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 文言文分析综合_第1页
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 文言文分析综合_第2页
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 文言文分析综合_第3页
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 文言文分析综合_第4页
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 文言文分析综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42高考语文第二轮专题复习 文言文分析综合第十五节.文言文分析综合【知识梳理】我们学生在文言文复习过程中,往往忽略文言文考试要求中的分析综合部分,将复习的重点放在虚词用法、实词含义、句式活用、句子翻译上面,其实在考试中还有一部分考试的内容占分数的三分之一,那就是分析综合。我们阅读文言文,不仅仅是为了学习、积累一些词语句子,更重要的是了解作者传达给我们的内容,这包括文章谈的是什么人物,围绕人物发生了什么事情,从这些事情当中我们又能看出人物的品质、事件的意义、文章的主旨、作者的态度等等,而这些内容也正是文言阅读考查的重点难点。考纲中分析综合的具体内容包括:1、筛选文中的信息2、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3、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下面我们解析一下这三部分:一、筛选文中的信息所谓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指的是从全文的角度对有关信息材料进行辨别,筛选并提取组合。这实质上仍然是在考查我们对文意的理解。筛选文中信息试题,在题干2 / 42中都规定了筛选信息所围绕的中心。这中心往往是阅读材料内容的中心,或人物的主要品性、行为、观点,或者是作者的写作意图、态度。在筛选信息的时候,要重视全方位的把握,不可遗漏了重要信息而造成要点不全,以人物传记这类文章为例,我们要特别重视五种语句:第一种是交代人物之间关系的句子,要搞清楚这个人的职务,与文中的其他人是什么关系;第二种是描述文中主人公行为的句子,弄明白他做了什么事情,说了什么话,结果怎样;第三种是总结性的语言,作者的感情倾向往往在议论中体现;第四种就是指代性词语,无论是代人,还是代物、代事,都要弄明白;第五种是文中的标题、出处和文末的注释。如果这类分析综合,它是以选择题出现的,那么你就应该明白四个选项的范围,即对文章内容要点和中心思想的分析、归纳或者是对文章所叙复杂事实的概述和分析。这四个选项的排列顺序与阅读材料的行文顺序大致是一致的,一般是选择错误的一项,显然其他三项是正确的,所以我们也要利用这点来帮助我们理解文章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解题可以分成四步完成:第一步、参透题干指吃透题干中的概括性论断的含义,它能给你一个筛选相关信息的标准。3 / 42第二步、分析信息逐句分析所给语句,这些语句虽然大都很短,但是均有各自的概括性论断,把它们与题干中的论断做是非比较,以便做出判断,当然这一步须既有理解文言语句字面意思的能力,又要有概括语句深层意义的能力,这一步做好了,就为后面的选择扫清了障碍。第三步、对照确认根据所给的答案,逐一与原文对照,词、句、意都要落实,并加以确认。第四步、确定答案尽管解题思路因人而异,但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必须要在理解每个句子的基础上,要立足全文,居高临下来辨析和断定句子所陈述的内容,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所选取的信息是准确无误的。二、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归纳内容要点是就文章各部分的内容用简明扼要的语言表达出来,属于化整为零的分析和提炼的过程。概括中心思想是把文章的整体或某一部分的内容主旨化,并加以阐发或概括,属于化零为整综合和整理的过程。二者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一个是需要整体把握文章中心思想为宏观指导,一个是必须以把握文章的各个基本内容为基础。4 / 42考试一般都着眼于对整个选文内容要点、中心思想的概括。这就要求学生理顺句与句、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情理辨清主次信息,从而明确文章的内容要点和主旨。这不仅要对原文的基本内容进行归纳概括,还要对文章内容做较深层次的剖析。也就是说,不仅要能概括某个事件的发生、发展和所导致的结果或某个(几个)人物的所作所为,还要能揭示出这个事件的意义、某个人物的思想性格、某种本质、某种观点等等。解答本测试点考题,思路与方法有如下几点:1、总揽文意,整体把握。阅读时,要从宏观上的角度把握材料,紧扣品德这一主线,给人物定位,对主人公有个总的印象。把握了作者对人物的基本态度后,就能比较明确地理解文章的中心意思了。2、抓住题干,准确把握题目信息。在阅读题干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粗心大意。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一个不漏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明确题目要求,是选对还是选错,是考查局部还是考查全文。3、借助注释提示,找到解题突破口。切记,文后的注释绝不是可有可无,它往往是为我们理解文意提供帮助的。5 / 424、辨析差异,排除干扰。解题时,如果我们能了解选项设置模式,仔细扣除干扰,就会提高正确率。高考文言文阅读在这一考点的题型,往往有故意夸大事实、偷换概念、以假乱真等干扰项,这需要我们细心分辨。三、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言文考查的最高层次,是前面所提训练的综合体现。在一般的记叙文中,作者的观点态度并没有明确说出来,我们要通过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主次关系,对事件的叙述、详略的安排看出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爱是憎,作品的倾向是肯定还是否定,写作的意图是歌颂赞扬还是鞭挞讽刺,文章的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获得什么启示。对议论文也要通过论点、论据、论证的分析,联系作者的身世和所处时代,弄清作者的写作意图和观点态度。从近几年的考试实践来看,主要有两种考查方式:一是隐性考查,即把对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分析概括融进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或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考查中,这种情形较为多见;二是直接考查,即专门设题或设项要求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种情形以前相当少见,但到去年今年的考试,就明确地进行了直接考查,未来几年,这项考查6 / 42会有加强的趋势,这正是语文注重人文性和阅读注重整体把握的必然要求。解答本测试点考题,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通读全文,分析人物言行。要通过作者对人物的描写、人物的主次关系、事件的叙述、详略的安排来看作者的思想感情是爱是憎,写作意图是赞扬还是讽刺,文章的主旨是要读者吸取什么教训还是获得什么启示。2、要能够把作者的观点态度与文章中人物的言论区分开来。3、综合概括,提炼观点。作者的观点态度有的特别含蓄曲折,这就要注意发掘相关语句的隐含信息。有时作者的观点散布在各处,应进行适当的综合概括,以便全面准确地对作者观点作出评价。4、树立历史的观点。我们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思考,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不能苛求作者,也不能任意有拔高的评价,不能把现代人的思想观念强加给古人。还要特别注意: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与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二者之间也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前者是要求将文章中事件本身或道理本身的有关内容分析概括出来,这属于客观的东西,考查着眼于归纳、概括能7 / 42力;后者是要求在分析归纳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能够提炼作者的观点态度,这属于侧重作者主观的东西,考查着眼于分析、概括能力上。但在实际考查时,这二者有时很难截然分开,因为提炼作者的观点态度要建立在对文章内容要点、主旨的分析上。因此,将前面复习到的知识融会贯通是完成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坚实基础,也可以是顺利完成整篇文言阅读的必要步骤。【考题例析】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的试题田单者,齐诸田疏属也,为临菑市椽,不见知。及燕使乐毅伐破齐,尽降齐城,惟独莒、即墨不下。燕引兵东围即墨,即墨大夫出与战,败死。城中相与推田单,立以为将军,以即墨拒燕。顷之,燕昭王卒,惠王立,与乐毅有隙。田单闻之,乃纵反间于燕,宣言曰:齐王已死,城之不拔者二耳。乐毅胃畏诛而不敢归,以伐齐为名,实欲连兵南面而王齐。齐人未附,故且缓攻即墨以待其事。齐人所惧,惟恐他将之来,即墨残矣。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乐毅因归赵,燕人士卒忿。田单又纵反间曰:吾惧燕人掘吾城外冢墓,僇先人,可为寒心。燕军尽掘垄墓,烧死人。即墨人从城上望见,皆涕泣,俱欲出战,怒自十倍。田单知士卒之可用,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田单又收民金,得千镒,8 / 42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田单乃收城中得千余牛,为绛缯衣,画以五彩龙文,束兵刃于其角,而灌脂束苇于尾,烧其端。凿城数十穴,夜纵牛,壮士五千人随其后。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牛尾炬火光明炫耀,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五千人因衔枚击之,而城中鼓噪从之,老弱皆击铜器为声,声动天地。燕军大骇,败走。齐人遂夷杀其将骑劫。燕军扰乱奔走,齐人追亡逐北,所过城邑皆叛燕而归田单,齐七十余城皆复为齐。(1)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田单兵不厌诈手段的一组是燕王以为然,使骑劫代乐毅。乃令甲卒皆伏,使老弱女子乘城。遣使约降于燕,燕军皆呼万岁。令即墨富豪遗燕将,燕军由此益懈。牛尾热,怒而奔燕军,燕军夜大惊燕军视之皆龙文,所触尽死伤。ABcD(2)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田单是齐国田氏较远的宗亲,起先未被上司了解。燕军攻打齐国,包围了即墨,即墨守将战死,田单被推举为将军。这使他后来得以立下9 / 42不朽的战功。B田单善于审时度势,利用敌人的矛盾。惠王与乐毅有隙,他乘机诈言乐毅缓攻即墨是待机图变,混淆了惠王的视听,乐毅最终离职,齐国消除了一大威胁。c田单深谙战略艺术,他诱使燕军儿下令即墨民众发指的罪行,以激发己方同仇敌忾;又假装投降,派遣富豪打入敌军以作内应,麻痹对方,瓦解了敌军斗志。D田单的战术很巧妙,他布下火牛阵,纵牛直冲燕军,继之以士卒的追击,百姓的助威,一举夷杀燕将骑劫,推毁了燕军。先前被侵占的七十余城全部收复。【导析】答案示例:c、c 这是 2001 年高考人国卷的第15、16 两题。这则阅读材料共叙三件事:一是叙田单临危受命抗击燕军;二是叙田单用反间计分化燕军;三是叙田单用火牛阵大败燕军,尽收失地。前一题考查筛选信息的能力,答案是 c。所列这六句话,三句显然是表现田单善于用诈的手段的。句表现田单的战术巧妙,其中也包含诈的因素。两句是说燕王、燕军如何,不在于表现田单用兵的手段。从本题可知,所谓筛选信息,其本质仍然是考查对文意的理解能力。10 / 42后一题综合考查理解文意、分析文章的能力,答案为c。c 项之不正确,在于分号后的分析不当。假装投降的意思不能说没有,而派遣富豪打入敌军以作内应之说则毫无根据。文中说,田单又收民金,得千镒,令即墨富豪遗燕将,意思是说,田单从民众那里得到千镒金,让即墨的富豪送给燕国的将领,因此,燕军益懈。从本题看,所谓分析,其本质仍然是考查对文意的理解。只是前后两题考查的角度不同而已。【能力训练一】1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文后的题目。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广家世世受射。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力战为名。匈奴大入上郡,有数千骑。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引兵而去。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广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竟死。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11 / 42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曰: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且广年门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遂引刀自刭。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交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谚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此虽小,可以喻大也。(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明李广对待部下宽缓不苛的一组是解鞍,令士皆纵马卧得赏赐辄分其麾下专以射为戏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ABcD(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广为行伍出身,家中世世传授射箭之法,因而骑射精熟,骁勇善战。曾在抗击匈奴时杀敌立功,并在平定吴12 / 42楚军时,攻营拔寨,建立卓越功勋。B李广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足智多谋。他面对匈奴数千骑兵,沉着镇定,巧用疑兵之计,使敌军不敢贸然追击,而自己的小部队则安然得以保全。c李广不善言辞,少言寡语,而又廉洁自律,重义轻财。他屡建战功,威震匈奴,常用增加财富的机会,但却终身没有多余财物,也从不以家产为念。D李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秦琼字叔宝,齐州历城人。始为隋将来护儿帐内,母丧,护儿遣使衤遂吊之。俄从通守张须陀击贼卢明月不邳,贼众十余万,须陀所统十之一,坚壁未敢进。粮尽,欲引去。须陀曰:贼见兵却,须悉众追我,得锐士袭其营,且有利,谁为吾行者?众莫对。惟叔宝与罗士信奋行。乃分劲兵千人伏莽间,须陀委营循,明月悉兵追蹑。叔宝等驰叩贼营,门闭不得入,乃升楼拔贼旗帜,杀数十人,营中乱,即斩关纳外兵,纵火焚三十余屯。明月奔还,须陀回击,大破之。须陀死。率残兵附裴仁基。仁基降密,密得叔宝大喜,以为帐内骠骑,待之甚厚。密宇文化及战黎阳,中矢堕马,滨死,追兵至,独叔宝捍卫得免。后归王世充,署龙骧大13 / 42将军。与程咬金计曰:世充多诈,数下下咒誓,乃巫妪,非拨乱主也!因约俱西走,策其马谢世充曰:自顾不能奉事,请从此辞。贼不敢逼,于是来降。高祖俾事秦王府,从镇长春宫,拜马军总管。战美良川,破尉迟敬德,功多,帝赐以黄金羡慕,劳曰:卿不恤妻子而来归我,且又立功,使朕肉可食,当割以啖尔,况子女玉帛乎?寻授秦王右三统军,走宋金刚于介休,拜上柱国。进封翼国公:每敌有骁将锐士震耀出入以夸众者,秦王辄命叔宝往取之。跃马挺枪刺于万众中,莫不如志,以是颇自负。后稍多疾,尝曰:吾少长戎马间,历十百余战,数重创,出血且数斛,安得不病乎?卒,赠徐州都督,陪葬昭陵。(新唐书秦琼传 )(1)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明秦琼英勇善虎的一组是乃升楼拔贼旗帜,杀数十人独叔宝捍卫得免策其马谢世充贼不敢逼,于是来降战美良川,破尉迟敬德跃马挺枪刺于万众中,莫不如志ABcD(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秦琼勇武过人,战功赫赫,他所侍奉的主子如来护儿、14 / 42李密、唐高祖、秦王均对他看重有加。但王世充却不重用他,他才改投在唐高祖的门下。B秦琼是一个义士,当他认识到王世充并不是治平乱世的明主要去投靠唐高祖时,他还冒着危险去向王世充辞行。c秦琼英勇善战,每逢敌军有骁将精兵耀武扬威时,秦王总是派他去攻取。他每虞必胜,因此很是自负。D秦琼一生戎马倥偬,历经两百余战,累官进爵,多受封赏。去世后陪葬在皇帝的陵墓旁。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题。周新,南海人。授大理寺评事,以善决狱称。成祖即位,改监察御史。敢言,多所弹劾。贵戚震惧,目为冷面寒铁;京师中至以其名怖小儿,辄皆奔匿。巡按福建,奏请都司、卫、所,不得凌府、州、县,府、卫官相见均礼,武人为之蕺。改按北京,时令吏民罪徒流者耕北京闲田,监禁详拟,往复待报,多瘐死。新请从北京行部或巡按详允就遣,以免淹滞。从之。且命畿内罪人应决者许收赎。帝知新,所奏无不允。还朝,即擢云南按察使,未赴,改浙江。冤民系之,闻新至,喜曰:我得生矣!至,果雪之。初,新入境,群蚋迎马头,迹得死人榛中,身系小木印。新验印,知死者故布商;密令广市布,视印文俣者捕鞫之,15 / 42尽获诸盗。一日,视事,旋风吹叶坠案前,叶异他树,询左右,独一僧寺有之。寺去城远,新意僧杀人;发树,果曲子妇人尸。鞫实,磔僧。一商暮归,恐遇劫,藏金丛祠石下,归以语其妻。旦往求不得,诉于新,新召商妻讯之,果商妻有所私。商骤归,所私尚匿妻所,闻商语,夜取之。妻与所私皆论死。其他发奸伏,皆此类也。新微服行部,忤县令。令欲拷治之,闻廉使且至,系之狱。新从狱中询诸囚,得令贪污状。告狱吏曰:我按察使也。令惊谢罪,劾罢之。-节选自明史 o 周新传 、题目为编者所加(1)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表明周新善决狱的一组是贵戚震惧新召商妻讯之府、卫官相见均礼,武人为之蕺新意僧杀人鞫实,磔僧视印文合者捕鞫之ABcD(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写周新判案,符合科学推理的有布商案和寺僧杀妇人案,而商人失金案、商人失金案、劾罢县令等并非科学。B本文对周新弹劾不法权贵,安置犯人,善于决狱,惩16 / 42治贪官诸方面作了或略或详叙述。c本文对周新审案做了较详的描述,这与文章开头以善决狱称的论断相呼应。D本文在记叙周新判案明察真情的同时,也显示出他有些酷吏色彩,如妻与所私皆论死。4.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2)题。建陵侯卫绾者,代大陵人也。绾以戏车为郎,事文帝,功次迁为中郎将,醇谨无他。孝景为太子时,召上左右饮,而绾称病不行。文帝且崩时,属孝景曰:绾长者,善遇之。及文帝崩,景帝立,岁余不诮呵绾,绾日以谨力。景帝幸上林,诏中郎将参乘,还而问曰:君知所以得参乘乎?绾曰:臣从车士幸得以功次迁为中郎将,不自知也。上问:吾为太子时召君,君不肯来,何也?对曰:死罪,实病上赐之剑。绾曰:先帝赐臣剑凡六,剑,不敢奉诏。上曰:剑,人之所施易,独至今乎?绾曰:具在。上使取六剑,剑尚盛,未尝服也。郎官有谴,常蒙其罪,不与他将争;有功,常让他将。上以为廉,忠实无他肠,乃拜绾为河间王太傅。吴楚反,诏绾为将,将河间兵击吴楚,有功,拜为中尉。三岁,以军功,孝景前六年中封绾为建陵侯。其明年,上废太子,诛栗卿之属。上以为绾长者,不忍,乃赐绾告归,而使郅都治捕栗氏。既已,上立胶东王为太17 / 42子,召绾,拜为太子太傅。久之,迁为御史大夫。五岁,代桃侯舍为丞相,朝奏事如职所奏。然自初官以至丞相,终无可言。天子以为敦厚,可相少主,尊宠之,赏赐甚多。为丞相三岁,景帝崩,武帝立。建元年中,丞相以景帝疾时诸官囚多坐不辜者,而君不任职,免之,其后绾卒,子信代,坐酬金失侯。 (节选自史记万石张叔列传 )(1)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卫绾醇谨敦厚的一组是召上左右饮,而绾称病不行有功,常让他将将河间兵击楚,有功代桃侯舍为丞相,朝奏事如职所奏绾以戏车为郎,事文帝,功次迁为中郎将丞相以景帝疾时诸官囚多坐不辜者,而君不任职,免之。ABcD(1)以下对原文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A卫绾历任文、景、武三朝,为人醇厚谨慎。文帝时,太子孝景召请文帝左右近臣饮,卫绾借口生病推辞。B景帝即位后,一年多时间对卫绾不闻不问,卫绾却一天比一天谨慎。景帝曾想赐给18 / 42卫绾一把剑,被卫绾回绝,卫绾不与人争功。景帝认为他廉洁忠诚,后因平叛有功而得以提升,后来因为军功而被封为建陵侯。c卫绾曾做太子太傅,后来代替桃侯舍做了丞相,他在朝廷上奏事,但举职分内例行的事上奏,不别有所议论,自从他开始做官司以至于位居丞相,终究无所建树。亦无过错。D武帝即位后,丞相卫绾在景帝卧病时曾滥杀无辜而被免去了官职。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题。 (XX 江苏卷)吴汉,字子颜,南阳宛人也。汉为人质厚少文。及得召见,遂见亲信。建武二年,封汉为广平侯。明年春,围苏茂于广乐,周建招聚十余万人救广乐。汉将轻骑迎与之战,不利,堕马伤膝,还营。诸将谓汉曰:大敌在前而公伤卧,众心惧矣。汉乃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令军中曰: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于是军士激怒,人倍其气。旦日,齐鼓而进,建军大溃。时鬲县五姓共逐守长,据城而反。诸将争欲攻之,汉不听,曰:使鬲反者,皆守长罪也。敢轻冒进兵者斩!乃移檄告郡,使收守长,而使人谢城中。五姓大喜,即相率归降。明年,贼率五万余人夜攻汉营,19 / 42军中惊乱,汉坚卧不动,有顷乃定。即夜发精兵出营突击,大破其众。十二年春,汉乃进军攻广都,拔之。遣轻骑烧成都市桥。帝戒汉曰:但坚据广都,待其来攻,勿与争锋。若不敢来,公转营迫之,须其力废,乃可击也。汉乘利进逼成都,阻江北为营,使刘尚将万余人屯于江南。帝闻大惊,让汉曰: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悖乱!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诏书未到,谢丰、袁吉将众十许万攻汉,使别将将万余人劫刘尚,令不得相救。汉与大战一日,兵败,走入壁。汉乃召诸将厉之曰:欲潜师就尚于江南,并兵御之。成败之机,在此一举。于是多树幡旗,使烟火不绝,夜衔枚引兵与刘尚合军,丰等不觉。明日,汉悉兵迎战,遂大破之。汉从征伐,诸将见战陈不利,或多惶惧,失其常度;汉意气自若,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汉尝出征,妻子在后买田业。汉还,让之曰:军师在外,吏士不足,何多买田宅乎!及薨,赐谥曰忠侯。(选自后汉书吴汉传 ,有删节)(1) 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吴汉激励士气的一组是勃然裹创而起,椎牛飨士今日封侯之秋,诸君勉之军士激怒,人倍其气敢轻冒进兵者斩汉乘利进逼成都方整厉器械,激扬士吏ABcD20 / 42(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吴汉从马上摔落伤了膝盖,撤回营帐。将领们提出,大敌当前,主帅因伤而卧,会使军中产生恐惧心理,吴汉立刻接受了他们的意见。B吴汉面对五万多敌人趁夜进攻、军中惊恐混乱的情况,处变不惊,镇定自若,坚卧不动。他的这一做法,一会儿便稳定了队伍。c吴汉没有听从皇帝告诫,以致落败。他吸取教训,在与刘尚的队伍会合后,树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终于转败为胜。D吴汉具有朴实淳厚的品质,对家人的要求也很严格。他外出打仗时,妻儿曾经在家购买田产,吴汉回来后,责备了他们。【能力训练二综合】1、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宋均字叔庠,南阳安众人也。以父任为郎,时年十五,好经书,每休沐日,辄受业博士,通诗 礼 ,善论难。至二十余,调补辰阳长。其俗少学者而信巫鬼,均为立学校,禁绝淫祀,人皆安之。迁上蔡令,时禁人丧葬不得侈长,均曰:夫送终逾制,失之轻者。今有不义之民,尚未循化,而遽罚过礼,非攻之先。竞不肯施行。迁九江太守,21 / 42郡多虎暴,数为民患,常募设槛阱而犹多伤害。均曰:夫虎豹在山,鼋鼍在水,各有所托。且江淮之有猛兽,犹北土之有鸡豚也。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其务退奸贪,思进忠善,可一去槛阱,除削课制。其后传言虎相与东游渡江。中元元年,多蝗,其飞至九江界者,辄东西散去,由是名称远近。浚道县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众巫遂取百姓男女,岁岁改易,既而不敢嫁娶,前后守令莫敢禁。均乃下书日:自今以后,为山娶者皆娶巫家,勿扰良民。于是遂绝。永平元年,迁东海相,在郡五年,坐法免官。而东海吏民思均恩化,为之作歌,诣闲乞还者数个人。显宗以其能,七年,征拜尚书令。每有驳议,多合上旨。均尝删剪疑事,帝以为有奸,大怒。诸尚书惶恐,皆叩头谢罪。均顾厉色曰: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帝善其不挠,迁均司隶杜尉。数月,出为河内太守,数化大行。均尝寝病,百姓耆老为祷请,旦夕问起居,其为民爱若此。以疾上书乞免,帝使中黄门慰问,固留养疾。司徒缺,帝以均才任宰相,均流涕而辞。均性宽和,不喜文法,常以为苛察之人,身戎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灾害流亡所由而作。及在尚书,恒欲叩头争之,以时方严切,故遂不敢陈。帝后闻其言而追悲之。建初元年,卒于家。(1)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2 / 42A.夫送终逾制,失之轻者失:过错。B.常募设槛阱而犹多伤害募:招求。c.有唐、后二山,民共祠之祠:祭祀。D.帝菩其不挠,迁均司隶校尉挠:阻碍。(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宋均恩德感动民众的一组是禁人丧葬不得侈长诣闻乞还者数千人百姓耆老为祷请其为民爱若此使中黄门慰问后闻其言而追悲之ABcD.(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项是A.宋均早年任郎官时好读经书,常用休息日从师学习,精通诗 礼二经,长于论辩。任上蔡令时执政平稳,不做偏激之事,体现了宽厚的风格。B.宋均任九江太守时,认为虎豹鼋鼍所以为害,在于未能善待它们,应屏除贪欲,撤除槛阱;对于共祠唐、后二山的习俗,主张不应当因此肆扰百姓。c.宋均在尚书令任上正直敢言,任地方官又有治绩,固而深受皇帝赏识。他因病请求辞职时,皇帝给他优厚待遇,不仅派人问候,同时仍想委以重任。D.宋均认为烦苛的人,可能廉洁守法,而那些狡诈刻毒的人,却会带来灾祸;早年任尚书令时即想以此向上陈告,只是限于当时形势,因而未敢上奏。23 / 42(4).把第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 分)(1)今为民害,咎在残吏,而劳勤张捕,非忧恤之本也。译文:(2)盖忠臣执义,无有二心。若畏威失正,均虽死,不易志。译文:2、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安重荣,小字铁胡,朔州人也。重荣有力,善骑射,为振武巡边指挥使。虽武夫,而晓吏事,其下不能欺。有夫妇讼其子不孝者,重荣拔剑授其父,使自杀之,其父泣曰:不忍也!其母从傍诟骂,夺其剑而逐之,问之,乃继母也,重荣叱其母出。重荣起于军卒,暴至富贵,而见晋高祖自藩侯得国,尝谓人曰:天子宁有种邪?兵强马壮者为之尔!虽怀异志,而未有以发也。是时,高祖与契丹约为父子,契丹骄甚,高祖奉之愈谨,重荣愤然,以谓屈中国以尊夷狄,困已敝之民,而充无厌之欲,此晋万世耻也!数以此非诮高祖。契丹使者往来过镇州,重荣箕踞慢骂,不为之礼,或执杀之。是时,吐浑白氏役属契丹,苦其暴虐,重荣诱之入塞。契丹数遣使责高祖,并求使者,高祖24 / 42对使者鞠躬俯首,受责愈谨,多为好辞以自解,而姑息重荣不能诘。天福六年夏,契丹使者拽剌过镇,重荣侵辱之,拽剌言不逊,重荣怒,执拽剌;又为书以遗朝廷大臣、四方藩镇,皆以契丹可取为言。高祖患之,为之幸邺,报重荣曰:前世与虏和亲,皆所以为天下计,今吾以天下臣之,尔以一镇抗之,大小不等,无自辱焉!重荣谓晋无如我何,反意乃决。重荣虽以契丹为言,反阴遣人与幽州节度使刘晞相结。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欲因以窥中国,故不加怒于重荣。其冬,安从进反襄阳,重荣闻之,乃亦举兵。是岁,镇州大旱、蝗,重荣聚饥民数万,驱以向邺,声言入觐。高祖遣杜重威逆之,兵已交,其将赵彦之与重荣有隙,临阵卷旗以奔晋军。重荣闻彦之降晋,大惧,重荣以吐浑数百骑守牙城,重威使人擒之,斩首以献,高祖御楼受馘,命漆其首送于契丹。注:藩镇:指总领一万的军府(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组是:A、有夫妇讼其子不孝者。讼:控告 B、重荣起于军卒,暴至富贵。暴:突然c、契丹骄甚,高祖奉之愈谨。谨:严格 D、姑息重荣不能诘。诘:追问(6)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安重容怀异志和非诮高祖的一组是:25 / 42A、天子宁有种邪 B、兵强骊壮者为之尔重荣箕踞慢骂屈中国以尊夷狄c、重荣诱之入塞 D、重荣怒,执拽剌而充无厌之欲此晋万世耻也!(7)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顶是:A、安重荣虽为武官,但也通晓文吏事务。在处理一起家庭纠纷时,生父不忍杀其子,继母则提剑杀逐,重荣不满继母的行径,厉声将她斥退。B、安重荣愤然于高祖屈尊事夷,每遇契丹使者均极力轻慢侮辱对方,甚至抓捕杀死他们,高祖屈已礼待契丹,而对重荣的一系列做法坚决反对。c、契丹一直伺机图谋晋朝,本应引起晋朝君臣高度警惕,高祖却表示前朝与虏和亲和做法都是为国家考虑现今重荣对抗契丹只能是自取其辱。D、安重荣肖兵起事,借口朝见,聚集数万饥民前往邺地。高祖派遣部队阻击,在双方交战中重荣被俘遇害,高祖令人漆其首级后将它送给契丹。(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又为书以遗朝廷大臣、四方藩镇,皆以契丹可取为言。26 / 42译文:契丹亦利晋多事,幸重荣之乱,期两敝之译文: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练习。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民不知礼义,法弗能正也,非崇善废丑,不向礼义。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法能杀不孝者,而不能使人为孔、曾之行;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孔子弟子七十,养徒三千人,皆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化之所致也。夫刻肌肤,鑱皮革,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圣王在上,明好恶以示之,经诽誉以导之,亲贤而进之,贱不肖而退之,无被创流血之苦,而有高世尊显之名,民孰不从?古者法设而不犯,刑措而不用,非可刑而不刑也;百工维时,庶绩咸熙,礼义修而任贤德也。英俊豪杰,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得其宜,由本流未,以重制轻,则上唱而氏和,上动而下随,四海之内,一心同归,背贪鄙而向仁义。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木,元之而不靡。今使患教知,使不肖临贤,虽严刑罚,民弗从也,小不能制大,弱不能使强也。故圣主举贤以立功,不肖主举其所与27 / 42同。文王举太公望、召公失而王,桓公任管仲、隰朋而霸,此举贤以立功也。夫差用太宰豁而灭,秦任李斯、赵高而亡,此举所与同。故观其所举而治乱可见也,察其党与而贤不肖可论也。(取材于淮南子泰族训)注释:镵(chn):刺、刻。熙:光明、兴盛。临:统管、治理。(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法弗能正也正:正确 B.死不还踵踵:脚后跟(还踵,指后退).c.上唱而民和唱:倡导.D.察其党与察:仔细看.(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语,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被创流血,至难也碧水东流至此回 B.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若风之摇草木c.百工维时,庶绩咸熙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D.圣王在上,明好恶以示之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3).下列语句括号中是补出的文字,补出后语句的意思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非崇善废丑,(则)不向礼义 B.无法不可以为治也,(故)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c.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此)教之所成也 D.非可刑而不刑28 / 42(之)也(4)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部直接反映重礼义教化思想的一组是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无法不可以为治也,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被创流血,至难也,然越人为之以求荣也百工维时,庶绩咸熙,礼义修而任贤德也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木,无之而不靡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A.B.c.D.(5).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A.礼义教化是国之大事,百姓知礼义国家才能兴盛。B.小大之材各得其宜,才能一心同归,政通人和。c.昏庸的君主只会任用那些对自己唯命是从的人。D.治国离不开严刑峻法,否则就会人心涣散,乱象丛生。(6).用斜线(/)给下列短文划直线的部分断句。(5 分)太宗谓太子少师萧曰瑀少号矢得良弓矢数自谓无以加近以示弓工乃曰皆非良材朕问其故工曰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朕始寤向者辩之未精也。反以号矢定四方,识之犹未能尽,况天下之务,其能遍知乎!(取材于资治通鉴唐纪八)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练习。夫传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29 / 42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注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重黎又欲益求人,舜曰: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故唯圣人为能和乐之本也。夔能和之,以平天下,若夔者一而足矣。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曰: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子夏之晋,过卫,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子夏曰:非也,是己亥也。夫己与三相近,豕与亥相似。至于晋而问之,则曰,晋师己亥涉河也。辞多类非而是,多类是而非,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然则何以慎?缘物之情及人之情,以为所30 / 42闻,则得之矣。 (吕氏春秋察传 )注乐正,乐官之长。夔,人名。(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乐正夔注一足,信乎信:相信 B.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进:进用c.夫乐,天地之精也,得失之节也节:关键 D.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汲:打水(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A.闻而审,则为福矣三人行,则必有我师B.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c.有闻而传之者曰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D.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3).下列各项中每句话都能体现本文主旨的一项是夫传言不可以不察。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是非之经,不可不分,此圣人之所慎也缘物之情及人之情,此圣人之所以慎也A.B.c.D.(4).下列对本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第二段通过齐桓公、楚庄王、吴王、智伯的故事,说31 / 42明对别人的话要仔细分析,认真核查。B.第三段与夔、丁氏、子夏有关的文字,说明不结合语言环境,不推究事理,就会造成误解、误传。c.本文分别以生活事例、历史事实和寓言故事作为论据,夹叙夹议,深入浅出。D.文中有的事例类是而非,有的事例类非而是,分别从正反两方面进行论证。(5).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8 分)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译文:故曰夔一足,非一足也。译文:有读史记者曰:晋师三豕涉河。译文:【能力训练三综合】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4 题。贺进士王参元失火书(唐)柳宗元得杨八书,知足下遇火灾,家无余储。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盖将吊而更以贺也。道远言略,犹未能究知其状,若果荡焉泯焉而悉无有,乃吾所以尤贺者也。32 / 42足下勤奉养,乐朝夕,惟恬安无事是望也。今乃有焚炀赫烈之虞,以震骇左右,而脂膏滫瀡之具,或以不给,吾是以始而骇也。凡人之言皆曰,盈虚倚伏,去来之不可常。或将大有为也,乃始厄困震悸,于是有水火之孽,有群小之愠。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斯道辽阔诞漫,虽圣人不能以是必信,是故中而疑也。以足下读古人书,为文章,善小学,其为多能若是,而进不能出群士之上,以取显贵者,盖无他焉。京城人多言足下家有积货,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能出诸口。以公道之难明,而世之多嫌也。一出口,则嗤嗤者以为得重赂。仆自贞元十五年,见足下之文章,蓄之者盖六七年未尝言。是仆私一身而负公道久矣,非特负足下也。及为御史尚书郎,自以幸为天子近臣,得奋其舌,思以发明足下之郁塞。然时称道于行列,犹有顾视而窃笑者。仆良恨修己之不亮,素誉之不立,而为世嫌之所加,常与孟几道言而痛之。乃今幸为天火之所涤荡,凡众之疑虑,举为灰埃。黔其庐,赭其垣,以示其无有。而足下之才能,乃可以显白而不污,其实出矣。是祝融、回禄之相吾子也。则仆与几道十年之相知,不若兹火一夕之为足下誉也。宥而彰之,33 / 42使夫蓄于心者,咸得开其喙;发策决科者,授子而不慄。虽欲如向之蓄缩受侮,其可得乎?于兹吾有望于子,是以终乃大喜也。古者列国有灾,同位者皆相吊。许不吊灾,君子恶之。今吾之所陈若是,有以异乎古,故将吊而更以贺也。颜、曾之养,其为乐也大矣,又何阙焉?【注释】杨八名敬之,在杨族中排行第八。柳宗元的亲戚,王参元的好朋友。滫瀡(xisu) 这里指淀粉一类烹调用的东西。滫,淘米水。瀡,古时把使菜肴柔滑的作料叫滑,齐国人称之为瀡。倚伏出自老子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意为祸是福依托之所,福又是祸隐藏之所,祸福可以互相转化。小学旧时对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的总称。奋其舌这里指对皇帝劝谏、上疏等。奋,鼓动。孟几道孟简,字几道,擅长写诗,尚节好义,是柳宗元的好朋友。祝融、回禄都是传说中的火神名。喙鸟兽的嘴。这里借指人的嘴。许不吊灾,君子恶之据左传记载,鲁昭公十八年(公元前 520 年),宋、卫、陈、郑四国发生火灾,许国没有去慰问,当时的有识之士据此推测许国将要灭亡。许,春秋时国名,在今河南许昌一带。1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4 / 42A今乃有焚炀赫烈之虞,以震骇左右炀:焚烧B蓄之衔忍,而不能出诸口衔:藏在心里c黔其庐,赭其垣,以示其无有黔:黑色D古者列国有灾,同位者皆相吊吊:慰问2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仆始闻而骇,中而疑,终乃大喜嬴乃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自迎嬴B以足下读古人书,为文章,善小学,其为多能若是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c仆良恨修己之不亮,素誉之不立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D故将吊而更以贺也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3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项,全都表明作者祝贺王参元家遭到火灾的原因的一项是劳苦变动,而后能光明,古之人皆然。然时称道于行列,犹有顾视而窃笑者。而足下之才能,乃可以显白而不污,其实出矣。是祝融、回禄之相吾子也。宥而彰之,使夫蓄于心者,咸得开其喙。发策决科者,授子而不慄。ABcD35 / 42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道远言略,犹未能究知其状,若果荡焉泯焉而悉无有,乃吾所以尤贺者也。译文:(2)士之好廉名者,皆畏忌,不敢道足下之善,独自得之心,蓄之衔忍,而不能出诸口。译文:(3)虽欲如向之蓄缩受侮,其可得乎?于兹吾有望于子,是以终乃大喜也。译文: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4 题。陶朱公长子吝金害弟(汉)司马迁朱公居陶,生少子。少子及壮,而朱公中男杀人,囚于楚。朱公曰:杀人而死,职也。然吾闻千金之子,不死于市。告其少子往视之。乃装黄金千溢,置褐器中,载以一牛车,且遣其少子。朱公长男固请欲行,朱公不听。长男曰:家有长子曰家督,今弟有罪,大人不遣,乃遣少弟,是吾不肖。欲自杀。其母为言曰:今遣少子,未必能生中子也,而先空亡长男,奈何?朱公不得已而遣长子,为一封书遗故所善庄生,曰:至则进千金于庄生所,听其所为,慎无与争事。长男既行,亦自私赍数百金。至楚,庄生家负郭,披藜到门,居甚贫。然长男发书进36 / 42千金,如其父言。庄生曰:可疾去矣,慎毋留!即弟出,勿问所以然。长男既去,不过庄生而私留,以其私赍献遗楚国贵人用事者。庄生虽居穷阎,然以廉直闻于国,自楚王以下皆师尊之。及朱公进金,非有意受也,欲以成事后复归之以为信耳。故金至,谓其妇曰:此朱公之金。有如病不宿诫,后复归,勿动。而朱公长男不知其意,以为殊无短长也。庄生间时入见楚王,言某星宿某,此则害于楚。楚王素信庄生,曰:今为奈何?庄生曰:独以德为,可以除之。楚王曰:生休矣,寡人将行之。王乃使使者封三钱之府。楚贵人惊告朱公长男曰:王且赦。曰:何以也?曰:每王且赦,常封三钱之府。昨暮王使使封之。朱公长男以为赦,弟固当出也,重千金虚弃庄生,无所为也,乃复见庄生。庄生惊曰:若不去邪?长男曰:固未也。初为事弟,弟今议自赦,故辞生去。庄生知其意欲复得其金,曰:若自入室取金。长男即自入室取金持去,独自欢幸。庄生羞为儿子所卖,乃入见楚王曰:臣前言某星事,王言欲以修德报之。今臣出,道路皆言陶之富人朱公之子,杀人囚楚,其家多持金钱赂王左右,故王非能恤楚国而赦,乃以朱公子故也。楚王大怒曰:寡人虽不德耳,奈何以朱公之子故而施惠乎!令论杀朱公子,明日遂下赦令。朱37 / 42公长男竟持其弟丧归。至,其母及邑人尽哀之,唯朱公独笑,曰:吾固知必杀其弟也。彼非不爱其弟,顾有所不能忍者也。是少与我俱,见苦为生难,故重弃财。至如少弟者,生而见我富,乘坚驱良,逐狡兔,岂知财所从来,故轻弃之,非所惜吝。前日吾所为欲遣少子,固为其能弃财故也。而长者不能,故卒以杀其弟,事之理也,无足悲者。吾日夜固以望其丧之来也。(节选自史记越王勾践世家第十一 )【注释】朱公陶朱公,春秋时越国大夫范蠡的别号。家督长子,因长子有督理家事的缘故,故称家督。星宿我国古代对星座的称谓,共分二十八宿。三钱本指夏商周对钱币所分的三等:赤、白、黄。黄为上,白次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