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远的焦裕禄》观后感心得体会.doc_第1页
《永远的焦裕禄》观后感心得体会.doc_第2页
《永远的焦裕禄》观后感心得体会.doc_第3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永远的焦裕禄观后感今年是焦裕禄同志逝世50周年,老照片虽然泛黄,但这个远去的身影,却并没因岁月的阻隔,让我们淡忘,焦裕禄同志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已经跨越时空、历久弥新。习近平总书记在一个多月时间里,先后两次到兰考调研指导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深入基层走访,了解民情、民盼,提出“以焦裕禄同志为标杆,向焦裕禄同志看齐”、“要把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作为一条红线贯穿始终,做到深学、细照、笃行”。电影纪录片永远的焦裕禄紧紧围绕焦裕禄同志在兰考县工作的475天,通过焦裕禄的领导、同事、子女以及宣传、研究焦裕禄事迹和精神的作家、学者的动情讲述,回顾焦裕禄在兰考475天以及在洛阳矿山机器厂9年忘我工作的感人故事和背后许多不为人知的动人细节,还原了焦裕禄成长生涯中最光辉的生命轨迹。影片在一桌、一椅、一壶茶水中拉开了序幕,一声顶断藤椅的脆响,重重的击在了观众们的心中,砖头路、红砖墙、低瓦房、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标语这些极具时代特色的建筑与标语把我们带回那段热血沸腾、改变旧貌的时代。虽然洛阳矿厂中已经看不到焦裕禄同志的的踪迹,但他却又冥冥中铭刻在某处,一段段刻苦钻研技术难关、悉心教导工友、活力四射舞步飞扬的回忆,让我们猛然发现,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焦裕禄就在我们的心中!兰考是一个饱受风沙、盐碱、内涝之患的老灾区,喧嚣的火车站挤满了想要逃荒的群众让刚踏上兰考土地的焦裕禄是何等的痛心和煎熬,他面对的是一穷二白的兰考,吃不饱饭的群众,催头丧气的干部,还有来自上级的压力。焦裕禄当时的内心真实想法已无从考证,但是他的实际行动让我知道了,一名优秀的党员干部在用他毕生的精力让这片荒芜苍凉的土地和绝望悲伤的百姓再次燃起了对未来的向往和生机。焦裕禄同志的足迹布遍了兰考的每一片土地,风沙最大的时候,他带头去查风口,探流沙;大雨倾盆的时候,他带头趟着齐腰深的洪水察看洪水流势;风雪铺天盖地的时候,他率领干部访贫问苦,登门为群众送救济粮款;他经常钻进农民的草庵、牛棚,同普通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他把群众同自然灾害斗争的宝贵经验集中起来,播撒在兰考大地上。棵棵桐树是饲养员老农的献策;翻淤盖沙是菜农的良方;河流治理也在瓜农的指导下摸清了河流的走向。一点一滴,焦裕禄同志本着为人民谋福利的宗旨,将群众的智慧转化为战胜灾害的有力武器,带领兰考人民与困难斗争。在带领兰考人民创造未来的焦裕禄,同时也在病魔做着斗争,他一直坚持到无法忍受的那一刻,才勉强去医院治疗。就在焦裕禄去往就医的路上,不舍的乡亲们用尽所有可以表达心意的方式前来相送,演员李雪健的一句话“演员们都不用排练,因为他们当时就是这么送焦裕禄的”,让我很受感动,老百姓是最质朴的,一个党培养出的优秀干部虽然暂时离开了他们,但所有的思念依然埋在他们的心里。缠绵病榻时,焦裕禄依然放不下兰考的灾情,始终不舍兰考的百姓,他唯一要求就是他死后“把我运回兰考,埋在沙堆上。活着我没有治好沙丘,死了也要看着你们把沙丘治好”。观看这部电影,我们不仅仅为了缅怀焦裕禄同志,更应该将焦裕禄精神运用到每一个人的本职工作之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