志 黄 山书社 1999 年版 第 101 102 页 张修桂著 中国历史地貌与古地图研究 社会科学院 文献出版社 2006 年版 第 20 页 周凤琴 从红花套遗址的发掘探该区新构造运动特征及 古地理环境 载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库区规划设计处 编 葛洲坝工程文物考古成果汇编 武汉大学出版社 1990 年版 杨世灿 熊茂洽注补 水经注疏 三峡注补 第 38 页 湖北人民出版社 1992 年 杨华 战国时期楚 夷陵城 考辨 载邓新华主编 现 代视野中的三峡文化研究 巴蜀书社 2006 年版 11 杨华 葛洲坝施工区文物考古研究 湖北文史资料 1993 年版 12 杨华 战国时期楚西方重镇 夷陵城 载 楚文化研 究论文集 第七集 岳麓书社 2007 年版 13 国家文物局主编 中国文物地图集 湖北分册 上 西安地图出版社 2002 年版 第 242 页 14 1998 年为配合宜昌市 夷陵长江大桥 建设 湖北省宜 昌市博物馆考古部的工作人员调查发现 标本存湖北宜 昌市博物馆 15 1997 年 为配合 宜昌长江公路大桥 建设 湖北省宜 昌市文化局 宜昌博物馆的文物考古工作人员调查发现 标本存湖北宜昌博物馆 16 杨华著 三峡远古时代考古文化 重庆出版社 2007 年 版 第 247 页 17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宜都城背溪 文物出版社 2002 年版 第 1 页 18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宜都城背溪 文物出版社 2002 年版 第 1 3 页 19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宜都城背溪 文物出版社 2002 年版 第 3 页 20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宜都城背溪 文物出版社 2002 年版 第 197 224 页 责任编辑 李崇琛 147 ABSTRACTS Construction of Literary Aesthetic Ideology Theory Based on Qian Zhongwen s Literary Criticism Theory Li Shitao 2 Abstract In the 1980s Qian Zhongwen proposed his Aesthetic Ideology Theory of literary criticism to refute the simplified literary concepts and consequently established the methodology of literary studies directed by the principles of guidance multiplication and integration In his theory Qian makes a multi faceted exposure of the nature of literature by employing Polysystem Theory and explicates the generation of aesthetic ideolog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istorical development this theory proposed in the period of rectification of literary criticism theories demonstrates the multiplication of literary theories and meanwhile develops the nature of Marxist literature Keywords Qian Zhongwen Aesthetic Ideology Theory methodology Polysystem Theory aesthetic awareness On Compatibility of Literary Aesthetics and Ideology Xu Keyu 9 Abstract The frequent studies on Literary Aesthetic Ideology in recent years focused mainly on the compatibility of literary aesthetics and ideology This article based on the Marxist theory makes an analysis of the compatibility and unity of literary aesthetics and ideology and proposes the relevant concepts Keyword Aesthetic Ideology fictionality formality practicality compatibility On Literary Aesthetic Ideology Theory by Qian Zhongwen Li Wenbin Yin Shuaixu 13 Abstract The Literary Aesthetic Ideology Theory proposed in the 1980s as a major theoretical innovation has improved literary criticism in many deficient respects and studies literature above the theories of political subordination and vulgar sociology Qian Zhongwen who has proposed this theory has devoted himself to expatiation of its content and characteristics This article presents much in its undeniable value of innovation and contribution in this field Keywords Qian Zhongwen Aesthetic Ideology aesthetic presentation pure aestheticism Hydropower Exploitation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West China Wang Rushu 17 Abstract The western region is the source of China s main rivers rich in hydropower resources with a low rate of development In West China Development priority should be attached to exploitation of the hydropower resources to fulfill the national policy of West to East Power Transmission for optimization of resource distribution Meanwhile the exploitation should adhere to the principle of comprehensive drainage area cascade development Keywords west China h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初一新生数学水平分班测试方案
- 智慧农业大棚物联网应用方案
- 基层商超库存管理流程方案
- 2025“黑龙江人才周”鹤岗市企事业单位“智汇鹤岗”校园引才活动359人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海南省农垦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社会招聘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呼叫中心运营流程优化报告
- 中国邮政校园招聘2026及渠道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北京市海淀区五一小学大兴一分校招聘语数班主任教师1人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2025年小学教师资格考试综合素质职业道德综合题库及答案
- 2025湖南常德石门县就业见习人员招募89人(第三批)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医养结合模式的现状及发展
- 2025年安徽省大学生乡村医生专项计划招聘考试历年参考题库含答案详解(5套)
- 南航自动控制原理课件
- 胎盘早剥护理查房
- 脑梗死2025诊疗指南
- 耳前瘘管继发感染诊疗要点
- T-YNX 002-2025 葡萄组培脱毒快繁技术规程
- 衣服投标供货方案(3篇)
- 公司电脑补贴管理办法
- 中石化对供应商管理办法
- 2025版安全生产法全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