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桓晋文之事(第二课时)_第1页
齐桓晋文之事(第二课时)_第2页
齐桓晋文之事(第二课时)_第3页
齐桓晋文之事(第二课时)_第4页
齐桓晋文之事(第二课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 10齐桓晋文之事(第二课时)齐桓晋文之事(第二课时)一、导语设计(出示如下成语,请学生读一遍:缘木求鱼杯水车薪水深火热箪食壶浆事半功倍自暴自弃一暴十寒赤子之心与人为善当务之急知人论世出类拔萃舍生取义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人之患在好为人师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生于忧患,死于安乐鱼和熊掌不可得兼以其昏昏,使人昭昭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这些成语都出自孟子 。历经两千多年岁月的筛选,这些佳言妙句仍然鲜活,这就说明了孟子驾御语言的才华和孟子的斐然文采。孟子以能言善辩著称于当时,游说诸侯,教诲后学,诱导听众,议论风发,纵横捭阖。这节课,我们就重点了解一下孟子和他的孟子 ,进行一次研究性学习。二、课文悟读(一) 齐桓晋文之事侧重论辩技巧的学习,此文的论辩技巧主要在于运用了反复问难、因势利导、循循善诱、层层进逼的方法,请学生结合此点谈谈自己读书的体会。示例 1:文章开头,孟子迎合齐宣王希冀称霸的心理,成2 / 10功地转换话题,提出“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的中心论点。继而又机敏地从齐宣王怜惜牛的事实连类引发,肯定他有恻隐之心出发,施恩百姓并不难做到,批评宣王恩及禽兽而功不至百姓,有鼓励,也有指责。至此迫使宣王道出真心话,承认自己不肯行王道是企图以武力称霸诸侯。于是孟子从正反两方面说明行霸道无异于“缘木求鱼” ,只有施仁政才能成就王业,激起齐宣王试行仁政的兴趣。此时孟子才将王道的主张,施行仁政的内容、步骤、方法和盘托出。示例 2:用譬喻陈说事理,论列是非,是孟子论辩技巧的又一特点。如用“缘木求鱼”比喻齐宣王以霸道求统一天下的徒劳无功,生动形象,妙趣横生。凡是高妙的游说,论辩者首先要把握对方的心理,化解对方的敌意,求同存异,掌握主动,蓄谋存势,然后再抓住时机,一举攻破对方。考察烛之武、文种、触龙还有邹忌的游说,虽然各有其风格和特点,但也无不入此规则。孟子比起这些人来,则更显其圣人之胸襟、高屋建瓴之气势和进退自如之能事。尤其是在论说的主动权把握上千回百转、迂回前进、游刃有余的说理过程上,更为人称道。他一步一步牵着齐宣王的鼻子走到自己的“仁政”之路上来,其中弃“齐桓晋文之事” ,谈“保民而王”之术,避实就虚,弃异求同的话题选择;用“以羊易牛”的小事,发掘对方长处,给予对方3 / 10信心,缩短双方距离的心理战术;要说道理,先举事例,打比方, “引而不发,跃如也” ,并逐层推进的启发方式;明知故问,有纵有擒,因势利导,引之人彀,由齐宣王高高在上的问询,到自己承认“吾惛,不能进于是矣”的“围剿”等方法令人叫绝。短短的篇章,波翻浪卷,风云开合,舒卷自如。示例 3:我很同意你的观点,比喻这种修辞格,是文学语言的重要的表达形式之一。使用得好,将使文章既具有生动的直观性,又能够揭露事物的本质。用“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见舆薪”来突出宣王的“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 ,同样是力能做到而不做,是“不为也,非不能也” 。 “挟太山以超北海”与“为长者折枝”形象地对比出前者是绝对做不到的,而后者不过是举手之劳。 “天下可运于掌”这个比喻,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王天下是一件十分容易的事。 “缘木求鱼”的比喻,和孟子其他许多比喻一样,已变成今天习用的成语,它形象地说明了齐宣王要以区区之齐去战胜八倍于自己的各诸侯国是多么愚蠢,这个生动的比喻,彻底打碎了齐宣王的幻想,犹如当头棒喝,使文势如悬崖坠石,有千钧之力。(有人统计, 孟子全书共 261 章,其中,有 93 章使用了比喻,数量达 159 处之多。汉赵歧孟子题词说:4 / 10“孟子长于比喻,辞不迫切,而意已独至。 ”可谓说到了点子上)示例 4:排比的运用,也是文章的一大特色。它是散句中的整句,首先形成文章参差错落之美,又声调铿锵,富于音乐性,在内容上既对文章进行拓展,又突出思想,加强感情,使文章气势盛壮这种方法运用得好,则能使文采裴然,行而远矣。如“然一羽之不举为不用恩焉” ,这一组排比句,以不可辩驳的气势说明“不能”是有别于“不为”的。它的浅显易懂,还由于排比之中兼用了比喻的手法,真正是以简御繁地把难懂的道理轻松自然地讲得清楚明白。“为肥甘不足于口与便嬖不足使令于前与” ,这一组排比句,则是不厌其烦地故意揣度,既扩充了文章的内容,又使齐宣王为生活奢侈而自感惭愧,并进而去检点自己,包含了孟子“民贵君轻”的思想,又迫使齐宣王朝着“王天下”的方向迈进。“今王发政施仁皆欲赴诉于王” ,这一组排比句,从“仕者” “耕者” “商贾”和“天下之欲诉其君者”等四个方面全方位地展示了“发政施仁”的好处,在齐宣王面前显示了巨大的诱惑力,展开了一幅“保民而王”的美丽远景。“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四个排比5 / 10句,形象地写出了小农生产丰衣足食、安居乐业的情景,不但加强了思想上的说服力,而且加强了情绪上的感染力。示例 5:孟子精心劝导齐宣王“推恩”于民,我认为对于“推恩” ,有一点体会。 “恩”即恩情, “推”就是推广,所谓“推恩”就是推广自己的恩情。按照孟子前面的论述,“推恩”的基础是国君具有“不忍之心” ;“推恩”的做法就是以国君的“仁心”为起点,使其发扬、推广;“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这两句表明“推恩”的方式是由小及大,由近及远,推己及人;而“推恩”的最终目的是团结自己的民众,进而“王天下” ,儒者常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是这个意思。示例 6:孟子政治理论里面的理想社会似乎是一个乌托邦,他描绘了一个人民安居乐业,社会道德高尚,既恬静又和谐,带有浪漫色彩的小农经济社会。首先这个社会的核心人物国君有仁爱之心,且能“推恩”于百姓;其次,国家有凝聚力,有吸引力,仕者、耕者欲至,商者、行者欲来,天下“疾其君者”欲归附于之;再次,国家人民生活富足,百姓有恒产,足温饱,知孝悌,懂礼节,不仅自己的家中安乐和睦,而且所有的人充满爱心,整个社会不再有受难之人。总之,是国泰民安,天下太平。他的理想6 / 10社会,与柏拉图的“理想国”一样,只能是乌托邦式的空想。在古代,尤其是在那样一个“霸道”之风盛行的社会,是没有实现的可能的。三、拓展探究教师把学生的讨论话题进一步引向深入,抛出几个问题引发进一步的联想与思考:1.如何认识孟子“仁政”学说的性质?他的学说到底对当时以及后世的社会有多大的影响力?在当今的社会现实中,你能否发现孟子思想的影子?示例:孟子“仁政”学说的终极目标,是维护封建统治的长治久安,而非为人民谋幸福。但是他提出的社会政治主张在客观上制约了专制君权的恶性发展,维护了人民的基本生存权利,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因而孟子的学说成为后世开明政治家、思想家们一再援引的范例。比如:汉代“文景之治”时期,唐代“贞观之治”时期,宋代王安石变法等,甚至成了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利用的思想资料。当今的中国社会,正在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中便有孟子的“保民”政策的影子,我们正在力图达到小康阶段的发展目标,有恒产者有恒心, “鼓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就成为必需;但是现在,距离孟子的“理想国”也还存在一定的距离,贫困仍未被抛到九霄云外。2.关于孟子的政治主张,你能不能从你所学过的文章中,7 / 10加以综合总结?示例:关于孟子的政治主张,我们可以从下列课文及其承载的思想窥见一斑:从齐桓晋文之事看孟子“保民而王,莫之能御”的仁政思想;从庄暴见孟子看孟子“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从孟子见梁襄王看孟子“敬天保民” (范文澜语)的思想;寡人之于国也 (见语文第一册)看孟子选拔贤才要以民意为准绳的思想;从攘鸡等短文(见读本第五册)看孟子“省刑罚,薄税敛”的思想;从鱼,我所欲也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课文(见初中教材)看孟子“舍生取义” “顺乎民心、合乎正义” “勤奋不息、努力上进”等思想。板书设计(根据学生的发言,即兴安排)学习卡片1.字词积累【道】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此其为餍足之道也前一个是“称道、称赞”意,作谓语。后一个是“方法”意,作宾语。【王】无以,则王乎?/则可以王矣?/保民而王/是心足以王矣/(故王)之不王,非之类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8 / 10都用作动词,是名词活用作动词, “行王道统一天下”的意思。课文中其他的活用列举如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刑于寡妻/危士臣/朝秦楚/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王语暴以好乐/今王鼓乐於此/举疾首蹙而相告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活用情况分别如下:“老” “幼”两词(第一个)和“远”字、 “寒”字、 “危”字都是由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刑” “树” “衣” “语” “鼓”“疾” “朝”字都是名词活用作动词,其中还有些使动用法;有时数词如“一”字也可活用作动词。【若】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若无罪而就死地也/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则牛羊何择焉?/以若所为,求若所欲/若是其甚与?/虽与这俱学,弗若之矣/五个“若”字用法各不相同,分别相当于“像” “好像”“如果” “你” “比得上”等意思。【是】是心足以王矣/无伤,是乃仁术也/是不为也,非不能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吾何快于是!/王岂为是哉?/其若是,孰能御之/不能进于是矣/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其如是,孰能御之/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是以后世无传焉/是以君子远庖厨也/“是”的用法其实就两种:一为指示代词“这”的意思;9 / 10一为现代表示肯定和判断的“是”字,但在使用中,因为句中词的次序等原因,理解上可能一时不好接受,但只要按语法关系稍作分析,便容易搞懂。【然】然,诚有百姓者也/然则一羽之不举/物皆然,心为甚/然则王之所大欲,可知已/然则小固不可以敌大/则苗浡然兴之矣/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七个句子中,独立的“然”字,一般用作谓语,其意思应该是“对”或者“这样”等意思;作形容词词尾的,其意定为“的样子” ;与其他虚词连用的,一般用作连词,其意为“那么” 。通假字: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盖亦反其本矣/刑于寡妻/王说曰:“诗云:他人有心,子忖度之。 ”/将以衅钟/无以,则王乎?/及陷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罔民也。/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蚤起,施从良人之所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无或乎王之不智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2.孟子一书的警策之句很多,兹择要辑录部分:尽信书 ,则不如无书 。老吾老,以及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