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28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选题指导研究提要本文结合高中语文研究性学习中指导学生选题的实践,以苏轼研究为例,对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选题意义、选题原则、选题方法、选题步骤等问题作了一些探讨;文章还对指导选题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作了记录和分析,以期方家同行批评指正,共同推进研究性学习的落实。关键词:选题选题方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这不仅是“学”的革命,也是“教”的革命。推行研究性学习的意义毋庸赘言,关键是如何在教学活动中把研究性学习落到实处。在组织实施研究性学习过程中,选题是首要也是极为重要的环节,因此探讨如何指导学生选题已成为有效地开展研究性学习教与学的重要工作。一、选题指导的意义1选题的含义。选题,是指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确定研究的问题(专题或课题) 。选题的含义有两层:一指学生的学习活动,二指教师的教学活动;研究性学习中的选题是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活动。2 / 282选题指导的意义。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 “问题是研究性学习呈现的主要方式” ,问题的选择决定了研究的方向,制约着学习的内容,关系到研究性学习的目标能否实现。从理论上讲,无论选择怎样的课题都会让学生有收获,可在实际操作中,课题的大小、难易等往往会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兴趣、知识面、思维方法、实践能力等诸多方面的发展。从教师的角度讲,选题也是教师确定教学目标,实施整体规划的重要一环。没有课题,研究性学习容易流为空谈;课题不恰当,往往会将研究性学习引入盲目。为此,我们在学生中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有 85%以上的同学认为在写作论文时“需要教师指导选题“;90%的同学认为论文题目应“适当脱离教材” ;在回答“怎样确定论文题目”这一问题时,40%选择“由老师介绍” ,36%的同学认为要“借鉴他人的题目” ,78%的同学愿意“自己选定” 。从调查结果可看出,多数同学愿意自己选题,也需要教师指导,而且选题时他们也不愿局限于课内。这说明选题指导不仅是学生的主观意愿,也是操作的客观需要。3我们还将指导前后的题目做了比较。发现在指导之前,学生的选题多为苏轼当官的政绩、苏轼与东坡肉、苏轼的生平事迹、苏轼生活的时代背景、苏轼为何只做小官、苏氏三父子(附录二)从学生交上的课题看,实在是问题多多:有的内容太泛,有的问题太小;有的难度3 / 28太大,有的一句话就可回答;有的表述不规范,有的方法不得当这一切促使我们去思考去探索选题过程中面临的诸多问题。而在做了指导后,学生交上的题目出现了诸如“从两首江城子看苏轼的豪放与婉约、从赤壁赋看苏轼的人生思考、苏轼亦是俗人、”等优秀题目,指导的实际作用还是比较明显的。二、选题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在选题过程中,所选的题目应符合一定要求,参与的师生应注意某些事项,这便是选题过程中遵循的基本原则。具体地说既有对课题本身的要求,也有对参与选题的师生的要求。分述如下:1课题应具有开放性。课题涉及面可以相当广泛:既可以是教材内的,也可以向教材外延伸;“既可以是单学科的,也可以是跨学科的;既可以偏重于社会实践,又可以偏重于文献研究或思辨的。 ”从目前高中语文学习的情况看,课题以立足课内向课外延伸类的为好,对高中生来说,这类课题较有价值。2课题应有一定的综合性、社会性、实践性。综合性,即要求课题不能是一两句就能回答的“是”或“不是”的问题,它强调的是知识的融会贯通和多角度、全局性的思维方式。社会性、实践性,则强调学生对现实生活对国际风云对时事政治对人类人生的关注,强调把理论和社会4 / 28实践相联系,强调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3课题的大小、难度等要适宜,要具有合理性、可行性。这里主要考虑到中学生的实际,一些大而难的课题,如苏轼的作品内涵 、 苏轼的性格一类的题目,虽可能极有价值,但由于学生能力、精力等方面的限制,肯定不易完成,选择这样的题目去写,定然会挫伤其积极性。因此,题目一定要适宜,要既有价值,学生经过努力又能较好地完成。4体现课题的层次差异性。这里主要是指教师在投放课题时应注意课题的大小、难易、深浅的差异,以便对研究的问题实行宏观上的调控,组织更多的同学参与到课题研究中去,从而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不同的方面都得到发展。课题注意了层次差异性,就既有利于学生的研究个性化,又有利于教师的指导个性化,从而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5选题时要注意教师的指导。在组织学生选题时,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其兴趣,展示其特长。但自主并不等于由学生随意确定课题,教师的指导、促成仍是必不可少的。因为这直接关系到选题的方向和选题的质量。划定的范围大,学生选择余地也大,但容易流于空泛;如我们布置以“苏轼研究”为范围时,选题多为苏轼的为人处世 、 苏轼为官的功绩 、 苏轼与5 / 28东坡肉 、 苏轼诗文成就 、 苏轼作品对后世的影响 、苏轼的诗与李白有何不同 、 苏轼与杭州之类的题目。划定的范围窄,虽增加选题的难度,但题目具体可写,可操作性更强。如我们在另一班级布置以“苏轼的词”为研究方向时,选题出现了如苏轼词的豪迈风格 、 苏轼词中悲的情调 、 苏轼前后期词的不同 、 苏轼词中“实景”所含的深层含义 、 苏轼在爱情词方面的成就一类的更具可行性的课题。可见在选题过程中,教师帮助学生明确研究方向,圈出研究范围是十分必要的。6要倡导选题过程中的协作。只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合作。协作,便于教师把一些较大的课题分成几部分交给学生完成;协作,还可以发挥集体智慧,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三、选题方法的指导选题方法须从两个层面上来理解:一指教师组织学生选题的方法;一指学生选题时对问题的切入方法。1组织学生选题的方法。可以由学生自选,其优点是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不足之处是不能保证课题的质量;可以由教师确定,其优点是能保证选题的质量,但可能造成学生被动参与,不够热情;从实际效果来看,更多的应由师生协作,共同确定研究的课题。2问题切入的方法。如果掌握了切入问题的科学方6 / 28法,就能更快地从诸多纷繁材料中理出头绪,找到突破口,从而快速有效地确定课题。(1)切面法。当面对的问题大而复杂时,可以择取问题的一个方面作为课题,通过解剖这一切面来探究问题的实质,这种选题方法可称之为切面法。如:苏轼婉约词的创作特色 、 论苏轼诗歌的理趣这是选取同一作家的不同文体作切入的课题;苏轼豪放词的创作特色 、论苏轼悼亡词兼论古代悼亡词的创作这是探究同一文体的不同风格;苏轼少年时期思想探微 、 有触于中,而发于咏叹浅谈苏轼早期的诗歌创作这是选取一个创作阶段作课题。(2)联系法。选题是为了探究事物之间的联系。如:东坡词风与释道思想 、 略论苏轼在宋词发展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寻求的是因果关系;试论苏轼“记”体散文中的道家思想 、 苏轼创作中与佛禅有关的几个问题发掘的是二者间的相互作用。通过发掘事物之间的联系找规律,探根源等。(3)比较法。这是选题时极常用的一种方法,如:苏黄诗比较论 、 为何苏轼的作品被称为豪放辛弃疾的作品被称为豪壮等通过比较揭示各自的特点。这也是培养学生思维习惯的好方法。在学生的选题中时可见到,如:苏轼的诗与李白有何不同 、 三苏的作品有哪些异同点 、7 / 28十年生死两茫茫对比赏析等等都是用对比法选题。(4)以小见大法。这种方法最为实用, “小”可以使课题紧密联系教材, “大”又可以保证课题伸展的广度和深度。如:从东坡三首词看苏东坡对人生奥秘探求的三个境界 、 从苏轼作品看宋朝文人的通病等。学生的选题中有从“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句的百读不厌谈为何有许多人模仿苏轼的丙辰中秋词 、 从赤壁赋看苏赋的主要风格特点等,都是用以小见大法成功选题的例子。(5)顺瓜摸藤法。这里的“瓜”是指前人对研究对象及其作品的评论,选题时或顺向或逆向进行思考,从而确定课题。顺向,便于理出发展脉络;逆向,可以碰撞不同思想。如如何认识苏轼的“天真烂漫之趣” , 苏轼是书画家,他的作品为何不像王维作品那样“诗中有画” 、苏东坡“豪放”的再认识等等都是顺着前人评论的“瓜”来摸苏轼及其作品之“藤”得出的选题。因此要提醒学生多看书报,多了解学术动态;看书报时要多看注释、索引、参考文献等。这样才能学会梳理材料提炼观点。需要说明的是,选题过程中尽管人们的思维方式大致相同,但是因为思维过程显现时隐或现的部分因人而异,8 / 28所以对选题方法的概括是各不相同的。再者,选题的始终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的过程,一个课题的最后确定,不可能只用到某一种方法,面对作家作品的沧海,选题者肯定要尝试从多角度借助多种方法去思考,这样对方法的界定也就很难做到泾渭分明,上面所说的五种方法,其实存在着交叉关系,往往是它某一方面的特点明显就根据这个特点给它命了名。四、选题指导的一般步骤选题指导当然也要从实际出发,讲究实事求是,有的放矢,否则肯定会走入高耗低效的迷途。 (以下全以苏轼研究为例)1介绍研究价值,拟订研究方向,划定研究范围。介绍研究价值可以提高学生兴趣,引起他们的重视。如我校现用的周正逵主编的实验教材文言读本 (下)中选进了苏轼的文、诗、赋、词共九篇。不难揣测,编者就是想让使用这套教材的师生通过课文这个窗口对苏轼作品有个全方位的了解。如果我们只是一般性地读读背背显然是不够的,要想有深刻的认识,必得借助研究性学习。不仅其文,苏轼其人也是思想复杂,经历坎坷,是士大夫的典范,对后人有极大的影响。要想了解他在中国文化史、思想史上地位和影响,不借助研究性学习亦不能做到。9 / 28要选题,要研究,必得讲究价值,价值一般总是从现实的、历史的、学科的几方面去考虑。2提示研究角度在指导选题时,教师应向学生提示研究的角度。从小切点,小角度做文章。我们可以告诉学生,要选取取苏轼的某一类或某一篇作品中的某一种艺术手法作些研究,小切点,小角度,在小天地里做出扎实的文章。比如苏轼作品中有大量的咏花、饮酒、打猎、闲游之作,初看多是对人生的感慨和没落的哀鸣。其实是他建功立业思想的曲折反映。开放性地多角度考虑。作为社会关系的总和的人,研究时,不要只把苏轼作为文学家或政治家来看待,苏轼的改革思想、经济思想、教育思想、学术思想,苏轼与药学、苏轼与烹调、苏轼与旅游、苏轼与民俗学等等都可以思考,都可以作为选题。比如苏东坡在烹饪文化史上的地位 、 苏轼与西湖之类的题目。从新角度、用新方法对苏轼重新审视。譬如:从文体的角度谈苏轼的诗、词、文、赋各种写作技法的相互融合以文为诗,以诗为词,以诗为文等等;从苏轼的文学作品与其他文艺形式的关系角度谈苏轼的书法、绘画以及他使用的蒙太奇;可以借鉴西方文艺学理论、美学、心理学理论,对苏轼的心态、人格力量、文化性格、审美意10 / 28义等等进行探索;也不妨以苏轼思想中儒、释、道融合的人生观对其艺术创作的影响作为议论的焦点。3做好选题前的准备工作选题只是“用兵一时” ,要把研究性学习中的选题搞得既轰轰烈烈又扎扎实实, “养兵千日”的工作更重要,选题前的准备工作必须常抓不懈,下面几项工作必须“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 。(1)以课文已选的作品为引子、线索,阅读同类的其他作品,尽可能多地阅读苏轼作品。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为“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作好准备。(2)阅读相关的科研论文、论著,了解前人在哪些方面有过研究,还有哪些空白,或哪些地方还有继续研究的必要。(3)了解各个时期的名家、大家对苏轼其人其文有过哪些评论。从这些草蛇灰线中寻找启发,寻找灵感,找寻研究的空白点,同时为自己将要开展的研究积累正面或反面的论据。(4)阅读有关的文艺理论方面的论文、论著,增加自己的理论修养,使自己站得高看得远。(5)关注学术动态,积累有关资料,了解目前苏轼研究的热点。(6)了解最新的研究方法,以便用新方法来研究旧11 / 28问题。(7)搜索一下自己哪方面的积累最丰厚,以便把选题定在这块沃土上。4初拟课题。划定范围后,学生应使用前面讲授的多种方法初步拟出课题,拟题时应多找几个,尝试从不同的角度思考比较,选出最好的。5评审课题。对学生拟出的课题,应做出评价:对一些好的选题,老师应及时鼓励以调动其积极性;对一些不恰当的选题,老师要帮助分析以促使他们进一步思考,寻找出更好的角度。评价的方式多种多样,可以由教师点评,也可以在讨论中由大家评,还可以让学生参照一些好的题目在比较中找出不足,进行自评。在整个的选题活动中,我们三种方式都用,尤其利用了好题目(附录三)的参照作用,取得了较好效果。6确定课题。在反复修改之后,应当指导学生将课题选定,以便进行下一阶段的研究。五、选题示例选题的方法很多,在让学生初步了解这些基本方法的名词、定义以后,还应该让学生从理性到感性。从实际效果来看,具体的选题示例是必不可少的。1切面法苏轼词的艺术手法是多种多样的,古往今来对它的12 / 28探讨文章已经不计其数,但是仍未穷尽。研究性学习要研究它只能选取一个很小的面,那么切什么面呢?如果我们多读一些苏轼的词,则不难发现这么一些情况:第一,苏轼的词大量运用了词题和小序,借助这些叙述性的文字,作者交代词的创作动机和缘起,确定了词中所表现的情感指向,加强情感的确定性。如大家都很熟悉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中的小序:“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小序明确交代了创作缘起,因而词末“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愿望就有一定的指向性,即怀念的是胞弟子由,而不是别人(当然既然是文学作品,它有它的多义性,因而并不排斥读者从别的角度去联想) 。第二,苏词大量用典。典故常包含着具体的历史事件,词中用历史典故往往可收到以少胜多之效。词的结构一般短小,不可能用大量的笔墨去陈述事件的过程,而用历史上相关近似的事件予以替代,可使词在有限的语言中容纳更丰富更具体的历史和现实的内容。如江城子密州出猎作者要在具体描绘出猎场面中显示、表现词主体的豪情壮志,但写打虎过程非三言两语所能穷形尽相,于是用进了孙郎射虎的典故。这就不仅让人想到昔日孙权射虎的具体故事,也可看到今日太守(词人自指)射虎的英姿。下阕用冯唐故事,既抒发了自我的人生理想,13 / 28也为历史人物鸣了不平。典故使历史与现实沟通,使词既具历史感又有现实性。第三,苏词常联章组词。常为人称道的浣溪纱五首就是一系列描写农村生活、田园风光的组词。作者在原序中说:“徐门石潭遇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由此可知, 浣溪纱五首是一时一地之作。面对应接不暇的田园风光和好客重情的村姑酒叟,词人觉得用一首词无法记录下这些富于诗意的场景,于是用组词形式从不同的角度摄下几组农村生活的真实镜头。这样这些组词便具有了强烈的纪实性和浓厚的叙事性。第四,苏词本文往往带有一定的情节性,叙事性浓厚。以念奴娇赤壁怀古为例,它主要抒发了人生易逝、功业难成的感慨。但如果没有对周郎赤壁大战的英雄业绩的铺垫描绘,就不可能表现出“早生华发”的“我”在神游故国时“多情”的复杂内涵。描叙尽了周瑜的“雄姿英发” ,才能有力地反衬出自我遭贬、英雄失路的悲哀。当年战功赫赫的周瑜已被东去的大江“淘尽” ,没能留下多少陈迹余韵,何况一事无成、 “侣鱼虾而友糜鹿”的“我”呢?词叹“千古风流人物”的周郎业绩,具有深沉的历史感;而以此来反衬自我的不幸,又加强了词的现实感。14 / 28词是抒情的,而不是叙事的,苏词却以如上所述的多种形式来纪实、叙事,具有独创性。更高明的是不仅没有因此影响抒情反而更有利于词的抒情。如果切取苏词艺术的一个侧面,题选谈苏词的纪实和叙事 ,提取更多作品的例子,对苏词的这一特点进行条分缕析,研究推敲一番,不是很有价值吗?2联系法苏轼刚刚被贬至惠州,生活上还比较安闲自在。细读和陶归园田六首 ,可知苏轼这位六旬老人在惠州游历山水时的心情:“环州多白水,际海皆苍山。以此无尽景,寓我有限年。 ”南国的奇异风光开阔了他的生活视野,使他获得了一个新的天地,顿时生发出“心空饱新得,境熟梦余想”的愉悦感受。他登罗浮山、游东江、步村野、谒禅寺看到“南池绿钱生,北岭紫笋长”的旖旎风光及“南村诸杨北村庐,白华青叶冬不枯。垂黄缀紫烟雨里,特与荔子为先驱”的南国美景;目睹“三山屏拥僧舍小,一溪雷转松阴凉” 、 “霏霏落雪看收面,隐隐叠鼓闻春糠”的山寺生活;亲身感受“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桔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做岭南人”的生活情趣。此情此景,使苏轼真正体会到“人间何者非梦幻,南来万里真良图”的生活真谛。如果把这些与苏轼的生活态度联系起来,就大有文15 / 28章可作,大有题目可选了。苏轼一向认为,山水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他时时想着要做大自然的欣赏者,他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倾注在大自然身上;他从大自然中获得了乐趣,浪迹山水禅寺,寻求美的享受,领略人生的哲理,表现出一种达观的浪漫主义精神。 苏轼山水诗中的达观 、 苏轼山水诗中的真性等等题目即不难写出。进一步,如果把苏东坡的“山水寄真情,苦乐寓躬耕”与陶渊明的“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那种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心情加以联系,值得研究的天地就更广阔了。再进一步,把苏轼的山水诗与谢灵运、王维的山水诗加以联系,又会生发出多少选题呢?3对比法对作家作品的研究,当孤立地审视它们已经山穷水尽时,不妨来个对比,纵比、横比都会使研究领域顿时变得海阔天空。譬如:以温庭筠为代表的“花间范式”的抒情主人公往往不是作者自我,而是没有确切指定性的他人或“共我” ,即使是抒发自我之情,也多是假托佳人思妇之口出之。而东坡词的抒情主人公就是作者自我,写自我之情,也以我之口吻声气出之,并且“我”字直接出现在词中,如“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 “我欲乘风归去”等等。有人据全宋词第一册统计,苏轼 350 多首词中“我”字出现16 / 2861 次,这些“我”字几乎无一例外是指创作主体自我。而苏轼以前的词人创作的 1200 余首词中, “我”字只出现 53次,且其中大多数的“我”是指词中依托的女性主人公的“我” 。可见,创作主体自“我”在“花间范式”的词中毫无地位,而在苏词中则完全是另一番天地。从这里开始再往下挖,不难发现:抒情主人公的变异,主体意识的强化,不仅表现在用“我”字这种现象上,更在于内在素质的变异。第一,东坡词着重揭示自我内在心灵的矛盾冲突。 “花间范式”所表现的情感意向往往是一维的、单向的,它或者表现一种对爱情的执着追求,或表现一种人生的孤独苦闷,或表现深挚的离别之苦。无论是温庭筠还是晏几道的词,都是如此。如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通过多种意象的烘托,传达出一种难言的孤寂无聊之感。作者无意去揭示抒情主人公内在心灵的矛盾冲突,只是着重表现人物内心在特定时空中的隐曲情绪。苏词表现的情感意向则是多维的,双向的,他着力表现主体心灵的内在矛盾,表现现实生活所引发的各种复杂对立的人生感受。这是不同的作家及其作品之间的对比,对比的双方还可以是多种多样的。同一作家的“内” “外”之比也是一种很有价值的对比。在苏东坡的作品中,如花美景多的是。 前赤壁赋17 / 28里不必说, 记承天寺夜游里、 饮湖上初睛后雨里、惠崇里、 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里俯拾皆是。 西江月 “照野弥弥浅浪”里写作者“乘月至溪上” ,见“流水铿然,疑非尘世” ,便悠然,于是“解鞍依枕” 、 “醉眠芳草” 。但是我们联系苏轼的生平,就不难发现,清风明月里每每隐藏着他内心的悲凉。苏轼一生屡历宦海风波,人生旅途充满了进与退、升与沉、荣与辱、苦与乐始终处在多种矛盾的抉择、困扰之中。面对惨淡的人生,面对精神上接踵而至的痛苦、忧患,他不作穷途之哭,而是力求从忧患中超脱出来,冲破世间荣辱苦乐的羁绊,以期达到超然自适的精神境界,求得精神的慰藉和心理的平衡。 前赤壁赋形象地“记录”了作者怎样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解脱忧患苦闷的心灵历程。在黄州所做的众多诗篇,这种精神的“记录”太多了。苏轼精神上摆脱痛苦的方式,除了参禅念佛外,便是回归大自然,在“清风皓月”中,在对大自然的审美观照中忘却人间的忧患和自身的烦恼,所谓“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前赤壁赋 ) 。如果能透过“清风明月”之“外” ,看到“悲凉”之“内” ,围绕清风明月写悲凉作一番研究,其意义哪是几句话说得清的呢?4以小见大法18 / 28通过细致地分析一两篇作品甚至一两个句子,发掘出这个作家的思想、性格、人生观等等宏观的东西,让人见微知著。选这样的课题来做,是极有现实意义的。譬如,苏轼在元祐年间曾被贬官来杭当杭州人民的父母官,这其间他创作了大量的作品,有同学曾向全班介绍了苏轼这时期创作的两首南歌子 ,不妨就以此为例。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杨州。菰黍连昌蜀,琼彝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古岸开青葑,新渠走碧流。会看光满万家楼。记取他年扶病入西州。佳节连梅雨,余生寄叶舟。只将菱角与鸡头,更有月明千顷一时留。第一首起句十字,写杭州山水美好,青山似美人眉黛,水波若醉女流眸。字面下有三层意思:一是杭州自然山水十分美好;二是经过浚治的湖溪更加清明亮眼;三是“歌眉” “醉眼”的比喻既升华了山水的美感,又传达了欢快的气氛。如此亲切感受是只有在治理湖溪中投入了大量心血的人才会有的。十三间楼当湖滨而靠山麓,是游人喜至之所,东坡自己常在那里处理州务。从知州眼里看来“游人都上十三楼” ,不独有与民同乐的情怀,而且放到救灾、施药、工赈等背景下,显然是对自己政绩效益的一种感受,言外有着喜悦和慰藉。接着说比起“春风十里”的19 / 28扬州来,杭城也不见得差,是对上句意思的补足。 “菰黍”二句,以家家吃粽子、饮菖蒲酒杯盘错杂的情况,渲染过端午节的热闹、快乐。最后两句描绘平民人家欢畅的歌声飞越城市上空,绕过碧山而“响遏行云” ,把整个城市的节日气氛推到极致处。从表面看,这首词不过写端午节之习俗游乐而已,但放到东坡来杭的背景下,与其在杭的工作、心态相联系来看,我们不能不说这是他“兼济之志”部分实现后心理平衡的表现,是为民办事取得一定成就后心中充实、愉快的感情外显,是一直埋藏在苏轼心中的民本思想的流露。民本思想,在有的人那里,是只作为幌子在口头上说说的。可是,对于苏轼,这的确是他深入骨髓的真实信念,他一生的全部政绩就是证明。元祐年间居杭的特殊处境,使他更加努力地投身到为老百姓做事中去,在实现自己的信念中,获得人生充实的活力感,以臻于一种高尚的精神境界。这不仅可以抵御忧伤排解苦闷,而且更可加强本来就有的信念,增加生活信心。如果查阅一下有关资料,我们则可看到他下车伊始,即张罗救灾、设置病坊、开浚茅山盐桥二河、使子珪和尚修复六井,真是全身心都投入到民事中去了。对于西湖,从解决饮用水、手工业用水、储蓄灌溉、便利航运、美化自然景观等方面综合考虑,进行治理。在施工上又采取以工代赈,与救灾结合起来。我20 / 28们如果详细读读他为了组织人力、安排工务、争取经费而写的各类型的报告文字,就可知道他不仅是管理干才,而且几乎是忘我地工作着。他这时确实是把这种为民办事看作平生抱负的部分实现,因而有一种有所作为的成就感、愉快感弥漫于意识深处,并在诗词中不时表露出来。题选从“山与歌眉敛”等两首看苏轼的民本思想意义是非同寻常的。5顺瓜摸藤法像苏轼这样的大家,历史上人们对他的评论肯定是很多的,如果抓住其中的一二句,或顺向或逆向去摸索、搜集支撑它的理由,自能找到好的选题,拓展开去必能垦出一方黑油油的土地。在苏轼诗集中,以纵笔为题的共有四首,都作于黜贬岭海的晚年,都是七言绝句,又都是描写个人生活的。作于绍圣四年(1097)的一首是这样的: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对这首极平常的小诗,纪昀曾评论说:“此诗无所讥讽,竟亦贾祸,盖失意人作旷达语,正是极牢骚耳。 ”初读纪昀语,我们肯定感到莫名其妙,如果顺着纪学士的评语去摸索,则能牵出很多话,作出一篇好文章。首句写老,次句写病。 “白头萧散” ,从头上零落稀21 / 28疏的白发具体形象地写出自己的老态。这完全是写实。作这首诗时苏轼已六十二岁,又经长期艰险生活的熬煎,确已满头白发。在他这时期写给亲友的信中多次提到自己已“须发花白” ,足以证明苏轼在写这句诗时是包含着无限感慨的。 “满霜风”三个字既跟“白发”关合,也跟“萧散”关合,显示出一种轻快的笔意,从中可感受到诗人神气飘逸,虽老而不见衰败之态。 “小阁藤床”是写居处的简朴粗陋,却又给人一种安闲舒适之感。 “寄”字也显得轻松,不给人沉疴不起、苦状莫名的感觉。既老且病,又投身穷荒僻海,出语却如此沉稳安闲,没有流露出一丝衰伤的声息,这在叹老嗟卑比比皆是的中国古典诗歌中,确属难能可贵。这两句已初步写出一种安闲的气氛和意趣,因其是从本来与安适相反的一面老病写出的,这安适就含有一种耐人品味的深厚意蕴。精彩的是后面两句:“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用笔自然清键,充满一种诙谐幽默的机趣。他用简劲明洁的语言,勾描出一个鲜明的生活画面,用声响反衬出一种令人神往的闲静、温馨、甜美的艺术境界,这境界正是诗人心境的一种极其真实的诗化的表现,其中又含蓄地表现出作者对生活(包括穷困、孤寂、老病等等一般人难以忍受的内容)的一种超旷洒脱的态度。 “轻打”与“报道”呼应使用,含义深永,揭示出诗人谪居惠州时跟22 / 28周围人们的极其美好的关系。敲更原是道人报时的职责,敲得越响亮就越能说明道人的尽职,说他“轻打” ,就含蓄地表现了道人对“沦落天涯”的诗人的一种关心和体贴。他知道苏轼此时尚熟睡未醒,生怕钟声太响惊扰了他,便特意小心翼翼地“轻打” 。深究起来,这里还有更深一层内容:那些没有在诗中出现的周围的人们,他们跟道人跟苏轼都是相互熟悉和了解的,而且他们和道人一样也十分关心和爱护苏轼,所以一听到道人更钟轻打,便也知道了先生春睡正美,尚未醒来。这就是“报道”二字所包含的丰富的含义。这两句诗以声响写静谧,从客观写主观,既生动地提示出诗人在老病中的安适心境,又表现了这种心境产生的原因,因而真实感人。诗人所抒写的这种闲适的心境和旷放的生活情趣,是在他被废黜不用、远谪穷荒的环境中产生的,诗中却把它描绘、渲染得如此迷人,如此充满诗意,这本身就是对险恶环境的一种抗争,对迫害他的人的一种蔑视,从这个角度来说,骨子里仍藏着怨愤和不平。分析到此,纪学士评语的精妙便可见其概貌了。如此,好的选题还不是手到擒来?这个方法理解掌握起来比较困难一点,试再看一例。历代论者多以“以文为诗”来概括苏诗,这不无道理。我们在选题研究时能不能反向思考一下:苏轼在“以23 / 28文为诗”的同时有没有在“以诗为文”呢?有了这个想法后,不妨试着来找找佐证。读苏轼的作品,可以发现下面几点:第一,苏轼的文章善于吸收诗家“清空”之法,为文多从虚处入手,或者将无为有,或者化有为无,或者以喻代论,或者以比兴发端。第二,苏文善于抒情,善于想象,善于以感情为文,以才气为文。苏轼的文章绝少平铺直叙、不带主观感情色彩地就事论事,因而他的文章也绝少有平庸浅显、局促偏狭的毛病。他常从一般人想不到处节外生枝、落笔生花,且带有饱满的感情,因而能使文章顿挫有致、波澜起伏、充满奇情异彩。这样的文章虽然不等于是“诗” ,但借鉴了诗感情强烈饱满、结构开阖起伏的手法与特点却是显而易见的。第三,苏轼善于在文中点染诗的意境,而这些意境多呈现出清幽深邃的特点,与其清雄的诗风和清旷的词风相吻合,这是苏轼以诗为文的最直接表现。关于这一点有不少学者的评论,摘其一录于下:宋史绳祖学斋占毕卷二东坡之妙评前赤壁斌结尾:“自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至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却只是用李白清风明月24 / 28不用一钱买,玉山自倒非人推一联,十六字演成七十九字,愈奇妙也。 ”其实,总而言之, 前赤壁赋的主题和意境乃是念奴娇明月几时有 、 念奴娇凭高眺远三词的结合;分而言之,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 “扣舷而歌” ,即“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之意;“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这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即“我欲乘风归去” 、 “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之意;“客曰:月明星稀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即“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之意;“挟飞仙以邀游,抑明朋而长终”即“起舞弄清影” 、 “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之意;“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即“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睛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之意。可以说,全篇无一处不是诗的意境。又如记承天寺夜游一文,全文八十五字,熔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真堪称是一首幽深的抒情诗,其意境之淳厚一点不亚于其诗和李太白 “寄卧虚寂堂,月明浸疏竹,泠然洗我心,欲饮不可掬”及月夜与客饮杏花下:“褰衣步月踏花影,炯如流水涵青蘋”中的意境,而且连“曲喻”的手法都是相同的。而该文的结尾“何夜25 / 28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既写出了夜游的畅适,又写出了被贬后的悻悻不平,其抒情味道,比上两诗更有过之而无不及。苏轼有意地将诗文合流的做法,我们也可以从他的文论上得到一些间接的印证。苏轼在论文和其它因素的关系时,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把它从“道统”的附庸下解放出来,强调它独立的美学价值;二是常和论诗、论画、论书法等其它艺术结合起来,挖掘它们之间相通的艺术美,这就势必带有诗文合流的倾向。在论散文创作本身时,他又特别强调激情与灵感的作用,强调兴象与气质的力量,他说:“吾文如万斛泉源,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开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其它虽吾亦不能知也。 ”(文说 )在他看来,散文再也不是简单的载道、记事记言、议论叙事的工具而是具有高度美学价值,和颇为神秘内涵的文体,这正是将散文诗化了的美学观,也正是指导他的散文创作走向诗化的理论基础。可以说苏轼为人的气质是“诗”的,他的文论的精髓也是“诗”的。经过这样一番思考,课题还怕出不来吗?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河南新乡新华医院新乡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招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及答案详解一套
- 2025湖南农业大学第二批招聘14人模拟试卷及完整答案详解
- 浙江国企招聘2025宁波市奉化中国旅行社有限公司公开招聘工作人员现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贵州贵安新区开发投资有限公司公开招聘10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贵州水投都匀水务有限公司面向社会招聘拟录用人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航天恒星招聘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福建莆田市湄洲湾北岸经济开发区山亭国有资产运营管理有限公司文员岗位招聘1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甘肃兰州新区返聘离退休人员800人笔试历年参考题库附带答案详解
- 2025年甘肃省武威市事业单位招聘628人【医疗岗57人】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含答案详解)
- 2025春安徽淮南市寿县职业中专学校职教高考教师招聘考前自测高频考点模拟试题附答案详解(黄金题型)
- T-BECS 0006-2025 城镇重要基础设施内涝防护规划设计规范
- 运动会进行课件
- 污水厂设备更新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 2025年河南省事业单位面向哈密市和十三师新星市少数民族高校毕业生专项招聘15名考试参考题库及答案解析
- 苗族舞蹈课件
- 煤矿安全规程2025版解读
- 民航网络安全常识培训课件
- 石油化工设备维护检修规程通用设备12
- 《三角形的面积》教学设计方案
- GB/T 14667.1-1993粉末冶金铁基结构材料第一部分烧结铁、烧结碳钢、烧结铜钢、烧结铜钼钢
- 带状疱疹及带状疱疹后神经痛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