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三阅读与鉴赏教案(共33课时)4_第1页
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三阅读与鉴赏教案(共33课时)4_第2页
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三阅读与鉴赏教案(共33课时)4_第3页
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三阅读与鉴赏教案(共33课时)4_第4页
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三阅读与鉴赏教案(共33课时)4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34高中语文新教材必修三阅读与鉴赏教案(共 33 课时)4莲山课件 k第二课时教学内容:谏太宗十思疏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4背诵全文。教学重难点: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教学方法:文本研读教学过程:一、导语: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 ,逆“圣听” ,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尽忠讲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的故事,千古流传。但是,唐代著名谏官魏征进谏唐太宗,却大多被采纳,不但没有2 / 34招来杀身之祸,还经常得到唐太宗的表扬。魏征写了谏太宗十思疏上奏后,唐太宗非常赞赏,亲手写诏书嘉许魏征,并放置案头,以资警惕。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他是怎么写这篇文章的。二解题1、历史背景:这是贞观十一年(公元 637 年)魏征写给唐太宗的奏章。唐太宗初年励精图治,颇称英明。后来却追求珍宝异物,兴建宫殿园囿,魏征就不断用前代兴亡的历史教训来提醒他。这一个魏征连上四疏。本文是其中的一篇。文章写得语重心长,剀切深厚。全文围绕“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的主旨,规劝唐太宗在政治上要慎始敬终,虚心纳下,赏罚公正;用人时要知人善任,简能择善;生活上要崇尚节俭,不轻用民力。这些主张虽以巩固李唐王朝为出发点,但客观上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有利于初唐的强盛。本文以“思”为线索,将所要论述的问题联缀成文,文理清晰,结构缜密。并运用比喻、排比和对仗的修辞手法,说理透彻,音韵铿锵,气势充沛,是一篇很好的论说文。2、谏:规劝、劝戒;疏:封建时代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事情的文字。3、作者介绍:魏征(580643) ,字玄成,巨鹿曲城人,后迁居相州内黄(今河南省内黄县) 。他是唐朝初年著名的3 / 34政治家和历史学家。隋朝末年,为避乱,曾一度出家为道士。后参加李密的反隋起义军。李密失败后,他降唐,辅佐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拜谏议大夫 检校侍中,领导周 隋各史的修撰工作。书成,拜迁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魏征先后上书二百多事,大多被唐太宗采纳。三研习课文一、二段朗读指导: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平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第二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第三次,连读,整体把握文章。连读时要流畅,语音准确,停顿正确,并且读出感情。通过连读可知全文先运用比喻和比喻,后引出“十思”的具体内容,点明其重要意义。第四次,细读,理清各层大意,把握全文思路。通过细读可知,文章第段通过比喻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治国之本;第段通过对比说明竭诚待人(特别是待百姓)的重要性;第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义。4 / 34第五次,品味,涵泳。本文语言简约,整散结合。整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需要用心品味。同时对“十思”的内容要细细领悟,这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传统美德,差不多每句都有现实教育意义。特别是“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些句子对每个人的修身养性都极有启发,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第六次,熟读,背诵。背诵时能将以上理解兼收并蓄,背出意蕴,背出情感,也背出自己的理解,获得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1、第一次,试读,正音。边读边正音,同时边读边揣摩句内停顿,如: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已经认识的字词不但要读准声调,还要读清平舌与翘舌、前鼻音与后鼻音,以读出汉语的美感来。陌生的字词则边读边看注释或查阅词典。读完后,请一名学生朗读,注意其音准情况,教师再强调其中重要的词语。(1)臣闻求木之长者:课文注为“音 chng 高” ,根据对举的下句“欲流之远者”中“远”字的词性,此处应该这样读。(2)塞源而欲流长也:此字有“sissi”三种读音,应该查字典弄清楚。根据意义及用法,文中应读做“si” 。5 / 342、第二次,粗读,正义。边读边看注释,以粗知句义。学生读毕。请两名学生分别口头翻译一、二段。教师根据学生翻译情况,强调重要词语:(1) “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神器,古代帝王权力的象征物,在此借代帝王;域中之大,语出老子上篇:“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 ”(2)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元,意为第一,首,也为第一解,元首,指代帝王;景,意为大, 诗经:“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景行,大路。(3)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诗经:“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克,能够。(4)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吴越,指代敌国,此处典故出自勾践灭吴;行路,指代陌生人,形同陌路。(5) “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前两句为倒装句;貌,为名词作状语,表面上。(6) “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荀子:“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3、分析文意。第一段用了生动的比喻,借以阐发治国安民的思想,言6 / 34简意赅,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如文章开篇谈论治国要注重“积其德义”这一根本原则时,从两个方面比喻论证,即“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和“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 ,“固其根本”是树木长得高的必要条件,而“浚其泉源” ,也是流水流得长远的前提,运用自然中的现象,而比治国的原则,浅显易懂而又生动形象。同时,文中正反对比论证,加强了说服力,使被说明的道理突出来了。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而从反面来说“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 “知其不可” ,因此,根本与长的关系自然而然被人们接受了。第二段同样以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来比喻人民的力量的重要性,再有第二段中引用历史的教训来劝戒太宗时,也注意了正反对比论证,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一繁一寡,最能触动太宗的心吧,即使不用再提具体的例子,已走过建国历史的太宗也会有很多的想法,从而引以为戒的。四练习背诵:背诵前,先归纳板书:求木之长固其根本欲流之远浚其泉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思国之安积其德义善始者实繁竭诚以待下怨不在大,可畏惟人;7 / 34克终者盖寡纵情以傲物载舟覆舟,所宜深慎学生根据板书练习背诵。五通过本节课的反复诵读,我们逐层领悟了作者高超的劝说方法和积极的治政、修身思想。文言文中有不少蕴涵着传统文化精髓的佳作,领悟它、掌握它,对玩们奠定语言功底及文化功底,都有直接的益处,它会让我们享受终生。六作业板书设计:谏太宗十思疏求木之长固其根本欲流之远浚其泉源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思国之安积其德义善始者实繁竭诚以待下怨不在大,可畏惟人;克终者盖寡纵情以傲物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第三课时教学内容:谏太宗十思疏 (下)教学目标:1学习作者反复开导循循善诱的劝谏艺术;8 / 342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3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4背诵全文。教学重难点:掌握文中一些实词的词义和虚词的用法,领悟“十思”的积极意义教学方法:文本研读教学过程:一、检查背诵。先回顾一、二段的板书,熟悉课文的脉络,然后背诵。背诵完毕,教师强调:文章第段通过比喻引出道理:积累道义是治国之本;第段通过对比说明竭诚待人(特别是待百姓)的重要性;第段水到渠成地引出“十思”及意义。二、研习第三段。1、自读第三段,做到语音准确,停顿正确。2、请学生朗读这一段,注意其停顿是否正确,并且翻译这一段。重点词语:谦冲,谦虚;满溢,骄傲自满;正身,端正自己(的行为) ;此处可以结合治身的准则来进行德育渗透:谦受益,满9 / 34招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正人先正己等古代治身良训。3、分析段意:(1)魏征“十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十思”的核心内容是居安思危、正己安人,以达到“治平天下”的目的,但具体又有所侧重。它大体上是每两句成对,两句之间的关系也比较密切,因而可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知足” “知止”(克制物质欲望),不奢纵扰民;二是“谦冲自牧” ,不骄傲自满;三是“慎始敬终” ,不好逸无度;四是“正身黜恶” ,不受蒙蔽利用;五是赏罚公正,不凭个人喜怒。徐此之外,又有“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两条,也应包括在“治平天下”的条件之内,因为选能择善权在人君。但这两条与“十思”性质不同,做到“十思” ,才能选能择善。果能做到“十思” , “宏兹九德” ,选能择善,那么,政治前景一片光明:(从秉性气质、品格能力区分)智、勇、仁、信四种人各尽其长,(从职役划分)文、武两类人各尽其用。人君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如果各用一个词语来概括“十思”的内容:思知足思知止思谦虚思容纳思节制思敬终思纳谏思正身思赏罚公正;)(2) “十思”的意义:总此十思,宏兹九德,可以达到“文武并用,垂拱而治”的理想政治境界。10 / 34三、细读课文,把握全文思路,并品味本文语言简约,整散结合的特点。整句音韵和谐,琅琅上口;散句意到笔随,笔力雄健,酣畅淋漓,需要用心品味。同时对“十思”的内容要细细领悟,这其中蕴涵着丰富的民族传统美德,差不多每句都有现实教育意义。特别是“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 “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这些句子对每个人的修身养性都极有启发,具有丰富的人文价值。以上理解兼收并蓄,读出意蕴,读出情感,也读出自己的理解,获得心灵的愉悦和精神的满足。四、课内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木(chang)之长者浚(jun)其泉源B虑雍(yong)蔽正身黜(chu)恶c克终者盖(gai)寡董(dong)之以严刑D垂拱(gong)而治仁者播(bo)其惠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枚:加强自身修养B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狩猎时网开一面以示有度c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选拔有才能的人D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老百姓3.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11 / 34A无以怒而滥刑 B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c恩所加,则思无因以谬赏 D将有作,则思知止有安人山峦为晴雪所洗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4.下列四组句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A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 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项王曰:“沛公安在?”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B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 D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不求闻达于诸侯今治水军八十万众(二)填空题:5.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填空: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_塞源而欲流长也。怨不在大,可畏惟人;_。忧懈怠,_;惧谗邪,_;总此十思,宏兹九德,_,_;文武并用,垂拱而治。12 / 346.魏征(580643),字_,唐太宗封之为_,文集有_ 。疏是_的一种专用文体。(三)读下面一段选文,完成 7-10 题: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7.下列加点的实词含义全不正确的一组是:A臣闻求木之长者 B善始者实繁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春华秋实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叶徒相似,其实不同c振之以威怒 D塞源而欲流长也振长策而御宇内流水不腐振臂一呼,应者云集源不深而望流之远8.下列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13 / 34A克终者盖寡 B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而况于明哲乎c岂取之易守之难乎 D而况于明哲乎臣闻求木之长者青取之于蓝9.下列加子翻译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帝王位高权重,处者天地间重大的地位。B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历代帝王,接受上天使命,刚开始人才兴旺,到后来却成了孤家寡人。c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竭尽诚心,就能联合敌对的势力;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生人。D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虽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激,表面上恭顺但内心并不服气。10.下面对这两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一段提出了全文要阐明的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B第一段用了两个比喻,先从正面喻证治国必积德,再从反面说明德不厚国不可长治久安。c第二段以历代帝王为例说明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的14 / 34道理。D第二段指出了历代帝王不能善始善终的根本原因是忽视了人民的力量。(四)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 11-14 题。武德末,魏征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阴阳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 ”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虑,多所弘益。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钧,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与卿者乎?”六年,太宗幸九成官,宴近臣。长孙无忌曰:“王硅、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日又同此宴。 ”太宗日:“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 ”太宗大悦,各赐钱十五万。七年,代王硅为侍中,累封郑国公。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太宗曰:15 / 34“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征乃止。(贞观政要任贤)1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和现代汉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汝离间我兄弟魏征为太子洗马喜逢知己之主往事息隐但其尽心所事从容对曰征慷慨自若臣所以敢言ABcD12.对下列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雅有经国之才-很有治理国家的才干。B君臣相得-君臣各有收获c臣见之若仇-我看见他们就好象仇敌一样D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我自己好比是金子,你好比是优秀的冶金的高手。13 “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是指:A见太宗与隐太子阴阳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B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c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16 / 34D。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1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中“建成” “隐太子” “息隐”这三人与太宗都是兄弟关系。B “王硅、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日又同此宴。 ”这话说明长孙无忌对唐太宗厚遇魏征从感情上接受不了。c本段文字表明唐太宗任人唯贤,胸襟宽广,即使对魏征这样来自敌对营垒的人也能不计前嫌,给以重用。D这段文字体现了唐太宗一贯强调的“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的政治思想。【参考答案】略 6.玄成、郑国公、 魏郑公文集古代臣属向皇帝分条陈述奏议的一种专用文体。(这并不是作者要说明的观点)(三者是同一人)附:一、文言字词句。虚词1以(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连词,相当于“而” ,表转折)(2)必竭诚以待下(连词,相当于“而” ,表修饰)17 / 34(3)戒奢以俭(连词,相当于“而” ,表并列)(4)纵情以傲物(连词,相当于“而” ,表并列)(5)则思无因喜以谬赏(连词,相当于“而” ,表承接)(6)则思知足以自戒(连词,表目的,相当于“用来”)(7)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连词,表目的,相当于“用来”)(8)则思三驱以为度(介词,把)(9)虽董之以严刑(介词,用)2而(1)源不深而望流之远(连词,表转折)(2)不言而化(连词,表转折)(3)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连词,表因果)(4)择善而从之(连词,表承接)(5)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连词,表并列)(6)则思谦冲而自牧(连词,用法同“以” ,表目的)3其(1)必固其根本(代词,它的)(2)则智者尽其谋(代词,他们的)(3)知其不可(代词,这些)(4)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代词,那)(5)其可忽乎(表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4为18 / 34(1)亏无为之大道哉(动词,作为)(2)则吴越为一体(动词,成为)(3)则思三驱以为度(动词,作为)(4)为天下笑(介词,被)5之(1)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代词,指代“天下”)(2)臣闻求木之长者(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3)人君当神器之重(助词,的)(4)将崇极天之峻(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实词1特殊词义(1)克终者盖寡(能够)(2)慎始而敬终(在此与“慎”同义)(3)承天景命(大)(4)虽董之以严刑(监督)(5)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虚怀、虚心;修养)2词类活用(1)择善而从之(形容词作名词,好的建议)一(2)简能而任之(形容词作名词,贤能的人)(3)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形容词作名词,重权、重位)(4)则思江海下百川(名词作动词,居于之下)19 / 34(5)乐盘游(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乐)(6)必固其根本(形容词使动用法,使稳固)(7)宏兹九德(形容词使动用法,使光大)(8)则思虚心以纳下(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虚)(9)则思正身以黜恶(形容词使动用法,使正)(10)则思知止以安人(动词使动用法,使安)(11)鸣琴垂拱(动词使动用法,使呜)(12)何必劳神苦思(动词使动用法,使劳;形容词使动用法,使苦)文言句式1判断句(1)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者也” ,表判断)(2)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直接表判断)2疑问句(1)今守之而不足,何也(疑问代词“何”与疑问语气词“也” ,表疑问)(2)岂其取之易而守之难乎(副词“岂”与疑问语气词“乎” ,表反问)(3)奔车朽索,其可忽乎(副词“其”与疑问语气词“乎” ,表反问)(4)何必,亏无为之大道哉(疑问代词“何”与疑问20 / 34语气词“哉” ,表反问)3省略句(1)则思三驱以(之)为度(省介词宾语“之”)(2)(民众)终苟免而不怀仁(省主语“民众”)(3)(民众)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省主语“民众”)4变式句(1)虽董之以严刑(以严刑董之,介宾结构后置)(2)将崇极天之峻(峻之极天,定语后置)重点语句翻译1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译文:想要国家安定,一定要积聚(自己的)道德仁义。2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译文:我虽然十分愚笨,(也)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何况(您这)明智的人呢 13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译文:竭尽诚意,那么即使像吴、越那样敌对的国家也能结为一个整体;傲视他人,那么骨肉至亲也会疏远得像陌路之人。4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译文:(百姓像水一样)可以负载船只,也可以颠覆船只,这是应该特别谨慎的事。5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21 / 34译文:施加恩泽,就要想到不要因为一时高兴而奖赏不当。6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译文:那么,聪明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智谋,勇敢的人就会竭尽他们的力量,仁爱的人就会播散他们的恩惠,诚实的人就会奉献他们的忠诚。二、课外训练写出文中难懂的词语和句子,准确地进行解释和翻译。当堂完成下面的练习。能力训练一、解释加点词。1.必浚其泉源2.人君当神器之重3斯亦伐根以求木茂4.承天景命5.克终者盖寡6.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7.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8.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9宏兹九德22 / 3410.简能而任之11.垂拱而治二、阅读下文,回答问题。诚能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将有作,则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牧;惧满溢,则思江海下百川;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忧懈怠,则思慎始而敬终;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惧谗邪,则思正身以黜恶;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罚所及,则思无以恶而滥刑。总此十思,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则智者尽其谋,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1注音与解释无误的一组是()A.壅(yng)蔽:耳被堵,眼被蒙。简德:选择品德高尚的人。B.垂拱(gng):不理政务。 谦冲:谦虚。c黜(ch)恶:罢斥奸邪小人。谗邪:说坏话,造谣生事,陷害他人的人。D谬(mi)赏:错误的赏识。盘游:指狩猎。2这段内容的中心要旨是()A.居安思危 B.戒奢以俭 c.积其德义 D.宏兹九德3 “十思”内容非常全面,但又嫌琐细。请选出最重要的几项是() 。23 / 34劳神苦思虚心纳下念高危谦冲自牧因怒滥刑满溢慎始敬终知人善任A.B.c.D.4.请说明作者的写作目的和语言特点。魏征的写作目的是:其语言特点为:三、阅读下文,回答问题。庚辰上(“上”指唐太宗)御翠微殿问待臣口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不谕其故诸公各率意以实言之群臣皆称陛下功德如天地万物不得而名言上曰自古帝王多疾胜己者朕见己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置诸壑朕见贤者则进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阼以来正直之士比肩其前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践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背依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节录自资治通鉴唐纪十四)1.给这段文字加上标点符号。2.详述画线部分的大意。第四课时教学内容: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24 / 34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2、 史记中的小说因素齐备。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3、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难点:积累文言常用词;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教学方法:文本研习教学过程:一、导语:司马迁一生经历坎坷,因李陵一案而遭受酷刑中最为耻辱的腐刑后, “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他曾想过死,但一想到“人固有一死,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他犹豫了,因为他把事业、理想看得比一切都宝贵,他思想升华了,毅然活下来,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 。正因为如此,司马迁才对那些在逆境中发愤,在厄运中不屈不挠,在险境中视死如归的仁人志士有着深刻的理解,他的史记才会出现那25 / 34么多有血有肉、栩栩如生、呼之欲出的磨难英雄形象。比如荆轲、毛遂、晁错而蔺相如则是这些人物中的突出典型。蔺相如在虎狼成群、险象横生的环境中,置个人生死于不顾,以国家利益至上,凭自己的勇气和智慧,赢得了国家的尊严。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史记中著名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 。或以“完璧归赵” 、 “负荆请罪”导入。二、由学生介绍课文故事发生时的战国形式、历史条件,教师补充。合纵连横:战国时弱国联合进攻强国,称为合纵,随从强国去进攻其他弱国,称为连横。战国后期,秦最强大。合纵指齐、楚、燕、赵、魏、韩等国联合抗秦;连衡是指这些国家中的某些国跟着秦国进攻其他国家。战国末期,当时秦、楚、齐、赵、韩、魏、燕等七国中,以秦力量最为强大,它要统一中国,采取远交近攻、各个击破的战略,积极对外扩张它南边的楚国和西北的赵国,实力比秦稍弱。在蔺相如完璧归赵和渑池会时,秦的主要力量正对付楚国,所以它对赵国虽也虎视耽耽,但还抽不出主要力量来进攻这就是蔺相如进行外交斗争取得胜利的客观有利条件当然,蔺相如的主观努力利用有利的形势,机智勇敢地进行斗争也是非常重要的三、学生听读理解课文,理清课文脉络。26 / 34本文写了三个故事,以蔺相如为主,以廉颇为宾,三件事都是突出蔺相如的性格,廉颇后又有传。12 节:廉蔺简介313 节:完璧归赵。1416 节:渑池相会。1721 节廉蔺交欢(负荆请罪)四、集中学习 113 节1、学生对照注释看课文,将注音、部分疑难词语的注释写到原文中。2、师生共同疏通,明确重点词语。3、落实文句翻译。4、品读“完璧归赵”的故事,分析蔺相如如何“使不辱于诸侯” 。A、蔺相如出使前初显胆识:“宁许以负秦曲” 。B、蔺相如从哪些地方看出秦王“无意偿城”?秦国不合礼数有三:章台不是接见外臣的场所;美人不是礼待外臣的人员;“左右皆呼万岁” ,左右侍从的狂喜不是尊重外臣的礼节。c、蔺相如发现秦王“无意偿城”后怎么办?设计智取:璧有瑕,请指示王。说理斗争:布衣之交尚不相欺。誓死捍卫:持其璧睨柱,欲以击柱。27 / 34D、秦王“以诈佯为予赵城”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策?首先,使出缓兵之计,要秦王斋戒,设九宾礼;其次,私下派人把璧送回赵国。E、归璧于赵后,蔺相如又如何对秦王交代的?义责秦王朝历来言而无信, “秦自缪公以来二十余君,未尝有坚明约束者也。 ”干脆说明璧已经归赵:“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以“秦强而赵弱”的事实,说明只要“坚明约束” ,“赵立奉璧来” 。表示自己知道有罪:“臣知欺大王之罪当诛,臣请就汤镬。 ”提出希望:“唯大王与群臣熟计议之” ,暗示秦王杀使者不是好办法。F、出使结果如何?“秦亦不以城予赵,赵亦终不予秦璧。 ”两国僵持,进入对立状态。G、概括:写“完璧归赵” ,着重表现蔺相如的大智大勇。表现方法:直接描写(如写蔺相如的语言、动作、神态等) ;间接描写(以秦王的声威、秦廷环境气氛来反衬蔺相如的镇定自如,智勇双全及非凡的外交斗争艺术。28 / 345、学生诵读五、布置作业。板书设计:12 节:廉蔺简介313 节:完璧归赵。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1416 节:渑池相会。1721 节廉蔺交欢(负荆请罪)第五课时教学内容:廉颇蔺相如列传(节选) (下)教学目标:1、积累文言常用词,继续培养文言文语感。2、 史记中的小说因素齐备。体会课文善于剪裁和组织材料的方法以及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3、认识廉颇、蔺相如思想品质的可贵之处,培养以大局为重的爱国主义精神。教学重难点:积累文言常用词;用语言行动揭示人物性格的表现手法。教学方法:文本研习教学过程:一、集中学习 1416 节29 / 341、学生对照注释,试翻译。2、师生共同疏通,落实文句翻译。3、研读、讨论“渑池之会” 。 (会前计议:相如主行并从,廉送至境与诀;会上斗争:迫使秦王击破缶,反请咸阳为寿;斗争结果:会上终不胜赵,会后秦不敢动。 )秦军在打胜仗的情况下为什么主动与赵求和?在军事上取得胜利的情况下,试图在外交上以势压倒对方,逼迫对方投降,免去或减少动用武力的代价。秦王怎样侮辱赵王?从哪些字可以看出来?蔺相如是怎样针锋相对的?“秦王饮酒酣”中的一个“酣”字写出秦王的趾高气扬、盛气凌人的神态;“令赵王鼓瑟”中的“令”写出秦王自命高赵王一等,且要写进史册。蔺相如:首先前曰:“赵王窃闻秦王善为秦声,请奉盆缶秦王,以相娱乐” ;其次“前进缶,因跪请秦王” , “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 ;再次“张目叱之,左右皆靡” 。秦王一计未成,又提出“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的无理要求,蔺相如如何对策?蔺相如针锋相对,以攻为守,提出同样要求:“请以秦之咸阳为赵王寿” ,咸阳是秦的都城,其价值在赵十五城之上。30 / 34“渑池之会”的结果如何?一是“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 ;二是“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二、集中学习 1721 节1、学生朗读,翻译。2、品读讨论:廉颇蔺相如之间的矛盾起因是什么?廉颇的心理状态有何变化?是由哪些语言体现出来的?蔺相如是怎样处理这一矛盾的?从而显示出蔺相如怎样的性格特征?他们的和好的共同思想基础是什么?作者写蔺相如舍人的谏言用意是什么?怎样看待廉颇的形象?你喜欢他吗?3、诵读,增强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