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市丝纺行业改革发展方案汇报 一、行业现状 丝绸纺织作为的传统支柱产业,长期以来是农民增收、居民就业、财税增收、出口创汇的重要支撑,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素有“丝绸之乡”、“丝纺名城”的美誉。由于国内外市场变化,加之企业体制、机制等诸多原因,自1994年以后,丝纺行业出现巨额亏损,陷入严重困境,直接影响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在国务院、省委、省政府和省级有关部门的倾情关心和大力支持下,按照“四个百分之百”的要求和工作思路,经过艰苦努力,基本完成了全行业的改革改造,体制、机制得以转换,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得到优化提升,落后过剩的生产能力得到淘汰压缩,基本实现了简单初加工向高档面料、服饰、炼染后整理等精深加工均衡发展的转变,基本实现了全行业的脱危解困,步入了良性发展轨道。 全丝纺现有规模以上企业39户,其中丝绸企业27户,纺织企业12户。缫丝能力6.5万绪(其中自动缫4万绪),纺纱18万锭,丝织机3000余台(其中无梭织机71台),平缝机1500台,针织横机300余台,炼印染能力7600万米。2004年全行业实现销售收入21.5亿元,利税总额9967.5万元,出口创汇3689万美元。其中丝绸行业销售收入12.7亿元,是最低年份的4倍多,利税总额0.59亿元,恢复到历史最好水平。目前丝纺服装总量和炼印染能力仍处于全省和西南第一,棉纱、坯布及服饰制品居全省第二,基本形成了面料生产基地、印染后整理加工基地、省列服装和出口创汇基地,被中国丝绸协会授予 “中国绸都”的荣誉称号,具备了加快发展的基础和条件。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改革遗留问题严重制约企业发展。丝纺行业是劳动密集型产业,人员多,历史长,资产差,变现难,企业和地方财政无力解决诸多的遗留问题,致使企业难以轻装发展。仅六户市属重点丝绸企业目前尚欠职工安置费(解除关系后所持代金券)1100万元、集资款362万元、医疗费和抚恤供养人员费用270万元,欠缴医保费用8000万元、养老保险挂帐6000多万元,共计约1.6亿元。职工医院、企业生活区管理未能剥离,离退休职工难于脱钩,使企业耗费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疲于应付,难以轻装运行,严重制约了企业的稳定和发展。 (二)流动资金严重短缺。国有商业银行对企业、特别是改制重组企业基本不予信贷投入,新组建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公司,也因商业银行的不介入等原因目前尚未正式运行,企业融资相当乏力,流动资金缺口达5亿元以上,仅靠少量的自有资金、预收货款和来料加工维持基本生产,大大萎缩了产品利润和企业发展空间,难以做强做大。 (三)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滞后,竞争力不强。丝纺企业近几年虽然通过招商引资,千方百计自筹累计投入技改和技术创新资金2.2亿元,基本实现了缫丝自动化,开发了一批有市场、有效益的新产品,但由于资金的匮乏,技术改造严重滞后,无梭织机等精深加工装备的拥有量和水平远远落后于江浙同行;企业改制,人才大量流失,技术工人严重短缺,技术创新、新产品开发的能力和产品的更新换代远远落后于沿海发达地区,主导产品以附加值低的传统产品居多,品牌的影响度不高,市场竞争乏力。 (四)产业聚集不强,产业链弱,缺乏整体竞争力。丝纺行业科研机构、专业院校、生产厂家、商贸企业大而全,但资源整合不够,各自为阵,分散经营,未形成专业化分工、网络化联合协作,产业集中度低,龙头企业带动力弱,聚集效应差,尚未形成整体优势和竞争力。 (五)行业发展的基础不稳。丝纺产业链条较长,原料生产、收购、加工、终端产品生产缺乏统一协调机制,蚕业产业化和农工贸一体化机制尚未形成规模,原料生产大多停留在单家独户的粗放型生产状态,收购主体分散,秩序不顺;致使蚕茧原料总量不足,特别是蚕茧产量逐年下降,已从长期以来位居全省前茅下滑到第四位,原料的生产供应与现实加工能力极不匹配,同时原料质量日趋下滑,直接影响加工总量和终端产品的质量提升。 三、改革发展方案 (一)改革发展思路 根据市委三届三次全会明确提出的把改造提升传统丝纺产业作为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的重要产业支撑的指导思想,按照以深化蚕茧流通体制改革,推进蚕业产业化为突破口,夯实蚕桑基础;以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为手段,加快产业、产品结构的升级换代;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重点,通过招商引资,嫁接改造,创新机制,提高管理水平;以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产品为支撑,整合资源,形成产业聚集,增强整体竞争力的发展思路,加快丝纺行业的改革发展。 (二)发展目标 确保2005年整个丝纺行业实现销售收入35 亿元,利税总额1.2亿元;到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92亿元,税金3.5亿元,利润3亿元,工业增加值25亿元,安排就业10万余人。 (三)改革发展举措 1、强化协调,夯实行业发展的原料基础。 市上成立丝纺行业改革发展协调领导小组,加强对丝纺产业链衔接互动的协调指导。深化蚕茧流通体制改革,按照责、权、利相结合,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原则建立蚕业产业化、贸工农一体化的联动机制。 一是按照谁发展谁受益的原则,规范蚕茧收购许可证制度,严格收购主体资格,强力整治收购秩序,杜绝以投机为目的的违规收购或抢购行为,减少中间环节,保护经营业主(蚕农)和加工企业的利益。 二是按照土地流转体制要求,通过租赁、承包、入股等多种方式使农民承包土地向种养大户(业主)集中,鼓励、引导民间资金投入,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蚕业生产经营。 三是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激励、引导丝纺企业与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经营业主或农户建立利益联接机制,大力推广南部绿神和先锋蚕业合作社的经营模式,通过“公司+基地”、“公司+协会+基地+农户”等多种经营形式和订单收购、全程服务等运作机制,实现产业链的有效对接和资源的整合。 四是提高科技含量,推进蚕业技术进步。重点蚕桑基地乡镇配备12名蚕桑辅导员,纳入财政供养的事业编制,县级财政安排适当资金,用于对重点乡镇蚕桑生产的技术与资金扶持。引进良桑新品种,推广方格簇、大棚养蚕、智能化烘茧等新技术,促进已规划的40个万亩优质蚕桑基地发展。 力争用三年左右时间的蚕桑基地建设,实现整个产业的稳定和优质的原料供应。 2、整合资源,形成整体竞争力。 丝绸产业具有栽桑养蚕、缫丝、织绸、服装、印染、教学科研等门类齐全的产业体系,生产规模、技术开发能力居全省同行之首位,品牌和市场信誉优势明显。加强资源整合,壮大延伸产业链条,将分散的资源优势转变为整体竞争优势,是丝绸行业快速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是优化资源配置和产业布局,培育壮大产业链各主要环节的优势龙头企业。利用南部绿神公司(省丝绸公司收购原南部丝绸厂和南部县蚕茧公司的重组企业)、新立新公司(省纺织品进出口公司收购原泰丰丝绸厂的重组企业)的生产、技术和品牌优势和地处南部、阆中、西充、仪陇、蓬安等周边蚕茧基地县的地域优势,做强做大缫丝龙头,把生丝总量做大,质量提高;利用在国内同行享有较高知名度的六合集团、美亚股份公司的技术、管理和品牌优势,做强做大高档服饰面料和服饰制品的开发生产龙头企业,做大服饰面料总量,提高质量,创出品牌;利用锦泰绢纺公司装备、技术和品牌优势,做强做大优质绢丝和新型混纺原料开发生产龙头企业;利用云禾印染公司作为西南最大的综合印染企业的技术和品牌优势,做强后整理加工龙头企业;利用依格尔公司的品牌、管理先进的营销方式和出口渠道优势,做强做大床上用品等家装系列龙头企业。 二是加大行业整合,形成整体竞争力。从政策资金上鼓励、调控、引导企业以资本为纽带和市场运作模式,按照现代化大生产的专业化分工要求,采取收购、兼并、参股、租赁、联合、重组等多种方式进行资源整合,以技术、品牌、营销渠道等为载体建立多种形式的战略联盟,实现加工、人才、技术、市场等优势互补,横向联合,纵向互动,实现龙头重点企业的快速扩张,重组23个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和抵御市场风险能力的现代企业集团,发挥整体优势和辐射带动作用,促进整个产业的有序良性发展。 三是加紧建设已完成规划的丝纺工业园区和正在建设中的丝纺专业市场,完善功能,研究制定培育、扶持等配套优惠政策,强化协调服务,吸引市内外企业入驻发展,发挥工业集中区的聚集功能和产品集散地的市场信息导向作用,降低交易和采购成本,形成区域产业集群,提高资源使用效率,提升产业竞争力。 3、招改结合,增强企业内动力。 一是调整完善招商引资政策,强化服务,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让外来客商有利可图,引得来,留得住,做得强。 二是清理已有招商引资项目的落实兑现情况,督促引进企业兑现投资发展承诺,政府兑现扶持服务政策承诺,增加诚信度。 三是注重引进高档复合多功能面料、炼染后整理、高档服饰等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精深加工项目,延伸壮大产业链。 四是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将招商引资、嫁接改造与深化企业改革结合起来,重点引进有特色、有实力的企业集团对我市的丝纺企业实施嫁接改造,实现产权多元化,增强自身实力;引进人才和先进的管理理念与引进资金技术并重,自主培养人才和大胆引进高级管理人才相结合,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推行责、权、利相结合的职业经理人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摆脱旧的管理模式的束缚,转变经营理念,提高管理水平。 4、加快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增强企业发展后劲。 精选项目上报争取上级财政和国债贴息、国家茧丝绸风险基金支持,引进外来企业或战略投资者参与改造发展,落实新增税收当地留成部分用于企业技改创新等优惠政策,支持、激励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力度,提升传统产业的科技含量,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是加快重点技术改造项目的组织实施。重点抓好六合集团 “中厚型环保交织面料改造”,美亚股份公司“新型多纤维复合材料高档环保色织物及服装改造”,云禾印染公司“丝绸印染后整理关键设备改造”,锦泰绢纺公司“绢丝及混纺系列针织面料及服装” 四个总投资2.68亿元的重点技改项目的实施工作,提高终端产品开发生产的装备水平,提高精深加工能力。 二是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创新技术创新体制,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的开发步伐。自我开发与引进技术相结合,继续加强与市内外知名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密切合作,根据国内外服饰行业多功能、绿色环保的发展趋势,开展产学研联合技术攻关和项目招标活动,重点开发新型多功能环保纤维、高档新型复合环保服饰面料、高档服饰制品、先进的后整理加工等高档终端产品,提高科技含量和附加值,加快产品的升级换代步伐。 三是实施品牌战略。在现有品牌的基础上,争创知名品牌和免检产品,实施产品高档丝绸标志认证和“绿色”、“环保”认证,发挥品牌和认证效应,增强市场竞争力。 5、拓宽融资渠道,缓解企业资金。 一是市财政在现有1000万元工业发展资金的基础上逐年有所增加,以加大对重点企业、重点项目、重点产品的资金支持。 二是争取省投资担保公司支持,实现省、市联动,千方百计促使市中小企业担保公司尽快投入运作,为企业融资担保。 三是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外来资金和民间资本投入企业的发展。 四是加强与股份制金融机构、大型投资集团资金的衔接融资,缓解资金瓶颈。 6、解决改制遗留问题,促使企业轻装发展。 一是通过争取省上支持、市财政筹资等方式,尽快兑现职工所持安置费的“代金券”、集资款、医疗费、抚恤供养人员费用;落实当期支付的医疗保险、养老保险费用来源并按时支付。后期医疗保险、养老保险费用实行挂帐,由财政逐年分期解决。 二是千方百计将职工生活区等社会职能移交社区管理,生活区水电气与生产区分离,实行社会化运作,使社会职能、离退休职工完全与企业脱钩,实现企业的轻装发展。 四、恳请省上解决的问题 1、六户市属重点丝绸企业目前尚欠职工安置费(解除关系后所持代金券)、集资款、医疗费和抚恤供养人员费用、欠缴医保费、养老保险金1.6亿元。请求省上解决6户市属重点丝绸企业改制遗留问题费用缺口5000万元,其中:解除关系职工安置费“代金券”1100万元,集资款362万元,医疗费和抚恤供养人员费用270万元,合计约1800万元;解决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费用缺口3200万元。其余费用缺口1.1亿元由地方财政自筹解决。 2、解决省下放企业补助资金。阆中绸厂职工安置和遗留问题处理费用合计3850.76万元,省上补助资金2800万元,费用缺口1050.76万元;长城机械厂、燎原机械厂两厂破产费用合计7736.41万元,省上补助三企业资金4200万元,扣除长城燎原两厂自2001年9月下放管理到2003年9月由地方支付生活费和代缴“三金”857.62万元,缺口4394.03万元。三户笠捣延萌笨诠布?444.78万元,现行挂帐未能落实,请求省上解决补助资金3000万元。 3、请求省上解决对丝纺行业重点技改项目补助资金3000万元。重点技改项目分别是:六合公司“中厚型环保交织面料改造”;美亚公司“新型多纤维复合材料高档环保色织物及服装改造”;云禾公司“丝绸印染后整理关键设备改造”;锦泰集团“绢丝及混纺系列针织面料及服装”;贤成嘉纺公司报经省经委批准项目立项,总投资1.2亿元,新建3万锭纱锭和新增无梭织机1000台;美华尼龙公司投资3000万元,新增聚合2000吨项目。六个项目总投资4.18亿元 4、请求省上协调国家发改委将丝纺行业纳入或比照享受老工业基地改造政策范围。争取对已上报国家发改委的六合公司、美亚公司、云禾公司、锦泰公司四个重点项目给予老工业基地改造政策。 5、请求省商务厅支持协调解决国家茧丝绸风险基金270万元,其中美亚股份公司“用剑杆织机开发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