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梁预制开工报告_第1页
T梁预制开工报告_第2页
T梁预制开工报告_第3页
T梁预制开工报告_第4页
T梁预制开工报告_第5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5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T 梁预制 吊装开工报告梁预制 吊装开工报告 一 一 工程概况工程概况 1 我标共有 40 米 T 梁桥两座 分别为团圆特大桥和小道 号桥 其中团圆特大桥为 26 孔 40 米共 312 片 T 梁 小道 桥桥为 4 孔 40 米 T 梁 48 片 40 米 T 梁共 360 片 其 余 9 座桥均为 25 米 T 梁桥 分别为 伊家铺 桥 84 片 小道 号桥 60 片 小道 号桥 54 片 小道 号桥 96 片 小道 号桥 90 片 小道 号桥 48 片 石片 号大桥 60 片 石片 号桥 108 片 石片 号桥 156 片 25 米 T 梁共计 756 片 2 预制厂布设 考虑地形情况 路线设计情况及工期要求 沿线共布设三个预制场 均位于路基挖方段 1 预制场位于小道 号桥与小道 号桥之间 负责 6 座桥共 432 片 25 米 T 梁预制 2 与 3 预制场位于石片 号桥与团圆特大桥之间 该段路基全长 560 米 2 预制厂负责 6 座桥共 324 片 25 米 T 梁预制 3 预制厂负责 2 座桥共 360 片 40 米 T 梁 预制 二二 人人员员配配备备 1 施工组织 负责内容姓名备注 总负责人张立功项目经理 总技术负责人张振宇项目总工 1 预制厂施工负责人孙建光项目副经理 质检负责人姚大伟 2 预制厂施工负责人周福生项目副经理 质检负责人王云刚 3 预制厂施工负责人王长龄 安全负责人史建革安全工程师 试验负责人郄利华试验室主任 2 人员配备 每个预制厂配备 钢筋工 50 人 模板工30 人 混凝土工10 人 吊装工15 人 其它人员20 人 三 施工准备三 施工准备 1 预制台座 1 预制场共设大梁底座 24 个 2 预制场设大梁底座 20 个 3 预制场设台 座 25 个 大梁预制台座分两层 基础底层为钢筋混凝土 宽度为 80cm 厚度为 20cm 基础 顶层为钢筋混凝土 厚度为 30cm 宽度与 T 梁设计底板同宽 台座第二层在两端加厚 加 宽 宽度为 250 长度为 250 顶面为 8 厚钢板 在台座侧面将钢绞线从起弯点位置处 向梁端头每米画一道竖线并标上纵向坐标值 40 米 T 梁于设反拱 3cm 25 米 T 梁设反拱 1 5cm 均以抛物线设置 2 T 梁模板 三个预制场均设大梁模板 6 套 全部未组合钢模 免板厚度为 6mm 3 设备准备 预制设备 每个预制场均配备两台龙门吊 其中 1 2 预制场四台龙门吊每台吊装重 量为 40 吨 梁重 59 5 吨 3 预制场龙门吊每台吊装重量为 70 吨 梁重 115 吨 吊装设备 1 2 预制场架桥机架设能力为 70 吨 3 预制场架桥机架设能力为 150 吨 运输设备 1 2 3 预制场运梁采用自行无轨轮式运梁平车运输 电力设备 2 3 预制场预制电力由 320KW 变压器供电 吊装由两台 250KW 变压器电 力供应 1 预制场变压器为 250KW 可供吊装和预制使用 供水设备 由水车将生产用水运至现场 振捣机具的准备 1 根据模板的设计情况 40 米 T 两每片梁在混凝土浇筑时需配备 18 台附着式振捣 器 25 米梁需配备 12 台 2 插入式振捣器采用普通较常用的 50 型及 30 型振捣器 张拉 压浆设备 1 张拉机具与锚具配套使用 千斤顶与压力表配套校验 以确定张拉力与压力表读 书之间的关系曲线 所用压力表的精度不低于 1 5 级 2 根据设计张拉力的大小选择千斤顶的吨位为 120 吨 配备行程与之配套的高压油 泵和油表 张拉前将张拉机具送至有资格检定的单位进行校验 使用超过 200 次或半年后 或拆修更换配件 以外碰震时重新校验 锚具夹片准备 1 锚夹由经国家技术鉴定和产品鉴定 运到现场之前进行检验 2 锚夹具须经过外观检查 不得有裂纹 伤痕 锈蚀 尺寸不得超过允许偏差 对 锚具的强度 硬度 锚固能力等 根据供货情况 按有关规定进行检验 符合要求后使用 4 拌合站 砂石堆放场及钢筋加工场准备 1 每个预制场均设两台 500 型混凝土拌合机 砂石料场与混凝土拌合机占地面积 每个预制场约为 1500 平米 2 钢筋加工场设置于靠便道一侧 与存梁区相邻 占地面积约为 400 平米 3 钢筋加工 安装设备 每个预制厂配备钢筋切断机 1 台 钢筋弯曲机 1 台 点焊机 3 台 对焊机 1 台 钢筋扁担 梁 1 台 4 安全设备 安全帽 安全带 绝缘手套 绝缘鞋 上下 T 梁梯子 漏电保护装 置 卷扬机自锁装置 灭火器 5 技术准备 1 图纸审核 施工前组织项目部有关技术人员对图纸全面审核 复核 T 梁预制长度 细部尺寸 钢绞线下料长度 预应力管道坐标 预埋件等 熟悉施工图纸 资料和有关文件 领会设计意图 如有疑问或发现差错及时记录 报请设计部门予以解答 2 T 梁预制及安装施工计划 方案 由项目总工程师会同相关技术人员制定施工工 艺 人员配备 设备配备 施工计划 安全方案等技术文件 并在技术交底中向有关人员说 明 3 技术交底 T 梁预制及安装施工前 由项目总工程师向现场施工负责人 技术员 试验员 安全员 材料员 工长等进行书面一级质量 安全 施工工艺等一级技术交底 施 工现场负责人 技术员对工段 班组长以及现场其它施工人员进行二级技术交底 内容包括 施工方法 施工工艺 施工顺序 质量标准 技术资料 质量与安全措施 文明施工等 4 混凝土配合比 按照混凝土设计强度要求 已完成混凝土配合比的试验室配合比 施工配合比 以满足 T 梁预制及吊装施工工艺的要求 此项工作已完成 并已经试验监理工 程师检验认可 5 钢绞线伸长量计算 以梁长 40 米为例 根据桥梁施工技术规范 JTJ041 2000 预应力钢绞线平均张拉应力的计算公式 Pp p 1 e kx kx Pp 预应力筋平均张拉力 N P 预应力筋张拉端的张拉力 N X 从张拉端至计算截面的孔道长度 m 从张拉端至计算截面曲线孔道部分切线的夹角之和 rad k 孔道每米局部偏差对摩擦的影响系数 预应力筋与孔道壁的摩擦系数 根据桥梁施工技术规范 JTJ041 2000 12 8 3 1 公式 L Pp L Ap Ey L 预应力筋的伸长量 L 预应力筋有效工作长度 主要参数如下表 钢绞线弹性模量 Ey MPa 管道摩擦系数 钢绞线标准强度 Ryb MPa 钢绞线面积 Ap mm2 管道偏差系数 k 1 99 105 0 225 1860 1400 0015 计算说明 a 8 a 表示钢绞线根数 线段 AB BC CD 分别表示锚固点至曲线起点长 曲线长 曲线终点至跨中直线长 rad 为弧度 n 180 n 为起弯角 40mT 梁伸长量计算 2 L 为 40mT 梁伸长量 单位为 钢束编号 N1N1 a 8 张拉控制应力 p a Ap Ryb 0 75 10 3 15621562KN 设计张拉应力 MPa 按照钢束半跨三截面 列出下面参数汇总表 线段 X m rad k KX e kx PPp2 L AB11 171 00 00150 2250 01680 9834 1562 40 1549 39 155 3 BC6 116 0 1220 00150 2250 03670 9640 1536 39 1508 57 82 8 CD4 080 00 00150 2250 00610 9939 1480 76 1476 25 54 0 21 367 总伸长值 292 2 钢束编号 N2N2 a 7 张拉控制应力 p a Ap Ryb 0 75 10 3 13671367KN 设计张拉应力 MPa 按照钢束半跨三截面 列出下面参数汇总表 线段 X m rad k KX e kx PPp2 L AB10 3800 00150 2250 0155700 9846 1367 10 1356 52 126 4 BC4 8920 122 0 00150 2250 0348260 9658 1345 94 1322 78 58 1 CD6 07600 00150 2250 0091140 9909 1299 63 1293 73 70 5 21 35 总伸长值 255 0 钢束编号 N3N3 a 7 张拉控制应力 p a Ap Ryb 0 75 10 3 13671367KN 设计张拉应力 MPa 按照钢束半跨三截面 列出下面参数汇总表 线段 X m rad k KX e kx PPp2 L AB9 58700 00150 2250 0143810 9857 1367 10 1357 33 116 8 BC3 6700 122 0 00150 2250 0329930 9675 1347 55 1325 57 43 7 CD8 07200 00150 2250 0121080 9880 1303 59 1295 74 93 9 21 33 总伸长值 254 3 钢束编号 N4N4 a 7 张拉控制应力 p a Ap Ryb 0 75 10 3 13671367KN 设计张拉应力 MPa 按照钢束半跨三截面 列出下面参数汇总表 线段 X m rad k KX e kx PPp2 L AB7 320 00 00150 2250 0109800 9891 1367 10 1359 63 89 3 BC1 3980 122 0 00150 2250 0295850 9708 1352 16 1332 36 16 7 CD12 57700 00150 2250 0188660 9813 1312 57 1300 27 146 7 21 30 总伸长值 252 8 钢束编号 N5N5 a 7 张拉控制应力 p a Ap Ryb 0 75 10 3 13671367KN 设计张拉应力 MPa 按照钢束半跨三截面 列出下面参数汇总表 线段 X m rad k KX e kx PPp2 L AB4 06300 00150 2250 0060950 9939 1367 10 1362 95 49 7 BC1 3980 122 0 00150 2250 0295850 9708 1358 80 1338 91 16 8 CD15 77900 00150 2250 0236690 9766 1319 01 1303 54 184 6 21 24 总伸长值 251 1 四 预制及架设计划四 预制及架设计划 1 每个预制场计划每天预制梁数量 1 预制场 3 片 预制时间约需 150 天 2 预制场 2 5 片 预制时间约需 140 天 3 预制场 3 片 预制时间约需 150 天 2 每片大梁预制时间 模板安装 1 天 混凝土浇筑完成至张拉时间视温度及达到 100 强度所需龄期而定 强 度必须达到 100 且龄期不少于 5 天 张拉 压浆至运梁需 2 天 压浆强度不小于 30MPa 每片梁生产时间共计 8 天 3 1 预制场计划预制日期 2008 年 8 月 20 日 计划完工日期 2009 年 1 月 15 日 2 预制场计划预制日期 2008 年 10 月 20 日 计划完工日期 2009 年 3 月 30 日 3 预制场计划预制日期 2008 年 8 月 10 日 计划完工日期 2009 年 1 月 20 日 4 1 预制场计划架设日期 2008 年 8 月 30 日 计划完工日期 2009 年 1 月 25 日 2 预制场计划架设日期 2008 年 10 月 30 日 计划完工日期 2009 年 4 月 10 日 3 预制场计划架设日期 2008 年 8 月 20 日 计划完工日期 2009 年 1 月 30 日 5 1 预制场存梁台座布设 存梁区长度 60 米 单层可存梁 24 片 2 预制场存梁台座布设 存梁区长度 60 米 单层可存梁 24 片 3 预制场存梁台座布设 存梁区长度 90 米 单层可存梁 12 片 五 五 T T 梁预制施工工艺梁预制施工工艺 1 施工办法 预制梁场设置在完成的路基上 每个预制制场配备两台 一套 龙门吊 进行模板拼装 混凝土浇筑和移梁等工作 设相应的存梁区 2 钢筋加工与安装 梁底主筋采用对焊的方法焊接 在台座外侧绑扎梁肋钢筋 绑扎 好后吊装至台座上 待安装好模板后 绑扎顶板钢筋 垫块与梁体同标号 与模板接触面为 椭圆 每平米布置 3 5 个 3 钢波纹管安装 梁肋钢筋绑扎完成后 安装梁肋钢波纹管 安装时按照图纸中给定 的坐标标注于大梁底座侧面的数据准确定位 钢波纹管直线段至少每隔 1m 设置一道定位钢 筋 曲线段至少每隔 0 5m 设置一道定位钢筋 浇筑混凝土前在钢波纹管内穿入较小尺寸的 塑料管 待混凝土强度达到 2 5Mpa 后抽出塑料管 梁顶第一层钢筋安装完毕后 安装负弯 矩取钢波纹管 波纹管内穿入与设计数量相同的临时钢绞线束 待混凝土强度达到 2 5Mpa 后抽出临时钢绞线束 4 混凝土拌合及运输 每个预制场均由一台 50 强制式拌合机拌合混凝土 2 台机动翻 斗车配备吊斗 吊斗内混凝土运输至龙门吊下 龙门吊吊装吊斗至待浇 5 混凝土浇筑 混凝土采用龙门吊配吊斗浇筑 浇筑施工采用水平分段 斜向分层 每段浇筑 8 10m 先浇筑马蹄部位混凝土 浇筑至斜截面部位 超前腹板混凝土 3 4 米 然后一起浇筑腹板 顶板混凝土 腹板混凝土斜向分层 分层厚度为 30 左右 待到离另 一端头 5m 时 反向浇注混凝土 浇筑时钢绞线以上位置处采用插入式振捣器振捣 钢绞线 以下位置处采用附着式振捣器振捣 附着式振捣器在两侧钢绞线位置处以梅花型布设 间距 为 1 2 米 在浇筑梁顶混凝土时用木制或铝合金制作的刮板将梁顶面刮平 终凝之前进行两 次抹面收浆和刷毛 6 T 梁养生 梁顶混凝土刷毛后覆盖土工布 饱水养生 模板拆除后梁肋采用覆盖土工 布 喷淋法养生 养生时间不少于 7 天 拆模后在两侧设置圆木支撑 以防止梁体侧翻 圆 木直径为 18cm 以上 7 穿束及张拉 将经检验合格的钢绞线按计算施工长度下料 梳理顺直 每 1 1 5 米绑 扎一束扎丝 编匝成束穿入预留的孔道内 当混凝土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 100 且养生时间 大于 5 天后进行预应力钢束的张拉 8 钢绞线张拉 张拉从两端同时对称进行 张拉顺序为 0 初应力 25 米 T 梁为 15 测伸长量 40 米为 20 测伸长量 100 设计张拉力 测伸长量 103 持荷两分 钟 锚固 张拉完毕后测量起拱值 如偏差较大 查找原因 张拉采用 双控法 即以应 力控制为主 伸长量做参考 实际伸长量与计算伸长量在 6 如超过此值 查明原因后在 行施工 9 压浆 张拉完成后及时封锚 压浆 压浆采用真空压浆法 压浆从下层孔道向上层孔 道压浆 10 T 梁在吊装之前 在梁端上标出支座位置线 11 施工工艺流程 清理底模 施工放样 绑扎钢筋 安装预应力管道 安装侧模 端 头模板 绑扎顶板钢筋 浇筑梁体混凝土 梁体养生 张拉 压浆 移梁 封堵头 12 质量检验标准 后张法实测项目 项 次 检查项目规定值或允许偏差检查方法和频率 梁长方向 30 1 管道坐标 梁高方向 10 尺量 抽查 30 每根查 10 个点 同排 10 2 管道间距 上下层 10 尺量 抽查 30 每根查 5 个 点 3 张拉应力值符合设计要求查油压表读数 全部 4 张拉伸长率符合设计规定 设计未规定时 6 尺量 全部 钢束 每束 1 根 且每断面不超过钢丝总 数的 1 5 断丝滑丝数 钢筋不允许 目测 每根 束 六 六 T T 梁运输 安装梁运输 安装 1 梁体运输 采用两龙门吊将梁体起吊 梁两端头分别置于无轨轮式运梁车两平车上 运梁车靠自身动力前行 运输至架桥机下 运输过程中两平车两侧车轮始终行走于已架设完 成的相邻 T 梁的梁肋附近 保持一定的速度匀速前行 2 架桥机前移 架桥机支腿分前支腿 中支腿 后支腿 活动式支撑千斤顶 架桥机 在前移前用活动式千斤顶和前支腿将架桥机纵梁升高 升高至中支腿离梁体顶面约 20cm 将后支腿前移 然后用活动式千斤顶和后支腿将架桥机落至中支腿接触梁顶面为止 撤除活 动支腿 架桥机主梁在中支退和后支腿上前移 如此反复直至将中支腿置于已架设好一孔 T 量的前端部 前端部放置横移横梁 横梁为双轨式 3 架桥机过孔 配重分两种 一种需用 T 梁配重 一种为两吊装天车移动至架桥机纵 梁尾端处配重 以 T 梁配重为例 架桥机过孔之前运输一片梁置架桥机尾端并将粮体一端悬 挂于其上 架桥机横梁通过中支腿和后支腿向前移动 当横梁尾端接近后支腿时 用移动式 千斤顶将横梁顶起 使后支腿脱离已架设好梁体顶面约 20cm 将后支腿前移 落下横梁 使后支腿置于已架设好梁体顶面 前移架桥机直至前支腿就位于另一端盖梁上前支腿横梁上 在平移过程时调整后中支腿和后支腿高度 使横梁在移动过程中始终保持水平 4 临时支座安装及梁边线放样 临时支座为钢制砂箱 砂箱制做时在压力机上做承压 试压 压力为 3 倍的梁体重量 在梁体吊装之前 将砂箱置于设计位置处并测设标高 每个 梁端相对应位置处放置一个 T 梁吊装前 在盖梁上用墨斗放出每一片 T 梁的梁端及梁底两 侧对应位置线 以保证在 T 梁架设时落梁位置准确 5 T 梁安装 架桥机过孔时将梁一端用起前起重天车吊起前移 待梁体另一端移动至 与后起重天车下位置时将另一端吊起 将梁体移至指定位置并落梁 梁体横向移动时 前支 腿和中支腿通过支撑于两横梁轨道上横向移动 前后支腿横梁始终保持水平 平行 与承重 上横梁垂直 6 T 梁吊装顺序 每一孔半幅为 6 片 均先架设外边梁 其次为第二片 第三片 第 四片 内边梁 第五片 7 T 梁临时固定 T 安装就位后及时采取临时固定措施 固定完备之后再将架桥机吊 装钢丝绳卸掉 移走架桥机 边梁固定时 外侧靠防撞挡墙处用 18cm 圆木垂直支撑于挡墙 顶面和 T 梁翼缘端下方 相反方向侧用 18cm 圆木斜向支撑 第二片梁架设完毕后一端用 两根圆木斜向支撑 两片梁之间用钢筋横向连接五道 其它梁临时固定如此 如图所示 七 安全环保措施七 安全环保措施 1 设立专职安全员并建立 24h 旁站制度 及时纠正和消除施工中出现的不安全苗头 2 对施工人员定期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知识的考核 3 各种临时的承重结构及模板认真检算设计 确保强度 刚度和稳定性 4 高空作业要严格按照规范和安全作业规则佩戴安全帽 安全带 设置安全网 大风 大雨等不良气候条件下不得进行高空作业 5 吊装作业时 起重机下严禁人员逗留 并设立明显的作业和禁入标志 6 吊梁和移梁作业时 派专人检查起重设备各系统 确保万无一失 7 工地设立明显的安全警示牌和安全注意事项宣传栏 8 各类机械设备操作人员必须持证上岗 无证人员或非本机人员不得上机操作 9 场内电路布置要规范化 电器开关设在防雨防晒的电器棚内 距离地面不小于 1 5m 10 张拉时 严禁非工作人员进场 操作人员不得站在张拉千斤顶后 以防飞锚伤人 高压油管接头要紧密 随时检查 防止高压油喷出伤人 11 压浆人员操作时要戴防护眼镜 口罩和安全帽 八 环境保护八 环境保护 1 进场后立即组织全体职工学习相关法律法规 使每个参与建设的职工都懂法 守法 依法施工 同时自觉接收当地环保及其他相关行政部门的监督和管理 2 在各项施工中 应尽量减少对原有自然环境的破坏 3 加强对施工技术的改造 积极推广清洁生产 减少污染源 4 加强环境管理 全面推行污染排放控制原则 将污染降低到最低限度 5 弃渣堆放点应远离河道 不覆盖原有植被 控制在规划好的荒地内 6 力行节水减污 提高施工用水重复率 降低废水排放量 7 制度和健全排污法规体系 加强排污管理 8 继续加强施工污染的终端处理 控制污染物排放量 降低污染 9 加强环境监测和事故预防 避免污染事故的发生 必要时邀请有关环保科研部门来工 地现场监测 以确定是否发生污染 10 保护原有植被 对合同规定的施工界限内 外的植草 树木等尽力维持原状 砍伐 树木和其他经济植物时 应事先征得所有者和业主的批示同意 严禁超范围砍伐 11 临时用地范围内的耕地采取措施复耕 其他裸露地表植草或种树进行绿化 12 工程完工后 及时进行现场彻底清理 并按设计要求采用植被覆盖或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