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8 第三课 自然环境和人口分布 第三课自然环境和人口分布 【建议讨论的问题】 如何创设教学环境让学生了解自然环境的内涵和现实意义? 如何让学生认识自然环境和人为改造之间的关系? 如何激励学生查找资料和表述资料? 如何将乡土资源和课本教材结合在一起? 【案例描述】 历史老师的挑战 新学期又到了,仔细翻看着拿到的课书,汤老师遇到了新的难题。似乎历史的痕迹太少,而地理的专业性太强,这对一名历史专业教师来说无疑是一次新的挑战。好的开端 是成功的一半,该如何上好这一堂课呢?汤老师坐在办公桌前思索着 学生的准备 学生们也在为上好这节课而忙碌着 视觉的冲击 上课的铃声响起,汤老师走进了熟悉的课堂,看着一张张熟悉的脸,先前的紧张和不安顿时消失了 简单的开场白之后,汤老师放了一组事先准备好的资料片段:这里有黄土高原的窑洞、北美洲因纽特人的雪屋,有南2 / 8 美洲的热带雨林、非洲的撒哈拉大沙漠、哈尔滨的雪地,有奔腾不息的长江水、白雪皑皑的喜马拉雅山,有南极洲的企鹅、可爱的大熊猫、澳大利亚的袋鼠 学生一下子激动起来,教室里有了一些小小 的骚动。但伴随着屏幕上问题的出现,教室里又恢复了宁静。 “ 你看到了什么? ” “ 雪山、沙漠、大江 ” ,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说着。 “ 高原、盆地形容的是什么? ” “ 热带雨林地区的温度如何?而雪地里的气温呢? ” “ 黄土高原,顾名思义它的土壤类型属于黄土?那么,大家知道我们这里的土壤又属于什么呢? ” 有了上一个学期的知识积累,学生们轻松的回答着。 这下又轮到汤老师出场了,她委婉地说道: “ 地形、气候和土壤都是自然环境的组成因素,当然除了这三个方面之外,还包括水文、生物等自然因素。 师生间的交流 接下 来屏幕出现的是:五种地形的素描图和等高线图。 汤老师望着学生们,问到: “ 从图上看,人类主要聚居在哪些地方呢? ” “ 小河边。 ” “ 比较空的地方。 ” “ 地势比较平坦的地方。 ” 3 / 8 “ 海拔较低的地方。 ” 汤老师又问: “ 为什么分布在这些地区呢? ” “ 离河近,取水方便,还可以到河里去捕鱼,如果旁边有农田的话还可以用来灌溉农田,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如果发生火灾,还可以紧急救火。 ” 学生的回答虽有些稚嫩,却透出智慧的光芒。 “ 海拔高,比较冷。 ” 汤老师告诉大家,在海拔 5000 米以上的地区,由于空气稀薄,很少有人 在那里居住。 “ 那么,沙漠地区比较热,适合人类大规模居住吗? ” “ 不能。 ” “ 能说说你的理由吗? ” “ 因为沙漠地区的气温太高,人类不能适应,而且沙漠地区下雨的时间不多,比较干旱,大部分地区不适合农业生产。 ” “ 回答的太好了 ” ,汤老师及时的给予了表扬。 问题还没有结束,汤老师又抛出了疑团: “ 既然干旱的沙漠地区不适合人类的大规模聚居,那么,能不能聚居在雨量充沛的热带雨林地区呢? ” “ 老师,不行的。 ” 显然,有同学很着急。 “ 我知道,在亚马逊河流域的热带雨林地区,有很多毒蛇,还有食人蚁,太危险了。 ” “ 那么什么地区最适合人类大规模聚居呢? ” 4 / 8 “ 温带地区 ” 又到汤老师做总结的时候了。她告诉学生:气温的高低、降水的多少、土壤的好坏、地形的差异、河流的远近、流量的大小使地球上呈现出不同的自然景观特征,当然也影响着人类的生活和生产。 课堂在延伸 下面的活动我们按老规矩,分组进行。各组来介绍一下我们苏州的自然环境特征。 为了荣誉,各组的成员们都在做最后的准备 “ 苏州西临太湖,北面是长江,东部离东海很近,此外还有阳澄湖、金鸡湖等湖泊。水文状况很好,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也是一个很适合人居住的地方,四 季分明,气候温润 ” “ 第一组的介绍很不错 ” ,汤老师评价着。 “ 苏州地势平坦,平均海拔仅 3 5 米,属平原地形。土壤为适宜水稻生长的肥沃的水稻土,这使苏州的农业比较发达 ” 第二组也有所侧重的介绍了苏州的自然环境特征。 演说还在继续 展示你的实力 汤老师的问题又来了。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发现城市的规模扩大了,而同时农田的面积减少了;经济发展了,厂房增多了,污染严重了,空气质量下降了;路多了,河少了,某5 / 8 些绿化被破坏了 人类在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既促进了生产,也改变了自身的生活环境,但同时也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一些破坏。那么,你认为,改造自然环境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 赞成利大于弊的举左手! ” “ 赞成弊大于利的举右手! ” “ 你的理由呢? ” 同学们各执一词,全班迅速分为两个派别,各说各的理,气氛异常激烈。 一场小型的辩论会开场了 【案例反馈】 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对历史与社会这门课程的特点和学习方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适应。但是,学生也面临着新的问题 地理的专业性知识含量在逐渐提高,如何将较为专业的 知识点深入浅出的表述出来,如何将书本和现实结合起来,如何达到知识和能力的双丰收,是这节课努力的目标和成功的所在。 此外,这节课在选材上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试,侧重于对乡土资源的利用。从学生身边发生的事、看到的景入手来探讨苏州的自然环境问题,无形中提高了学生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而关于 “ 改造自然环境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 的辩论则把理论和现实的碰撞带进了课堂,既是巩固知识点的良6 / 8 方,又是培养学生能力的利剑。 2 人口的分布 ThedistributionofPopulation 【教学设计】 1、充分 利用地图资料,知道世界人口分布的特点,使学生学会分析人口分布特点的原因。 2、重点分析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和原因。 3、结合书上的 “ 活动区 ” ,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对知识的拓展能力。 4、利用练习,进行知识的巩固。 【教具准备】 地图册、自制幻灯片 【教学方法】 读图指导法、启发式 【板书设计】 一、世界人口 1、分布特点 2、原因 ( 1)自然环境 ( 2)社会因素 3、稠密地区最稠密:南亚、东南亚、中国东部、朝鲜半岛和日本 7 / 8 第二密集地区:西欧 第三密集地区:美 国大西洋沿岸和五大湖周围 4、稀疏地区 二、中国的人口分布 1、特点:不均衡 2、人口地理界线:黑河 腾冲线 ( 1)东南: ( 2)西北: 【教学过程】 (复习)略。 (导入)你们知道我们的地球上现在有多少人吗? 他们的分布情况是怎样的?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 人口的分布 (看一看)看书本 P19 图。世界人口的分布有什么特点? 有的地方人很多,有的地方人很少 还有的地方没有人定居 (提问)是什么地方啊? 南极洲 所以,在今天的联合国国旗的世界地图上没有南极洲。 (看图) (看一看)颜色最深的有哪些地区? (学生回答)略。 8 / 8 (提问)颜色深说明这个地区的人口分布是稠密还是稀疏?(介绍,我们一般形容人口的分布特点可以用 “ 稠密 ” 和“ 稀疏 ” ) (讨论)你们认为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活动)略。 (过渡)说完了世界,下面我们来看看中国的人口分布情况。 (看一看)看地图册 P16 页,中国的人口分布有什么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建筑亮化拍摄方案设计
- 单轨吊司机上岗考核试卷及答案
- 沈阳建筑桩基检测方案设计
- 2025版司法局《民事起诉状(姓名权、肖像权纠纷)》民事类法律文书(空白模板)
- 面食餐厅人才发展策略分析
- 银矿开采效率提升策略报告
- 成套的管理咨询方案
- 建筑方案设计时间进度
- 联合教堂建筑分析方案设计
- 班组开年趣味活动方案策划
- 高考日语应用文写作失物招领寻物启事课件
- 3d打印实训小结
- 产值计算方案
- 心内科科室运营分析报告
- 更年期综合征临床诊疗指南
- 冬季抢工措施方案
- 《统计学-基于Python》 课件 第7章 假设检验(Python-1)
- 回力品牌广告史
- 运用PDCA循环降低急诊科医护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
- 淄博英文介绍课件
- 酒水业务员入职合同范本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