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的生活方式研究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的生活方式研究 摘要 随着外来流动人口大量涌入城市 外来流动人口的社会融 合或城市适应问题就成为我国社会科学的一个重大课题 生活方式 的形成和变迁也随之成为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 本文在评述国内外 生活方式研究进展基础之上 认为我国对于生活方式的研究尚限于对 国外理论的理解和消化吸收上 社会学学者在研究生活方式上做了大 量工作 地理学者不乏就生活方式某一方面或某些方面从行为地理学 时间地理学 社会地理学角度展开研究 但缺乏对生活方式整体 系 统和全面的研究 上海是一个外来流动人口规模庞大且增速较快的 城市 本文选择上海作为研究的样本地域 把外来流动人口作为研究的 对象 对其生活方式作为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由 于目前不同学者对外来流动人口的统计口径和生活方式的包含内容 千差万别 因此 为使本研究更具实际意义 本研究对两者作出了明确 界定 在此基础上 运用大量实地社会调查数据 辅之以质性分析方法 从 城市社会地理学和社会学相结合的视角 对研究内容进行探讨 研究 发现 在人口流动产生不同于传统的家庭模式下 家庭规模 家庭成员 角色 家庭观念 以及家庭地位等呈现不同的特征 并产生一些超生 未婚先育以及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教育等社会问题 由于制度性歧 视和自身因素的影响 外来流动人口到上海后主要进入非正规就业部 门工作 劳动时间长 劳动强度大 收入偏低 稳定性差和社会保障 水平低乃至缺失是其工作的主要特点 受其工作性质的影响 外来流 动人口居住 消费 闲暇以及社会交往均处于社会分层中的的底层 居住主要集中在郊区 形成和社会其他阶层的混合的 马赛克结构 导 致郊区生活方式多样化 社会空间碎片化 存在空间剥夺 闲暇时间 少 体现出劳动时间对闲暇时间的剥夺 消费则是场所的剥夺 社会交 往体现出对社会资本的剥夺 等等 总之 外来流动人口在城市中感受 着多重剥夺 这使得外来流动人口成为是城市中名副其实的弱势群 体 在进行生活方式不同领域内容的研究时 还发现外来流动人口的 生活方式存在着收入 受教育程度 职业 性别 年龄 婚姻状态 等方面的分化 在不同分化的对比研究中发现女性则是弱势中的弱势 我国农村和城市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差异明显 呈现出二元结构 通过对外来流动人口生活方式的考察 不难发现他们受到农村和城市 两个参照系的深刻影响 受习性 场域 收入 经济目的等影响 外来 流动人口生活方式体现了和农村生活方式割舍不下的联系 尤其是其 社会支持网络更是如此 生活工作在城市后 受到城市文化的浸染 在 生活方式上与进城之前相比 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尤其是那些在上海呆 的时间较长的外来流动人口 往往在某些方面反映对城市生活的适应 和对更高阶层生活的向往 这些数量众多 生活方式特征明显的外来 流动人口 被称作 根 在农村的 城里人 形成了城市中的一个新的阶 层 使城市呈现出 二元结构 这导致城市社会空间的分化 通过对外 来流动人口与城市其他阶层的对比研究 发现社会空间极化趋势加强 构建外来流动人口合理的生活方式 逐步取消政策性歧视 实现制度重 构是关键 公平的城市生活环境 有助于外来流动人口生活方式的全 面提升和转型 也有利于促进外来流动人口有序的社会流动 从而推动 社会融合 解决社会空间极化带来的社会问题 本文的突出特点是 第 一 将生活方式的系统研究纳入到城市社会地理学的研究范畴 是城市 社会地理学研究的新尝试 第二 人口流动产生家庭生活的变迁 本文 运用系统论的观点 引进十个变量 构建家庭变迁正负反馈环 解释家 庭变迁的系统动力学机制 第三 构建劳动环境满意度的多元回归模 型 第四 运用人类生态学原理和就业机会分布区域不等分析外来流 动人口居住空间分布规律的形成机制 第五 对生活方式的研究 始终 注重对不同生活方式领域的场所的研究 把场所作为反映生活方式的 一个很重要的空间视角 关键词 外来流动人口生活方式场所上 海 学位授予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 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 2007 分类号 C922 目录 论文摘要 14 16Abstract16 19 第一章绪论 19 28 第一节 本论文选题的基本背景和意义 19 22 一 本论文选题的背景 19 20 二 本论文选题的理论意义 20 22 第二节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研究 的路线 方法与特色 22 28 一 论文的研究技术路线 22 二 研究范 围的界定 22 23 三 探讨的问题和研究的内容 23 24 四 数据来源 24 25 五 研究方法 25 26 六 本文的特色 26 28 第二章国内外生活 方式研究述评 28 45 第一节生活方式的概念及研究范畴 28 31 一 生活方式的概念及其演变 28 29 二 生活方式研究的范围及测量方 法 29 30 三 几个相关的概念 30 31 第二节国外生活方式的研究 31 38 一 生活方式是区别阶级的重要指标 31 33 二 生活方式的研究 转化为对消费方式的研究 33 35 三 生活方式类型的分析 35 37 四 对移民生活方式的研究 37 38 第三节国内生活方式的研究 38 45 一 我国生活方式研究的概况 38 二 我国对流动人口生活方式的研究 38 42 三 地理学者对流动人口及其生活方式的研究 42 45 第三章上 海市外来流动人口的婚姻与家庭 45 69 第一节外来流动人口的基本 特征 45 51 一 人口数量剧增 45 47 二 性别比偏高 47 三 劳动段 年龄人数占绝对优势 47 48 四 农业户口比重非常大 48 49 五 受 教育程度普遍偏低 49 51 第二节外来流动人口的家庭模式 51 59 一 未婚流动人口显示出性别比 年龄和收入偏低的特点 51 52 二 己 婚家庭根据夫妻流动情况呈现多种家庭模式 52 59 第三节外来流动 人口的计划生育及子女教育 59 63 一 外来流动人口的计划生育状 况 59 61 二 外来流动人口的子女教育 61 63 第四节人口流动与家 庭系统变迁 63 69 一 家庭是一个系统 63 65 二 人口流动对家庭 的影响 65 66 三 外来流动人口家庭变迁的系统动力机制 66 69 第 四章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的劳动生活方式 69 96 第一节上海市外来 流动人口的就业变更 69 73 一 来沪前就业情况 69 70 二 到上海 后就业情况 70 73 第二节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的就业区位 73 77 一 外来流动人口就业区位的总体特征 73 74 二 外来流动人口非正规 就业集中分布的典型区 74 三 不同职业类型外来流动人口的分布特 点 74 77 第三节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的职业类型 77 84 一 总体职 业结构 77 78 二 调查街道 镇 之间职业结构的差异 78 80 三 受教 育程度不同的职业差异 80 81 四 不同性别的职业差异 81 83 五 不同职业类型的年龄差异 83 84 第四节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的就业 途径 84 87 一 就业途径的理论基础 84 二 就业途径的影响因子 84 85 三 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的就业途径特征 85 87 第五节上海市 外来流动人口的收入状况 87 92 一 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的家庭月 均收入 87 88 二 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的个人月均收入分异 88 92 第六节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的就业环境和劳动保障 92 96 一 基本 食宿条件提供情况 92 93 二 每周工作时数 93 94 三 劳动的法律 保障 劳动合同签署比例低 94 四 拖欠工资现象依然存在 94 五 工 作环境一般化 94 96 第五章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的居住与环境 96 118 第一节外来流动人口的居住迁移与变更 96 103 一 上海市外来 流动人口的居住迁移 97 100 二 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的居住变更 100 103 第二节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的居住区位 103 113 一 外来流 动人口居住分布的区域差异明显 103 105 二 外来流动人口同其他 人群形成混合居住结构 105 110 三 外来流动人口往往形成以地缘 和乡缘为基础的 小聚居 格局 110 111 四 居住形态的社会效应 111 113 第三节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的住房质量 113 116 一 住房简 陋 以租住为主 113 114 二 居住的高密度 114 三 住房内基本生 活设施匾乏 114 115 四 居住区环境不理想 115 116 第四节影响外 来流动人口居住方式的其他因素 116 118 第六章外来流动人口的消 费生活方式 118 134 第一节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的消费水平 118 122 一 消费水平居中 118 119 二 平均消费倾向和边际消费倾向呈现 双低 特征 119 122 第二节上海市外来流动人口的消费结构 122 130 一 消费结构的基本特征 122 123 二 生产性消费与上海居民的差 距大 123 三 与上海居民消费结构差异大 123 127 四 消费结构存 在内部分异 127 130 第三节外来流动人口的消费空间特征 130 134 一 外来流动人口消费行为空间认知的局限性 130 132 二 外来流 动人口消费行为的空间规律 132 134 第七章外来流动人口的闲暇生 活 134 154 第一节外来流动人口的闲暇时间 134 141 一 闲暇时间 研究的意义 134 135 二 外来流动人口的闲暇时间分配 135 141 第 二节外来流动人口的闲暇活动 141 151 一 繁重超时的劳动造成部 分外来流动人口平时无闲暇活动 141 142 二 外来流动人口闲暇活 动特点 142 143 三 闲暇活动偏好的分异 143 151 第三节外来流动 人口的闲暇空间 151 154 一 闲暇空间研究的意义 151 二 外来流 动人口闲暇空间特点 151 154 第八章外来流动人口的社会交往 154 167 第一节外来流动人口社会交往的特点 155 161 一 社会交往空间 范围小 155 157 二 社会交往对象同质性强 157 158 三 同本地居 民的交往有难度 有被歧视感 158 161 第二节外来流动人口的社会 网络变迁 161 163 一 依赖其地缘关系构造一个以同乡为纽带的社 会网络 161 162 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公司设计人员安全培训课件
- 肺晚期的护理查房
- 骨折术后康复护理查房
- 饲料公司会计汇报
- 施工现场管理办法
- 老年患者护理风险与安全管理
- 《装在套子里的人》课
- 新课程标准解读物理
- 事故案例安全培训感想课件
- 事故安全培训报道课件
- 医院管理制度汇编
- 2025-2030中国偏头痛药行业市场发展趋势与前景展望战略研究报告
- 2025南宁市隆安县辅警考试试卷真题
- 《高粱酿造过程中的有害物质控制技术》论文
- 大疆行业解决方案
-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上册《积的变化规律》
- 《阿Q正传》【知识精研】(高二选必下册第二单元)
- TCACM 1476-2023 医疗机构小儿推拿技术规范
- 现场5S管理问题及改善
- 临床试验监查员工作总结
- 《目录学概论》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